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7098B - 车体 - Google Patents

车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7098B
CN113247098B CN202011579251.1A CN202011579251A CN113247098B CN 113247098 B CN113247098 B CN 113247098B CN 202011579251 A CN202011579251 A CN 202011579251A CN 113247098 B CN113247098 B CN 113247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beam
side frame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92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47098A (zh
Inventor
中西志允
山崎浩二
髙田忠嗣
畔津眞二
相马贵之
渡辺康哲
猿渡直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47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7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47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7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可阻断从前侧车架传递至上部梁的振动,并且可增大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车体(11)包括:上部梁(13),具有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前侧车架(12)的外侧的前端(13a),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14)的前立柱(15);以及撞击筒(19),配置于较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部梁(13)的前端(13a)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18)输入的碰撞荷重。在上部梁(13)设有可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31)。

Description

车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front side frame),在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副车架(front subframe),结合于前侧车架,支撑悬架臂(suspensionarm);上部梁(upper member),具有与前侧车架的前端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前侧车架的外侧的前端,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front glass)的前立柱(front pillar);以及撞击筒(crash can),配置于较前侧车架的前端及上部梁的前端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bumper beam)输入的碰撞荷重。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前纵梁(front side member)(前侧车架),及副车架(subframe)。在副车架安装有橡胶衬套(rubber bush),所述橡胶衬套弹性支撑从前纵梁的外侧面突出的安装销。橡胶衬套嵌合于固定于副车架的环状构件。副车架的振动由橡胶衬套吸收。在前碰撞时,安装销从橡胶衬套脱离而结合于环状构件。这样,一边抑制振动从副车架向前纵梁传递,一边在前碰撞时由副车架及前纵梁来支撑碰撞荷重。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在车体的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上部梁(upper member),具有与前侧车架的前端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前侧车架的外侧的前端。在前侧车架的前端及上部梁的前端的前方,配置有承受从保险杠横梁输入的碰撞荷重的、内侧及外侧的冲击吸收构件(撞击筒)。这种车体前部结构中,即便冲击荷重从车体前方倾斜作用,也可防止冲击吸收构件向车体中央移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242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35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副车架及前纵梁经由橡胶衬套而结合,因而副车架的支撑刚性降低,操控稳定性降低。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前侧车架的前端与上部梁的前端结合,因而作用于悬架臂的行驶中的振动向副车架、前侧车架、上部梁及前立柱传递,可能固定于前立柱的前挡风玻璃振动而导致室内的空腔噪鸣声(booming noise)。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情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可阻断从前侧车架传递至上部梁的振动,并且可增大碰撞时的能量吸收量。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车体,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在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副车架,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支撑悬架臂;上部梁,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外侧的前端,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的前立柱;以及撞击筒,配置于较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及所述上部梁的前端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输入的碰撞荷重,且所述车体中,在所述上部梁设有可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
