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3647B - 盖体及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盖体及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3647B
CN113133647B CN202010054376.6A CN202010054376A CN113133647B CN 113133647 B CN113133647 B CN 113133647B CN 202010054376 A CN202010054376 A CN 202010054376A CN 113133647 B CN113133647 B CN 113133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regulating
regulating valve
cover
piece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543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3647A (zh
Inventor
梅若愚
丘春成
程志喜
梁少雄
陈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543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364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1569 priority patent/WO202114373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3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3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3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3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2Control mechanisms for pressure-coo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盖体及烹饪设备,盖体包括:调压阀装置;开合盖联动机构;盖体装置,当盖体装置开盖,盖体装置联动开合盖联动机构,并通过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调压阀装置,使调压阀装置的挡位复位至初始挡位。本方案提供的盖体,可实现开盖时调压阀装置自动复位,无需用户对调压阀装置手动归挡,使用操作更加方便、简洁,同时避免了用户使用调挡功能时忘记对调压阀装置复位引起的水烧干等风险和危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盖体及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烹饪设备,设有调压阀装置,利用调压阀装置使烹饪腔内的压力限制在调压阀装置的挡位所对应的压力值以下。但是,这类设备往往存在用户忘记对调压阀装置进行调挡复位的问题,容易导致设备存在水烧干等风险和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盖体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调压阀装置;开合盖联动机构;盖体装置,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盖体装置联动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并通过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所述调压阀装置,使所述调压阀装置的挡位复位至初始挡位。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盖体,当盖体装置开盖,盖体装置联动开合盖联动机构,并通过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调压阀装置,使调压阀装置的挡位复位至初始挡位,这样则实现了开盖时调压阀装置自动复位,无需用户对调压阀装置手动归挡,使用操作更加方便、简洁,同时避免了用户使用调挡功能时忘记对调压阀装置复位引起的下一次烹饪挡位不对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处于排气挡位发生水烧干等风险和危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盖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调压阀装置包括:调压阀,具有多个挡位,且多个挡位中的一者为所述初始挡位;联动件,适于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其中,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盖体装置联动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并通过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所述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复位驱动件,与所述调压阀配合,且当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复位驱动件驱动所述调压阀至所述初始挡位。
在本方案中,在使用调挡功能时,将调压阀调至相应挡位后,利用联动件对调压阀锁定挡位,可以使得调压阀的挡位维持稳定可靠,防止调压阀在非调节情形下跳挡,产品限压功能更精准可靠。
利用复位驱动件,当联动件解除对调压阀的挡位锁定,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复位至初始挡位,实现对调压阀的自动驱动复位。这样,利用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联动件,使联动件解除对调压阀的挡位锁定,可以自动触发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复位的动作进行,可靠地实现了开盖时调压阀装置自动复位,无需用户对调压阀装置手动归挡,使用操作更加方便、简洁,同时避免了用户使用调挡功能时忘记对调压阀装置复位引起的水烧干等风险和危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且本结构中,驱动调压阀复位的动力来自于复位驱动件,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开合盖联动机构的精准性不受调压阀干扰,保证产品的开合盖功能稳定、可靠,有效保障产品安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包括自锁滑块,所述自锁滑块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且所述盖体装置开盖联动所述自锁滑块运动,并通过所述自锁滑块联动所述调压阀装置的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装置的调压阀的挡位锁定。
在本方案中,利用自锁滑块对调压阀装置联动以触发调压阀装置自动复位,满足开盖触发调压阀装置自动复位的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简言之,可以利用盖体原本具有的自锁滑块来对调压阀装置进行开盖触发控制,改造成本低,且部件之间的相适性好,改造简单、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自锁滑块上设有止挡部,所述联动件上限定有适配所述止挡部的止挡结构;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止挡部作用于所述止挡结构并驱动所述联动件运动,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
在本方案中,自锁滑块上设置止挡部用于与联动件的止挡结构止抵配合,使得自锁滑块与联动件之间传动,这样,盖本体开盖以联动自锁滑块运动,并通过自锁滑块联动联动件使联动件解除对调压阀的挡位锁定,形成开盖时控制调压阀自动复位的功能,解决调压阀的使用方便性问题,且止挡部的限定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的优点,可以方便、简单地对现有自锁滑块改造获得,改造成本低,适于在领域内推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部为设置在所述自锁滑块上的凸板或卡钩,所述止挡结构为止挡凸块,所述止挡凸块的至少一部分朝所述自锁滑块延伸,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凸板或卡钩拉动所述止挡凸块,使所述联动件朝远离所述调压阀的方向运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止挡部为凸板或卡钩,使自锁滑块运动时利用其止挡凸块拉动止挡凸块以驱动联动件远离调压阀,可以更平稳地实现驱动联动件对调压阀解锁,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装置上设有轨道槽,所述联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轨道槽内,且所述轨道槽适于对所述联动件的运动导向。
在本方案中,设置轨道槽对联动件的运动导向,这样,可以使得联动件的运动更加精准,且使得联动件与调压阀的配合更加精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联动件对调压阀的限位可靠性,从而提升对调压阀的挡位锁定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装置上还设有复位引导槽,所述复位引导槽位于所述轨道槽与所述调压阀之间,所述联动件的一端自所述复位引导槽穿过与所述调压阀配合以对所述调压阀锁定,其中,所述复位引导槽与所述轨道槽之间间隔地分布。
在本方案中,设置复位引导槽,使复位引导槽与轨道槽之间间隔地分布,且联动件的一端自复位引导槽穿过与调压阀配合以对调压阀锁定,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联动件的导向效果,且可以防止联动件以第二限位部为支点发生偏转,进一步提升联动件的装配可靠性和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调压阀装置包括:调压阀,具有多个挡位,且多个挡位中的一者为所述初始挡位;复位驱动件,与所述调压阀配合;其中,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包括联动件,所述联动件适于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所述联动件设有自锁销,所述自锁销配置为与锅牙配合使开盖时通过所述锅牙联动所述联动件运动,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当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复位驱动件驱动所述调压阀至所述初始挡位。
在本方案中,利用开合盖联动机构对联动件锁定,更加简化产品的部件数量,使得产品结构更加简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调压阀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与所述联动件配合;所述联动件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活动;当所述联动件运动以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联动件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变形;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动所述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朝所述调压阀运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弹性件,利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动联动件,使联动件受弹力向对调压阀进行挡位锁定的位置运动,这样,在每次对调压阀调挡之后,联动件可以自动、及时、准确地复位以对调压阀进行挡位锁定,无需用户手动锁挡,产品使用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例如,调压阀复位过程中,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联动件使联动件解除对调压阀的挡位锁定后,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自动复位至初始挡位,联动件在第一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并将调压阀锁定于该初始挡位;再如,调压阀调挡过程中,联动件可通过压缩第一弹性件具有一定的活动量,这样,联动件可在一定程度上运动以减少调挡过程中的干涉量,调压阀被调节至相应挡位时,联动件在第一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并将调压阀锁定于当前挡位,使得调压阀的挡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稳定,降低跳挡风险。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联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盖体装置限定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动所述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所述弹力使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当所述联动件运动以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开。
