CN113323898B -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3898B
CN113323898B CN202110613690.8A CN202110613690A CN113323898B CN 113323898 B CN113323898 B CN 113323898B CN 202110613690 A CN202110613690 A CN 202110613690A CN 113323898 B CN113323898 B CN 113323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vable
air volume
output end
fix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36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23898A (zh
Inventor
赵成佳
金信亮
李贵宾
凌学锋
陈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369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238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23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3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23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3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3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driven by a common gearing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5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by changing flow path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or between a plurality of compressors; Load distribution between compress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第二风量调节机构,电机输出轴相对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上均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扇固定部;第一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第一输出端,包括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空套在第一输出端上并能够沿输出轴移动的活动风扇,第一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活动风扇与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第二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所述活动风扇,第二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活动风扇与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本发明通过控制风扇与电机输出轴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实现单电机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空间布置,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箱体中提供风量的鼓风机设计通常采用单鼓风机或双鼓风机配合调速电阻进行调速,以对风量进行调节,其中风机和风扇的配制多采用单风机单风扇或者单风机双侧风扇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为单鼓风机电机7结合单鼓风机风扇8的鼓风机结构,其可以实现调整风机转速以调整单侧风量的目的,如图2所示为单鼓风机电机7结合双侧鼓风机风扇8的鼓风机结构,能够同时对双侧的风量进行调节,但是在仅有一个鼓风机电机7转速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如图3所示,虽然可以用双鼓风机电机7结合双侧鼓风机风扇8来实现双侧风量的单独调节,但两个鼓风机电机7占用的布置空间较大,成本也显著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本发明通过采用堆叠式设计的风扇,将单个风扇分为成双侧、多个风扇,通过风扇与电机输出轴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实现在一个电机转速情况下,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解决了单风机双侧风扇不能对双侧风扇风量进行单独调控的问题,并能够优化布置空间,节约成本。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第二风量调节机构,
所述电机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具有位于所述电机相对两侧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上均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扇固定部;
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活动风扇,所述活动风扇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端上并能够沿所述输出轴移动,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活动风扇,所述活动风扇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端上并能够沿所述输出轴移动,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在电机输出轴的两端均设置能够沿输出轴移动的活动风扇和用于将所述活动风扇与输出轴固定连接的风扇固定部,分别通过风量调节组件控制所述输出轴两端的活动风扇移动并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从而改变电机输出轴两端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由此改变两侧进风风量,实现在一个电机转速情况下,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优化布置空间,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还包括电控件,所述电控件与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连接,所述电控件用于基于风量调节信号分别控制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带动所述活动风扇移动,以使得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包括多个电磁模组,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的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所述电磁模组能够基于风量调节信号改变自身的电极方向,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增加了所述第一输出端上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增大所述第一输出端侧的进风风量;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由于同性磁极相斥,在磁极排斥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减少了所述第一输出端上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减小所述第一输出端侧的进风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包括多个电磁模组,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端的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所述电磁模组能够根据风量调节信号改变自身的电极方向,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增加了所述第二输出端上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增大所述第二输出端侧的进风风量;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由于同性磁极相斥,在磁极排斥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减少了所述第二输出端上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减小所述第二输出端侧的进风风量。
