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0977U -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 Google Patents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0977U
CN216960977U CN202220725406.6U CN202220725406U CN216960977U CN 216960977 U CN216960977 U CN 216960977U CN 202220725406 U CN202220725406 U CN 202220725406U CN 216960977 U CN216960977 U CN 216960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ivation
box
box body
body structure
edible fung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54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晓
张振宇
张成龙
姚亚军
张盟
吴晓颖
刘雪晴
张成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Qihe Bi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Qihe Bi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Qihe Bi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Qihe Bi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254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60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0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09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结构,在开口处向外延伸形成折边,在开口处能覆盖有透气薄膜。在盒体结构的侧面底部开设有用于排水或补水的连接口,连接口具有内螺纹,并在连接口内能拆卸地安装有螺堵。本实用新型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可以不再使用菌袋栽培食用菌,不仅能节省塑料袋的使用,而且能节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食用菌感染数量,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质量。

Description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背景技术
香菇栽培至今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于农民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栽培法,后扩散全国。经僧人交往传入外地。某农业科学院1972年试验压块菌砖栽培香菇成功。当初采用玻璃瓶培养木屑菌丝,然后采用手工压块或者简单机械压块方式制作成菌砖,进行室内出菇;但由于玻璃瓶挖瓶时破损率较高,劳动强度较大,工效低,得率和产出量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塑料制品的普及,1976年彭兆旺等人创造出塑料袋栽培模式,目前普遍都是采用袋料菌棒栽培模式,菌袋周长一般为30cm、34cm、36cm。
现阶段香菇栽培一般都是种植户采用制作菌棒模式生产,基本都采用料栽培模式,代料栽培缺点明显:(1)使用大量的劳动力生产制作菌棒,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比较低。(2)很难实现工厂化生产,即使工厂化生产也很难实现规模化、自动化。(3)菌棒生长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工搬动菌棒进行刺孔、出库、上架、疏蕾、采菇、下架等操作。(4)代料栽培需要使用大量的聚乙烯、聚丙烯材质的袋子,目前香菇菌棒生产基本都是使用塑料袋需要进行处理,浪费资源,处理塑料袋时会影响环境。(5)代料栽培模式很难做到香菇菌棒的一致性,影响香菇的品质和产量。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可以不再使用菌袋栽培食用菌,不仅能节省塑料袋的使用,而且能节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食用菌感染数量,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结构,在开口处向外延伸形成折边,在开口处能覆盖有透气薄膜;在盒体结构的侧面底部开设有用于排水或补水的连接口,连接口具有内螺纹,并在连接口内能拆卸地安装有螺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口内设有过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折边为环形结构,在折边上开设有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内卡设固定有环形卡环;环形卡环能压设在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并将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卡设在环形凹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折边为环形结构,在折边上设有环形压板,环形压板能将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压设在折边