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07557A -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07557A
CN113207557A CN202110699885.9A CN202110699885A CN113207557A CN 113207557 A CN113207557 A CN 113207557A CN 202110699885 A CN202110699885 A CN 202110699885A CN 113207557 A CN113207557 A CN 113207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ket
stick
edible fungus
fungus
fru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998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07557B (zh
Inventor
何世强
高攀宏
张博
单亚东
卢冉
周同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p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998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075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07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7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07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7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60Cultivation rooms; Equipment therefor
    • A01G18/64Cultivation containers; Lid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60Cultivation rooms; Equipment therefor
    • A01G18/61Growth guides for fruiting bodies, e.g. paper rolls

Abstract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包括食用菌立棒栽培筐,该立棒栽培筐包括底格栅和围设于底格栅四周且镂空的筐侧壁,底格栅的格栅交叉节点处设有若干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一置棒位,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之间间隔底格栅的一个格栅孔或者一个格栅交叉节点,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食用菌菌棒的直径,筐侧壁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筐立柱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筐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栽培筐既能适用于食用菌立棒顶部出菇又能适用于食用菌立棒侧部出菇,扩大了栽培筐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背景技术
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栽培筐,而最常用的栽培筐就是立棒式栽培筐,现有的立棒式栽培筐,如中国专利CN106550770A公开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瓶栽工厂化生产线所述,立棒式栽培筐内的放置菌棒的位置数量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都是固定的。而采用立棒式栽培筐出菇时又有不同的出菇方式,有的是菌棒顶部出菇,有的则是菌棒侧部出菇;菌棒顶部出菇时,相邻的菌棒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设置的比较小,以便在栽培筐中放置更多的菌棒,这就相应的要求立棒式栽培筐内放置菌棒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小;而菌棒侧部出菇时,相邻的菌棒之间的间隔距离则需要设置的较大,以便留出足够的出菇空间,这就相应的要求立棒式栽培筐内放置菌棒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较大。所以现有的立棒式栽培筐其内的放置菌棒的位置数量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一经确定,其就只能适用于一种出菇方式,适用范围较窄。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的立棒式栽培筐只能适用于一种出菇方式,适用范围较窄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栽培筐既能适用于食用菌立棒顶部出菇又能适用于食用菌立棒侧部出菇,扩大了栽培筐的适用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其中,包括底格栅和围设于所述底格栅四周且镂空的筐侧壁,所述底格栅的格栅交叉节点处设有若干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一置棒位,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之间间隔所述底格栅的一个格栅孔或者一个格栅交叉节点,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食用菌菌棒的直径,所述筐侧壁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所述筐立柱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所述筐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这样,采用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栽培食用菌时,将食用菌菌棒装入到第一置棒位上,经过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操作就可以实现食用菌出菇;由于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之间间隔所述底格栅的一个格栅孔或者一个格栅交叉节点,且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食用菌菌棒的直径,那么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之间就有足够的空间供第一置棒位上的菌棒侧部出菇使用。而当菌棒需要顶部出菇时,还可以在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之间的间隔处再放置一个能够供菌棒竖直放置的结构,这样就使得食用菌立棒栽培筐的第一置棒位之间的空间都可以放上菌棒,充分利用了食用菌立棒栽培筐的内部空间,同时使得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既可以适用于菌棒顶部出菇又可以适用于菌棒侧部出菇,适用范围广。另外,通过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和第一连接限位凸台的配合,可以将一个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固定叠放在另一个食用菌立棒栽培筐上面,实现食用菌立棒栽培筐的层叠组装,然后在最底部再放置一个底托盘即可以组成一个食用菌的出菇系统,这样就可以根据场地的尺寸灵活的选择组装成几层几列的出菇系统,场地适应性强;并且,在食用菌休种期,还可以将出菇系统拆卸成单个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进行存放,以免整个食用菌出菇系统占据较大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的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筐侧壁包括连接于所述筐立柱顶端之间的顶连梁、连接于所述筐立柱底端之间的底连梁以及连接于所述顶连梁和底连梁之间的侧肋,所述筐侧壁除去所述顶连梁、底连梁及侧肋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这样,菌棒侧部出菇时,可以通过筐侧壁的镂空处进行采菇,同时方便在食用菌栽培时进行刺孔、注水等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底连梁的底面上设有侧肋垫块。