采用上述结构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在活动风扇和风扇固定部上设置电磁模组,利用电磁电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对双侧的活动风扇的位置进行分别调控,实现活动风扇与电机输出轴之间的结合和分离,改变输出轴两侧投入工作的风扇数量,从而实现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操作性强,结构性能稳定可靠,且能够对两侧风扇风量进行多挡位调节,有效增加风量类型,提供更多混风方案,满足多种用户需求,更具智能化。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的相对两侧,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由于同性磁极相斥,在磁极排斥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模组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与所述输出轴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均包括多个所述活动风扇,多个所述活动风扇上均设置有所述电磁模组,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吸合连接,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断开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活动风扇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电磁模组,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相对两侧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吸合连接,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相对两侧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断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磁力大于所述活动风扇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磁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上固定设置有两个所述风扇固定部,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两个所述风扇固定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靠近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风扇固定部,所述第一输出端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风扇固定部和所述限位部之间,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活动风扇的位置,防止其脱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上设置有固定风扇,所述固定风扇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风扇上设有所述电磁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靠近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固定风扇,所述第二输出端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风扇固定部,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固定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靠近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固定风扇,所述第二输出端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固定风扇和所述限位部之间,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活动风扇的位置,防止其脱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上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采用堆叠式设计的风扇,将单个风扇分为成双侧、多个风扇,通过风扇与电机输出轴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实现在一个电机转速情况下,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解决了单电机双侧风扇不能对双侧风扇风量进行单独调控的问题,整体结构简单,用于空调上时便于装配和布置,优化布置空间,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单电机结合单侧风扇的鼓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单电机结合双侧风扇的鼓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双电机结合双侧风扇的鼓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风机的上层风量1级、下层风量1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风机的上层风量2级、下层风量1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风机的上层风量3级、下层风量2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电机,11-输出轴,111-第一输出端,112-第二输出端,21-第一活动风扇,22-第二活动风扇,23-第三活动风扇,24-第四活动风扇,31-第一风扇固定部,32-第二风扇固定部,33-第三风扇固定部,4-限位部,501-第一电磁模组,502-第二电磁模组,503-第三电磁模组,504-第四电磁模组,505-第五电磁模组,506-第六电磁模组,507-第七电磁模组507,508-第八电磁模组,509-第九电磁模组,510-第十电磁模组,511-第十一电磁模组,512-第十二电磁模组,6-固定风扇,7-鼓风机电机,8-鼓风机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所述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可应用于空调中。如图4所示,所述风机包括:电机1、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第二风量调节机构,所述电机1包括输出轴11,所述输出轴11具有位于所述电机1相对两侧的第一输出端111和第二输出端112,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均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扇固定部;
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111,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活动风扇,所述活动风扇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上并能够沿所述输出轴11移动,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端112,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活动风扇,所述活动风扇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并能够沿所述输出轴11移动,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通过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分别控输出轴11两端的活动风扇与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当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时,所述活动风扇通过所述风扇固定部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使得所述活动风扇能够随所述输出轴11转动,增加了能够供风的风扇数量,从而增大风机对应侧风扇的供风量;当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时,所述活动风扇同时与所述输出轴11断开连接,所述活动风扇不再随所述输出轴11转动,因而不再供风,减少了风机对应侧风扇的供风量。
采用上述结构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在电机输出轴11的两端均设置能够沿输出轴11移动的活动风扇和用于将所述活动风扇与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风扇固定部,分别通过风量调节组件控制所述输出轴11两端的活动风扇移动并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从而改变电机输出轴11两端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由此改变两侧进风风量,实现在一个电机1转速情况下,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优化布置空间,节约成本。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还包括电控件,所述电控件与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连接,所述电控件用于基于风量调节信号分别控制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以带动所述活动风扇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包括多个电磁模组,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111的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所述电磁模组能够基于风量调节信号改变自身的电极方向,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增加了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上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增大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侧的进风风量;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由于同性磁极相斥,在磁极排斥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减少了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上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减小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侧的进风风量。
