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6815B -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6815B
CN113066815B CN202010000909.2A CN202010000909A CN113066815B CN 113066815 B CN113066815 B CN 113066815B CN 202010000909 A CN202010000909 A CN 202010000909A CN 113066815 B CN113066815 B CN 1130668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module
metal layer
display
antenna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09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6815A (zh
Inventor
张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009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68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6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6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6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73Cooling facilitated by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device or materials for thermal expansion adaptation, e.g. carbon
    • H01L23/3736Metall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4Impedance arrangements
    • H01L23/66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8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mounted in or on the surface of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s a chip-type antenna or integrated with other components into an IC pack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3/00Detail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3/00
    • H01L22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1L2223/64Impedance arrangements
    • H01L2223/66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 H01L2223/6661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for passive devices
    • H01L2223/6677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for passive devices for antenna, e.g. antenna included within hou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器件层,所述器件层设于所述基板的一侧;及金属层,设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器件层的一侧,所述金属层被构造为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上述显示模组中,利用显示模组中金属层的金属特性,使金属层被构造形成第一天线单元,可用于接收和发射无线电波。如此,金属层不仅用于散热,还用于传输无线电波。金属层构造为第一天线单元时,可以满足数量较多的5G天线的安装需求。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或5G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即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之后的延伸,可以为用户带来低延时、高网速的使用体验。
随着5G技术的发展,手机作为移动通信的代表,必然会引领5G时代的潮流。想实现5G网路的特有属性,需要无线电波的波长是毫米数量级的“毫米波”,而毫米波与4G网络使用的“厘米波”相比信号衰减得非常厉害,在不能随意增加发射功率(安全上不允许)的前提下,需进一步增加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数量。
但是,手机内部空间极其有限,且随着功能的多样化,手机内部的功能模块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手机产品内部空间更为紧凑,增加了布局5G毫米波天线的难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于布局天线。
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器件层,所述器件层设于所述基板的一侧;及
金属层,设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器件层的一侧,所述金属层被构造为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
上述显示模组中,金属层可以用于散热。同时,金属层被构造形成至少第一天线单元。这样,可以利用显示模组中金属层的金属特性,用于接收和发射无线电波。可以理解,金属层可以覆盖显示层的整个背光侧,所以将金属层构造为具有第一天线单元时,可以在基板的整个区域内按照需求进行构造,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满足数量较多的5G天线的安装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的背光面,所述金属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第一天线单元朝向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或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朝向所述显示层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层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以及位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之间的镂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背光面,以及位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背光面之间的侧表面;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侧表面的第二天线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多个,位于所述侧表面的多个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彼此呈角度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出光面侧的第三天线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三天线单元包括多个,位于所述出光面侧的多个所述第三天线单元彼此呈角度设置。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层由铝箔或铜箔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于所述金属层与所述基板之间。