因为菌棒顶部出菇或者发菌时,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内菌棒放置的更多了,在底连梁处安装侧肋垫块,使侧肋的受力由拉力变为压力,从而分担筐立柱的压力。而在菌棒侧向出菇时,为了留出足够的出菇空间,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内菌棒放置的较少,筐立柱承受的压力也较小,所以这是可以不用侧肋垫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单元,该食用菌立棒栽培单元包括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和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具体结构如下:
一种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其中,包括主外筐、可拆卸设于所述主外筐内底面上的发菌底托以及可拆卸设于所述主外筐顶部的顶格栅板,所述主外筐为上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所述发菌底托设于所述主外筐的底格栅上,所述顶格栅板设于所述主外筐的筐侧壁的顶端。
进一步的,所述发菌底托包括底托格栅、设于所述底托格栅的格栅交叉节点处的第一定位片和与底托格栅的格栅条一起形成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二置棒位的底托限位环以及设于所述底托格栅四周的第二定位片,每个第一定位片周围的底托限位环外壁上均设有与底托格栅的格栅条一起形成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三置棒位的限位凸块,所述底托限位环和第一定位片在所述底托格栅上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发菌底托置于所述主外筐的底格栅上时,所述第一定位片与所述底格栅的格栅交叉节点对应贴紧,所述底托限位环置于所述底格栅的格栅孔中,部分所述第三置棒位与所述第一置棒位重叠,所述第一定位片与所述底格栅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定位片与所述筐侧壁之间设有定位结构。这样,发菌底托就将主外筐的底格栅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置棒位之间的空间也都变成了可以放置菌棒的置棒位;因为发菌培养时,相邻的两个菌棒之间的距离要求是比较小的,这样发菌底托的使用就将主外筐底部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没有一点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筐侧壁包括连接于所述筐立柱顶端之间的顶连梁、连接于所述筐立柱底端之间的底连梁以及连接于所述顶连梁和底连梁之间的侧肋,所述筐侧壁除去所述顶连梁、底连梁及侧肋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底格栅的格栅交叉节点处和所述底连梁上与所述第二定位片对应位置处的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一定位片和所述第二定位片上并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设于所述侧肋上靠近所述发菌底托这一侧的定位条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定位片上并与所述定位条配合的定位槽。这样,就可以实现发菌底托的固定及准确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顶格栅板上设有透气孔以及与所述发菌底托的第二置棒位和第三置棒位一一对应的格栅限位环,所述顶格栅板四周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条的顶端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顶格栅板的四角设有与所述主外筐的筐立柱相匹配的弧形槽。顶格栅板能够使得食用菌在发菌、后熟阶段对菌棒进行较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接种、刺孔、割口等操作。另外,顶格栅板还可以实现立棒顶面覆土出菇。顶格栅板上的格栅限位环对菌棒的顶端起到固定和定位作用,顶格栅板上的透气孔一方面用于在发菌和立棒顶面出菇时通风透气,一方面用于在立棒顶面覆土出菇时承住覆土。
一种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其中,包括主栽培筐及设于所述主栽培筐内的疏蕾筒,所述主栽培筐为上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所述主栽培筐的第一置棒位四周设有限位肋板,所述疏蕾筒底端外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肋板配合的卡槽,所述疏蕾筒的侧壁上设有出菇孔。这样,当需要进行食用菌菌棒侧向定位出菇种植时,就采用该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将发菌完的菌棒装入到疏蕾筒中,然后在疏蕾筒的出菇孔位置通过加湿,温差刺激,光照刺激等,就可以催蕾出菇,这样菌棒就只能从疏蕾筒的出菇孔出菇,即实现了定向出菇。
一种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其中,包括主出菇单元及设于所述主出菇单元顶部的承筐架,所述主出菇单元为上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所述承筐架四角均设有架立柱,所述架立柱底端端面设有与所述主出菇单元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所述架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主出菇单元的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凸台,所述架立柱底端之间设有架底连梁、顶端之间设有架顶连梁,所述架顶连梁和架底连梁之间设有架侧肋,所述承筐架除去所述架立柱、架顶连梁、架底连梁及架侧肋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也即所述承筐架与上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去除底格栅后的结构相同,所述承框架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架底连梁底面上与所述架侧肋对应位置处的侧肋垫块,所述承筐架通过其底部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连接于所述主出菇单元顶部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上。这样,当需要进行食用菌菌棒顶向出菇种植时,就采用该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将发菌完的菌棒装入到主出菇单元的第二置棒位和第三置棒位中,然后在主出菇单元的顶格栅板的格栅限位环处通过加湿,温差刺激,光照刺激等,就可以催蕾出菇,这样菌棒就只能从格栅限位环处出菇,即实现了菌棒顶向出菇。当需要进行食用菌菌棒顶向覆土出菇种植时,可在主出菇单元的顶格栅板顶面上覆土,以实现菌棒顶向覆土出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系统,所述食用菌立棒栽培系统包括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和食用菌立棒出菇系统,具体结构如下:
一种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如上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
