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4055A -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4055A
CN112984055A CN202110513750.9A CN202110513750A CN112984055A CN 112984055 A CN112984055 A CN 112984055A CN 202110513750 A CN202110513750 A CN 202110513750A CN 112984055 A CN112984055 A CN 112984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twenty
thirty
synchron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137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84055B (zh
Inventor
丁文强
修永海
石前列
胡强
刘建斌
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hangfa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Hua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Hua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Hua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1375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840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84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4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84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4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装置,包括: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同轴设置的PTO输出轴、动力输出轴、空套在PTO输出轴上的中间轴、设于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组、与中间齿轮组啮合的动力输出齿轮组、齿轮组、驱动轴、从动轴、离合器、从动齿轮组、倒挡齿轮组、倒挡驱动轴、倒挡从动轴、倒挡离合器、倒挡中间轴以及倒挡从动齿轮组。驱动轴通过齿轮组与动力输入轴连接。从动轴与驱动轴同轴设置,离合器置于驱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从动齿轮组设于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通过中间齿轮组向动力输出轴输出动力。

Description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拖拉机的具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功能的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传统拖拉机在作业换挡时,一般要先踏下离合器,使变速箱齿轮空转,切换挡位后再松开离合器,车辆根据换挡后的速度运行。其不足之处在于:当此类拖拉机类的农用机械在爬坡或耕作遇到较大的阻力或拐弯需要换挡时,需要切断动力,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费时费油。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技术可以在动力不间断的状态下换挡,提升作业效率,省时省油,同时能够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
现有动力换挡技术虽然也能解决传统机械换挡的弊端,实现动力不间断的状态下换挡,但是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在传动装置集成更多动力模块(例如爬行档模块)的时候,同时满足传动线路简单,传递效率高,故障率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功能的传动装置,以克服上述中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拖拉机的具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功能的传动装置,同时能够满足换挡数量多并且传动线路简单,传递效率高,故障率低。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拖拉机的具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功能的传动装置,其包括:
动力输入轴、PTO输出轴、动力输出轴、中间轴以及中间齿轮组。所述动力输入轴与发动机连接用以输入发动机动力;所述PTO输出轴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动力输出轴将换挡变速之后的动力进行输出;所述中间轴空套在所述PTO输出轴上;所述中间齿轮组设于所述中间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动力输出齿轮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组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啮合进行动力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第一齿轮组、第一驱动轴、第一从动轴、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一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一驱动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第一从动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离合器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和第一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第二齿轮组、第二驱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二离合器以及第二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二驱动轴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第二从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离合器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轴和第二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二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第三齿轮组、第三驱动轴、第三从动轴、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三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三驱动轴通过所述第三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第三从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三离合器置于所述第三驱动轴和第三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三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倒挡齿轮组、倒挡驱动轴、倒挡从动轴、倒挡离合器、倒挡中间轴以及倒挡从动齿轮组。所述倒挡驱动轴通过所述倒挡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倒挡从动轴与倒挡驱动轴同轴设置;所述倒挡离合器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和倒挡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倒挡中间轴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与动力输入轴之间;所述倒挡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倒挡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轴、第一从动轴、第二驱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三驱动轴、第三从动轴、倒挡驱动轴、倒挡中间轴以及倒挡从动轴均为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爬行挡齿轮组和爬行挡轴。