在本方案中,联动件上设置第一限位部,利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抵靠对联动件在弹力驱动下的运动进行限位,这样,通过当联动件运动至对调压阀的挡位进行锁定的位置时,弹力使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抵靠,使得联动件的装配具有一定的预紧力,联动件的组装和运动平稳性更好,且在满足预紧力提升平稳性的同时,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抵靠可以分担一部分弹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联动件对调压阀的锁定作用力,以更好地在满足锁定需求的同时,防止调压阀受力过大,如此以更好地保障调压阀的位置精度和运动精度,并且避免调挡阻力过大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调压阀位于所述盖体装置上,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且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的转动使所述调压阀的挡位改变;所述联动件与所述调压阀配合,并限制所述调压阀转动以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
在本方案中,设置调压阀为转动调挡的结构,也即,转动调压阀进行调挡,联动件通过限制调压阀转动实现对调压阀锁定挡位,对调压阀的挡位锁定简单可靠。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调压阀限定有多个配合槽,且所述调压阀的多个挡位与多个所述配合槽配套;多个所述配合槽沿所述调压阀的周向间隔地排列设置,所述联动件的一部分伸入所述配合槽内限制所述调压阀转动,使所述调压阀锁定于与所述配合槽配套的挡位。
在本方案中,联动件插入调压阀侧面的配合槽内,通过联动件与配合槽的侧壁干涉,能更可靠地限制调压阀转动,从而更加可靠地对调压阀锁定挡位。
其中,多个配合槽的设计可以实现对调压阀在不同挡位相应锁定,对调压阀锁定挡位更加全面可靠,且调挡过程中,联动件通过沿多个配合槽依次配合运动,可以产生段感体验,使得挡位切换通过相应的段感进行外化体现,对挡位切换的指示效果更好,且也提升了产品的操作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调压阀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局部凹陷形成所述配合槽。
在本方案中,使调压阀的侧面局部凹陷形成配合槽,这样,既能满足联动件与凹陷的配合槽之间插接配合对调压阀限制转动以锁定挡位,又可以更好地兼顾调挡过程中联动件在不同配合槽之间运动和切换,这样,调挡的阻力更小,操作顺畅性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配合槽的内壁面呈凹弧形;和/或所述侧面的一部分位于相邻所述配合槽之间并过渡衔接相邻所述配合槽,且相邻所述配合槽之间的所述侧面与所述配合槽的边缘呈弧形过渡。
在本方案中,设置配合槽的内壁面呈凹弧形,这样,联动件可以更容易地进出配合槽,不容易出现卡顿等问题,操作体验好,且对联动件的损伤也小,更利于保障产品的寿命。
设置侧面位于相邻配合槽之间的部位与配合槽的边缘之间弧形过渡,这样,联动件在不同配合槽之间切换时流畅性更好,不容易出现卡顿现象,操作体验好,且对联动件的损伤也小,更利于保障产品的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联动件上构造有凸弧面,所述凸弧面与所述配合槽配合以锁定所述调压阀。
在本方案中,联动件上设置凸弧面,并使凸弧面与配合槽配合以锁定调压阀,这样,利用凸弧面,当调压阀转动进行调挡过程中,凸弧面沿调压阀的侧面滑动的阻力和损伤更小,可以更好地兼顾调挡的顺畅性并降低调压阀和联动件损伤。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装置上设有排气通道,所述调压阀包括: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所述复位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配合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复位,所述联动件适于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配合并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相连并随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盖体装置之间形成有传动结构,且当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转动,所述传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下活动进行调挡;活动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可上下运动,且所述活动阀体上下运动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气通道。
在本方案中,当转动第一转动件,第一转动件会带动第二转动件随之转动,其中,第二转动件转动过程中会经由传动结构引导第二转动件上下运动,这样,通过第二转动件上下运动调节第二转动件对活动阀体的配重,使活动阀体配合在排气通道上的重量改变,实现调节对排气通道的限压压力。如,通过第二转动件上下运动进行上下位置调整,其中,根据第二转动件的上下位置变化,在一些工况下,根据具体需求可实现使第二转动件的至少部分重力施加于活动阀体并对活动阀体配重,以使第二转动件的至少部分重力与活动阀体的重力之和用于重力限压;在另一些工况下,根据具体需求也可实现使第二转动件的重力不施加于活动阀体,而利用活动阀体的至少部分重力用于重力限压;在另一些工况下,根据具体需求也可使第二转动件和活动阀体的重力均不用于重力限压,使调压阀维持打开。如此,通过使第二转动件转动,从而形成相应的限压压力调节响应,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不同烹饪压力需求。
且通过本结构,实现第二转动件转动形成上下运动进行限压压力调节的目的的同时,活动阀体的限压过程基本不受影响,限压过程更加精确可靠,且通过第二转动件以进行上下运动联动,实现配重调节,整个结构简单化,且也方便第二转动件和活动阀体整体拆出清洗,日常使用更加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结构包括调压凸块和调压斜坡,所述调压斜坡包括斜面和弧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所述调压凸块和调压斜坡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另一者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当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调压斜坡的不同位置与所述调压凸块配合,使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升高或降低。
在本方案中,设置传动结构包括调压凸块和调压斜坡,调压凸块与调压斜坡之间可形成类似于凸轮机构的传动作用,当调压凸块沿调压斜坡滑动的过程中,相应使得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盖体装置位置升高或降低,实现利用传动结构将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输入转化为第二转动件上下位移运动的输出形式,且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传动顺畅性好,抗振减振效果好等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结构包括多个所述调压斜坡;其中,相邻所述调压斜坡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面,且相邻所述调压斜坡之间经由所述第一过渡面衔接过渡;和/或多个调压斜坡之间依次升高或依次降低地排列布置;和/或多个所述调压斜坡中,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调压斜坡分别衔接有第二过渡面;和/或多个所述调压斜坡中,位置最低的所述调压斜坡的一端衔接有第二过渡面,当所述调压凸块位于位置最低的所述调压斜坡所衔接的所述第二过渡面上,所述调压阀相应处于所述初始挡位。
在本方案中,调压凸块沿调压斜坡滑动使得调压阀自相邻挡位中的一者向另一者变挡,实现挡位调节,其中,设计多个调压斜坡,且在调压斜坡之间衔接有第一过渡面进行过渡,这样,调压凸块运动至调压斜坡之间的第一过渡面上时,相应完成一次挡位变换,且第一过渡面可以提供停靠作用以利于调压凸块维持稳定,使调压凸块不容易沿调压斜坡倒溜,挡位调节精度更高。
且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更好地搭配联动件与配合槽配合的锁定结构,例如,可以使联动件进出配合槽的过程中,调压凸块位于第一过渡面上,联动件沿配合槽之间的侧面滑动的过程中,调压凸块位于调压斜坡上,这样,联动件进出配合槽的阻力过程和调压凸块与调压斜坡配合的阻力过程有效分散开,结构之间的包容性和适配性更好,且运动过程中不会出现阻力集中的问题,更好地保障调挡过程的顺畅性,且也有减小了调挡作用力需求,用户操作体验可更好。
设置多个调压斜坡之间依次升高或依次降低的排列布置,这样,沿一个方向转动第一转动件时,第二转动件呈位置逐渐升高或位置逐渐降低的运动过程,实现依次挡位调节,不会出现跨挡,指示性更好,用户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且调压阀复位过程中也可以更顺利地一次性复位至初始挡位,不会卡在中途,从而提升调压阀装置开盖自动复位的可靠性。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多个调压斜坡之间依次升高或依次降低的排列布置,应该宏观地理解为多个调压斜坡之间在整体趋势上是逐渐升高排列或降低排列的,并不排斥调压斜坡上或调压斜坡之间具有某个小突起等结构而导致调压凸块在局部某个位置处有一定起伏跳动的情况。
也即,应当理解为,通过限定多个调压斜坡之间依次升高或依次降低的排列布置,应当包容理解为,调压凸块运动过程中,在多个调压斜坡的导向引导的整体趋势上,调压凸块的运动是逐渐升高或逐渐降低的,但是,也允许出现调压凸块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在某一位置处具有小幅度突跳起伏的情况。
设置多个调压斜坡中,位于两端的两个调压斜坡分别衔接有第二过渡面,这样,调压凸块经过端部的调压斜坡后,可以运动至第二过渡面上,通过第二过渡面的停靠作用以利于调压凸块维持稳定,使调压凸块不容易沿调压斜坡倒溜,挡位调节精度更高。
设置多个调压斜坡中,位置最低的调压斜坡的一端衔接有第二过渡面,当调压凸块位于位置最低的调压斜坡所衔接的第二过渡面上,调压阀相应处于初始挡位,通过第二过渡面的停靠作用以利于调压凸块在初始挡位维持稳定,使调压凸块不容易沿调压斜坡倒溜,对调压阀在初始挡位的锁定作用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一者设有导向筋,另一者设有凹槽,所述导向筋伸入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啮合使得所述第二转动件随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且所述导向筋沿所述凹槽可滑动,使得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可上下活动。
