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6405B - 无针注射器 - Google Patents

无针注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6405B
CN113226405B CN201980086427.9A CN201980086427A CN113226405B CN 113226405 B CN113226405 B CN 113226405B CN 201980086427 A CN201980086427 A CN 201980086427A CN 113226405 B CN113226405 B CN 1132264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njection
syringe
straight line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64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6405A (zh
Inventor
铃木崇将
长谷川崇志
跡部真吾
山本裕三
伊贺弘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26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6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20Automatic syringes, e.g. with automatically actuated piston rod, with automatic needle injection, filling automatical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0Syringes for injection by jet action, without needle, e.g. for use with replaceable ampoules or carpu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无针注射器具备具有容纳注射目标物质的容纳空间的容纳部。其中,容纳部具有容纳部主体、突起部、及连接部,所述容纳部主体在内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突起部在容纳部的前端侧沿着该容纳部的轴向突出、且具有形成射出口的前端面,该突起部的外径比容纳部主体的外径细,在该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该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直线划定且该突起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2直线划定,而且由该第1直线与该第2直线的交点表示出该前端面的外边缘,所述连接部连接突起部和容纳部主体,该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相对于容纳部的中心轴倾斜、且从该突起部的端部至该容纳部主体的端部连续的环状的倾斜面。通过该构成,可以形成射出口与对象区域的适当的接触状态,而且能够高水平地保持无针注射器的操作性。

Description

无针注射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经由注射针而将注射目标物质射出至对象区域的无针注射器。
背景技术
作为向生物体等的对象区域射出药液等的装置,可以示例出不具有注射针的无针注射器,近年来,也着眼于操作的容易程度、卫生方面等而进行了其开发。通常,在无针注射器中,通过压缩气体、弹簧等驱动源将经过加压的药液朝向对象区域射出、并利用该药液所具有的动能将药液射出至对象区域的内部的构成已经得到了实用化。
其中,在无针注射器中可采用通过对注射目标物质进行加压来赋予射出能,从而将注射目标物质施用至对象区域的构成。因此,在射出注射目标物质时将无针注射器的射出口相对于对象区域适当地配置,优选设置成该射出口与对象区域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无针注射器中,在注射器主体的前端侧配置有保持件,并利用该保持件保持着划定注射目标物质流经的流路及射出口的喷嘴。其中,喷嘴的前端面和保持件的前端面可以呈一面,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任一者相对于前端侧突出的状态。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无针注射器中,通过在外壳内部装填在前端侧划定流路的射出单元而构成该无针注射器。其中,在构成了无针注射器的状态下,形成有射出口的射出单元的前端面形成为相对于外壳的前端面稍微突出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1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64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无针注射器能够通过将被赋予了射出能的注射目标物质从射出口射出至对象区域,从而进行该注射目标物质的施用。因此,在执行注射时,射出口与对象区域的接触状态会对无针注射器的施用性能造成很大影响。即,形成射出口的无针注射器的前端侧的构成可以认为是能够决定无针注射器的施用性能的重要构成。在现有技术中示出的无针注射器中,采用了下述构成:与射出口相连并形成使被赋予了射出能的注射目标物质流动的流路的喷嘴、射出单元等构件被容纳于保持件、外壳等筐体,而且,仅形成有射出口的该构件的前端面露出。
在像这样地将该构件容纳于筐体的形式的现有技术中,筐体容易与对象区域发生干扰,存在妨害无针注射器的操作性的隐患。如上所述,为了提高无针注射器的施用性能,要求形成有射出口的构件的前端面与对象区域的表面适宜地接触,但在对象区域如生物体等那样容易在来自外部的按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上述的筐体容易干扰对象区域。另外,为了将注射目标物质适宜地施用于对象区域内,相对于射出时产生的冲击、振动等,需要将无针注射器相对于对象区域适当地固定,因此,容易因用于固定的按压力而引发上述的筐体与对象区域的干扰。
因此,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形成射出口与对象区域的适当的接触状态的同时高水平地保持无针注射器的操作性的技术。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无针注射器中,使具有容纳注射目标物质的容纳空间且划定包含射出口的流路的容纳部的前端侧从无针注射器的筐体露出,并且使容纳部的前端侧成为能够使射出口与对象区域形成适当的接触状态的形状。
