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4107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4107A
CN113224107A CN202010071778.7A CN202010071778A CN113224107A CN 113224107 A CN113224107 A CN 113224107A CN 202010071778 A CN202010071778 A CN 202010071778A CN 113224107 A CN113224107 A CN 113224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rack detection
detection line
metal layer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17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俊超
李元
谢嘉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177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410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2683 priority patent/WO202114785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4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41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 G01N27/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 G01N27/041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a solid bod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和至少一个通孔,第一非显示区包围通孔,显示区包围第一非显示区;至少一条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的裂纹检测线,裂纹检测线沿第一非显示区的靠近通孔一侧的边缘设置;至少两条位于显示区的引出线,一条裂纹检测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引出线电连接;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的衬底基板、阵列层、显示层和封装层;其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均位于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本申请能够在模组阶段对通孔边缘的裂纹进行检测,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后续工段,提高产品良率,同时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能够之间连接性能可靠,降低连接断路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在智能穿戴以及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对电子产品的设计方面不断的追求流畅的使用体验,同时也越来越追求更好的视觉体验,高屏占比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在目前的方案中,通过对显示面板进行切割形成通孔,将器件比如摄像头设置在通孔对应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屏占比。对于具有通孔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来说,在制作过程中其受外力碰撞及挤压时,面板中的封装结构或者阵列层中的无机绝缘层可能会产生裂纹,从而形成水氧通路,进而造成显示层中的发光材料失效,在面板点亮时表现为黑斑,影响显示效果。
因此,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能够在显示面板模组阶段对通孔边缘的裂纹进行检测,避免边缘产生裂纹的面板流入后续工段影响产品良率,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解决了在显示面板模组阶段对通孔边缘的裂纹进行检测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和至少一个通孔,第一非显示区包围通孔,显示区包围第一非显示区;
至少一条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的裂纹检测线,裂纹检测线沿第一非显示区的靠近通孔一侧的边缘设置;
至少两条位于显示区的引出线,一条裂纹检测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引出线电连接;
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的衬底基板、阵列层、显示层和封装层;其中,
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均位于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
可选的,一条裂纹检测线围绕通孔形成非闭合走线,且与该条裂纹检测线对应的两条引出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的,至少两条裂纹检测线分别沿通孔的边缘的不同位置走线,且形成围绕通孔的非闭合走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同层同材料制作。
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层包括阳极层,阳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其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均位于阳极层,且引出线在相邻的阳极之间走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阵列层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和走线金属层;其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走线金属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阵列层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显示层包括阳极层,阳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其中,
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电容金属层;
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初始化信号线用于对阳极进行复位,初始化信号线位于阳极层,且在相邻的阳极之间走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不同的金属层,裂纹检测线通过过孔与引出线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阵列层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显示层包括阳极层,阳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其中,
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中:一者位于电容金属层,另一者位于阳极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阵列层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和走线金属层;其中,