一种显示模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板一侧制作器件层;
在基板背向器件层的一侧制作金属层,且将金属层图案化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
一种显示终端,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显示模组背光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背光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述显示模组出光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毫米波”即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介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区域,兼有微波与远红外波两种波谱的特点。对用户而言,因毫米波其高工作频率所致的大带宽,故可达高速的数据传输,对于AR,VR,AI,与UHD(超高清)影像传输等应用,皆有显著更优的无线体验。
然而,现有的5G毫米波天线方案通常具有多个天线单元,并与馈电网络封装成占据一定三维尺寸的天线模块。因此,5G天线设计复杂、数量较多,传统的手机天线安装方式,提供的安装空间有限,无法适用于5G手机。发明人研究发现,传统的天线安装方式忽略了手机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但是将天线布置于手机的其他部件处,例如,技术人员尝试增大显示设备的背壳、中壳以及上下边框中天线布设区域的方式以布置更多的天线的方式以达到5G技术的要求。但在实验中发现,如果增大背壳、中壳以及上下边框中天线布设区域,虽然可布置更多的天线,但与此同时会压缩其它器件的设置空间,因此需要对其它器件的结构与排布方式进行修改,从而显著增加设计、生产成本。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部件的加工工艺,以及天线的通信质量,进一步地增加了5G天线的布局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可以为5G天线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并保证其具有较佳的通信质量。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附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21和金属层30,显示面板21包括基板10和器件层20。
基板10用于支撑其他功能膜层。器件层20设于基板10一侧,用于显示图像。金属层30设于基板10背向器件层20的一侧,可用于散发器件层2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金属层30被构造为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33。这样,金属层30可以用于散热。同时,还可以利用金属层30的金属特性,用于接收和发射无线电波。可以理解,金属层30可以覆盖基板10背向器件层20的整个背面,所以金属层30被构造为第一天线单元33时,可以在基板10背面所在的整个区域内按照需求进行构造,有较大的布局空间,可以满足数量较多的5G天线单元的安装需求。可选地,金属层30由铝箔或铜箔制成,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及导电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器件层2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基板10上的驱动层组、发光元件和封装结构。发光元件至少包括阳极、发光层和阴极,驱动层组中含有薄膜晶体管和导线,以控制每个发光元件的发射,或者可以控制每个发光元件发射时发射的量。需要指出,薄膜晶体管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的,这里不再赘述。封装结构设置于基板上,用于避免发光元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减小因水分、氧气引起的OLED器件的劣化。可选地,封装层可以为薄膜封装层,也可以为封装盖板。可以理解地,显示面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23和背光面25,出光面23允许器件层20发出的光线传递到外部,背光面25不需要透光。例如,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1的右侧表面为背光面25,则金属层30设置于显示面板21的背光面25,即设置于器件层20的右侧表面。
当器件层20内的薄膜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需要及时散热才能保证器件层20的正常工作。因此,金属层30设于显示面板21的背光面侧,不会影响器件层20从出光面23正常出光,还可带走器件层20工作产生的热量,且具有较好的导热率。同时,金属层30设于显示面板21的背光面侧,不会影响显示面板21的正常显示功能,可以不受其他部件限制的将第一天线单元33布局设计为5G天线。
显示模组100还包括盖板50,盖板50盖设于器件层20的出光侧,可以由玻璃、蓝宝石、聚氯乙烯(PVC)等材料制成,用于保护器件层20及其它膜层。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可以设置触控层40,触控层40位于器件层20与盖板50之间以用于感应触控操作,触头可以是手指或者触控笔等,此时显示模组100不但具有显示功能还具有触控功能。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也可以省略触控层40,此时显示模组100只具有显示功能,在此不作限定。
显示模组100还包括缓冲层60,缓冲层60设于器件层20与金属层30之间,吸收外部冲击,保护器件层20,防止器件层20受到外界冲击后损坏。可选地,缓冲层60为泡棉,泡棉可由包括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和聚乙烯的聚合物树脂或由包括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和聚乙烯的聚合物树脂形成,或者由诸如橡胶和海绵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缓冲层60还可以单层或多层堆叠的形式形成层状结构,例如由氧化硅或氮化硅形成层结构,或者由有机材料和/或无机材料形成复合层。
图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图2,显示模组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层70,散热层70设于基板10与金属层30之间,用于辅助散热,器件层20工作时产的热量线传递到散热层70辅助散热后,又继续传递到金属层30实现进一步散热。可选地,散热层70由石墨制成。可以理解地,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散热层70,根据实际的发热量及散热需求选择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可以包括隔热层80,隔热层80设于散热层70与金属层30之间,防止金属层30背向器件层20一侧的IC(集成电路)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器件层20,避免器件层20等层体被IC产生的高温烫伤损坏。可选地,隔热层80由PI(聚酰亚胺)制成。可以理解地,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散热层80,根据实际的发热量选择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背光侧的结构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具体地,第一天线单元33为5G天线,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可比目前的4G LTE蜂窝网络快100倍。并且,5G天线形成的网路延迟较低,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可达到低于1毫秒,而4G为30-40毫秒。
可以理解地,基板10具有显示区12和围绕显示区12设置的非显示区14,其中显示区12为用于形成发光元件的有源区域,非显示区14为用于为显示提供信号线路的走线等不允许被切掉的周围区域。例如,一个显示模组100,可以包括后续用于形成发光元件的显示区12(Active Area,AA),还可以包括后续用于显示模组100的非显示区14。