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也包括多个电磁模组,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端112的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所述电磁模组能够根据风量调节信号改变自身的电极方向,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增加了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增大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侧的进风风量;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由于同性磁极相斥,在磁极排斥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减少了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减小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侧的进风风量。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模组可通过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实现自身电极方向的变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改变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采用上述结构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在活动风扇和风扇固定部上设置电磁模组,利用电磁电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对双侧的活动风扇的位置进行分别调控,实现活动风扇与电机输出轴11之间的结合和分离,改变输出轴11两侧投入工作的风扇数量,从而实现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操作性强,结构性能稳定可靠,且能够对两侧风扇风量进行多挡位调节,有效增加风量类型,提供更多混风方案,满足多种用户需求,更具智能化。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的相对两侧,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由于同性磁极相斥,在磁极排斥力的作用下,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较佳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模组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与所述输出轴11的连接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需求,所述电磁模组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靠近所述输出轴11的其他位置处。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电磁模组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内,当然,还可以将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固定风扇6设置为本身具有磁性的结构。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上固定设置有两个所述风扇固定部,分别为第一风扇固定部31和第二风扇固定部32,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固定部31和所述第二风扇固定部32之间;所述第二输出端112靠近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固定风扇6,所述第二输出端112远离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风扇固定部33,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固定风扇6和所述第三风扇固定部33之间。
较佳地,所述固定风扇6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风扇6上设有所述电磁模组,当位于所述固定风扇6和所述活动风扇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固定风扇6吸合连接,增加了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增大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侧的进风风量;当位于所述固定风扇6和所述活动风扇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减少了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从而减小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侧的进风风量。当然,所述固定风扇6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输出端111或者第二输出端112,也可以在两端均设置所述固定风扇6,或者不增设固定风扇6,而仅设置风扇固定部。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均包括多个所述活动风扇,多个所述活动风扇上均设置有所述电磁模组,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吸合连接,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断开连接。具体地,多个所述活动风扇垂直于所述输出轴1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电磁模组,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相对两侧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吸合连接,当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上相对两侧的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断开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包括三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上的活动风扇,分别为第一活动风扇21、第二活动风扇22和第三活动风扇23,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的第四活动风扇24和一个固定风扇6,位于电机1两侧的风扇呈上、下层分布布置。
当所述风机处于初始上电状态时,如图4所示,风扇及其上的电磁模组的电极状态如下:
上层(第一输出端111):所有活动风扇和风扇固定部均为分离状态,相邻的风扇固定部和活动风扇之间的电极方向相同,相邻的两个活动风扇之间的电极方向相同,例如,第一电磁模组501电极为N极,第二电磁模组502电极为N极,第三电磁模组503电极为S极,第四电磁模组504电极为S极,第五电磁模组505电极为N极,第六电磁模组506电极为N极,第七电磁模组507电极为S极,第八电磁模组508电极为S极。
下层(第二输出端112):所有活动风扇、固定风扇6和风扇固定部为分离状态,相邻的活动风扇和固定风扇6之间的电极方向相同,相邻的活动风扇和风扇固定部之间的电极方向相同,例如,第九电磁模组509电极为S极,第十电磁模组510电极为S极,第十一电磁模组511电极为N极,第十二电磁模组512电极为N极。
当调节风量挡位时,基于风量调节信号,各个挡位下的送风状态如下:
上层风量等级0:所有活动风扇不与风扇固定部结合,此时上层风量等级为0级。
上层风量等级1:第八电磁模组508的电极由S极变为N极,由于异性磁极相吸,在磁极吸力的作用下,第三活动风扇23和第二风扇固定部32吸合连接,如图5所示,此时第一输出端111带动所述第三活动风扇23旋转,即上层仅有一个活动风扇旋转供风,则上层风量等级为1级。
上层风量等级2:第八电磁模组508的电极由S极变为N极,第三活动风扇23和第二风扇固定部32吸合连接,第六电磁模组506的电极由N极变为S极,第二活动风扇22和第三活动风扇23吸合连接,如图6所示,此时第二活动风扇22、第三活动风扇23和第二风扇固定部32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带动两个活动风扇旋转供风,上层风量等级为2级。
上层风量等级3:第八电磁模组508的电极由S极变为N极,第三活动风扇23和第二风扇固定部32吸合连接,第六电磁模组506的电极由N极变为S极,第二活动风扇22和第三活动风扇23吸合连接,第四电磁模组504的电极由S极变为N极,第一活动风扇21和第二活动风扇22吸合连接,如图7所示,此时第一活动风扇21、第二活动风扇22、第三活动风扇23和第二风扇固定部32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带动三个活动风扇旋转供风,上层风量等级为3级。
上层风量等级n:相应的,当第一输出端111上有n个活动风扇和风扇固定部连接时,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带动n个活动风扇旋转供风,此时上层风量等级为n级。
