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1181A - 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1181A
CN113261181A CN201980086357.7A CN201980086357A CN113261181A CN 113261181 A CN113261181 A CN 113261181A CN 201980086357 A CN201980086357 A CN 201980086357A CN 113261181 A CN113261181 A CN 113261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drive unit
electric drive
shaft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63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沼崎芳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61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11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电动驱动单元(10)具有电机(74R)、电机轴(76R)、中间轴(80R)、车轴(78R)、输入齿轮(82R)、中间齿轮(84R)和输出齿轮(86R)。电机轴承(166R)与中间轴承(122R)相比,在电机轴(76R)的轴向上被配置在接近输入齿轮(82R)的一侧,其中,所述电机轴承(166R)将电机轴(76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电机(74R)与输入齿轮(82R)之间;所述中间轴承(122R)将中间轴(80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比中间齿轮(84R)靠电机(74R)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电机、电机轴、中间轴和车轴的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513628号中记载有一种电动驱动单元,其具有:电机;电机轴,其设置于电机;车轴,其连结于车轮;和中间轴,其分别连接于电机轴及车轴。在电机轴上设置有输入齿轮,在中间轴上设置有中间齿轮,在车轴上设置有输出齿轮。当通过电机的驱动而电机轴旋转时,电机的驱动力经由输入齿轮、中间齿轮、输出齿轮传递给车轴,由此能够使连结于车轴的车轮旋转。
电机轴、中间轴及车轴分别以彼此的轴向平行的方式,通过轴承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支承。作为轴支承电机轴的轴承之一,在输入齿轮与电机之间设置有电机轴承。作为轴支承中间轴的轴承之一,在比中间齿轮靠电机侧的位置设置有中间轴承。在轴向上,电机轴承被配设在与中间轴承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中间轴承接近电机的一侧的位置。
发明内容
另外,为了实现电动驱动单元的薄型化,考虑在轴向上使电机靠近车轮侧(输入齿轮侧),从而缩短电机轴。然而,在如上述那样电机轴承被设置为与中间轴承相比接近电机的电动驱动单元中,难以在避免电机与电机轴承相干涉的同时使电机靠近输入齿轮侧,因此不易实现薄型化。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现薄型化的电动驱动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动驱动单元的电动车辆。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一种电动驱动单元,具有:电机;电机轴;中间轴;车轴;输入齿轮,其被设置于所述电机轴;中间齿轮,其被设置于所述中间轴;和输出齿轮,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轴,电机轴承与中间轴承相比,在所述电机轴的轴向上被配置在接近所述输入齿轮的一侧,其中,所述电机轴承将所述电机轴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所述电机与所述输入齿轮之间,所述中间轴承将所述中间轴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比所述中间齿轮靠所述电机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具有上述电动驱动单元的电动车辆,电动驱动单元被搭载于摆臂(swinging arm)。
根据本发明,电机轴承与中间轴承相比被配置在接近输入齿轮的一侧,相应地,能够在避免电机与电机轴承相干涉的同时使其接近输入齿轮侧,从而易于缩短电机轴。据此,能够易于实现电动驱动单元的薄型化。另外,能够缩短电机轴,相应地,还易于实现电动驱动单元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的主要部分左视图。
图2是图1的电动车辆的左视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动车辆的后视图。
图4是图1的电动车辆的车辆后方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搭载于图1的电动车辆右侧的摆臂上的电动驱动单元的主要部分左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被安装于电动车辆12。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按照就座在电动车辆12的座椅14上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来说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在电动车辆12中,针对左右配设为一对的结构要素,有时对左侧的结构要素标注字母“L”,对右侧的结构要素标注字母“R”来进行说明。并且,在电动车辆12中,省略前罩、座椅罩等外装零部件的图示以及详细的说明。