所述爬行挡轴通过所述爬行挡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爬行挡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四轮驱动齿轮组、四轮驱动轴、四轮驱动从动轴以及四驱离合器。所述四轮驱动轴通过所述四轮驱动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进而实现四驱动力输出;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与所述四轮驱动轴同轴设置;所述四驱离合器置于所述四轮驱动轴与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四驱动力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TCU以及液压系统,所述传动装置通过TCU控制液压系统工作以实现同步器与离合器的配合,进而实现换挡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一号齿轮和四号齿轮、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上的七号齿轮和八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七号齿轮与八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一驱动轴上的第一同步器。所述一号齿轮和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四号齿轮和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一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七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一驱动轴以一号齿轮和七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一从动轴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一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八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一驱动轴以四号齿轮和八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一从动轴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二号齿轮和五号齿轮、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轴上的九号齿轮和十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九号齿轮与十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二驱动轴上的第二同步器。所述二号齿轮和九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五号齿轮和十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二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九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二驱动轴以二号齿轮和九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二从动轴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二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二驱动轴以五号齿轮和十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二从动轴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三号齿轮和六号齿轮、置于所述第三驱动轴上的十一号齿轮和十二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十一号齿轮与十二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三驱动轴上的第三同步器。所述三号齿轮和十一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六号齿轮和十二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三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一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三驱动轴以三号齿轮和十一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三从动轴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三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二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三驱动轴以六号齿轮和十二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三从动轴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倒挡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上的十五号齿轮和十六号齿轮、置于所述倒挡中间轴上且置于所述一号齿轮与所述十五号齿轮之间的十三号齿轮、置于所述倒挡中间轴上且置于所述四号齿轮与所述十六号齿轮之间的十四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十五号齿轮与十六号齿轮之间且设于倒挡驱动轴上的第四同步器。所述十三号齿轮同时与所述一号齿轮以及所述十五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十四号齿轮同时与所述四号齿轮以及所述十六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四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五号齿轮连接时,倒挡驱动轴以一号齿轮、十三号齿轮以及十五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倒挡从动轴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四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六号齿轮连接时,倒挡驱动轴以四号齿轮、十四号齿轮以及十六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倒挡从动轴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三十号齿轮、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三十二号齿轮、置于所述三十号齿轮左侧的第十一同步器以及置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右侧的第十二同步器。
当所述第十一同步器与所述三十号齿轮连接时,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分离,此时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三十号齿轮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连接时,第十一同步器与所述三十号齿轮分离,此时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三十二号齿轮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齿轮组包括与所述中间轴固定连接的十七号齿轮和十九号齿轮、置于所述十七号齿轮和十九号齿轮之间且空套在所述中间轴上的十八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十八号齿轮与十九号齿轮之间且设于中间轴上的第五同步器。所述十八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十九号齿轮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五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八号齿轮连接时,此时第十一同步器与所述三十号齿轮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十八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五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八号齿轮分离时,此时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十九号齿轮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一从动轴上的二十号齿轮和二十一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二十号齿轮和二十一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一从动轴上的第六同步器。