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1496A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1496A
CN113251496A CN202110448206.0A CN202110448206A CN113251496A CN 113251496 A CN113251496 A CN 113251496A CN 202110448206 A CN202110448206 A CN 202110448206A CN 113251496 A CN113251496 A CN 113251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hrottling element
throttling
temperature
opening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482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1496B (zh
Inventor
杨瑞
宋培刚
陶斯宏
孙常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CL Intelligent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482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14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1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1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1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1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6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电子部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第一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第二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不需要复杂的管路结构,利于量产。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空调系统中电子部件的发热量逐渐增加。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目前用冷媒冷却电子部件是市场趋势,冷媒可以降低变频驱动板元器件温度,起到散热保护的作用。但是,采用冷媒冷却电子部件容易出现电子部件出现凝露现象;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对冷媒进行节流的方式调节回路中冷媒的流量,避免空调系统中的电子部件出现凝露现象,又可以对空调系统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避免进入压缩机中的冷媒包含过多的液态冷媒,影响压缩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通过复杂的管路结构保证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可以实现避免凝露和避免影响空调系统工作稳定性的功能,不利于量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需要通过复杂的管路结构保证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可以实现避免凝露和避免影响空调系统工作稳定性的功能,不利于量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电子部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
所述冷凝器,用于产生第一冷媒,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第一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所述第二冷媒用于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第二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蒸发器的第三冷媒;
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凝器是室内机,所述蒸发器是室外机;
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蒸发器是室内机,所述冷凝器是室外机。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还用于以第一节流开度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以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确定,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并且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还用于以第二节流开度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以得到所述第二冷媒,其中,所述第二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露点温度确定,所述露点温度是指所述电子部件凝露时的温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凝器产生第一冷媒;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所述第二冷媒用于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流经并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控制已流过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第二冷媒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第三冷媒。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控制已流过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第二冷媒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包括:
获取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其中,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
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一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确定,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包括第三节流开度和第四节流开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包括第二目标范围和第三目标范围,所述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一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包括:
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二目标范围,确定第一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三节流开度;
经过第一预设调节时间后,再次检测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回气过热度,并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三目标范围,确定第二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四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露点温度,其中,所述露点温度是指所述电子部件凝露时的温度;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流开度包括第五节流开度和第六节流开度,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的差,确定第三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三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五节流开度;
经过第二预设调节时间后,再次检测所述第二冷媒的当前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当前露点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冷媒温度和所述当前露点温度之间的差,确定第四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四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六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并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形成所述第二冷媒之前,还包括:
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预设最大开度。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检测所述室内机的内盘管温度;
