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9379B - 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9379B
CN112969379B CN201980073095.0A CN201980073095A CN112969379B CN 112969379 B CN112969379 B CN 112969379B CN 201980073095 A CN201980073095 A CN 201980073095A CN 112969379 B CN112969379 B CN 112969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andle
tape
reverse rotation
gear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30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9379A (zh
Inventor
金硕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9/01123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050562A1/ko
Publication of CN112969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9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30Straps; Ba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1/00Other fasten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hoes
    • A43C11/14Clamp fastenings, e.g. strap fastenings; Clamp-buckle fastenings; Fastenings with toggle lev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FGARMENT FASTENINGS; SUSPENDERS
    • A41F1/00Fasten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r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FGARMENT FASTENINGS; SUSPENDERS
    • A41F1/00Fasten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rments
    • A41F1/008Adjustable fasteners comprising a track and a slide memb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FGARMENT FASTENINGS; SUSPENDERS
    • A41F1/00Fasten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rments
    • A41F1/06Glove fast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1/00Other fasten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hoes
    • A43C11/14Clamp fastenings, e.g. strap fastenings; Clamp-buckle fastenings; Fastenings with toggle levers
    • A43C11/1406Fastenings with toggle levers; Equipment therefor
    • A43C11/146Fastenings with toggle levers with adjustment means provided for on the strap, e.g. ratchet strap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1/00Other fasten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hoes
    • A43C11/16Fastenings secured by wire, bolts, or the like
    • A43C11/165Fastenings secured by wire, bolt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a spool, reel or pulley for winding up cables, laces or straps by ro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通过缠绕带子(string)来调节长度的带调节装置。本发明的带调节装置具有固定单元及旋转单元,旋转单元上的把手包括:第一延伸部,其内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从外壳脱离的防脱对应部;第二延伸部,其内周面形成有用于决定卷曲模式和解除模式的卷曲决定突出部;以及间隔槽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Description

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与包括鞋类、包类、服装类、手套类、帽类等产品相结合,缠绕带子(string)、绳索(rope)、线(wire)、条带(band)、胶带(Tape)、皮带(strap)来调节长度的带子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包括鞋类、包类、服装类、手套类、帽类等的产品具有带子(string)或者与其类似的绳子(rope)、线(wire)、条带(band)或者皮带(strap)等。当使用采用上述带子的产品时,使用者可通过拉带子的两端并进行捆绑或者进行松解的方式使用。例如,系带式鞋子具用于将鞋子与使用者的脚紧密结合的鞋带。上述鞋带可由使用者在鞋上穿成锯齿状后拉鞋带的两侧并拉紧后系紧。
当使用者穿上述现有的系鞋带的鞋子时,使用者需要松解鞋带后再重新拉紧后系紧。此外,当拖鞋时,使用者需要重新松解系紧的鞋带。如上所述,现有的系带型鞋子具有使用非常繁琐的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可使用缠绕带子的调节装置。上述现有的带子调节装置结构复杂、部件数量多,具有带子调节装置的尺寸变大的缺点。因此,现有的带子调节装置因尺寸大具有不易在诸如内衣或者时尚鞋类、帽类、包类及钱包等审美感会受影响或者尺寸起到重要影响的佩戴型产品或者服装产品等中应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其能够让使用者轻松地系紧或者松解包括鞋类、包类、服装类、手套类、帽类等佩戴型产品中适用的用于系紧的带子。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通过最少化装置内部结构中负责操作功能的部件数量,提高组装效率及生成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其便于组装及分解,可最少化组装工序,便于部件替换,从而使用者可自行进行维护。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通过缩减尺寸、直径或者容积实现紧凑化,可轻松地适用于如包括鞋类、包类、服装类、手套类、帽类等佩戴型产品的各种产品中,可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和审美感。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通过同时缠绕并系紧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带子,可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其包括:固定单元,其包括底座及连接于所述底座且内部提供有空间的外壳;
旋转单元,其包括把手与绕带筒,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外壳并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所述绕带筒布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内部且随着所述把手的旋转而旋转从而缠绕带子,
所述外壳包括基准卡止部与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基准卡止部保持间隔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脱离,
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间隔槽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防脱部对应且用于防止从所述外壳脱离的防脱对应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用于决定卷曲模式和解除模式的卷曲决定突出部,所述间隔槽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其包括:固定单元,其包括底座及连接于所述底座且内部提供有空间的外壳;
旋转单元,其包括把手与绕带筒,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外壳并进行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所述绕带筒布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内部且随着所述把手的旋转而旋转从而缠绕带子,
所述外壳包括基准卡止部与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基准卡止部保持间隔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脱离,
所述把手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间隔槽部,
所述间隔槽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两侧分界处,
所述第二延伸部中与所述防脱部对应的面构成防脱对应部,所述防脱对应部的另一面上形成有卷曲决定突出部。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调节装置,其包括:固定单元,其包括底座及连接于所述底座且内部提供有空间的外壳;
旋转单元,其包括把手与绕带筒,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外壳并进行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所述绕带筒布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利用加固部件结合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把手上,并且随着所述把手的旋转而一起旋转从而缠绕带子,
所述外壳包括基准卡止部与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基准卡止部保持间隔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脱离,
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间隔槽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防脱部对应且用于防止从所述外壳脱离的防脱对应部,
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用于决定卷曲模式和解除模式的卷曲决定突出部,
所述间隔槽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由当所述卷曲决定突出部跨过所述基准卡止部时朝径向移动后复原的弹性物体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着所述把手的圆周面相互反复布置。