其中,第一天线单元33朝向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12;或者,第一天线单元33朝向器件层20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4;或者第一天线单元33朝向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非显示区14。如此,第一天线单元33可以对应基板10的显示区12及非显示区14设置,具有较大的布局空间,可以构造为5G天线。也就是说,第一天线单元33的布设不超出基板10所在的范围即可,有足够的设置空间。
进一步地,金属层30部分镂空形成第一天线单元33,去除部分金属层30后便可得到预设图案的第一天线单元33,也就是对金属层30图形化处理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33。
而且,使金属层30部分镂空后,一方面,金属层30不会覆盖显示面板21的整个背光面25,可以减小金属层30对天线信号的电磁屏蔽影响,提高信号传递的强度,提高通信质量;另一方面,容易理解,热量的传导遵循由高温向低温方向传导的规律,因此,金属层30的镂空部分可对应显示面板21上发热量较低或不需要散热的位置设置。如此,热量会传导至金属层30并趋于向镂空部的位置传导,且由镂空部形成的开口向外辐射,从而形成一个热量的传导辐射路径,进而避免显示面板发热量较高位置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而造成器件失效。又一方面,还节省了金属材料,降低了成本。
图4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背光侧的结构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附图4,另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层3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天线单元33,多个第一天线单元33组合形成天线模块,以满足5G网络的信号传递需求。需要说明的是,附图4中第一天线单元33的结构仅仅为示意图,图中第一天线单元33的形状不代表实际设计时的形状,每个第一天线单元33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优选地,多个第一天线单元33在平面内彼此呈角度设置,即位于显示模组100的同一侧表面的任意两个天线单元36的中心轴线相交。这样,设置于显示面板21背光面侧的多个第一天线单元33,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接收来自各个方位的信号或向各个方位发射信号,增强了显示终端的信号收发能力。
具体地,天线单元可以包括天线辐射体,天线辐射体是天线单元中用于接收或发射信号的部分,多个天线单元呈角度设置,则多个天线辐射体呈角度设置。容易理解,现有设计中的每个天线辐射体负责一定方位角度的通信,受限于天线单元的安装空间和安装位置,会存在“空白”方位角度。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每个天线单元可以具有定向的信号收发角度,如此,多个天线单元的天线辐射体彼此配合,可以填补前述的“空白”方向角度,从而实现各个方位发射和收发信号的通信能力。
进一步地,金属层30还具有位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天线单元33的镂空部31,如此使金属层30具有镂空部31,一方面,金属层30设置镂空部31后,金属层30不会覆盖显示面板21的整个背光面25,可以减小金属层30对天线信号的电磁屏蔽影响,提高显示终端的通信质量另一方面,容易理解,热量的传导遵循由高温向低温方向传导的规律,因此,金属层30的镂空部分可对应显示面板21上发热量较低或不需要散热的位置设置。如此,热量会传导至金属层30并趋于向镂空部的位置传导,且由镂空部形成的开口向外辐射,从而形成一个热量的传导辐射路径,进而避免显示面板发热量较高位置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而造成器件失效。又一方面,还节省了金属材料,降低了成本。
图5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侧视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图5,当基板10和器件层20堆叠形成显示面板21时,器件层20背向基板10的一侧形成有出光面23、基板10背向器件层20的一侧形成有背光面25,基板10的侧面和器件层20的侧面共同形成有侧表面。如此,显示面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23和背光面25,以及位于出光面23和背光面25之间的侧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底电极和顶电极的透光特性的不同,有机发光二极管可分为顶发光型和底发光型。在本申请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顶电极为透明电极,底电极为反射电极,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直接从顶电极射出或经由底电极反射后从顶电极射出,因此器件层20背向基板10的一侧表面形成出光面23,基板10背向器件层20的一侧形成背光面25。
请继续参阅图5,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设于显示面板21的侧表面的第二天线单元92。如此,有效利用了显示面板21的侧面面积,增大了天线的设置空间,而且不会影响出光面的图像显示。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可在显示终端中布置更多的天线,在不增加显示终端的体积的同时达到了5G技术的要求。可以理解地,器件层20的侧面和基板10侧面中至少一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天线单元92,第二天线单元92的形状与数量不限,可根据不同需要设置。
优选地,第二天线单元92包括多个,位于侧表面的多个第二天线单元92彼此呈角度设置。如此,显示面板21侧表面的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不同天线可接收来自各个方位的信号或向各个方位发射信号,增强了显示终端的信号收发能力。
图6示出了图5所示显示面板出光面的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请参阅图6,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21的侧表面25设有第二天线单元90的基础上,还在显示面板21的出光面侧设有第三天线单元94,如此,进一步扩大了天线的设置空间,使显示模组100上可设置更多的天线。
优选地,第三天线单元94包括多个,位于出光面侧的多个第三天线单元94彼此呈角度设置。如此,出光面侧的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不同天线可接收来自各个方位的信号或向各个方位发射信号,增强了显示终端的信号收发能力。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天线单元94还可由透明材料形成,因此第二天线单元90可设于出光面23的显示区域,从而在布置更多第三天线单元94的同时避免影响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
基于同样地发明构思,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在基板10一侧制作器件层20;
步骤S200,在基板10背向器件层20的一侧制作金属层30,且将金属层30图形化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33。
如此,利用金属层30的金属特性,使金属层30被构造为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33,可用于接收和发射无线电波。金属层30不仅用于散热,还用于传输无线电波。可以理解,金属层30可以覆盖基板10背向器件层20的整个背面,所以金属层30图形化为第一天线单元33时,可以在基板10背面的整个区域内按照需求进行构造,有较大的5G天线布设空间,可以满足数量较多的5G天线的安装需求。
基于同样地发明构思,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上述显示模组100。显示终端可为具有显示功能与通信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显示终端也可为具有显示功能及通信功能的其它智能设备,例如平板电脑、车载设备或者可穿戴设备,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发光器件层,所述发光器件层设于所述基板上;及