若所述内盘管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则根据预设开度调节值调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直至所述内盘管温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电子部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第一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第二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不需要复杂的管路结构,利于量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时的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申请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虽然附图中示出了各部件间的连接关系,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各部件间的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空调系统的限定。各部件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的连接方式,或多种连接方式的组合。
参考图1和图2,图1中箭头表示制热模式时冷媒流动方向,图2中箭头表示制冷模式时冷媒流动方向,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冷凝器100、第一节流元件200、电子部件300、第二节流元件400和蒸发器500,所述冷凝器100、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00、所述电子部件300、所述第二节流元件400和所述蒸发器500依次连接。
冷凝器100,用于产生第一冷媒,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向第一节流元件200。
具体地,冷凝器100用于接收经过压缩机压缩后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并通过导热性良好的输送管将气态冷媒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以使气态冷媒从气态液化,形成液态的第一冷媒。因此在制冷模式时冷凝器100是室外机,而在制热模式时冷凝器100是室内机。制热模式时冷凝器100可以将气态冷媒携带的热量释放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温度。进一步地,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可以在输送管上附加热传导性能优异的散热片,加大散热面积,以加速散热。
第一节流元件200,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00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300的第二冷媒,所述第二冷媒用于冷却所述电子部件300。
其中,第一节流元件200是用于对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的元件,例如,第一节流元件200可以是电子膨胀阀。
进一步地,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不同,对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的效果不同。具体地,当第一节流元件200增大开度时,流向电子部件300的第一冷媒的流量增大,冷媒温度上升。相对地,当第一节流元件200减小开度时,流向电子部件300的第一冷媒的流量减小,冷媒温度下降。因此,第二冷媒由于经过第一节流元件200,冷媒温度相对第一冷媒较低,所以可以用于冷却电子部件300。
其中,电子部件300可以是空调系统中会发热的部件。示例性地,电子部件300可以是工作时耗电量较大因此发热量大的部件,例如可以是空调系统的驱动部件。
第二节流元件400,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并形成流入所述蒸发器500的第三冷媒。
其中,第二节流元件400是用于对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的元件,例如,第二节流元件400可以是电子膨胀阀。
其中,需要第二节流元件400进一步对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的原因是进入蒸发器500中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不宜过高,若进入蒸发器500中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过高,则在蒸发器500中第三冷媒无法被蒸发完全,导致流入压缩机中的冷媒中包含过多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会对压缩机中的器件造成冲击,并且会降低润滑油的粘度,增大压缩机中器件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若进入蒸发器中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过高,会影响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进而降低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与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分别基于不同的基准确定。示例性地,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基于所需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确定,例如当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为0.1立方米/秒时,蒸发器500可以将90%的第三冷媒蒸发至气态,空调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则可以将节流后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为0.1立方米/秒作为基准,适应性地调整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另一方面,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可以基于电子部件300的凝露情况确定,例如当电子部件300处的温度为2℃时,电子部件300会产生凝露,则可以将节流后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高于2℃作为基准,适应性调整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
其中,蒸发器500用于接收经过两次节流降温处理后,低温低压的第三冷媒,并向第三冷媒提供热量以使第三冷媒气化,然后将汽化的第三冷媒送入压缩机中,完成一个冷媒循环。由于蒸发器中的第三冷媒在气化时可以吸收热量,因此在制冷模式下蒸发器500是室内机,可以吸收室内的热量,降低室内的温度。而在制热模式下蒸发器500是室外机。
因此空调系统的工作方式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空调系统启动,然后根据运行模式是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以确定第一节流元件200和第二节流元件400。
(2)、经过压缩机压缩后的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100中,在冷凝器100中被液化,形成第一冷媒。
(3)、第一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200,被节流降温后形成第二冷媒。
(4)、第二冷媒流过并冷却电子部件300。
(5)、已流过电子部件300的第二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400,再次被节流降温后形成第三冷媒。
(6)、第三冷媒流入蒸发器500中。
具体地,在制热模式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首先通过与室内机相连的第一节流元件200对第一冷媒进行第一次节流,得到温度适用于冷却电子部件300的第二冷媒,然后在第二冷媒冷却电子部件300后,通过与室外机相连的第二节流元件400对第二冷媒进行第二次节流,得到冷媒流量适当的第三冷媒,以避免进入蒸发器500中冷媒的冷媒流量过高,无法完全蒸发。
而在制冷模式下,首先通过与室外机相连的第一节流元件200对第一冷媒进行第一次节流,得到温度适用于冷却电子部件300的第二冷媒,然后在第二冷媒冷却电子部件300后,通过与室内机相连的第二节流元件400对第二冷媒进行第二次节流,得到冷媒流量适当的第三冷媒,以避免进入蒸发器500中冷媒的冷媒流量过高,无法完全蒸发。因此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可以实现防凝露的功能,并且通过第二节流元件400的二次节流,可以避免进入蒸发器500中冷媒的冷媒流量过高,对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电子部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第一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第二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不需要复杂的管路结构,利于量产。
对于一些空调系统,还可以根据回气过热度对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进行调节,以实时控制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
此时,第二节流元件400还用于以第一节流开度对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第二冷媒流经第二节流元件400后形成的第三冷媒,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确定,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