具体而言,本发明是不经由注射针而将注射目标物质射出至对象区域的无针注射器,其具备:具有容纳上述注射目标物质的容纳空间、且以使该注射目标物质相对于上述对象区域从射出口射出的方式划定流路的容纳部;赋予用于将上述注射目标物质射出的射出能的驱动部;通过赋予上述射出能而对容纳在上述容纳空间中的上述注射目标物质加压的加压部;以及安装上述容纳部、上述驱动部及上述加压部以形成上述无针注射器的注射器筐体。其中,上述容纳部具有容纳部主体、突起部、及连接部,所述容纳部主体在内部具有上述容纳空间;所述突起部在上述容纳部的前端侧沿着该容纳部的轴向突出、且具有形成上述射出口的前端面,该突起部的外径比上述容纳部主体的外径细,在该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该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直线划定且该突起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2直线划定,并且,由该第1直线与该第2直线的交点表示出该前端面的外边缘;所述连接部连接上述突起部和上述容纳部主体,该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相对于上述容纳部的中心轴倾斜、且从该突起部的端部至该容纳部主体的端部连续的环状的倾斜面。上述流路以使上述射出口与上述容纳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突起部和上述连接部的内部。在上述容纳部被安装于上述注射器筐体的状态下,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前端面及上述侧面和上述连接部的上述倾斜面处于露出至该注射器筐体的外部的状态。
在上述的无针注射器中,为了将注射目标物质射出至对象区域,驱动部进行射出能的赋予。本申请中的“射出”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利用由驱动部施加的射出能而由加压部对容纳部内的注射目标物质进行加压,由此使该注射目标物质流过容纳部的流路。
这里,作为由无针注射器射出的注射目标物质,可以示例出包含在对象区域内可期待功效的成分、在对象区域内可期待发挥给定功能的成分的给定物质。因此,只要至少能够利用上述的射出能进行射出即可,注射目标物质的物理形态没有限制。例如,注射目标物质可以以溶解在液体内的状态存在,或者也可以不溶解于液体而仅为混合的状态。列举一例,作为待送入的给定物质,包括用于加强抗体的疫苗、用于美容的蛋白质、用于毛发再生的培养细胞等,通过使它们以能够射出的方式包含在液体介质中,从而形成注射目标物质。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介质,优选为在被注入到了对象区域内部的状态下不会妨害给定物质的上述功效、功能的介质。作为其它方法,上述介质可以是在被注入到了对象区域内部的状态下与给定物质一起产生作用从而发挥出上述功效、功能的介质。
另外,为了将注射目标物质从无针注射器朝向对象区域射出并送入其内部,需要用被射出的注射目标物质贯穿对象区域的表面。因此,在射出初期,需要使注射目标物质以较高速度朝向对象区域射出。考虑到这一点,作为一例,优选对驱动部利用由点火药经燃烧而释放的燃烧产物来赋予射出能。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点火药,可以采用包含锆和高氯酸钾的火药、包含氢化钛和高氯酸钾的火药、包含钛和高氯酸钾的火药、包含铝和高氯酸钾的火药、包含铝和氧化铋的火药、包含铝和氧化钼的火药、包含铝和氧化铜的火药、包含铝和氧化铁的火药中的任意一种火药、或者是由它们中的多种组合而成的火药中的任意火药。作为上述点火药的特征,其燃烧产物即使在高温状态下为气体,在常温下也不包含气体成分,因此,点火后燃烧产物会立即进行凝结,结果是,驱动部能够在极短的期间内进行射出能的赋予。另外,驱动部也可以代替点火药的燃烧所产生的射出能而利用压电元件等的电能、弹簧等的机械能来作为射出能,可以通过将这些形式的能量适当组合而产生射出能。
这里,上述无针注射器所具有的容纳部具有容纳部主体、突起部、以及连接部。其中,在作为突起部的前端侧的端面的前端面形成了射出口,上述流路将该射出口与容纳部主体内的容纳空间连通。这里,关于突起部,在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直线划定、且突起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2直线划定,并且,由该第1直线与该第2直线的交点表示出该前端面的外边缘。这表明,突起部的侧面和前端面以在上述截面中通过第1直线与第2直线相交的方式形成突起部的外表面。其中,在几何学上,在不平行的2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下,相当于其交点附近的区域的前端面的外边缘形成角部。因此,对于前端面的外边缘,不进行倒角(所谓的R倒角、C倒角)的处理而使其成为棱角分明的状态。通过像这样地形成突起部,在使射出口与对象区域接触时,可以将包含容纳部的无针注射器适当地固定于对象区域,根据情况,可以减轻为了固定而施加于对象区域的按压力。
另外,突起部的外径比容纳部主体的外径细,并且,容纳部具有连接突起部的端部与容纳部主体的端部、且具有连续的倾斜面的连接部。通过这样地形成突起部,能够有效地将按压力从突起部的前端面传递至对象区域,使该前端面与对象区域的接触状态达到适宜。另外,通过存在连续的倾斜面,可以避免因按压力而发生了变形的对象区域不必要地与容纳部接触,从而能够避免无针注射器与对象区域的过度的干扰。需要说明的是,这并未排除在容纳部的前端面与对象区域处于接触状态时无针注射器与对象区域发生接触。另外,通过设置倾斜面,使用无针注射器的使用者的视线容易到达注射器的前端侧、即形成有射出口的容纳部的前端面,因此能够提高无针注射器的操作性。
像这样地形成容纳部的前端侧,并且形成为在容纳部被安装于注射器筐体的状态下突起部的前端面及侧面和连接部的倾斜面处于露出至注射器筐体的外部的状态。即,在使用无针注射器时,上述的前端面、侧面、倾斜面被配置在相对于对象区域位于附近的突起部的前端侧。其结果是,在使用无针注射器时,可以避免对象区域与无针注射器的过度的干扰,能够在容纳部的前端面与对象区域接触时稳定地保持其接触状态。由此,可以在提高无针注射器的操作性的同时,实现注射目标物质向对象区域内的适当的施用。
这里,在上述的无针注射器中,作为一例,在上述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上述第1直线与上述第2直线所成的角度可以为大致90度。即,通过将在容纳部的前端面的外边缘形成的角部的角度设为大致90度,可实现容纳部的前端面与对象区域的接触状态的稳定保持。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够形成容纳部的范围内,该角度也可以是90度以外的角度。
另外,在上述为止的无针注射器中,上述容纳部可以以在上述前端面与上述对象区域接触的状态下与该前端面接触部位的周围的该对象区域的一部分也能够与上述倾斜面接触的方式形成。通过如上所述形成倾斜面,可以避免与对象区域的过度的接触,另一方面,如果对象区域与倾斜面适当地接触,则不仅可以利用前端面、也可以利用倾斜面而相对于对象区域支撑无针注射器。这关系到无针注射器的稳定固定,可期待提高其施用性能。
