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2255B -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2255B
CN113212255B CN202110532681.6A CN202110532681A CN113212255B CN 113212255 B CN113212255 B CN 113212255B CN 202110532681 A CN202110532681 A CN 202110532681A CN 113212255 B CN113212255 B CN 113212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assenger
automobile
row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326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2255A (zh
Inventor
杨喜伟
何鹏瞧
侯殿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53268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2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2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occupant comfort, e.g.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pplianc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settings, e.g. seats, mirrors, steering wheel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所述调节方法为:通过在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前初步采集乘客的身材信息,对汽车后排座椅进行预调节,再通过采集已经落座在后排座椅上乘客在座椅上施加的压力,对座椅姿态做进一步精准调节;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包括: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微控制模块和调节动作执行模块;所述汽车上安装有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预调节环节,使乘客能够首先以相对舒服的姿态进入车厢,再根据乘客具体的身体形态进一步精准调节座椅姿态,最终达到理想的乘坐状态,整个调节过程更加人性化,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乘客的舒适感和体验感。

Description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 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座椅自动调节技术领域,尤其适用于车辆后排座椅调节,具体涉及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内座椅调节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为手动调节,通过驾乘人员手动操作座椅的机械调节装置,实现座椅姿态调节;另一种为电动调节,驾乘人员通过手动触发电控装置,实现座椅姿态调节。相比于手动调节,自动调节在调节手段上更加先进,调节过程更加平稳可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驾乘人员的舒适度,但是与手动调节相类似地,二者均为被动调节方式,即需要驾乘人员手动施加外部控制信号,座椅姿态才能得到调整,且调节过程需要驾乘人员逐步反复调节,直至调整到合适姿态,过程略显繁琐不便,而很多场景下,驾驶员由于感觉调整过程不便,在没有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感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调节过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驾乘体验。
随着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在关心车辆的行驶性能以外,越来越重视车辆的舒适度或体验感,智能科技的进步,也让人们对汽车上的智能化操作抱有越来越高的期待。在车内座椅调节方面,人们开始希望从被动调节向主动调节发展转变,即不需要驾乘人员施加直接的外部控制信号,车辆通过主动采集驾乘人员的形体信息,并主动调节座椅至舒适姿态。
公开号为CN205706550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位置自动调节系统,该专利中的技术方案为:当乘客乘坐在后排座椅上的时候,首先通过测距模块测得驾驶员的坐高,然后推算出身高,再由身高推算出腿长信息,进而采集获得乘客的身体形态信息,最终根据乘客的身体形态数据控制对应座椅的姿态,实现座椅姿态主动调节,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乘客的驾乘舒适度和体验度。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在于:该系统对乘客的身体形态数据是基于乘客已经落座在后排座椅上,而对于一些后排空间较小,而乘客身形较为魁梧的场合,乘客完全可能需要蜷缩身体才能进入后排空间,再采集数据,实现座椅调节。甚至极端情况下乘客根本无法进入后排空间,无从谈及身形数据的采集,这将严重影响乘客的体验度,无法达到预期的座椅主动调节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预调节环节,使乘客能够首先以相对舒服的姿态进入车厢,再根据乘客具体的身体形态进一步精准调节座椅姿态,最终达到理想的乘坐状态,整个调节过程更加人性化,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乘客的舒适感和体验感。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所述调节方法为:通过在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前初步采集乘客的身材信息,对汽车后排座椅进行预调节,再通过采集已经落座在后排座椅上乘客在座椅上施加的压力,对座椅姿态做进一步精准且不可逆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S1: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预调节;
本步骤S1中,首先,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然后,根据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判断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上所需要的初步空间,最后根据所述初步空间调节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位置;
S2: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预调节;
本步骤S2中,通过检测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则判断乘客的身高尺寸,以靠枕竖直方向中间位置区域作为分界区域,若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在分界区域以上位置,则判断乘客的身高尺寸大,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后翻转;若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在分界区域以下位置,则判断该乘客的身高尺寸小,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前翻转;
S3: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精准微调节;
本步骤S3中,通过采集乘客与前排驾驶位或副驾驶位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状态信息,进而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当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位置保持不变,当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时,控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后移,直至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
S4: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精准微调节;
本步骤S4中,通过检测乘客背部与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当检测到乘客背部仅上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有接触,而下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无接触,此时乘客背部下部分处于悬空状态,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后翻转;当检测到乘客背部仅下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有接触,而上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无接触,此时乘客背部上部分处于悬空状态,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前翻转。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的过程为:
采集乘客单脚踩实一侧的足部对应施加压力数据和乘客单脚踩实一侧的足底面积数据,根据采集到的压力数据和足底面积数据分析获得包括:体重、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的具体过程为:
采集“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数据”以及“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数据”,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值超过预设的阈值,或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超过预设的阈值时,则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反之则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不超过预设角度范围。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包括: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微控制模块和调节动作执行模块;
