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7775B -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7775B
CN113137775B CN202110351441.6A CN202110351441A CN113137775B CN 113137775 B CN113137775 B CN 113137775B CN 202110351441 A CN202110351441 A CN 202110351441A CN 113137775 B CN113137775 B CN 1131377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mpressor
heat recovery
pipe
refriger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14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7775A (zh
Inventor
王河坡
王海胜
张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514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77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7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7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7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7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和制冷系统。该辅助热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罩壳,其包裹制冷系统的压缩机的外表面并且限定出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的空气室,在空气室内空气吸收来自压缩机的热量以形成热空气;至少一个套管,每个套管配置成允许制冷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分液管从其中穿过,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通过回风管与回风口连通,第二端通过出风管与出风口连通;和风机,风机配置成可将热空气通过出风管输送到套管中以把热量传递给分液管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管返回到空气室。通过辅助热回收系统可延缓除霜周期,改善制冷系统的工况,减少压缩机功耗,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在空调中就包括制冷系统,用于调节室内温度使得室内温度更加符合人们的身体舒适度。具有制热功能的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四通阀、和节流阀。在制冷系统制热时,压缩机运转以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该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然后经过室内换热器(其此时充当冷凝器)将热量散发到室内以加热室内空气,而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被冷凝为中高温的液体冷媒;中高温的液体冷媒然后被节流阀(例如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冷媒;低温、低压的液体冷媒流入室外换热器(其此时充当蒸发器)并在其中通过吸收室外环境空气的热量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随后被压缩机吸入并再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制冷系统因此开始新的循环。当外部环境的温度已经较低时(例如接近0℃或比0℃低),室外换热器在冷媒蒸发过程中其表面的温度会被降低到比外部环境的温度更低,因此室外换热器的表面很可能出现结霜现象。结霜将会减小室外换热器的翅片间的空气通道,增加室外换热器的热阻,导致室外换热器的性能急剧恶化,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室外换热器损坏。因此,当室外换热器的霜层达到一定厚度后就必须进行除霜。当室外温度比较低时,现有制冷系统存在除霜周期短,制热效果差的现象。另外,当压缩机在压缩冷媒过程中时,压缩机本体温度也会很高,从而散发大量的热量。然而,该热量未被合理应用,因此造成热量白白浪费。
中国发明专利CN102901156B公开了一种热管型空调器防、除霜系统。该系统使用隔板将压缩机余热回收通道与室外机隔开,并且压缩机及排气管位于压缩机余热回收通道中。在压缩机余热回收通道内设置压缩机余热回收风扇和水平热管,并且水平热管位于压缩机与风扇之间,水平热管与室外换热器的传热管平行且通过换热翅片紧密耦合。该方法利用水平热管回收压缩机外壳和排气管排放的余热,用于提高换热器进口空气的温度,从而可减少压缩机功耗、提高机组的工作性能。由于热管与室外换热器传热管平行且与换热翅片紧密耦合致使制冷系统的体积较大,造成用户安装不便和资源浪费。另外,由于压缩机余热回收通道过于开放,因此聚集热空气的效果有待提升。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系统中热回收系统体积较大、安装不便且热回收效果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所述辅助热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罩壳,其包裹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的外表面并且限定出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的空气室,在所述空气室内空气吸收来自所述压缩机的热量以形成热空气;至少一个套管,每个套管配置成允许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分液管从其中穿过,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通过回风管与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第二端通过出风管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和风机,所述风机配置成可将所述热空气通过所述出风管输送到所述套管中以把热量传递给所述分液管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所述冷空气通过所述回风管返回到所述空气室。