其中,回气过热度是指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与冷凝器100的盘管温度之间的差。具体地,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凝器100是室内机,因此回气过热度是指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与室内机的内盘管温度的差。例如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是20℃,内盘管温度是15℃,则回气过热度为5℃;当处于制热模式时,冷凝器100是室外机,因此回气过热度是指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与室外机的外盘管温度的差。例如处于制热模式时,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是20℃,外盘管温度是15℃,则回气过热度为5℃。
进一步地,回气过热度可以表征进入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情况。当回气过热度过高,即压缩机的吸气温度过高时,进入压缩机中的冷媒可能会触发压缩机的过热保护,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当回气过热度过低,即压缩机的吸气温度过低时,代表第三冷媒并未完全在蒸发器中被蒸发,因此进入压缩机中的冷媒中可能包含过多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会对压缩机中的零件造成冲击,并且稀释压缩机中的润滑油,影响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进而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因此回气过热度处于合适的范围时,空调系统才可以稳定地工作。
其中,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以下分别解释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
第一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可以是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确定的值。示例性地,第一预设值是与空调运行模式及压缩机运行频率相关的、已知的值,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都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到与压缩机运行频率、具体来说是与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值。而且为了计算方便,一个运行频率范围对应有一个第一预设值。譬如,小于20Hz的压缩机运行频率对应着一个第一预设值,大于90Hz的压缩机运行频率对应着一个第一预设值,20Hz到90Hz之间的频率中、每10Hz的频率范围对应着一个第一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可以是根据空调系统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确定的值。由于在理想的状态下,进入压缩机的第三冷媒应当全部为气态冷媒,因此在蒸发器中第三冷媒的冷媒温度应当与蒸发器中第三冷媒的饱和温度相同,即蒸发过热度为0。在空调系统中,由于实现第三冷媒完全被蒸发较为困难,故优选的蒸发过热度通常设定为2℃。此外,即使回气过热度比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略高,也不会对压缩机的稳定性造成过大的影响,因此第一预设值可以是略高于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的值。例如,可以将第一预设值设定为4℃,此时第一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大于4℃的范围。
第二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范围。
同样地,第二预设值可以是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确定的值,也可以是根据空调系统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确定的值。当第二预设值是根据空调系统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确定的值,同理,第二预设值可以是略低于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的值。例如优选的蒸发过热度是2℃时,可以将第二预设值设定为0℃,此时第二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小于0℃的范围。
第三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并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的范围。假设优选的蒸发过热度是2℃时,可以将第一预设值设定为4℃,将第二预设值设定为0℃,则第三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4℃,并且大于等于0℃的范围。
综上所述,第一目标范围可以:A、回气过热度>4℃;B、回气过热度<0℃;C、0℃≤回气过热度≤4℃中的一个。
其中,第一节流开度是根据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范围确定的开度。具体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二预设范围,即当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说明需要增大回气过热度以增加第三冷媒的蒸发量,因此可以减小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即设定第一节流开度小于未调节时,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当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即当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说明需要减小回气过热度以降低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因此可以提高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即设定第一节流开度大于未调节时,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当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三预设范围时,说明回气过热度较为理想,因此不需要对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进行调整。
示例性地,可以结合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范围和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确定第一节流开度。例如当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时,可以根据回气过热度与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的差确定第一节流开度;当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二预设范围时,可以根据优选的蒸发过热度和回气过热度的差确定第一节流开度。例如,可以根据式(1)确定第一节流开度:
Figure BDA0003037755080000111
其中,B1是第一节流开度,B0是未调节时,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SHc是优选的蒸发过热度,SH1是回气过热度。假设SHc是2℃,SH1是5℃,B0是100步,则第一节流开度B1为106步,即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增大6步至106步。又或者SHc是2℃,SH1是-1℃,则第一节流开度B1为94步,即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减小6步至94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时无法起到节流降温的作用,太小时冷媒流量过小温度过低,因此在调节时通常会预设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当第一节流开度小于最小值时,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设置为最小值,当第一节流开度大于最大值时,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设置为最大值。例如可以将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设置为480步和88步,当第一节流开度为86步时,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设置为88步,当第一节流开度为500步时,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设置为480步。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对第二节流元件400进行一次调节后第三冷媒的冷媒流量和冷媒温度变化过大,导致空调系统的零件因为过大的温差和流量差而失效,可以设定一个最小调节值,即每次调节第二节流元件400时,增大或减小的最小开度。例如可以设定最小调节值为5步,则每次调节第二节流元件400时,若要增大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则最大只能增大5步,减小时最大只能减小5步。
通过回气过热度调整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可以实时对第三冷媒的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吸入压缩机中冷媒的气液状态进行调整,避免冷媒不合适的气液状态对压缩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在一些空调系统中,还可以对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进行实时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况下露点温度。