优选地,当俯视所述把手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形成为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中心至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中心至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把手包括:防逆旋转部,其内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以及驱动齿轮部,其形成于以所述防逆旋转部为基准的中心侧上且内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具有防逆旋转臂部,其结合在所述防逆旋转部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的逆旋转,所述绕带筒具有被动齿轮部,其结合在所述驱动齿轮部且用于使所述绕带筒旋转。
优选地,所述防逆旋转部和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在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有齿轮齿,所述驱动齿轮部和所述被动齿轮部在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有齿轮齿。
优选地,所述防逆旋转臂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一体成型并延伸且具有自由端部,而且形成有朝所述把手的方向突出的齿轮齿,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下端形成有空间部,从而当所述防逆旋转部的突出的齿轮齿跨过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突出的齿轮齿时以使所述自由端部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防逆旋转部的突出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突出的齿轮齿的倾斜方向相反,而齿轮齿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不同。
优选地,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尺寸大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
优选地,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由至少两个倾斜的齿轮齿构成。
优选地,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布置成接触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以防止其外周面部基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径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结合在所述底座或者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的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面侧具有朝径向突出地第一插入凸起部,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第一插入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第一插入槽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底面侧具有朝径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二插入凸起部,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供所述第二插入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第二插入槽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插入凸起部其中之一相比于其它第二插入凸起部具有更大尺寸的排列凸起部,所述第二插入槽部其中之一具有以对应所述排列凸起部的尺寸形成的排列槽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面具有沿着圆周面径向突出的加固肋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周面具有朝中心方向突出的结合凸起部,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供所述结合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结合槽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面侧具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孔状带插入部,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与所述带插入部对应的另一带插入部。
优选地,所述绕带筒具有支柱部,所述支柱部的中间部分具有朝与轴直交方向贯通的长槽部,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长槽部平行地形成或者贯通所述长槽部的带插入槽部。
优选地,所述带插入槽部以相互呈一定角度地形成以直交贯通所述长槽部或者使插入的带以相互交叉的方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绕带筒包括:支柱部,其供带贯通或者捆绑并缠绕;第一板,其在所述支柱部的上面与所述支柱部一体形成;第二板,其在所述支柱部的下面与所述支柱部一体形成,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具有朝轴中心方向凹陷且用于引导带子的引导槽部。
优选地,所述绕带筒中朝向所述底座的面具有旋转轴凸起部,所述底座具有与所述旋转轴凸起部对应的旋转轴槽部。
优选地,所述绕带筒中朝向所述底座的面具有旋转引导凸起部,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旋转引导凸起部插入并用于引导所述绕带筒旋转的旋转引导槽部。
优选地,所述把手的内部包括通过插入结合或者通过粘合或者焊接结合的齿轮盘,所述齿轮盘包括:防逆旋转部,其由朝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呈倾斜状地形成,驱动齿轮部,其以所述防逆旋转部为基准形成于旋转中心侧且朝所述底座形成有齿轮齿。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一体成型且结合于所述底座。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带调节装置当应用于如鞋类、包类及服装类的佩戴型产品中时只需通过按压旋转单元使其旋转的动作便可轻松地系紧用于系紧的带子,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不仅便于分解和组装,而且通过缩减部件数量,相比于现有的产品具有提高组装效率及生成效率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进行分解时使用者能够轻松地分解旋转单元和固定单元,可容易进行组装及分解,使组装工序最小化,具有部件替换容易,提高运营维护的操作性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具有使用者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将带子的张力最大化,从而可容易使用于带子需具张力的鞋类或者佩戴型产品等中。
此外,本发明可同时使用多个带子,从而可扩大适用的产品。
此外,本发明将底座制成分离型,在如鞋类的产品中适用本发明的带调节装置时,首先将底座结合在适用的产品上并进行组装后,可以在底座上组装外壳。上述本发明通过将产品的组装工序和带调节装置的组装工序分离,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和生成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仰视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A-A部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旋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的仰视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壳中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壳中第一外壳的仰视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壳中第二外壳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壳中第二外壳的仰视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把手的仰视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带筒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7的B-B部的截面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过程的示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卷曲解除状态的示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示图。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示图。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示图。
图26是图25的C-C的截面图。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示图。
图2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示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轴方向的截面图。
图30是图29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3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第一外壳的侧面示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把手的仰视立体图。
图3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3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仰视分解立体图。
图37是图28的纵向截面图。
图3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其它各种形态实施,不限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附图中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省略了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通篇说明书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带子(string)定义为具有长度,如绳子(rope)、线(wire)、条带(band)、胶带(Tape)、皮带(strap)、绳或者链条(项链用)等。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用于图示带调节装置。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单元100及可旋转地结合在所述固定单元100d上的旋转单元500。
固定单元100包括底座200、第一外壳300及第二外壳400(参照图3和图4)。组成固定单元100的底座200、第一外壳300及第二外壳400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结合在一起或者一体成型(参照图6)。此外,组成固定单元100的第一外壳300和第二外壳400可一体成型并结合在底座200上。
如上所述,当底座200、第一外壳300及第二外壳400一体成型或者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一体成型时,带调节装置的部件数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生成率及可运维性。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单元100中底座200、第一外壳300及第二外壳400分别作为各自的部件制造并结合的示例。