另外,在上述为止的无针注射器中,在上述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上述倾斜面可以由第3直线划定。即,由于倾斜面是将突起部的端部与容纳部主体的端部笔直连接的面,因此,倾斜面本身不易妨害突起部的前端面与对象区域的接触。这也关系到无针注射器的稳定固定,可期待提高其施用性能。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在形成射出口与对象区域的适当的接触状态的同时高水平地保持无针注射器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无针注射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2是无针注射器的第1剖面图。
图3是无针注射器的第2剖面图。
图4是示出无针注射器的外壳的构成的图。
图5是示出安装在无针注射器中的注射器组装体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6是示出安装在无针注射器中的致动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7是示出安装在无针注射器中的活塞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8是示出安装在无针注射器中的附件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9是示出安装在无针注射器中的柱塞杆及柱塞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0是示出安装在无针注射器中的容器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容器的前端侧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注射器
2:外壳
2a:把手部
5:第1开关
6:第2开关
10:注射器组装体
20:致动器
21:筒身
22:点火器
30:附件
31:筒身
40:活塞
50:柱塞杆
51:轴构件
52:缩径部
60:制动部
70:容器
70a:容纳部主体
70b:连接部
70c:突起部
71:喷嘴部
72:倾斜面
73:前端面
75:容纳空间
76:流路
77:射出口
78:侧面
79:外边缘
80:柱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针注射器(以下,简称为“注射器”)1进行说明。该注射器1是利用火药的燃烧能量将相当于本申请的注射目标物质的射出液射出至对象区域的无针注射器,即,是不经由注射针将射出液射出至对象区域而进行注射的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构成的添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变更。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仅受权利要求的范围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注射器1中表示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用语,使用“前端侧”及“基端侧”。该“前端侧”表示靠近后述的注射器1的前端、即靠近射出口77的位置,该“基端侧”表示在注射器1的长度方向上与“前端侧”相反侧的方向、即注射器组装体10(参照后述的图5)中的点火器22侧的方向。
<注射器1的构成>
这里,图1是示意性示出注射器1的外观的图。图2是注射器1的第1剖面图,其剖面为后述的图4中的AA剖面。另外,图3是注射器1的第2剖面图,其剖面是后述的图4中的BB剖面,BB剖面与AA剖面正交。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示出构成注射器1的外壳2的构成的图。这里,注射器1是注射器组装体10安装于外壳2(注射器筐体)而形成的。另外,外壳2与用于向注射器组装体10内的点火器22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电缆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以下的说明中,由注射器1射出至对象区域的射出液是通过使液体介质中含有会在该对象区域发挥出期待的功效、功能的给定物质而形成的。在该射出液中,给定物质可以是溶解于作为介质的液体的状态,另外,也可以不溶解而仅经过了混合的状态。
作为射出液中包含的给定物质,例如可以示例出能够对作为生物体的对象区域射出的生物体来源的物质、具有期望的生理活性的物质,例如,作为生物体来源的物质,可以列举:DNA、RNA、核酸、抗体、细胞等,作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可以列举:包含小分子、蛋白质、肽等的医药品、疫苗、用于温热疗法、放射线疗法的金属粒子等无机物质、包含成为载体的担体的各种具有药理/治疗效果的物质等。另外,就作为射出液的介质的液体而言,只要是适合用于将这些给定物质施用至对象区域内的物质即可,不论水性、油性如何。另外,只要能够用注射器1将给定物质射出即可,对于作为介质的液体的粘性没有特别限定。
在注射器1中,注射器组装体10以相对于外壳2可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在注射器组装体10所包含的容器70与柱塞80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75(参照图5)中,于注射器1工作前的准备阶段填充射出液,其中,该注射器组装体10是每次进行射出液的射出时进行更换的单元。对于注射器组装体1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在外壳2形成有注射器1的使用者为了其使用而进行抓握的把手部2a,并且设有为了实现射出液的射出而对注射器1进行操作的多个开关。需要说明的是,注射器1以使使用者能够以单手抓握并进行其操作的方式构成。以下,基于图4对外壳2进行说明。在图4中,(a)表示从前面观察外壳2时的外观,(b)表示从侧面观察外壳2时的外观,(c)表示从后面观察外壳2时的外观,(d)表示从上面观察外壳2时的外观。这里,“前面”是指在使用者抓握外壳2时位于使用者的远侧的部位,在图4(b)中位于左侧,“后面”是指相反地位于使用者的近侧的部位,在图4(b)中位于右侧。图4(b)所示的“前面”、“后面”分别与图1所示的“前面”、“后面”一致。因此,在使用者用单手抓握外壳2时,成为其指尖搭卡在作为远侧的外壳2的前面、其手腕接近作为近侧的外壳2的后面的状态。另外,“上面”为注射器1的基端侧的部位。
考虑到这样的由使用者的抓握,在外壳2的靠近前面处设有可使使用者的指尖易于搭卡的把手部2a。在把手部2a形成多个凹痕,从而改善了使用者的指尖的搭卡。另外,为了进一步稳定使用者对外壳2的抓握,把手部2a的前面侧的外廓平缓地形成有凹凸(参照图4(b)),从而使用者的食指、中指易于卡在其上。