此时,第一节流元件200还用于以第二节流开度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其中,所述第二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确定,所述露点温度是指所述电子部件300凝露时的温度。
其中,调整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原因是电子部件300的露点温度会随空气中湿度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若第一节流元件200一直维持一个开度,则露点温度发生变化时电子部件300表面仍可能凝露。例如,假设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是5℃,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保持在100步时电子部件300表面不会凝露。可是若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由于空气湿度的变化减小至-1℃,如果不对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进行调整以改变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则电子部件300的温度可能会高于-1℃,导致凝露。
其中,第二节流开度可以是根据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确定的开度。具体地,可以根据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的差确定第二节流开度。例如,当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过高,即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过大,节流降温效果不足时,可以根据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的差减小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又如,当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过低时,即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过小时,可以根据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的差增大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以增加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
进一步地,可以结合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的差,以及预设的优选温度差确定第二节流开度。示例性地,优选温度差可以是5℃,即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的差在5℃时,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既可以满足在电子部件300表面不产生凝露,又可以保证电子部件300的冷却效果。同样地,即使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比优选温度差略高或略低,也不会对防凝露和冷却造成过大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式(2)确定第二节流开度:
Figure BDA0003037755080000131
其中,B3是第二节流开度,B2是未调节时,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SH3是优选温度差,SH2是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假设SH3是5℃,SH2是11℃,B2是110步,则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减小6步至104步,即二节流开度B3为104步。又或者SH3是5℃,SH2是-1℃,B2是110步,则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开大6步至116步,即第二节流开度为116步。同理,可以将第二节流元件400开度的最大值设为480步,最小值设为88步。
进一步地,参考图3和图4,图3中箭头表示制热模式时冷媒流动方向,图4中箭头表示制冷模式时冷媒流动方向,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可以是第二节流元件与电子部件之间冷媒散热管G2的管温,也可以是第一节流元件与电子部件300之间冷媒散热管G1的管温。具体地,可以通过图3和图4中连接于电子部件两侧的感温包进行测量,T1和T2分别是感温包1和感温包2,感温包1用于测量G1的管温,感温包2用于测量G2的管温。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对第一节流元件200进行一次调节后第二冷媒的冷媒流量和冷媒温度变化过大,降低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设定一个最小调节值,即每次调节第一节流元件200时,可以增大或减小的最小开度。例如可以设定最小调节值为5步,则每次调节第一节流元件200时,若要增大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则最大只能增大5步,减小时同理。
在一些空调系统中,还可以同时对第一节流元件200和第二节流元件400进行动态调整,以平衡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和对电子部件300的冷却效果。
以下介绍一种可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空调系统作为执行主体,为了简化与便于描述,后续方法实施例中将省略该执行主体。参考图5,该方法可以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0-40:
10、控制所述冷凝器产生第一冷媒。
其中,第一冷媒是冷凝器100对压缩机中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冷凝后形成的冷媒,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对第一冷媒的介绍,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20、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所述第二冷媒用于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其中,第二冷媒是第一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200后形成的冷媒,同样地,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对第二冷媒的介绍,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30、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流经并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40、控制已流过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第二冷媒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第三冷媒。
其中,第三冷媒是第二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后形成的冷媒,同样地,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对第三冷媒的介绍,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可以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空调系统首先根据运行模式确定第一节流元件200和第二节流元件400,例如空调系统检测到运行模式是制热模式时,第一节流元件200是和室内机相连的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400是和室外机相连的节流元件。而检测到运行模式是制冷模式时,第一节流元件200是和室外机相连的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400是和室外机相连的节流元件。
(2)、控制第一冷媒流向第一节流元件200,得到对第一冷媒节流降温后形成的第二冷媒。
(3)控制第二冷媒流过并冷却电子部件300。
(4)控制冷却电子部件300后的第二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400,得到对第二冷媒节流降温后形成的第三冷媒。
(5)控制第三冷媒流入蒸发器500。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可以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确定第一节流元件200和第二节流元件400,从而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可以避免电子部件300凝露,同时不会使过多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中,影响空调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维持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第二节流元件400对第二冷媒进行实时调整,以保证第二冷媒不会直接进入蒸发器中,进而导致进入压缩机中的冷媒的气液状态不理想,对压缩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参考图6,此时,步骤40可以具体包括步骤41A-42A:
41A、获取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其中,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