的表面上,且环形压板和折边之间通过多个紧固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盒体结构的底部外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盒体结构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口,每个安装口处能拆卸地固设有侧挡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盒体结构为长方体结构,盒体结构的长度大于等于20cm,其宽度大于等于10cm,其高度为5-10cm;或者盒体结构为正方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盒体结构的侧面设有多个连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折边的宽度为1-5c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盒体结构为不锈钢结构或者塑料结构,透气薄膜为塑料薄膜。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栽培盒,采用盒体结构替代现有菌袋,盒体结构上可选择覆盖透气薄膜,且透气薄膜可以重复使用,提供了不使用大量塑料袋栽培生产食用菌的新模式,节省塑料材质袋子的使用量。由于盒体结构的开口处具有折边,可利用机械手将其搬运至灭菌架,其余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等操作也都可以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操作,食用菌生产效率比菌棒模式提升3-5倍,层架灭菌方式时间更短,节省大量人工、食用菌一致性提升,可以缩短培养和出菇周期。栽培盒的顶部开口处能覆盖透气薄膜,因薄膜透气,培养阶段无需刺孔操作;而且因透气薄膜隔绝了空气中的杂菌,生产食用菌感染数量更少。盒体结构的侧面和底面不透光,出菇阶段不会现蕾出菇,所有菇都从盒体结构的上表面出菇,有效避免了出现弯腿菇,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且疏蕾操作更简便。另外,底部的连接口有两种功能,既可以用于在出菇阶段对盒体结构内的栽培料进行补充注水,还可以用于在出菇期排掉盒体结构内多余的水,更利于出菇;在不需要进行补水或排水时拧上螺堵即可,使用方便,牢固,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卡环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压板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栽培盒放入灭菌架后的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盒体结构;11、开口;
2、折边;21、环形凹槽;22、环形卡环;23、环形压板;
3、连接口;
4、灭菌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包括顶部具有开口11的盒体结构1,在开口11处向外延伸形成折边2,在开口11处能覆盖有透气薄膜;在盒体结构1的侧面底部开设有用于排水或补水的连接口3,连接口3具有内螺纹(该连接口3为圆形口),并在连接口3内能拆卸地安装有螺堵。根据需要,螺堵上也可以套设相应的密封圈。
由此,本实施例中的栽培盒,采用盒体结构1替代现有菌袋,盒体结构1上可选择覆盖透气薄膜,且透气薄膜可以重复使用,提供了不使用大量塑料袋栽培生产食用菌的新模式,节省塑料材质袋子的使用量。由于盒体结构1的开口11处具有折边2,可利用机械手将其搬运至灭菌架4,其余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等操作也都可以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操作,食用菌生产效率比菌棒模式提升3-5倍,层架灭菌方式时间更短,节省大量人工、食用菌一致性提升,可以缩短培养和出菇周期。栽培盒的顶部开口11处能覆盖透气薄膜,因薄膜透气,培养阶段无需刺孔操作;而且因透气薄膜隔绝了空气中的杂菌,生产食用菌感染数量更少。盒体结构1的侧面和底面不透光,出菇阶段不会现蕾出菇,所有菇都从盒体结构1的上表面出菇,有效避免了出现弯腿菇,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且疏蕾操作更简便。另外,底部的连接口3有两种功能,既可以用于在出菇阶段对盒体结构1内的栽培料进行补充注水,还可以用于在出菇期排掉盒体结构1内多余的水,更利于出菇;在不需要进行补水或排水时拧上螺堵即可,使用方便,牢固,不易脱落。
在具体实现方式中,在连接口3内设有过滤网;过滤网起固定料的作用,当排水时防止一些碎料随着连接口3排出。
为了便于对上述的透气薄膜进行固定,防止使用过程中膜脱落,可以采用如下两种固定方式:
第一种:参照图2和图3,折边2为环形结构,在折边2上开设有环形凹槽21,在环形凹槽21内卡设固定有环形卡环22;环形卡环22能压设在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并将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卡设在环形凹槽21内。利用环形卡环22与环形凹槽21相卡合的方式将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压紧在环形凹槽内,可以保证透气薄膜覆盖在盒体结构1上更加牢固。
第二种:折边2为环形结构,在折边2上设有环形压板23,环形压板23能将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压设在折边2的表面上,且环形压板23和折边2之间通过多个紧固件(例如螺丝)连接。一般环形压板23与折边2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在折边2的四个角处利用四个螺丝将环形压板23和折边2固定,进而利用环形压板23将透气薄膜固定牢固,不易脱落,且膜四周不透气,密封性好。
进一步地,在盒体结构1的底部外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以增加盒体结构1的结构强度,防止盒体结构1变形。
