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7600A -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7600A
CN113257600A CN202110510422.3A CN202110510422A CN113257600A CN 113257600 A CN113257600 A CN 113257600A CN 202110510422 A CN202110510422 A CN 202110510422A CN 113257600 A CN113257600 A CN 113257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key body
movable
key
guid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104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7600B (zh
Inventor
吕雷
李磊
徐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104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76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7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7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76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76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按键结构包括按键本体、导电触点、复位机构和第一活动组件,所述复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组件,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按键本体,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方向垂直;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时,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在所述按键本体未被按压时,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导电触点。

Description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按键作为电子设备上不可缺少的部件,除了具有操控开关机等功能,通常还具有控制音量、截屏、照相等多项功能。随着按键的功能日渐丰富,用户对按键的触感需求也在逐渐提升。
目前,按压实体按键时,按键运动较钝拙,反馈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运动较钝拙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按键本体、导电触点、复位机构和第一活动组件,所述复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组件,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按键本体,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方向垂直;
其中,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
在所述按键本体未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导电触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二通孔;
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按键结构,所述按键本体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导电触点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时,由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方向垂直,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后可以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提高了所述导电触点被触发的准确度,提升了所述按键结构的反馈性能。此外,所述复位机构可以提供按压时的阻尼感,且可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自动复位,进而驱动所述按键本体自动复位,降低了所述按键结构的钝拙程度,提升了用户的按压手感,尤其针对按键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例如游戏场景中,能够提高用户的触感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图1所示按键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按键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按键结构沿A-A’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8是图6所示按键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按键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按键结构沿B-B’的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外观示意图之一;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外观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1至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10和电子设备。
其中,按键结构10包括按键本体100、导电触点300、复位机构400和第一活动组件510,复位机构400连接第一活动组件510,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一端连接按键本体100,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方向垂直。其中,在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情况下,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与导电触点300接触;在按键本体100未被按压的情况下,复位机构400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按键本体100可以在按压力的作用下运动,并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运动,以使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以实现按键功能。同时,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可以使复位机构400的状态发生变化,从第一状态变化至第二状态。当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复位机构400可以自动复位,从所述第二状态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并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从而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驱动按键本体100恢复至初始状态。
由于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方向垂直,按键本体100被按压后不是与导电触点300垂直接触,而是通过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以触发电信号,提高了导电触点300被触发的准确度,提升了按键结构10的反馈性能。此外,复位机构400可以提供按压时的阻尼感,且可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自动复位,进而驱动按键本体100自动复位,降低了按键结构10的钝拙程度,提升了用户的按压手感,尤其针对按键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例如游戏场景中,能够提高用户的触感体验。
具体实现时,可选地,复位机构400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以为弹簧或者弹片等,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两种不同的伸缩状态。示例性的,当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活动组件510驱动复位机构400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弹性件由初始状态切换为压缩状态。当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所述弹性件恢复形变由所述压缩状态切换为所述初始状态,且因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可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现形式中,当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所述弹性件也可以由所述初始状态切换为拉伸状态,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后续以复位机构400包括所述弹性件为例进行说明,并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按键结构10还包括第二活动组件520,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一端与按键本体100连接,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可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方向垂直,且与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相反;复位机构400的第一端与第一活动组件510连接,复位机构400的第二端与第二活动组件520连接。其中,在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情况下,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与导电触点300接触;和/或,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以使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与导电触点300接触;在按键本体100未被按压的情况下,复位机构400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和/或,复位机构400驱动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
