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5753A -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25753A CN113225753A CN202110413119.1A CN202110413119A CN113225753A CN 113225753 A CN113225753 A CN 113225753A CN 202110413119 A CN202110413119 A CN 202110413119A CN 113225753 A CN113225753 A CN 1132257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terminal
- error probability
- decoding error
- power
- optimization probl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GTUJJVSZIHQLHA-XPWFQUROSA-N pApA Chemical compound C1=NC2=C(N)N=CN=C2N1[C@@H]([C@@H]1O)O[C@H](COP(O)(O)=O)[C@H]1OP(O)(=O)OC[C@H]([C@@H](O)[C@H]1O)O[C@H]1N1C(N=CN=C2N)=C2N=C1 GTUJJVSZIHQLHA-XPWFQURO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提供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优化方法步骤如下:步骤S1、利用交替优化方法,分别对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进行优化;步骤S2、利用优化后的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计算得到系统吞吐量T;步骤S3、判断系统吞吐量T的变化率是否小于差阈值ε;如果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1;如果是,则得到最大化的系统吞吐量T。本发明在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可靠低延迟通信下,联合优化信息传输功率,解码错误概率,反射系数矩阵,主要关注反射系数矩阵的优化设计,提高了频谱效率,增加了系统吞吐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超可靠低延迟通信作为5G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主要挑战在于实现可靠通信的同时,满足严格要求的时延需求。由于要让通信时延降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一般采用有限数据包长度通信,香农公式不再适用,这也为研究产生了挑战。非正交多址接入通信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技术去减小多用户终端通信时延的一个多址接入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通信和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的结合也得到了研究关注。
智能反射面是在无线网络中实现无线电信号传输的使能技术。智能反射面是由大量低成本无源反射元件组成的平面阵列,可以无源反射入射电磁波,同时改变其振幅和相移。有了这种新的可调控通信自由度,当发射器和接收器被障碍物阻挡时,可以部署一个智能反射面来创建一个额外的反射链路。与传统的中继技术相比智能反射面系统由于其近乎无源的特性,需要更少的能量消耗;因此,智能反射面技术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并被认为是未来6G网络中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目前将智能反射面用于辅助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的研究还非常少,现有的智能反射面研究也大多是基于无限长数据包长度符合香农公式研究,考虑智能反射面短数据包下的反射系数矩阵优化设计也还没人研究,将智能反射面用于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的研究更是还没人研究。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0225538A(公开日为2019年09月10日),公开了反射面辅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通信系统设计方法。该发明提出反射面辅助的NOMA通信系统架构,基站端以NOMA方式复用多个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将来自基站端的直接链路信号和来自反射面的反射链路信号叠加后解码。通过联合优化基站的功率分配和反射面的相移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方案实施简单,且可证明相较于传统无反射面的NOMA以及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系统,该发明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是存在系统吞吐量较小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使用智能反射面辅助的、使用交替优化方法的、使用非正交多址接入的、超可靠低延迟的,有限数据包长度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包括有智能反射面、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基站,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的直接链路被阻挡,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通过智能反射面辅助用户和基站之间的通信;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都是超可靠低延迟用户;智能反射面具有M个反射元件,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和基站都配备单个天线。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1、利用交替优化方法,分别对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进行优化;
步骤S2、利用优化后的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计算得到系统吞吐量T;
步骤S3、判断系统吞吐量T的变化率是否小于差阈值ε;如果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1;如果是,则得到最大化的系统吞吐量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可靠低延迟通信下,联合优化信息传输功率,解码错误概率,反射系数矩阵,主要关注反射系数矩阵的优化设计,提高了频谱效率,增加了系统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基站功率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元件数量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数据包长度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的,如图1至5所示,本发明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包括有智能反射面、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基站,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的直接链路被阻挡,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通过智能反射面辅助用户和基站之间的通信;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都是超可靠低延迟用户;智能反射面具有M个反射元件,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和基站都配备单个天线。
进一步的,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并行的通信单元,在一个通信单元中,所述用户终端包括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包括: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初始的功率最优值P*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