下面,如图3所示,举出电动车辆12为车轮具有前轮15和左右的后轮16L、16R的三轮的跨骑式车辆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电动车辆12具有左右一组摆臂18L、18R(参照图4),所述左右一组摆臂18L、18R分别独立地悬架支承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的后轮16L、16R。在这些摆臂18L、18R上分别搭载有电动驱动单元10。
另外,还将搭载于左侧的摆臂18L的电动驱动单元10称为“电动驱动单元10L”,将搭载于右侧的摆臂18R的电动驱动单元10称为“电动驱动单元10R”。另外,还将左右的电动驱动单元10L、10R统称为电动驱动单元10。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2通过由电动驱动单元10L、10R分别驱动左右的后轮16L、16R旋转而能够行驶。然而,电动车辆12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三轮的跨骑式车辆,还能够适用于通过电动驱动单元10的驱动力来行驶的各种电动车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电动车辆12中,在构成车辆前方框架20的主车架22的前端部安装有头管26,该头管26以使转向柱24可自如转动的方式来轴支承转向柱24。在转向柱24的上部安装有转向车把28,在下部安装有前叉30,该前叉30以使前轮15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来轴支承前轮15。
如图2所示,在主车架22的下端部连结有左右一组侧车架32L、32R,所述左右一组侧车架32L、32R从该主车架22向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分离且向后方延伸。侧车架32L、32R的后端侧分别向车辆上方弯曲,且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管34来连结。在连结管34上连结有电池保持部36。
电池保持部36具有前方支承部38、下方支承部40、侧方支承部42和按压部44。前方支承部38从连结管34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并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于比其两端侧靠上方的位置。下方支承部40从连结管34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并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于比其两端侧靠后方的位置。侧方支承部42从连结管34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并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于比其两端侧靠后方且靠上方的位置。按压部44在前方支承部38与侧方支承部42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由这些前方支承部38、下方支承部40、侧方支承部42和按压部44包围的空间内,保持有用于向电动驱动单元10供给电力的电池46。另外,在前方支承部38的上端部与侧方支承部42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座椅14。即,电池46被收装在座椅14的下方。
在侧车架32L、32R的前端侧与后端侧之间,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部件48来支承后部车身支承单元50的前端部。后部车身支承单元50通过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刚性杆(rigid bar)52(参照图1)悬吊于连结管34。如图4和图5所示,车身框架54的前端部以可绕该车身框架54的轴向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后部车身支承单元50的后端部。在后部车身支承单元50的内部收装有奈特哈特(Neidhart)式减振器(未图示),该奈特哈特式减振器对车身框架54的前端部的旋转动作施加减振效果。
在车身框架54的后端侧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延伸部56。在延伸部56的上端连结有向后方侧延伸的后车架58。另外,在车身框架54的前端部与延伸部56之间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0。通过沿该转动轴60配置的1根轴62,左右一组摆臂18L、18R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即,摆臂18L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于转动轴60的一方(左侧),摆臂18R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于转动轴60的另一方(右侧)。
左侧的摆臂18L从车身框架54向车宽方向的左侧远离,同时向上方且后方倾斜延伸,在其后端部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分支的上侧分支部64L及下侧分支部66L。右侧的摆臂18R从车身框架54向车宽方向的右侧远离,同时向上方且后方倾斜延伸,在其后端部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分支的上侧分支部64R及下侧分支部66R。在摆臂18L、18R的下侧分支部66L、66R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向车宽方向中央突出的突轴部68L、68R。
突轴部68L、68R被分别安装于左右一组后减振单元70L、70R的下端。后减振单元70L、70R的上端被安装在比车身框架54的后车架58靠下侧的位置。据此,摆臂18L、18R通过后减振单元70L、70R分别悬吊于车身框架54。
