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5335B - 车辆的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转向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5335B
CN113195335B CN201980083142.XA CN201980083142A CN113195335B CN 113195335 B CN113195335 B CN 113195335B CN 201980083142 A CN201980083142 A CN 201980083142A CN 113195335 B CN113195335 B CN 1131953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teering column
plate
coupling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31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5335A (zh
Inventor
朴成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L Mand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nd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do Corp filed Critical Mand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95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5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9Reducing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紧固转向柱的齿轮在转向柱的伸缩操作期间没有正确接合时,也可以平稳地执行锁定和解锁;即使在齿轮没有正确接合的状态下发生车辆碰撞时,也可以平稳地执行用于吸收震动的套缩运动;通过以最小和最大行程吸收震动,从而能够防止伸缩操作期间产生噪音;并且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可以简化组装过程。

Description

车辆的转向柱
技术领域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柱,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如下的车辆的转向柱:即使当紧固转向柱的齿轮在转向柱伸缩的情况下没有正确接合时,也可以实现无缝锁定和解锁;即使在齿轮没有正确接合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时,也可以平稳地进行套缩运动(collapse motion)以吸收震动;通过以伸缩时的最小和最大行程吸收震动来防止噪音;并且允许减少部件数量和简化组装。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转向柱具有伸缩和倾斜特征,驾驶员可以通过这些特征调整方向盘的伸出和倾斜角度,以适应驾驶员的身高或体型,从而实现平稳转向。
还提供了一种减震机构,通过该减震机构,转向柱和转向轴在轴向上收缩以吸收震动,从而防止车辆碰撞时驾驶员的胸部撞击方向盘。
通过常规的转向柱,驾驶员通过转动杆来将活动齿轮从伸缩齿轮单元和倾斜齿轮单元中的每一个的固定齿轮中解锁,并且将伸出和倾斜调整到所期望的程度和角度以伸缩和倾斜转向柱,然后将杆转回以将活动齿轮锁定和接合到固定齿轮。除非正确接合,否则即使驾驶员转动杆,固定齿轮和活动齿轮也不会锁定。
如果驾驶员在固定齿轮和活动齿轮未正确接合时强行转动杆,可能会损坏杆或固定齿轮和活动齿轮的轮齿。
如果在固定齿轮和活动齿轮之间没有正确接合的情况下驾驶时发生车辆碰撞,则转向柱没有紧固,并且用于吸收震动的套缩运动可能不起作用。因此,碰撞性能可能会劣化。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是根据前述背景技术进行构思的,并且旨在实现以下目的:即使当紧固转向柱的齿轮在转向柱伸缩的情况下没有正确接合时,也能够实现无缝锁定和解锁;即使在齿轮没有正确接合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时,也能够平稳地进行套缩运动以吸收震动;通过在伸缩时以最小和最大行程吸收震动来防止噪音;并且允许减少部件数量和简化组装。
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前述内容,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其他目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柱,其包括:上柱,具有外周表面,具有第一齿轮的板联接到该外周表面;下柱,被支撑在上柱的外周表面上,具有沿轴向形成且允许插入该板的狭缝,并且具有设置在狭缝的两个相对侧上的距离支架,该距离支架具有第一插入孔,调整螺栓插入该第一插入孔;中空的管构件,被支撑在调整螺栓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具有突起凸轮;齿轮构件,具有与第一齿轮接合的第二齿轮;固定构件,联接到距离支架并且覆盖齿轮构件;以及弹性构件,设置在固定构件与齿轮构件之间以对齿轮构件加压。
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紧固转向柱的齿轮在转向柱伸缩的情况下没有正确接合,也可以实现无缝锁定和解锁;即使在齿轮没有正确接合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时,也可以平稳地进行套缩运动以吸收震动;可以通过以伸缩时的最小和最大行程吸收震动来防止噪音;并且可以允许减少部件数量和简化组装。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柱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和图6是示出图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和图8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横截面示图;