一种食用菌立棒出菇系统,其中,包括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侧向定位出菇系统以及顶向出菇系统,所述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如上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所述侧向定位出菇系统包括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如上述的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所述顶向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如上述的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以及设于最顶层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顶部的如上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底托盘包括设有镂空格栅的托盘主体、设于所述托盘主体底面上的支撑脚以及设于所述托盘主体顶面上用于对最底层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侧向定位出菇单元/顶向出菇单元进行限位的限位柱。这样,底托盘、栽培筐/栽培单元之间互相通过限位配合,实现定位放置,这样就可以以一个底托盘为单位,整托进行机械化的接种、刺孔、割口、注水及采菇等操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搅拌配制好的栽培料装入专用塑料袋中,并扎好口,制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然后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S2.将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第二置棒位和第三置棒位中,然后将装着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底托盘上,然后移入培养室内进行菌丝培养;或者将装着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培养室地面上形成发菌培养系统,进行菌丝培养;
S3.待到食用菌菌棒发菌完成后,将发菌培养系统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单独拆出,如需要进行顶向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4;若需要进行侧向定位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5;若需要进行侧向不定位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6;
S4.在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顶部装上承筐架组成顶向出菇单元,然后将若干顶向出菇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上,并在最顶层顶向出菇单元顶部再叠放一层主出菇单元形成顶向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S5.将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中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取出,然后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侧向定位出菇单元的疏蕾筒中,再将装着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侧向定位出菇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上形成侧向定位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S6.将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中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取出,然后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的第一置棒位中,再将装着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栽培筐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上形成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采用灭菌-装袋-接种一体化设备对未灭菌的栽培料依次进行灭菌、冷却、接种、装袋、扎口的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或者,所述步骤S1中,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未灭菌的栽培料依次进行装袋、扎口形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需要贴透气膜,则在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上刺孔、贴透气膜,然后进行步骤S12;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不需要贴透气膜,直接进行步骤S12;
S12.将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第二置棒位和第三置棒位中,然后将装着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形成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
S13.将步骤S1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整体移入灭菌器内,进行高温灭菌,灭菌完成后,整体移出灭菌器,进行冷却;
S14.冷却至适宜接种温度后,将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从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中拆下,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为单位,进行接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并且还提供了与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配合使用的承筐架、疏蕾筒以及发菌底托,通过它们之间的组合装配可以形成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侧向定位出菇系统以及顶向出菇系统多种结构形式,以适应食用菌菌棒顶向出菇栽培、食用菌菌棒侧向定位出菇栽培以及食用菌菌棒侧向不定位出菇栽培,使得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的适用范围得到极大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栽培筐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采用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栽培筐进行菌棒侧向不定位出菇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发菌底托顶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发菌底托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顶格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疏蕾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采用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进行菌棒侧向定位出菇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中承筐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