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可以对称设置,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一端之间可以间隔预设距离,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可移动的区域可以表示为第一区域,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其可移动的区域可以表示为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同样可以间隔预设距离。
可选地,包括以下三种场景:
场景一、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被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为按键本体100靠近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一端的一侧。
此场景下,按键本体100可以至少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运动,以使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连接第一活动组件510的复位机构400发生形变,并且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在移动过程中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复位机构400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可以至少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第一活动组件510可以驱动按键本体100恢复至初始状态。
场景二、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被按压。所述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为按键本体100靠近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一端的一侧。
此场景下,按键本体100可以至少驱动第二活动组件520运动,以使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连接第二活动组件520的复位机构400发生形变,并且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在移动过程中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复位机构400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可以至少驱动第二活动组件520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第二活动组件520可以驱动按键本体100恢复至初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场景下,导电触点3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即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可接触的导电触点300与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可接触的导电触点为同一个,则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或者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可以实现相同的按键功能。导电触点3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对应一个导电触点300,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对应一个导电触点300。具体实现时,上述两个导电触点300对应的按键功能可以相同,则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或者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上述两个导电触点300对应的按键功能也可以不同,则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与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可以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场景三、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和按键本体的第二侧均被按压。
此场景下,按键本体100可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运动,以使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及使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由于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相反,连接于第一活动组件510与第二活动组件520之间的复位机构400发生形变,并且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和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在移动过程中均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复位机构400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可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以及使第二活动组件520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和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均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可以驱动按键本体100恢复初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此场景下,导电触点3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对应一个导电触点300,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对应一个导电触点300。具体实现时,上述两个导电触点300对应的按键功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两个导电触点300对应的按键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同时按压按键本体100的两侧与单独按压按键本体100的一侧实现的功能可以不同,例如,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实现音量加的功能,按压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实现音量减的功能,同时按压按键本体100的两侧实现暂停的功能。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基于上述三种场景,由于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也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方向垂直,且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可以分别设置于按键本体100相对的两侧,当导电触点300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导电触点300对应的功能均相同的情况下,按压按键本体100的任意位置均可通过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的至少一者运动,以触发导电触点300,进一步提高了导电触点300被触发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了按键结构10的反馈性能;而当导电触点30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导电触点300对应的功能两两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按压按键本体100的不同位置实现不同的按键功能,丰富了按键结构10的按键功能。而且,在设置按键结构10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一个按键结构10可以满足用户更多的按键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两种,具体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活动组件510包括第一连接杆511和第一导向块512,第一连接杆511的第一端连接按键本体100,第一连接杆511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向块512,第一导向块512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活动组件520包括第二连接杆521和第二导向块522,第二连接杆521的第一端连接按键本体100,第二连接杆521的第二端靠近第二导向块522,第二导向块522可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复位机构40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导向块512,复位机构40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导向块522。其中,在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情况下,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一连接杆511运动至与第一导向块512接触,并驱动第一导向块512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和/或,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二连接杆521运动至与第二导向块522接触,并驱动第二导向块522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在按键本体100未被按压的情况下,复位机构400驱动第一导向块512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或,复位机构400驱动第二导向块522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一端包括第一连接杆511的第一端,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包括第一导向块512;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一端包括第二连接杆521的第一端,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包括第二导向块522。按键本体100被按压产生的沿按压方向的驱动力,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杆511和第一导向块512的配合,和/或,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杆521和第二导向块522的配合变换为垂直于按压方向的驱动力。连接杆与滑块之间的滑动传动可以减小按键本体100运动时的摩擦力,进一步降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的钝拙程度,提升用户的按压手感。