进一步优选地,在盒体结构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口,每个安装口处能拆卸地固设有侧挡板。这样,盒体结构1两侧的侧挡板可拆,作用是盒体结构1内的菌床培养结束准备上架时,可以拆除这两个侧挡板,使用机械手将盒体结构1内的菌块推出来上架出菇,可以节省出菇阶段占用大量栽培盒,菌块也可以进行包装发往各个出菇基地上架出菇,也可进行冷藏长时间存储。
对于盒体结构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例如本实施例中优选盒体结构1为长方体结构,其长度大于等于20cm,其宽度大于等于10cm,其高度为5-10cm;或者盒体结构1为正方体结构,栽培食用菌时更利于配合其他机械设备操作。盒体结构1采用长方体或正方体时,盒体结构1由底板以及四周的四个侧板围合形成,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构成上述的两个侧挡板,并为可拆卸板。
在盒体结构1的侧面优选设有多个连接口3,例如采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时,在盒体结构1的四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连接口3,补水或排水更加顺利。一般上述折边2的宽度为1-5cm,折边2可以为环绕开口11的环形结构,折边2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折边2的设置可方便盒体结构1在使用过程进行搬运和固定盒体结构1上表面覆盖的透气薄膜。
盒体结构1可以采用不锈钢结构或塑料结构,采用塑料结构时应采用耐高温塑料,例如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整个盒体结构1应能耐受120度高温蒸汽,盒体结构1的材质不生锈,可反复多次使用。上述的透气薄膜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其材质应能耐120度高温蒸汽,薄膜具有伸展性、透光性、透气性。
整个栽培盒可以用于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的栽培,特别适用于香菇的栽培。以栽培香菇为例,采用上述栽培盒进行香菇的栽培方法具体如下:
以采用40cm×50cm、高度10cm的栽培盒为例,填充香菇配方以木屑、麸皮等材料的培养基作为栽培料,填料高度为6cm,培养料含水量57-58%范围内,料重在8.5-9kg。投料方式可采用人工投料,也可采用机器自动投料设备,实现自动投料,栽培盒比袋栽方式重量会更均匀更稳定,投料后使用压板将料压平、压实,压料力度可调节。
投料完成的栽培盒放入灭菌架4上,如图5所示,一层层码好,由于栽培盒有折边2,可实现机械手搬运栽培盒至灭菌架4,实现高效生产。通过栽培盒生产香菇比普通袋料方式生产菌棒能提升效率3-5倍,节省时间,节省人工。
把栽培盒装满灭菌架4后,使用手动拖车或者电动叉车将灭菌架4放置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因栽培盒敞口灭菌,灭菌时间比正常菌棒灭菌短3-8小时,一般在120度环境下灭菌2-4小时可以灭菌彻底;大大缩短灭菌时间,节省能耗。
灭菌好的栽培盒的料温冷却到28度以下可以接种。所接菌种可以是香菇固体菌种或者香菇液体菌种。接种方式采用多点接种,可促进萌发,以采用40×50cm、高度10cm的栽培盒为例,固体菌种可接150-200克,液体菌种可接300-400ml。接种过程采用人工或者自动接种机,采用自动接种机速度更快更高效;尤其采用液体接种机速度更快,接种一个栽培盒只需5-10秒即可完成。接种后在栽培盒的上面覆盖一层透气薄膜,覆盖的透气薄膜具有伸展性、透光性、透气性,透气薄膜固定在盒体结构1的折边2上。接完种的栽培盒传送至培养棚内进行培养。
接好后的栽培盒培养温度控制在23-26度,接种液体的栽培萌发速度快,大约30-35天即可发满菌;正常袋栽的香菇菌棒发满菌需要35-45天左右。栽培盒透气性更好,有助于菌丝呼吸和生长;发菌过程栽培盒不需要刺孔操作,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生长一致性更好。由于袋栽香菇菌棒没有透气薄膜,需要在培养阶段进行1-3次不同时间的刺孔操作,增加人工和时间成本。栽培盒菌丝生长速度快,表面菌皮转色好。由于栽培盒覆盖的透气薄膜隔绝了空气中的杂菌,栽培盒方式生产香菇感染数量远远少于袋栽方式。栽培盒一般发菌时间为60-80天即可成熟;一般栽培袋栽香菇菌棒模式发菌需要90-150天,甚至时间更长。转色良好的栽培发菌结束后可以传送至出菇棚进行出菇。
成熟的香菇栽培盒放置出菇棚内进行出菇管理,采用栽培盒出菇模式上架后只需要撕掉所附的透气薄膜,即可加大温差出菇。一般袋料香菇菌棒出菇模式上架后需要进行喷淋或者注水操作,喷淋浪费水资源且喷淋一般在5-10小时。采用栽培盒出菇模式可定量往栽培盒中喷水,栽培盒内的料吸足水分后就可出菇,出菇过程中只要控制好空气湿度就可以。也可以通过利用连接口3插入注水针进行定量注水的方式,让栽培料定量吸收水分,这种补水方式高效、方便。如果栽培盒喷水或者注水过多,可以拔掉栽培盒的螺堵,让盒中多余水由相应的连接口3排出。这种方式能有效保证在栽培料的含水量,让栽培料处于一个最佳的湿度环境。由于栽培盒的侧面和底部不透光,侧面和底部的栽培料没有起瘤、转色,所以出菇阶段不会现蕾出菇。栽培盒所出的菇都会从盒体结构1的上表面出菇,疏蕾操作更省人工、疏蕾工作简便。由于盒体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盒体料面平整,栽培盒出的菇个头大、菇腿直立。袋料香菇菌棒由于是圆柱体,周身现蕾出菇,需要大量人力进行疏蕾操作,大量的菇蕾带走了水分和营养,菌棒侧面和背面出的菇菇腿弯曲、菇质差,香菇等级率比较低。