旋转单元500可结合在固定单元100上进行旋转的同时调节带子的张力。此外,旋转单元500可执行通过平行于轴方向的移动来缠绕带子的卷曲模式或者可缓解带子的张力或者解开带子的模式。上述的旋转单元500包括把手600和绕带筒700(参照图3和图4)。组成旋转单元500的把手600和绕带筒700可分别制成独立的部件或者一体成型(参照图7)。如上所述,当把手600与绕带筒700一体成型时,带调节装置的部件数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生成率及可运维性。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旋转单元500中分别将把手600与绕带筒700作为各自的部件制造并结合的示例。
如图2至图6及图8所示,底座200包括底座外壳部201、底座底部203及结合延伸部205。
底座外壳部201可形成为中间部分具有空间的圆筒状。底座外壳部201的上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带插入部207。第一带插入部207可形成为底座外壳部201的前端部朝底座底部203凹陷的形状。第一带插入部207可相邻布置多个。第一带插入部207在相面对的位置上以相同的形状和数量形成(参照图8)。上述第一带插入部207可处插入至少一个带子。此外,底座底部203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插入槽部209。上述第一插入槽部209可起到将第一外壳300结合到底座200并进行固定的作用。
此外,底座外壳部201具有另一插入槽部217以供第一外壳300插入并结合。底座外壳部201的插入槽部217可由以轴为基准径向贯通的孔构成。另外,第一外壳300的外周面具有用于插入于底座外壳部201的插入槽部217的插入凸起部317。因此,第一外壳300可通过将第一插入凸起部305和插入凸起部317分别插入第一插入槽部209和插入槽部217与底座200结合。
底座底部203是用于封闭底座外壳部201底面的底部。底座底部203具有旋转引导槽部211及旋转轴槽部213。
旋转引导槽部211为凹陷有圆筒状槽的形状。上述旋转引导槽部211用于插入绕带筒700以使其可自由地旋转。当绕带筒700旋转的同时朝平行于轴方向移动时,旋转引导槽部211可使绕带筒700不从底座底部203脱离且以保持姿势地顺畅旋转。
旋转轴槽部213可由形成于轴中心的开口部或者槽构成。旋转轴槽部213由绕带筒700的轴中心部分插入以使绕带筒700旋转时保持绕带筒700的旋转中心。
结合延伸部205在底座外壳部201外周面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区间径向延伸。结合延伸部205可由柔韧性优秀或者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结合延伸部205可由与底座外壳部201相同的材料构成并且一体成型。结合延伸部205为薄板状,从而可增加柔韧性。结合延伸部205可通过裁缝或者粘贴等方法固定在如鞋类、包类或者衣服类的穿戴型产品上。
图9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图,其示出了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结合的示例。此外,图10是图9的底面立体图。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外壳300的仰视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底面立体图。
第一外壳300可以为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筒状。第一外壳300包括在其外周面径向突出的基准卡止部301。此外,第一外壳300包括防脱部303,防脱部303在第一外壳300的外周面径向突出且沿着平行于轴的方向与基准卡止部301形成间隔。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基准卡止部301结合在第一外壳300的中间,防脱部303以基准卡止部301为基准布置在底座200侧。
当把手600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时,基准卡止部301起到实现将带子缠绕到绕带筒700上的卷曲模式或者将带子解开的解除模式的作用。
当把手600朝轴方向移动时,防脱部303可防止把手600脱离第一外壳300后完全分离。为了卡住把手600的防脱对应部607,防脱部303的朝向底座200的面优选具有平面或者角度。
第一外壳300的底面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一插入凸起部305。第一外壳300的第一插入凸起部305可插入并结合在底座200的第一插入槽部20。即,通过第一插入凸起部305与第一插入槽部209的插入结合,第一外壳300可固定在底座200上。当然,当底座200与第一外壳300一体成型时,可省略上述第一外壳300的第一插入凸起部305及底座200的第一插入槽部209。
第一外壳300的外周面可具有沿着圆周面径向突出的加固肋条307。第一外壳300的加固肋条307在缩减第一外壳300的厚度的同时可增加第一外壳300的强度。因此采用加固肋条307的第一外壳300的带调节装置可缩减整体尺寸(体积或者直径)并且满足耐久性的同时可制成紧凑化。
第一外壳300的侧壁具有多个带插入部309,多个带插入部309由朝轴的中心方向贯通的开口部构成。上述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可由至少一个构成。此外,至少两个或者至少三个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可相隔一定距离地布置。此外,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的相对面可形成有相同尺寸及相同数量的另一带插入部309(在图11和图12中图示)。如上所述,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可供多个带子同时插入并捆绑在绕带筒700上以进行固定或者通过贯通绕带筒700卡住。
第一外壳300的底面沿着轴的中心方向具有多个第二插入槽部311和排列槽部313。第一外壳300的第二插入槽部311用于与第二外壳400结合。此外,当第二外壳400与第一外壳300结合时,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使第一外壳300和第二外壳400在一定位置上对齐地组装。上述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可具有不同于第二插入槽部311的尺寸。即,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引导第二外壳400便于其调整方向并插在第一外壳300。即,可将第一外壳300的第二插入槽部311中的一个的尺寸有别于其它,以形成排列槽部313。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可一体成型,上述情况下,可省略第一外壳300的第二插入槽部311与排列槽部313。
另外,为了与第二外壳400结合,第一外壳300的内周面具有朝中心方向突出的结合凸起部315。
第一外壳300的结合凸起部315上优选形成有朝插入于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的方向的倾斜面。上述第一外壳300的结合凸起部315可轻松地将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结合到第一外壳300上,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第二外壳400可插入于第一外壳300的内部空间,并与第一外壳300一体结合固定。第二外壳400可构成为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筒状(cylinder)(参照图13和图14)。第二外壳400中朝向底座200的端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二插入凸起部401及排列凸起部403。
第二外壳400的第二插入凸起部401对应地插在第一外壳300的第二插入槽部311。即,第二外壳400的第二插入凸起部401具有与第一外壳300的第二插入槽部311相同的尺寸及数量。此外,第二外壳400的排列凸起部403对应地插在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即,第二外壳400的排列凸起部403还能够不同于第二插入凸起部401的尺寸且能够插入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的尺寸形成。因此,当第二外壳400与第一外壳300结合时,组装它们的组装工人只需将第二外壳400的排列凸起部403对准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插入便能够对齐并组装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组装工人能够轻松地对齐并组装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可提高组装效率及生成率,从而可防止因组装不良导致的质量不合格。
第二外壳400具有对应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的另一带插入部405。第二外壳400的带插入部405可由朝轴中心方向贯通的孔或者槽构成。第二外壳400的带插入部405优选具有与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相同的位置及相同的数量。当组装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时,第二外壳400的带插入部405与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布置在相同的位置上。
第二外壳400包括与第一外壳300的结合凸起部315对应的结合槽部407(参照图3)。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可以由朝轴中心方向贯通的长槽构成。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对应地插入并结合在第一外壳300的结合凸起部315中。上述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可使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结合时通过相互插入结合保持牢固的固定状态。当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一体成形地制造时,可省略第一外壳300的结合凸起部315与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
第二外壳400包括用于防止把手600的逆旋转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的一端从第二外壳400延伸,另一端由具有自由端的臂(arm)构成。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在朝向底座200的方向即其下部形成有空间部411,从而可使防逆旋转臂部409的自由端侧朝平行于轴的方向移动。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具有使其一部分朝平行于轴的方向移动的弹性。
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上形成有朝向把手600且沿着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齿轮齿413。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可具有至少一个突出的齿轮齿413,优选地可连续地形成至少两个。如上所述,当把手600上施加欲逆旋转的力时,至少两个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的倾斜的齿轮齿413连续形成的结构能够充分地承受该力从而防止把手600的逆旋转。
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与第二外壳400一体成型,优选由弹性物体构成。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优选使其外周面部与第一外壳300的内壁接触或者以多个间隔相邻布置。
上述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基于第一外壳300的内壁限制以轴为基准的径向移动。当把手600上施加有较大的逆旋转力时,上述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通过减少破损来增加耐久性及质量。