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中:一者位于源漏金属层,另一者位于走线金属层。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围绕通孔设置裂纹检测线,裂纹检测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引出线,引出线在显示区内走线后可以连接到显示面板的边框非显示区,通过检测两条引出线之间的裂纹检测线上的电阻变化,来判断通孔周围是否产生裂纹。当通孔周围存在裂纹时,裂纹检测线会随着裂纹的产生而断裂,则裂纹检测线上的电阻会非常大。也即在模组阶段对显示面板进行检测时,当检测到裂纹检测线上的电阻非常大时,则显示面板判断为不合格,不需要流入后续工段,从而能够实现对次品进行筛选,提高产品良率。同时,设置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当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采用同层同材料制作时,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接触连接,不需要额外制作过孔工艺,制作简单;当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不同的金属层时,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间隔的绝缘层的厚度也不至于过厚,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能够之间的过孔连接性能也比较可靠,不会存在连接断路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法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切线B-B'位置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切线C-C'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围绕通孔设置裂纹检测线,裂纹检测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引出线,引出线在显示区内走线后可以连接到显示面板的边框非显示区,通过检测两条引出线之间的裂纹检测线上的电阻变化,来判断通孔周围是否产生裂纹。当通孔周围存在裂纹时,裂纹检测线会随着裂纹的产生而断裂,则裂纹检测线上的电阻会非常大。也即在模组阶段对显示面板进行检测时,当检测到裂纹检测线上的电阻非常大时,则显示面板判断为不合格,不需要流入后续工段,从而能够实现对次品进行筛选,提高产品良率。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当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采用同层同材料制作时,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接触连接,不需要额外制作过孔工艺,制作简单;当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不同的金属层时,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间隔的绝缘层的厚度也不至于过厚,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能够之间的过孔连接性能也比较可靠,不会存在连接断路的问题。
以上为本申请中心思想,下面将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2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第一非显示区BA1和至少一个通孔K,第一非显示区BA1包围通孔K,显示区AA包围第一非显示区BA1;图1中通孔K的形状仅作示意性表示,实际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设计。
至少一条位于第一非显示区BA1的裂纹检测线LX,裂纹检测线LX沿第一非显示区BA1的靠近通孔K一侧的边缘设置。
至少两条位于显示区AA的引出线Y,一条裂纹检测线LX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引出线Y电连接。
如图中示意的,显示面板还包周边非显示区BAZ,周边非显示区BAZ围绕显示区AA设置。连接裂纹检测线LX的引出线Y由显示区AA引出后延伸到周边非显示区BAZ。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周边非显示区BAZ内设置有测试板(图中未示意),每一条引出线Y电连接一个测试板,也即一条裂纹检测线LX对应两个测试板。在检测阶段,当裂纹检测线LX没有断裂时,通过两个测试板能够检测到一个具体的电阻值;当通孔周围存在裂纹,裂纹检测线LX随裂纹发生断裂时,通过两个测试板检测到的电阻值无穷大。从而能够根据电阻值的检测结果判断裂纹检测线是否存在断裂,进而判断通孔周边是否存在裂纹。
可选的,周边非显示区BAZ包括绑定区BD,测试板位于绑定区,也即引出线Y由显示区AA引出后延伸到周边非显示区BAZ,然后通过位于周边非显示区BAZ中的信号线连接到测试板上。
继续参考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的衬底基板101、阵列层102、显示层103和封装层104。其中,衬底基板101可以为柔性基板,其制作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阵列层102中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像素电路的结构复杂,图中仅示意出了像素电路中的一个晶体管T。显示层103包括像素定义层PDL和多个发光器件P,发光器件P包括阳极a、发光层b和阴极层c,阳极a位于阳极层,通常情况下阴极层c为一整层,发光层b包括有机发光材料。封装层104包括两个无机封装层104w和一个有机封装层104j。封装层104覆盖且包围显示层103,用于隔绝水氧对发光器件进行保护。如图中示意的在第一非显示区BA1内还设置有挡墙Q,封装层104中的有机封装层104j的边缘位于挡墙Q的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
本申请中裂纹检测线LX和引出线Y均位于衬底基板101和封装层104之间。裂纹检测线LX和引出线Y可以位于阵列层102中的金属层或者位于显示层103中的金属层,裂纹检测线LX和引出线Y可以同层,也可以不同层。对于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各自所在的膜层位置的设置方式包括多种情况,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如图2中,仅以裂纹检测线LX位于源漏金属层M3出线Y位于走线金属层M4示意性表示,其中,晶体管T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源漏金属层M3,走线金属层M4位于源漏金属层M3的靠近显示层103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依次排列的衬底基板、阵列层、显示层和封装层,将裂纹检测线设置在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裂纹检测线距阵列层中无机绝缘层的距离以及距封装层中无机封装层的距离都比较近,裂纹检测线能够检测阵列层中的无机绝缘层产生裂纹,也能够检测封装层中无机封装层产生裂纹。能够在模组阶段对显示面板进行检测筛选,提高产品良率。
