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6047B - 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6047B
CN113016047B CN201980074947.8A CN201980074947A CN113016047B CN 113016047 B CN113016047 B CN 113016047B CN 201980074947 A CN201980074947 A CN 201980074947A CN 113016047 B CN113016047 B CN 1130160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coil
reactor
holding memb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49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6047A (zh
Inventor
小林健人
吉川浩平
三崎贵史
舌间诚二
稻叶和宏
古川尚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16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6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6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6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6Mounting,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not being of the sign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Abstract

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具备: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壳体的底板部侧和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所述把持构件具备: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Description

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抗器。
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8-214504主张优先权,并引用所述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电抗器,其具备:线圈,具有将绕线卷绕而构成的一对卷绕部;和磁芯,形成闭磁路,所述电抗器利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转换器的构成部件等。在该电抗器中,将线圈、磁芯以及端面夹设构件组合得到的组合体收纳于壳体。端面夹设构件是夹设于线圈的端面与磁芯之间、保持两者的保持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5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电抗器,
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载置所述组合体的底板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以及开口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外侧的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
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底板部侧和所述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
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
所述把持构件具备:
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
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
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壳体切断而示出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螺纹构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说明图1的把持构件相对于保持构件的装配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螺纹构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8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9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0的电抗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伴随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普及,电抗器有以高频的大电流被使用的倾向。因此,在电抗器使用时电抗器的组合体激烈振动。根据电抗器的设置空间的关系,也有时以将壳体的开口部朝向侧面或者向下的方式设置电抗器。在该情况下,当组合体激烈振动时,也有可能组合体从壳体内脱落。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设置于壳体内的四角的底座部螺纹紧固有撑条,撑条按压组合体的上表面。其结果是,组合体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有壳体与设置于壳体四角的底座部的量相应地大型化的问题。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如下电抗器作为目的之一:在不使电抗器大型化的情况下,能够将组合体牢固地固定于壳体内。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在电抗器不大型化的情况下,将组合体牢固地固定于壳体内。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实施方式的电抗器,
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载置所述组合体的底板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以及开口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外侧的外侧芯部,所述电抗器具备:
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底板部侧和所述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
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
所述把持构件具备:
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
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
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借助把持构件在壳体牢固地固定组合体。因此,即使电抗器振动,也能够抑制组合体从壳体内脱落。
另外,把持构件是在壳体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构件,将该把持构件固定于壳体的螺纹构件配置于底板部。因此,即使设置把持构件,壳体从开口部侧观看时的平面面积也不会变大。可避免壳体的大型化,从而抑制电抗器的大型化。
<2>作为上述<1>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