下层风量等级1: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输出端112带动固定风扇6旋转供风,此时下层风量等级为1级。
下层风量等级2:第九电磁模组509的电极由S极变为N极,第四活动风扇24和固定风扇6吸合连接,如图7所示,第二输出端112同时带动两个风扇旋转供风,此时下层风量等级为2级。
下层风量等级n:相应的,当第二输出端112上有n个风扇与输出轴11连接并旋转供风时,相同转速下风量提升,此时下层风量等级为n级。
通过将上、下层挡位变换进行自由组合,使得风机具备多挡风量调节模式,有效增加风量类型,提供了更多混风方案,满足多种使用需求,并提升舒适度。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的风扇数量也可以根据布置空间和风量需求设置为其他数量,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吸合连接、断开连接时的对象出现错误,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磁力被配置为大于所述活动风扇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磁力。将所述风扇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风扇吸合连接时的吸力定义为F1,相邻两个所述活动风扇吸合连接时的吸力定义为F2,由于风扇固定部上的电磁模组的磁力大于活动风扇上的电磁模组的磁力,即F1>F2,当已与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的所述活动风扇上的电极方向与相邻的活动风扇上的电极方向相异时,相邻的所述活动风扇朝向已与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的所述活动风扇处移动,并与其吸合连接,从而增加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增大进风风量;当已与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的所述活动风扇上的电极方向与相邻的活动风扇上的电极方向相同时,相邻的所述活动风扇背离已与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的所述活动风扇,与其断开连接,从而减少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活动风扇的数量,减小进风风量。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输出端111靠近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风扇固定部,所述第一输出端111远离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部4,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风扇固定部和所述限位部4之间,所述限位部4用于限制所述活动风扇的位置,防止其脱出。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输出端112靠近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固定风扇6,所述第二输出端112远离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部4,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固定风扇6和所述限位部4之间,所述限位部4用于限制所述活动风扇的位置,防止其脱出。较佳地,所述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风扇6与所述活动风扇相对的一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固定部为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固定板,或为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的固定风扇6。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轴11上还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活动风扇位置的弹性锁舌(未图示),当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时,所述弹性锁舌弹出锁定所述活动风扇的位置,防止在所述输出轴11旋转时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意外脱开,当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时,所述弹性锁舌收回释放所述活动风扇。较佳地,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输出轴11接触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弹性锁舌相配合的凹槽。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锁舌与所述电控件连接,所述电控件基于所述风量调节信号控制所述弹性锁舌弹出或收回,实现对所述活动风扇的锁定和释放。较佳地,所述弹性锁舌也可设置为在受到一定外力挤压时收回、外力消失时弹出的结构,该结构同样能够实现对所述活动风扇的锁定和释放。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上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所述风机可以根据实际布置空间来采用不停布置方式,例如水平布置、垂直布置或倾斜布置等。具体地,所述空调可为车辆上的热泵空调,所述风机安装在热泵空调箱体内,能够用于解决上下或水平分层式布置的热泵空调箱体(HVAC)风量分层控制的问题,实现分层送风。以采用上下分层式布置的热泵空调箱体为例,热泵空调箱体(HVAC)的上层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下层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通过上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实现在一个电机1转速情况下,为上下层不同换热器提供不同进风风量,实现热泵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控制的可行性,分层送风,提升空调舒适性,并解决空调箱成本高、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导致的难以进行空间布置的问题。
当然,所述空调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上使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空调,如应用于建筑上的空调等。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采用堆叠式设计的风扇,将单个风扇分为成双侧、多个风扇,通过风扇与电机输出轴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实现在一个电机转速情况下,对双侧风扇风量的单独调控,解决了单电机双侧风扇不能对双侧风扇风量进行单独调控的问题,整体结构简单,用于空调上时便于装配和布置,优化布置空间,且成本较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1)、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第二风量调节机构,
所述电机(1)包括输出轴(11),所述输出轴(11)具有位于所述电机(1)相对两侧的第一输出端(111)和第二输出端(112),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均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扇固定部;
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111),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活动风扇,所述活动风扇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端(111)上并能够沿所述输出轴(11)移动,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端(112),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和至少一个活动风扇,所述活动风扇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并能够沿所述输出轴(11)移动,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风扇与所述风扇固定部连接或断开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风量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风量调节组件均包括多个电磁模组,所述多个电磁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端(11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112)的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所述电磁模组能够基于风量调节信号改变电极方向,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异时,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吸合连接,当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电极方向相同时,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断开连接;