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辅助热回收系统中,在制冷系统的压缩机的外表面设置包裹压缩机的压缩机罩壳,并且通过压缩机罩壳限定出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的空气室,使得空气室内空气可以吸收来自压缩机外表面的热量以形成热空气。通过压缩机罩壳限定出来的空气室具有空间集中的优点,可以将热量聚集在有限的空间内,以使热量能够被空气室内的空气吸收,从而能够提高热量的有效利用效率,增强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的效果。在制冷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分液管外面包覆套管,套管的第一端通过回风管与回风口连通,套管的第二端通过出风管与出风口连通,套管通过回风管和出风管实现了与空气室的连通。辅助热回收系统中还包括风机,并且风机配置成可将热空气通过出风管输送到套管中以把热量传递给分液管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管返回到空气室,继续吸收压缩机表面热量,如此循环以实现压缩机表面热量回收利用的作用。该回收的热量不仅可缓解结霜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时的过热度,从而能够提高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由于套管包覆在室外换热器的分液管外侧的一部分,这样的布置方法,使得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减小了具有热回收系统的制冷系统的体积。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罩壳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内罩壳和外罩壳,所述内罩壳包裹在所述压缩机的外表面,在所述内罩壳上设有多个允许空气流通的孔,所述外罩壳包裹所述内罩壳,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外罩壳直接连通,并且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内罩壳直接连通。通过将压缩机罩壳设置成包括内罩壳和外罩壳两层罩壳,可以更加防止压缩机表面的热量的散发,造成能源的浪费。将回风口与内罩壳直接连通,使得冷空气可以通过回风口直接进入内罩壳与压缩机表面之间,以便更直接有效地吸收压缩机表面的热量。在内罩壳上设有多个允许空气流通的孔,可以使吸收了热量的空气经由多个孔进入外罩壳和内罩壳之间,以实现空气室内的空气流通。将出风口与外罩壳直接连通,以使得热空气可以通过出风口流出。通过这种设计方案,可以增加空气与压缩机表面进行热交换的路径,以保证空气与压缩机表面接触的时间,增加热量吸收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回风口定位靠近所述压缩机的顶部,并且所述出风口定位靠近所述压缩机的底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压缩机的排气口通常设置在压缩机顶部,由于压缩机顶部和排气口处的温度较高,将回风口定位靠近压缩机的顶部,可以充分利用顶部的热量,而将出风口定位靠近压缩机的底部,可以使得空气经由压缩机顶部再到压缩机底部,以增加空气与压缩机表面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孔的孔径沿着从所述回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由于回风口靠近压缩机顶部,出风口靠近压缩机底部,多个孔的孔径沿着从回风口朝向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这样使得在压缩机温度较高的位置处出风量减少,大部分空气在经过压缩机表面温度较高的位置处吸收热量后从压缩机底部流入内罩壳和外罩壳之间。这样的孔径变化方式,进一步保证了空气可以充分吸收压缩机表面的热量,以达到进一步提高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布置在所述回风口处。风机用于将热空气通过出风管输送到套管中以把热量传递给分液管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管返回到空气室。冷空气在进入压缩机罩壳前先流过风机,可对风机的电机起到有效冷却作用,同时也实现对电机所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因此,将风机设置在回风口处进一步提高了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回风管上或所述出风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配置成当制冷系统在运行制热模式时随所述压缩机的启动而打开。通过将控制阀设置在回风管或者出风管上,即将控制阀串联在辅助热回收系统的回路中,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控制回路的开启和闭合。也就意味着根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辅助热回收系统的打开与关闭,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罩壳由导热材料制成。以便在不需要回收压缩机热量的时候,防止影响压缩机表面的散热效果,进而保证了压缩机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在上述辅助热回收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套管由铝材制成。铝材可以使得套管质量较轻、不容易生锈。因此,使用铝制的套管,可以使辅助热回收系统体积减小的同时质量也更轻,进而使得辅助热回收系统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当该制冷系统运行制热模式时,辅助热回收系统中控制阀随着压缩机的启动而打开,压缩机罩壳回风口处的小风机也开始工作,空气由于经过压缩机表面自动被加热,被加热后的空气经由压缩机罩壳出风口在风机的作用下被吹进出风管,再通过套管给流经室外换热器的冷媒加热,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因此,通过辅助热回收系统可有效延长结霜时间和除霜周期,以提高室内机的制热量。