另外,在摆臂18L、18R各自的上侧分支部64L、64R及下侧分支部66L、66R的后端侧,分别安装有收装左右的电动驱动单元10L、10R的壳体72L、72R。对左右的电动驱动单元10L、10R而言,除各结构要素的配置在左右方向上对称之外大致相同地构成。因此,下面通过对右侧的电动驱动单元10R的说明,来省略对左侧的电动驱动单元10L的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电动驱动单元10R具有:电机74R;电机轴76R,其设置于电机74R;车轴78R,其连结于后轮16R;中间轴80R,其连接电机轴76R和车轴78R;输入齿轮82R,其设置于电机轴76R;中间齿轮84R,其设置于中间轴80R;和输出齿轮86R,其设置于车轴78R。电机轴76R、中间轴80R、车轴78R以各自的轴向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来配设。
当通过电机74R的驱动使电机轴76R旋转时,其旋转驱动力经由输入齿轮82R、中间齿轮84R、输出齿轮86R传递给车轴78R,由此能够使连结于车轴78R的后轮16R旋转。此时,电机轴76R的旋转速度被作为减速齿轮的中间齿轮84R减速,因此,车轴78R(后轮16R)的旋转速度由电机轴76R的旋转速度减速。即,介于电机轴76R与车轴78R之间的输入齿轮82R、中间轴80R、中间齿轮84R和输出齿轮86R构成减速器88R。
下面,一边参照图6和图7,一边对电动驱动单元10R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电机74R例如是三相交流电机,具有定子90R、转子92R、作为收装这些定子90R及转子92R的壳体72R的电机壳体94R。电机壳体94R具有:大致有底筒状的电机收装部96R,在其车宽方向的左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右侧设置有底部;和电机罩100R,其以封闭电机收装部96R的开口的方式被螺栓98R等固定。在这些电机收装部96R与电机罩100R之间形成收装电机74R的电机收装空间102R。
定子90R具有由层积钢板构成的圆筒形的定子铁芯104R。在定子铁芯104R上沿电机74R的周向以规定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插槽106R。在多个插槽106R中分别卷绕有线圈108R。这些线圈108R由W相、V相、U相这3相构成,被配设为环形。在定子铁芯104R上,在其外周面侧设置有贯插孔110R。被贯插在该贯插孔110R中的螺栓112R与设置于电机收装部96R的左端侧的螺栓孔114R旋合,由此,定子铁芯104R以固定状态被支承于电机收装部96R。
作为向电机74R供电的集配电部件,环形的集电环116R被设置在定子铁芯104R的右端侧。这样设置的集电环116R在轴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被配设在电机74R与中间轴80R的左端部之间。集电环116R由向W相的线圈108R集配电的W相、向V相的线圈108R集配电的V相、向U相的线圈108R集配电的U相、和中性点的N相这4相构成,从轴向的左端侧向右端侧按上述顺序层积。
在集电环116R上电连接有供电线118R,该供电线118R用于经由未图示的PCU(电力控制单元)等将来自电池46(参照图1等)的电力向线圈108R供给。具体而言,设置于作为三相线的供电线118R的各条线上的3个端子部和集电环116R的W相、U相、V相的各相的3个端子部通过螺栓等3个紧固部件120R分别紧固。据此,供电线118R与集电环116R的彼此对应的相彼此电连接。另外,在图7中仅图示出3个紧固部件120R中的1个紧固部件。这些紧固部件120R并列,如后述那样,分别被配设于在轴向上与中间轴承122R重叠的位置。
另外,供电线118R从电机74R向前方引出。因此,在电机壳体94R的前方设置有缺口124R(参照图6),该缺口124R用于使供电线118R在该电机壳体94R的内外延伸。
在定子90R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92R。转子92R具有:圆筒形的转子铁芯126R,其由层积钢板构成;和转子铁芯主体128R,其与转子铁芯126R的内周侧一体化。在转子铁芯126R上,沿其周向以规定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插槽130R。在多个插槽130R中分别配置有磁铁132R。转子铁芯主体128R为筒状,电机轴76R在车宽方向上贯穿其内部。
转子铁芯主体128R的左端部134R比转子铁芯126R的左端向左侧突出。另外,在转子铁芯主体128R的左端部134R设置有大内径部136R。在转子铁芯主体128R中,大内径部136R的内径比与该大内径部136R的右侧相邻的相邻部分138R的内径大。在该大内径部136R内,在电机轴76R的左端部安装有螺母140R。螺母140R的外径比相邻部分138R的内径大,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电机轴76R的左端部设置螺母140R,能够防止转子92R脱离电机轴76R。
在转子铁芯主体128R的左端部134R的外周侧配设有旋转角检测器142R,该旋转角检测器142R检测电机74R的旋转角度(转子92R和电机轴76R的旋转角度)。旋转角检测器142R是解角器,具有:解角器转子144R,其被固定在转子铁芯主体128R的左端部134R的外周;和解角器定子148R,其以与解角器转子144R相向的方式通过螺栓146R等被固定于电机罩100R。旋转角检测器142R在轴向上隔着电机74R而被配置在输入齿轮82R的相反侧。另外,由于解角器是周知的,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在解角器定子148R上例如连接有通信线150R,该通信线150R能够在与上述的PCU等之间收发电机74R的旋转角度的检测结果。通信线150R通过设置在电机壳体94R的前方的缺口124R从旋转角检测器142R向前方引出。
电机轴76R的右端侧通过在电机收装部96R的底部形成的通孔152R露出到电机收装空间102R的外部。作为壳体72R的齿轮壳体154R通过螺栓156R被固定在电机收装部96R的底部的右端侧,据此形成收装减速器88R的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因此,从电机收装空间102R露出的电机轴76R的右端侧被收装在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中。
齿轮壳体154R是在车宽方向的左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右侧设置有底部的大致有底筒状。齿轮壳体154R的开口被电机收装部96R的底部的右端面和从该底部向下方及后方一体地延伸的封闭部164R封闭,据此在齿轮壳体154R的内部形成有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另外,在齿轮壳体154R的底部的右端面,一体地设置有后述的制动机构160R的制动基座162R。