在一个通信单元中,智能反射面具有M个反射元件,单元中的两个用户终端和基站都配备单个天线,由于用户终端和基站的中间存在障碍物,导致用户终端和基站的直接链路被阻挡,但直射链路仍然存在;通过智能反射面来辅助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其中,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信道表示为从智能反射面到第一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从智能反射面到第二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从基站到第一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从基站到第二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这里,表示x×y维度的复值矩阵的集合;
用Φ=diag(φ1,...,φM)表示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其中,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θn∈[0,2π),βn∈[0,1],n=1,…,M;为了实现最大的反射增益,φn应该满足以下约束:|φn|=1;
在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系统下,采用短数据包通信,有限数据包长度下的传输速率近似表达式如下:
由于NOMA是将用户终端间的信息整合一起传输,再在接收端根据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协议进行解码,传输到每个用户终端的数据包长度都是N;所以在基站端传输的整合信号由以下表示:
其中,x1,x2是向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信号,P1,P2是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
进一步的,在所述通信单元中,在忽略智能反射面超过两次反射的情况下,第一用户终端的接收信号如下表示:
其中,n1是第一个用户终端的高斯白噪声;
随后在成功解码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后,第一用户终端解码自己的信息,此时的信噪比由以下表示:
γ1=P1h1
第一用户终端解码自己信息的解码错误概率如下:
∈1=Q(f(γ1,N,R1))
第二用户终端解码自己的信息,把第一用户终端作为干扰,所以此时的信噪比为:
∈2=Q(f(γ2,N,R2))
进一步的,在所述通信单元中,在最大化系统吞吐量T时,考虑解码错误概率,信息传输功率和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的联合优化问题,问题的具体描述如第一优化问题Q1:
s.t.
P1+P2≤PAP
0≤P1≤P2
0≤∈1≤∈max
0≤∈2≤∈max
在第一优化问题Q1中,是满足最大反射增益的反射系数矩阵约束, P1+P2≤PAP和0≤P1≤P2是功率约束,其中PAP为基站功率,0≤∈1≤∈max和0≤∈2≤∈max是最大解码错误概率约束;考虑3GPP提出的一般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系统要求传输一个数据包长度下解码错误概率为10-5以下,通信延迟时间为1ms以下,将最大解码错误概率设置为∈max=10-5;和是保证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通信速率大于0的约束,是保证第一用户终端的信道增益大于第二用户终端的约束。
由于第一优化问题Q1的目标函数是非凹的,而约束 都是非凸的,使得第一优化问题Q1难以求解;下面将给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近似解;利用交替优化方式,考虑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第一用户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的信息传输功率P2、第一用户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解码错误概率∈2。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1、利用交替优化方法,分别对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进行优化;
步骤S2、利用优化后的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计算得到系统吞吐量T;
步骤S3、判断系统吞吐量T的变化率是否小于差阈值ε;如果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1;如果是,则得到最大化的系统吞吐量T。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交替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S1.1中,根据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优化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通过一维搜索方法,从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获得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从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获得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
步骤S1.4、根据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优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
在步骤S2中,根据反射系数矩阵Φ、当前最优的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当前最优的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求解得到优化后的系统吞吐量 T(r+1),令r=r+1;系统吞吐量T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吞吐量T1、第二用户终端的吞吐量T2,且有T=T1+T2;
进一步的,在初次执行步骤S1前,初始化下列参数: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差阈值ε、传输速率R、系统吞吐量T、迭代次数r;初始化后,所述反射系数矩阵Φ为单位矩阵,差阈值ε=10-4,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10-8,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10-8,传输速率R=0,系统吞吐量初始化值T(0)=0,迭代次数r=0;
在步骤S1.1中,分析速率和信噪比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传输速率对于γ进行一阶求导和二阶求导之后,发现R(γ) 在0≤γ<γ0上单调递减,在γ>γ0上单调递增,且 R(γ=0)=0,所以在R(γ)>0时,R(γ)对于γ是单调递增,所以在用户终端速率大于等于0时候,约束 转化为
其中,v0是方程对γ1的根,v1是方程方程对γ2的根;而且随着P1的增加,解码错误概率减小,第一优化问题Q1的目标函数变大,所以P1+P2≤PAP功率约束取等式时候第一优化问题Q1的目标函数最优,即P1+P2=PAP;
对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进行一维搜索,来获得令第一优化问题 Q1的目标函数最优时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一维搜索:如果则对进行搜索,反则对进行搜索,直到获得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对应的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为PAP减去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
此时,优化解码错误概率∈分为求两个子问题的最优解;所述子问题为:求解第一用户终端的解码错误概率的第二优化问题Q2和求解第二用户终端的解码错误概率的第三优化问题Q3;
其中第二优化问题Q2:
s.t.