另外,在外壳2设有用于操作注射器1的2个操作开关,即,第1开关5和第2开关6。第1开关5及第2开关6与由微型计算机形成的未图示的控制部连接,控制部基于从各开关送来的信号控制着火电流对点火器22的供给,由此进行注射器1的工作控制。这里,第1开关5是设在位于外壳2的后面侧的侧面的第1区域R1的滑动式开关,其滑动方向为外壳2的上下方向(是连接前端与基端的方向,是图4(c)的空白箭头所示的方向)。第1区域R1是在使用者想要用单手抓握外壳2时被使用者的手掌(大拇指根部附近的部位)覆盖的区域。因此,在使用者抓握外壳2时,会成为以其手掌从上方覆盖第1开关5的方式接触的形式。此时的手掌的接触方向、即手掌向第1开关5接近的方向(图1中空白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是与作为滑动式第1开关的操作方向的滑动方向(朝向注射器1的前端侧的方向)不同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者对第1开关5进行滑动操作时,使用者可以以能够将一部分手指(例如,食指、中指)搭卡在外壳2、而同时用其它手指(例如,大拇指)接触到第1开关5的程度将手掌的一部分暂时从第1区域R1离开的状态下,利用其它手指对第1开关5进行滑动操作。
其中,第1开关5平时被推向上方,使用者克服该推动力使第1开关5在给定时间向下方(前端侧)连续滑动时,控制部可以检测第1开关5的滑动状态而使注射器1处于待机状态。该待机状态是指在注射器1中完成了对射出液进行射出的准备的状态,是如果进一步进行使用者的追加操作(后述的第2开关6的操作)则会执行射出的状态。这样构成的第1开关5是用于使注射器1处于待机状态的操作开关,通过使使用者在抓握时使用者的手掌的接触方向与其操作方向不同,可以适当地避免使用者在抓握外壳2时对第1开关5实施意图外的滑动操作。
接着,第2开关6是设置在外壳2的上侧的包含倾斜面2b的第2区域R2的按下式开关,使用者可以将第2开关6向外壳2的内部方向按下。第2区域R2是在使用者抓握着外壳2时不会被使用者的手掌覆盖而露出的区域。其中,第2开关6的上侧表面连同第2区域R2的倾斜面2b一起向着使用者侧倾斜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不使外壳2的上侧表面倾斜、而使第2开关6的上侧表面形成为倾斜面。在像这样地至少使第2开关6的上侧表面形成倾斜面时,用单手抓握着外壳2的使用者易于视觉确认到可成为第2开关6的按下部位的上侧表面,并且能够以自然的抓握状态进行第2开关6的按下操作。像这样地,第2开关6的上侧表面易于被使用者视觉确认到、且能够以自然的抓握状态进行第2开关6的按下时,可使使用者明确地掌握第2开关的存在,在不会对注射器1进行误操作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工作,从而实现重现性良好的施用。
另外,如上所述,在注射器1通过上述的第1开关5的操作而被置于待机状态的状态下,通过进行第2开关6的按下操作,可利用控制部对点火器22供给着火电流。由此,利用注射器1进行射出液的射出。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认为第2开关6是注射器1中决定射出液的射出的操作开关。因此,如上所述地使第2开关6的上侧表面由倾斜面形成、以便于被使用者视觉确认到的构成可以认为是从稳定的注射器1的操作的观点出发极其有用的构成。
另外,在外壳2的上侧表面中倾斜面2b的前面设有连接电源电缆3的连接器4。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4为USB连接器,并使电源电缆3相对于外壳2为可装卸的。另外,作为其它方法,电源电缆3也可以是相对于外壳2不可拆装的电缆。另外,本实施方式用于使点火器22工作的电力是经由电源电缆3而从外部供给的,但也可以在外壳2的内部设置用于进行该电力供给的电池来替代该方式。在该情况下,只要该电池仍残留电力,就可以更换注射器组装体10而重复使用外壳2。而且,在电池没电的情况下,可以更换该电池。
这里,将注射器组装体10的简要构成示于图5。如图2及图3所示,注射器组装体10通过被安装于外壳2而形成注射器1,具体而言,注射器组装体10是包含致动器20、附件30、容器70、柱塞80的装配体。关于注射器组装体10的装配,在后面说明。
首先,基于图6对致动器20进行说明。致动器20以筒状形成了其筒身21。筒身21在其中央具有中央部21a,在其前端侧具有前端部21b,在其基端侧具有基端部21c。在筒身21中,前端部21b、中央部21a、基端部21c各自的内部空间连通在一起,进一步,在前端部21b的前端侧设有开口部27。这里,点火器22经由盖23而被安装于筒身21的基端部21c,所述点火器22是产生用于使点火药22a燃烧而射出的能量的电气式点火器。点火器22具有从外部供给着火电流的点火针22b,在注射器组装体10被安装在了外壳2的状态下,该点火针22b与外壳2侧的插口7结合。另外,以使通过点火器22工作而生成的燃烧产物被释放至筒身21的中央部21a侧的方式确定了点火器22相对于筒身21的安装状态。即,以使燃烧产物的释放面22c朝向中央部21a侧的方式将点火器22安装于筒身21的基端部21c。
这里,点火器22中使用的点火药的燃烧能量成为用于使注射器1将射出液射出至对象区域的能量。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该点火药,可以优选列举:包含锆和高氯酸钾的火药(ZPP)、包含氢化钛和高氯酸钾的火药(THPP)、包含钛和高氯酸钾的火药(TiPP)、包含铝和高氯酸钾的火药(APP)、包含铝和氧化铋的火药(ABO)、包含铝和氧化钼的火药(AMO)、包含铝和氧化铜的火药(ACO)、包含铝和氧化铁的火药(AFO)、或者包含这些火药中的多种的组合的火药。这些火药在刚刚点火后燃烧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但在变为常温而燃烧产物凝结时,由于不包含气体成分,因此显示出发生压力急剧降低的特性。只要在能够实现射出液的适当射出的范围内,也可以使用这些以外的火药作为点火药。
这里,将燃烧产物被从点火器22释放的筒身21的中央部21a的内部空间作为燃烧室20a。进一步,在中央部21a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了外螺纹部26。外螺纹部26以与后述的附件30的内螺纹部32螺合的方式构成,以能够在两者之间确保必要的结合力的方式来确定外螺纹部26和内螺纹部32的有效长度。其中,与中央部21a相邻的前端部21b的内部空间形成为圆筒状,以使活塞40能够在其中滑动的方式一并配置了作为密封构件的O形环25。活塞40为金属制,如图7所示,具有轴构件41,在其基端侧设置有第1凸缘42,在第1凸缘42的附近进一步设有第2凸缘43。第1凸缘42和第2凸缘43具有圆盘形状,其直径相同。在第1凸缘42与第2凸缘43之间、以及第2凸缘43的旁边配置有O形环25。另外,在轴构件41的前端面形成了具有给定大小的凹部44。在致动器20工作之前活塞40配置在前端部21b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成为来自点火器22的燃烧产物的受压面的第1凸缘42处于向燃烧室20a侧露出的状态,而且,活塞40的轴构件41的前端处于插入至开口部27的状态。