根据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振动阻断部件配置于所述上部梁的前端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上部梁侧支撑部、以及悬浮支撑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的前侧车架侧支撑部。
根据第三方面,除了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前侧车架侧支撑部固定于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朝向所述上部梁的前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
根据第四方面,除了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枢轴支撑于所述上部梁的上壁及下壁。
根据第五方面,除了第四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包括具有螺杆贯通孔且通过螺杆而固定于所述上部梁的圆筒体,所述前侧车架侧支撑部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圆筒部,具有较所述圆筒体的外径更大的内径,形成收纳所述圆筒体的贯通孔;以及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连结构件。
根据第六方面,除了第五方面的结构以外,在所述圆筒体及所述圆筒部之间,至少在轴向上分离的两处配置有弹性构件。
根据第七方面,除了第五方面的结构以外,在所述上部梁的前端,划分有可向规定位置插入所述圆筒体及所述圆筒部的开口。
根据第八方面,除了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的任一结构以外,所述撞击筒在车宽方向形成为横长形状。
根据第九方面,除了第七方面的结构以外,在所述上部梁固定有补强材料,所述补强材料对向前降低地倾斜的前端的至少内壁及下壁进行补强。
根据第十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在所述撞击筒及所述连结构件之间夹持有刚体构件。
根据第十一方面,除了第七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固定部从所述开口向前露出对所述连结构件的紧固面。
根据第十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上部梁具有:前体,连结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以及后体,配置于所述前体的后方,结合于所述前立柱,所述振动阻断部件配置于所述后体的前端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后体侧支撑部、以及悬浮支撑于所述后体侧支撑部的前体侧支撑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在通常时,虽然悬架臂的振动从前副车架传递至前侧车架,但可阻断振动向上部梁传递。因此,可抑制前立柱上的前挡风玻璃的振动。可减少室内的空腔噪鸣声。另一方面,在碰撞时,较振动更大的荷重从保险杠横梁作用于前方的撞击筒,因而碰撞荷重经过振动阻断部件而传递至上部梁。碰撞荷重可由前侧车架及上部梁分散吸收。
根据第二方面,前侧车架侧支撑部相对于上部梁侧支撑部隔开悬浮支撑的规定的间隙而配置,因而可阻断振动从前侧车架向上部梁传递。另一方面,在碰撞时,悬浮支撑的规定的间隙消除,因而碰撞荷重可从前侧车架传递至上部梁。
根据第三方面,即便上部梁的前端从前侧车架的前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远离,上部梁也能以可阻断振动的方式连结于前侧车架。
根据第四方面,即便上部梁在上下方向弯曲,也可传递碰撞荷重。
根据第五方面,圆筒体及支撑体可分别在轴向以一定截面成形,可通过挤出成形等加工而容易地制造。
根据第六方面,可在圆筒体与支撑体之间稳定地确保间隙。因此,可实现稳定的悬浮支撑。
根据第七方面,圆筒体及圆筒部可从上部梁的朝向前方的开口插入,可使组装简化。
根据第八方面,前侧车架及上部梁在车体宽度方向排列,因而可防止前侧车架及上部梁因从车体前方倾斜作用的冲击荷重而向车宽方向中央弯曲变形。
根据第九方面,即便上部梁向前降低地倾斜,也可将前碰撞荷重经由内壁及下壁分散并传递至后方。
根据第十方面,刚体构件介于撞击筒与连结构件之间,因而前碰撞荷重可良好地分散于前侧车架的前端及上部梁的前端,并且刚体构件可用作动力阻尼器而可减少振动。
根据第十一方面,支撑体可使前碰撞荷重传递至整个上部梁。此外,连结构件可由螺杆从前方紧固于固定部,可使组装简化。
根据第十二方面,在通常时,虽然悬架臂的振动从前副车架传递至前侧车架,但振动的传递被上部梁阻断。因此,可抑制前立柱上的前挡风玻璃的振动。可减少室内的空腔噪鸣声。另一方面,在碰撞时,较振动更大的荷重作用于上部梁的前体,因而碰撞荷重从上部梁的前体传递至后体。碰撞荷重可由前侧车架及上部梁分散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体的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2为车体前部结构的左侧面图。
图3为沿着图1的3-3线的放大截面图,且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阻断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4为沿着图3的4-4线的截面图。
图5为沿着图1的5-5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6为表示在上部梁的前端安装振动阻断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将保险杠横梁组装体安装于车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上部梁的前端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组装于保险杠横梁组装体的刚体构件的放大平面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阻断部件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1为沿着图10的11-11线的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1:车体
11a:车体
12:前侧车架
12a:前端
13:上部梁
13a:前端
14:前挡风玻璃