采用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进行菌棒顶向出菇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底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其中,包括底格栅1和围设于所述底格栅1四周且镂空的筐侧壁2,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交叉节点处设有若干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一置棒位3,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之间间隔所述底格栅1的一个格栅孔或者一个格栅交叉节点,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食用菌菌棒的直径,所述筐侧壁2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4,所述筐立柱4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所述筐立柱4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这样,采用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栽培食用菌时,将食用菌菌棒装入到第一置棒位3上,经过发菌培养和出菇管理操作就可以实现食用菌出菇;由于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之间间隔所述底格栅1的一个格栅孔或者一个格栅交叉节点,且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食用菌菌棒的直径,那么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之间就有足够的空间供第一置棒位3上的菌棒侧部出菇使用,如图3所示。而当菌棒需要顶部出菇时,还可以在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之间的间隔处再放置一个能够供菌棒竖直放置的结构,这样就使得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的第一置棒位3之间的空间都可以放上菌棒,充分利用了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的内部空间,同时使得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既可以适用于菌棒顶部出菇又可以适用于菌棒侧部出菇,适用范围广。另外,通过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和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的配合,可以将一个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固定叠放在另一个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上面,实现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的层叠组装,然后在最底部再放置一个底托盘15即可以组成一个食用菌的出菇系统,这样就可以根据场地的尺寸灵活的选择组装成几层几列的出菇系统,场地适应性强;并且,在食用菌休种期,还可以将出菇系统拆卸成单个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进行存放,以免整个食用菌出菇系统占据较大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的浪费。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筐侧壁2包括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顶端之间的顶连梁201、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底端之间的底连梁202以及连接于所述顶连梁201和底连梁202之间的侧肋203,所述筐侧壁2除去所述顶连梁201、底连梁202及侧肋203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这样,菌棒侧部出菇时,可以通过筐侧壁2的镂空处进行采菇,同时方便在食用菌栽培时进行刺孔、注水等操作。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底连梁202的底面上设有侧肋垫块5。因为菌棒顶部出菇或者发菌时,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内菌棒放置的更多了,在底连梁202处安装侧肋垫块5,使侧肋203的受力由拉力变为压力,从而分担筐立柱4的压力。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其中,包括主外筐6、可拆卸设于所述主外筐6内底面上的发菌底托7以及可拆卸设于所述主外筐6顶部的顶格栅板8,所述主外筐6为实施例1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所述发菌底托7设于所述主外筐6的底格栅1上,所述顶格栅板8设于所述主外筐6的筐侧壁2的顶端。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发菌底托7包括底托格栅71、设于所述底托格栅71的格栅交叉节点处的第一定位片73和与底托格栅71的格栅条一起形成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二置棒位9的底托限位环72以及设于所述底托格栅71四周的第二定位片74,每个第一定位片73周围的底托限位环72外壁上均设有与底托格栅71的格栅条一起形成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三置棒位10的限位凸块79,所述底托限位环72和第一定位片73在所述底托格栅71上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发菌底托7置于所述主外筐6的底格栅1上时,所述第一定位片73与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交叉节点对应贴紧,所述底托限位环72置于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孔中,部分所述第三置棒位10与所述第一置棒位3重叠,所述第一定位片73与所述底格栅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定位片74与所述筐侧壁2之间设有定位结构。这样,发菌底托7就将主外筐6的底格栅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置棒位3之间的空间也都变成了可以放置菌棒的置棒位;因为发菌培养时,相邻的两个菌棒之间的距离要求是比较小的,这样发菌底托7的使用就将主外筐6底部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没有一点浪费。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筐侧壁2包括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顶端之间的顶连梁201、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底端之间的底连梁202以及连接于所述顶连梁201和底连梁202之间的侧肋203,所述筐侧壁2除去所述顶连梁201、底连梁202及侧肋203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交叉节点处和所述底连梁202上与所述第二定位片74对应位置处的定位孔75、设于所述第一定位片73和所述第二定位片74上并与所述定位孔75配合的定位柱76、设于所述侧肋203上靠近所述发菌底托7这一侧的定位条77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定位片74上并与所述定位条77配合的定位槽78。这样,就可以实现发菌底托7的固定及准确定位。