进而,点火器22工作,燃烧产物被释放至燃烧室20a,随其压力上升,第1凸缘42受到该压力而使活塞40向前端侧滑动。即,致动器20具有以点火器22作为工作源且以活塞40作为输出部的机构。其中,第2凸缘43的直径大于开口部27的直径,因此活塞40的滑动量受到限制,由此,活塞40的轴构件41从筒身21的前端部21b的前端面突出的量也是受到限制的量。另外,活塞40也可以为树脂制,在该情况下,要求耐热性、耐压性的部分也可以组合使用金属。
另外,作为用于调整对活塞40施加的压力的其它方法,也可以在致动器20的燃烧室20a中进一步配置会通过来自点火器22的燃烧产物进行燃烧而产生气体的气体发生剂。其配置部位是能够暴露于来自点火器22的燃烧产物的部位。另外,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如国际公开公报01-031282号、日本特开2003-25950号公报等中公开的那样,将气体发生剂配置在点火器22内。作为气体发生剂的一例,可以举出包含硝化纤维素98质量%、二苯胺0.8质量%、硫酸钾1.2质量%的单基无烟火药。另外,也可以使用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安全带预紧器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的各种气体发生剂。通过调整配置在燃烧室20a等时的气体发生剂的尺寸、大小、形状、特别是表面形状,可以使该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结束时间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将对活塞40施加的压力调整为期望的压力。
接下来,基于图8对附件3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8的左图(a)为附件30的剖面图,右图(b)为附件30的外观图。如图5所示,附件30是用于安装致动器20、柱塞80、容器70的部件。附件30的筒身31可以使用例如公知的尼龙6-12、聚芳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硫醚或液晶聚合物等。另外,这些树脂中可以包含玻璃纤维、玻璃填料等填充物,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可以包含20~80质量%的玻璃纤维,在聚苯硫醚中可以包含20~80质量%的玻璃纤维,另外,在液晶聚合物中可以包含20~80质量%的矿物质。
筒身31的内部空间中从基端侧至中央的第1区域33是如图5所示地配置致动器20的区域。其中,致动器20的基端部21c基本上位于第1区域33的基端侧的区域33a,致动器20的中央部21a及前端部21b基本上位于第1区域33的前端侧且比区域33a直径小的区域33b。另外,在区域33b中靠近区域33a的部位的内壁面配置有内螺纹部32,内螺纹部32以如上所述地与设置在致动器20的中央部21a的外螺纹部26螺合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筒身31的内部空间中,与第1区域33连通地形成有第2区域34。第2区域34如图5所示,基本上是配置柱塞80的区域,是沿筒身31的轴向形成为圆筒状的中空区域。第2区域34的一个端部与第1区域33的区域33b连通在一起。第2区域34的直径比区域33b的直径更细,为柱塞80能够滑动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在筒身31形成有从附件30的侧面的外表面贯穿至第2区域34的贯穿孔37。使用者可以通过该贯穿孔37而从外部确认到注射器组装体10内的柱塞80的状况(例如,注射器组装体10为工作前或工作后等)(参照图1)。
另外,在筒身31的内部空间中,与第2区域34连通地形成有第3区域35。第3区域35如图5所示,基本上是配置容器70的一部分的区域,其一端与第2区域34连通、并且另一端在附件30的前端面开口。其中,在第3区域35形成有用于安装容器70的内螺纹部36。内螺纹部36与后述的图10所示的容器70的外螺纹部74螺合,从而实现附件30与容器70的结合。
接下来,基于图9对柱塞8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9的左图(a)是构成柱塞80的构件之一的柱塞杆50的外观图,右图(b)是柱塞80的外观图。柱塞80是通过受到来自活塞40的能量而对射出液进行加压的构件,柱塞杆50可以使用适合该加压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与附件30相同种类的树脂材料。这里,柱塞杆50具有轴构件51,在其基端侧的端面形成有突起部54。突起部54以使得柱塞80被安装于注射器组装体10时能够嵌入致动器20所包含的活塞40的轴构件的凹部44的方式划定其形状及大小。另外,在轴构件51的中途且靠近基端的部位设有比其它轴构件51的直径缩径了的缩径部52。
另外,在柱塞杆50中,在轴构件51的前端侧夹隔着直径小于轴构件51的颈部55而设有突起部56。突起部56以在与颈部55的连接部位附近其直径大于颈部55的直径、但越接近前端侧其直径变得越小的方式形成为锤状。其中,突起部56的最大直径也小于轴构件51的直径。通过相对于颈部55及突起部56安装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制动部60,从而形成柱塞80(参照图9(b))。在制动部60形成有未图示的安装孔,通过使该安装孔与颈部55及突起部56卡合,制动部60变得不易从柱塞杆50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制动部60的具体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丁基橡胶、硅橡胶。进一步可以列举:苯乙烯类弹性体、氢化苯乙烯类弹性体、在该弹性体中混合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α-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液体石蜡、工艺用油等油、滑石、流延胶(cast)、云母等粉体无机物而成的物质。还可以进一步采用聚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酰胺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丁苯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特别是硫化处理后的橡胶)、它们的混合物等来作为制动部60的材质。另外,由于制动部60在后述的容器70内边滑动边对射出液进行加压,因此,为了确保/调整制动部60与容器70的容纳空间75的内壁面75a之间的滑动性,也可以利用各种物质对制动部60的表面、容器70的内壁面75a进行涂敷/表面加工。作为其涂敷剂,可以利用PTFE(聚四氟乙烯)、硅油、类金刚石碳、纳米金刚石等。