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及所述第二卷绕部具有相互平行的轴,
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在与所述底板部正交的方向层叠,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的轴均与所述底板部平行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从开口侧观看时的平面面积减小。因此,电抗器的设置面积减小。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是指“基本上平行”。具体地,不仅几何学上的平行,相对于几何学上的平行具有±5°以内的偏差的平行也包含于平行。
<3>作为上述<1>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及所述第二卷绕部具有相互平行的轴,
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从开口侧观看时的平面面积减小。因此,电抗器的设置面积减小。在此,本说明书中的“正交”是指“基本上正交”。具体地,不仅几何学上的正交,相对于几何学上的正交具有±5°以内的偏差的正交也包含于正交。
<4>作为上述<1>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
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及所述第二卷绕部具有相互平行的轴,
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均在所述底板部上横向排列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的深度变浅。因此,即使是在从电抗器的设置部位正交的方向上电抗器的设置空间小的情况,电抗器的设置也容易。
<5>作为上述<1>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
所述第一卷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平行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的深度变浅。因此,即使是在从电抗器的设置部位正交的方向上电抗器的设置空间小的情况,电抗器的设置也容易。
<6>作为上述<1>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
所述第一卷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从开口侧观看时的平面面积减小。因此,电抗器的设置面积减小。
<7>作为上述<1>至<6>中的任一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组合体具备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在所述线圈的一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及所述线圈的另一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各设置有一个,保持所述线圈和所述外侧芯部。
根据保持构件,确保线圈和外侧芯部的绝缘变得容易。另外,根据保持构件,线圈和磁芯的定位变得容易。
<8>作为上述<7>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第一片及所述第二片与所述保持构件抵接。
保持构件是与电抗器的磁特性无关的构件。因此,即使是为了确保把持构件的强度而使用金属制的把持构件的情况,该把持构件也不易给电抗器的磁特性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即使把持构件损伤保持构件,电抗器的磁特性也不会变差。
<9>作为上述<8>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保持构件具备所述第一片嵌入的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片嵌入的第二槽部。
根据上述结构,组合体和把持构件机械嵌合。因此,可抑制把持构件由于振动而从组合体偏移。
<10>作为上述<1>至<9>中的任一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组合体具备将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树脂模制部。
利用树脂模制部从外部环境保护外侧芯部。在此,在具备保持构件的结构中,树脂模制部起到将线圈、磁芯以及保持构件牢固地一体化的作用。因此,树脂模制部能够有效地抑制如下:在组合体振动时,构成组合体的构件分解。
<11>作为上述<7>的实施方式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组合体具备将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树脂模制部,
所述第一片及所述第二片与所述树脂模制部抵接。
树脂模制部是与电抗器的磁特性无关的构件。因此,即使是为了确保把持构件的强度而使用金属制的把持构件的情况,该把持构件也不易给电抗器的磁特性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即使把持构件损伤树脂模制部,电抗器的磁特性也不会变差。
<12>作为上述<11>的实施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树脂模制部具备所述第一片嵌入的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片嵌入的第二槽部。
根据上述结构,组合体和把持构件机械嵌合。因此,可抑制把持构件由于振动而从组合体偏移。
<13>作为上述<1>至<12>中的任一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螺纹构件具备轴部和头部,
所述底板部中的所述壳体的外侧的面具备头收纳部,在所述头收纳部收纳所述头部整体。
根据上述结构,螺纹构件不会从底板部的外侧的面突出。因此,壳体容易与平坦的设置对象紧贴,向设置对象的散热性、及壳体相对于设置对象的稳定性提高。
<14>作为上述<1>至<13>中的任一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壳体具备:
对置面,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中的与配置所述把持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和
按压部,从所述对置面中所述开口部侧的位置朝向所述壳体的内方突出,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组合体中的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对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与把持构件相反的一侧可防止组合体从壳体脱落。在该结构中,把持构件只要一个即可,所以能够使电抗器的制作容易。
<15>作为上述<1>至<14>中的任一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第二片具备螺纹孔,在螺纹孔中螺纹接合所述螺纹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螺纹接合将把持构件牢固地固定于壳体。其结果是,组合体相对于壳体的固定变得牢固。
<16>作为上述<15>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
所述第二片具备使所述螺纹孔的附近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增厚的加强部。
螺纹构件螺纹接合的螺纹孔的附近是组合体振动时应力容易作用的部分。通过将该部分局部增厚,能够抑制把持构件损伤。
<17>作为上述<16>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
所述加强部通过焊接于所述第二片的螺母形成。
在该结构中,螺母的孔构成螺纹孔的一部分。通过将螺母后安装于第二片,从而容易形成局部增厚的加强部。另外,因为在螺母螺纹接合螺纹构件,所以采用螺纹构件的把持构件的固定变得牢固。