第三优化问题Q3:
s.t.
在步骤S1.3中,
进一步的,在初次执行步骤S1.4前,需要定义下列数据并进行初始化:第一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1l、第二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2l、第三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bl、第四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cl;初始化后,第一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第二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2l=10,第三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bl=30,第四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cl=-4;
在步骤S1.4中,根据当前的第一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1l、当前的第二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2l、当前的第三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bl、当前最优的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当前最优的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求解得到反射系数矩阵Φ、第一松弛变量S1、第二松弛变量S2、第三松弛变量b,令S1l=S1,S2l=S2, bl=b;
此时优化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为第四优化问题Q4:
s.t.
s=[qT,1]T,S=ssT,其中q=[φ1,...,φM],从而
s.t.
(tr(G_U_1*S)+h_U_1)P1≥v0
(tr(G_U_1*S)+h_U_1)>(tr(G_U_2*S)+h_U_2)
对于由于在用户终端速率大于0下第五优化问题Q5的目标函数对于γ1是单调递增的,考虑引入第三松弛变量b≤(tr(G_U_1*S)+h_U_1)P1,从而因为对于b是凹函数,所以考虑对b在局部点bl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对于同样由于单调性考虑引入第一松弛变量 S1、第二松弛变量S2:S2≥(tr(G_U_2*S)+h_U_2)P2,从而由于对于S1和S1.1为联合凸函数,所以对对于S1 和S1.1在局部点S1l和S2l进行一阶泰勒展开,由于对于S1,S1.1是非凸非凹函数,于是引入第四松弛变量c,把它放到约束处理,c≤0,方程两个取log2不影响符号,通过变形有,再变形后有同样对log2(1-c2)进行在局部点cl一阶泰勒展开把它变成凸约束;从而第五优化问题Q5进一步转化为一个如下可解的凸问题,即第六优化问题Q6;
s.t.
c≤0
(tr(G_U_1*S)+h_U_1)P1≥v0
(tr(G_U_1S)+h_U_1)P1≥b
S2≥(tr(G_U_2*S)+h_U_2)P2
(tr(G_U_1*S)+h_U_1)>(tr(G_U_2*S)+h_U_2)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第一用户终端的吞吐量为
第二用户终端的吞吐量为
具体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基站功率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图;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优化方法与其他对比方案对比性能有了较好的提升,同时随着基站功率的增加,系统吞吐量性能增加。同时提供一般无限数据包长度符合香农公式通信系统的系统性能,作为超可靠低延迟系统的上限性能参考。
具体的,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元件数量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图;可以从图中看出,系统中有智能反射面辅助比没有智能反射面辅助,系统吞吐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当反射元件数量增大时,系统吞吐量也随着增大,同时可以调节优化的反射元件数量增大。本发明提出的优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与固定不优化智能反射面反射系数矩阵的性能的提升程度增大,说明提出的优化智能反射面反射系数矩阵优化方法是有效的。
具体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的数据包长度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图;同样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智能反射面辅助比没有智能反射面,系统吞吐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数据包长度的增加,系统吞吐量增加,逐渐接近传统数据包长度无限长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为:
步骤S1、利用交替优化方法,分别对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进行优化;
步骤S2、利用优化后的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计算得到系统吞吐量T;
步骤S3、判断系统吞吐量T的变化率是否小于差阈值ε;如果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1;如果是,则得到最大化的系统吞吐量T。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优点在于:在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可靠低延迟通信下,联合优化信息传输功率,解码错误概率,反射系数矩阵,主要关注反射系数矩阵的优化设计,提高了频谱效率,增加了系统吞吐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智能反射面、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基站,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的直接链路被阻挡,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通过智能反射面辅助用户和基站之间的通信;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都是超可靠低延迟用户;智能反射面具有M个反射元件,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和基站都配备单个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并行的通信单元,在一个通信单元中,所述用户终端包括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包括: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初始的功率最优值P*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