图10至图12是图3的一部分的操作状态的横截面示图;
图13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并且
图15是图3的一部分的操作状态的横截面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的示例或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将会参照附图,其中在附图中,通过图示的方式示出可以实施的特定示例或实施例,并且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可以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即使这些组件在彼此不同的附图中示出。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或示例的以下描述中,当确定对并入本文的公知功能和组件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主题模糊时,将省略这些描述。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包括”、“具有”、“包含”、“构成”、“由……组成”和“由……形成”的术语通常旨在允许添加其他组件,除非这些术语与术语“仅”一起使用。如本文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楚地说明,否则单数形式旨在包括复数形式。
诸如“第一”、“第二”、“A”、“B”、“(A)”、“(B)”的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元件。这些术语中的每一个都不用于限定元件的本质、顺序、次序或数量等,而是仅用于将相应元件与其他元件区分开。
当提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连接或联接”、“接触或重叠”等时,应当理解,第一元件不仅可以与第二元件“直接连接或联接”或“直接接触或重叠”,而且第三元件也可以“插入”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或者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经由第四元件彼此“连接或联接”、“接触或重叠”等。此处,第二元件可以被包括在彼此“连接或联接”、“接触或重叠”等的两个或更多个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中。
当使用诸如“之后”、“此后”、“下一”、“之前”等的时间相关术语来描述元件或配置的过程或操作,或操作、处理、制造方法中的流程或步骤时,这些术语可以用于描述非连续或非顺序性的过程或操作,除非与术语“直接”或“紧接”一起使用。
另外,当提到任何尺寸、相对大小等时,应当认为,即使没有指定相关描述,元件或特征的数值或相应的信息(例如,等级、范围等)包括可能由各种因素(例如,过程因素、内部或外部影响、噪音等)引起的公差或误差范围。此外,术语“可以”完全包含术语“能够”的所有含义。
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柱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和图6是示出图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和图8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横截面示图。图10至图12是图3的一部分的操作状态的横截面示图。图13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图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图3的一部分的操作状态的横截面示图。
下面参照图1至图3进行描述。
根据本实施例,车辆的转向柱100包括:上柱102,具有外周表面,具有第一齿轮111a的板111联接到该外周表面;下柱103,被支撑在上柱102的外周表面上,具有沿轴向形成且允许插入板111的狭缝131,并且具有设置在狭缝131的两个相对侧上的距离支架132,距离支架132具有第一插入孔133,调整螺栓109插入第一插入孔133;中空的管构件124,被支撑在调整螺栓109的外周表面上,并具有突起凸轮124a;齿轮构件123,具有与第一齿轮111a接合的第二齿轮123a;固定构件121,联接到距离支架132并且覆盖齿轮构件123;以及弹性构件122,设置在固定构件121与齿轮构件123之间以对齿轮构件123加压。
上柱102和下柱103形成中空形状,使得转向轴101插入上柱,并且上柱102插入下柱103,因此上柱102可以沿着轴向滑动,并且通过伸缩齿轮单元106伸缩和套缩。
下柱103与安装支架104联接,安装支架104连接到车身并且被支撑在车辆上。下柱103的后端部通过铰链构件105联接,并且下柱103的前端部通过倾斜齿轮单元107联接,使得能够倾斜。
伸缩齿轮单元106和倾斜齿轮单元107通过调整螺栓109的旋转来锁定或解锁,调整螺栓109随着驾驶员操纵调整杆108而旋转。
换言之,伸缩齿轮单元106包括板111、管构件124、齿轮构件123、固定构件121和弹性构件122。将板111的第一齿轮111a与齿轮构件123的第二齿轮123a接合或脱离以执行伸缩。
倾斜齿轮单元107包括固定齿轮162和活动齿轮161,并且将固定齿轮162和活动齿轮161接合和脱离以执行倾斜。
虽然伸缩齿轮单元106和倾斜齿轮单元107的齿轮齿之间的接合没有正确地进行,但是锁定和解锁可以平稳地进行,这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具有第一齿轮111a的板111联接到上柱102,并且板111沿轴向伸长。
板111通过联接构件113联接到联接支架112,联接支架112联接到上柱102,并且在套缩时,板111的弯曲部115塑性变形以吸收震动。这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狭缝131是被沿轴向在下柱中切割而获得的,并且允许板111插入。换言之,狭缝131的面向上柱102的端部是开放的,并且沿轴向伸长,使得当上柱102插入下柱103时,板111插入狭缝131。