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顶格栅板8上设有透气孔82以及与所述发菌底托7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一一对应的格栅限位环81,所述顶格栅板8四周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条77的顶端相配合的限位槽83,所述顶格栅板8的四角设有与所述主外筐6的筐立柱4相匹配的弧形槽84。顶格栅板8能够使得食用菌在发菌、后熟阶段对菌棒进行较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接种、刺孔、割口等操作。另外,顶格栅板8还可以实现立棒顶面覆土出菇。顶格栅板8上的格栅限位环81对菌棒的顶端起到固定和定位作用,顶格栅板8上的透气孔82一方面用于在发菌和立棒顶面出菇时通风透气,一方面用于在立棒顶面覆土出菇时承住覆土。
实施例3
如图8和图9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其中,包括主栽培筐11及设于所述主栽培筐11内的疏蕾筒12,所述主栽培筐11为实施例1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所述主栽培筐11的第一置棒位3四周设有限位肋板31,所述疏蕾筒12底端外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肋板31配合的卡槽121,所述疏蕾筒12的侧壁上设有出菇孔122。这样,当需要进行食用菌菌棒侧向定位出菇种植时,就采用该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将发菌完的菌棒装入到疏蕾筒12中,然后在疏蕾筒12的出菇孔122位置通过加湿,温差刺激,光照刺激等,就可以催蕾出菇,这样菌棒就只能从疏蕾筒12的出菇孔122出菇,即实现了定向出菇,如图10所示。
实施例4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其中,包括主出菇单元13及设于所述主出菇单元13顶部的承筐架14,所述主出菇单元13为实施例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20,所述承筐架14四角均设有架立柱141,所述架立柱141底端端面设有与所述主出菇单元13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142,所述架立柱141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主出菇单元13的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凸台143,所述架立柱141底端之间设有架底连梁144、顶端之间设有架顶连梁145,所述架顶连梁145和架底连梁144之间设有架侧肋146,所述承筐架14除去所述架立柱141、架顶连梁145、架底连梁144及架侧肋146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也即述承筐架14与上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去除底格栅1后的结构相同;所述承框架14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架底连梁144底面上与所述架侧肋146对应位置处的侧肋垫块5,所述承筐架14通过其底部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142连接于所述主出菇单元13顶部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上。这样,当需要进行食用菌菌棒顶向出菇种植时,就采用该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18,将发菌完的菌棒装入到主出菇单元13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中,然后在主出菇单元13的顶格栅板8的格栅限位环81处通过加湿,温差刺激,光照刺激等,就可以催蕾出菇,这样菌棒就只能从格栅限位环81处出菇,即实现了菌棒顶向出菇,如图13所示。当需要进行食用菌菌棒顶向覆土出菇种植时,可在主出菇单元13的顶格栅板8顶面上覆土,以实现菌棒顶向覆土出菇。
实施例5
一种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15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实施例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20。
实施例6
如图14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15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实施例1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
如图17所示,所述底托盘15包括设有镂空格栅151的托盘主体152、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底面上的支撑脚153以及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顶面上用于对最底层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侧向定位出菇单元/顶向出菇单元进行限位的限位柱19。这样,底托盘15、栽培筐/栽培单元之间互相通过限位配合,实现定位放置,这样就可以以一个底托盘15为单位,整托进行机械化的接种、刺孔、割口、注水及采菇等操作。
实施例7
如图15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系统,其中,包括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实施例3所述的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
如图17所示,所述底托盘15包括设有镂空格栅151的托盘主体152、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底面上的支撑脚153以及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顶面上用于对最底层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侧向定位出菇单元/顶向出菇单元进行限位的限位柱19。这样,底托盘15、栽培筐/栽培单元之间互相通过限位配合,实现定位放置,这样就可以以一个底托盘15为单位,整托进行机械化的接种、刺孔、割口、注水及采菇等操作。
实施例8
如图16所示,一种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15、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实施例4述的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18以及设于最顶层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18顶部的如实施例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20。
如图17所示,所述底托盘15包括设有镂空格栅151的托盘主体152、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底面上的支撑脚153以及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顶面上用于对最底层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侧向定位出菇单元/顶向出菇单元进行限位的限位柱19。这样,底托盘15、栽培筐/栽培单元之间互相通过限位配合,实现定位放置,这样就可以以一个底托盘15为单位,整托进行机械化的接种、刺孔、割口、注水及采菇等操作。
实施例9
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搅拌配制好的栽培料装入专用塑料袋中,并扎好口,制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然后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S2.将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中,然后将装着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底托盘15上,然后移入培养室内进行菌丝培养;或者将装着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培养室地面上形成发菌培养系统,进行菌丝培养;