所述第一风量调节机构和所述第二风量调节机构包括多个所述活动风扇,多个所述活动风扇上均设置有所述电磁模组,且所述风扇固定部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磁力大于所述活动风扇上的所述电磁模组的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模组位于所述活动风扇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与所述输出轴(11)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端(111)靠近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风扇固定部,所述第一输出端(111)远离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风扇固定部和所述限位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端(112)上设置有固定风扇(6),所述固定风扇(6)与所述输出轴(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风扇(6)上设有所述电磁模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端(112)靠近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固定风扇(6),所述第二输出端(112)远离所述电机(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风扇固定部,所述至少一个活动风扇位于所述固定风扇(6)和所述风扇固定部之间。
6.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
CN202110613690.8A 2021-06-02 2021-06-02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Active CN113323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3690.8A CN113323898B (zh) 2021-06-02 2021-06-02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3690.8A CN113323898B (zh) 2021-06-02 2021-06-02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3898A CN113323898A (zh) 2021-08-31
CN113323898B true CN113323898B (zh) 2022-11-22

Family

ID=77421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3690.8A Active CN113323898B (zh) 2021-06-02 2021-06-02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23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3196A (zh) * 2022-01-27 2022-05-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组合风扇、空调室外机
CN114294777A (zh) * 2022-02-11 2022-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叶组件、空气净化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65568A (ko) * 2004-12-10 2006-06-14 우수이 고쿠사이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석식 팬 클러치의 제어 방법
CN101749095A (zh) * 2008-12-03 2010-06-23 苏州睿昕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电磁风扇离合器
CN112412855A (zh) * 2020-12-15 2021-02-26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袋式法检测的分体式低散发磁转子风扇
CN212618657U (zh) * 2020-04-29 2021-02-26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4239B (en) * 1978-02-08 1982-08-11 Chen Shean Huei Double fan
KR20040015882A (ko) * 2002-08-14 2004-0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의 송풍장치
CN201148997Y (zh) * 2008-01-15 2008-11-12 高宜瑄 一种双面风扇
DE102008063702A1 (de) * 2008-12-19 2010-06-24 Behr Gmbh & Co. Kg Lüfterantrieb,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627070A (zh) * 2012-04-12 2012-08-08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自动闭合装置、具有该装置的闭合系统及其闭合方法
DE102016113496A1 (de) * 2016-07-21 2018-01-25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Regeln von Ventilatoren sowie Ventilatorgruppe
CN207406510U (zh) * 2017-11-09 2018-05-25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CN109488439A (zh) * 2019-01-16 2019-03-1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双风扇
CN110118189B (zh) * 2019-05-10 2020-05-15 东北农业大学 联合收获机清选风机风量调节机构
CN110454338A (zh) * 2019-08-08 2019-11-15 河海大学 一种适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器
CN210568878U (zh) * 2019-09-27 2020-05-19 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65568A (ko) * 2004-12-10 2006-06-14 우수이 고쿠사이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석식 팬 클러치의 제어 방법
CN101749095A (zh) * 2008-12-03 2010-06-23 苏州睿昕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电磁风扇离合器
CN212618657U (zh) * 2020-04-29 2021-02-26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2412855A (zh) * 2020-12-15 2021-02-26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袋式法检测的分体式低散发磁转子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3898A (zh)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3898B (zh)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US20170291482A1 (en) Integrated Electric Motor Assembly
CN108407568B (zh)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纯电动汽车
US20120222441A1 (en) Heat Cycle System for Mobile Object
CN206615186U (zh) 主动进气格栅装置、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汽车
WO2004098932A1 (en) Modular air conditioner for a bus rooftop
CN113323899A (zh) 一种双侧风量可调的风机及空调
CN113459761A (zh) 一种空调箱及空调
CN202130410U (zh) 电动汽车用辅助系统控制器
US20080179123A1 (en) AC/DC system for powering a vehicle
CN212720223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1964237B (zh) 控制器和空调器
CN209955689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5151061B (zh) 一种轨道车辆应急通风控制电路
CN219809088U (zh) 车辆的风能回收系统以及车辆
CN219883647U (zh) 一种自发电移动式车载中央空调装置
CN216659555U (zh) 一种商用车双电机动力系统
CN114543343B (zh) 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WO2022193512A1 (zh) 电气系统和车辆
CN219904763U (zh) 一种双电机并联的无人机动力结构及无人机
CN218661319U (zh) 一种车载燃料电池系统总成及车辆
CN215514146U (zh) 一种安装座结构及一体化机臂
CN220076365U (zh) 一种具有内置紧急通风装置的空调机组
US12007128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7357472U (zh) 一种空调的进风挡板组件及其形成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30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pplicant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