在本方案中,利用导向筋和凹槽啮合,且导向筋沿凹槽可上下滑动,既实现了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转动的传动连接,也使得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第一转动件可上下滑动,以供第二转动件通过上下运动进行挡位调节,且该结构中,导向筋沿凹槽滑动可形成导向作用,这样,第二转动件的上下运动方向更准确,压力控制更加准确可靠,且导向筋与凹槽配合,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呈环形并套装在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外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转动件呈环形并套装在第二转动件的外侧,这样,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之间嵌套形成相互定位,保障部件之间装配精度的同时,无需对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分别定位组装,结构更简化,装配也更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件上设有拨钮。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转动件上设有拨钮,用户通过拨钮驱动第一转动件转动进行调挡,产品操作可更加方便、简单。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装置具有面盖,所述面盖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其中,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和所述第一转动件上中的一者上设有旋转导槽,另一者上设有旋转限位凸块,所述旋转限位凸块伸入所述旋转导槽内并沿所述旋转导槽滑动,且所述旋转限位凸块与所述旋转导槽配合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离开所述安装槽;或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一旋转卡接部,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二旋转卡接部,所述第一旋转卡接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卡接部之间旋转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脱离所述安装槽。
在本方案中,面盖上设置安装槽,第一转动件至少部分容置于安装槽内,装配简单、方便,定位可靠。其中,安装槽的侧壁与第一转动件之间利用旋转导槽和旋转限位凸块滑动连接,可对第一转动件在安装槽内的旋转进行导向,并且限制第一转动件脱离安装槽,这样,第一转动件在面盖上的装配更加可靠、牢固,同时,兼顾地保障了第一转动件的转动平稳性。
在本方案中,安装槽的侧壁与第一转动件之间利用第一旋转卡接部和第二旋转卡接部形成旋转卡接,可对第一转动件在安装槽内的旋转进行导向,并且限制第一转动件脱离安装槽,这样,第一转动件在盖体装置上的装配更加可靠、牢固,同时,兼顾地保障了第一转动件的转动平稳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活动阀体中的一者设有限位结构,另一者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块伸入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且所述活动阀体上下运动使所述限位块往返于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其中,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体。
在本方案中,在第二转动件上设置限位凸起,活动阀体上设置限位块,并使限位块被限位在限位凸起之间,这样可以防止活动阀体脱离第二转动件,有效保障第二转动件与活动阀体之间连接及相对位置准确性,有效保障调挡功能准确、可靠。设置其中至少一个限位凸起为柔性体,这样,第二转动件与活动阀体之间形成柔性连接,更方便产品的装卸,这样,调压阀内部拆洗更方便容易,更利于产品内部清洁卫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复位驱动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盖体装置及所述调压阀配合,所述调压阀运动联动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变形,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回复时带动所述调压阀复位。
在本方案中,复位驱动件包第二弹性件,且第二弹性件以弹力驱动调压阀复位,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复位驱动及时性好、响应精度高等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呈弧形,并沿所述调压阀的周向延伸设置呈弧形。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弹性件呈弧形,并沿调压阀的周向延伸设置,这样,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大致沿调压阀的切向,对于驱动调压阀转动以促进调压阀复位而言,可具有更高的驱动能效和更大的驱动行程,这样,可以更可靠地保证对调压阀驱动到位,从而更好地保障调压阀自动复位至初始挡位的到位效果。且相对来讲,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呈弧形并沿调压阀的周向延伸,这样,调压阀对第二弹性件的反作用大致沿第二弹性件的切向,第二弹性件的受力效果和变形效果更好,从而延长第二弹性件的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装置上设有装配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容置于所述装配槽内并沿所述装配槽伸缩,所述调压阀限定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与所述调压阀的中心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装配槽的一端部抵靠,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块抵靠,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转动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回复力使所述调压阀复位。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块相对于调压阀的中心偏心设置,并与第二弹性件抵靠,以压缩第二弹性件,或供第二弹性件的弹力施加于调压阀的驱动块以对调压阀驱动复位,这样,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可以良好地驱动调压阀转动,驱动具有高效性。
面盖上设有装配槽,使第二弹性件容置于装配槽,且第二弹性件沿装配槽伸缩,一方面,装配槽的设置更方便第二弹性件的安装和定位,另一方面,装配槽的导向作用可以良好地引导第二弹性件的变形方向,这样,第二弹性件的变形效果更好,不容易发生不可逆变形,使用寿命更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还包括:操作控制组件,配置为驱动所述调压阀装置的活动阀体打开。
在本方案中,设置操作控制组件,可以供用户手动操作控制调压阀装置的活动阀体,产品使用更具灵活性和安装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操作控制组件包括:操作部和传动杠杆,所述传动杠杆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所述操作部适于驱动所述传动杠杆,使所述传动杠杆联动所述活动阀体打开。
在本方案中,利用传动杠杆在操作部与活动阀体之间传动,当操作部被操作,传动杠杆相应驱动活动阀体运动使阀芯打开,实现良好地手动控制打开的功能,且传动杠杆通过力臂设计可以实现对操作部操作更加省力,也可以使得操作控制组件的布局更加灵活方便。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烹饪锅盖合并围成烹饪腔,所述盖体的调压阀装置与所述烹饪腔连通。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盖体,从而具有上述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盖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部分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盖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面盖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面盖与第二弹性件组合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自锁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联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活动阀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与活动阀体组合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盖体局部的剖视结构去除第一转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在高压挡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盖体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在低压挡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在无压挡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盖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所示联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1中所示第一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盖体在合盖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合盖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盖体在开盖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开盖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调压阀装置,20开合盖联动机构,21自锁滑块,23浮子孔,24推杆,25第三弹性件,26卡钩,30盖体装置,31盖本体,32面盖,3201安装槽,3202旋转限位凸块,3204锁扣结构,3205第二限位部,3206装配槽,3207止挡壁,3208安装区域,3209安装座,3210轨道槽,3212复位引导槽,3214密封装配槽,3216调压凸块,3217第一旋转卡接部,33锅盖,40操作控制组件,41操作部,42传动杠杆,50降噪盖,60密封件,70浮子,100调压阀,101侧面,102配合槽,102a配合槽,102b配合槽,102c配合槽,103弧形过渡,110阀芯,111排气通道,120第一转动件,121凹槽,122拨钮,123旋转导槽,124驱动块,125第二旋转卡接部,130第二转动件,134导向筋,135限位结构,1351限位凸起,1352柔性体,136提手环,140活动阀体,141限位块,142封堵部,200联动件,210第一限位部,220凸弧面,230止挡结构,240导向杆,250自锁销,260配合部,301第二弹性件,400第一弹性件,530调压面,531第一级调压平面,532第二级调压平面,533第三级调压平面,534第一调压斜坡,535第二调压斜坡,80烹饪锅,91锅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盖体及烹饪设备。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调压阀装置10、开合盖联动机构20和盖体装置30。
其中,当盖体装置30开盖,盖体装置30联动开合盖联动机构20,并通过开合盖联动机构20联动调压阀装置10,使调压阀装置10的挡位复位至初始挡位。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盖体,当盖体装置30开盖,盖体装置30联动开合盖联动机构20,并通过开合盖联动机构20联动调压阀装置10,使调压阀装置10的挡位复位至初始挡位,这样则实现了开盖时调压阀装置10自动复位,无需用户对调压阀装置10手动归挡,使用操作更加方便、简洁,同时避免了用户使用调挡功能时忘记对调压阀装置10复位引起的下一次烹饪挡位不对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处于排气挡位发生水烧干等风险和危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更详细地,盖体具体用于烹饪设备,例如,用于电饭煲、压力锅、电蒸锅、蒸汽饭煲等烹饪设备,盖体配置为与烹饪设备的烹饪锅80盖合,并适于与烹饪锅80合围出烹饪腔。
可以理解,调压阀装置10为多挡位的调压装置,也即,调压阀装置10具有多个挡位,每个挡位分别配套有限压压力,调压阀装置10配置为将烹饪腔内的压力限制在当前挡位所配套的限压压力以下。
其中,初始挡位为多个挡位中的一者。更详细举例而言,初始挡位可以为无压挡位或高压挡位,换言之,无压挡位也可称之为零压挡位或常压挡位。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调压阀装置10、开合盖联动机构20和盖体装置30。
其中,调压阀装置10包括调压阀100、联动件200和复位驱动件(具体可参照第二弹性件301进行理解)。
具体地,调压阀100具有多个挡位,且多个挡位中的一者为初始挡位。调压阀100用于调挡和限压,具体用于将烹饪腔内的压力限制在当前挡位所配套的限压压力以下。