因为板111和联接支架112在伸缩和套缩时在狭缝131中滑动,考虑到上柱102的行程,狭缝131优选形成为比板111和联接支架112更长。
进一步地,下柱103可以具有设置在狭缝131的两个相对侧的距离支架132。距离支架132具有第一插入孔133,调整螺栓109通过第一插入孔133插入。换言之,距离支架132设置成彼此面对,狭缝131设置在距离支架之间。
安装支架104具有被支撑在距离支架132的外表面上的板支架141,并且沿倾斜方向在板支架141中形成导向狭缝142。
调整杆108包括手柄单元151和凸轮齿轮152。调整螺栓109的第一端部与凸轮齿轮152连接,并且相对的第二端部穿过导向狭缝142伸出并与倾斜齿轮单元107的活动齿轮161联接。
在调整螺栓109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形成头部单元109a,并且螺母109b联接并紧固到调整螺栓109的第二端部。在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头部单元109a设置在调整杆108侧的端部,并且螺母109b联接到倾斜齿轮单元107侧的端部。
凸轮齿轮152包括与手柄单元151一起旋转的第一凸轮152a,以及具有第一导向突起并沿导向狭缝142滑动的第二凸轮152b。第一凸轮152a和第二凸轮152b具有沿圆周方向倾斜并且彼此对称面对的表面。随驾驶员操纵手柄单元151而旋转的第一凸轮152a上翘(ride up)第一凸轮152a的倾斜表面并且移动远离第二凸轮152b,或者第一凸轮152a压下(ride down)第一凸轮152a并移动靠近第二凸轮152b。
由于突起421形成在调整螺栓109的侧端部的头部单元109a上(见图4),并且第一凸轮152a具有插入突起421的凹槽,因此调整螺栓109在圆周方向上被紧固。因此,调整螺栓109与第一凸轮152a一起旋转,并且在轴向上滑动。换言之,如果第一凸轮152a靠近第二凸轮152b,则调整螺栓109旋转并前进到一侧,并且板111与齿轮构件123分离,活动齿轮161与固定齿轮162分离。如果第一凸轮152a移动远离第二凸轮152b,则调整螺栓109旋转并退回到相对侧,并且板111与齿轮构件123彼此接合,活动齿轮161与固定齿轮162彼此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活动齿轮161和距离支架132之间设置弹簧163,以在轴向方向上提供弹力,使得第一凸轮152a和第二凸轮152b可以彼此支撑而不间隔开。因此,当驾驶员沿解锁方向操纵调整杆108时,调整螺栓109可以平稳地前进,并且当驾驶员沿锁定方向操纵调整杆108时,第一凸轮152a和第二凸轮152b之间的摩擦增加,从而允许驾驶员更好地操纵调整杆108。
首先,描述了倾斜齿轮单元107的操作。固定齿轮162包括与板支架141的导向狭缝142连通的导向孔以及形成在导向孔的两个相对侧的固定齿轮齿,并且活动齿轮161具有插入并滑动到导向孔和活动齿轮齿的第二导向突起。
换言之,固定齿轮齿在相反的方向面向外,并且活动齿轮齿向内设置成彼此面对。在调整螺栓109前进时,弹簧163支撑活动齿轮161以移动远离距离支架132,使得固定齿轮齿和活动齿轮齿脱离,并且当调整螺栓109后退时,螺母109b在轴向上支撑固定齿轮162,使得固定齿轮齿和活动齿轮齿彼此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在联接有板支架141的固定齿轮162的表面形成突起表面143。固定齿轮162设置成使得固定齿轮齿从突起表面143向外离开。因此,尽管当驾驶员沿锁定方向操纵调整杆108时,固定齿轮齿和活动齿轮齿没有正确接合,但是可以实现平稳锁定。
换言之,尽管调整螺栓109在固定齿轮齿和活动齿轮齿被轴向支撑并且不正确地接合的情况下缩回,但活动齿轮齿对固定齿轮齿轴向加压,使得被设置成从突起表面143向外离开的固定齿轮162的两个相对侧弯曲。因此,调整螺栓109可以平稳地缩回。
当沿解锁方向向后操纵调整杆108时,固定齿轮162的已经弯曲的两个相对侧可以恢复,然后执行倾斜。
进一步地,尽管在固定齿轮162和活动齿轮161不正确接合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但是如果冲击载荷被传送,则固定齿轮162的两个相对弯曲侧恢复,同时固定齿轮162和活动齿轮161彼此接合。
接下来,描述伸缩齿轮单元106的操作。齿轮构件123、固定构件121和弹性构件122设置在距离支架132之间。固定构件121固定到距离支架132,并且弹性构件122设置在齿轮构件123和固定构件121之间。虽然附图示出了在距离支架132中形成螺钉联接部134并且固定构件121经由螺栓125联接到螺钉联接部134的示例,但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它们可以通过其他联接方法联接。
齿轮构件123被支撑在管构件124的突起凸轮124a上,并且随着管构件124旋转而操作。弹性构件122包括第一至第三支撑部221、222、223,并且联接到固定构件121,并且向齿轮构件123的板111提供弹力。
换言之,弹性构件122在从固定构件121到板111的方向上向齿轮构件123加压。如果调整螺栓109旋转到一侧,则突起凸轮124a朝向固定构件121,齿轮构件123与板111分离,并且弹性构件122被压缩。如果调整螺栓109旋转到相对侧,则突起凸轮124a朝向板111,使得弹性构件122展开,并且齿轮构件123接合到板111。
参照图4,管状构件124是中空的,并且被支撑在调整螺栓109的外周表面上。换言之,在调整螺栓109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第一锯齿411,并且在管构件124的内周表面上形成第二锯齿412,使得管构件124可在轴向上滑动并与调整螺栓109一起旋转。
换言之,当调整螺栓109如图5所示在旋转的同时前进或后退时,管构件124可以与调整螺栓109一起旋转,但是在滑动距离受限的情况下被轴向支撑在距离支架132之间,使得突起凸轮124a可以被支撑而不脱离齿轮构件123。
因此,优选的是,管构件124被形成为足够长以限制距离支架132之间的轴向滑动距离,并且突起凸轮124a被形成在管构件124的中心。
参照图6,齿轮构件123包括主体部231和联接部232。主体部231设置在板111的相对侧以面对管构件124,并且联接部232被形成为面向从主体部231到板111的方向,并且设置有第二齿轮123a。换言之,第二齿轮123a设置在联接部232的朝向板111的面上。
主体部231相对于管构件124位于板111的相对侧,并且被支撑在突起凸轮124a上。换言之,在突起凸轮124a旋转到一侧时,主体部231被支撑,或者在突起凸轮124a旋转到相对侧时,齿轮构件123被弹性构件122的弹力操作。