下面,通过图15和图16对旋转单元5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把手600结合在第一外壳300上并进行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即,把手600在与绕带筒700结合的状态下执行基于旋转使带子缠绕在绕带筒700上的卷曲模式。此外,把手600在与绕带筒700分离的状态下执行可解开带子的解除模式。上述把手600包括第一延伸部601、第二延伸部603及间隔槽部605(参照图15)。
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和第二延伸部603可以以间隔槽部605为分界沿着圆周方向相互反复布置至少一个。即,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与第一延伸部601的分界部分形成有间隔槽部605,能够以一定间隔径向移动或者复原。上述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优选由具有弹力的弹性物体构成。此时,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的弹力优选大于或者等于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的弹力。
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的内周面形成有防脱对应部607,其为沿着圆周方向的弧状,且朝轴中心方向突出。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对应第一外壳300的防脱部303,用于防止从第一外壳300至与轴平行的方向的脱离。即,当把手600沿着平行于轴的方向远离底座200的方向移动时,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卡在第一外壳300的防脱部303上。因此,把手600不易脱离第一外壳300并从其分离。即,当把手600向底座200的反方向移动并为卷曲解除模式时,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防止把手300脱离第一外壳300并从其分离。
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具有基于其两侧分界处形成的平行于轴方向的间隔槽部605使第二延伸部603从轴中心沿着朝向外周侧的径向移动一定程度后进行复原的弹力。
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的内周面具有卷曲决定突出部609。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为在第二延伸部603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的弧状且朝轴的中心方向较长地突出的形状。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7优选在以平行于轴的方向为基准相距第一延伸部601的防脱对应部607一定间距的位置上形成。
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能够跨过第一外壳300的基准卡止部301的同时进行移动。此时,把手600可朝平行于轴的方向移动。即,当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以第一壳300的基准卡止部301为基准朝向底座200时,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为能够在绕带筒700上缠绕带子的卷曲模式。此外,如果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以第一外壳300的基准卡止部301为基准位于底座200的相反一侧,则第二延伸部603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为能够从绕带筒700上解开带子的解除模式。
把手600的间隔槽部605可在第一延伸部601与第二延伸部603的分界之间形成。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还可实施为把手600的间隔槽部605仅在第二延伸部603的分界两侧形成空间部。
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可具有从把手600延伸并朝底座200方向的自由端。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可由弹性物体构成,从而当卷曲决定突出部609跨过第一外壳300的基准卡止部301时,使第二延伸部603径向移动后复原。
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第二延伸部603及间隔槽部605优选为沿着把手的侧面相互反复布置的结构。即,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第二延伸部603及间隔槽部605优选为在把手的侧面以朝向底座200侧布置的结构。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第二延伸部603及间隔槽部605可一体成型。
另外,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的外周面可形成有滚花面或者凸起部。使用者可手握第一延伸部601或者第二延伸部603并轻松地使其旋转或者朝平行于轴的方向移动。
俯视把手600时,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和第二延伸部603优选形成为从轴中心O至第一延伸部601的外周面的距离r1大于从轴中心O至第二延伸部603的外周面的距离r2。上述结构可使第二延伸部603的直径最小化,从而本发明的带调节装置可实现紧凑化。
上述本发明的带调节装置能够以各种方式应用于女性内衣或者佩戴用产品上,可实现紧凑化。
把手600的内部具有防逆旋转部611和驱动齿轮部613。
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形成有朝底座200突出的的齿轮齿615。即,构成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的齿轮齿615与轴平行并朝底座200突出。
在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中,把手600朝向底座200的面上形成有沿着圆形布置的倾斜的齿轮齿615。上述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可与第二外壳400中具备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的齿轮齿413啮合。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与第二外壳400中具备的逆旋转防止臂409的齿轮齿413啮合,从而防止把手600或者绕带筒700的逆旋转。即,上述状态为卷曲模式。
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形成有朝底座200突出的齿轮齿617。即,构成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7形成为沿着平行于轴的方向朝向底座200突出的形状。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7以防逆旋转部611为基准,在中心轴上沿着圆形布置。上述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结合在绕带筒700上并且可使绕带筒700旋转。
将构成把手600防逆旋转部611的齿轮齿615与构成把手600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5进行比较可知,两者的齿轮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因此,构成把手600防逆旋转部611的齿轮齿615具有防止把手600逆旋转的功能,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起到与绕带筒700结合并使绕带筒700旋转的作用。
此外,构成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的齿轮齿615的尺寸大于构成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5的尺寸。上述结构可将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7制造为最小的尺寸,从而可减小带调节装置的整体高度。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可实现紧凑化。
另外,构成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5的倾斜角度大于构成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的齿轮齿615的倾斜角度。上述结构可减少把手600与绕带筒700啮合时的间隔,可轻松地啮合、分离,从而便于排列,且卷曲模式及解除模式可顺畅地操作。
绕带筒700布置于第一外壳300的内部并与把手600结合时,通过与把手600一起旋转从而缠绕带子。此外,绕带筒700可捆住带子的末端部分或者卡住贯通的带子的中间部分。
绕带筒700具有对应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被动齿轮部701,从而与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啮合(参照图16)。
上述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可具有朝平行于轴方向突出的齿轮齿。但是,图16所示的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在绕带筒700的上面具有下陷的凹状以使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能够插入。上述结构通过最小化带调节装置的高度从而可实现带调节装置的紧凑化。
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可与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啮合。在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与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啮合的状态下,如果使把手600旋转则绕带筒700也一起旋转。绕带筒700以此缠绕带子。上述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和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沿平行于轴方向啮合的结构使扭矩增加,即使带子受到张力的作用也能够顺畅地缠绕到绕带筒700上。
绕带筒700可包括支柱部703、第一板705及第二板707。绕带筒700的支柱部703可供带子贯通或者可供带子捆绑,同时其外周面可缠绕带子。
绕带筒700的支柱部703的中间部分可具有朝与旋转轴直交的方向贯通的长槽部709。此外,绕带筒700的支柱部703具有用于贯通长槽部709的多个带插入槽部711。绕带筒700支柱部703的带插入槽部711与长槽部709可形成直角交叉或者呈一定角度的贯通方向(参照图17和图18)。形成于绕带筒700支柱部703的长槽部709和带插入槽部711可通过将带子分别穿入各自的长槽部709及带插入槽部711中从而可轻松地固定或者捆住带子。
绕带筒700的第一板705可在支柱部703的上面即朝向把手600的面上与支柱部703一体成型。此外,绕带筒700的第二板707可在支柱部703的下面即把手600的反方向侧与支柱部703一体成型。
此外,绕带筒700的第一板705和第二板707具有朝轴中心方向下陷的用于引导带子的引导槽部713。绕带筒700的引导槽部713在将带子穿入绕带筒700时起到引导带子作用,从而可将带子轻松地穿入绕带筒700的支柱部703。此外,穿有带子的绕带筒700可插入到第二外壳400的内部空间。即,绕带筒700的引导槽部713在绕带筒700与第二外壳400分离的状态下带子穿入绕带筒700后重新将绕带筒700穿入第二外壳400时插入带子。因此,绕带筒700可轻松地插入第二外壳400。
绕带筒700的底面即朝向底座200的面具有旋转轴凸起部715。上述绕带筒700的旋转轴凸起部715通过插在底座200的旋转轴槽部213中从而起到维持旋转轴的作用。绕带筒700的旋转轴凸起部715在绕带筒700旋转时起到旋转轴作用,从而可使绕带筒700稳定地旋转。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对绕带筒700上形成有旋转轴凸起部715及底座200上形成有旋转轴槽部213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槽和凸起也可以互为相反。