基站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信道表示为从智能反射面到第一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从智能反射面到第二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从基站到第一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从基站到第二用户终端的信道表示为这里,表示x×y维度的复值矩阵的集合;
用Φ=diag(φ1,...,φM)表示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其中,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θn∈[0,2π),βn∈[0,1],n=1,…,M;为了实现最大的反射增益,φn应该满足以下约束:|φn|=1;
采用短数据包通信,有限数据包长度下的传输速率近似表达式如下:
传输到每个用户终端的数据包长度都是N;所以在基站端传输的整合信号由以下表示:
其中,x1,x2是向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信号,P1,P2是第一用户终端和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信单元中,在忽略智能反射面超过两次反射的情况下,第一用户终端的接收信号如下表示:
其中,n1是第一个用户终端的高斯白噪声;
随后在成功解码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后,第一用户终端解码自己的信息,此时的信噪比由以下表示:
γ1=P1h1
第一用户终端解码自己信息的解码错误概率如下:
∈1=Q(f(γ1,N,R1))
第二用户终端解码自己的信息,把第一用户终端作为干扰,所以此时的信噪比为:
∈2=Q(f(γ2,N,R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信单元中,在最大化系统吞吐量T时,考虑解码错误概率,信息传输功率和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的联合优化问题,问题的具体描述如第一优化问题Q1:
s.t.
P1+P2≤PAP
0≤P1≤P2
0≤∈1≤∈max
0≤∈2≤∈max
5.应用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1、利用交替优化方法,分别对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进行优化;
步骤S2、利用优化后的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功率最优值P*,计算得到系统吞吐量T;
步骤S3、判断系统吞吐量T的变化率是否小于差阈值ε;如果否,则跳转执行步骤S1;如果是,则得到最大化的系统吞吐量T。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S1中,交替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S1.1中,根据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优化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通过一维搜索方法,从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获得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从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获得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
步骤S1.4、根据第一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1、第二用户终端的信息传输功率P2、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1、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2,优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
在步骤S2中,根据反射系数矩阵Φ、当前最优的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当前最优的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求解得到优化后的系统吞吐量T(r+1),令r=r+1;系统吞吐量T包括:第一用户终端的吞吐量T1、第二用户终端的吞吐量T2,且有T=T1+T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初次执行步骤S1前,初始化下列参数:反射系数矩阵Φ、解码错误概率∈、差阈值ε、传输速率R、系统吞吐量T、迭代次数r;初始化后,传输速率R=0,系统吞吐量初始化值T(0)=0,迭代次数r=0;
在步骤S1.1中,分析速率和信噪比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传输速率对于γ进行一阶求导和二阶求导之后,发现R(γ)在0≤γ<γ0上单调递减,在γ>γ0上单调递增,且R(γ=0)=0,所以在R(γ)>0时,R(γ)对于γ是单调递增,所以在用户终端速率大于等于0时候,约束 转化为
其中,v0是方程对γ1的根,v1是方程方程对γ2的根;而且随着P1的增加,解码错误概率减小,第一优化问题Q1的目标函数变大,所以P1+P2≤PAP功率约束取等式时候第一优化问题Q1的目标函数最优,即P1+P2=PAP;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此时,优化解码错误概率∈分为求两个子问题的最优解;所述子问题为:
求解第一用户终端的解码错误概率的第二优化问题Q2和求解第二用户终端的解码错误概率的第三优化问题Q3;
其中第二优化问题Q2:
s.t.