在上述制冷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为全封闭压缩机。一方面,全封闭压缩机体积小;另一方面全封闭压缩机更利于发动机罩壳的布置。因此,采用全封闭压缩机使得具有辅助热回收系统的制冷系统结构紧凑,可靠性增强,使用寿命延长。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具有辅助热回收系统的制冷系统的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辅助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辅助热回收系统中的压缩机罩壳的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制冷系统;10、主循环回路;11、室内机;111、室内换热器;112、室内换热器风机;12、液体截止阀;13、膨胀阀;14、室外机;141、室外换热器;1411、集气管;14111、第一集气支管;14112、第二集气支管;1412、分液管;14121、第一分液支管;14122、第二分液支管;14123、第三分液支管;142、室外换热器风机;15、四通阀;151、排气管;152、第一四通阀气体管;153、第二四通阀气体管;154;回气管;16、气液分离器;17、压缩机;17a、排气端;17b、进气端;18、气体截止阀;19、液体管;20、辅助热回收系统;21、压缩机罩壳;211、外罩壳;212、内罩壳;2122、风机腔室;22、空气室;23、风机;231、电机;232、扇叶;24、回风口;25、出风口;26、控制阀;27、回风管;271、第一回风支管;272、第二回风支管;273、第三回风支管;28、套管;28a、第一端;28b、第二端;29、出风管;291、第一出风支管;292、第二出风支管;293、第三出风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系统中热回收系统体积较大、安装不便且热回收效果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辅助热回收系统20包括:压缩机罩壳21,其包裹制冷系统1的压缩机17的外表面并且限定出具有出风口25和回风口24的空气室22,在空气室22内空气吸收来自压缩机17的热量以形成热空气;至少一个套管28,每个套管28配置成允许制冷系统的室外换热器141的分液管1412从其中穿过,并且具有第一端28a和第二端28b,第一端28a通过回风管27与回风口24连通,第二端28b通过出风管29与出风口25连通;和风机23,风机23配置成可将热空气通过出风管29输送到套管28中以把热量传递给分液管1412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管27返回到空气室22。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辅助热回收系统”中的“辅助”是指辅助除霜的意思,因此,辅助热回收系统也属于除霜辅助系统。
图1是本发明具有辅助热回收系统的制冷系统的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制冷系统1形成冷媒(图中未示出)可在其中循环流动的主循环回路10。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主循环回路10中主要包括压缩机17、四通阀15、由室内换热器111和室内换热器风机112组成的室内机11、液管截止阀12、电子膨胀阀13、由室外换热器141和室外换热器风机142组成的室外机14、气液分离器16和气管截止阀18。
如图1所示,在主循环回路10中的压缩机17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压缩机,包括但不限于离心压缩机、涡旋压缩机、或螺杆压缩机。这些压缩机根据需要可以是变频压缩机,也可以是定频压缩机。压缩机17具有排气端17a和吸气端17b。压缩机17的排气端17a通过排气管151连接到四通阀15的D端口,而压缩机17的吸气端17b可通过回气管154连接到四通阀15的S端口。冷媒在压缩机17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冷媒后从排气端17a排出,高温高压的冷媒通过排气管151流向四通阀15。替代地,根据实际需求,在排气管141中可设置油分离器和/或单向阀。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回气管154上设有气液分离器16,并且压缩机17的吸气端17b连接到气液分离器16上的气体管连接端,以避免压缩机17吸入液体冷媒而产生液击现象。替代地,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取消气液分离器16。
如图1所示,四通阀15具有四个端口,除了上述提及的D端口和S端口,还具有E端口和C端口。四通阀15的E端口通过第一四通阀气体管152连接到室内换热器111的a端。在第一四通阀气体管152连接到室内换热器111的a端之间布置有气体截止阀18。当空调系统1运行时,该气体截止阀18处于常开状态。根据实际需要,例如当空调系统1长时间不运行时或需要维修时,该气体截止阀18可被关闭。如图1所示,四通阀15的C端口通过第二四通阀气体管153连接到室外换热器141的d端的集气管1411。
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室内机11包括室内换热器111和室内换热器风机112。替代地,根据实际需要,室内机11可包括更多的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111可采用包括但不限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形式。如图1所示,室内换热器111的b端通过液体管19与室外换热器141的c端的分液管1412相连。
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室外机14包括室外换热器141和室外换热器风机142。替代地,根据实际需要,室外机14可包括更多的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141可采用包括但不限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形式。如图1所示,室外换热器141的分液管1412,在c端分开成三条支路,分别为第一分液支管14121、第二分液支管14122和第三分液支管14123。替代的,分液管1412,在c端分开成更多或者更少条支路。室外换热器141的集气管1411包括第一集气支管14111和第二集气支管14112,这两条集气支管汇合在d端。替代地,集气管1411由更多集气支管汇合在d端。