绕带筒700的底面即朝向底座200的面具有旋转引导凸起部717。如图17和图18所示,绕带筒700的旋转引导凸起部717为圆柱形且具有一定高度,并且呈朝底座200侧突出的形态。上述绕带筒700的旋转引导凸起部717插在底座200的旋转引导槽部211中。由于绕带筒700的旋转引导凸起部717具有一定的厚度(高度),因此绕带筒700旋转时即使产生平行于轴方向的游动也可在底座200的旋转引导槽部211中保持稳定的姿势。因此,绕带筒700在旋转期间即使朝平行于轴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也能够保持稳定的姿势。上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的稳定性。
下面说明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过程。
首先,操作人员将底座200的结合延伸部205通过缝纫或者粘贴等结合到佩戴型产品上。然后,操作人员组装第一外壳300和第二外壳400并结合到底座200。操作人员将第二外壳400的排列凸起部403调整插入到第一外壳300的排列槽部313中。由此,可通过将第二外壳400的第二插入凸起部401插入第一外壳300的第二插入槽部311,从而使第一外壳300和第二外壳400对齐固定。
此外,将第一外壳300的结合凸起部315插入第二外壳400的结合槽部407中,从而实现第一外壳300与第二外壳400的结合。因此,第一外壳300和第二外壳400将保持牢固的固定状态。
此时,第一外壳300的插入凸起部317可插在底座200的插入槽部217中。此外,第一外壳300的第一插入凸起部305可插在底座200的第一插入槽部209中。
因此,第一外壳300和第二外壳400固定在底座200上。
此外,操作人员将连接于产品的带子插入底座200的第一带插入部207、第一外壳300的带插入部309及第二外壳400的带插入部405。操作人员将带子的前端部插入绕带筒700的带插入槽部711并穿过绕带筒700的长槽部709。此时,操作人员还可将带子的末端部分捆绑在绕带筒700的带插入槽部711或者长槽部709,而且可以只将穿过绕带筒700的带插入槽部711或者长槽部709的带子的前端部固定到佩戴型产品上。此外,操作人员不仅可使用一个带子,而且可将多个带子穿入或者捆绑贯通绕带筒700的带插入槽部711或者长槽部709。此外,操作人员将绕带筒700插入第二外壳400,并将把手600推向底座200方向与第一外壳300结合。
由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可组装成图5所示的形态。图5是带调节装置的卷曲模式状态的示图,图19是从带调节装置的卷曲模式向解除模式移动的过程,图20是带调节装置移动至解除模式的状态。
首先,对使用者利用带调节装置在绕带筒700上缠绕带子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维持与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啮合的状态。换而言之,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齿617与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的齿轮齿啮合。即,带调节装置成为卷曲模式状态。
此外,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成为与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结合的状态。换而言之,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的齿轮齿615与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的齿轮齿413啮合。此时,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保持基于第二外壳400的空间部411朝平行于轴方向移动的状态。
把手600通过维持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和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的啮合状态来防止逆旋转。
在上述状态下,如果使用者需要拉紧带子,则可朝一方向旋转把手600。由此,绕带筒700基于把手600的旋转一起旋转的同时将带子缠绕在绕带筒700的支柱部703上。此外,带子缠绕在支柱部703上之后,即使使用者停止把手700的旋转,由于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和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维持啮合状态,从而带子的张力得到维持。即,带子解开方向的旋转将受到限制。
当绕带筒700如上所述进行旋转时,由于旋转轴凸起部715插在底座200的旋转轴槽部213中,所以绕带筒700能够以旋转轴凸起部715为中心进行稳定的旋转。此外,绕带筒700进行旋转时,绕带筒700以维持旋转引导凸起部717插在底座200的旋转引导槽部211的状态进行旋转。因此,即使绕带筒700在平行于轴的方向上产生间隔,旋转中也能够保持姿势并稳定地旋转,同时对承受较大作用力的带子进行调节。
下面说明使用者需要调松带子或者解开带子时的解除模式。
使用者牵引把手600使其向底座200的反方向移动。由此,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中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成为跨过第一外壳300的基准卡止部301的状态(如图19所示)。此时,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以轴为中心径向发生变形。即,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具有弹力的同时基于间隔槽部605具有自由端,从而以轴为中心径向发生变形。
此外,使用者朝底座200的反方向进一步牵引把手600。由此,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中的卷曲决定突出部609将跨过第一外壳300的基准卡止部301(如图20所示)。此时,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基于弹力向轴的中心方向复位。
由此,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从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分离。此时,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也从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分离。即,绕带筒700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带调节装置成为解除模式。由此,使用者可通过绕带筒700的自由旋转来调松带子。
如果使用者朝底座200的反方向进一步牵引把手600,则把手600的第一延伸部601中的防脱对应部607将紧贴第一外壳300的防脱部303。因此,可防止把手600从第一外壳300脱离,可维持牢固地结合在第一外壳300的状态。
另外,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与把手600的防逆旋转部611啮合或者分离时,可阻止防逆旋转臂部409的侧面与第一外壳300的内壁紧贴并朝径向移动。第二外壳400的防逆旋转臂部409的自由端部只朝平行于轴方向移动,而限制其径向移动,从而可减少较大的作用力引起的破损,带调节装置的耐久性得到提高。
特别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延伸部603由以轴为中心径向发生变形的弹性物体构成,即使绕带筒700处于缠满带子的状态,也能够顺畅地进行操作。此外,由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延伸部603为以轴为中心径向发生变形的弹性物体,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增加带子缠绕到绕带筒700上的容积。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能够最大可能地利用供带子缠绕的绕带筒700的外周空间,从而还可适用于较粗的带子,即便是相同的粗细度也能够缠绕更多的带子。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可适用于各种产品,并能够提高利用率。
此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中,即使从第二延伸部603的外侧施加外力,第二延伸部603也不发生变形,从而能够牢固地维持卷曲模式。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即使施加有外部作用力,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卷曲状态,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把手600的示图。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组成要素将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内容将由上述的说明代替,在此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把手600可包括具有防逆旋转部611和驱动齿轮部613的齿轮盘619。齿轮盘619具有防逆旋转部611和驱动齿轮部613,可由其它部件制成。如上所述,由于把手600的内部具有空间部623,因此另行制造的齿轮盘619可通过插入连接方式结合到把手600上。齿轮盘619的一面形成有防逆旋转部611和驱动齿轮部613,外周面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多个卡止凸起621。
齿轮盘619的卡止凸起621在卷曲模式状态下牢固地固定在把手600上,即使把手600发生旋转,也能够稳定地操作。此外,齿轮盘619的卡止凸起621在将齿轮盘619超声波熔融耦接在把手600上时可通过维持姿势来防止组装不良。
此外,把手600上可形成有可供齿轮盘619插入的空间部623与卡槽625。此外,齿轮盘619插在把手600的空间部623,可通过插入结合、粘合或者超声波结合进行固定。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将另行制造的齿轮盘619与把手600结合,从而有利于成型制造,可提高产品的精密度。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把手600的示图。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为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示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的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齿轮盘619的角部具有呈倒角状的插入引导部627。上述插入引导部627在齿轮盘619插入把手600的空间部623时将被轻松地插入。因此,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可提高把手600的组装效率。