所述压力信号采集模块,用于初步采集乘客的身材信息,以及乘客在座椅上施加的压力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至微控制模块;
所述微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发送的信息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及控制决策,进而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输出调节控制信号;
调节动作执行模块,用于根据微控制模块发送的控制信号向调节动作执行机构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调节动作执行机构进行汽车后排座椅进行预调节和精准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包括: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以及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
所述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乘客单脚踩实在后排地面上的足部对应施加的压力数据;
所述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用于采集乘客单脚踩实在后排地面上的足部对应施加的压强数据;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客后背施加在后排座椅靠背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后背与后排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分布;
所述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客头部施加在靠枕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
所述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客膝盖施加在前排座椅靠背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挤压情况,以及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发生触发接触的次数。
进一步地,所述微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单元、逻辑判断单元和控制决策单元;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压力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计算或转换处理,以为后续逻辑判断过程做准备;
所述逻辑判断单元,用于对压力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进行逻辑判断,并将逻辑判断结果发送至控制决策单元,供控制决策单元做进一步处理;
所述控制决策单元,用于接收逻辑判断单元输出的判断结果,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并将相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调节动作执行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动作执行模块包括: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和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
所述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用于接收微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后排座椅执行前后水平移动动作;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用于接收微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后排座椅靠背执行向前或向后翻转动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并通过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控制汽车后排座椅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从乘客开始进入车辆开始,充分考虑身形较为魁梧的乘客进入车厢时,因车厢空间过于狭小而产生的窘态,增设预调节环节,在乘客进入车厢之初进行一步预调节操作,使乘客能够先相对较为舒适的落座在座椅上,然后在根据乘客的身体形态进一步逐渐调节座椅至理想姿态,整个调节过程更加人性化,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乘客的舒适感和体验感。
2、本发明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采用技术较为成熟的压力传感器作为乘客身材形态数据的部件,数据采集准确,信息传递稳定,能过准确判断乘客的身材形态,满足乘客乘坐空间需求,为座椅调节提供可靠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通过在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前初步采集乘客的身材信息,对汽车后排座椅进行预调节,保证乘客能够先较为舒适地进入后车厢内,然后再通过采集已经落座在后排座椅上乘客在座椅相对位置上施加的压力,对座椅姿态做进一步精准且不可逆调节,直至达到理想舒适状态。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1: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预调节;
本步骤S1中,首先,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然后,根据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判断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上所需要的初步空间,最后根据所述初步空间调节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位置;
本步骤S1中,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的过程为:采集乘客单脚踩实一侧的足部对应施加压力数据和乘客单脚踩实一侧的足底面积数据,根据采集到的压力数据和足底面积数据通过计算分析获得包括:体重、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
本步骤S1中,所述“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的过程发生在乘客开始进入后车厢并落座在后排座椅之前,该过程中,乘客一般是:首先,一只脚踏入后车厢,另一只脚踩在车外底面上;然后,位于后车厢内的脚步向下踩实发力,另一只脚悬空离开底面;最后,两只脚均进入后车厢内;本步骤1所述“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的过程主要是集中在“位于后车厢内的脚步向下踩实发力,另一只脚悬空离开底面”这一时间段内;此时,乘客单脚踩实在后车厢底板上,一方面此时乘客的体重完全落在该踩实的足部上,便于乘客体重的采集,另一方面此时乘客踩实的足部处于受力伸展状态,便于乘客足部大小尺寸的采集;
本步骤S1中,当采集到的乘客体重超过预设的阈值或采集到乘客的足底面积超过预设的阈值进而判断乘客身材尺寸较大,即较为魁梧时,则需控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后移,为乘客初步预留相对较大的落座空间,确保乘客能够相对较为舒适地落座在后排座椅上;反之,当后车厢的空间足够大时,不需要将后排座椅水平前移,保持原状态即可,即调节过程不可逆;
步骤S2: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预调节;
本步骤S2中,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上以后,通过检测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判断乘客的身高尺寸,以靠枕竖直方向中间位置区域作为分界区域,若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在分界区域以上位置(包括乘客整个头部完全位于靠枕上方悬空位置),则说明乘客头部位置偏上,进而判断该乘客的身高尺寸较大,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后翻转,以使乘客头部位置相对于靠枕下移,使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落在相对较为舒适的靠枕竖直中间位置区域处;反之,若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在分界区域以下位置(包括乘客整个头部完全位于靠枕下方靠背上),则说明乘客头部位置偏下,进而判断该乘客的身高尺寸较小,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前翻转,以使乘客头部位置相对于靠枕上移,使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落在相对较为舒适的靠枕竖直中间位置区域处;
步骤S3: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精准微调节;
本步骤S3中,已落座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客,因身形尺寸较大,需要对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进一步进行精准微调节,而当后车厢的乘坐空间不够充足时,落座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客膝盖将与前排驾驶位或副驾驶位座椅靠背发生接触,故本步骤S3中,通过采集乘客与前排驾驶位或副驾驶位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状态信息,进而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当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位置保持不变,当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时,控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后移,直至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