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液体管19上位于室内换热器111的b端与室外换热器141的c端之间还设置膨胀阀13,膨胀阀13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在液体管19上位于室内换热器111的b端与膨胀阀13之间还设有液体截止阀12。当空调系统1运行时,该液体截止阀12也处于常开状态。该液体截止阀12可与气体截止阀18相互配合以方便对制冷系统1进行维护。
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14处于通电状态,其D端口与E端口直接连通,而其C端口与S端口直接连通。当制热循环开始时,压缩机17将从吸气端17b吸入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并从排气端17a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沿着排气管151从D端口进入四通阀15。该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从四通阀15的E端口离开并通过第一四通阀气体管152流经气体截止阀18到室内换热器111的a端,然后流入室内换热器111。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换热器111充当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在室内换热器111中向借助于室内换热器风机112循环流过室内换热器111表面的室内空气不断地传递热量而被冷却成中高温、高压的液体冷媒,同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其通常发生室外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例如冬季)。
中高温、高压的液体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111的b端离开并进入液体管19中,然后依次流过液体截止阀12和膨胀阀13。该中高温、高压的液体冷媒通过膨胀阀13被节流膨胀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冷媒。该低温低压的液体冷媒通过在室外换热器141的c端的分出的第一分液支管14121、第二分液支管14122和第三分液支管14123进入室外换热器141。第一分液支管14121、第二分液支管14122和第三分液支管14123一起构成分液管1412。替代地,分液管1412可包括两个分液支管、四个分液支管、或其它合适数量的分液支管。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141充当蒸发器。因此,低温低压的液体冷媒通过吸收从室外换热器141的外表面流过的空气的热量而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
基于制冷系统1的制热原理,即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141充当蒸发器。当温度足够低时(例如低于0度),携带的水蒸气或湿气的空气在流过室外换热器141的外表面时易在较低温度的室外换热器141的外表面上产生结霜。因此,制冷系统1具有除霜模式。在除霜模式下,冷媒在制冷系统1的主循环回路10中的流向与制热循环时的流向正好相反,即采用四通阀15换向(D和C联通,E和S联通)反循环,将室外换热器14转换成冷凝器。该除霜模式亦称之为“逆向除霜”,这种除霜方法操作简单,且无需增加额外部件。
图2是本发明辅助热回收系统的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辅助热回收系统中的压缩机罩壳的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制冷系统1还包括辅助热回收系统20。辅助热回收系统20主要包括包裹压缩机17外表面的压缩机罩壳21、由压缩机罩壳21限定出的具有回风口24和出风口25的空气室22、风机23、和允许制冷系统1的室外换热器141的分液管1412从其中穿过的套管28。
如图1-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压缩机罩壳21配置成大致与压缩机17形状一致的结构。替代地,压缩机罩壳21也可以采用其它合适形状结构。优选地,压缩机罩壳2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铁,并且可以在铁表面喷漆以防止生锈。压缩机罩壳21包括内罩壳212和外罩壳211。内罩壳212配置成可包裹压缩机17的外表面,并且与压缩机17外表面间隔预定距离。基于图3所示方位,在内罩壳212的顶部设置有可容纳风机23的风机腔室2122,并且风机腔室2122与内罩壳212一体成型。替代地,风机腔室2122与内罩壳212也可以是由分体结构安装而成。风机腔室2122从内罩壳212的表面沿着径向朝外延伸以突出内罩壳212的表面,并且在风机腔室2122的末端形成回风口24。这就意味着,回风口24通过风机腔室2122与内罩壳212的内部连通。在内罩壳212上设有多个允许空气流通的孔2121,孔2121的形状为大致椭圆形。替代地,孔2121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形状,例如圆形,方形或者矩形等。基于图3所示方位,孔2121的孔径从内罩壳212的顶部朝向底部逐渐变大,以使内罩壳212的底部空气流通量可以更大。
如图1-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外罩壳211配置成可包裹内罩壳212的外表面(不包裹回风口24),并且与内罩壳212的外表面间隔预定距离。基于图3所示方位,在外罩壳211顶部与风机腔室2122的外表面形成封闭连接,使得风机腔室2122的一部分突出到外罩壳211的表面之外,以确保回风口24可与外界连通。在外罩壳211的底部(基于图3所示方位)形成可与外界联通的出风口25。因此,通过外罩壳211和内罩壳212限定出了具有在内罩壳212顶部的回风口24和在外罩壳211底部的出风口25的空气室22。具体地,空气可通过回风口24进入内罩壳212内表面与压缩机17外表面之间的部分空气室22,然后通过孔2121进入内罩壳212外表面与外罩壳211外表面之间的部分空气室22,再通过出风口25流出。