所述二十号齿轮与十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一号齿轮与十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六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七号齿轮与二十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六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一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八号齿轮与二十一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从动轴上的二十二号齿轮和二十三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二十二号齿轮和二十三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二从动轴上的第七同步器。所述二十二号齿轮与十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三号齿轮与十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七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二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七号齿轮与二十二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七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三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八号齿轮与二十三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三从动轴上的二十四号齿轮和二十五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二十四号齿轮和二十五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三从动轴上的第八同步器。所述二十四号齿轮与十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五号齿轮与十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八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四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七号齿轮与二十四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八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五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八号齿轮与二十五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爬行挡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且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固定连接的三十一号齿轮、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二十八号齿轮、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第十同步器、置于所述爬行挡轴上且与所述爬行挡轴固定连接的三十三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爬行挡轴上且与所述爬行挡轴固定连接的三十五号齿轮。所述三十一号齿轮与三十五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八号齿轮与所述三十三号齿轮常啮合。
爬行挡齿轮组工作时,所述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分离;当第十同步器与所述二十八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爬行挡轴通过所述三十一号齿轮与三十五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进而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三十三号齿轮与二十八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四轮驱动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且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二十九号齿轮、与所述四轮驱动轴固定连接的三十六号齿轮、置于所述二十九号齿轮和三十六号齿轮之间且空套在所述爬行挡轴上的三十四号齿轮。
所述二十九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四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三十四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六齿轮常啮合,所述四轮驱动轴通过所述二十九号齿轮、三十四号齿轮以及三十六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进一步地,当所述四轮驱动离合器连接时,所述四轮驱动轴将转速传递到四轮驱动从动轴,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进而输出四轮驱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第二从动齿轮组以及第三从动齿轮组为相同结构的齿轮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拖拉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带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的传动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带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的传动装置及拖拉机至少能够实现以下一种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带有动力换挡及动力换向的传动装置及拖拉机不仅能够实现动力不间断状态下的换挡操作,同时通过将动力输出轴与动力输入轴的偏置式设计,能够满足换挡数量多并且传动线路简单,传递效率高,故障率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传动装置的的传动原理简图;
图2为本发明传动装置左视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截面剖视图;
图5为图2中C-C截面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A1-第一驱动轴;A2-第二驱动轴;A3-第三驱动轴;A4-倒挡驱动轴;a1-第一从动轴;a2-第二从动轴;a3-第三从动轴;a4-倒挡从动轴;R-倒挡中间轴;M-动力输入轴;m-中间轴;O-动力输出轴;G-四轮驱动轴;g-四轮驱动从动轴;P-爬行档轴;D-倒挡齿轮组;K-中间齿轮组;N1-第一从动齿轮组;N2-第二从动齿轮组;N3-第三从动齿轮组;T-动力输出齿轮组;H-四轮驱动齿轮组;U-爬行挡齿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及图5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拖拉机的传动装置100,包括:动力输入轴M、动力输出轴O、中间轴m、中间齿轮组K以及动力输出齿轮组T。所述动力输入轴M与发动机连接用以输出发动机动力,所述动力输入轴M同时作为PTO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O将换挡变速之后的动力进行最终输出;所述中间轴m空套在PTO输出轴上;所述中间齿轮组设于所述中间轴上;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组T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M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K啮合进行动力输出。