第三优化问题Q3:
s.t.
在步骤S1.3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初次执行步骤S1.4前,需要定义下列数据并进行初始化:第一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1l、第二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2l、第三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bl、第四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cl;
在步骤S1.4中,根据当前的第一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1l、当前的第二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S2l、当前的第三松弛变量局部展开点bl、当前最优的第一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当前最优的第二用户终端解码错误概率第一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第二用户终端的功率最优值求解得到反射系数矩阵Φ、第一松弛变量S1、第二松弛变量S2、第三松弛变量b,令S1l=S1,S2l=S2,bl=b;
此时优化反射系数矩阵的元素φn为第四优化问题Q4:
s.t.
s=[qT,1]T,S=ssT,其中q=[φ1,...,φM],从而
s.t.
(tr(G_U_1*S)+h_U_1)P1≥v0
(tr(G_U_1*S)+h_U_1)>(tr(G_U_2*S)+h_U_2)
由于对于S1,S1.1是非凸非凹函数,于是引入第四松弛变量c,把它放到约束处理,c≤0,通过变形有,再变形后有同样对log2(1-c2)进行在局部点cl一阶泰勒展开把它变成凸约束;从而第五优化问题Q5进一步转化为一个如下可解的凸问题,即第六优化问题Q6;
s.t.
c≤0
(tr(G_U_1*S)+h_U_1)P1≥v0
(tr(G_U_1S)+h_U_1)P1≥b
S2≥(tr(G_U_2*S)+h_U_2)P2
(tr(G_U_1*S)+h_U_1)>(tr(G_U_2*S)+h_U_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13119.1A CN113225753B (zh) | 2021-04-16 | 2021-04-16 |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13119.1A CN113225753B (zh) | 2021-04-16 | 2021-04-16 |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25753A true CN113225753A (zh) | 2021-08-06 |
CN113225753B CN113225753B (zh) | 2022-05-10 |
Family
ID=7708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13119.1A Active CN113225753B (zh) | 2021-04-16 | 2021-04-16 |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25753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39791A (zh) * | 2021-11-19 | 2022-04-12 | 焦作千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noma系统中最大吞吐量优化方法 |
CN114466388A (zh) * | 2022-02-16 | 2022-05-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方法 |
CN115396917A (zh) * | 2022-07-29 | 2022-11-25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通信和干扰系统吞吐量最大优化方法 |
CN115412141A (zh) * | 2022-08-18 | 2022-11-29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irs辅助的空移键控调制系统的相移优化方法 |
WO2023070482A1 (en) * | 2021-10-29 | 2023-05-04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Overhead reduction in ris-aided urllc systems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00997A (zh) * | 2018-04-03 | 2018-09-28 | 暨南大学 | 一种基于harq辅助noma的大规模d2d通信方法 |
US20190356379A1 (en) * | 2017-02-03 | 2019-11-21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11741073A (zh) * | 2020-05-27 | 2020-10-02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5g通信网络的电力数据传输系统 |
CN111954190A (zh) * | 2020-08-20 | 2020-11-17 | 深圳恩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d2d通信吞吐量最大化的方法及装置 |
US20210013619A1 (en) * | 2019-07-12 | 2021-01-14 |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Large intelligent surfaces with sparse channel sensors |
CN112272384A (zh) * | 2020-11-03 | 2021-01-26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通信系统吞吐量优化方法 |
US20210110261A1 (en) * | 2019-10-10 | 2021-04-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signal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210126359A1 (en) * | 2019-10-28 | 2021-04-29 | Research & Business Foundation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
-
2021
- 2021-04-16 CN CN202110413119.1A patent/CN1132257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90356379A1 (en) * | 2017-02-03 | 2019-11-21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8600997A (zh) * | 2018-04-03 | 2018-09-28 | 暨南大学 | 一种基于harq辅助noma的大规模d2d通信方法 |
US20210013619A1 (en) * | 2019-07-12 | 2021-01-14 |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Large intelligent surfaces with sparse channel sensors |
US20210110261A1 (en) * | 2019-10-10 | 2021-04-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signal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210126359A1 (en) * | 2019-10-28 | 2021-04-29 | Research & Business Foundation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