接下来,基于图10对容器7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0的左图(a)是容器70的剖面图,右图(b)是容器70的外观图。容器70是容纳被柱塞80加压的射出液的构件,是划定用于将该被加压的射出液从射出口射出至对象区域的流路的构件,相当于容纳部。考虑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形成容器70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与附件30相同种类的树脂材料。
容器70是能够容纳射出液的空间,其具有以能够推进柱塞80的制动部60的方式形成的容纳空间75、和喷嘴部71,所述喷嘴部71包含连接容纳空间75与面向容器70的外部射出口77的流路76。喷嘴部71的前端侧的外周形成为柱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注射器组装体10中,如图5所示,以使柱塞80的制动部60能够在容纳空间75内向喷嘴部71方向(前端侧方向)滑动的方式确定柱塞80与容器70的相对位置。其中,在柱塞80的制动部60与容器70之间形成的空间成为封入射出液的空间。这里,容器70的流路76在喷嘴部71的前端面73开口,形成了射出口77。因此,通过使柱塞80在容纳空间75内滑动,容纳于容纳空间75的射出液被加压,会通过流路76而从射出口77射出。
另外,容器70中设置的流路76的内径形成为比容纳空间75的内径更细。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被加压至高压的射出液从射出口77被射出至外部。另外,在容器70的基端侧形成有用于将容器70安装于附件30的外螺纹部74。外螺纹部74与附件30的内螺纹部36螺合。
需要说明的是,柱塞80的制动部60的前端侧的轮廓形成为与连接容纳空间75和流路76的部位(容纳空间75的最深部)附近的内壁面75a的轮廓基本一致的形状。由此,在射出液射出时柱塞80滑动并到达容纳空间75的最深部时,能够尽量减小在制动部60与容器70的内壁面75a之间形成的间隙,可以抑制射出液残留在容纳空间75内而造成浪费。需要说明的是,制动部60的形状只要能够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1中获得期望的效果即可,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
这里,对于容器70的外侧的形状,基于图11进行说明。图11的上部(a)是将容器70的前端侧的部分与图10(a)同样地在容器70的轴向的截面中放大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a)中,省略了表示截面的剖面线的记载。另外,图11的下部(b)示出了在将容器70安装于外壳2而形成了注射器1的状态(图2、图3所示的状态)下,为了进行基于注射器1的射出液的射出而将前端面73按压于对象区域并接触在一起的状态。
这样的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的接触状态对于被赋予了射出能的射出液在对象区域内的行为、即在对象区域内射出液到达何种深度、以及如何在对象区域内扩散等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换言之,如果不能形成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的适当地接触了的状态,则无法良好地进行基于无针注射器的射出液的射出。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70,从形成良好的前端面73与对照区域的接触状态的观点出发而设计了其外侧的形状,针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1(a)所示,容器70具有容纳部主体70a、位于容器70的最前端侧且形成了包含射出口77的前端面的突起部70c、以及连接容纳部主体70a与突起部70c的连接部70b,所述容纳部主体70a在内部具有能够推进柱塞80的制动部60的容纳空间75。由连接部70b和突起部70c形成上述的喷嘴部71,上述的流路76通过连接部70b和突起部70c连通了容纳空间75与射出口77。
这里,容纳部主体70a及突起部70c基本上为柱状,两者的中心轴一致,而且与容器70的中心轴也一致。另外,突起部70c的外径形成得比容纳部主体70a的外径细。因此,连接部70b的外表面72形成从突起部70c朝向容纳部主体70a发生扩径的伞状的表面。换言之,连接部70b的外表面成为在图11(a)所示的截面中相对于容器70的中心轴倾斜的环状的倾斜面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倾斜面72上不存在向容器70的前端侧突出的部分,倾斜面72将突起部70c的端部和容纳部主体70a的端部连续地连接成直线状。
另外,在如图2那样组装了注射器1的状态下,突起部70c的前端面73、其侧面78、以及连接部70b的倾斜面72处于露出至外壳2的外部的状态。其中,在容器70中,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突起部70c和连接部70b,可使容器70的最前端侧的突起部70c最细地形成,并且通过图11(a)所示的倾斜面72与容纳部主体70a相连,因此,能够在倾斜面72的前端侧确保不存在构成注射器1的部件的空间。其结果是,在使用者欲使容器70的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接触时,易于视觉确认到突起部70c的位置,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注射器的操作性。
另外,如图11(b)所示,在使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接触而将注射器1按压于对象区域时,存在对象区域发生变形、被按压的部分形成凹陷且其周围的对象区域隆起的倾向。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在容器70的前端侧确保了上述的空间,可以将隆起的对象区域导向该空间(图11(b)所示的虚线R12所圈出的空间)。由此,能够避免构成注射器1的容器70与对象区域的过度接触,可以防止因两者的干扰而使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的适当的接触状态受到妨害。特别是在容器70的前端面73相对于对象区域倾斜地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容器70与对象区域的干扰。
另外,在容器70的突起部70c中,前端面73与侧面78相交而形成的前端面73的外边缘79形成为不包含倒角部的角部。更详细而言,在图11(a)的截面中,通过划定前端面73的第1直线L11与划定侧面78的第2直线L12在几何学上相交,从而形成表示出外边缘79的交点。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外边缘79不包含除第1直线L11与第2直线L12的交点以外的几何学的要素。即,在外边缘79不包含所谓的R倒角部、C倒角部,因此形成了棱角分明的外边缘79。作为一例,可以举出第1直线L11与第2直线L12相交的角度基本为90度。