传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一驱动轴A1、第一从动轴a1以及第一从动齿轮组N1。所述第一驱动轴A1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M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第一从动轴a1与所述第一驱动轴A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N1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轴a1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K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传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齿轮组、第二驱动轴A2、第二从动轴a2以及第二从动齿轮组N2。所述第二驱动轴A2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M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第二从动轴a2与所述第二驱动轴A2同轴设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N2设于所述第二从动轴a2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K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传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三齿轮组、第三驱动轴A3、第三从动轴a3以及第三从动齿轮组N3。所述第三驱动轴A3通过所述第三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M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第三从动轴a3与所述第三驱动轴A3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组N3设于所述第三从动轴a3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K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传动装置100还包括倒挡齿轮组D、倒挡驱动轴A4、倒挡从动轴a4、倒挡中间轴R以及倒挡从动齿轮组E。所述倒挡驱动轴A4通过所述倒挡齿轮组D与所述动力输入轴M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倒挡从动轴a4与倒挡驱动轴A4同轴设置;倒挡中间轴R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A4与动力输入轴M之间;所述倒挡从动齿轮组E设于所述倒挡从动轴a4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K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传动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离合器F1、第二离合器F2以及第三离合器F3。所述第一离合器F1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A1和第一从动轴a1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所述第二离合器F2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轴A2和第二从动轴a2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所述第三离合器F3置于所述第三驱动轴A3和第三从动轴a3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
传动装置100还包括倒挡离合器FR,所述倒挡离合器FR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A4和倒挡从动轴a4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
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驱动轴A1、第一从动轴a1、第二驱动轴A2、第二从动轴a2、第三驱动轴A3、第三从动轴a3、倒挡驱动轴A4、倒挡中间轴R以及倒挡从动轴a4均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驱动轴A1、第二驱动轴A2、第三驱动轴A3以及倒挡驱动轴A4的轴心连线组成梯形。
所述传动装置100还包括爬行挡齿轮组U以及爬行挡轴P,所述爬行挡轴P通过所述爬行挡齿轮组U与所述动力输出轴O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爬行挡轴P与所述动力输出轴O平行设置。
所述传动装置100还包括四轮驱动齿轮组H、四轮驱动轴G、四轮驱动从动轴g以及四驱离合器F4。所述四轮驱动轴G通过所述四轮驱动齿轮组H实现四驱输出;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g与所述四轮驱动轴G同轴设置;所述四驱离合器F4置于所述四轮驱动轴G与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g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四驱动力传递。
这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所述传动装置100可以包括例如第一齿轮组中的一对齿轮,这对齿轮通过柔性传动构件(例如链条)连接,并配置为产生与第一齿轮组中相同的传动比。
所述传动装置100还包括TCU以及液压系统,所述传动装置100通过TCU控制液压系统工作以实现同步器与离合器的配合,进而实现换挡操作。
同步器以及离合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装置,因此不再进一步描述,在说明书中既没有被描述也没有被示出。图3和图4中未对离合器做具体图示,在实际的应用中,驱动轴和从动轴之间设置离合器。
因为TCU以及液压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类型,所以TCU以及液压系统既没有被描述也没有示出。
下面具体阐述本实施例中传动装置100的换挡传动路线。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M上的一号齿轮1和四号齿轮4、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A1上的七号齿轮7和八号齿轮8以及置于所述七号齿轮7与八号齿轮8之间的第一同步器S1;所述一号齿轮1和七号齿轮7常啮合,所述四号齿轮4和八号齿轮8常啮合。
当所述第一同步器S1拨至与所述七号齿轮7连接时,所述第一驱动轴A1以一号齿轮1和七号齿轮7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一从动轴a1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一同步器S1拨至与所述八号齿轮8连接时,所述第一驱动轴A1以四号齿轮4和八号齿轮8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一从动轴a1输出转速。
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M上的二号齿轮2和五号齿轮5、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轴A2上的九号齿轮9和十号齿轮10以及置于所述九号齿轮9与十号齿轮10之间的第二同步器S2;所述二号齿轮2和九号齿轮9常啮合,所述五号齿轮5和十号齿轮10常啮合。
当所述第二同步器S2拨至与所述九号齿轮9连接时,所述第二驱动轴A2以二号齿轮2和九号齿轮9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二从动轴a2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二同步器S2拨至与所述十号齿轮10连接时,所述第二驱动轴A2以五号齿轮5和十号齿轮10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二从动轴a2输出转速。
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M上的三号齿轮3和六号齿轮6、置于所述第三驱动轴A3上的十一号齿轮11和十二号齿轮12以及置于所述十一号齿轮11与十二号齿轮12之间的第三同步器S3;所述三号齿轮3和十一号齿轮11常啮合,所述六号齿轮6和十二号齿轮12常啮合。
当所述第三同步器S3拨至与所述十一号齿轮11连接时,所述第三驱动轴A3以三号齿轮3和十一号齿轮11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三从动轴a3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三同步器S3拨至与所述十二号齿轮12连接时,所述第三驱动轴A3以六号齿轮6和十二号齿轮12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三从动轴a3输出转速。