联接部232可以设置在主体部231的两个相对侧,并且管构件124设置在联接部232之间。换言之,齿轮构件123可以被成形为覆盖管构件124的板111的相对表面以及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侧表面。由于联接部232设置在主体部231的两侧,当在朝向板111的方向或相反方向上操作时,齿轮构件123可以平衡地移动,而不会倾斜到任何一侧。
同时,由于联接部232设置在管构件124的两个相对侧,突起凸轮124a也因此设置在联接部232之间。为了防止突起凸轮124a被卡在联接部232上并因此被限制旋转,联接部232沿管构件124的轴向方向设置在主体部231的两个相对侧,并且被成形为彼此间隔开。
为了防止突起凸轮124a被卡在联接部232上,联接部232可以形成于管构件12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侧,以比突起凸轮124a的突起程度间隔得更远,但是优选的是,考虑到例如齿轮构件123的大小、重量和可组装性,将联接部232彼此间隔开。
换言之,联接部232可以单独地设置在主体部231的四个角中的每一个处,以十字形间隔开,使得齿轮构件123可以在不倾斜的情况下操作,并且突起凸轮124a可以平稳地旋转。
参照图7,齿轮构件123和弹性构件122被支撑在固定构件121上,固定构件121联接到如上所述的距离支架132。固定构件121可以具有朝向板111开口的中空部211,并且齿轮构件123和弹性构件122可以置于中空部211。
换言之,中空部211可以大致被成形为矩形沟槽,使得齿轮构件123和弹性构件122可以在管构件124的轴向和宽度方向上被支撑,并且仅朝向板111或固定构件121操作。
由于形成中空部211,因此固定构件121设置有在管构件124的轴向方向上被支撑在齿轮构件123上的侧部213,以及与弹性构件122联接的后部212。
同时,固定构件121可以具有第二插入孔214,调整螺栓109和管构件124穿过第二插入孔214。换言之,第二插入孔214与第一插入孔133、以及在侧部213中形成的并且在管构件124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联接部232之间的部分连通。
第二插入孔214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管构件124更大的直径以防止管构件124旋转时的摩擦,并且形成为朝向板111开口。
参照图8,弹性构件122具有第一至第三支撑部223,第一至第三支撑部联接到固定构件121以朝向板111弹性支撑。
首先,第一支撑部221具有被支撑在联接部232上的两个相对端部,并且形成为在朝向固定构件121的方向上朝向中心部711弯曲。
换言之,由于第一支撑部221的中心部711位于主体部231的一侧,并且沿管构件124的宽度方向在中心部711上形成两个相对端部,因此第一支撑部221成形为被支撑在联接部232上,并且沿轴向观察,第一支撑部221可以对称地形成,并且由于中心部711和两个相对端部之间的部分弯曲,因此可以在朝向板111的方向上向齿轮构件123提供弹力。
同时,第一支撑部221和联接部232中的一个具有锁定突起911,并且另一个具有锁定孔912,使得弹性构件122和齿轮构件123可以联接在一起。
参照图9,可以在第一支撑部221的端部形成朝向板111的弯折段712。锁定突起911可以形成在弯折段712的内表面和齿轮构件123的被支撑在弯折段712的侧表面中的一个上,并且锁定孔912可以形成在另一个中。由于锁定突起911和锁定孔912配合在一起,因此当齿轮构件123操作时,弹性构件122可以被弹性支撑而不会脱离齿轮构件123。
接下来,第二支撑部222被形成为从第一支撑部221向固定构件121弯曲,使得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被支撑在固定构件121的内表面。
换言之,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内表面,并且第二支撑部222朝向板111提供弹力。
第二支撑部222在轴向上从第一支撑部221的中心部711的两个相对侧形成,使得弹性构件122可以基本上成形为字母“X”。
由于第一支撑部221的端部被支撑在联接部232上,并且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上,因此由弹性构件122施加到齿轮构件123的弹力增加。
如下所述,当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在后部212的内表面滑动的同时,第二支撑部222可以被压缩或展开。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可以弯曲以增加与后部212的接触面积,以便第二支撑部222平稳滑动而没有干涉。
弹性构件122可以通过被支撑在固定构件121的外表面上的第三支撑部223而联接到固定构件121(见图3)。
换言之,固定构件121可以具有穿过内表面和外表面形成的联接孔311。第三支撑部223从第一支撑部221朝向固定构件121弯曲,使得第三支撑部223的端部插入到联接孔311中,并且被支撑在固定构件121的外表面上。
如图所示,由于连接孔311穿过后部21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形成,因此第二支撑部222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上,第三支撑部223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外表面上,并且弹性构件122通过第二支撑部222和第三支撑部223的弹力联接到固定构件121。
第三支撑部223的端部被弯折,并且当通过连接孔311被插入并突出时,被卡到后部212的外表面,从而防止脱离连接孔311。
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在第一支撑部221的中心部711的两个相对侧上形成第三支撑部223。换言之,可以在垂直于第一支撑部221和第二支撑部222的方向上形成第三支撑部22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彼此间隔开的两个联接孔311,以对应于第三支撑部223。
描述了固定构件121、弹性构件122和齿轮构件123组装在一起的实施例。首先,第一支撑部221向外展开并被支撑在齿轮构件123上,并且锁定突起911配合到锁定孔912,并且第一支撑部221通过弹力恢复,使得弹性构件122和齿轮构件123彼此联接。