15:前立柱
16:前副车架
18:保险杠横梁
19:撞击筒
21:连结构件(连结板)
31:振动阻断部件
31a:(上部梁侧支撑部)第一支撑部
31b:(前侧车架侧支撑部)第二支撑部
32a:(上部梁的)上壁
32b:(上部梁的)下壁
32c:(上部梁的)内壁
33:圆筒体
34:螺杆贯通孔
35:螺杆
37:支撑体
37a:圆筒部
37b:固定部
41:弹性构件(O环)
42:(上部梁的)开口
43:紧固面
45:补强材料
46:刚体构件
51:上部梁
52:前体
53:后体
54:振动阻断部件
54a:(后体侧支撑部)第一支撑部
54b:(前体侧支撑部)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方面参照附图一方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设车体的上下前后左右是基于乘坐自动四轮车的乘客的视线来规定。
图1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体。如图1及图2所示,车体11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12,在车体11的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左右的上部梁13,在前侧车架12的外侧并排配置,向后升高地向上突起并且延伸;以及前立柱15,结合于上部梁13的后端,支撑前挡风玻璃14。上部梁13的前端13a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并排,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前侧车架12的外侧。前侧车架12、上部梁13及前立柱15例如可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成形。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可由具有方形截面的筒体形成。
车体11包括在各前侧车架12的下方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副车架16。前副车架16例如可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成形。前副车架16刚性结合于前侧车架12。在结合时例如可使用焊接。
在各前副车架16支撑悬架臂(未图示)。在悬架臂,绕车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前轮。对于悬架臂,根据地面的凹凸而输入有前轮的振动。
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部梁13的前端13a,连结有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7。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7包括:保险杠横梁18,沿车宽方向延伸;撞击筒(保险杠横梁接板(bumperbeam extension))19,结合于保险杠横梁18的左右端,承受从保险杠横梁18输入的碰撞荷重;以及连结板(连结构件)21,将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部梁13的前端13a连结于撞击筒19。保险杠横梁18、撞击筒19及连结板21例如可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成形。保险杠横梁18刚性结合于各撞击筒19。在结合时例如可使用焊接。连结板21刚性结合于撞击筒19。在结合时例如可使用焊接。
撞击筒19可形成为具有方形截面的筒体。撞击筒19在车宽方向形成为横长形状。各撞击筒19配置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部梁13的前端13a的前方。撞击筒19在上部梁13的前端13a的前方,划分从连结板21向前方延伸的空间22。保险杠横梁18的左右端不堵塞空间22而中断。空间22的前方以开口22a而开放。空间22在与连结板21的前面正交的方向,从开口22a向连结板21形成接入路径。
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刚性结合于连结板21。如图3所示,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形成有从前侧车架12的上壁23a向上扩展的凸缘板24。凸缘板24重叠于连结板21的背面。凸缘板24通过拧入至连结板21的螺杆25而刚性固定于连结板21。同样地,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形成有从前侧车架12的下壁23b向下扩展的凸缘板26。凸缘板26重叠于连结板21的背面。凸缘板26通过拧入至连结板21的螺杆27而刚性固定于连结板21。这样,前侧车架12刚性结合于连结板21。
在上部梁13及连结板21之间,设有可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31。振动阻断部件31配置于上部梁13的前端13a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第一支撑部(上部梁侧支撑部)31a、以及悬浮支撑于第一支撑部31a的第二支撑部(前侧车架侧支撑部)31b。第一支撑部31a具有枢轴支撑于上部梁13的上壁32a及下壁32b的圆筒体33。圆筒体33在轴向具有一定截面。如图4所示,圆筒体33具有螺杆贯通孔34。圆筒体33由螺杆35刚性固定于上部梁13。圆筒体33例如可基于挤出成型由铝合金成形。
第二支撑部31b固定于连结板21。第二支撑部31b包括支撑体37,所述支撑体37具有:圆筒部37a,具有较圆筒体33的外径更大的内径,形成同轴地收纳圆筒体33的贯通孔36;以及固定部37b,固定于连结板21。固定部37b一体形成于圆筒部37a。固定部37b在圆筒部37a的轴向上侧包括板片38,所述板片38沿圆筒部37a的切线方向左右延伸,重叠于连结板21。在板片38,拧入有贯穿连结板21的螺杆39的轴部。这样,支撑体37刚性结合于连结板21。圆筒部37b在轴向具有一定截面。支撑体37例如可基于挤出成型由铝合金成形。
如图5所示,在支撑体37的圆筒部37a,至少在沿轴向远离的两处收容有O环(弹性构件)41。O环41安装于圆筒体33的外周。这样,O环41夹持在圆筒体33与支撑体37的圆筒部37a之间。在圆筒体33的外周面与圆筒部37b的内周面之间,例如遍及全周在径向确立间隙δ。O环41具有相对于振动而在径向抑制圆筒体33及圆筒部37b的金属接触并且在轴向抑制支撑体37及上部梁13的金属接触的强度,可由具有可吸收振动而阻断传递的弹性模数的防振橡胶成形。上部梁13弹性支撑于连结板21。上部梁13的前端13a离开连结板21的背面。在上部梁13的前端13a及连结板21之间确保下述程度的间隔,即:即便在通常的行驶中车体11振动,上部梁13也不接触连结板21。