所述倒挡齿轮组D包括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A4上的十五号齿轮15和十六号齿轮16、置于所述倒挡中间轴R上且置于一号齿轮1与所述十五号齿轮15之间的十三号齿轮13、置于所述倒挡中间轴R上且置于所述四号齿轮4与所述十六号16齿轮之间的十四号齿轮14以及置于所述十五号齿轮15与十六号齿轮16之间的第四同步器S4;所述十三号齿轮13同时与所述一号齿轮1以及所述十五号齿轮15常啮合,所述十四号齿轮14同时与所述四号齿轮4以及所述十六号齿轮16常啮合。
当所述第四同步器S4拨至与所述十五号齿轮15连接时,倒挡驱动轴A4以一号齿轮1、十三号齿轮13以及十五号齿轮15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倒挡从动轴a4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四同步器S4拨至与所述十六号齿轮16连接时,倒挡驱动轴A4以四号齿轮4、十四号齿轮14以及十六号齿轮16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倒挡从动轴a4输出转速。
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组O包括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O上的三十号齿轮30、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O上的三十二号齿轮32、置于所述三十号齿轮30左侧的第十一同步器S11以及置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右侧的第十二同步器S12。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和“右”均以图2中所定义的方向为解释。
当所述第十一同步器S11与所述三十号齿轮30连接时,第十二同步器S12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分离,所述动力输出轴O通过三十号齿轮30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十二同步器S12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连接时,第十一同步器S11与所述三十号齿轮30分离,所述动力输出轴O通过三十二号齿轮32输出转速。
所述中间齿轮组K包括与所述中间轴m固定连接的十七号齿轮17和十九号齿轮19、置于所述十七号齿轮17和十九号齿轮19之间且空套在所述中间轴m上的十八号齿轮18以及置于所述十八号齿轮18与十九号齿轮19之间的第五同步器S5。所述十八号齿轮18与所述三十号齿轮30常啮合,所述十九号齿轮19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常啮合。
当所述第五同步器S5拨至与所述十八号齿轮18连接时,此时第十一同步器S11与所述三十号齿轮30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O通过所述十八号齿轮18与所述三十号齿轮30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五同步器S5拨至与所述十八号齿轮18分离时,此时第十二同步器S12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O通过所述十九号齿轮19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N1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一从动轴a1上的二十号齿轮20和二十一号齿轮21以及置于所述二十号齿轮20和二十一号齿轮21之间的第六同步器S6。所述二十号齿轮20与十七号齿轮17常啮合,所述二十一号齿轮21与十八号齿轮18常啮合。
当所述第六同步器S6拨至与所述二十号齿轮20连接时,所述中间轴m通过十七号齿轮17与二十号齿轮20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六同步器S6拨至与所述二十一号齿轮21连接时,所述中间轴m通过十八号齿轮18与二十一号齿轮21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N2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从动轴a2上的二十二号齿轮22和二十三号齿轮23以及置于所述二十二号齿轮22和二十三号齿轮23之间的第七同步器S7。所述二十二号齿轮22与十七号齿轮17常啮合,所述二十三号齿轮23与十八号齿轮18常啮合。
当所述第七同步器S7拨至与所述二十二号齿轮22连接时,所述中间轴m通过十七号齿轮17与二十二号齿轮22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七同步器S7拨至与所述二十三号齿轮23连接时,所述中间轴m通过十八号齿轮18与二十三号齿轮23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组N3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三从动轴a3上的二十四号齿轮24和二十五号齿轮25以及置于所述二十四号齿轮24和二十五号齿轮25之间的第八同步器S8。所述二十四号齿轮24与十七号齿轮17常啮合,所述二十五号齿轮25与十八号齿轮18常啮合。
当所述第八同步器S8拨至与所述二十四号齿轮24连接时,所述中间轴m通过十七号齿轮17与二十四号齿轮24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当所述第八同步器S8拨至与所述二十五号齿轮25连接时,所述中间轴m通过十八号齿轮18与二十五号25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所述爬行挡齿轮组U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O上且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固定连接的三十一号齿轮31、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O上的二十八号齿轮28、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O上的第十同步器S10、置于所述爬行挡轴P上且与所述爬行挡轴P固定连接的三十三号齿轮33以及置于所述爬行挡轴P上且与所述爬行挡轴P固定连接的三十五号齿轮35。所述三十一号齿轮31与三十五号齿轮35常啮合,所述二十八号齿轮28与所述三十三号齿轮33常啮合。
爬行挡齿轮组U工作时,所述第十二同步器S12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32分离,当第十同步器S10与所述二十八号齿轮28连接时,所述爬行挡轴P通过所述三十一号齿轮31与三十五号齿轮35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进而所述动力输出轴O通过所述三十三号齿轮33与二十八号齿轮28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所述四轮驱动齿轮组H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O上且与所述动力输出轴O固定连接的二十九号齿轮29、与所述四轮驱动轴G固定连接的三十六号齿轮36以及置于所述二十九号齿轮29和三十六号齿轮36之间且空套在所述爬行挡轴P上的三十四号齿轮34。
所述二十九号齿轮29与所述三十四号齿轮34常啮合,所述三十四号齿轮34与所述三十六齿轮36常啮合,所述四轮驱动轴G通过所述二十九号齿轮29、三十四号齿轮34以及三十六号齿轮36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当所述四轮驱动离合器F4连接时,所述四轮驱动轴G将转速传递到四轮驱动从动轴g,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g进而输出四轮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空套”是指齿轮套设于轴上以实现在轴上的相对转动,所述空套可以是在齿轮和轴之间增设轴承、轴套或者其它部件,也可以是齿轮直接设于轴上。轴承、轴套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装置,因此不再进一步描述,在说明书中既没有被描述也没有被示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发明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Claims (18)

1.一种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输入轴,所述动力输入轴与发动机连接用以输入发动机动力;
PTO输出轴,所述PTO输出轴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
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将换挡变速之后的动力进行输出;
中间轴,所述中间轴空套在所述PTO输出轴上;
中间齿轮组,所述中间齿轮组设于所述中间轴上;
动力输出齿轮组,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组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啮合进行动力输出;
第一齿轮组;
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一从动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轴同轴设置;