接下来,第三支撑部223缩回并插入连接孔311,第二支撑部222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上,并且第三支撑部223恢复并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外表面上,使得弹性构件122和齿轮构件123被联接到固定构件121。
然后,与弹性构件122和齿轮构件123联接的固定构件121被联接到距离支架132,使得齿轮构件123在覆盖管构件124的同时与板111接合。
固定构件121、弹性构件122和齿轮构件123通过弹性构件122的弹力简单地组合,并且该组合简单地螺纹连接到下柱103,并且可以组装伸缩齿轮单元106。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可以简化组装。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2描述齿轮构件123和管构件124的操作。
固定构件121联接并紧固到距离支架132,齿轮构件123通过突起凸轮124a和弹性构件122沿附图中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来操作,并且齿轮构件123与板111间隔开,使得当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脱离时,上柱102在轴向上滑动,从而执行伸缩运动。
参照图10,沿锁定方向操纵调整杆108,使得齿轮构件123与板111接合,并且弹性构件122展开,同时在朝向板111的方向上向齿轮构件123提供弹力。
第一支撑部221的两个相对端部被支撑在联接部232上,并且中心部711与两个相对端部之间的部分与齿轮构件123间隔开,并且中心部711可以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与齿轮构件123之间间隔开。
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可以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上,并且从固定构件121的内表面向左和向右间隔开,并且第三支撑部223插入穿过联接孔311并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外表面上。
参照图11,沿解锁方向操纵调整杆108时,突起凸轮124a朝向固定构件121,并且齿轮构件123以突起凸轮124a的突起程度被支撑在固定构件121上,使得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脱离,并且弹性构件122被压缩。
第一支撑部221可以被压缩,使得中心部711可以被支撑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上,并且两个相对端部以及两个相对端部与中心部711之间的部分可以被支撑在齿轮构件123上。
由于弹性构件122被压缩,因此第二支撑部222的端部可以在后部212的内表面上滑动,并且在固定构件121的内表面上被向左和向右支撑。
如果调整杆108在完成伸缩运动之后被操纵回锁定方向,则图10所示的状态被恢复,使得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彼此接合,并且沿上柱102和下柱103的轴向方向被紧固。
然而,当齿轮构件123朝向板111操作时,可能无法恢复图10所示的状态,使得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可能无法正确接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沿锁定方向操纵调整杆108。
参照图12,第一齿轮111a的齿和第二齿轮123a的齿彼此支撑,使得尽管存在弹性构件122的弹力,齿轮构件123仍不能与板111接合。然而,因为突起凸轮124a可以脱离齿轮构件123并旋转,所以管构件124和调整螺栓109可以旋转到相对侧,使得调整杆108可以在锁定方向上被操纵。
如果调整杆108被操纵回解锁方向,则管构件124被旋转以允许突起凸轮124a面对固定构件121,并且齿轮构件123朝向固定构件121操作,并且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可以脱离以执行伸缩运动。
换言之,尽管在倾斜齿轮单元107中固定齿轮162和活动齿轮161没有正确地彼此接合,或者尽管在伸缩齿轮单元106中板111和齿轮构件123没有正确地彼此接合,但是调整杆108可以平稳地锁定和解锁。
进一步地,尽管在板111和齿轮构件123未正确接合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但是如果冲击载荷被传送,则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的齿未对准,并且齿轮构件123被朝向板111操作并且通过弹性构件122的弹力接合。
因此,即使在上柱102因齿轮之间的正确接合失败而没有沿轴向固定到下柱103的状态下发生车辆碰撞,冲击载荷也被传送,并且使齿轮正确接合,并且用于吸收震动的套缩运动可以如下所述平稳地操作。
同时,需要限制伸缩齿轮单元106的操作范围,以防止齿轮构件123在执行伸缩运动时在轴向上脱离板111。为此,设置了止动部116和台阶部135。
参照图13,止动部116在宽度方向上从板111的面向下柱103的端部突起。如图所示,止动部116可以单独设置在板111的两个相对侧。
参照图14,上柱102可以具有面向距离支架132的台阶部135,止动部116设置在台阶部135和距离支架132之间。换言之,台阶部135在直径方向上从上柱102的外周表面突起,并且被设置成在轴向上面对距离支架132。
如距离支架132一样,台阶部135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狭缝131的两个相对侧。因此,当上柱102滑动时,止动部116被支撑在距离支架132或台阶部135上,从而限制伸缩运动的操作范围。
此外,阻尼构件114可以联接到止动部116。阻尼构件114被设置成围绕止动部116,从而吸收当止动部116被支撑在距离支架132或台阶部135上时引起的冲击,并因此防止噪音。阻尼构件114可以由天然橡胶或工程塑料形成。
如果将止动部116单独设置在板111的两个相对侧,则阻尼构件114可以包括单独连接到止动部116的部分以及连接它们的部分,并且可以被整体形成。