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把手600的示图。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为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示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的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把手600的空间部623的内周面上径向形成有插槽629,齿轮盘619的外周面形成有与上述插槽629对应的插入凸起631。因此,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把手600可通过将齿轮盘619的插入凸起631插在把手600的插槽629中来进行组装。即,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只通过将齿轮盘619插入并结合到把手600上便可完成组装,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效率。上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显示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把手600的示图。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为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示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的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把手600空间部623的一面即朝向底座200的一面上形成有另一插槽629,为了对应该插槽629,齿轮盘619朝向把手600的一面形成有插入凸起631。因此,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把手600可通过将齿轮盘619的插入凸起631插入把手600的插槽629的方式进行组装。即,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只通过将齿轮盘619插入并结合到把手600上便可完成组装,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效率。上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显示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示图,图26是图25的绕带筒700的C-C部的截面图。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绕带筒700的另一示例,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可由该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绕带筒700是通过图示与长槽部709直交并贯通的带插入槽部711来进行说明的,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绕带筒700是与长槽部709形成一定角度使插入槽部711贯通的结构。即,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插入槽部711在长槽部709朝交叉方向形成。上述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绕带筒700可通过长槽部709和插入槽部711使带子交叉穿过。上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可轻松地将带子插入并结合。特别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绕带筒700当带子被具有较大弹力的丝状物体代替使用时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固定。上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具有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带子的结构。因此,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适用于佩戴型产品,从而具有使利用率最大化的优点。
图2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绕带筒700的示图。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绕带筒700的另一示例,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可由该说明代替,而只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绕带筒700形成有具有不穿过长槽部709而平行于长槽部709结构的带插入槽部711。上述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根据产品的种类和带子的种类以各种方式插入长槽部709和带插入槽部711中并进行固定。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绕带筒700显示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图2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绕带筒700的示图。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为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绕带筒700的另一示例,与第六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可由该说明代替,而只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绕带筒700中,带插入槽部711以朝底座200或者把手600的方向为基准观察时分别布置于不同的位置。即,相比于在第六实施例中绕带筒700的带插入槽部711的开口部并排或者平行地布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绕带筒700的带插入槽部711的入口及出口可以不规则地交错布置。上述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根据产品的种类和带子的种类能够以各种方式使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绕带筒700显示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图30是带调节装置的图29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1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第一外壳300的立体图,图32是图31的侧视图。图3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把手600的仰视立体图。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可由该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区别点在于,形成于第一外壳300上的防脱部303和基准卡止部301的布置位置不同。
此外,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区别点在于,把手600的防脱对应部607和卷曲决定突出部609与第二延伸部603构成一体且形成一个凸起。
在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中,基准卡止部301布置于第一外壳300的中间部,防脱部303布置于第一外壳300上面的前端部。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中,防脱对应部607和卷曲决定突出部609作为一个结构物形成于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即,防脱对应部607从把手600的第二延伸部603的内壁突出,在底座200的反侧形成平坦的面,并可卡在第一外壳300的防脱部303。此外,卷曲决定突出部609在防脱对应部607的轴方向端部具有沿着平行于轴的方向的曲面形态。
此外,从第一外壳300的外侧壁的防脱部303的突出高度优选大于基准卡止部301的突出高度(参照图32)。因此,防脱对应部607可与防脱部303相遇,卷曲决定突出部609可跨过基准卡止部301。
上述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操作结构虽然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但是可通过进一步缩减高度将带调节装置紧凑化。
此外,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可进一步简化把手600的结构。
图3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35是图34的分解立体图,图36是图35的仰视立体图,图37是图34的纵向截面图。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可由该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把手600和绕带筒700利用如螺丝等加固部件结合并形成一体。即,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将省略第一实施例中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及第一板705。
换而言之,把手600具有贯通中间部分的绕带筒加固部640,绕带筒700具有与绕带筒加固部640对应的把手加固部720(参照图35)。因此,可利用如螺丝等的加固部件加固绕带筒加固部640与把手加固部720。
作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其它示例,把手600与绕带筒700可基于熔融耦接形成一体。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是利用如螺丝等的加固部件将把手600的中央部和绕带筒700的上面中央部固定成一体的示例。上述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通过省略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及第一板705,可制造成更简单的结构。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便于注塑成型,而且通过省略把手600的驱动齿轮部613与绕带筒700的被动齿轮部701可进一步缩减装置的整体高度。
另外,把手600内侧中间部分具有绕带筒插入凸起部650,绕带筒700具有与绕带筒插入凸起部650对应的把手插槽部740(参照图36)。上述绕带筒插入凸起部650与把手插槽部740一起旋转时相互牢牢地支撑从而可稳定地操作。
图3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带调节装置的纵向截面图。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与第十实施例相比,与第十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可由该说明代替,而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与第十实施例相比,区别点在于,第十实施例中把手600与绕带筒700以分离型制造,而第十一实施例中把手600与绕带筒700一体成型制造。上述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可进一步提高组装效率。
虽然通过上述内容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在权利要求书、具体说明及附图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显然该变形和实施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61)

1.一种带调节装置,包括:
固定单元,其包括底座及连接于所述底座且内部提供有空间的外壳;
旋转单元,其包括把手与绕带筒,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外壳并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所述绕带筒布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内部且随着所述把手的旋转而旋转从而缠绕带子,
所述外壳包括基准卡止部与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基准卡止部保持间隔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脱离,
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间隔槽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防脱部对应且用于防止从所述外壳脱离的防脱对应部,
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用于决定卷曲模式和解除模式的卷曲决定突出部,
所述间隔槽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第二延伸部由从轴中心径向移动后复原的弹性物体构成,且以所述间隔槽部为分界沿着圆周方向分别布置多个,