金属层,设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金属层被构造为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背光面;
所述金属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第一天线单元朝向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或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朝向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以及位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之间的镂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背光面,以及位于所述出光面和背光面之间的侧表面;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侧表面的第二天线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多个,位于所述侧表面的多个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彼此呈角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出光面侧的第三天线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天线单元包括多个,位于所述出光面侧的多个所述第三天线单元彼此呈角度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由铝箔或铜箔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于所述金属层与所述基板之间。
11.一种显示模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板一侧形成发光器件层;
在基板背向发光器件层的一侧形成金属层,且对金属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
12.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010000909.2A 2020-01-02 2020-01-02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Active CN113066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0909.2A CN113066815B (zh) 2020-01-02 2020-01-02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0909.2A CN113066815B (zh) 2020-01-02 2020-01-02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6815A CN113066815A (zh) 2021-07-02
CN113066815B true CN113066815B (zh) 2022-10-21

Family

ID=76559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0909.2A Active CN113066815B (zh) 2020-01-02 2020-01-02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68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4093B (zh) * 2021-09-30 2023-03-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6368684A (zh) * 2021-10-29 2023-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3818A (zh) * 2017-01-23 2017-05-1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8010945A (zh) * 2017-11-28 2018-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039356A (zh) * 2017-11-21 2018-05-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9786396A (zh) * 2019-01-30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3818A (zh) * 2017-01-23 2017-05-1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8039356A (zh) * 2017-11-21 2018-05-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8010945A (zh) * 2017-11-28 2018-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86396A (zh) * 2019-01-30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6815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26648B1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099578B1 (ko) 무선 주파수 장치 패키지 및 이의 형성 방법
US11901637B2 (en) Millimeter wav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056771B2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838266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3066815B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CN11257892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066390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KR102650486B1 (ko) 접힌 안테나 모듈들을 갖는 전자 디바이스들
EP3304872B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17156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988113A (zh) 通讯装置和通讯方法
US20220216585A1 (en)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29663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56250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4361210A (zh) 电子装置
CN113066391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US20230361487A1 (en) Antenna coupled feed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ame
CN110957586A (zh) 一种集成新型毫米波阵列天线的电子设备
CN11306681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3067916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CN116231319A (zh) 电子装置
CN115882192A (zh) 电子装置
KR20230101678A (ko) 전자 장치
KR20230101675A (ko) 전자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