整体形成的阻尼构件114在板111的宽度方向上展开,并且通过恢复力收缩,并且联接到止动部116,并因此防止从板111脱离。
同时,设置联接支架112、弯曲部115、导向部1313和空间部1314,以在车辆碰撞发生时通过吸收震动来保护驾驶员。
板111包括第一齿轮111a和弯曲部115,从而在执行伸缩运动和套缩运动时吸收震动。因此,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和简化组装过程。
参见图13,上柱102包括联接支架112。板111通过联接构件113联接到联接支架112。
空间部1314形成在联接支架112与上柱102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板111的面向下柱103的端部弯曲并插入空间部1314。
联接支架112在轴向上伸长,并且联接支架11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侧弯曲并被支撑在上柱102的外周表面上。换言之,联接支架112具有U形横截面,使得在轴向上开口的空间部1314形成在上柱102的外周表面与联接支架112之间。
联接支架112可以与上柱102一体形成,并且通过例如焊接来联接到上柱102。
板111从形成第一齿轮111a的部分朝向下柱103延伸,形成弯曲部115,并且被弯曲并插入空间部1314。
换言之,形成板111的第一齿轮111a的上部1311通过联接构件113紧固到联接支架112,并且弯曲的下部1312插入空间部1314。
参照图15,当发生车辆碰撞时,上柱102在轴向上滑动,并且联接支架112使板111的弯曲部115塑性变形,从而吸收震动并保护驾驶员。
板111的上部1311与齿轮构件123接合。如上所述,尽管第一齿轮111a和第二齿轮123a没有正确接合,但是冲击载荷被传送,并且通过弹性构件122的弹力而使它们接合。尽管上柱102滑动,但是上部1311被固定到齿轮构件123并因此被紧固到车身。
如果发生汽车碰撞,联接构件113由于冲击载荷而破裂,并且联接支架112在上部1311上滑动,并且联接支架112使弯曲部115塑性变形,同时轴向支撑弯曲部115,从而允许板111吸收震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弯曲部115平稳地塑性变形,联接支架112可以具有沿板111的弯曲部的内表面支撑的导向部1313。
换言之,如图15所示,导向部1313形成在联接支架112的面向下柱103的端部。导向部1313沿弯曲部115的内表面弯曲,使得导向部1313的端部插入空间部1314。因此,当联接支架112轴向支撑弯曲部115时,下部1312沿导向部1313的外表面向上部1311平稳地塑性变形。
通过这样成形的车辆的转向柱,即使当转向柱伸缩时紧固转向柱的齿轮没有正确接合时,也能够实现无缝锁定和解锁;即使在齿轮没有正确接合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时,也能够平稳地进行套缩运动以吸收震动;通过在伸缩时以最小和最大行程吸收震动来防止噪音;并且允许减少部件数量和简化组装。
上面的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使用本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且是在特定应用及其要求的背景下提供的。对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文所限定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和应用。上面的描述和附图仅出于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示例。也就是说,所公开的实施例旨在示出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符合与权利要求书一致的最宽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当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来解释,并且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应当被解释为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2月1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18-0162292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以用于在此完全阐述的所有目的。另外,如果本专利申请基于与上述相同的原因而要求美国以外的国家的优先权,则所有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专利申请。

Claims (19)

1.一种车辆的转向柱,包括:
上柱,具有外周表面;
伸缩齿轮单元,包括具有第一齿轮的板,所述板连接到所述上柱的外周表面;
下柱,被支撑在所述上柱的外周表面上,所述下柱具有沿轴向形成且允许插入所述板的狭缝,并且具有距离支架,所述距离支架设置在所述狭缝的两个相对侧,所述距离支架具有第一插入孔,调整螺栓插入所述第一插入孔;
中空的管构件,被支撑在所述调整螺栓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具有突起凸轮;
齿轮构件,具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接合;
固定构件,联接到所述距离支架并且覆盖所述齿轮构件;以及
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齿轮构件之间,以对所述齿轮构件加压,
其中,狭缝是被沿轴向在下柱中切割而获得的,所述狭缝的面向上柱的端部是开放的,并且沿轴向伸长,使得当所述上柱插入下柱时,所述板插入所述狭缝,