在电机收装部96R的通孔152R中,设置有轴支承电机轴76R的电机轴承166R。在齿轮壳体154R的底部的左端面(内壁面)的上方,以在轴向上与电机轴承166R相向的方式设置有轴支承电机轴76R的右端的第1轴承168R。通过这些电机轴承166R和第1轴承168R,电机轴76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电机收装部96R和齿轮壳体154R。在电机轴76R上,在电机轴承166R与第1轴承168R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输入齿轮82R。换言之,在电机74R与输入齿轮82R之间配设有电机轴承166R。
在齿轮壳体154R的底部的左端面且第1轴承168R的下方,设置有轴支承中间轴80R的右端的第2轴承170R。另外,在电机收装部96R的底部的右端面,以在轴向上与第2轴承170R相向的方式设置有轴支承中间轴80R的左端的中间轴承122R。通过这些第2轴承170R和中间轴承122R,中间轴80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电机收装部96R和齿轮壳体154R。即,如图6所示,中间轴80R被配置在比电机轴76R靠下方的位置。
在中间轴80R的中间轴承122R与第1轴承168R之间,设置有第1中间齿轮172R和第2中间齿轮174R作为中间齿轮84R。第1中间齿轮172R被配设在比第2中间齿轮174R靠右侧(第2轴承170R侧)的位置,与输入齿轮82R啮合。第2中间齿轮174R被配设在第1中间齿轮172R与中间轴承122R之间,与设置于车轴78R的输出齿轮86R啮合。
车轴78R的右端侧经由在轴向上贯穿齿轮壳体154R的底部和制动基座162R的通孔176R露出到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的外部,且连结于后轮16R。具体而言,车轴78R的右端侧被贯插固定在设置于后轮16R的轮子178R的轮毂部180R。在通孔176R中设置有轴支承车轴78R的第3轴承182R。
另外,在电机收装部96R的底部的右端面和封闭部164R的右端面上,以在轴向上与第3轴承182R相向的方式设置有轴支承车轴78R的左端的第4轴承184R。通过这些第3轴承182R和第4轴承184R,车轴78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电机收装部96R、齿轮壳体154R(制动基座162R)。在车轴78R上,在第3轴承182R与第4轴承184R之间的左侧配设有输出齿轮86R。
在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的内部,电机轴承166R被配置在与中间轴承122R相比在电机轴76R的轴向上接近输入齿轮82R的一侧。即,例如,如图7所示,电机轴承166R的左端面被配置在从中间轴承122R的左端面起向轴向的右侧离开距离L1的位置。
紧固部件120R从电机74R向电机轴承166R侧(右侧)突出,因此,紧固部件120R被配置在电机74R与电机轴承166R之间最接近电机轴承166R侧。另外,中间轴承122R隔着电机收装部96R而面向电机74R,且被设置在减速器88R的结构要素中接近电机74R的一侧。这些紧固部件120R和中间轴承122R在电机轴76R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被配设于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即,例如,紧固部件120R的右端面被配置在从中间轴承122R的左端面起向轴向的右侧分离距离L2的位置。
在封闭部164R的下端侧,设置有以面向输出齿轮86R的下方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延伸的延伸部164aR,在该延伸部164aR上,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由排油螺栓186R以自由开闭的方式被封闭的排油孔(drain hole)188R。另外,如图6所示,在齿轮壳体154R的上端侧,沿上下方向设置有使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通气管190R。
由于温度上升等原因,在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内被用于减速器88R的润滑油挥发,即使该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的内压上升,也能够通过使包含雾状的润滑油的气体经由通气管190R排出来降低该内压。另外,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内的液体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拆卸排油螺栓186R等,经由排油孔188R排出到减速器收装空间158R的外部。
如图7所示,在轮子178R上设置有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如上所述,在与齿轮壳体154R的底部的右端面一体设置的制动基座162R与轮子178R的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之间,形成收装制动机构160R的制动机构收装空间194R。即,在右侧的后轮16R的周边,从车宽方向的左侧靠向右侧,电机74R、减速器88R及制动机构160R被依次配置。
具体而言,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是在车宽方向的左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右侧设置有底部的有底圆筒形,且以其开口被制动基座162R封闭的方式,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和制动基座162R相接合。另外,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的底部与轮毂部180R一体形成。