可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以下三种场景:
场景一、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被按压。
此场景下,如图2和图3所示,按键本体100可以至少驱动第一连接杆511向下运动,在第一连接杆511与第一导向块512接触后,第一连接杆511向下继续运动可以推动第一导向块512向右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复位机构400压缩,并且第一导向块512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如图1和图4所示,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压缩状态恢复形变产生的推力可以至少驱动第一导向块512向左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第一导向块512远离导电触点300。在第一导向块512与第一连接杆511接触后,第一导向块512继续向左移动可以推动第一连接杆511向上运动,从而驱动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向上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场景二、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被按压。
此场景下,如图2所示,按键本体100可以至少驱动第二连接杆521向下运动,在第二连接杆521与第二导向块522接触后,第二连接杆521向下继续运动可以推动第二导向块522向左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复位机构400压缩,并且第二导向块522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如图1所示,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压缩状态恢复形变产生的推力可以至少驱动第二导向块522向右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第二导向块522远离导电触点300。在第二导向块522与第二连接杆521接触后,第二导向块522继续向右运动可以推动第二连接杆521向上运动,从而驱动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向上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场景三、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和按键本体的第二侧均被按压。
此场景下,按键本体100可以驱动第一连接杆511和第二连接杆521均向下运动,并分别推动第一导向块512向右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及第二导向块522向左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复位机构400压缩,并且第一导向块512和第二导向块522在移动过程中均可以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以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压缩状态恢复形变产生的推力可以驱动第一导向块512向左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以及第二导向块522向右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第一导向块512和第二导向块522均远离导电触点300。第一导向块512在与第一连接杆511接触后可推动第一连接杆511向上运动,第二导向块522在与第二连接杆521接触后可推动第二连接杆521向上运动,从而驱动按键本体100向上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按键结构10还包括导向槽600,第一导向块512和第二导向块522位于导向槽600内。其中,导向槽60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导电触点300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部分凸出至导向槽600内。
本可选地实现形式中,导向槽600可以限定第一导向块512和第二导向块522的移动方向,使得第一导向块512可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最短路线上移动,以及使得第二导向块522可以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最短路线上移动,提高按键本体100运动过程中的传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导电触点300被触发的准确度。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导向槽600的槽壁可以进行耐磨处理,和/或,第一导向块512和第二导向块522与导向槽600接触的侧面可以进行耐磨处理,以增加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可选地,如图5所示,导向槽600的槽口设置有盖板610。盖板610可以避免第一导向块512和第二导向块522在如图5所示的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同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电触点300被触发的准确度。
进一步的,可选地,如图2所示,导向槽600内设有支撑架700,支撑架700用于支撑复位机构400,在复位机构400包括所述弹性件的情况下,支撑架700用于支撑所述弹性件,以避免所述弹性件发生如图2所示的垂直方向上的弯折,减少第一活动组件510和第二活动组件520与复位机构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按键本体100运动过程中的传动效率。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所述弹性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支撑架700上开设有供所述弹性件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可支撑所述弹性件。在另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所述弹性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一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第一导向块512,另一端连接支撑架700的第一侧,即如图2所述的左侧,另一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第二导向块522,另一端连接支撑架700的第二侧,即如图2所述的右侧,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一连接杆511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斜面,第一导向块512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平行或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第二连接杆521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三斜面,第二导向块522形成有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平行或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
本可选地实现形式中,以第一连接杆511和第一导向块51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杆511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导向块512靠近第一连接杆511的一侧均形成有斜面。在第一连接杆511与第一导向块512接触并相互驱动时,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接触可以减小第一连接杆511与第一导向块512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传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进一步降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过程中的钝拙程度。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各顶角均可以设置为倒圆角,防止第一连接杆511和第一导向块512接触时的磨损,减小摩擦力。进一步的,第一导向块512的各顶角处也均可设置为倒圆角,以降低磨损;和/或,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均可采用耐磨材质支撑,以增加其使用寿命。第二连接杆521和第二导向块522的实现形式可以参照第一连接杆511和第一导向块512的实现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活动组件510包括第三连接杆513,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一端与按键本体100活动连接,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活动组件520包括第四连接杆523,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一端与按键本体100活动连接,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可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复位机构400的第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杆513,复位机构40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连接杆523。