<18>作为上述<16>或者<17>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所述底板部具备滑动凹部,在所述滑动凹部将所述加强部以能够朝向与设置所述把持构件侧相反的一侧滑动的方式收纳,
所述加强部通过所述螺纹构件固定在所述滑动凹部的端部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滑动凹部成为导向部,容易在壳体内的规定位置配置组合体。上述结构特别是当与壳体具备按压部的结构组合时,成为容易得到采用按压部带来的效果、并且容易组装的电抗器。关于这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4中详细描述。
<19>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
具备填充到所述壳体内的密封树脂。
利用密封树脂,组合体相对于壳体的固定状态更加牢固。另外,利用密封树脂可确保从组合体到壳体的传热路径,所以电抗器的散热性提高。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电抗器的实施方式。图中的相同符号表示相同名称物。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图3说明电抗器1的结构。图1所示的电抗器1具备:组合体10,具有线圈2及磁芯3;和壳体6,收纳组合体10。作为该电抗器1的特征之一,可列举具备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6内脱落的防止脱落机构。以下,详细说明电抗器1具备的各结构。
《组合体》
如图1所示,组合体10具备线圈2、磁芯3、第一保持构件4C以及第二保持构件4D。在本例中,组合体10进一步具备将这些构件2、3,4C、4D一体化的树脂模制部5。
[线圈]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2具备第一卷绕部2A、第二卷绕部2B以及连结部2R。第一卷绕部2A和第二卷绕部2B以彼此的轴成为平行的方式在壳体6内纵向层叠。连结部2R将第一卷绕部2A和第二卷绕部2B连结。在本例中,两卷绕部2A、2B和连结部2R由一根绕线构成。各卷绕部2A、2B以彼此相同的匝数、相同的卷绕方向形成为中空筒状,以各轴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并排。与本例不同,第一卷绕部2A和第二卷绕部2B既可以匝数不同,也可以大小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各卷绕部2A、2B形成为方筒状。方筒状的卷绕部2A、2B是指其端面形状为使四方形(包括正方形)的角圆滑化的形状的卷绕部。当然,卷绕部2A、2B也可以形成为圆筒形。圆筒形的卷绕部是指其端面形状为闭曲面形状(椭圆形状、正圆形状、跑道形状等)的卷绕部。
包括卷绕部2A、2B的线圈2能够通过包覆线构成,该包覆线在由诸如铜、铝、镁或者其合金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扁平线、圆线等导体的外周具备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包覆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体由钢制的扁平线形成、绝缘包覆部由瓷漆(代表性为聚酰胺酰亚胺)形成的包覆扁平线设为扁立绕,从而形成各卷绕部2A、2B。
线圈2具备与外部设备的端子构件连接的第一绕线端部和第二绕线端部。在本例中省略两绕线端部的图示。第一绕线端部在第一卷绕部2A的轴方向的一端侧(连结部2R的相反侧)从第一卷绕部2A引出。第二绕线端部在第二卷绕部2B的轴方向的一端侧从第二卷绕部2B引出。在绕线端部,瓷漆等绝缘包覆部被剥掉。借助与绕线端部连接的端子构件,连接向线圈2进行电力供给的电源等外部装置。
[磁芯]
本例的磁芯3具备第一芯片3A、第二芯片3B、第三芯片3C以及第四芯片3D。第一芯片3A是配置于第一卷绕部2A的内部的内侧芯部31。第二芯片3B是配置于第二卷绕部2B的内部的内侧芯部31。第三芯片3C是将第一芯片3A的一端(绕线端部侧:纸面左侧)和第二芯片3B的一端连接的外侧芯部32。第四芯片3D是将第一芯片3A的另一端(连结部2R侧:纸面右侧)和第二芯片3B的另一端连接的外侧芯部32。通过这些芯片3A、3B、3C、3D连接成环状,从而形成闭磁路。也可以与本例不同,磁芯3通过两个U字型的芯片连接成环状而构成。
[[内侧芯部]]
内侧芯部31、31是沿着线圈2的卷绕部2A、2B的轴方向的部分。在本例中,内侧芯部31、31中、沿着卷绕部2A、2B的轴方向的部分的两端部从卷绕部2A、2B的端面突出。该突出的部分也是内侧芯部31、31的一部分。
内侧芯部31、31的形状只要是沿着卷绕部2A、2B的内部形状的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本例的内侧芯部31为大致长方体状。内侧芯部31也可以为将多个分割芯和间隔板连结得到的结构,但是当如本例那样设为一个构件时,电抗器1的组装容易,因此优选。
[[外侧芯部]]
外侧芯部32、32是磁芯3中、配置于卷绕部2A、2B的外部的部分。外侧芯部32、32的形状只要是将一对内侧芯部31、31的端部连接的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本例的外侧芯部32为大致长方体状。在本例中,外侧芯部32与内侧芯部31、31的轴方向的端面接触、或者借助粘接剂基本上接触。
[[材质等]]
内侧芯部31和外侧芯部32能够由将含有软磁性粉末的原料粉末加压成形而成的压粉成形体、或者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的成形体构成。例如,可列举将内侧芯部31设为复合材料的成形体、将外侧芯部32设为压粉成形体。
复合材料的成形体通过将软磁性粉末和未固化树脂的混合物填充到模具、并使树脂固化而能够制造。软磁性粉末是由铁等铁族金属或其合金(Fe-Si合金、Fe-Ni合金等)等构成的软磁性粒子的集合体。也可以在软磁性粒子的表面形成有由磷酸盐等构成的绝缘包覆部。原料粉末也可以不含有润滑材料等。另一方面,作为复合材料所含的树脂,可列举热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等。作为热固化性树脂,例如可列举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硅树脂等。作为热塑性树脂,可列举聚苯硫醚(PPS)树脂、聚酰胺(PA)树脂等。
作为复合材料中的软磁性粉末的含量可列举30体积%以上且80体积%以下。从提高饱和磁通密度、散热性的观点出发,软磁性粉末的含量进一步能够设为50体积%以上、60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上。从提高制造过程中的流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软磁性粉末的含量设为75体积%以下。在复合材料的成形体中,当软磁性粉末的填充率降低时,其相对磁导率容易减小。例如作为复合材料的成形体的相对磁导率可列举5以上且50以下。
压粉成形体与复合材料的成形体相比容易提高软磁性粉末的含量(例如超过80体积%,进一步为85体积%以上),容易得到饱和磁通密度、相对磁导率更高的芯片。例如作为压粉成形体的相对磁导率可列举50以上且500以下。
[保持构件]
图1所示的本例的电抗器1还具备对线圈2和外侧芯部32进行保持的第一保持构件4C和第二保持构件4D。第一保持构件4C在未图示的线圈2的绕线端部侧(纸面左侧)夹设在线圈2的卷绕部2A、2B的端面与构成磁芯3的外侧芯部32的第三芯片3C之间。另一方面,第二保持构件4D在线圈2的连结部2R侧夹设在线圈2的卷绕部2A、2B的端面与构成磁芯3的外侧芯部32的第四芯片3D之间。保持构件4C、4D代表性地由PPS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保持构件4C、4D作为线圈2与磁芯3之间的绝缘构件、相对于卷绕部2A、2B的内侧芯部31、31及外侧芯部32、32的定位构件执行功能。
保持构件4C、4D形成为框状,具备一对贯穿孔4h和芯收纳部4d。贯穿孔4h是供内侧芯部31、31的端部插通的孔。芯收纳部4d是供外侧芯部32、32嵌入的凹入部。贯穿孔4h与芯收纳部4d的底部连通。因此,在保持构件4C、4D的内部,内侧芯部31、31和外侧芯部32、32连结。
在本例中,连结部2R侧的第二保持构件4D具备第一槽部41和第二槽部42。这些槽部41、42构成后述的防止脱落机构的一部分。关于槽部41、42的位置及作用,在说明防止脱落机构时描述。
[树脂模制部]