联动件200适于锁定调压阀100的挡位。这样,在将调压阀100调至相应挡位后,利用联动件200对调压阀100锁定挡位,可以使得调压阀100的挡位维持稳定可靠,防止调压阀100在非调节情形下跳挡,产品限压功能更精准可靠。
其中,联动件200用于与开合盖联动机构20配合。具体地,当盖体装置30开盖,盖体装置30联动开合盖联动机构20,并通过开合盖联动机构20联动联动件200,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
复位驱动件与调压阀100配合,且当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100至初始挡位。
如此,当盖本体31开盖,可以形成如下传动过程:
盖体装置30联动开合盖联动机构20-开合盖联动机构20联动联动件200运动,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100至初始挡位。
利用上述传动过程,形成了盖本体31开盖-调压阀100至初始挡位的自动触发响应过程。无需用户对调压阀装置10手动归挡,使用操作更加方便、简洁,同时避免了用户使用调挡功能时忘记对调压阀装置10复位引起的水烧干等风险和危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且本结构中,驱动调压阀100复位的动力来自于复位驱动件,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开合盖联动机构20的精准性不受调压阀100干扰,保证产品的开合盖功能稳定、可靠,有效保障产品安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调压阀装置1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00。具体地,第一弹性件400与联动件200配合;联动件200设置在盖体装置30上并相对于盖体装置30可活动;当联动件200运动以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联动件200使第一弹性件400变形;当第一弹性件400弹性回复,第一弹性件400的弹力驱动联动件200朝调压阀100运动,使联动件200锁定调压阀100的挡位。这样,在每次对调压阀100调挡之后,联动件200可以自动、及时、准确地对调压阀100进行挡位锁定,无需用户手动锁挡,产品使用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详细举例地,如图2所示,联动件200具体设置在盖体装置30的面盖32内侧,并相对于面盖3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联动件200在第一位置与调压阀100配合以锁定调压阀100的挡位(如图2和图5所示),联动件200在第二位置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其中,第一弹性件400与联动件200抵靠或相连,当联动件200在第二位置,联动件200拉伸过压缩第一弹性件400使第一弹性件400变形,当第一弹性件400弹性回复,驱动联动件200向第一位置运动。
这样,调压阀100复位过程中,开合盖联动机构20联动联动件200使联动件200至第二位置以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后,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100自动复位至初始挡位,当开合盖联动机构20对联动件200的作用力撤去后,联动件200在第一弹性件400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并将调压阀100锁定于该初始挡位;再如,调压阀100调挡过程中,联动件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从而具有一定的活动量,这样,对调压阀100调节挡位时,联动件200向第二位置运动可以对调压阀100的调节挡位运动进行避让,使联动件20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调挡过程中对调压阀100的干涉量,调压阀100被调节至相应挡位后,联动件200在第一弹性件400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并将调压阀100锁定于当前挡位,使得调压阀100的挡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稳定,降低跳挡风险。
更详细地,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400为伸缩弹簧,其一端与联动件200抵靠,另一端与盖体装置30抵靠,例如具体与盖体装置30的面盖32抵靠。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00也可采用为弹片、弹性硅胶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9所示,为对第一弹性件400的伸缩进行导向以提升第一弹性件400的变形效果,在联动件200上限定有导向杆240,第一弹性件400的至少一部分套装在导向杆240的外侧,使得第一弹性件400沿导向杆240进行伸缩变形。
更进一步地,如图2、图5和图9所示,联动件200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10,盖体装置30限定有第二限位部3205;当联动件200运动以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例如当联动件200位于第二位置),第一限位部210与第二限位部3205分开。
当第一弹性件400的弹力驱动联动件200使联动件200锁定调压阀100的挡位(例如当联动件200位于第一位置),弹力使第一限位部210抵靠在第二限位部3205上。这样,使得联动件200的装配具有一定的预紧力,联动件200的组装和运动平稳性更好,这样可以防止调挡过程中调压阀100带动联动件200导致联动件200偏位,使得联动件200位置精度更加可靠。且在满足预紧力提升平稳性的同时,通过第一限位部210和第二限位部3205抵靠可以分担一部分弹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联动件200对调压阀100的锁定作用力,以更好地在满足锁定需求的同时,防止调压阀100受力过大,如此以更好地保障调压阀100的位置精度和运动精度,并且避免调挡阻力过大的问题。
更详细地,如图9所示,联动件200具体轴体,轴体上限定有轴肩结构,轴肩结构作为第一限位部210。如图5所示,盖体上设有复位引导槽3212,联动件200的一部分穿过复位引导槽3212与调压阀100配合以对调压阀100锁定挡位,且复位引导槽3212同时作为第二限位部3205,联动件200的第一限位部210与复位引导槽3212抵靠配合对联动件200限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进一步强化联动件2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盖体装置30限定有轨道槽3210,联动件200的一部分位于轨道槽3210内,且联动件200的运动经由轨道槽3210导向和限位,可以使得联动件200的运动更加精准,且使得联动件200与调压阀100的配合更加精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联动件200对调压阀100的限位可靠性,从而提升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轨道槽3210与第二限位部3205之间具有间距,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联动件200的导向效果,且可以防止联动件200以第二限位部3205为支点发生偏转,进一步提升联动件200的装配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其中,调压阀100位于盖体装置30上,调压阀100的至少部分相对于盖体装置30可转动,且调压阀100的至少部分转动使调压阀100的挡位改变。采用旋转调压的调压阀100,具有调压操作简单、方便,且这样的结构在不浪费产品空间的前提下,可拥有更大的调节行程,这样,可以形成更多的挡位,且也利于对挡位的精细化调控。
联动件200与调压阀100配合,并限制调压阀100的至少部分转动以锁定调压阀100的挡位。联动件200通过限制调压阀100转动实现对调压阀100锁定挡位,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调压阀100限定有多个配合槽102,且调压阀100的多个挡位与多个配合槽102配套;多个配合槽102沿调压阀100的周向间隔地排列设置,联动件200的一部分伸入配合槽102内限制调压阀100转动,使调压阀100锁定于与配合槽102配套的挡位。该结构中,通过联动件200与配合槽102的侧壁干涉,能更可靠地限制调压阀100转动,从而更加可靠地对调压阀100锁定挡位。
其中,多个配合槽102的设计可以实现对调压阀100在不同挡位相应锁定,对调压阀100锁定挡位更加全面可靠,且调挡过程中,联动件200通过沿多个配合槽102依次配合运动,可以产生段感体验,使得挡位切换通过相应的段感进行外化体现,对挡位切换的指示效果更好,且也提升了产品的操作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10所示,调压阀100具有侧面101,侧面101局部凹陷形成配合槽102。这样,既能满足联动件200与凹陷的配合槽102之间插接配合对调压阀100限制转动以锁定挡位,又可以更好地兼顾调挡过程中联动件200在不同配合槽102之间运动和切换,这样,调挡的阻力更小,操作顺畅性更好。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配合槽102的内壁面呈凹弧形。这样,联动件200可以更容易地进出配合槽102,不容易出现卡顿等问题,操作体验好,且对联动件200的损伤也小,更利于保障产品的寿命。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侧面101的一部分位于相邻配合槽102之间并过渡衔接相邻配合槽102,且相邻配合槽102之间的侧面101与配合槽102的边缘呈弧形过渡103。这样,联动件200在不同配合槽102之间切换时流畅性更好,不容易出现卡顿现象,操作体验好,且对联动件200的损伤也小,更利于保障产品的寿命。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联动件200上构造有凸弧面220,凸弧面220与调压阀100的配合槽102配合以锁定调压阀100。这样,利用凸弧面220,当调压阀100转动进行调挡过程中,凸弧面220沿调压阀100的侧面101滑动的阻力和损伤更小,可以更好地兼顾调挡的顺畅性并降低调压阀100和联动件200损伤。
更详细地,如图9所示,联动件200的轴体轴向的一端的端面限定为该凸弧面220,联动件200以凸弧面220部位与调压阀100的侧面101及配合槽102配合,具体地,调压阀100转动时,凸弧面220沿侧面101滑动并在不同配合槽102之间切换,实现对不同挡位锁定。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盖体装置30上限定有排气通道111。排气通道111用于与烹饪腔连通,当排气通道111打开,供烹饪腔排气,当排气通道111关闭,使得烹饪腔在排气通道111处密封。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调压阀100包括第一转动件120和阀体组件。
如图2所示,第一转动件120相对于盖体装置30可转动,复位驱动件与第一转动件120配合并适于驱动第一转动件120转动复位,联动件200适于与第一转动件120配合并限制第一转动件120转动。
阀体组件用于打开或封堵排气通道,其中,第一转动件120与阀体组件相连,且第一转动件120配置为通过转动联动阀体组件,使阀体组件对排气通道的限压压力改变。其中,复位驱动件与第一转动件120配合并适于驱动第一转动件120转动复位,联动件200适于与第一转动件120配合并限制第一转动件120转动。
更具体地,阀体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转动件130和活动阀体140。第一转动件120与第二转动件130相连,第一转动件120转动时带动第二转动件130相对排气通道111上升或下降,以改变阀体组件配合在排气通道111上的重量。
活动阀体140上设有封堵部,封堵部用于封闭或打开排气通道111。活动阀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30可上下运动,且活动阀体140上下运动打开或关闭排气通道111。
详细举例而言,盖体装置上设有阀芯110,阀芯110内限定有排气通道111。具体地,当封堵部压在阀芯110上,封堵部对阀芯110的排气通道111密封,当活动阀体140被顶起使得封堵部打开排气通道111,烹饪腔可沿排气通道111排气。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气通道111也可经由盖体装置的锅盖33、内盖等上的排气孔限定出。
其中,以调压阀100具有无压挡/排气挡、低压挡和高压挡,并可在无压挡/排气挡、低压挡和高压挡之间切换为例进行详细举例说明:
第一转动件120旋转的同时,第二转动件130实现旋转并上升,第二转动件130上升后,第二转动件130的重量被盖体装置的面盖承受,没有压在阀芯110的排气口上,故此时只有活动阀体140的重量压在阀芯110的排气口处,实现调压阀100切换为低压挡位,故此时烹饪设备的烹饪腔内的压力较低时就可以将活动阀体140推动而排气,实现低压烹饪。
当第一转动件120继续旋转,第二转动件130实现旋转并继续上升,第二转动件130将活动阀体140顶起,例如,第二转动件130的柔性体(具体如硅胶体、橡胶体等)将活动阀体140顶起,第二转动件130和活动阀体140整体离开阀芯110,第二转动件130和活动阀体140均没有压在阀芯110的排气口上,排气通道111打开,实现调压阀100切换为无压挡位或排气挡位,实现无压烹饪或排气。