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和第一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
第一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第二齿轮组;
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第二从动轴,所述第二从动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轴同轴设置;
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轴和第二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
第二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二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第三齿轮组;
第三驱动轴,所述第三驱动轴通过所述第三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第三从动轴,所述第三从动轴与所述第三驱动轴同轴设置;
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置于所述第三驱动轴和第三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
第三从动齿轮组,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第三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倒挡齿轮组;
倒挡驱动轴,所述倒挡驱动轴通过所述倒挡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入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倒挡从动轴,所述倒挡从动轴与倒挡驱动轴同轴设置;
倒挡离合器,所述倒挡离合器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和倒挡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动力传递;
倒挡中间轴,倒挡中间轴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与动力输入轴之间;
倒挡从动齿轮组,所述倒挡从动齿轮组设于所述倒挡从动轴上并与所述中间齿轮组连接进行动力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轴、第一从动轴、第二驱动轴、第二从动轴、第三驱动轴、第三从动轴、倒挡驱动轴、倒挡中间轴以及倒挡从动轴均为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爬行挡齿轮组;
爬行挡轴,所述爬行挡轴通过所述爬行挡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所述爬行挡轴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
四轮驱动齿轮组;
四轮驱动轴,所述四轮驱动轴通过所述四轮驱动齿轮组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连接进行动力传递,进而实现四驱动力输出;
四轮驱动从动轴,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与所述四轮驱动轴同轴设置;
四驱离合器,所述四驱离合器置于所述四轮驱动轴与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之间用以连接或断开四驱动力传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TCU以及液压系统,所述传动装置通过TCU控制液压系统工作以实现同步器与离合器的配合,进而实现换挡操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一号齿轮和四号齿轮、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上的七号齿轮和八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七号齿轮与八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一驱动轴上的第一同步器;
所述一号齿轮和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四号齿轮和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一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七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一驱动轴以一号齿轮和七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一从动轴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一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八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一驱动轴以四号齿轮和八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一从动轴输出转速。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二号齿轮和五号齿轮、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轴上的九号齿轮和十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九号齿轮与十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二驱动轴上的第二同步器;
所述二号齿轮和九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五号齿轮和十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二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九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二驱动轴以二号齿轮和九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二从动轴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二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二驱动轴以五号齿轮和十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二从动轴输出转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入轴上的三号齿轮和六号齿轮、置于所述第三驱动轴上的十一号齿轮和十二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十一号齿轮与十二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三驱动轴上的第三同步器;
所述三号齿轮和十一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六号齿轮和十二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三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一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三驱动轴以三号齿轮和十一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三从动轴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三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二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第三驱动轴以六号齿轮和十二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第三从动轴输出转速。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挡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倒挡驱动轴上的十五号齿轮和十六号齿轮、置于所述倒挡中间轴上且置于所述一号齿轮与所述十五号齿轮之间的十三号齿轮、置于所述倒挡中间轴上且置于所述四号齿轮与所述十六号齿轮之间的十四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十五号齿轮与十六号齿轮之间且设于倒挡驱动轴上的第四同步器;