制动机构160R是所谓的鼓式制动器,具有制动鼓196R、制动基座162R和一对制动蹄198R(省略其中一方的制动蹄198R的图示)。制动鼓196R是沿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的内周配设的圆筒形,与轮子178R(制动机构收装部192R)一体化。各制动蹄198R为圆弧形,2个制动蹄198R夹着车轴78R而彼此相向。另外,制动蹄198R以在各个外周面设置有衬片200R,且该衬片200R面向制动鼓196R的内周面的方式被支承于制动基座162R。并且,在制动蹄198R彼此之间,设置有对使其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加弹力的弹簧部件(未图示)。
在制动基座162R上,立设有成为各制动蹄198R的转动轴的支承销202R(参照图6)。另外,在夹着车轴78R与制动基座162R的支承销202R相向的位置,使各制动蹄198R进行扩开动作的凸轮204R通过枢轴206R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凸轮204R设置于枢轴206R的右端部。枢轴206R的左端侧贯穿制动基座162R而向其左侧突出,在该突出端部安装有制动臂208R的基端部。即,枢轴206R沿制动臂208R的旋转轴210R配置。
制动臂208R在车宽方向上被配置在车轮(后轮16R)与输出齿轮86R之间。制动臂208R的顶端部连结于未图示的制动线的一端侧。制动线的另一端侧通过设置在制动基座162R的左端面的制动线保持部212R(参照图6),连结于设置在电动车辆12的前方的制动操作件214(参照图1等)。通过该制动操作件214的操作,经由制动线使制动臂208R转动,据此,凸轮204R与枢轴206R一起转动。
通过凸轮204R的转动,制动蹄198R克服弹簧部件的弹性加载力而进行扩开动作,据此制动蹄198R的衬片200R与制动鼓196R的内周面摩擦接触。其结果,能够对与制动鼓196R一体地设置的轮子178R(后轮16R)的旋转进行制动。如图6所示,制动臂208R的旋转轴210R(枢轴206R)被配置在车轴78R的上方且后方,在该车轴78R的前方配置有中间轴80R及电机轴76R。另外,电机轴76R被配置在比车轴78R靠前方的位置,供电线118R(参照图7)被配置在比电机轴76R靠前方的位置。
摆臂18L、18R的上侧分支部64L、64R及下侧分支部66L、66R的后端侧通过螺栓紧固等分别安装在收装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动驱动单元10L、10R的壳体72L、72R中的齿轮壳体154L、154R上。据此,在电动车辆12中,在左右的摆臂18L、18R上分别搭载有电动驱动单元10L、10R。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电机轴承166R与中间轴承122R相比被配置在接近输入齿轮82R的一侧,相应地,在避免电机74R与电机轴承166R相干涉的同时使电机74R靠近输入齿轮82R侧,能够易于使电机轴76R缩短。据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薄型化。另外,能够使电机轴76R缩短,相应地还能够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轻量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向电机74R供电的环形的集电环116R在轴向上位于电机74R与中间轴80R之间,将供电线118R紧固于集电环116R的紧固部件120R被配设于在轴向上与中间轴承122R重叠的位置。
如上所述,紧固部件120R在电机74R与电机轴承166R之间最接近电机轴承166R侧来配置。另外,中间轴承122R被设置于减速器88R的结构要素中接近电机74R的一侧。因此,通过使紧固部件120R和中间轴承122R在电机轴76R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且配置于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据此能够使电机74R更接近输入齿轮82R侧。其结果,能够更易于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薄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电机轴76R被配置在比车轴78R靠前方的位置,供电线118R被配置在比电机轴76R靠前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使电机74R接近输入齿轮82R侧,也能够避免比电机轴76R靠后方的结构要素与供电线118R相干涉,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薄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检测电机74R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检测器142R在轴向上隔着电机74R被配置在输入齿轮82R的相反侧。在该情况下,能避免旋转角检测器142R介于电机74R与电机轴承166R之间,相应地,能够有效地使电机74R接近输入齿轮82R侧,更易于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薄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制动臂208R在轴向上被配置在连结于车轴78R的车轮(后轮16R)与输出齿轮86R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避免制动臂208R与其他的结构要素相干涉,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输出齿轮86R与后轮16R之间的空间来配置,因此,能够更易于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薄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制动臂208R的旋转轴210R被配置在车轴78R的上方。在该情况下,易于确保具有电动驱动单元10的电动车辆12的最低地上高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驱动单元10中,旋转轴210R被配置在车轴78R的后方,中间轴80R和电机轴76R被配置在车轴78R的前方。