通过这样地形成前端面73的外边缘79,在如图11(b)所示使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接触时,会形成为外边缘79适当地陷入对象区域的状态(参照图11(b)所示的由虚线R11圈出的区域)。因此,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的接触状态变得更加气密性,而且注射器1相对于对象区域也会经由容器70而实现稳定地固定,因此,可以提高注射器1的射出液的施用性能。换言之,通过利用外边缘79适当地支撑注射器1,可以减小在射出液射出时用于使注射器1相对于对象区域固定的按压力。这可减轻对象区域因按压力而隆起所产生的容器70与对象区域的干扰,因此,最终可以实现注射器1的操作性、射出液的施用性能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前端面73与对象区域接触的状态下,因按压力而隆起的对象区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容器70的倾斜面72接触。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上所述在倾斜面的前端侧确保上述空间,因此,能够避免容器70受到来自对象区域的过大的反作用力。基于此,在对象区域与倾斜面72接触时,该接触在一起的对象区域可以通过不过大的反作用力经由容器70而适当地支撑注射器1,从而使注射器1的稳定性提高,能够提高注射器1的施用性能。
基于以上说明的注射器1的部件的构成,以下,对注射器组装体10的装配进行说明。在容器70的容纳空间75内将柱塞80的制动部60插入最深部的状态下,使容器70的射出口77与射出液连通并拉回柱塞80。由于制动部60与容纳空间75的内壁面75a适当紧密地接触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该拉回动作而在容纳空间内产生负压,从而将射出液从射出口77填充至容纳空间75内。此时的柱塞80的拉回量是在该状态下将容器70安装于附件30时从容器70突出的柱塞80(柱塞杆50)经由第2区域34到达第1区域33(图8所示的区域33b)的程度的拉回量。
将使射出液填充于容纳空间75的状态的容器70安装于附件30之后,相对于该附件30,从第1区域33侧插入致动器20。致动器20插入至其前端部21b的前端面抵接于附件30的区域33b的前端面33c(参照图8)为止,此时,设置在致动器20的中央部21a的外螺纹部26与附件30的内螺纹部32螺合,由此使致动器20与附件30适当地结合。进而,此时,被安装至致动器20的活塞40的轴构件41的凹部44处于与柱塞80的轴构件51的突起部54嵌合的状态,柱塞80被活塞40向前端侧按压。需要说明的是,活塞40在致动器20的前端部21b内的固定力设为能够通过受到来自点火器22所产生的燃烧产物的压力而使活塞40非常顺畅地在前端部21b内滑动的程度,且在进行注射器组装体10的装配时活塞40足以抵抗受到的来自柱塞80的力而使活塞40的位置不改变的程度。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使活塞40的第1凸缘42的顶面面对致动器20的燃烧室20a、并且以不会向燃烧室20a侧位移的方式在应存在活塞40的部位形成制动器。
因此,在如上所述地对安装有容器70及柱塞80的附件30安装致动器20时,柱塞80以从活塞40朝向前端侧行进的方式被压入,在容器70内柱塞80被定位于给定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对应于该柱塞80的压入,射出液的一部分从射出口77喷出。
像这样地将柱塞80定位于最终位置时,即完成了注射器组装体10的形成。在该注射器组装体10中,容器70的容纳空间75中的柱塞80的制动部60的位置被机械地确定。该制动部60的最终的位置在注射器组装体10中是唯一确定的位置,因此,可以使注射器组装体10中最终容纳于容纳空间75内的射出液的量、即待射出的射出液的量成为预先确定的给定量。
对于这样构成的注射器组装体10而言,将点火器22的点火针22b嵌入外壳2侧的插口7,装填至外壳2,从而可以准备能够使用的注射器1(参照图1~图3)。进而,通过对处于可使用状态的注射器1进行使用了第1开关5及第2开关6的给定操作,可以执行射出液向对象区域的射出。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其它任意特征进行加以组合。

Claims (3)

1.一种无针注射器,其是不经由注射针而将注射目标物质射出至对象区域的无针注射器,该无针注射器具备:
具有容纳所述注射目标物质的容纳空间、且以使该注射目标物质相对于所述对象区域从射出口射出的方式划定流路的容纳部;
赋予用于将所述注射目标物质射出的射出能的驱动部;
通过赋予所述射出能而对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注射目标物质加压的加压部;以及
安装所述容纳部、所述驱动部及所述加压部以形成所述无针注射器的注射器筐体,
其中,所述容纳部具有容纳部主体、突起部、及连接部,
所述容纳部主体在内部具有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容纳部的前端侧沿着该容纳部的轴向突出、且具有形成所述射出口的前端面,该突起部的外径比所述容纳部主体的外径细,在该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该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1直线划定且该突起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2直线划定,并且,由该第1直线与该第2直线的交点表示出该前端面的外边缘,
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容纳部主体,该连接部的外表面形成相对于所述容纳部的中心轴倾斜、且从该突起部的端部至该容纳部主体的端部连续的环状的倾斜面,
所述流路以使所述射出口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突起部和所述连接部的内部,
在所述容纳部被安装于所述注射器筐体的状态下,所述突起部的所述前端面及所述侧面和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倾斜面处于露出至该注射器筐体的外部的状态,
所述容纳部以在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对象区域接触的状态下与该前端面接触部位周围的该对象区域的一部分也能够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针注射器,其中,
在所述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第2直线所成的角度为大致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针注射器,其中,