同时发明人经过思考认为,如果将连接裂纹检测线的引出线设置在封装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会存在检测功能丧失的风险或者存在第一非显示区宽度过大的风险。比如在封装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触控金属层的显示面板中,将裂纹检测线设置在阵列层的金属层中(比如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或者源漏金属层中),将位于显示区的引出线设置在触控金属层,引出线与裂纹检测线通过过孔相连接。在面板制作过程中需要依次完成阵列层、显示层、封装层以及触控金属层的制作,以裂纹检测线位于电容金属层为例,则在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间隔的膜层至少包括: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源漏金属层和显示之间的绝缘层、显示层中的像素定义层、以及封装层。所以在裂纹检测线和触控金属层之间间隔的膜层非常多,尤其是封装层中有机封装层通常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制作其厚度比一般的无机绝缘层要厚得多。为了实现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的电连接,需要在多个膜层构成的非常厚的层上制作开孔工艺,该开孔的深度非常深,在采用刻蚀工艺进行刻蚀时可能存在部分膜层刻蚀不完全的风险,导致开孔位置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不能很好的电连接,而造成断路,从而丧失了对裂纹进行检测的功能。又考虑到为了降低断路的风险,保证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很好的连接,则可以将开孔的尺寸做大,但是开孔的尺寸做大之后会导致第一非显示区的面积变大,也即显示区包围的非显示区域(第一非显示区加通孔)面积变大,严重影响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引出线位于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当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位于同一金属层时,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在同一个刻蚀工艺中制作完成,能够保证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之间良好的接触。当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位于不同金属层时,引出线所在膜层和裂纹检测线所在膜层之间间隔的绝缘层较少,绝缘层的厚度也相对较薄,用于连接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的开孔的尺寸不需要做大,也能够保证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之间良好的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保证裂纹检测功能的可靠性,并且不会影响第一非显示区的尺寸。
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所示的,一条裂纹检测线LX围绕通孔K形成非闭合走线,且与该条裂纹检测线LX对应的两条引出线Y的延伸方向相同。显示面板中包括数据线和扫描线,位于显示区的引出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位于显示区的引出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扫描线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实际中可以根据引出线所在的膜层位置进行设计,只要保证传输不同信号的线之间相互绝缘即可。该实施方式中,在通孔周边设置一条裂纹检测线,既能够实现对通孔边缘裂纹的检测,仅进行一次电阻检测即能够完成裂纹检测,检测方式简单,耗时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条裂纹检测线LX分别沿通孔K的边缘的不同位置走线,且形成围绕通孔K的非闭合走线。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围绕通孔K设置有两条裂纹检测线LX,各条裂纹检测线LX对应检测通孔K的不同位置。在进行裂纹检测时,可以根据对不同部位的检测需要,来进行选择性的检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同层同材料制作。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在同一个刻蚀工艺中制作,则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直接接触连接,不存在过孔连接不良导致断路,而丧失裂纹检测功能的问题。其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可以采用显示面板中原有的金属层来制作,或者也可以在面板中额外增加金属层来制作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法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4中切线B-B'位置处截面示意图。同时参考图4和图5所示的,显示层103包括阳极层Ca,阳极层Ca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a;其中,裂纹检测线LX和引出线Y均位于阳极层Ca,且引出线Y在相邻的阳极a之间走线。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在阳极图案化工艺中同时形成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的设置不需要增加新的工艺制作,也不会影响面板中其他膜层的制作工艺,简化的制作工艺。同时,阳极仅位于显示区,也即在包围通孔的第一非显示区内不存在采用阳极层制作的金属线,位于第一非显示区的裂纹检测线采用阳极层来制作不会影响第一非显示区内的布线设计;而且相邻的阳极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将引出线设置在相邻的阳极之间走线,也不会影响阳极尺寸大小,对显示效果没有影响。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6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阵列层102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图中未示意)、源漏金属层M3和走线金属层M4;显示面板中扫描线、晶体管的栅极位于栅极金属层M1,像素电容的一个极板位于电容金属层,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源漏金属层M3。其中,裂纹检测线LX和引出线Y位于走线金属层M4。该实施方式中,增加走线金属层来制作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在同一个刻蚀工艺中制作,则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之间直接接触连接,不存在过孔连接不良导致断路,而丧失裂纹检测功能的问题。同时,不需要改变其他膜层结构制作的工艺制程,制作相对简单。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显示面板中还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正极电源线VDD,正极电源线VDD位于源漏金属层,在驱动发光器件发光显示时,正极电源线VDD用于向像素电路提供正极电源电压信号。在图6对应的实施方式基础上,可以采用增加的走线金属层M4来制作辅助电源线FD,在显示区内辅助电源线FD沿第二方向y延伸,辅助电源线FD与正极电源线VDD交叉且电连接,也即在辅助电源线FD与正极电源线VDD交叠的地方通过过孔相连接,在驱动显示面板显示时,辅助电源线FD上也传递正极电源电压信号,辅助电源线FD的设置能够降低正极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降低功耗损失。辅助电源线FD与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在同一个工艺制程中制作,引出线的延伸方向与辅助电源线FD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以图7中正极电源线VDD沿第一方向x延伸为例,显示面板中还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图7中并未示出),初始化信号线用于对阳极进行复位,初始化信号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位于电容金属层。可选的,采用增加的走线金属层M4来制作辅助初始化信号线,在显示区内辅助初始化信号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辅助初始化信号线与初始化信号线交叉且电连接,也即在辅助初始化信号线与初始化信号线交叠的地方通过过孔相连接,在驱动显示面板显示时,辅助初始化信号线上也传递初始化信号,辅助初始化信号线的设置能够降低初始化信号的压降,降低功耗损失。