S3.待到食用菌菌棒发菌完成后,将发菌培养系统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单独拆出,如需要进行顶向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4;若需要进行侧向定位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5;若需要进行侧向不定位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6;
S4.在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顶部装上承筐架14组成顶向出菇单元18,然后将若干顶向出菇单元18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15上,并在最顶层顶向出菇单元18顶部再叠放一层主出菇单元13形成顶向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S5.将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中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取出,然后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的疏蕾筒12中,再将装着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15上形成侧向定位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S6.将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中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取出,然后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的第一置棒位3中,再将装着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15上形成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中,采用灭菌-装袋-接种一体化设备对未灭菌的栽培料依次进行灭菌、冷却、接种、装袋、扎口的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或者,所述步骤S1中,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未灭菌的栽培料依次进行装袋、扎口形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需要贴透气膜,则在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上刺孔、贴透气膜,然后进行步骤S12;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不需要贴透气膜,直接进行步骤S12;
S12.将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中,然后将装着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形成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
S13.将步骤S1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整体移入灭菌器内,进行高温灭菌,灭菌完成后,整体移出灭菌器,进行冷却;
S14.冷却至适宜接种温度后,将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从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中拆下,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为单位,进行接种。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格栅(1)和围设于所述底格栅(1)四周且镂空的筐侧壁(2),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交叉节点处设有若干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一置棒位(3),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之间间隔所述底格栅(1)的一个格栅孔或者一个格栅交叉节点,相邻两个第一置棒位(3)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食用菌菌棒的直径,所述筐侧壁(2)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4),所述筐立柱(4)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所述筐立柱(4)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侧壁(2)包括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顶端之间的顶连梁(201)、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底端之间的底连梁(202)以及连接于所述顶连梁(201)和底连梁(202)之间的侧肋(203),所述筐侧壁(2)除去所述顶连梁(201)、底连梁(202)及侧肋(203)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连梁(202)的底面上与所述侧肋对应的位置设有侧肋垫块(5)。
4.一种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外筐(6)、可拆卸设于所述主外筐(6)内底面上的发菌底托(7)以及可拆卸设于所述主外筐(6)顶部的顶格栅板(8),所述主外筐(6)为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所述发菌底托(7)设于所述主外筐(6)的底格栅(1)上,所述顶格栅板(8)设于所述主外筐(6)的筐侧壁(2)的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菌底托(7)包括底托格栅(71)、设于所述底托格栅(71)的格栅交叉节点处的第一定位片(73)和与底托格栅(71)的格栅条一起形成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二置棒位(9)的底托限位环(72)以及设于所述底托格栅(71)四周的第二定位片(74),每个第一定位片(73)周围的底托限位环(72)外壁上均设有与底托格栅(71)的格栅条一起形成用于竖向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第三置棒位(10)的限位凸块(79),所述底托限位环(72)和第一定位片(73)在所述底托格栅(71)上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发菌底托(7)置于所述主外筐(6)的底格栅(1)上时,所述第一定位片(73)与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交叉节点对应贴紧,所述底托限位环(72)置于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孔中,部分所述第三置棒位(10)与所述第一置棒位(3)重叠,所述第一定位片(73)与所述底格栅(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定位片(74)与所述筐侧壁(2)之间设有定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侧壁(2)包括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顶端之间的顶连梁(201)、连接于所述筐立柱(4)底端之间的底连梁(202)以及连接于所述顶连梁(201)和底连梁(202)之间的侧肋(203),所述筐侧壁(2)除去所述顶连梁(201)、底连梁(202)及侧肋(203)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底格栅(1)的格栅交叉节点处和所述底连梁(202)上与所述第二定位片(74)对应位置处的定位孔(75)、设于所述第一定位片(73)和所述第二定位片(74)上并与所述定位孔(75)配合的定位柱(76)、设于所述侧肋(203)上靠近所述发菌底托(7)这一侧的定位条(77)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定位片(74)上并与所述定位条(77)配合的定位槽(78)。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格栅板(8)上设有透气孔(82)以及与所述发菌底托(7)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一一对应的格栅限位环(81),所述顶格栅板(8)四周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条(77)的顶端相配合的限位槽(83),所述顶格栅板(8)的四角设有与所述主外筐(6)的筐立柱(4)相匹配的弧形槽(84)。