栽培盒出菇模式的产量和质量明显高于袋料香菇菌棒模式,栽培盒出菇属于定向出菇,适合自动化设备采摘,生产效率更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盒体结构,在所述开口处向外延伸形成折边,在所述开口处覆盖有透气薄膜;在所述盒体结构的侧面底部开设有用于排水或补水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具有内螺纹,并在所述连接口内能拆卸地安装有螺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口内设有过滤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边为环形结构,在所述折边上开设有环形凹槽,在所述环形凹槽内卡设固定有环形卡环;所述环形卡环能压设在所述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并将所述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卡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边为环形结构,在所述折边上设有环形压板,所述环形压板能将所述透气薄膜的四周边缘压设在所述折边的表面上,且所述环形压板和所述折边之间通过多个紧固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结构的底部外表面设有多个加强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结构中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口,每个所述安装口处能拆卸地固设有侧挡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结构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盒体结构的长度大于等于20cm,其宽度大于等于10cm,其高度为5-10cm;或者所述盒体结构为正方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结构的侧面设有多个所述连接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边的宽度为1-5c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结构为不锈钢结构或者塑料结构,所述透气薄膜为塑料薄膜。
CN202220725406.6U 2022-03-31 2022-03-31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Active CN216960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5406.6U CN216960977U (zh) 2022-03-31 2022-03-31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5406.6U CN216960977U (zh) 2022-03-31 2022-03-31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0977U true CN216960977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39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5406.6U Active CN216960977U (zh) 2022-03-31 2022-03-31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609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23917B (zh) 一种草菇栽培方法
CN101558722B (zh) 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与装置
JPH0342849B2 (zh)
CN109197381B (zh) 一种固体菌种液化种植海鲜菇的方法
WO2014010314A1 (ja) 再利用可能な繊維を基材として用いた茸栽培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栽培用培地
CN104798602A (zh)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方法
CN110651666A (zh) 一种培养基压缩块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培养方法
CN102612994A (zh) 一种直接用液体菌种拌生料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5379556A (zh) 一种采用温控式出菇管理技术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4186202A (zh) 一种工厂化生产香菇透气菌包的方法
CN104285677B (zh) 一种食用菌木签菌种的制作方法
CN216960977U (zh)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栽培盒
CN210987423U (zh) 一种便于调节朝向的食用菌种植用分层培育架
CN203416680U (zh) 移动式集中育苗装置
CN209931098U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CN109964736A (zh) 一种食用菌混悬液菌种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CN112772271A (zh) 一种食用菌培育方法
CN103548568A (zh) 一种秀珍菇的高效栽培方法
CN103168610A (zh) 一种塑料大棚层架式栽培黑木耳的方法
CN108370842A (zh) 一种银耳栽培方法
CN203692007U (zh) 一种银耳栽培容腔
CN204948856U (zh) 一种食用菌批量化栽培模块
CN102084781B (zh) 金针菇免袋栽培和阳畦芽苗菜式出菇方法
CN215957507U (zh) 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
CN105210866A (zh) 一种间歇浸没式兰科植物类原球茎增殖快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