当第二转动件130在第一转动件120的带动下复位时,第二转动件130下降,第二转动件130压在活动阀体140上,具体如,第二转动件130的限位凸起压在活动阀体140的限位块上,从而使得活动阀体140和第二转动件130的重量都压在阀芯110的排气口上,实现调压阀100切换为高压挡位,故此时烹饪设备的烹饪腔内的压力要达到较高才可以将活动阀体140推动而排气,实现高压烹饪,由此通过改变阀体组件压在阀芯110的排气口上的重量,从而实现调节烹饪设备内的烹饪腔压力变化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二转动件130和盖体装置30之间形成有传动结构,其中,当所述第二转动件130相对于盖体装置30转动,第二转动件130与盖体装置30之间具体经由传动结构进行传动,使第二转动件130上下活动进行调挡。
举例而言,如图16所示,传动结构包括调压凸块3216(调压凸块3216具体为支撑柱)和调压斜坡(具体参照附图中的第一调压斜坡534和/或第二调压斜坡535进行理解),调压斜坡包括斜面和弧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调压凸块3216和调压斜坡中的一者设置在第二转动件130上,另一者设置在盖体装置30上;当第二转动件130转动,调压凸块3216沿调压斜坡滑动,其中,调压斜坡的不同位置与调压凸块3216配合,使第二转动件130相对于盖体装置30升高或降低。
这样,调压凸块3216与调压斜坡之间可形成类似于凸轮机构的传动作用,当调压凸块3216沿调压斜坡滑动的过程中,相应使得第二转动件130相对于盖体装置30位置升高或降低,实现利用传动结构将第二转动件130的转动输入转化为第二转动件130上下位移运动的输出形式,且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传动顺畅性好,抗振减振效果好等优点。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二转动件130上限定有调压面530,传动结构形成为调压面530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调压面530包括第一级调压平面531、第二级调压平面532、第三级调压平面533、第一调压斜坡534和第二调压斜坡535,第一调压斜坡534过渡在第一级调压平面531与第二级调压平面532之间,且第一调压斜坡534自第一级调压平面531向第二级调压平面532位置升高,第二调压斜坡535自第二级调压平面532向第三级调压平面533位置升高。
另外,如图24,第一转动件120设有侧面101,且侧面上限定有3个配合槽102,分别为配合槽102a、配合槽102b、配合槽102c。配合槽102a对应高压挡位,配合槽102b对应低压挡位,配合槽102c对应无压挡位或排气挡位。
当调压凸块3216抵靠于第三级调压平面533上,如图17和图18所示,调压阀100处于初始挡位(也即高压挡位),第二转动件130的位置最低,且联动件200的凸弧面220配合于对应高压挡位的配合槽102a内以锁定第一转动件120,烹饪腔内进行高压烹饪;
当调压凸块3216抵靠于第二级调压平面532上,如图19所示,第二转动件130被抬高且其重量支撑在盖体装置30上,调压阀100处于低压挡位,且联动件200的凸弧面220配合于对应低压挡位的配合槽102b内以锁定第一转动件120,烹饪腔内进行低压烹饪;
当调压凸块3216抵靠于第一级调压平面531上,如图20所示,第二转动件130继续被抬高并带动活动阀体140一起上升,调压阀100处于无压挡位或排气挡位,且联动件200的凸弧面220配合于对应无压挡位或排挡位的配合槽102c内以锁定第一转动件120,阀体组件位置最高,烹饪腔内进行无压烹饪或排气。
通过本方案,且通过本结构,实现第二转动件130转动形成上下运动进行限压压力调节的目的的同时,活动阀体140的限压过程基本不受影响,限压过程更加精确可靠,且通过阀体组件转动以进行上下运动联动,实现阀体组件配重调节,整个结构简单化,且也方便阀体组件整体拆出清洗,日常使用更加方便。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螺纹结构实现第二转动件转动同时形成上下运动的目的。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20与第二转动件130之间的连接使得第二转动件130随第一转动件120转动,并使得第二转动件130相对于第一转动件120可上下运动。
例如,第一转动件120具有环形体,并围成上下贯穿的安装孔,第二转动件130位于该安装孔。第二转动件130的侧壁的外表面和环形体侧壁的内表面中一者设有导向筋134,另一者设有凹槽121,导向筋134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凹槽121套装在导向筋134的外侧形成导向筋134与凹槽121啮合,凹槽121为上下延伸设置的滑槽,导向筋134沿凹槽121可上下滑动,这样,既满足第一转动件120与第二转动件130之间转动联动,也使得第二转动件130与第一转动件120之间可上下相对运动。使得第一转动件120转动时,第二转动件130可相对于第一转动件120上升或下降。
更详细地,如图10所示,第一转动件120呈环形,并围成上下贯穿的安装孔,第二转动件130位于该安装孔内并可沿该安装孔上下活动。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转动件随第二转动件上下运动。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转动件为第二转动件的一部分,如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形成为一体。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转动件120上设有拨钮122。用户通过拨钮122驱动第一转动件120转动进行调挡,产品操作可更加方便、简单。
进一步地,如图3、图5和图7所示,盖体装置30具有面盖32,面盖32上设有安装槽3201。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件120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3201内。
其中,如图7和图10所示,安装槽3201的侧壁和第一转动件120上中的一者上设有旋转导槽123,另一者上设有旋转限位凸块3202,旋转限位凸块3202伸入旋转导槽123内并沿旋转导槽123滑动,且旋转限位凸块3202与旋转导槽123配合限制第一转动件120离开安装槽3201。
更详细地,旋转导槽123沿其所在的安装槽3201侧壁或第一转动件120的周向延伸,旋转限位凸块3202伸入旋转导槽123内,这样,第一转动件120转动的过程中,旋转限位凸块3202沿旋转导槽123滑动。
其中,旋转导槽123具有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侧壁与下侧壁之间间隔并围成供旋转限位凸块3202滑动运动的空间。旋转限位凸块3202位于上侧壁与下侧壁之间,利用上侧壁和下侧壁对旋转限位凸块3202限位,限制第一转动件120脱离安装槽3201。
更进一步地,安装槽3201的侧壁和第一转动件120上中的一者上沿周向排列布置有多个旋转导槽123,另一者上相应设有多个旋转限位凸块3202(具体例如图7所示,安装槽3201的侧壁上设有3个旋转限位凸块3202),多个旋转限位凸块3202与多个旋转导槽123之间一一对应配合,这样,形成对第一转动件120周向多个位置进行支撑和限位,进一步提升第一转动件120的装配稳定性。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1个旋转限位凸块3202与1个旋转导槽123配合。或者,根据需求,也可设计2个、4个、5个、6个等旋转限位凸块3202,旋转导槽123的数量根据旋转限位凸块3202的数量相应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盖体装置30限定有多个调压凸块3216,第二转动件130上设有多个调压面530,且调压面530与调压凸块3216之间一对一配套。对第二转动件130支撑更平稳。
具体例如图7所示,盖体装置30的面盖32上设有安装槽3201,安装槽3201内设有调压凸块3216,调压凸块3216为相对于安装槽3201的内底面凸起的凸筋或支撑柱。调压凸块3216的数量为3个,且3个调压凸块3216沿安装槽3201的周向间隔地排列布置,以对第二转动件130更平稳地支撑。当然,调压凸块3216的数量并不局限为3个,在其他实施例中,调压凸块3216的数量也可设计为1个、2个、4个、5个甚至更多。
进一步地,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转动件130和活动阀体140中的一者设有限位结构135,另一者设有限位块141,限位结构135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限位凸起1351,限位块141伸入两个限位凸起1351之间,且活动阀体140上下运动使限位块141往返于两个限位凸起1351之间。这样可以防止活动阀体140脱离第二转动件130,有效保障第二转动件130与活动阀体140之间连接及相对位置准确性,有效保障调挡功能准确、可靠。
更进一步地,两个限位凸起1351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体1352。这样,第二转动件130与活动阀体140之间形成柔性连接,更方便产品的装卸。
详细举例地,如图12所示,柔性体1352与第二转动件130为分体部件。例如,第二转动件130上设有容置槽,柔性体1352的一部分容置于安容置槽,并通过容置槽限位实现柔性体1352装配在第二转动件130上。柔性体1352的另一部分伸出容置槽,并自第二转动件130的表面凸起,其中,柔性体1352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30的表面凸起的部位作为一个限位凸起1351,该柔性体1352与第二转动件130的表面上的另一限位凸起1351之间间隔分布限定出供限位块141活动的空间,活动阀体140相对于第二转动件130上下运动,使得限位块141在柔性体1352与限位凸起1351之间来回运动。
更详细例如,柔性体1352为硅胶件。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地,开合盖联动机构20包括自锁滑块21,自锁滑块21设置在盖体装置30上,且盖体装置30开盖联动自锁滑块21运动,并通过自锁滑块21联动调压阀装置10的联动件200,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装置10的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
更进一步地,自锁滑块21上设有止挡部,联动件200上限定有适配止挡部的止挡结构230;当盖体装置30开盖,止挡部作用于止挡结构230并驱动联动件200运动,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
进一步举例而言,止挡部为设置在自锁滑块上的凸板或卡钩26,止挡结构230为止挡凸块,止挡凸块的至少一部分朝自锁滑块延伸,当盖体装置30开盖,凸板或卡钩26拉动止挡凸块,使联动件200朝远离调压阀100的方向运动。
另外,盖体装置30上设有轨道槽3210,联动件200的一部分位于轨道槽3210内,且轨道槽3210适于对联动件200的运动导向。
进一步地,盖体装置30上还设有复位引导槽3212,复位引导槽3212位于轨道槽3210与调压阀100之间,联动件200的一端自复位引导槽3212穿过与调压阀100配合以对调压阀100锁定,其中,复位引导槽3212与轨道槽3210之间间隔地分布。
更进一步地,盖体装置30的面盖或内盖上形成有第二限位部3205,第二限位部3205具体包括挡筋且挡筋围设出复位引导槽3212,联动件200的一部分穿设在复位引导槽3212内,联动件200上设有轴肩,轴肩作为第一限位部并适于与复位引导槽3212两侧的第二限位部3205抵靠或分离以对联动件200限位。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复位驱动件包括第二弹性件301,具体为弹簧,当然,根据需求可以为弹片、弹性橡胶等。
第二弹性件301与盖体装置30及调压阀100抵靠配合,调压阀100运动联动第二弹性件301使第二弹性件301变形,第二弹性件301弹性回复时带动调压阀100复位。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301沿调压阀100的周向延伸设置呈弧形。
更详细地,如图7和图5所示,盖体装置30具有面盖32,面盖32上设有装配槽3206,装配槽3206沿调压阀100的周向延伸设置呈弧形。第二弹性件301容置于装配槽3206内并沿装配槽3206伸缩。一方面,装配槽3206的设置更方便第二弹性件301的安装和定位,另一方面,装配槽3206的导向作用可以良好地引导第二弹性件301的变形方向,这样,第二弹性件301的变形效果更好,不容易发生不可逆变形,使用寿命更长。
更详细举例地,如图5、图7及图15所示,装配槽3206延伸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止挡壁3207,另一端形成安装区域3208。
调压阀100的第一转动件120上限定有驱动块124,驱动块124与调压阀的第一转动件120的中心线之间具有间距。第二弹性件301的一端与装配槽3206的一端部的止挡壁3207抵靠,安装区域3208供驱动块124伸入,第二弹性件301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件120的驱动块124抵靠,第一转动件120相对于盖体装置30可转动,第一转动件120转动时使驱动块124压缩第二弹性件301,第二弹性件301的回复力使第一转动件120转动复位,从而使调压阀100复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调压阀装置10、开合盖联动机构20和盖体装置30。
如图2所示,调压阀装置10包括调压阀100、联动件200和复位驱动件。