所述间隔槽部在所述把手的侧面以贯通的空间部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由当所述卷曲决定突出部跨过所述基准卡止部时朝径向移动后复原的弹性物体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着所述把手的圆周面相互反复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当俯视所述把手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形成为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中心至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周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中心至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周面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把手包括:防逆旋转部,其内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以及驱动齿轮部,其形成于以所述防逆旋转部为基准的中心侧上且内部形成有朝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
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防逆旋转臂部,其结合在所述防逆旋转部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的逆旋转,
所述绕带筒具有被动齿轮部,其结合在所述驱动齿轮部且用于使所述绕带筒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和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在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有齿轮齿,所述驱动齿轮部和所述被动齿轮部在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有齿轮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一体成型并延伸且具有自由端部,而且形成有朝所述把手的方向突出的齿轮齿,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下端形成有空间部,从而当所述防逆旋转部的突出的齿轮齿跨过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突出的齿轮齿时以使所述自由端部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的突出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突出的齿轮齿的倾斜方向相反,而齿轮齿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不同。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尺寸大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由至少两个倾斜的齿轮齿构成。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布置成接触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以防止其外周面部基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径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结合在所述底座或者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的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面侧具有朝径向突出地第一插入凸起部,
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第一插入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第一插入槽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外壳的底面侧具有朝径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第二插入凸起部,
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供所述第二插入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第二插入槽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插入凸起部其中之一相比于其它第二插入凸起部具有更大尺寸的排列凸起部,所述第二插入槽部其中之一具有以对应所述排列凸起部的尺寸形成的排列槽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面具有沿着圆周面径向突出的加固肋条。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周面具有朝中心方向突出的结合凸起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供所述结合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结合槽部。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面侧具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孔状带插入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与所述带插入部对应的另一带插入部。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具有支柱部,所述支柱部的中间部分具有朝与轴直交方向贯通的长槽部,
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长槽部平行地形成或者贯通所述长槽部的带插入槽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带插入槽部以相互呈一定角度地形成以直交贯通所述长槽部或者使插入的带以相互交叉的方向布置。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包括:
支柱部,其供带贯通或者捆绑并缠绕;
第一板,其在所述支柱部的上面与所述支柱部一体形成;
第二板,其在所述支柱部的下面与所述支柱部一体形成,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具有朝轴中心方向凹陷且用于引导带子的引导槽部。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中朝向所述底座的面具有旋转轴凸起部,
所述底座具有与所述旋转轴凸起部对应的旋转轴槽部。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中朝向所述底座的面具有旋转引导凸起部,
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旋转引导凸起部插入并用于引导所述绕带筒旋转的旋转引导槽部。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把手的内部包括通过插入结合或者通过粘合或者焊接结合的齿轮盘,
所述齿轮盘包括:
防逆旋转部,其由朝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呈倾斜状地形成,
驱动齿轮部,其以所述防逆旋转部为基准形成于旋转中心侧且朝所述底座形成有齿轮齿。
26.一种带调节装置,包括:
固定单元,其包括底座及连接于所述底座且内部提供有空间的外壳;
旋转单元,其包括把手与绕带筒,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外壳并进行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所述绕带筒布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的内部且随着所述把手的旋转而旋转从而缠绕带子,
所述外壳包括基准卡止部与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基准卡止部保持间隔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脱离,
所述把手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间隔槽部,
所述间隔槽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两侧分界处,
所述第二延伸部中与所述防脱部对应的面构成防脱对应部,所述防脱对应部的另一面上形成有卷曲决定突出部;
第二延伸部由从轴中心径向移动后复原的弹性物体构成,且以所述间隔槽部为分界沿着圆周方向分别布置多个,
所述间隔槽部在所述把手的侧面以贯通的空间部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由当所述卷曲决定突出部跨过所述基准卡止部时朝径向移动后复原的弹性物体构成。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把手包括:
防逆旋转部,其内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以及
驱动齿轮部,其相比于所述防逆旋转部更靠近中心侧地形成且内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
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防逆旋转臂部,其结合在所述防逆旋转部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的逆旋转,
所述绕带筒具有被动齿轮部,其结合在所述驱动齿轮部且用于使所述绕带筒旋转。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和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在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有倾斜的齿轮齿,
所述驱动齿轮部和所述被动齿轮部在与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有倾斜的齿轮齿。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一体成型并延伸且具有自由端部,而且形成有朝所述把手的方向的齿轮齿,在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下端形成有空间部,从而当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跨过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齿轮齿时以使所述自由端部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倾斜方向相反,而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不同。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尺寸大于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的尺寸。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驱动齿轮部的齿轮齿形成为齿轮齿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防逆旋转部的齿轮齿的倾斜角度。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由至少一个齿轮齿构成。
35.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布置成接触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以防止其外周面部基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径向移动。