如图6所示,在上部梁13的前端13a,划分有可向规定位置插入圆筒体33及圆筒部37a的开口42。固定部37b具有将保持于圆筒部37a的圆筒体33安装于上部梁13时收容于开口42内的轮廓。此时,固定部37b从开口42向前露出对连结板21的紧固面43。在紧固面43中穿设有贯通孔44,所述贯通孔44具有较螺杆39的轴部更大的内径。只要在紧固面43的背侧,将与螺杆39的轴部啮合的固定螺母(未图示)焊接于板片38即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通常的行驶中,悬架臂的振动从前副车架16传递至前侧车架12。虽然前侧车架12刚性结合于连结板21,但上部梁13经由O环41而连结于连结板21,因而连结板21的振动被O环41吸收。可阻断振动向上部梁13传递。因此,可抑制前立柱15上的前挡风玻璃14的振动。可减少室内的空腔噪鸣声。
在碰撞时,较基于悬架臂的振动更大的荷重从保险杠横梁18作用于撞击筒19。因此,O环41变形而圆筒体33刚性支撑于支撑体37的圆筒部37a。碰撞荷重经过振动阻断部件31传递至上部梁13。碰撞荷重可由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分散吸收。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阻断部件31配置于上部梁13的前端13a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上壁32a及下壁32b的第一支撑部31a、以及悬浮支撑于第一支撑部31a的第二支撑部31b。第二支撑部31b(支撑体37的圆筒部37a)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1a(圆筒体33),隔着由O环41形成的间隙而配置,因而可阻断振动从前侧车架12向上部梁13传递。另一方面,在碰撞时,O环41变形而规定的间隙消除,因而碰撞荷重可从前侧车架12向上部梁13传递。
第二支撑部31b的支撑体37固定于连结板21,所述连结板21结合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朝向上部梁13的前端13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即便上部梁13的前端13a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远离,上部梁13也能以可阻断振动的方式连结于前侧车架12。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部31a枢轴支撑于上部梁13的上下壁32a、32b。即便上部梁13在上下方向弯曲,也可传递碰撞荷重。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1a包括具有螺杆贯通孔34且通过螺杆35而固定于上部梁13的圆筒体33。第二支撑部31b包括支撑体37,所述支撑体37具有:圆筒部37a,具有较圆筒体33的外径更大的内径,形成收纳圆筒体33的贯通孔36;以及固定部37b,固定于连结板21。圆筒体33及支撑体37分别可在轴向以一定截面成形,可通过挤出成形等加工而容易地制造。
在圆筒体33及圆筒部37a之间,至少在沿轴向远离的两处配置有O环41。可在圆筒体33与支撑体37之间稳定地确保间隙。因此,可实现稳定的悬浮支撑。
本实施方式的撞击筒19在车宽方向形成为横长形状。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在车体宽度方向排列,因而可防止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因从车体前方倾斜作用的冲击荷重而向车宽方向中央弯曲变形。
如图7所示,在组装车体11时,对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7连结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在连结前,先在上部梁13的开口42中插入支撑体37。在支撑体37的圆筒部37a中预先插入有圆筒体33。圆筒体33由螺杆35固定于上部梁13。可将圆筒体33及圆筒部37a从上部梁13的朝向前方的开口42插入,因而可使组装简化。
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7与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对准。前侧车架12的凸缘板24、凸缘板26重叠于连结板21的背面。从凸缘板24、凸缘板26的后方向前对连结板21拧入螺杆25、螺杆27。螺杆25、螺杆27贯穿凸缘板24、凸缘板26。由于凸缘板24、凸缘板26向外扩展,因而螺杆25、螺杆27的紧固作业可容易地实现。
支撑体37的固定部37b以紧固面43抵住连结板21的背面。螺杆39从连结板21的前方向后拧入至固定部37b。螺杆39从空间22的接入路径进入撞击筒19内。可在空间22内实现螺杆39的紧固作业。连结板21可由螺杆39从前方紧固于固定部37b,因而可使组装简化。除此以外,在对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7结合上部梁13时,支撑体37也可预先固定于连结板21。
如图8所示,在上部梁13也可固定有补强材料45,所述补强材料45对向前降低地倾斜的前端的至少内壁32c及下壁32b进行补强。补强材料45例如可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成形。补强材料45可由重叠于内壁32c的内面及下壁32b的内面的板材形成。此处,圆筒体33的下端结合于补强材料45。即便上部梁13向前降低地倾斜,也可将前碰撞荷重经由内壁32c及下壁32b分散并向后方传递。
如图9所示,也可在撞击筒19及连结板21之间夹持刚体构件46。刚体构件46重叠于连结板21,与单独的连结板21相比可确立高的刚性。刚体构件46例如可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成形。刚体构件46例如只要焊接于撞击筒19及连结板21即可。由于刚体构件46介于撞击筒19与连结板21之间,因而前碰撞荷重可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部梁13的前端13a良好地分散,并且刚体构件46可用作动力阻尼器(dynamic damper)而可减少振动。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1a(圆筒体33)枢轴支撑于上部梁13的上壁32a及下壁32b,但第一支撑部31a也可枢轴支撑于上部梁13的侧壁(内壁及外壁)。而且,O环41在轴向远离地设于两处,但也可设于三处以上。而且,也可代替O环41,而使用填充于圆筒体33及圆筒部37b的间隙δ的、橡胶材料或发泡材料等弹性体。除此以外,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省略连结板21而以撞击筒19来连结前侧车架12与上部梁13。