其中,回气过热度的概念和作用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的说明,在此不再阐述。
42A、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一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确定,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
其中,第一节流开度、第一目标范围、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的概念和作用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实际开启变频空调时,在两次调整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之间可以间隔一定的时间,既可以防止对第二节流元件400频繁的调整会影响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又可以实时确保进入压缩机中冷媒的气液状态较为理想,保证空调系统的稳定性。此时,第一节流开度包括第三节流开度和第四节流开度,第一目标范围包括第二目标范围和第三目标范围。
步骤42A可以具体包括步骤421A-424A:
421A、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二目标范围,确定第一开度调节值。
其中,第二目标范围是对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进行调节前,回气过热度所处的范围。同样地,第二目标范围可以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个。假设优选的蒸发过热度是1℃时,可以将第一预设值设定为3℃,将第二预设值设定为-1℃,则第三预设范围是指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3℃,并且大于等于-1℃的范围。
综上所述,第二目标范围可以:A、回气过热度>3℃;B、回气过热度<-1℃;C、-1℃≤回气过热度≤3℃中的一个。
其中,第一开度调节值是根据回气过热度和预设值的差确定的,第二节流元件400需要增大或降低的开度。示例性地,可以根据回气过热度和优选的蒸发过热度的差确定第一开度调节值。例如,可以根据式(3)确定第一节流开度:
Figure BDA0003037755080000161
其中,Ba是第一开度调节值,SHc是优选的蒸发过热度,SH1是回气过热度。假设SHc是2℃,SH1是5℃,则第一开度调节值Ba为6步,即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增大6步。又或者SHc是2℃,SH1是-1℃,则第一开度调节值Ba为-6步,即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减小6步。
422A、根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三节流开度。
其中,第三节流开度是指根据第一开度调节值调节后,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例如,假设第一开度调节值是-6步,未调节时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是100步,则第三节流开度是94步。
423A、经过第一预设调节时间后,再次检测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回气过热度,并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三目标范围,确定第二开度调节值。
其中,当前回气过热度是指调节一次第二节流元件400后,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
其中,第一预设调节时间可以根据室温的变化情况设置。示例性地,对于室温变化较大的情况,由于空调系统中压缩机的频率变化较快,因此需要设置较小的第一预设调节时间以快速调节第三冷媒的流量和温度,以适应压缩机的频率变化。例如,当室温变化较大时,可以将第一预设调节时间设置为20秒,而室温变化较小时,可以将第一预设调节时间设置为40秒。
其中,第二开度调节值和第三目标范围的解释可以分别参考第一开度调节值和第二目标范围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424A、根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四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
其中,第四节流开度是指根据第二开度调节值调节后,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例如,假设第二开度调节值是-6步,第二节流元件400的第三节流开度为94步,则第四节流开度是88步。
由于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会随空气湿度等原因变化,因此需要对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进行调整,以适应露点温度的变化。此时,步骤20可以具体包括以下步骤21A-22A:
21A、检测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露点温度,其中,所述露点温度是指所述电子部件凝露时的温度。
其中,露点温度的概念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的说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内的空气湿度判断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还可以根据室内的空气湿度和温度综合判断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例如,当室内的空气湿度为55%,室内的温度为10℃时,则根据预设的湿度、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对应表,可以查找到对应的露点温度为1.5℃。
22A、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
其中,第二节流开度和第二冷媒可以参考描述空调系统时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电子部件300处的露点温度变化较为缓慢,因此没有必要频繁地调整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可以在两次调节第一节流元件200开度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隔时间。此时步骤22A可以包括以下步骤221A-224A:
221A、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的差,确定第三开度调节值。
其中,第三开度调节值是根据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确定的,第一节流元件200需要增大或降低的开度。示例性地,当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过大时,说明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过高,冷却效果不好,因此需要减小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以降低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相反地,当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过小时,说明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过低,电子部件300的表面可能出现凝露,因此需要增大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以增大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进一步地,可以基于上文中描述的优选温度差判断第二冷媒的冷媒流量是否过大或过小,假设优选温度差为5℃,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为-5℃时,说明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过低,需要增大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比优选温度差略高或略低,也不会对防凝露和冷却造成过大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式(4)确定第三开度调节值:
Figure BDA0003037755080000191
其中,Bb是第三开度调节值,SH2是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假设SH3是5℃,SH2是11℃,则第二节流开度Bb为-6步,即要将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减小6步。又或者SH3是5℃,SH2是-1℃,则第三开度调节值Bb为6步,即要将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开大6步。同理,可以将第一节流元件200开度的最大值设为480步,最小值设为88步。
222A、根据所述第三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五节流开度。
其中,第五节流开度是指根据第三开度调节值调节后,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例如,假设第三开度调节值是-12步,未调节时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是120步,则第五节流开度是108步。
223A、经过第二预设调节时间后,再次检测所述第二冷媒的当前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当前露点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冷媒温度和所述当前露点温度之间的差,确定第四开度调节值。