8.一种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栽培筐(11)及设于所述主栽培筐(11)内的疏蕾筒(12),所述主栽培筐(11)为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所述主栽培筐(11)的第一置棒位(3)四周设有限位肋板(31),所述疏蕾筒(12)底端外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肋板(31)配合的卡槽(121),所述疏蕾筒(12)的侧壁上设有出菇孔(122)。
9.一种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出菇单元(13)及设于所述主出菇单元(13)顶部的承筐架(14),所述主出菇单元(13)为权利要求4至7任一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所述承筐架(14)四角均设有架立柱(141),所述架立柱(141)底端端面设有与所述主出菇单元(13)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142),所述架立柱(141)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主出菇单元(13)的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凸台(143),所述架立柱(141)底端之间设有架底连梁(144)、顶端之间设有架顶连梁(145),所述架顶连梁(145)和架底连梁(144)之间设有架侧肋(146),所述承筐架(14)除去所述架立柱(141)、架顶连梁(145)、架底连梁(144)及架侧肋(146)后的其他部分均镂空,所述承框架(14)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架底连梁(144)底面上与所述架侧肋(146)对应位置处的侧肋垫块(5),所述承筐架(14)通过其底部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142)连接于所述主出菇单元(13)顶部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上。
10.一种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托盘(15)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权利要求4至7任一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
11.一种食用菌立棒出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侧向定位出菇系统以及顶向出菇系统,所述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15)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所述侧向定位出菇系统包括托盘(15)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所述顶向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15)、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的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18)以及设于最顶层食用菌立棒顶向出菇单元(18)顶部的如权利要求4至7任一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2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出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盘(15)包括设有镂空格栅(151)的托盘主体(152)、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底面上的支撑脚(153)以及设于所述托盘主体(152)顶面上用于对最底层的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顶向出菇单元(18)进行限位的限位柱(19)。
13.一种食用菌立棒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搅拌配制好的栽培料装入专用塑料袋中,并扎好口,制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然后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S2.将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中,然后将装着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底托盘(15)上,然后移入培养室内进行菌丝培养;或者将装着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培养室地面上形成发菌培养系统,进行菌丝培养;
S3.待到食用菌菌棒发菌完成后,将发菌培养系统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单独拆出,如需要进行顶向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4;若需要进行侧向定位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5;若需要进行侧向不定位出菇栽培,则进行步骤S6;
S4.在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顶部装上承筐架(14)组成顶向出菇单元(18),然后将若干顶向出菇单元(18)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15)上,并在最顶层顶向出菇单元(18)顶部再叠放一层主出菇单元(13)形成顶向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S5.将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中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取出,然后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的疏蕾筒(12)中,再将装着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侧向定位出菇单元(17)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15)上形成侧向定位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S6.将步骤S3单独拆出的每个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中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取出,然后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的第一置棒位(3)中,再将装着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食用菌立棒栽培筐(16)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出菇室内的底托盘(15)上形成侧向不定位出菇系统,进行出菇管理操作,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食用菌立棒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用灭菌-装袋-接种一体化设备对未灭菌的栽培料依次进行灭菌、冷却、接种、装袋、扎口的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或者,所述步骤S1中,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未灭菌的栽培料依次进行装袋、扎口形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需要贴透气膜,则在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上刺孔、贴透气膜,然后进行步骤S12;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不需要贴透气膜,直接进行步骤S12;