其中,在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情况下,按键本体100驱动第三连接杆513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使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和/或,按键本体100驱动第四连接杆523向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在按键本体100未被按压的情况下,复位机构400驱动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或,复位机构400驱动第四连接杆523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以使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一端包括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一端,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包括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一端包括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一端,第二活动组件520的第二端包括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一端与按键本体100活动连接并可相对于按键本体100转动,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一端与按键本体100活动连接并可相对于按键本体100转动,按键本体100被按压产生的沿按压方向的驱动力,可以通过第三连接杆513的转动,和/或,可以通过第四连接杆523的转动变换为垂直于按压方向的驱动力。连接杆与按键本体100之间的转动传动可以减小按键本体100运动时的摩擦力,进一步降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的钝拙程度,提升用户的按压手感。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如图6至图9所示,包括以下三种场景:
场景一、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被按压。
此场景下,如图7和图8所示,按键本体100可以至少驱动第三连接杆513相对按键本体100顺时针转动,复位机构400拉伸,并且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如图6和图9所示,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拉伸状态恢复形变产生的拉力可以至少驱动第三连接杆513相对按键本体100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驱动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向上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场景二、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被按压。
此场景下,如图7所示,按键本体100可以至少驱动第四连接杆523相对按键本体100逆时针转动,复位机构400拉伸,并且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如图6所示,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拉伸状态恢复形变产生的拉力可以至少驱动第四连接杆523相对按键本体100顺时针转动,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驱动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向上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场景三、按键本体100的第一侧和按键本体100的第二侧均被按压。
此场景下,按键本体100可以驱动第三连接杆513相对按键本体100顺时针转动,以及第四连接杆523相对按键本体100逆时针转动,复位机构400拉伸,并且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及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在移动过程中均可以与导电触点300接触产生电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在施加于按键本体100的按压力消失后,复位机构40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从拉伸状态恢复形变产生的拉力可以驱动第三连接杆513相对按键本体100逆时针转动,以及第四连接杆523相对按键本体100顺时针转动,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远离导电触点300,并且驱动按键本体100向上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如图7和图10所示,第一活动组件510还包括第一转轴514,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514与按键本体100转动连接;第二活动组件520还包括第二转轴524,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524与按键本体100转动连接。
本可选地实现形式中,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514固定于按键本体100上,并通过第一转轴514可相对于按键本体100转动,第一转轴514可以限定第三连接杆513在垂直于第一转轴514且垂直于按键本体100的平面内转动;第二转轴524可以限定第四连接杆523在垂直于第二转轴524且垂直于按键本体100的平面内转动。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如图7和图10所示,按键本体100开设有两个凹槽,以提供第三连接杆513和第四连接杆523的转动空间,减少第三连接杆513和第四连接杆523转动时的摩擦力,同时还可以限定第三连接杆513和第四连接杆523的转动角度,进而限定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的键程。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如图7和图10所示,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活动件515,第一活动件515与第三连接杆513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515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活动件525,第二活动件525与第四连接杆523转动连接,第二活动件525可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
本可选地实现形式中,第一活动件515可以减少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移动时的摩擦力,第二活动件525可以减少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移动时的摩擦力,进而减少传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进一步降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过程中的钝拙程度。
进一步的,可选地,第一活动件515为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可相对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转动;第二活动件525为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可相对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转动。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以滚动的方式移动,进一步减小了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移动时的摩擦力。具体实现时,如图10所示,第三连接杆513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可以供所述第一滚轮穿过,以使所述第一滚轮固定于第三连接杆513上。第四连接杆523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可以供所述第二滚轮穿过,以使所述第二滚轮固定于第四连接杆523上。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表面可以进行耐磨处理,以增加其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选地实现形式中,第一活动件515和第二活动件525也可以为滑块或者滚珠等活动件,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可选地,按键结构10还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导电触点300设于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底,第一活动件515可在所述第一滑槽中移动,第二活动件525可在所述第二滑槽中移动。所述第一滑槽可以限定第一活动件515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滑槽可以限定第二活动件525的移动方向,使得第一活动件515可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最短路线上移动,以及使得第二活动件525可以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的最短路线上移动,提高按键本体100运动过程中的传动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限定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来限定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的键程。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壁可以进行耐磨处理,以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沿第一平面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平面与按键本体100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半圆形的滑槽可以进一步减小活动件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在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由于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按键本体100被按压的方向垂直,按键本体100被按压后可以通过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导电触点300接触,提高了导电触点300被触发的准确度,提升了按键结构10的反馈性能。此外,复位机构400可以提供按压时的阻尼感,且可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510的第二端自动复位,进而驱动按键本体100自动复位,降低了按键结构10的钝拙程度,提升了用户的按压手感,尤其针对按键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例如游戏场景中,能够提高用户的触感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800,壳体800设有第二通孔;