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图9为图8中切线C-C'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阵列层102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2和源漏金属层M3;显示层103包括阳极层Ca,阳极层Ca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a;其中,裂纹检测线LX和引出线Y位于电容金属层M2;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R,初始化信号线R用于对阳极a进行复位,初始化信号线R位于阳极层Ca,且在相邻的阳极a之间走线。在像素电路结构中,初始化信号线R需要连接到阵列层102中的半导体层1021。该实施例中,初始化信号线R位于阳极层,则初始化信号线R与半导体层1021之间间隔距离较大,可以通过在初始化信号线R与半导体层1021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连接部LJ,连接部LJ可以位于栅极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2或者源漏金属层M3中的至少一层中。图9中以在电容金属层M2中设置连接部LJ进行示意。初始化信号线R通过过孔与连接部LJ电连接,连接部LJ通过过孔与半导体层1021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初始化信号线R与半导体层1021之间的电连接。连接部LJ的设置能够避免刻蚀工艺中孔深过大导致刻蚀不完全,而导致接触不良而断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位于不同的金属层,裂纹检测线通过过孔与引出线电连接。裂纹检测线和引出线均位于衬底基板和封装层之间,则引出线所在膜层和裂纹检测线所在膜层之间间隔的绝缘层较少,绝缘层的厚度也相对较薄,用于连接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的开孔的尺寸不需要做大,也能够保证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之间良好的电连接。从而能够保证裂纹检测功能的可靠性,并且不会影响第一非显示区的尺寸。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0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阵列层102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2和源漏金属层M3;显示层103包括阳极层Ca,阳极层Ca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a;其中,裂纹检测线LX位于电容金属层M2,引出线Y位于阳极层Ca。像素电容的极板位于电容金属层,面板中的初始化信号线也可以位于电容金属层,可以设置初始化信号线在第一非显示区内截止,则在靠近通孔边缘位置处电容金属层不用于制作面板中的信号线,本申请实施例设置裂纹检测线位于电容金属层,裂纹检测线不会与其他信号线短路,也不会影响第一非显示区的边框宽度。同时,引出线设置相邻的阳极之间走线,则在引出线所在膜层和裂纹检测线所在膜层之间仅间隔有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和源漏金属层和显示层之间的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较小,降低了制作过孔工艺时刻蚀不完全导致连接断路的风险,连接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的开孔的尺寸不需要做大也能够保证良好的电连接,从而能够保证裂纹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裂纹检测线位于阳极层,引出线位于电容金属层,在此不再附图示意。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1为图1中切线A-A'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截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阵列层102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源漏金属层M3和走线金属层M4;其中,裂纹检测线LX位于源漏金属层M3,引出线Y位于走线金属层M4。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位于源漏金属层,通常情况下在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上位于通孔两侧的数据线通过绕线电连接,绕线位于第一非显示区且半围绕通孔设置,当绕线也位于源漏金属层时,将裂纹检测线设置在绕线的远离显示区的一侧,也即将裂纹检测线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的外边缘,从而能够避免裂纹检测线与绕线之间短路。设置引出线位于走线金属层,在走线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之间仅间隔有一个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小,降低了制作过孔工艺时刻蚀不完全导致连接断路的风险,连接引出线和裂纹检测线的开孔的尺寸不需要做大也能够保证良好的电连接,从而能够保证裂纹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可以采用走线金属层制作辅助正极电源线,辅助电源线的设置能够降低正极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降低功耗损失。或者,也可以采用走线金属层制作辅助初始化信号线,辅助初始化信号线的设置能够降低初始化信号的压降,降低功耗损失。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裂纹检测线位于走线金属层,引出线位于源漏金属层,在此不再附图示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2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和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围所述通孔,所述显示区包围所述第一非显示区;
至少一条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裂纹检测线,所述裂纹检测线沿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靠近所述通孔一侧的边缘设置;
至少两条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引出线,一条所述裂纹检测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引出线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堆叠的衬底基板、阵列层、显示层和封装层;其中,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均位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封装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一条所述裂纹检测线围绕所述通孔形成非闭合走线,且与该条所述裂纹检测线对应的两条所述引出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条所述裂纹检测线分别沿所述通孔的边缘的不同位置走线,且形成围绕所述通孔的非闭合走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同层同材料制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层包括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其中,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均位于所述阳极层,且所述引出线在相邻的所述阳极之间走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和走线金属层;其中,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位于所述走线金属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