S12.将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的第二置棒位(9)和第三置棒位(10)中,然后将装着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15)上形成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
S13.将步骤S12所述的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整体移入灭菌器内,进行高温灭菌,灭菌完成后,整体移出灭菌器,进行冷却;
S14.冷却至适宜接种温度后,将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从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系统中拆下,以食用菌立棒发菌培养单元为单位,进行接种。
CN202110699885.9A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Active CN1132075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9885.9A CN113207557B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9885.9A CN113207557B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7557A true CN113207557A (zh) 2021-08-06
CN113207557B CN113207557B (zh) 2022-02-18

Family

ID=77081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99885.9A Active CN113207557B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0755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49895A (ko) * 2006-12-01 2008-06-05 이경군 버섯 생육지지틀
CN10288494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真姬菇的栽培方法
KR20140044580A (ko) * 2012-10-05 2014-04-15 농업회사법인 청운표고 주식회사 버섯재배용 용기세트
CN207948396U (zh) * 2018-02-12 2018-10-12 宜城联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抽拉式食用菌种植架
CN109533576A (zh) * 2017-07-31 2019-03-29 随州市珠峰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菌袋周转筐
CN110997521A (zh) * 2017-08-09 2020-04-10 株式会社巍泰 玻璃杯收容器具及玻璃杯收容系统
CN112772302A (zh) * 2021-01-18 2021-05-11 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栽培系统及栽培方法
CN213369082U (zh) * 2020-08-26 2021-06-08 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49895A (ko) * 2006-12-01 2008-06-05 이경군 버섯 생육지지틀
CN10288494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真姬菇的栽培方法
KR20140044580A (ko) * 2012-10-05 2014-04-15 농업회사법인 청운표고 주식회사 버섯재배용 용기세트
CN109533576A (zh) * 2017-07-31 2019-03-29 随州市珠峰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菌袋周转筐
CN110997521A (zh) * 2017-08-09 2020-04-10 株式会社巍泰 玻璃杯收容器具及玻璃杯收容系统
CN207948396U (zh) * 2018-02-12 2018-10-12 宜城联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抽拉式食用菌种植架
CN213369082U (zh) * 2020-08-26 2021-06-08 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
CN112772302A (zh) * 2021-01-18 2021-05-11 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栽培系统及栽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7557B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72302A (zh)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栽培系统及栽培方法
KR101214311B1 (ko) 버섯 재배용 용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고 버섯의 자동화 재배 방법
JP2011072196A (ja) 茸栽培瓶用収容トレイとこれを用いた茸の栽培方法
CN113207557B (zh) 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
CN215957507U (zh) 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
CN103190288B (zh) 食用菌立式袋栽提口培育出菇方法
CN102405736A (zh) 种子储藏架
CN113243249B (zh) 一种免瓶袋培植筐及其应用
CN214508488U (zh)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CN211881582U (zh) 一种药草组织培养瓶
CN219269717U (zh) 一种种植筐、食用菌栽培单元、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及食用菌出菇系统
JP5325924B2 (ja) エノキ茸の人工栽培方法
CN105210866A (zh) 一种间歇浸没式兰科植物类原球茎增殖快繁方法
JPH0494621A (ja) きのこの栽培方法及び栽培器
CN216960977U (zh)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CN206658638U (zh) 植物幼苗培育装置
CN113439614A (zh) 一种栽培筐、栽培单元、栽培系统及栽培方法
CN210076226U (zh) 果树双层立体生长系统
CN214070854U (zh) —种便于拆卸和可回收利用的农业种植架
CN216058563U (zh) 一种食用菌菌棒培育筒、培育单元及培育系统
CN216146907U (zh) 一种香菇出菇筐、出菇单元及出菇系统
CN220528784U (zh) 一种蔬菜育苗盘立体式放置架
CN210593349U (zh) 一种大葱幼苗包装盒
CN209489254U (zh) 一种光照和加湿均匀的杏鲍菇栽培架
CN212087356U (zh) 一种培养产量大的农业用菌类植物培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