按键结构10,按键结构10为如图1至图10所示的按键结构,按键本体100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电路板900,电路板900与导电触点300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按键本体100可在壳体800开设的第二通孔中运动,电路板900分别与导电触点300和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用于接收导电触点300产生的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传输至所述主板进行处理,以实现按键功能。
具体实现时,可选地,在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或者平板等设备时,壳体800可以包括中框810和第一支架820。其中,中框810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第一支架820设于中框810内,用于支撑按键结构10,导电触点300可以设于第一支架820朝向按键本体100的侧面上,电路板900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架820背向按键本体100的侧面上。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第一支架820上可以开设有通孔,电路板900可以部分延伸至所述通孔中,并与导电触点300电连接;或者,电路板900可以通过伸入所述通孔中的导电件与导电触点300电连接,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至图10所示的按键结构的全部技术特征,且可实现如图1至图10所示的按键结构的全部功能,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设有限位凸台830,按键本体100位于限位凸台830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限位凸台830朝向壳体800外的一侧。通过将限位凸台830设置在不同位置,可以控制按键本体100的键程。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在按键本体10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按键本体100的朝向壳体800外的侧面与壳体800的外侧面齐平;或者,在按键本体10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按键本体100部分凸出于壳体800之外。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按键结构10可以设置为与壳体800的外侧面齐平,以使电子设备的外观更加美观,当按键本体100被按压时将陷入所述第二通孔中,此时,按键结构10可以作为游戏肩键使用。或者,如图12所示,按键结构10也可以设置为突出于壳体800,以作普通按键使用,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例如,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在中框仅设置如图12所示的按键结构10,或者,所述电子设备也可以在中框上侧的拐角处设置如图11所示的按键结构10,而在侧边设置如图12所示的按键结构10,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键本体、导电触点、复位机构和第一活动组件,所述复位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组件,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按键本体,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方向垂直;
其中,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
在所述按键本体未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导电触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活动组件,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键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二端可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复位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连接,所述复位机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活动组件连接;
其中,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和/或,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以使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
在所述按键本体未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活动组件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导电触点;和/或,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二端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活动组件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导电触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按键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杆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按键本体,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可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复位机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所述复位机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向块;
其中,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杆运动至与所述第一导向块接触,并驱动所述第一导向块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和/或,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杆运动至与所述第二导向块接触,并驱动所述第二导向块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
在所述按键本体未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导向块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或,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导向块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块和所述第二导向块位于所述导向槽内;
其中,所述导向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导电触点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部分凸出至所述导向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的槽口设有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导向块形成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平行或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导向块形成有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第四斜面平行或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键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键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第二端可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复位机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复位机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
其中,在所述按键本体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三连接杆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和/或,所述按键本体驱动所述第四连接杆向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在所述按键本体未被按压的情况下,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或,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四连接杆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第二端由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按键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按键本体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三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件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第四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件可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为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可相对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端转动;所述第二活动件为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可相对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第二端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导电触点设于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底,所述第一活动件可在所述第一滑槽中移动,所述第二活动件可在所述第二滑槽中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沿第一平面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按键本体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垂直。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二通孔;