其中,第二预设调节时间可以根据室内湿度的变化情况设置。示例性地,对于室内湿度变化较快的情况,由于电子部件300处露点温度的变化可能也相对地较快,因此需要设置较小的第二预设调节时间以快速调节第二冷媒的流量,以适应露点温度的变化。例如,当室内湿度变化较大时,可以将第二预设调节时间设置为90秒,而室内湿度变化较小时,可以将第二预设调节时间设置为110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调节第三冷媒的流量时,需要快速响应避免压缩机中出现过多的液态冷媒,而第一节流元件200是根据露点温度进行调节,露点温度变化较慢,因此第二预设调节时间通常设置地比第一预设调节时间大。
其中,第四开度调节值的概念和作用可以参考第三开度调节值,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224A、根据所述第四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六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
其中,第六节流开度的概念可以参考第五节流开度,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为了更好地避免电子部件300处出现凝露现象,可以在首次对第一冷媒进行节流处理前,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设置到最大。示例性地,空调系统在接收到开机指令时,可以首先将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设置到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以上文中将第一节流元件200开度的最大值设为480步,最小值设为88步为例,空调系统在接收到开机指令时,可以首先将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设置到480步。
这么设置的原因是空调系统在刚开机的时候,电子部件的发热量不大,因此冷却的需求不高,将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设置到最大值时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就可以满足需求。此外,将第一节流元件200的开度首先设置到最大值可以避免在开机时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子部件300在开机时就产生凝露。
调整第二节流元件400实现的功能除了能保证压缩机的稳定性以外,还能在制热模式下通过调整第三冷媒的冷媒温度,以调整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进而在室内机的内盘管温度低,吹出冷风影响用户舒适度时调整室内机的内盘管温度。此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50-60:
50、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检测所述室内机的内盘管温度。
60、若所述内盘管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则根据预设开度调节值增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直至所述内盘管温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
示例性地,预设温度阈值可以是一个低于用户设定温度的温度值。例如用户设定空调系统的温度为28℃时,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与28℃相差不大的25℃,也可以是与28℃相差较大的18℃,具体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的温度精度确定预设温度阈值。
示例性地,预设开度调节值可以是第二节流元件400每次调节的最小调节值。例如若第二节流元件400每次调节时最小只能增大或减小5步,则可以将预设开度调节值设置为5步。
当用户当内盘管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说明内盘管中吹出的风会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因此需要增大第二节流元件400的开度以提高内盘管的内盘管温度,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电子部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
所述冷凝器,用于产生第一冷媒,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第一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所述第二冷媒用于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第二节流元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蒸发器的第三冷媒;
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凝器是室内机,所述蒸发器是室外机;
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蒸发器是室内机,所述冷凝器是室外机。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还用于以第一节流开度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以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确定,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并且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还用于以第二节流开度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以得到所述第二冷媒,其中,所述第二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露点温度确定,所述露点温度是指所述电子部件凝露时的温度。
4.一种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空调系统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电子部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凝器是室内机,所述蒸发器是室外机,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蒸发器是室内机,所述冷凝器是室外机,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冷凝器产生第一冷媒;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所述第二冷媒用于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流经并冷却所述电子部件;
控制已流过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第二冷媒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蒸发器的所述第三冷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控制已流过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第二冷媒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包括:
获取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其中,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
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一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开度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确定,所述回气过热度是进入所述压缩机中冷媒的过热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是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和第三预设范围中的一者,所述第一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大于第一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二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所述第三预设范围是所述回气过热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并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区间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开度包括第三节流开度和第四节流开度,所述第一目标范围包括第二目标范围和第三目标范围,所述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一目标范围,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一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包括:
检测并根据所述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二目标范围,确定第一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三节流开度;