在该情况下,易于避免制动臂208R与电动驱动单元10的减速器88R等的结构要素相干涉,更易于实现电动驱动单元10的薄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2中,电动驱动单元10被搭载于摆臂18L、18R。通过将能够如上述那样易于实现薄型化的电动驱动单元10搭载于摆臂18L、18R,能够使电动车辆12的车宽薄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2中,搭载有电动驱动单元10的摆臂18L、18R分别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这样,即使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设置搭载有电动驱动单元10的摆臂18L、18R,如上所述,也能够使电动驱动单元10薄型化,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电动车辆12的车宽薄型化。换言之,即使在设置于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的2个后轮16L、16R彼此之间、且各后轮16L、16R的外部(各后轮16L、16R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侧)分别配设2个电动驱动单元10,也能够有效地避免电动车辆12的车宽增大。
以上使用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当然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增加多种变更或者改良。根据技术方案的记载,很明显增加这种变更或者改良的方式也能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另外,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带括号的附图标记是为了使本发明易于理解而按照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而添加的,本发明并不限定性地解释为带有该附图标记的结构要素。
[附图标记说明]
10、10L、10R:电动驱动单元;12:电动车辆;16L、16R:后轮;18L、18R:摆臂;74R:电机;76R:电机轴;78R:车轴;80R:中间轴;82R:输入齿轮;84R:中间齿轮;86R:输出齿轮;116R:集电环;118R:供电线;120R:紧固部件;122R:中间轴承;142R:旋转角检测器;166R:电机轴承;208R:制动臂;210R:旋转轴。

Claims (10)

1.一种电动驱动单元(10),具有:电机(74R);电机轴(76R);中间轴(80R);车轴(78R);输入齿轮(82R),其被设置于所述电机轴(76R);中间齿轮(84R),其被设置于所述中间轴(80R);和输出齿轮(86R),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轴(78R),
其特征在于,
电机轴承(166R)与中间轴承(122R)相比,在所述电机轴(76R)的轴向上被配置在接近所述输入齿轮(82R)的一侧,其中,所述电机轴承(166R)将所述电机轴(76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所述电机(74R)与所述输入齿轮(82R)之间,所述中间轴承(122R)将所述中间轴(80R)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比所述中间齿轮(84R)靠所述电机(74R)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电机(74R)供电的环形的集电环(116R)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电机(74R)与所述中间轴(80R)之间,
紧固部件(120R)被配设于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中间轴承(122R)重叠的位置,其中所述紧固部件(120R)用于将供电线(118R)紧固于所述集电环(116R)。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轴(76R)被配置在比所述车轴(78R)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供电线(118R)被配置在比所述电机轴(76R)靠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旋转角检测器(142R)在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电机(74R)被配置在所述输入齿轮(82R)的相反侧,其中所述旋转角检测器(142R)用于检测所述电机(74R)的旋转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制动臂(208R)在所述轴向上被配置在连结于所述车轴(78R)的车轮(16R)与所述输出齿轮(86R)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臂(208R)的旋转轴(210R)被配置在所述车轴(78R)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210R)被配置在所述车轴(78R)的后方,
所述中间轴(80R)和所述电机轴(76R)被配置在所述车轴(78R)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轴(78R)能够将所述车轮(16R)在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输出齿轮(86R)而连结在所述电机(74R)的相反侧,
所述电机轴承(166R)与所述中间轴承(122R)相比,在所述轴向上被配置在接近所述车轮(16R)的一侧。
9.一种电动车辆(12),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单元(10),所述电动驱动单元(10)被搭载于摆臂(18L、18R)。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辆(12),其特征在于,
搭载有所述电动驱动单元(10)的所述摆臂(18L、18R)被分别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