所述板从形成所述第一齿轮的部分朝向所述下柱延伸,形成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中在所述调整螺栓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第一锯齿,并且在所述管构件的内周表面上形成第二锯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齿轮构件包括在所述板的相对侧上面向所述管构件的主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齿轮构件包括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板形成的联接部,并且所述第二齿轮被设置在所述联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联接部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个相对侧,所述管构件设置在所述联接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联接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管构件的两个相对侧,并且彼此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固定构件包括朝向所述板开口的中空部,并且,所述齿轮构件和所述弹性构件置于所述中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固定构件具有第二插入孔,所述调整螺栓和所述管构件穿过所述第二插入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被支撑在所述联接部上的两个相对端部和朝向所述固定构件弯曲的中心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联接部中的一个具有锁定突起,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联接部中的另一个具有锁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固定构件弯曲,使得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被支撑在所述固定构件的内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固定构件具有穿过所述固定构件内表面和外表面形成的联接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固定构件弯曲,使得所述第三支撑部的端部插入所述联接孔,并且被支撑在所述固定构件的外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止动部在宽度方向上从所述板的面向所述下柱的端部突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下柱包括面向所述距离支架的台阶部,所述止动部设置在所述台阶部与所述距离支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向柱,其中阻尼构件联接到所述止动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上柱包括联接支架,并且,所述板通过联接构件联接到所述联接支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向柱,其中在所述联接支架与所述上柱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空间部,并且,所述板的面向所述下柱的端部弯曲并插入所述空间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向柱,其中所述联接支架包括沿所述板的弯曲部的内表面支撑的导向部。
CN201980083142.XA 2018-12-14 2019-12-12 车辆的转向柱 Active CN1131953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62292A KR20200073756A (ko) 2018-12-14 2018-12-14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KR10-2018-0162292 2018-12-14
PCT/KR2019/017590 WO2020122633A1 (ko) 2018-12-14 2019-12-12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5335A CN113195335A (zh) 2021-07-30
CN113195335B true CN113195335B (zh) 2023-11-21

Family

ID=71076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3142.XA Active CN113195335B (zh) 2018-12-14 2019-12-12 车辆的转向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1109B2 (zh)
KR (1) KR20200073756A (zh)
CN (1) CN113195335B (zh)
DE (1) DE112019006212T5 (zh)
WO (1) WO202012263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3541B2 (en) * 2007-10-12 2013-04-09 Trw Limited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4943728A (zh) * 2014-03-24 2015-09-3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US9623895B2 (en) * 2014-04-11 2017-04-1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CN107226124A (zh) * 2016-03-25 2017-10-03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KR20180088253A (ko) * 2017-01-26 2018-08-03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의 조향컬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2765A1 (en) * 2000-04-20 2003-09-18 Roland Heiml Adjusting and fix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shaft, whose height and/or length can be adjusted