图10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体。车体11a中,上部梁51具有:前体52,连结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以及后体53,配置在前体52的后方,结合于前立柱15。前体52的前端刚性结合于连结板(连结构件)21。在结合时,例如可与前侧车架12同样地使用凸缘板或螺杆。
如图11所示,在前体52及后体53之间设有可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54。振动阻断部件54配置于后体53的前端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第一支撑部(后体侧支撑部)54a、以及悬浮支撑于第一支撑部54a的第二支撑部(前体侧支撑部)54b。第一支撑部54a具有枢轴支撑于后体53的上壁55a及下壁55b的圆筒体33。圆筒体33由进入螺杆贯通孔34的螺杆35刚性固定于后体53。圆筒体33或螺杆35只要与上文所述同样地构成即可。
第二支撑部54b固定于挡止板56,所述挡止板56固定于前体52的后端。挡止板56例如可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成形。第二支撑部54b只要与上文所述的第二支撑部31b同样地构成即可。支撑体37刚性结合于挡止板56。
通常的行驶中,悬架臂的振动从前副车架16传递至前侧车架12。虽然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51的前体52刚性结合于连结板21,但上部梁51的后体53经由O环41而连结于前体52,因而前体52的振动由O环41吸收。可阻断振动向后体53传递。因此,可抑制前立柱15上的前挡风玻璃14的振动。可降低室内的空腔噪鸣声。
在碰撞时,较基于悬架臂的振动更大的荷重作用于上部梁51的前体52。因此,O环41变形而圆筒体33刚性支撑于支撑体37的圆筒部37a。碰撞荷重从上部梁51的前体52传递至后体53。碰撞荷重可由前侧车架12及上部梁13分散吸收。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54a(圆筒体33)枢轴支撑于后体53的上壁55a及下壁55b,但第一支撑部54a也可枢轴支撑于后体53的侧壁(内壁及外壁)。与上文所述同样地,O环41也可在轴向远离地设于三处以上,也可代替O环41,而使用填充至圆筒体33及圆筒部37b的间隙δ的、橡胶材料或发泡材料等弹性体。除此以外,也可省略连结板21而以撞击筒19来连结前侧车架12与前体52。

Claims (10)

1.一种车体(11、11a),包括:
左右的前侧车架(12),在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
前副车架(16),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12),支撑悬架臂;
上部梁(13、51),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外侧的前端(13a),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14)的前立柱(15);以及
撞击筒(19),配置于较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所述上部梁(13、51)的前端(13a)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18)输入的碰撞荷重,且所述车体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梁(13、51),设有能够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31、54),
所述振动阻断部件(31)配置于所述上部梁(13)的前端(13a)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上部梁侧支撑部(31a)、以及悬浮支撑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31a)的前侧车架侧支撑部(31b),
所述前侧车架侧支撑部(31b)固定于连结构件(21),所述连结构件(21)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且朝向所述上部梁(13)的前端(13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31a)枢轴支撑于所述上部梁(13)的上壁(32a)及下壁(32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31a)包括具有螺杆贯通孔(34)且通过螺杆(35)而固定于所述上部梁(13)的圆筒体(33),所述前侧车架侧支撑部(31b)包括支撑体(37),所述支撑体(37)具有:圆筒部(37a),具有较所述圆筒体(33)的外径更大的内径,形成收纳所述圆筒体(33)的贯通孔(36);以及固定部(37b),固定于连结构件(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体(33)及所述圆筒部(37a)之间,至少在轴向上分离的两处配置有弹性构件(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梁(13)的前端(13a),划分有能够向规定位置插入所述圆筒体(33)及所述圆筒部(37a)的开口(4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筒(19)在车宽方向形成为横长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梁(13)固定有补强材料(45),所述补强材料(45)对向前降低地倾斜的前端(13a)的至少内壁(32c)及下壁(32b)进行补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撞击筒(19)及所述连结构件(21)之间夹持有刚体构件(46)。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7b)从所述开口(42)向前露出对所述连结构件(21)的紧固面(4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梁(51)具有:前体(52),连结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以及后体(53),配置在所述前体(52)的后方,结合于所述前立柱(15),所述振动阻断部件(54)配置于所述后体(53)的前端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后体侧支撑部(54a)、及悬浮支撑于所述后体侧支撑部(54a)的前体侧支撑部(54b)。
CN202011579251.1A 2020-01-28 2020-12-28 车体 Active CN113247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1703 2020-01-28