CN201980086357.7A 2018-12-26 2019-12-25 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Pending CN1132611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2507 2018-12-26
JP2018-242507 2018-12-26
PCT/JP2019/050915 WO2020138204A1 (ja) 2018-12-26 2019-12-25 電動駆動ユニット及び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1181A true CN113261181A (zh) 2021-08-13

Family

ID=71129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6357.7A Pending CN113261181A (zh) 2018-12-26 2019-12-25 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79347B2 (zh)
CN (1) CN113261181A (zh)
WO (1) WO202013820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8628A (ja) * 2009-03-27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2010228627A (ja) * 2009-03-27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1121573A (ja) * 2009-12-09 2011-06-23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車軸電動ユニット
CN103029563A (zh) * 2011-09-29 2013-04-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驱动单元
CN103358868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3812275A (zh) * 2012-11-05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旋转检测器的驱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4930B2 (ja) * 2011-03-07 2015-09-24 Ntn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28628A (ja) * 2009-03-27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2010228627A (ja) * 2009-03-27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11121573A (ja) * 2009-12-09 2011-06-23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車軸電動ユニット
CN103029563A (zh) * 2011-09-29 2013-04-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驱动单元
CN103358868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3812275A (zh) * 2012-11-05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旋转检测器的驱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38204A1 (ja) 2021-10-21
JP7079347B2 (ja) 2022-06-01
WO2020138204A1 (ja)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83401B2 (en) Saddle riding type, electric vehicle
JP3949446B2 (ja)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2003002277A (ja) 電動式動力ユニット、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二輪車
EP3363724A1 (en) Leaning vehicle
KR20130111378A (ko) 전동 삼륜 차량
ES2291167T3 (es) Unidad de accionamiento para una bicicleta asistida por motor.
JP2013071717A (ja) 電動二輪車
TWI679140B (zh) 電池配置構造以及跨騎型車輛
CN113261181A (zh) 电动驱动单元及电动车辆
JP7046215B2 (ja) 電動車両
CN110775193B (zh) 自行车和自行车的驱动单元
JP3889275B2 (ja) 電動車両のモータ構造
JP6199933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9204648B (zh) 跨骑型车辆
JP7499947B2 (ja) 電動車両
WO2020161980A1 (ja) 電動車両
JP2021062689A (ja) 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補助自転車
JPH05105146A (ja) 電動機付き二輪車
CN112867668B (zh) 电动车辆
JP7064608B2 (ja) 電動車両
CN219601493U (zh) 鞍乘型车辆
JP677362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構造
KR20110136937A (ko) 좌우틸팅이 가능한 삼륜자전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