CN111741073A (zh) * | 2020-05-27 | 2020-10-02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5g通信网络的电力数据传输系统 |
CN111954190A (zh) * | 2020-08-20 | 2020-11-17 | 深圳恩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智能反射面的d2d通信吞吐量最大化的方法及装置 |
CN112272384A (zh) * | 2020-11-03 | 2021-01-26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通信系统吞吐量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周儒雅等: "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移动通信简要综述", 《移动通信》 *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70482A1 (en) * | 2021-10-29 | 2023-05-04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Overhead reduction in ris-aided urllc systems |
GB2628316A (en) * | 2021-10-29 | 2024-09-18 | Lenovo Beijing Ltd | Overhead reduction in RIS-aided URLLC systems |
CN114339791A (zh) * | 2021-11-19 | 2022-04-12 | 焦作千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noma系统中最大吞吐量优化方法 |
CN114466388A (zh) * | 2022-02-16 | 2022-05-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方法 |
CN114466388B (zh) * | 2022-02-16 | 2023-08-0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方法 |
CN115396917A (zh) * | 2022-07-29 | 2022-11-25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通信和干扰系统吞吐量最大优化方法 |
CN115396917B (zh) * | 2022-07-29 | 2023-12-12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通信和干扰系统吞吐量最大优化方法 |
CN115412141A (zh) * | 2022-08-18 | 2022-11-29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irs辅助的空移键控调制系统的相移优化方法 |
CN115412141B (zh) * | 2022-08-18 | 2023-07-25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irs辅助的空移键控调制系统的相移优化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25753B (zh) | 2022-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25753B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非正交多址接入的通信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 |
CN112272384B (zh) | 一种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通信系统吞吐量优化方法 | |
CN113225108A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多小区协同多点传输的鲁棒波束赋形方法 | |
CN110266352A (zh) | 一种大规模mimo系统中智能反射面相移矩阵自适应设计方法 | |
CN111865387A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 | |
CN112865893A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sm-noma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 |
CN114828258B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认知无线电系统资源分配优化方法 | |
CN113193894A (zh) | 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的多用户miso下行无线通信谱效能效联合优化方法 | |
WO2012152167A1 (zh) | 波束搜索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4125898B (zh) | 基于双智能反射平面的swipt系统物理层安全优化方法 | |
CN114221724A (zh)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认知无线携能通信网络性能优化方法 | |
CN113949607B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无小区系统的鲁棒性波束设计方法 | |
CN114222289A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全双工无线携能网络保密通信方法 | |
CN113691295A (zh) | 一种基于irs的异构网络中干扰抑制方法 | |
CN115314087B (zh) | 一种智能反射面主动信息传输的相位偏移调制与性能分析方法 | |
CN115776321A (zh) | 基于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能量缓冲noma方法及系统 | |
CN112803978A (zh) | 基于逐次逼近的智能表面miso系统联合波束成形方法 | |
CN116033461B (zh) | 一种基于star-ris辅助的共生无线电传输方法 | |
Momen-Tayefeh et al. | Channel estimation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 aided by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using semi-super resolution GAN | |
CN110198182B (zh) | 一种无线携能系统及最大安全速率计算方法 | |
CN110572871A (zh) | 一种含多窃听节点的无线携能中继系统及其资源分配方法 | |
CN115412141B (zh) | 一种irs辅助的空移键控调制系统的相移优化方法 | |
CN116567792B (zh) | 一种有源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的wpc能耗优化方法 | |
Ling et al. | Joint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energy transfer in two-way relay channels | |
CN118473462A (zh) | 一种star-ris辅助的车载无线安全通信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