JP2020011703A JP7410729B2 (ja) 2020-01-28 2020-01-28 車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7098A CN113247098A (zh) 2021-08-13
CN113247098B true CN113247098B (zh) 2023-05-02

Family

ID=77173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9251.1A Active CN113247098B (zh) 2020-01-28 2020-12-28 车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10729B2 (zh)
CN (1) CN11324709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0060A (ja) * 2001-11-22 2003-06-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488542A (zh) * 2002-09-06 2004-04-14 ���\�й�ҵ��ʽ���� 副车架安装结构
CN1673008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207450027U (zh) * 2017-11-27 2018-06-05 重庆同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副车架安装支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81603B1 (en) * 2001-07-31 2005-11-02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Fron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4875508B2 (ja) * 2007-02-13 2012-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585585B2 (ja) * 2008-08-06 2010-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462552B2 (ja) * 2015-10-26 2019-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819476B2 (ja) * 2017-06-16 2021-0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0060A (ja) * 2001-11-22 2003-06-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488542A (zh) * 2002-09-06 2004-04-14 ���\�й�ҵ��ʽ���� 副车架安装结构
CN1673008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207450027U (zh) * 2017-11-27 2018-06-05 重庆同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副车架安装支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5996A (ja) 2021-08-10
JP7410729B2 (ja) 2024-01-10
CN113247098A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7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6921126B2 (en) Upper mounting part structure of front strut assembly
US9096276B2 (en)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US7469956B2 (en) Automobi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5440421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り付け構造
WO2013094190A1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4774976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1095392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1095392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4910882B2 (ja) サスクロスメンバ取付け構造
JP651188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13129221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158143B2 (ja) パワープラント支持構造
CN113247098B (zh) 车体
JP3697614B2 (ja) 自動車エンジンのマウンティング構造
US10882386B2 (en) Powertrain mou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7290414A (ja) 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JP2009179245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KR20090107792A (ko) 서브 프레임 마운팅 장치
JP2003040140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180105016A (ko) 서브 프레임용 마운팅 유닛
KR100369126B1 (ko) 차량의 프론트 로워암 장착 어셈블리
JPH09272351A (ja) 車両におけるリヤ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の支持構造
JPH10292434A (ja) 運転室付き作業機
KR100308555B1 (ko) 차량용 프레임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