树脂模制部5以将外侧芯部32、32中的从保持构件4C、4D露出的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通过树脂模制部5,外侧芯部32、32固定于保持构件4C、4D,并且从外部环境保护外侧芯部32、32。本例的树脂模制部5进入保持构件4C、4D的内部,并达到内侧芯部31、31的端面附近。因此,通过树脂模制部5,线圈2、磁芯3以及保持构件4C、4D一体化。树脂模制部5也可以达到卷绕部2A、2B的内部。在该情况下,组合体10的接合变得更牢固。而且,第一保持构件4C侧的树脂模制部5和第二保持构件4D侧的树脂模制部5也可以在卷绕部2A、2B的内部连接。
树脂模制部5能够使用例如热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等。当这些树脂含有氧化铝、二氧化硅等陶瓷填料时,树脂模制部5的散热性容易提高。
在此,本例的树脂模制部5仅设置于保持构件4C、4D中的外侧芯部32、32配置侧,不达到卷绕部2A、2B的外周面。鉴于树脂模制部5的功能的话,树脂模制部5的形成范围以图示的程度是充分的。通过限定树脂模制部5的形成范围,有能够减少树脂的使用量的优点、及利用树脂模制部5能够抑制电抗器1不必要地大型化的优点。另外,因为卷绕部2A、2B的外周面不被树脂模制部5覆盖而露出,所以可提高组合体10的散热性。
[壳体]
壳体6具备载置组合体10的底板部60、将组合体10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61、以及形成于侧壁部61的端部的开口部63。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可以形成为一体,而且可以将分别准备的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连结。作为壳体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铝或者其合金、镁或者其合金等非磁性金属、或者树脂等。当将底板部60和侧壁部61设为分体时,也能够使底板部60的材料和侧壁部61的材料不同。例如,可列举将底板部60设为非磁性金属、将侧壁部设为树脂、或者设为与其相反。
在本例中,组合体10的卷绕部2A、2B在壳体6内纵向层叠。也就是说,卷绕部2A、2B在与底板部60正交的方向层叠,卷绕部2A、2B的轴均与底板部60平行。
本例的壳体6的开口部63成为长方形。优选沿着卷绕部2A、2B的轴方向的开口部63的长度(纸面左右方向的长度)为80mm以上且120mm以下、与卷绕部2A、2B的轴方向正交的开口部63的长度(纸面纵深方向的长度)为40mm以上且80mm以下。另一方面,优选壳体6的深度设为80mm以上且150mm以下。根据这些的尺寸,壳体6的内部容积成为250cm 3以上且1450cm3以下。
在壳体6形成有构成后述的防止脱落机构的贯穿孔6h(图2)。关于贯穿孔6h的位置及功能,在说明防止脱落机构时描述。
《密封树脂》
在本例中,在壳体6内填充有密封树脂69。密封树脂69将组合体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密封树脂69具有以下(a)~(d)所示的各种功能。(a)将组合体10的热向壳体6传递的功能。(b)对组合体10进行机械保护及从外部环境保护(防蚀性提高)的功能。(c)将组合体10与壳体6之间的电绝缘性提高的功能。(d)通过组合体10和壳体6的一体化而将电抗器1的强度及刚性提高的功能。
本例的密封树脂69基本上填充到壳体6的开口端,将组合体10整体埋设。即,密封树脂69的上表面与壳体6的侧壁部61的端面基本上齐平。密封树脂69的材质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等。这些树脂也可以含有上述的陶瓷填料等。
《防止脱落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1具备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6内脱落的防止脱落机构。防止脱落机构主要由把持组合体10的把持构件7和将把持构件7螺纹紧固于壳体6的螺纹构件8构成。
[把持构件]
把持构件7是具备第一片71、第二片72以及第三片73的大致C字状的构件。把持构件7在壳体6的内部从底板部60侧和开口部63侧夹持组合体10,把持组合体10。第一片71是与组合体10中位于壳体6的开口部63侧的面抵接的部分。第二片72是与组合体10中位于壳体6的底板部60侧的面抵接的部分。第三片73是将第一片71和第二片72在壳体6的深度方向连接的部分。
在本例中,第一片71嵌入到第二保持构件4D的第一槽部41。第一槽部41形成于第二保持构件4D中的开口部63侧的面。更具体地,第一槽部41从第二保持构件4D的外端面(与线圈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朝向线圈2侧延伸。第一槽部41没有达到第二保持构件4D的内端面(线圈2侧的端面)。因此,嵌入到第一槽部41的第一片71的顶端与第一槽部41的延伸方向的端面抵止。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槽部41比第二保持构件4D的宽度窄。因此,嵌入到第一槽部41的第一片71的侧端与第一槽部41的宽度方向的侧壁面抵止。因此,第一片71嵌入到第一槽部41而相对于组合体10定位。
本例的第二片72嵌入到第二保持构件4D的第二槽部42。第二槽部42形成于第二保持构件4D中的底板部60侧的面。第二槽部42的形成状态与第一槽部41相同(同时参照图3)。因此,第二片72嵌入到第二槽部42而相对于组合体10定位。
上述第一片71(第二片72)和第一槽部41(第二槽部42)也可以通过凹凸嵌合而接合。例如,可列举在第一片71(第二片72)的顶端侧形成爪状的凸部、在第一槽部41(第二槽部42)的底面形成凹部。当然,也可以在第一片71(第二片72)设置有凹部、在第一槽部41(第二槽部42)设置有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组合体10从把持构件7脱落。
本例的第三片73是直线状延伸的矩形板。也可以与本例不同,第三片73的至少一部分向离开第四芯片3D的方向弯曲。
把持构件7从提高其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由金属构成。例如,可列举由铝合金、或者镁合金等非磁性金属构成把持构件7。本例的把持构件7因为与树脂制的第二保持构件4D卡合,所以即使把持构件7为金属制,也不易对组合体10的磁特性及组合体10和壳体6的绝缘特性带来影响。在本例中,在将第四芯片3D覆盖的树脂模制部5与第三片73之间配置的绝缘件7r使第二保持构件4D与把持构件7之间的绝缘可靠。当树脂模制部5的绝缘充分时,也可以将绝缘件7r省略,使得第三片73与树脂模制部5接触。另外,在第三片73向外侧弯曲、从树脂模制部5可靠地被隔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绝缘件7r省略。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将把持构件7的外周包覆的树脂确保第二保持构件4D与把持构件7之间的绝缘。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设为由把持构件7把持第四芯片3D的结构。
在此,只要能够确保把持构件7的机械强度,把持构件7也可以由树脂构成。例如,能够由纤维增强塑料等构成把持构件7。当是树脂制的把持构件7时,也能够设为由把持构件7把持第四芯片3D的结构。
[螺纹构件和其配置状态]
螺纹构件8是从底板部60的外部贯穿于壳体6的内部、将把持构件7固定于底板部60的构件。如图2所示,螺纹构件8具备形成有阳螺纹部的轴部80、和形成于轴部80的一端的头部81。在本例中,为了用螺纹构件8将把持构件7固定于底板部60,在底板部60设置有贯穿孔6h和头收纳部6d,并且在第二片72设置有螺纹孔7h。
在壳体6的底板部60设置的贯穿孔6h是轴部80贯穿的螺钉孔。与本例不同,也可以在贯穿孔6h的内周面形成有与轴部80对应的阴螺纹部。另一方面,设置于底板部60的头收纳部6d是收纳头部81整体的凹入部。头收纳部6d的深度成为头部81的长度以上。因此,收纳于头收纳部6d的头部81不从底板部60的外侧的面突出。贯穿孔6h和头收纳部6d同轴,头收纳部6d的内径比贯穿孔6h的内径大。在贯穿孔6h与头收纳部6d之间形成的台阶成为螺纹构件8的支承面。
在设置于第二片72的螺纹孔7h中插入螺纹构件8的轴部80。本例的螺纹孔7h将第二片72在厚度方向贯穿,在其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也就是说,通过螺纹构件8与螺纹孔7h螺纹接合,能够利用螺纹构件8将把持构件7牢固地固定于底板部60。也可以与本例不同,螺纹孔7h不贯穿第二片72。另外,螺纹孔7h的附近也可以比其他部分厚。