所述显示层包括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其中,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位于所述电容金属层;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用于对所述阳极进行复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位于所述阳极层,且在相邻的所述阳极之间走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位于不同的金属层,所述裂纹检测线通过过孔与所述引出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
所述显示层包括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阳极;其中,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中:一者位于所述电容金属层,另一者位于所述阳极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和走线金属层;其中,
所述裂纹检测线和所述引出线中:一者位于所述源漏金属层,另一者位于所述走线金属层。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071778.7A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2241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1778.7A CN113224107A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CT/CN2021/072683 WO2021147851A1 (zh) 2020-01-21 2021-01-19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1778.7A CN113224107A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4107A true CN113224107A (zh) 2021-08-06

Family

ID=77085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1778.7A Pending CN113224107A (zh) 2020-01-21 2020-01-21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2410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0936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69520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417737A (zh) * 2018-03-07 2018-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62968A (zh) * 2018-08-21 2018-12-0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9270758A (zh) * 2018-10-31 2019-01-2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阵列基板的切割控制方法
CN109901747A (zh) * 2019-02-26 2019-06-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416435A (zh) * 2019-08-28 2019-11-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0936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69520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417737A (zh) * 2018-03-07 2018-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62968A (zh) * 2018-08-21 2018-12-0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9270758A (zh) * 2018-10-31 2019-01-2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阵列基板的切割控制方法
CN109901747A (zh) * 2019-02-26 2019-06-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416435A (zh) * 2019-08-28 2019-11-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6435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962947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15151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215169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9931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50840B (zh)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与显示装置
CN107179639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面板
CN11125845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0620103B (zh) 显示面板、电子设备以及检测方法
CN11093154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9010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检测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045541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display panel
WO2021147851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35114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02713B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382364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52187B (zh) 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基板
CN111276492B (zh) 显示装置及其oled面板、oled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429112B (zh) 阵列基板
CN11322410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5787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1493044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81723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72518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71565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