如图1-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套管28采用质量较轻且不易生锈的材料制成,例如,铝。套管28为大致圆柱体的中空结构。替代地,套管28可以设置为其它合适形状的中空结构。将套管28配置成允许分液管1412从其中穿过,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8a和第二端28b。套管28的第一端28a通过回风管27与回风口24相连接,第二端28b通过出风管29与出风口25相连接。因此,套管28与空气室22通过回风管27和出风管29形成了相互连通的回路。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辅助热回收系统20中设有三个套管28。替代地,辅助热回收系统20中设有一个或者两个套管,或者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更多个套管。三个套管28的每一个分别包覆在第一分液支管14121、第二分液支管14123和第三分液管14123中的对应一个的外侧上,并且第一端28a分别通过第一回风支管271、第二回风支管272和第三回风支管273与回风管27连接;第二端28b分别通过第一出风支管291、第二出风支管292和第三出风支管293与出风管29连接。
如图1-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风机23设置在风机腔室2122中,并且包括扇叶232和驱动扇叶232的电机231。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辅助热回收系统20中还包括控制阀26,并且将控制阀26配置成当制冷系统1在运行制热模式时随压缩机17的启动而打开。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阀26布置在回风管27中。替代地,控制阀26还可以布置在其他合适的位置处,例如,出风管29中。
在冬季制冷系统1运行制热模式时,压缩机17启动,则控制阀26开启,电机231通电,驱动扇叶232工作,扇叶232可将空气室22内的热空气通过出风管29输送到套管28中以把热量传递给分液管1412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冷空气通过回风管27返回到空气室22,冷空气可在空气室22内继续吸收压缩机17表面的热量以形成热空气,如此往复循环,可以不断地吸收压缩机17表面的热量,并利用该热量给分液管1412中的冷媒加热,可提高室外换热器141的温度。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延缓除霜周期,即达到辅助除霜的功效,因而可以保证冬季供热时热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制冷系统1的工况,减少压缩机17的功耗,提高制冷系统1的性能。
在夏季制冷系统1运行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7启动,然而控制阀26保持闭合状态,即辅助热回收系统20不工作。压缩机17夏天运转的散热方式主要是通过冷媒循环散热的:通常压缩机17从室内换热器111吸入的冷媒一般只有十几度,当被吸入压缩机17时自然就起到给压缩机17降温的作用;低温冷媒被压缩机17压缩形成高温冷媒,又被排到室外换热器141进行散热。一般而言,压缩机17可承受的最高温度为120℃,而制冷系统内的最高温度一般不到100℃,并且压缩机罩壳21采用导热材料制造。因此,在夏季制冷系统1运行制冷模式时,压缩机罩壳21也不会影响压缩机17表面的散热。因此,辅助热回收系统20既可以在冬季达到热回收和辅助除霜系统的效果,又可以保证在夏季不影响制冷系统1的工作性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不同实施例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热回收系统包括:
压缩机罩壳,其包裹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的外表面并且限定出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的空气室,在所述空气室内空气吸收来自所述压缩机的热量以形成热空气;
至少一个套管,每个套管配置成允许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分液管从其中穿过,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通过回风管与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第二端通过出风管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和
风机,所述风机配置成可将所述热空气通过所述出风管输送到所述套管中以把热量传递给所述分液管中的冷媒并形成冷空气,所述冷空气通过所述回风管返回到所述空气室,
其中,所述压缩机罩壳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内罩壳和外罩壳,所述内罩壳包裹在所述压缩机的外表面,在所述内罩壳上设有多个允许空气流通的孔,所述外罩壳包裹所述内罩壳,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外罩壳直接连通,并且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内罩壳直接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定位靠近所述压缩机的顶部,并且所述出风口定位靠近所述压缩机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孔的孔径沿着从所述回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布置在所述回风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风管上或所述出风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配置成当所述制冷系统在运行制热模式时随所述压缩机的启动而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罩壳由导热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由铝材制成。
8.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辅助热回收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为全封闭压缩机。