本例的轴部80的顶端与第二保持构件4D接触。通过轴部80的顶端按压第二保持构件4D,从而利用螺纹构件8将第二保持构件4D固定于底板部60。其结果是,通过螺纹构件8对组合体10进行的固定变得更牢固。为了使通过螺纹构件8进行的固定更牢固,也可以在第二保持构件4D的底板部60侧的面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接纳轴部80的顶端。
[其他]
本例的电抗器1是由把持构件7悬臂支承组合体10的结构。为了提高壳体6内的组合体10的稳定性,在本例中,在壳体6的底板部60设置有L字型的底座部65(图1)。底座部65是从下方支撑第一保持构件4C、并且决定第一保持构件4C在壳体6内的位置的构件。底座部65中、与底板部60平行的部分的高度形成为使得从底板部60算起的第一保持构件4C的高度和从底板部60算起的第二保持构件4D的高度相同。底座部65中、朝向开口部63延伸的部分与第一保持构件4C的外端面对置,抑制组合体10向离开把持构件7的方向移动。
底座部65可以与底板部60形成为一体,而且可以后安装于底板部60。从确保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底座部65为金属制。
《使用方式》
本例的电抗器1能够利用于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这样的电动车辆上搭载的双向DC-DC转换器等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构件。
《效果》
根据本例的电抗器1的结构,借助把持构件7将组合体1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6。因此,即使电抗器1振动,也能够抑制组合体10从壳体6内脱落。
在本例中,卷绕部2A、2B在壳体6内纵向层叠。因此,本例的电抗器1与在壳体6的底板部60使卷绕部2A、2B并排的平置型的电抗器相比,能够减小从开口部63侧观看时的平面面积(即电抗器1的设置面积)。另外,在本例中,把持构件7是在壳体6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构件,将该把持构件7固定于壳体6的螺纹构件8配置于底板部60。因此,即使设置把持构件7,从开口部63侧观看壳体6时的平面面积也不会变大。通过避免壳体6的大型化,可抑制电抗器1的大型化。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4说明使用两个把持构件7将组合体10固定的结构。在图4中,省略与结构的说明无关的符号的一部分。这点使在后述的图5~9中也是同样。
在图4所示的本例的电抗器1中,不仅第二保持构件4D,第一保持构件4C也由把持构件7固定于底板部60。根据本例的结构,比实施方式1的结构更牢固地将组合体10固定于壳体6。
在此,第一保持构件4C是未图示的线圈2的绕线端部引出侧。为了不妨碍绕线端部,第一保持构件4C的把持构件7可以比第二保持构件4D的把持构件7减小宽度(纸面纵深方向的长度)。
<实施方式3>
基于图5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1。
本例的电抗器1的壳体6在其内周面中的位于与配置把持构件7侧相反的一侧的对置面具备按压部67。也就是说,按压部67设置于开口部63的短边。该按压部67从壳体6的内周面的开口部63侧的位置朝向壳体6的内方突出。该按压部67与树脂模制部5的开口部63侧的面抵接。因此,组合体10的第三芯片3C侧以不从壳体6内冒出的方式在机械上被阻挡。因此,根据本例的结构,比实施方式1的结构更牢固地将组合体10固定于壳体6。
为了制作本例的电抗器1,可以在组合体10装配把持构件7,以避开按压部67的方式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6。具体地,在图5的壳体6的靠右的位置放入组合体10。接着,使组合体10在壳体6内向按压部67侧滑动,使把持构件7的螺纹孔7h(参照图2)和壳体6的贯穿孔6h(参照图2)对位。并且,用螺纹构件8将组合体10螺纹紧固于壳体6。
<实施方式4>
基于图6、7说明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1。本例的电抗器1是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关于图6所示的本例的电抗器1,螺纹构件8附近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不同。如图7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本例的把持构件7的第二片72具备使螺纹孔7h的附近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增厚的加强部75。本例的加强部75通过将螺母焊接到第二片72而形成。通过使用螺母,加强部75容易形成于把持构件7。例如,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来制作把持构件7,仅仅在该把持构件7焊接螺母,就能够制作具备加强部75的把持构件7。另外,因为螺母在其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所以也具有不必对螺母的孔除外的螺纹孔7h实施螺纹加工的优点。当然,加强部75也能够在制作把持构件7时与第二片72形成为一体。
本例的壳体6的底板部60具备滑动凹部6s。滑动凹部6s设置于底板部60的内表面中与贯穿孔6h对应的位置。滑动凹部6s是朝向设置按压部67(图6)侧延伸的长孔状的槽。本例的滑动凹部6s的延伸方向与卷绕部2A、2B(图6)的轴方向一致。
滑动凹部6s的深度成为能够收纳加强部75整体的深度。因此,当加强部75嵌入到滑动凹部6s时,第二片72与底板部60进行面接触。其结果是,可确保壳体6内的组合体10的稳定性。嵌入到该滑动凹部6s的加强部75利用螺纹构件8固定在滑动凹部6s中的按压部67(图6)侧的端部的位置。当加强部75位于图示的位置时,图6的按压部67从开口部63侧按压第三芯片3C的树脂模制部5。
在制作该电抗器1的情况下,将装配有把持构件7的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6。此时,将把持构件7的加强部75嵌入到滑动凹部6s的纸面右侧的位置(图6的从按压部67离开侧的位置)。因为按压部67成为不干涉组合体10的长度,所以按压部67不会妨碍组合体10的收纳。然后,使组合体10向按压部67侧滑动,如图7所示,使把持构件7的螺纹孔7h和壳体6的贯穿孔6h在同轴上对位,并用螺纹构件8紧固。
本例的电抗器1比实施方式3的结构容易向壳体6配置组合体10。这是因为:加强部75嵌入的滑动凹部6s成为导向部,把持构件7的螺纹孔7h和壳体6的贯穿孔6h的对位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5>
基于图8说明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本例的防止脱落机构因为具备与实施方式4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例的电抗器1中,以卷绕部2A、2B的轴与底板部60正交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卷绕部2A、2B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在壳体6内。在本例中,第一保持构件4C配置于开口部63侧,第二保持构件4D配置于底板部60侧。其结果是,线圈2的绕线端部侧配置于开口部63侧,所以容易将绕线端部向壳体6外引出。
在本例的情况下,把持构件7的第一片71与第一保持构件4C抵接,第二片72与第二保持构件4D抵接。也就是说,第一槽部41形成于第一保持构件4C,第二槽部42形成于第二保持构件4D。
在本例中,卷绕部2A、2B直立在壳体6内。因此,本例的电抗器1与平置型的电抗器相比,电抗器1的设置面积减小。
<实施方式6>
基于图9说明实施方式6的电抗器1。本例的防止脱落机构具备与实施方式4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例的电抗器1中,第一卷绕部2A和第二卷绕部2B(隐藏于纸面里侧)均在底板部60上横向排列地配置。根据本例的电抗器1,即使壳体6的深度浅,组合体10整体也可收纳于壳体6。因此,即使在在从电抗器1的设置部位正交的方向上电抗器1的设置空间小的情况下,电抗器1的设置也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1~6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例如,作为实施方式5、6的防止脱落机构,也可以采用实施方式1~3的防止脱落机构。