所述十三号齿轮同时与所述一号齿轮以及所述十五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十四号齿轮同时与所述四号齿轮以及所述十六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四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五号齿轮连接时,倒挡驱动轴以一号齿轮、十三号齿轮以及十五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倒挡从动轴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四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六号齿轮连接时,倒挡驱动轴以四号齿轮、十四号齿轮以及十六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向所述倒挡从动轴输出转速。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输出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三十号齿轮、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三十二号齿轮、置于所述三十号齿轮左侧的第十一同步器以及置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右侧的第十二同步器;
当所述第十一同步器与所述三十号齿轮连接时,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分离,此时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三十号齿轮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连接时,第十一同步器与所述三十号齿轮分离,此时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三十二号齿轮输出转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齿轮组包括与所述中间轴固定连接的十七号齿轮和十九号齿轮、置于所述十七号齿轮和十九号齿轮之间且空套在所述中间轴上的十八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十八号齿轮与十九号齿轮之间且设于中间轴上的第五同步器;
所述十八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号齿轮常啮合,所述十九号齿轮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五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八号齿轮连接时,此时第十一同步器与所述三十号齿轮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十八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五同步器拨至与所述十八号齿轮分离时,此时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十九号齿轮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一从动轴上的二十号齿轮和二十一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二十号齿轮和二十一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一从动轴上的第六同步器;
所述二十号齿轮与十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一号齿轮与十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六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七号齿轮与二十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六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一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八号齿轮与二十一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从动轴上的二十二号齿轮和二十三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二十二号齿轮和二十三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二从动轴上的第七同步器;
所述二十二号齿轮与十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三号齿轮与十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七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二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七号齿轮与二十二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七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三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八号齿轮与二十三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三从动轴上的二十四号齿轮和二十五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二十四号齿轮和二十五号齿轮之间且设于第三从动轴上的第八同步器;
所述二十四号齿轮与十七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五号齿轮与十八号齿轮常啮合;
当所述第八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四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七号齿轮与二十四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当所述第八同步器拨至与所述二十五号齿轮连接时,所述中间轴通过十八号齿轮与二十五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爬行挡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且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固定连接的三十一号齿轮、空套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二十八号齿轮、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第十同步器、置于所述爬行挡轴上且与所述爬行挡轴固定连接的三十三号齿轮以及置于所述爬行挡轴上且与所述爬行挡轴固定连接的三十五号齿轮;
所述三十一号齿轮与三十五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二十八号齿轮与所述三十三号齿轮常啮合;
爬行挡齿轮组工作时,所述第十二同步器与所述三十二号齿轮分离,当第十同步器与所述二十八号齿轮连接时,所述爬行挡轴通过所述三十一号齿轮与三十五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进而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三十三号齿轮与二十八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轮驱动齿轮组包括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且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二十九号齿轮、与所述四轮驱动轴固定连接的三十六号齿轮、置于所述二十九号齿轮和三十六号齿轮之间且空套在所述爬行挡轴上的三十四号齿轮;
所述二十九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四号齿轮常啮合,所述三十四号齿轮与所述三十六齿轮常啮合,所述四轮驱动轴通过所述二十九号齿轮、三十四号齿轮以及三十六号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输出转速;
当所述四轮驱动离合器连接时,所述四轮驱动轴将转速传递到四轮驱动从动轴,所述四轮驱动从动轴进而输出四轮驱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组、第二从动齿轮组以及第三从动齿轮组为相同结构的齿轮组。
18.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装置。
CN202110513750.9A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Active CN1129840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3750.9A CN112984055B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3750.9A CN112984055B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4055A true CN112984055A (zh) 2021-06-18