本步骤S3中,“通过采集乘客与前排驾驶位或副驾驶位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状态信息,进而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的具体过程为:采集“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数据”以及“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数据”,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值超过预设的阈值,或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超过预设的阈值时,则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反之则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
本实施例中,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压力值的预设阈值为0帕,即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稍有挤压,则判断后排空间不足,以最大限度满足乘客后排落座的舒适性;
所述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是指:检测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发生接触而产生一定数值压力的次数;
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值超过预设的阈值,说明因后车厢乘坐空间较小导致了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产生相对较大幅度的挤压;
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超过预设的阈值说明因后车厢乘坐空间较小导致了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频繁发生摩擦;
本步骤S3中,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精准微调节采用多次循环式调节,即当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时,在预设的调节幅度范围内小距离水平后移座椅,然后再次实时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如不充足则重复前述过程进一步水平后移座椅,直至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充足;且每个调节循环之间无停顿时间,以实现无中断循序调节;
采用上述多次循环式调节的方式是因为:如果将座椅在水平方向直接进行大幅度调节,甚至是直接调节到最后,则将会对座椅靠背的前后翻转调节产生影响,此外,也会对后背箱的空间产生不必要的挤压;
本步骤S3中,当经过步骤S1和步骤S2初步预调节后,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上,且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甚至较大时,则无需控制后排座椅水平前移,因为宽敞的后车厢乘坐空间更能满足乘坐舒适性的需要,即调节过程不可逆。
步骤S4: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精准微调节;
本步骤S4中,乘客此时已处于较为舒适的乘坐空间内,最后就需要调整座椅靠背的角度,使座椅呈现较为离线的乘坐姿态,提高乘坐的舒适性,所述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检测乘客背部与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判断乘客背部的舒适性,当检测到乘客背部仅上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有接触,而下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无接触,说明此时乘客背部下部分处于悬空状态,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后翻转,以使乘客背部上下部分均与座椅靠背相接触,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反之,当检测到乘客背部仅下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有接触,而上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无接触,说明此时乘客背部上部分处于悬空状态,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前翻转,以使乘客背部上下部分均与座椅靠背相接触,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感;
本步骤S4中,所述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精准微调节过程中,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不超过预设角度范围,以免座椅靠背翻转角度过大,影响后排乘客的舒适感。
至此,即完成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的全过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所述调节系统能够实现前述实施例一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包括:“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微控制模块”和“调节动作执行模块”。
所述“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包括:“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以及“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其中:
所述“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设置安装在车辆后车厢底板上,用于采集乘客单脚踩实在后排地面上的足部对应施加的压力数据;
所述“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设置安装在车辆后车厢底板上,用于采集乘客单脚踩实在后排地面上的足部对应施加的压强数据;
进一步,通过压力数据除以压强数据,即可获得乘客单脚足底面积数据;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设置安装在后排座椅靠背上,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由若干微小单元组成,并分布在后排座椅靠背上,用于检测乘客后背施加在后排座椅靠背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后背与后排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分布;
所述“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设置安装在后排座椅靠背上方的靠枕上,用于检测乘客头部施加在靠枕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
所述“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设置安装在前排座椅靠背上,用于检测乘客膝盖施加在前排座椅靠背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挤压情况,以及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发生触发接触的次数。
所述“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和“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微控制模块信号连接,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微控制模块做进一步处理;
所述“微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单元”、“逻辑判断单元”和“控制决策单元”;其中: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压力信号采集模块中各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计算或转换等处理,包括:根据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采集得到的压力数据与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采集得到的压强数据,计算获得乘客单脚足底面积数据,以及对其他采集数据的转化处理,进而为后续逻辑判断过程做准备;
所述“逻辑判断单元”,用于对压力信号采集模块中各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与内置的相应阈值进行逻辑判断,并将逻辑判断结果发送至控制决策单元,供控制决策单元做进一步处理,具体包括:
(1)将采集到的乘客体重数据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或将采集到乘客的足底面积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进而第一次判断乘客身材尺寸;
(2)根据采集到的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进而第二次判断乘客身材尺寸;
(3)将采集到的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或将采集到的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
(4)根据采集到的乘客背部与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进而判断乘客背部悬空位置。
所述“控制决策单元”,用于接收逻辑判断单元输出的判断结果,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并将相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对应的调节动作执行机构控制器,实现座椅姿态调节,其中具体包括:
(1)接收第一次判断得到的乘客身材尺寸,决策出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上所需要的初步空间,进而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的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后排座椅水平后移;
(2)接收第二次判断得到的乘客身材尺寸,若乘客身材尺寸小,则决策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的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后排座椅向前翻转;若乘客身材尺寸大,则决策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的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后排座椅向后翻转;
(3)接收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的信号,若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则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的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后排座椅水平后移;
(4)接收乘客背部悬空位置信号,若乘客背部上部分处于悬空状态,则决策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的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后排座椅向前翻转;若乘客背部下部分处于悬空状态,则决策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中的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后排座椅向后翻转。
所述“调节动作执行模块”包括:“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和“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其中:
所述“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用于接收微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后排座椅执行前后水平移动动作;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用于接收微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后排座椅靠背执行向前或向后翻转动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公开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安装有如前述实施例二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通过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控制汽车后排座椅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一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所述的控制过程。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作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方法为:通过在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前初步采集乘客的身材信息,对汽车后排座椅进行预调节,再通过采集已经落座在后排座椅上乘客在座椅上施加的压力,对座椅姿态做进一步精准且不可逆调节;
所述调节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S1: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预调节;
本步骤S1中,首先,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然后,根据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判断乘客落座在后排座椅上所需要的初步空间,最后根据所述初步空间调节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位置;
S2: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预调节;
本步骤S2中,通过检测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则判断乘客的身高尺寸,以靠枕竖直方向中间位置区域作为分界区域,若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在分界区域以上位置,则判断乘客的身高尺寸大,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后翻转;若乘客头部与靠枕相接触的位置集中在分界区域以下位置,则判断该乘客的身高尺寸小,此时,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前翻转;
S3: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精准微调节;
本步骤S3中,通过采集乘客与前排驾驶位或副驾驶位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状态信息,进而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当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方向位置保持不变,当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时,控制汽车后排座椅水平后移,直至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
S4: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精准微调节;
本步骤S4中,通过检测乘客背部与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当检测到乘客背部仅上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有接触,而下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无接触,此时乘客背部下部分处于悬空状态,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后翻转;当检测到乘客背部仅下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有接触,而上半部分与座椅靠背之间无接触,此时乘客背部上部分处于悬空状态,控制后排座椅靠背向前翻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中,采集获得包括体重和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的过程为:
采集乘客单脚踩实一侧的足部对应施加压力数据和乘客单脚踩实一侧的足底面积数据,根据采集到的压力数据和足底面积数据分析获得包括:体重、身高在内的乘客身材形态初步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中,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是否充足的具体过程为:
采集“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数据”以及“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数据”,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压力值超过预设的阈值,或当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相接触实现触发的次数超过预设的阈值时,则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不充足,反之则判断后车厢乘坐空间充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中,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角度不超过预设角度范围。
5.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包括: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微控制模块和调节动作执行模块;
所述压力信号采集模块,用于初步采集乘客的身材信息,以及乘客在座椅上施加的压力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至微控制模块;
所述微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发送的信息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及控制决策,进而向调节动作执行模块输出调节控制信号;
调节动作执行模块,用于根据微控制模块发送的控制信号向调节动作执行机构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调节动作执行机构进行汽车后排座椅进行预调节和精准调节;
所述压力信号采集模块包括: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以及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
所述后排地面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乘客单脚踩实在后排地面上的足部对应施加的压力数据;
所述后排地面压强传感器,用于采集乘客单脚踩实在后排地面上的足部对应施加的压强数据;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客后背施加在后排座椅靠背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后背与后排座椅靠背之间的接触位置分布;
所述后排座椅靠枕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客头部施加在靠枕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头部与座椅靠背顶部的靠枕之间的接触位置;