<实施方式8>
在实施方式8中,基于图10说明线圈2具备一个第一卷绕部2C的电抗器1。在本例中,与线圈2的形状相应地,磁芯3的形状、保持构件4E、4F的形状及树脂模制部5的形成范围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不同。在图10中,对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本例的线圈2的第一卷绕部2C与壳体6的底板部60平行地配置。绕线端部适当地朝向壳体6的开口部引出。
本例的磁芯3具备大致E字型的第一芯片3E和大致E字型的第二芯片3F。第一芯片3E和第二芯片3F分别具备基部和三个腿部。在基部中的一端、另一端以及中间分别配置有腿部。腿部的延伸方向与基部的延伸方向正交。因此,第一芯片3E的外观和第二芯片3F的外观分别成为大致E字型。第一芯片3E的各腿部的端面和第二芯片3F的各腿部的端面对接。由第一芯片3E的中间的腿部和第二芯片3F的中间的腿部构成内侧芯部31。另一方面,由第一芯片3E中的除中间的腿部之外的部分和第二芯片3F中的除中间的腿部之外的部分形成环状的外侧芯部32。在本例中,外侧芯部32以外侧芯部32的环形的中心轴与底板部60平行且与第一卷绕部2C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与本例不同,磁芯3也可以具备大致E字型的芯片和大概I字型的芯片。
第一保持构件4E配置于第一卷绕部2C的一端面,确保第一卷绕部2C的一端面与第一芯片3E之间的绝缘。第二保持构件4F配置于第一卷绕部2C的另一端面,确保第一卷绕部2C的另一端面与第二芯片3F之间的绝缘。保持构件4E、4F均是具有贯穿孔的框状构件,芯片3E、3F的中间的腿部在贯穿孔中贯穿。
本例的树脂模制部5将环状的外侧芯部32整体覆盖。第一卷绕部2C在不被该树脂模制部5覆盖的情况下从树脂模制部5露出。在配置于壳体6的开口部63侧的树脂模制部5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槽部51。另外,在配置于壳体6的底板部60侧的树脂模制部5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槽部52。
本例的把持构件7夹持组合体10中的树脂模制部5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将组合体10固定于壳体6。更具体地,把持构件7具备的第一片71及第二片72分别嵌入到树脂模制部5具备的第一槽部51及第二槽部52。采用螺纹构件8的把持构件7相对于壳体6的固定结构、采用底座部65的组合体10的支承结构、以及采用按压部67的组合体10的防止脱落结构与参照图6、7的实施方式4的结构同样。
根据本例的结构,壳体6从开口部63侧观看时的平面面积小。因此,可抑制壳体6的大型化及电抗器1的大型化。
<实施方式9>
在实施方式9中,基于图11说明实施方式8所示的组合体10平置在壳体6内的电抗器1。对与实施方式8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9的第一卷绕部2C的轴线与底板部60平行地配置。另一方面,磁芯3的外侧芯部32的环形的中心轴沿着壳体6的深度方向配置。也就是说,该轴线与底板部60正交。
在本例中,从树脂模制部5露出的第一卷绕部2c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朝向壳体6的底板部60。因此,在本例中,在第一卷绕部2c的外周面与底板部60之间配置有绝缘层9。绝缘层9利用具有规定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当绝缘层9具有粘着性时,组合体10相对于壳体6的固定变得更牢固。
根据本例的结构,即使壳体6的深度浅,组合体10整体也收纳于壳体6内。即使是在从电抗器1的设置部位正交的方向上电抗器1的设置空间小的情况,电抗器1的设置也容易。
<实施方式10>
在实施方式10中,基于图12说明实施方式8、9所示的组合体10以直立的状态配置于壳体6内的电抗器1。对与实施方式8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10的第一卷绕部2C的轴线与底板部60正交地配置。另一方面,磁芯3的外侧芯部32的环形的中心轴与底板部60平行地配置。
根据本例的结构,从开口部63侧观看壳体6时的平面面积小。因此,可抑制壳体6的大型化及电抗器1的大型化。
符号说明
1 电抗器
10 组合体
2 线圈
2A、2C 第一卷绕部;2B 第二卷绕部;2R 连结部
3 磁芯
31 内侧芯部;32 外侧芯部
3A、3E 第一芯片;3B、3F 第二芯片
3C 第三芯片;3D 第四芯片
4C、4E 第一保持构件;4D、4F 第二保持构件
4d 芯收纳部;4h 贯穿孔
41 第一槽部;42 第二槽部
5 树脂模制部
51 第一槽部;52 第二槽部
6 壳体
60 底板部;61 侧壁部;63 开口部;65 底座部
67 按压部;69 密封树脂
6d 头收纳部;6h 贯穿孔;6s 滑动凹部
7 把持构件
7h 螺纹孔;7r 绝缘件
71 第一片;72 第二片;73 第三片;75 加强部
8 螺纹构件
80 轴部;81 头部
9 绝缘层

Claims (21)

1.一种电抗器,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载置所述组合体的底板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以及开口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外侧的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
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底板部侧和所述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
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
所述组合体具有与所述底板部对置的、位于所述底板侧的面以及与位于所述底板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位于所开口侧的面,
所述把持构件具备:
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
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
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所述电抗器是由所述把持构件悬臂支承所述组合体的结构,
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及所述第二卷绕部具有相互平行的轴,
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在与所述底板部正交的方向层叠,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的轴均与所述底板部平行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及所述第二卷绕部具有相互平行的轴,
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及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及所述第二卷绕部具有相互平行的轴,
所述第一卷绕部和所述第二卷绕部均在所述底板部上横向排列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
所述第一卷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平行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线圈具有第一卷绕部,