其中,复位驱动件包括第二弹性件301,第二弹性件301与盖体装置30及调压阀100抵靠。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复位驱动及时性好、响应精度高等优点。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7所示,第二弹性件301呈弧形,并沿调压阀100的周向延伸设置。这样,第二弹性件301的弹力大致沿调压阀100的切向,对于驱动调压阀100转动以促进调压阀100复位而言,可具有更高的驱动能效和更大的驱动行程,这样,可以更可靠地保证对调压阀100驱动到位,从而更好地保障调压阀100自动复位至初始挡位的到位效果。且相对来讲,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301呈弧形并沿调压阀100的周向延伸,这样,调压阀100对第二弹性件301的反作用大致沿第二弹性件301的切向,第二弹性件301的受力效果和变形效果更好,从而延长第二弹性件301的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调压阀100限定有驱动块124,驱动块124与调压阀100的中心线之间具有间距,第二弹性件301的一端与盖体装置30抵靠,另一端与驱动块124抵靠。这样,第二弹性件301的弹力可以良好地驱动调压阀100转动,驱动具有高效性。
进一步举例地,如图7所示,第二弹性件301的一端与盖体装置30抵靠,盖体装置30上在第二弹性件301的另一端的位置处形成有安装区域3208(大致可参照附图7中所示的虚线框区域进行理解),该安装区域3208供驱动块124布置,当调压阀100装配到盖体装置30上,驱动块124相应位于安装区域3208并与第二弹性件301的另一端配合,这样,调压阀100动作,使得驱动块124压缩第二弹性件301;或驱动块124被第二弹性件301的弹力驱动,使得调压阀100复位至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5所示,盖体装置30具有面盖32,面盖32上设有装配槽3206,第二弹性件301容置于装配槽3206内并沿装配槽3206伸缩。一方面,装配槽3206的设置更方便第二弹性件301的安装和定位,另一方面,装配槽3206的导向作用可以良好地引导第二弹性件301的变形方向,这样,第二弹性件301的变形效果更好,不容易发生不可逆变形,使用寿命更长。
更详细举例地,如图5和图7所示,面盖32上设有大致呈弧形的装配槽3206,第二弹性件301为伸缩弹簧且大致沿弧形的装配槽3206延伸设置,并沿装配槽3206进行伸缩变形。其中,装配槽3206延伸方向的一端形成有止挡壁3207,另一端形成安装区域3208,第二弹性件301的一端与止挡壁3207抵靠,另一端与位于安装区域3208位置的驱动块124抵靠。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开合盖联动机构20包括自锁滑块21,自锁滑块21设置在盖体装置30上,且盖体装置30开盖联动自锁滑块21运动,并通过自锁滑块21联动调压阀装置10的联动件200,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装置10的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该结构满足开盖触发调压阀装置10自动复位的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简言之,可以利用盖体原本具有的自锁滑块21来对调压阀装置10进行开盖触发控制,改造成本低,且部件之间的相适性好,改造简单、方便。
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盖体装置30包括盖本体31,盖本体31设有锁扣结构3204。更详细举例地,盖本体31可包括面盖32和位于面盖32的内侧的锅盖33,锁扣结构3204可具体形成在锅盖33上并自锅盖33的内侧凸伸。或者,盖本体31可包括面盖32和位于面盖32的内侧的锁扣部件,锁扣结构3204具体形成在锁扣部件上。可以理解,锁扣结构3204用于与烹饪锅80的锅牙91扣合以锁紧锅盖33与烹饪锅80,从而使盖本体31盖合,且锁扣结构3204与锅牙91之间可以解除扣合以使盖本体31开盖。
如图8所示,自锁滑块21设有推杆24(推杆也可称之为自锁销)和第三弹性件25,第三弹性件25套装在推杆24的外侧。锅盖33上设有通孔,推杆24的一部分沿通孔伸至锅盖33的内侧。
其中,盖本体31开盖的过程中,锅牙91会向外顶起推杆24,使推杆24向外运动并压缩第三弹性件25。其中,由于推杆24设置在自锁滑块21上,推杆24向外运动的过程中会联动自锁滑块21向外运动。从而实现了盖本体31开盖对自锁滑动的联动作用。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自锁滑块21具有使盖本体31自锁的功能。具体地,如图8所示,自锁滑块21上设有浮子孔23,如图3所示,盖本体31上限定有浮子70,当浮子70浮起,浮子70穿过浮子孔23,这样,浮子70限制自锁滑块21向外运动,相应地,利用推杆24可反过来限制锅牙91运动,从而限制锅牙91与锁扣结构3204解除扣合,实现盖本体31自锁。相应地,该情况下,自锁滑块21也不会通过联动件200使调压阀100自动向初始位置复位。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自锁滑块21上设有止挡部,如图9所示,联动件200上限定有适配止挡部的止挡结构230;当盖体装置30开盖,止挡部作用于止挡结构230并驱动联动件200运动,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止挡部的限定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的优点,可以方便、简单地对现有自锁滑块21改造获得,改造成本低,适于在领域内推广。
举例地,如图8所示,止挡部可以具体为自锁滑块21上设置的卡钩26,该卡钩26与自锁滑块21之间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进一步地,止挡部可以具体设置在自锁滑块21远离推杆24的一端。
举例地,如图9所示,止挡结构230可以具体为联动件200上的凸块,该凸块可以与联动件200一体,当然,也可以与联动件200分体。进一步地,止挡结构230可以具体设置在联动件200的凸弧面220与导向杆240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盖体还包括:操作控制组件40,操作控制组件40配置为驱动调压阀装置10的活动阀体140打开。这样,用户可通过操作控制组件40手动操作控制调压阀装置10的活动阀体140打开进行排气,产品使用更具灵活性和安装性。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操作控制组件40包括操作部41(可以更具体为按钮)和传动杠杆42。
如图6所示,盖体装置30包括面盖32,面盖32的内表面设有安装座3209,传动杠杆42铰接于安装座3209,使得传动杠杆42连接于面盖32并相对于面盖32可转动。
其中,如图3所示,传动杠杆42以铰接位置为支点,并自支点向两侧分别延伸以分别形成传动臂。其中一条传动臂延伸至操作部41的下方,另一条传动臂延伸至活动阀体140的下方,当操作部41向下按压其下方的传动臂,活动阀体140下方的传动臂将活动阀体140向上顶起,这样,活动阀体140向上运动使得封堵部142打开阀芯110的排气通道,实现控制活动阀体140打开进行排气。且传动杠杆42通过力臂设计可以实现对操作部41操作更加省力,也可以使得操作控制组件40的布局更加灵活方便。
更进一步地,盖体装置30还包括密封件60,如图6所示,面盖32的安装槽3201底部设有密封装配槽3214。如图3所示,密封件60安装于密封装配槽3214,传动杠杆42的传动臂穿设于密封件60,并伸入安装槽3201内以对安装槽3201内的活动阀体140驱动。
更进一步地,盖体还包括:降噪盖50,降噪盖50用于盖在调压阀100的外侧,对经调压阀100排放的气流降噪。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调压阀装置10、开合盖联动机构20和盖体装置30。
其中,如图21所示,调压阀装置10包括调压阀100和复位驱动件(具体可参照第二弹性件301进行理解)。
调压阀100具有多个挡位,且多个挡位中的一者为所述初始挡位。调压阀100用于调挡和限压,具体用于将烹饪腔内的压力限制在当前挡位所配套的限压压力以下。
其中,如图21所示,开合盖联动机构20包括联动件200,联动件200适于锁定调压阀100的挡位,联动件200设有自锁销250,自锁销250配置为与锅牙91配合使开盖时通过锅牙91联动联动件200运动,使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当联动件200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100至初始挡位。
更详细地,联动件200为自锁滑块。利用自锁滑块适配调压阀100以对调压阀100锁定或解锁,满足开盖触发调压阀100进行自动归位调节的使用需求的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简言之,可以利用盖体原本具有的自锁滑块来对调压阀100进行开盖触发控制,改造成本低,且部件之间的相适性好,改造简单、方便。
进一步举例地,自锁滑块限定有配合部260,配合部260适于与调压阀100配合以对调压阀100锁定。
更具体地,如图23所示,配合部260具体为设置在自锁滑块一端部的凸起,凸起朝调压阀100延伸。其中,调压阀100上设有配合槽,凸起用于伸入配合槽内,利用凸起与配合槽102抵靠限制调压阀100运动,从而锁定调压阀100。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凸起与自锁滑块可为一体式结构。更方便产品的加工和生产,且也利于简化产品的装配步骤。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凸起具有凸弧形过渡圆角。这样,凸起的凸弧形过渡圆角的设置使得联动件200上构造形成凸弧面220,并以凸弧面220与配合槽102配合以锁定调压阀100,可以减少自锁滑块与调压阀100之间的摩擦损伤。
进一步地,调压阀装置1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00,第一弹性件400与联动件200配合。联动件200设置在盖体装置30上并相对于盖体装置30可活动。当联动件200运动以解除对调压阀100的挡位锁定,联动件200使第一弹性件400变形;当第一弹性件400弹性回复,第一弹性件400的弹力驱动联动件200使联动件200朝调压阀100运动。
更详细地,第一弹性件400为锁销弹簧,其中,自锁滑块的一端设有凸起,自锁滑块远离凸起的一端设有自锁销250,锁销弹簧套装在自锁销250的外侧,锁销弹簧与自锁滑块以及盖本体抵靠。自锁销250配置为与锅牙91配合使开盖时通过锅牙91联动自锁滑块运动,锁销弹簧与自锁滑块配合并用于驱动自锁滑块复位。自锁滑块设置在盖体装置30上,且自锁滑块及自锁销250沿X方向可运动。
更详细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示意了盖体在合盖状态的部分结构。如图27和图28所示,示意了烹饪设备在合盖状态的部分结构。
参见图27和图28可见,当烹饪设备在合盖状态,自锁销250与锅牙91错位,这时,自锁销250未被锅牙91沿X方向向外顶起,自锁滑块因锁销弹簧的弹力位于自锁滑块在X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内相对靠内的位置。
同样处于合盖状态,参见图25和图26,由于自锁滑块在X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内相对靠内的位置,自锁滑块的配合部260伸入调压阀100的配合槽内,限制调压阀100,具体例如限制调压阀100沿S方向转动,从而使调压阀100锁定。
如图29和图30所示,示意了盖体在开盖状态的部分结构。如图31和图32所示,示意了烹饪设备在开盖状态的部分结构。
参见图31和图32可见,当烹饪设备在开盖状态,自锁销250与锅牙91位置对应,这时,自锁销250被锅牙91沿X方向向外顶起,从而使自锁滑块在X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内相对靠外的位置。
同样处于合盖状态,参见图29和图30,由于自锁滑块在X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内相对靠外的位置,自锁滑块的配合部260脱出调压阀100的配合槽,解除自锁滑块对调压阀100的限位,具体例如使得调压阀100可以沿S方向转动,从而使调压阀100解锁。
经由上述可见,实现了盖体装置30开盖同时,自锁滑块解除对调压阀100的限位,也即解除对调压阀100的锁定,这时,复位驱动件驱动调压阀100向初始挡位复位。盖体装置30合盖时,由于自锁销250未被顶起,在锁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锁滑块可与调压阀100配合对调压阀100锁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合盖状态下,自锁滑块也可以运动压缩锁销弹簧并实现对调压阀100解锁。
更进一步地,复位驱动件包括扭簧,扭簧与盖体装置30及调压阀100抵靠。
更具体而言,扭簧一端抵靠盖体装置30,另一端抵靠调压阀100的第一转动件。当第一转动件转动进行调压,使得扭簧弹性变形。扭簧弹性回复驱动第一转动件,使第一转动件联动阀体组件(具体参照第二转动件、活动阀体进行理解)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盖体装置30具有面盖32,面盖32上设有安装槽3201,第一转动件120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3201内,安装槽3201的侧壁设有第一旋转卡接部3217,第一转动件120设有第二旋转卡接部125,第一旋转卡接部3217与第二旋转卡接部125之间旋转卡接,以限制第一转动件120脱离安装槽。