所述前排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乘客膝盖施加在前排座椅靠背上的压力,进而判断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的挤压情况,以及乘客膝盖与前排座椅靠背之间发生触发接触的次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控制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单元、逻辑判断单元和控制决策单元;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压力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计算或转换处理,以为后续逻辑判断过程做准备;
所述逻辑判断单元,用于对压力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进行逻辑判断,并将逻辑判断结果发送至控制决策单元,供控制决策单元做进一步处理;
所述控制决策单元,用于接收逻辑判断单元输出的判断结果,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并将相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调节动作执行模块。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动作执行模块包括: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和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
所述后排座椅前后调节机构控制器,用于接收微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后排座椅执行前后水平移动动作;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翻转调节机构控制器,用于接收微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后排座椅靠背执行向前或向后翻转动作。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并通过所述汽车后排座椅调节系统控制汽车后排座椅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
CN202110532681.6A 2021-05-17 2021-05-17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Active CN113212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2681.6A CN113212255B (zh) 2021-05-17 2021-05-17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32681.6A CN113212255B (zh) 2021-05-17 2021-05-17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255A CN113212255A (zh) 2021-08-06
CN113212255B true CN113212255B (zh) 2022-07-22

Family

ID=77092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32681.6A Active CN113212255B (zh) 2021-05-17 2021-05-17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22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5440A (zh) * 2021-08-31 2021-11-19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式乘坐空间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995765U (zh) * 2014-06-16 2014-12-10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前后排座椅距离自适应分配系统
CN107696921A (zh) * 2017-08-30 2018-02-16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248012U (zh) * 2018-04-08 2018-12-1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乘员检测系统、汽车后排座椅及汽车
CN110843614A (zh) * 2019-11-30 2020-02-28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EP3650267A1 (en) * 2018-11-06 2020-05-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system,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361469A (zh) * 2020-03-27 2020-07-03 歌尔微电子有限公司 座椅自动调节装置以及调节方法
CN111731163A (zh) * 2020-06-17 2020-10-02 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座椅自动调节的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2693370A (zh) * 2019-10-22 2021-04-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座椅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6313B4 (de) * 2017-04-12 2023-01-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rfahren zur Sitzverstellung eines Verkehrsmittel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995765U (zh) * 2014-06-16 2014-12-10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前后排座椅距离自适应分配系统
CN107696921A (zh) * 2017-08-30 2018-02-16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248012U (zh) * 2018-04-08 2018-12-1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乘员检测系统、汽车后排座椅及汽车
EP3650267A1 (en) * 2018-11-06 2020-05-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system,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693370A (zh) * 2019-10-22 2021-04-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座椅控制系统
CN110843614A (zh) * 2019-11-30 2020-02-28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1361469A (zh) * 2020-03-27 2020-07-03 歌尔微电子有限公司 座椅自动调节装置以及调节方法
CN111731163A (zh) * 2020-06-17 2020-10-02 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座椅自动调节的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255A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7584B2 (en)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US10737599B2 (en) Occupant posture adjusting device of vehicle seat
CN102874134B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0773609B2 (en)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seat of a vehicle
CN109895719B (zh) 一种汽车座椅智能控制系统
US20200188211A1 (en) Massage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8501785A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头枕调节的系统
JP2004518104A5 (zh)
CN113212255B (zh)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系统和汽车
CN113665440A (zh) 一种自适应式乘坐空间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US20220332233A1 (en) Morphing bench seat
CN106394320B (zh) 汽车座椅调节系统及汽车
CN111942236A (zh) 一种汽车座椅自动调节控制方法及汽车座椅
KR20200141864A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운전자 피로 저감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9624810A (zh) 头枕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3386634B (zh) 一种拥有智能控制系统的汽车座椅
CN106379204A (zh) 一种多功能商用车座椅
CN110949188A (zh) 一种汽车座椅硬度的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14789701A (zh) 一种座椅调节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148651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系统
KR102061845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레그레스트 자동 제어 장치
CN111645571A (zh) 座椅调节方法、系统及汽车
CN106274759A (zh) 自动调节乘坐姿态的座椅系统
KR102371006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11016759A (zh) 用于座椅腰托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