CN112984055B CN112984055B (zh) 2021-09-03

Family

ID=7633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3750.9A Active CN112984055B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8405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5328A (zh) * 2021-09-28 2022-01-11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启动控制策略以及拖拉机
CN113915325A (zh) * 2021-09-28 2022-01-11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全动力换挡变速箱液压及润滑系统及变速箱
CN113915327A (zh) * 2021-09-28 2022-01-11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离合器的换挡控制方法以及变速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3867A (zh) * 2015-03-20 2015-06-24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
CN204547764U (zh) * 2015-02-11 2015-08-12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主离合器在主副变速装置之间的动力换向拖拉机传动系
WO2018066120A1 (ja) * 2016-10-07 2018-04-12 株式会社ユニバンス 変速装置
CN110905978A (zh) * 2019-12-19 2020-03-24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轴式高低档换向总成及高低档换向系统
CN210566059U (zh) * 2019-08-14 2020-05-19 陈奇 拖拉机空间并联双离合动力换挡总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47764U (zh) * 2015-02-11 2015-08-12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主离合器在主副变速装置之间的动力换向拖拉机传动系
CN104723867A (zh) * 2015-03-20 2015-06-24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
WO2018066120A1 (ja) * 2016-10-07 2018-04-12 株式会社ユニバンス 変速装置
CN210566059U (zh) * 2019-08-14 2020-05-19 陈奇 拖拉机空间并联双离合动力换挡总成
CN110905978A (zh) * 2019-12-19 2020-03-24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轴式高低档换向总成及高低档换向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5328A (zh) * 2021-09-28 2022-01-11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启动控制策略以及拖拉机
CN113915325A (zh) * 2021-09-28 2022-01-11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全动力换挡变速箱液压及润滑系统及变速箱
CN113915327A (zh) * 2021-09-28 2022-01-11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离合器的换挡控制方法以及变速箱
CN113915327B (zh) * 2021-09-28 2023-02-17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离合器的换挡控制方法以及变速箱
CN113915325B (zh) * 2021-09-28 2023-09-12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全动力换挡变速箱液压及润滑系统及变速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4055B (zh) 2021-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84055B (zh) 一种传动装置以及拖拉机
CN101275626B (zh) 多速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251169B (zh) 带有副轴齿轮传动装置的多级变速器
CN101251170B (zh) 带有副轴齿轮传动装置的多级变速器
CN101251168B (zh) 带有副轴齿轮传动装置的多级变速器
CN101334094B (zh) 带行星齿轮装置和副轴齿轮装置的八速变速器
GB2412148A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layshaft having a high/low range gear unit
CN101251171A (zh) 带有副轴齿轮传动装置的多级变速器
CN101504061A (zh) 多级分流式双离合变速器
CN101216091A (zh) 具有副轴齿轮传动的多速双离合器传动装置
CN102913598A (zh) 行星齿轮式手动变速器
CN104696450A (zh) 三离合器多速变速器
CN202901186U (zh) 行星齿轮式手动变速器
GB2478298A (en) Manual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with overdrive
CN211288621U (zh) 一种动力换向变速总成及高低挡换向系统
CN211288623U (zh) 一种三轴式高低挡换向总成及高低挡换向系统
CN101446336B (zh)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CN210554154U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13915327A (zh) 一种变速箱离合器的换挡控制方法以及变速箱
CN211501507U (zh) 一种拖拉机变速系统及拖拉机
CN110905978A (zh) 一种三轴式高低档换向总成及高低档换向系统
RU97465U1 (ru) Трансмисси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216666371U (zh) 一种齿轮组件以及传动箱
CN216478724U (zh) 一种动力换挡传动系
CN113915328B (zh) 一种变速箱启动控制策略以及拖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3

Address after: 213000 No. 539-1, Xiacheng South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Hua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JIANGSU CHANGFA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39-1 Xiacheng South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100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Hua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7

Address after: No. 555, Wujin East Avenue,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176

Patentee after: JIANGSU CHANGFA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No. 539-1, Xiacheng South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Huachu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CHANGFA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tracto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03

Pledge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Changzhou Wujin Branch

Pledgor: JIANGSU CHANGFA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02256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