更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扭簧装配在安装槽3201的底壁与第一转动件120的底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参见图21至图32,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相同之处(如调压阀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活动阀体等结构、调压阀的配合槽与联动件的配合结构及联动过程等),在不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1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此不再重复。
当然,本设计的调压阀100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采用调节阀体组件配重来调节限压压力的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螺旋结构(如螺纹)+控压弹簧的结构形式,调压阀100通过螺旋结构(如螺纹)调整控压弹簧的预紧力达到控压的目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锅80;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盖体,盖体与烹饪锅80盖合并围成烹饪腔,盖体的调压阀装置10与烹饪腔连通。
更详细地,调压阀装置10的阀芯110的排气通道与烹饪腔连通,且调压阀装置10的调压阀100控制阀芯110开闭并对烹饪腔控压。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盖体,从而具有上述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举例地,烹饪设备包括电饭煲、压力锅、电蒸锅、蒸汽煲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
参见图3所示,示意了盖体的剖视结构,多段阀(也即阀体组件)套在排气阀芯110上,手动排气杠杆(也即传动杠杆42)、密封件60安装在面盖32上,手动排气杠杆一端穿过密封件60,一端与排气按钮(也即操作部41)配合,排气复位弹簧实现排气按钮的复位功能。
旋转件(也即第一转动件120)与面盖32之间安装有自动复位弹簧(也即第二弹性件301),旋转件的一端与复位杆(也即联动件200)连接,旋转件旋转的同时与推动多段阀向上运动,并压缩自动复位弹簧,使其具有一定的回复力。旋转件上的调压凹坑结构(也即配合槽102)与复位杆上的凸点(也即凸弧面220)配合,实现挡位的设定。
当开盖时,自锁滑块21的凸块(也即自锁滑块21的止挡部)驱动复位杆的复位凸块(也即止挡结构230),使复位杆上的凸点脱出旋转件上的调压凹坑,旋转件及多段阀在自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达到开盖自动复位的目的。
如图14示意了多段阀的剖视结构,如图13示意了多段阀的活动阀体140的结构,如图12示意了多段阀的第二转动件130的结构。旋转件旋转的同时,调压外阀组件(也即第二转动件130)实现旋转、上下运动,达到调节多段阀的配合重量目的。旋转件上设置有多个调压凹坑,分别对应不同的压力段,复位杆安装在面盖32上,复位杆上设置复位杆弹簧(也即第一弹性件400),复位杆的顶部(也即凸点或凸弧面220)与旋转件的调压凹坑(也即配合槽102)配合,在复位杆弹簧的预紧力作用下实现挡位的设定。
如图6所示,示意了面盖32的仰视结构,面盖32设有杠杆安装座(也即安装座3209)、硅胶件安装槽(也即密封装配槽3214)、复位杆限位槽(也即轨道槽3210)、复位杆导槽(也即复位引导槽3212)、旋盖活动槽(也即安装槽3201)。
如图7所示,示意了面盖32的俯视结构,面盖32上设置有旋转限位凸块3202、复位弹簧限位筋、调压支撑筋(也即调压凸块3216)、复位弹簧安装槽(也即装配槽3206);
如图8所示,示意了自锁滑块21的结构,自锁滑块21上设置有止挡部,止挡部具体为卡钩26、凸板等。
如图9所示,示意了复位杆(也即联动件200)的结构,复位杆设置有凸点(也即凸弧面220)、限位轴肩(也即第一限位部210)、复位杆凸块弹簧安装面(也即导向杆240)。复位杆设有凸块(也即止挡结构230),卡钩用于钩住凸块以联动复位杆运动,使得复位杆对调压阀解锁。
如图10所示,示意了旋转件(也即第一转动件120)的结构,旋转件上设置有凹槽121、旋转导槽123、调压凹坑(也即配合槽102)、驱动块124;
如图14所示,示意了双段阀的剖视结构,其中,多段阀由内阀组件(也即活动阀体140)、外阀组件(也即第二转动件130)、外阀硅胶卡件(也即柔性体1352)组成,外阀硅胶卡件安装在外阀组件上,内阀组件在可在两者间上下活动;
具体地,外阀硅胶卡件安装在外阀组件上,内阀组件卡接在外阀组件和外阀硅胶卡件之间,内阀组件有一定的上下活动空间。
如图13所示,示意了内阀组件(也即活动阀体140)的剖视结构,内阀组件上设有限位块141。
如图11所示,示意了外阀组件的立体结构,如图12所示,示意了外阀组件的剖视结构。外阀组件上设有提手环136、外阀硅胶卡件卡槽。外阀组件的壳体上设置调压斜坡、导向筋134,调压斜坡具体为第一调压斜坡534和第二调压斜坡535。更具体地,外阀组件的壳体上形成有调压面530,调压面530具体由第一级调压平面531、第二级调压平面532、排气(无压)平面(也即第三级调压平面)、第一调压斜坡、第二调压斜坡构成。
更详细地,导向筋134与旋转件配合实现转动功能,调压面530与面盖32上的支撑柱(也即调压凸块3216)配合,实现调节双段阀的配重从而达到调压的目的。旋转件旋转的同时,外阀组件实现旋转、上下运动,达到调节阀的配合重量目的。
旋转件上设置有多个调压凹坑(也即配合槽102),分别对应不同的压力段,复位杆安装在面盖32上,复位杆上设置复位杆弹簧,复位杆的顶部与旋转件的调压凹坑配合,在复位杆弹簧的预紧力作用下实现挡位的设定;
复位杆上设置有复位凸块(也即止挡结构230),与自锁滑块21上的驱动凸块(如卡钩26或凸板)配合,在面盖32与旋转件之间设置有自动复位弹簧,旋转调压的过程中,自动复位弹簧提供回复力,当开盖时,自锁滑块21凸块驱动复位杆的复位凸块,使复位杆上的凸点脱出旋转件上的调压凹坑,旋转件及调压阀100在自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达到开盖自动复位的目的;
其有益效果是:可以实现烹饪过程的多级调压功能,满足对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且开盖时能实现双段阀自动复位,避免用户使用调压功能挡时忘记回位。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压阀装置;
开合盖联动机构;
盖体装置,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盖体装置联动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并通过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所述调压阀装置,使所述调压阀装置的挡位复位至初始挡位;
所述调压阀装置包括:
调压阀,具有多个挡位,且多个挡位中的一者为所述初始挡位;
联动件,适于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其中,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盖体装置联动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并通过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联动所述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
复位驱动件,与所述调压阀配合,且当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复位驱动件驱动所述调压阀至所述初始挡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包括自锁滑块,所述自锁滑块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且所述盖体装置开盖联动所述自锁滑块运动,并通过所述自锁滑块联动所述调压阀装置的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装置的调压阀的挡位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锁滑块上设有止挡部,所述联动件上限定有适配所述止挡部的止挡结构;
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止挡部作用于所述止挡结构并驱动所述联动件运动,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为设置在所述自锁滑块上的凸板或卡钩,所述止挡结构为止挡凸块,所述止挡凸块的至少一部分朝所述自锁滑块延伸,当所述盖体装置开盖,所述凸板或卡钩拉动所述止挡凸块,使所述联动件朝远离所述调压阀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装置上设有轨道槽,所述联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轨道槽内,且所述轨道槽适于对所述联动件的运动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装置上还设有复位引导槽,所述复位引导槽位于所述轨道槽与所述调压阀之间,所述联动件的一端自所述复位引导槽穿过与所述调压阀配合以对所述调压阀锁定,其中,所述复位引导槽与所述轨道槽之间间隔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阀装置包括:
调压阀,具有多个挡位,且多个挡位中的一者为所述初始挡位;
复位驱动件,与所述调压阀配合;
其中,所述开合盖联动机构包括联动件,所述联动件适于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所述联动件设有自锁销,所述自锁销配置为与锅牙配合使开盖时通过所述锅牙联动所述联动件运动,使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
当所述联动件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复位驱动件驱动所述调压阀至所述初始挡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阀装置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与所述联动件配合;
所述联动件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活动;
当所述联动件运动以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联动件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变形;
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动所述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朝所述调压阀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盖体装置限定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动所述联动件使所述联动件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所述弹力使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
当所述联动件运动以解除对所述调压阀的挡位锁定,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压阀位于所述盖体装置上,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且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的转动使所述调压阀的挡位改变;
所述联动件与所述调压阀配合,并限制所述调压阀的转动以锁定所述调压阀的挡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压阀限定有多个配合槽,且所述调压阀的多个挡位与多个所述配合槽配套;
多个所述配合槽沿所述调压阀的周向间隔地排列设置,所述联动件的一部分伸入所述配合槽内限制所述调压阀转动,使所述调压阀锁定于与所述配合槽配套的挡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压阀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局部凹陷形成所述配合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槽的内壁面呈凹弧形;和/或
所述侧面的一部分位于相邻所述配合槽之间并过渡衔接相邻所述配合槽,且相邻所述配合槽之间的所述侧面与所述配合槽的边缘呈弧形过渡。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件上构造有凸弧面,所述凸弧面与所述配合槽配合以锁定所述调压阀。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装置上设有排气通道,所述调压阀包括:
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所述复位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配合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复位,所述联动件适于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配合并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