CN202110351441.6A 2021-03-31 2021-03-31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ctive CN1131377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1441.6A CN113137775B (zh) 2021-03-31 2021-03-31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1441.6A CN113137775B (zh) 2021-03-31 2021-03-31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7775A CN113137775A (zh) 2021-07-20
CN113137775B true CN113137775B (zh) 2023-01-31

Family

ID=76811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1441.6A Active CN113137775B (zh) 2021-03-31 2021-03-31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777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8765A (ja) * 1998-06-26 2000-01-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448666A (zh) * 2003-04-24 2003-10-15 上海交通大学 利用压缩机余热的热泵型风冷空调器
JP200508371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Shinko Kogyo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デフロスト装置、及び、デフロスト方法。
CN100578099C (zh) * 2008-03-21 2010-01-06 闫成文 一种热泵式空调器的室外机
CN203550037U (zh) * 2013-09-23 2014-04-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室内制热量的空调器
CN203857622U (zh) * 2014-02-17 2014-10-01 海尔集团公司 具有压缩机余热回收除霜装置的空调系统
CN205014724U (zh) * 2015-08-31 2016-02-03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除霜装置和空调器
CN106594904A (zh) * 2015-10-14 2017-04-26 孙海潮 一种制冷热泵型无霜空调室外机
CN206247684U (zh) * 2016-11-17 2017-06-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防除霜吹冷风系统以及空调
CN107975887B (zh) * 2017-10-31 2021-04-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减缓空调室外机结霜的装置及空调
JP2019100688A (ja) * 2017-12-08 2019-06-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EP3546854B1 (en) * 2018-03-26 2022-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Defrosting a heat pump system with waste heat
CN110671780A (zh) * 2019-10-24 2020-01-1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7775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XPA01011080A (es) Unidad externa de intercambio de calor, unidad externa, y bomba de calor de gas tipo aire acondicionado.
WO2017179500A1 (ja) 冷蔵庫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WO2018076185A1 (zh) 一种制冷热泵型无霜空调室外机
CN102401519A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10631268B (zh) 一种真空集热蓄热型空气源热泵
CN106016545A (zh) 一种动力式热管空调一体机
CN2932185Y (zh) 一种空调机
CN107351629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KR100622604B1 (ko) 열교환기 일체형 어큐뮬레이터를 구비한 가스엔진 냉난방장치
JP201324998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412780A (zh) 压缩机及热管理系统
CN113137775B (zh) 用于制冷系统的辅助热回收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JP5402176B2 (ja) 冷蔵庫
CN104823010A (zh) 冷藏库
CN213687346U (zh) 一种蒸发冷热泵机组
CN114659322A (zh) 风冷冰箱
CN114992851A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
WO2018076189A1 (zh) 一种无霜空调室外机
WO2018076251A1 (zh) 一种制冷热泵型无霜空调
WO2018076188A1 (zh) 一种无霜空调室外机
WO2018076312A1 (zh) 一种无霜空调
WO2018076311A1 (zh) 一种无霜空调
WO2018147113A1 (ja) 冷蔵庫
EP2908062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3870268U (zh) 压缩机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