经过第一预设调节时间后,再次检测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回气过热度,并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回气过热度所处的第三目标范围,确定第二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四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二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三冷媒。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流向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后形成流向所述电子部件的第二冷媒,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露点温度,其中,所述露点温度是指所述电子部件凝露时的温度;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开度包括第五节流开度和第六节流开度,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的差,确定第三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三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五节流开度;
经过第二预设调节时间后,再次检测所述第二冷媒的当前冷媒温度和所述电子部件的当前露点温度,并根据所述当前冷媒温度和所述当前露点温度之间的差,确定第四开度调节值;
根据所述第四开度调节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六节流开度以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冷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冷媒的冷媒温度和所述露点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第二节流开度,并对所述第一冷媒进行节流降温处理,形成所述第二冷媒之前,还包括:
调节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至预设最大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检测所述室内机的内盘管温度;
若所述内盘管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则根据预设开度调节值调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直至所述内盘管温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
CN202110448206.0A 2021-04-25 2021-04-25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Active CN1132514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8206.0A CN113251496B (zh) 2021-04-25 2021-04-25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48206.0A CN113251496B (zh) 2021-04-25 2021-04-25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1496A true CN113251496A (zh) 2021-08-13
CN113251496B CN113251496B (zh) 2023-02-17

Family

ID=77221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48206.0A Active CN113251496B (zh) 2021-04-25 2021-04-25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14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7948A (zh) * 2021-10-21 2022-02-08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变频热泵及除露方法、控制系统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15065A (zh) * 2015-09-24 2015-12-02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871358A (zh) * 2017-02-28 2017-06-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出风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560007A (zh) * 2017-08-15 2018-01-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冷媒散热管的防凝露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762748A (zh) * 2019-11-20 2020-02-07 重庆大学 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20873A (zh) * 2020-05-25 2020-08-11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变频散热管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12432397A (zh) * 2020-11-18 2021-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变频器防凝露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15065A (zh) * 2015-09-24 2015-12-02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871358A (zh) * 2017-02-28 2017-06-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出风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560007A (zh) * 2017-08-15 2018-01-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冷媒散热管的防凝露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762748A (zh) * 2019-11-20 2020-02-07 重庆大学 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20873A (zh) * 2020-05-25 2020-08-11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变频散热管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12432397A (zh) * 2020-11-18 2021-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变频器防凝露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7948A (zh) * 2021-10-21 2022-02-08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变频热泵及除露方法、控制系统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1496B (zh)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34507B2 (ja) 冷凍システム装置および冷凍システム装置の制御方法
US8459051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0540808B1 (ko)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과열도 제어 방법
US8522568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8759029B (zh)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US9982929B2 (en) Air conditioner
JP6187514B2 (ja) 冷凍装置
CN109373497B (zh) 温度调节设备的冷媒量调节方法、装置、系统和空调
US10907866B2 (en) Refrigerant cycl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418275B (zh) 多联机中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CN109237671B (zh) 利用蒸汽喷射循环的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90609A (zh) 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冷媒循环系统
CN113465129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3251496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冷媒散热方法
CN112781266A (zh) 一种喷气增焓热泵系统及其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KR20130026685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915806B (zh) 冷媒音消减控制系统、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18173854A1 (ja) 冷却システム、冷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4116978A (ja)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WO2024040915A1 (zh) 空调器
JP7284381B2 (ja) 冷凍装置
JP2018179370A (ja) 冷凍装置
JP2002228284A (ja) 冷凍装置
CN114754475B (zh) 空调运行控制方法、运行装置、空调和存储介质
JP7341337B2 (ja) 冷熱源ユニット、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