FR2915950B1 (fr) * 2007-05-11 2009-07-03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Dispositif de maintien en position a absorption d'energi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KR101101615B1 (ko) * 2008-02-13 2012-01-02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조향장치
KR101421342B1 (ko) * 2012-08-06 2014-07-21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WO2017158720A1 (ja) * 2016-03-15 2017-09-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445517B1 (ko) * 2016-04-25 2022-09-23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차량 조향장치용 틸트 래칫장치
KR20180022289A (ko) * 2016-08-24 2018-03-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텔레스코픽 래치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3541B2 (en) * 2007-10-12 2013-04-09 Trw Limited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4943728A (zh) * 2014-03-24 2015-09-3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US9623895B2 (en) * 2014-04-11 2017-04-1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CN107226124A (zh) * 2016-03-25 2017-10-03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KR20180088253A (ko) * 2017-01-26 2018-08-03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의 조향컬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91109B2 (en) 2024-02-06
WO2020122633A1 (ko) 2020-06-18
DE112019006212T5 (de) 2021-09-09
CN113195335A (zh) 2021-07-30
KR20200073756A (ko) 2020-06-24
US20220048555A1 (en) 2022-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41566B1 (ko) 자동차 조향컬럼
KR102509437B1 (ko) 자동차 조향장치
CN109795545B (zh) 转向装置
US10053134B2 (en) Steering system
CN109795544B (zh) 转向装置
US20050223761A1 (en) Steering lock device
EP1661790A1 (en) Impact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device with telescopic mechanism
CN107776649B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伸缩闩锁装置
CN108407881B (zh) 转向装置
US11827268B2 (en)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CN114364595A (zh) 车辆的转向柱
US10752281B1 (en)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13677588B (zh) 车辆转向柱
CN108357558B (zh) 车辆转向管柱的倾斜固定装置
US10604171B2 (en) Steering column
KR101307648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CN111712424B (zh) 带调节限位止动件的驾驶杆
CN113195335B (zh) 车辆的转向柱
US7306259B2 (en) Lock for tilting and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KR101955431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
US20200317252A1 (en)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20060131865A1 (en) Stee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11999406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US20240043059A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KR102118900B1 (ko) 컬랩서블 스티어링 칼럼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Hanna Wandu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before: MANDO Corp.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