所述第一卷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正交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组合体具备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在所述线圈的一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及所述线圈的另一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各设置有一个,保持所述线圈和所述外侧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第一片及所述第二片与所述保持构件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具备供所述第一片嵌入的第一槽部和供所述第二片嵌入的第二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组合体具备将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树脂模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组合体具备将所述外侧芯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树脂模制部,
所述第一片及所述第二片与所述树脂模制部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树脂模制部具备供所述第一片嵌入的第一槽部和供所述第二片嵌入的第二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螺纹构件具备轴部和头部,
所述底板部中的所述壳体的外侧的面具备头收纳部,在所述头收纳部收纳所述头部整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壳体具备:
对置面,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部的内周面中的与配置所述把持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和
按压部,从所述对置面中所述开口部侧的位置朝向所述壳体的内方突出,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组合体中的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第二片具备螺纹孔,在所述螺纹孔中螺纹接合所述螺纹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第二片具备使所述螺纹孔的附近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增厚的加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加强部通过焊接于所述第二片的螺母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底板部具备滑动凹部,在所述滑动凹部将所述加强部以能够朝向与设置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部的内周面的所述把持构件侧相反的一侧滑动的方式收纳,
所述加强部通过所述螺纹构件固定在所述滑动凹部的端部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具备填充到所述壳体内的密封树脂。
19.一种电抗器,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载置所述组合体的底板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以及开口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外侧的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
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底板部侧和所述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
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
所述把持构件具备:
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
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
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所述组合体具备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在所述线圈的一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及所述线圈的另一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各设置有一个,保持所述线圈和所述外侧芯部。
20.一种电抗器,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载置所述组合体的底板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以及开口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外侧的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
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底板部侧和所述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
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
所述把持构件具备:
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
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
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
对置面,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部的内周面中的与配置所述把持构件侧相反的一侧;和
按压部,从所述对置面中所述开口部侧的位置朝向所述壳体的内方突出,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组合体中的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对置。
21.一种电抗器,具备将线圈和磁芯组合的组合体、和将所述组合体收纳于内部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载置所述组合体的底板部、将所述组合体的外周包围的侧壁部、以及开口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及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外侧的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具备:
把持构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底板部侧和所述开口部侧夹持所述组合体;和
螺纹构件,从所述底板部的外部贯穿到所述壳体的内部,将所述把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部,
所述把持构件具备:
第一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抵接;
第二片,与所述组合体中位于所述底板部侧的面抵接;以及
第三片,将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在所述壳体的深度方向连接,
所述第二片具备螺纹孔,在所述螺纹孔中螺纹接合所述螺纹构件,
所述第二片具备使所述螺纹孔的附近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增厚的加强部,
所述底板部具备滑动凹部,在所述滑动凹部将所述加强部以能够朝向与设置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部的内周面的所述把持构件侧相反的一侧滑动的方式收纳,
所述加强部通过所述螺纹构件固定在所述滑动凹部的端部位置。
CN201980074947.8A 2018-11-15 2019-11-08 电抗器 Active CN113016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4504 2018-11-15