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相连并随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盖体装置之间形成有传动结构,且当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转动,所述传动结构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下活动进行调挡;
活动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可上下运动,且所述活动阀体上下运动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气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结构包括调压凸块和调压斜坡,所述调压斜坡包括斜面和弧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所述调压凸块和调压斜坡中的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另一者设置在所述盖体装置上;
当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调压斜坡的不同位置与所述调压凸块配合,使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升高或降低。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一者设有导向筋,另一者设有凹槽,所述导向筋伸入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啮合使得所述第二转动件随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且所述导向筋沿所述凹槽可滑动,使得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可上下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装置具有面盖,所述面盖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其中,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和所述第一转动件上中的一者上设有旋转导槽,另一者上设有旋转限位凸块,所述旋转限位凸块伸入所述旋转导槽内并沿所述旋转导槽滑动,且所述旋转限位凸块与所述旋转导槽配合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离开所述安装槽;或
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一旋转卡接部,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二旋转卡接部,所述第一旋转卡接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卡接部之间旋转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脱离所述安装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件上设有拨钮。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活动阀体中的一者设有限位结构,另一者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块伸入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且所述活动阀体上下运动使所述限位块往返于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其中,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驱动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盖体装置及所述调压阀抵靠配合,所述调压阀运动联动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变形,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回复时带动所述调压阀复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件沿所述调压阀的周向延伸设置呈弧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装置上设有装配槽,所述第二弹性件容置于所述装配槽内并沿所述装配槽伸缩,所述调压阀限定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与所述调压阀的中心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装配槽的一端部抵靠,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块抵靠,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体装置可转动,所述调压阀的至少部分转动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回复力使所述调压阀复位。
24.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锅;
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烹饪锅盖合并围成烹饪腔,所述盖体的调压阀装置配置为调节所述烹饪腔内的压力。
CN202010054376.6A 2020-01-17 2020-01-17 盖体及烹饪设备 Active CN1131336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4376.6A CN113133647B (zh) 2020-01-17 2020-01-17 盖体及烹饪设备
PCT/CN2021/071569 WO2021143737A1 (zh) 2020-01-17 2021-01-13 盖体、盖体组件、限压阀及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4376.6A CN113133647B (zh) 2020-01-17 2020-01-17 盖体及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3647A CN113133647A (zh) 2021-07-20
CN113133647B true CN113133647B (zh) 2022-03-08

Family

ID=76808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54376.6A Active CN113133647B (zh) 2020-01-17 2020-01-17 盖体及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364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7296A (ja) * 1998-07-21 2000-0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圧力調理器
KR20060091656A (ko) * 2005-02-16 2006-08-21 쿠쿠전자주식회사 압력밥솥의 증기배출장치
DE602006003978D1 (de) * 2005-01-20 2009-01-15 Celaya Emparanza Galdos Sa Dampfkochtopf
CN105996753A (zh) * 2016-07-12 2016-10-12 中山市高通电器有限公司 压力锅无压开盖解锁结构
CN208551222U (zh) * 2018-04-16 2019-03-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0356A1 (de) * 1984-01-07 1985-07-18 Heinrich Baumgarten KG, Spezialfabrik für Beschlagteile, 5908 Neunkirchen Dampfdruckkochtopf
CN201328686Y (zh) * 2008-12-19 2009-10-21 东莞市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力锅的旋转式放气装置
CN102697385B (zh) * 2012-05-14 2016-12-14 谢勇 限压值可自动切换的电压力锅
CN103565262A (zh) * 2013-11-20 2014-02-12 谢勇 限压值自动调节的电压力锅
CN105286626B (zh) * 2015-11-17 2017-06-30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式多档可调压限压阀
CN208582208U (zh) * 2018-02-12 2019-03-08 中山市雅乐思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一键解锁、泄压的压力锅
CN108294616A (zh) * 2018-02-12 2018-07-20 中山市雅乐思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一键解锁、泄压的压力锅
JP3217339U (ja) * 2018-05-21 2018-08-02 株式会社ワンダーシェフ 圧力鍋の蓋開閉ロック装置
CN110652188A (zh) * 2018-06-29 2020-01-07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压力烹饪器具
CN209391683U (zh) * 2018-10-17 2019-09-17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锅盖和烹饪器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7296A (ja) * 1998-07-21 2000-0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圧力調理器
DE602006003978D1 (de) * 2005-01-20 2009-01-15 Celaya Emparanza Galdos Sa Dampfkochtopf
KR20060091656A (ko) * 2005-02-16 2006-08-21 쿠쿠전자주식회사 압력밥솥의 증기배출장치
CN105996753A (zh) * 2016-07-12 2016-10-12 中山市高通电器有限公司 压力锅无压开盖解锁结构
CN208551222U (zh) * 2018-04-16 2019-03-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3647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19420B (zh) 电压力锅
CN107874602B (zh) 一种压力锅
CN211795879U (zh) 限压阀、盖体及烹饪设备
EP1041345B1 (en) Improved hinge for furniture and the like, with movable arm arranged inside the fixed arm
CN110192764B (zh) 烹饪器具
CN109892967B (zh) 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烹饪器具
CN113133647B (zh) 盖体及烹饪设备
CN210227802U (zh) 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533961U (zh) 盖体组件及烹饪设备
WO2021143737A1 (zh) 盖体、盖体组件、限压阀及烹饪设备
CN208598147U (zh) 烹饪器具
CN113133646B (zh) 盖体及烹饪设备
CN211533960U (zh) 盖体及烹饪设备
CN212186204U (zh) 烹饪器具
CN112493831B (zh) 一种饭煲
CN110870681A (zh) 锅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609226U (zh) 方便排气的卡钳式电压力锅
CN217066038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484323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压力烹饪器具
CN209995954U (zh) 压力烹饪器具
CN212089190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863351U (zh) 压力烹饪器具
CN213850152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093477U (zh) 一种电饭锅的开盖结构
CN218484324U (zh) 一种方便操作的锅盖组件及多功能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