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按键本体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导电触点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设有限位凸台,所述按键本体位于所述限位凸台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限位凸台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键本体处于未被按压的状态时,所述按键本体的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齐平;或者,在所述按键本体处于未被按压的状态时,所述按键本体部分凸出于所述壳体外。
CN202110510422.3A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2576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0422.3A CN113257600B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0422.3A CN113257600B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7600A true CN113257600A (zh) 2021-08-13
CN113257600B CN113257600B (zh) 2023-07-07

Family

ID=77224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0422.3A Active CN113257600B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760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0952A (zh) * 2022-02-18 2022-04-15 重庆市长寿区臻波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误触按键结构的便携式通讯设备
CN117153605A (zh) * 2023-10-30 2023-12-01 深圳市今天国际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gv遥控装置的控制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2762A (en) * 1992-06-09 1995-01-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Keyswitch assembly having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touch of keys
US20010007301A1 (en) * 2000-01-07 2001-07-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Key switch device, keyboard with the key switch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the keyboard
US20010011999A1 (en) * 2000-01-21 2001-08-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Key switch device, keyboard with the key switch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the keyboard
CN102222582A (zh) * 2010-04-14 2011-10-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可防止误操作的按钮的电子装置
JP2015076206A (ja) *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日本ロック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装置
CN208157289U (zh) * 2018-04-18 2018-11-27 深圳市骅福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指纹感应按键
CN110277264A (zh) * 2019-06-04 2019-09-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209993515U (zh) * 2019-05-13 2020-01-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2762A (en) * 1992-06-09 1995-01-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Keyswitch assembly having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touch of keys
US20010007301A1 (en) * 2000-01-07 2001-07-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Key switch device, keyboard with the key switch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the keyboard
US20010011999A1 (en) * 2000-01-21 2001-08-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Key switch device, keyboard with the key switch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the keyboard
CN102222582A (zh) * 2010-04-14 2011-10-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可防止误操作的按钮的电子装置
JP2015076206A (ja) *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日本ロック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装置
CN208157289U (zh) * 2018-04-18 2018-11-27 深圳市骅福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指纹感应按键
CN209993515U (zh) * 2019-05-13 2020-01-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0277264A (zh) * 2019-06-04 2019-09-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0952A (zh) * 2022-02-18 2022-04-15 重庆市长寿区臻波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误触按键结构的便携式通讯设备
CN114360952B (zh) * 2022-02-18 2024-05-24 重庆市长寿区臻波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误触按键结构的便携式通讯设备
CN117153605A (zh) * 2023-10-30 2023-12-01 深圳市今天国际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gv遥控装置的控制装置
CN117153605B (zh) * 2023-10-30 2024-01-16 深圳市今天国际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gv遥控装置的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7600B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7600A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US6717572B1 (en) Modular rolling axis apparatus
EP4333012A1 (en) Lifting butt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1740245A (zh) 侧键组件及具有该侧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1515210B (zh) 具有触摸显示结构的电子设备
CN108563342B (zh) 鼠标及其使用方法
CN113452823B (zh) 电子设备
CN103632872B (zh) 按键结构
WO2023179726A1 (zh) 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US7176884B2 (en) Displayed viewing area switching device in a computer
CN112992580B (zh) 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US7082323B2 (en) Mobile navigation device
CN111536373B (zh) 一种支撑结构及游戏手柄
CN103135804A (zh) 鼠标装置
CN217485402U (zh) 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2043478A (zh) 按键输入装置
CN101740244A (zh) 侧键组件及具有该侧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17588785U (zh) 二段式联动按键及电子设备
CN216487765U (zh) 按键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1530070B (zh) 一种夹持装置及游戏手柄
CN214376354U (zh) 一种机械鼠标
CN201134992Y (zh) 以滑动开关控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12461479U (zh) 弹性机械轴
CN113053685B (zh) 手柄和电子设备
CN212848152U (zh) 一种键盘按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