在所述容纳部的轴向的截面中,所述倾斜面由第3直线划定。
CN201980086427.9A 2018-12-27 2019-12-27 无针注射器 Active CN113226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5622 2018-12-27
JP2018-245622 2018-12-27
JP2019011478 2019-01-25
JP2019-011478 2019-01-25
PCT/JP2019/051556 WO2020138476A1 (ja) 2018-12-27 2019-12-27 無針注射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6405A CN113226405A (zh) 2021-08-06
CN113226405B true CN113226405B (zh) 2023-06-23

Family

ID=71127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6427.9A Active CN113226405B (zh) 2018-12-27 2019-12-27 无针注射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72232A1 (zh)
EP (1) EP3903858A4 (zh)
JP (1) JP7429650B2 (zh)
CN (1) CN113226405B (zh)
WO (1) WO2020138476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1665A1 (en) * 1996-02-29 1997-09-04 Medi-Ject Corporation Nozzle assembly with adjustable plunger travel gap
CN1893992A (zh) * 2003-12-18 2007-01-10 诺沃挪第克公司 具有皮肤拉紧装置的喷嘴设备
JP2007029669A (ja) * 2005-07-21 2007-02-08 Eisuke Fujimoto 無針注射器
JP2015150250A (ja) *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無針注射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87962A (en) * 1986-03-22 1987-09-23 Young Robert Co Ltd Dosage means
US5599302A (en) * 1995-01-09 1997-02-04 Medi-Ject Corporation Medical inj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gas spring thereof and launching device using gas spring
ATE342079T1 (de) * 1998-07-27 2006-11-15 Antares Pharma Inc Injektionshilfstorpedo für ein medizinisches injektionssystem
EP1227294A4 (en) 1999-10-28 2005-02-02 Daicel Chem ELECTRIC PRIMER AND PRETENSIONER
ZA200200808B (en) * 2001-03-22 2002-08-12 Roche Diagnostics Gmbh Needleless hypodermic injection system, application device and medication cartridge therefor.
JP2003025950A (ja) 2001-07-19 2003-01-29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JP5628698B2 (ja) 2011-02-0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無針注射器用ノズルおよび無針注射器
JP5912563B2 (ja) 2012-01-20 2016-04-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注射器および注射ユニット
JP6215582B2 (ja) * 2013-06-07 2017-10-1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注射器、およびシリンジに注射目的物質を充填す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1665A1 (en) * 1996-02-29 1997-09-04 Medi-Ject Corporation Nozzle assembly with adjustable plunger travel gap
CN1893992A (zh) * 2003-12-18 2007-01-10 诺沃挪第克公司 具有皮肤拉紧装置的喷嘴设备
JP2007029669A (ja) * 2005-07-21 2007-02-08 Eisuke Fujimoto 無針注射器
JP2015150250A (ja) *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無針注射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3858A4 (en) 2022-10-26
EP3903858A1 (en) 2021-11-03
JPWO2020138476A1 (ja) 2021-09-27
JP7429650B2 (ja) 2024-02-08
CN113226405A (zh) 2021-08-06
WO2020138476A1 (ja) 2020-07-02
US20220072232A1 (en)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7640B (zh) 注射器
WO2017029703A1 (ja) 無針注射器
CN113301930B (zh) 无针注射器
CN113226406B (zh) 无针注射器
WO2013168800A1 (ja) 注射器
CN113226405B (zh) 无针注射器
JP6955521B2 (ja) 注射器
CN113226408B (zh) 无针注射器
US11992460B2 (en) Adapter and injection fluid transfer method
JP2022083772A (ja) 無針注射器
WO2021246061A1 (ja) 無針注射器
JP2015213567A (ja) 無針注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