JP2018214504 2018-11-15
PCT/JP2019/044004 WO2020100772A1 (ja) 2018-11-15 2019-11-08 リアクト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6047A CN113016047A (zh) 2021-06-22
CN113016047B true CN113016047B (zh) 2023-04-11

Family

ID=70730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4947.8A Active CN113016047B (zh) 2018-11-15 2019-11-08 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07723A1 (zh)
JP (1) JP7205807B2 (zh)
CN (1) CN113016047B (zh)
WO (1) WO202010077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8629A (ja) * 1998-02-19 1999-08-31 Sa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誘導機器
JP2000150250A (ja) * 1998-11-17 2000-05-30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とその取付構造
CN101405822A (zh) * 2006-03-17 2009-04-08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磁芯固定部件及其结构
CN103426618A (zh) * 2012-05-15 2013-12-04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电抗器
JP2017028135A (ja) * 2015-07-23 2017-0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WO2018193854A1 (ja) * 2017-04-19 2018-10-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07125A (en) * 1958-02-20 1961-10-31 Gen Electric Inductive device
US3668586A (en) * 1971-03-08 1972-06-06 Electronic Associates Transformer-inductor frame and kit
GB2035706B (en) * 1978-11-09 1983-05-05 Tdk Electronics Co Ltd Inductance element
JPS615779Y2 (zh) * 1979-09-25 1986-02-21
JP2504205B2 (ja) * 1989-07-24 1996-06-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ンス部品
JP3063632B2 (ja) * 1996-09-02 2000-07-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ョークコイル
JP3492516B2 (ja) * 1998-04-14 2004-02-03 Tdk株式会社 箱形ノイズフィルタ
JP6268509B2 (ja) * 2012-08-10 2018-01-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6106645B2 (ja) * 2014-09-25 2017-04-05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US10395815B2 (en) * 2015-01-22 2019-08-27 Delta Electronics, Inc. Magnetic device
JP6668705B2 (ja) * 2015-11-25 2020-03-18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6573075B2 (ja) * 2016-01-27 2019-09-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WO2019094887A1 (en) * 2017-11-10 2019-05-16 Tci, Llc Bobbin wound reacto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8629A (ja) * 1998-02-19 1999-08-31 Sa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誘導機器
JP2000150250A (ja) * 1998-11-17 2000-05-30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とその取付構造
CN101405822A (zh) * 2006-03-17 2009-04-08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磁芯固定部件及其结构
CN103426618A (zh) * 2012-05-15 2013-12-04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电抗器
JP2017028135A (ja) * 2015-07-23 2017-0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WO2018193854A1 (ja) * 2017-04-19 2018-10-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00772A1 (ja) 2020-05-22
US20210407723A1 (en) 2021-12-30
JPWO2020100772A1 (ja) 2021-09-27
CN113016047A (zh) 2021-06-22
JP7205807B2 (ja)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28125B2 (ja) ケース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
US8525632B2 (en) Reactor
JP5459120B2 (ja) リアクトル、リアクトル用部品、及びコンバータ
US8717133B2 (en) Reactor
US20140176291A1 (en) Choke coil
US8686820B2 (en) Reactor
WO2011158632A1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131052A1 (en) Reactor
JP2012169425A (ja) リアクトル
CN110520950B (zh) 电抗器
JP6024886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WO2018159503A1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0157599A (ja) リアクトル
WO2016158579A1 (ja) リアクトル
CN113016047B (zh) 电抗器
CN110494940A (zh) 电抗器
WO2020145276A1 (ja) リアクトル
US11875928B2 (en) Reactor
US20190267184A1 (en) Reac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reactor
CN112789700B (zh) 电抗器
JP2012227288A (ja) コイル成形体、リアクトル用部品、およびリアクトル
US11830650B2 (en) Reactor
CN112582135B (zh) 电抗器
JP7022344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9096701A (ja) リアク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