36.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结合在所述底座或者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的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具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底座径向突出的第一插入凸起部,
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第一插入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第一插入槽部。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外壳具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底座径向突出的第二插入凸起部,
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供所述第二插入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第二插入槽部。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插入凸起部其中之一相比于其它第二插入凸起部具有更大尺寸的排列凸起部,所述第二插入槽部具有以对应所述排列凸起部的尺寸形成的排列槽部。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面具有沿着圆周面径向突出的加固肋条。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周面具有朝中心方向突出的结合凸起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供所述结合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结合槽部。
42.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侧面具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孔状带插入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与所述带插入部对应并贯通的另一带插入部。
4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具有支柱部,所述支柱部具有朝与轴直交方向贯通的长槽部,
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长槽部平行地形成或者贯通所述长槽部的带插入槽部。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带插入槽部以相互呈一定角度地形成以直交贯通所述长槽部或者使插入的带以相互交叉的方向布置。
4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包括:
支柱部,其可供带贯通或者捆绑并缠绕;
第一板,其在所述支柱部的上面与所述支柱部一体形成;
第二板,其在朝向所述底座的所述支柱部的端部与所述支柱部一体形成,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具有朝轴中心方向凹陷且用于引导带子的引导槽部。
46.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中朝向所述底座的第二板具有旋转轴凸起部,
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旋转轴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旋转轴槽部。
4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中朝向所述底座的第二板具有旋转引导凸起部,
所述底座具有供所述旋转引导凸起部插入并用于引导所述绕带筒旋转的旋转引导槽部。
4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把手的内部包括通过插入结合或者通过粘合或者焊接结合的齿轮盘,
所述齿轮盘包括:
防逆旋转部,其形成有朝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
驱动齿轮部,其以所述防逆旋转部为基准更靠近中心侧地形成且内部形成有朝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
49.一种带调节装置,包括:
固定单元,其包括底座及连接于所述底座且内部提供有空间的外壳;
旋转单元,其包括把手与绕带筒,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外壳并进行旋转或者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一定区间,所述绕带筒布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利用加固部件结合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把手上,并且随着所述把手的旋转而一起旋转从而缠绕带子,
所述外壳包括基准卡止部与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基准卡止部保持间隔且用于防止所述把手脱离,
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间隔槽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防脱部对应且用于防止从所述外壳脱离的防脱对应部,
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形成有用于决定卷曲模式和解除模式的卷曲决定突出部,
所述间隔槽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第二延伸部由从轴中心径向移动后复原的弹性物体构成,且以所述间隔槽部为分界沿着圆周方向分别布置多个,
所述间隔槽部在所述把手的侧面以贯通的空间部形成。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当所述卷曲决定突出部跨过所述基准卡止部时,所述第二延伸部径向移动后复原。
51.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着所述把手的圆周面相互反复布置。
52.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把手包括防逆旋转部,其内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座突出的齿轮齿,
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防逆旋转臂部,其结合在所述防逆旋转部且用于限制所述把手的逆旋转。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部和所述防逆旋转臂部上形成有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倾斜的齿轮齿。
54.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与所述第二外壳一体成型并延伸且具有自由端部,而且形成有朝所述把手的方向倾斜的齿轮齿,在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下端形成有空间部,从而当所述防逆旋转部的倾斜的齿轮齿跨过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的倾斜的齿轮齿时以使所述自由端部沿着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
55.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由至少一个倾斜的齿轮齿构成。
56.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防逆旋转臂部布置成接触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以防止其外周面部基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壁径向移动。
57.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结合在所述底座或者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的第一外壳以及布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部的第二外壳。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周面具有朝中心方向突出的结合凸起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供所述结合凸起部对应地插入的结合槽部。
59.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侧壁具有贯通的孔状的多个带插入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与所述带插入部对应的另一带插入部。
6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具有支柱部,
所述支柱部的中间部分具有朝与轴直交方向贯通的长槽部,
具有多个与所述长槽部平行地形成或者贯通所述长槽部的带插入槽部。
61.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带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绕带筒的底面具有旋转轴槽部,
所述底座具有与所述旋转轴槽部对应的旋转轴凸起部。
CN201980073095.0A 2018-09-07 2019-09-02 带调节装置 Active CN112969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07030 2018-09-07
KR20180107030 2018-09-07
KR10-2019-0107510 2019-08-30
KR1020190107510A KR102314745B1 (ko) 2018-09-07 2019-08-30 끈 조절장치
PCT/KR2019/011239 WO2020050562A1 (ko) 2018-09-07 2019-09-02 끈 조절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9379A CN112969379A (zh) 2021-06-15
CN112969379B true CN112969379B (zh) 2022-05-31

Family

ID=70003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3095.0A Active CN112969379B (zh) 2018-09-07 2019-09-02 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1179B2 (zh)
KR (1) KR102314745B1 (zh)
CN (1) CN1129693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3578A1 (en) 2020-02-14 2021-08-19 Shift Holding, LLC Shift reel and related methods
KR102160426B1 (ko) 2020-07-14 2020-09-28 주식회사 스핀온 와이어 조임장치
KR102374006B1 (ko) * 2020-09-25 2022-03-11 김정곤 다이얼 타입 와이어 조임장치
KR102203129B1 (ko) * 2020-10-16 2021-01-15 대한민국 다이얼식 지혈대
USD1014695S1 (en) * 2021-03-24 2024-02-13 Shift Holding, LLC Shift reel
EP4144250A4 (en) * 2021-07-19 2023-03-08 Shishi Senk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ROTATING PULL-PRESSURE PULLEYS AND SHOES
TWM623553U (zh) * 2021-08-18 2022-02-21 陳金柱 緊固裝置
JP7349671B2 (ja) 2022-02-02 2023-09-25 オルバ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止血装置
US11647813B1 (en) * 2022-06-01 2023-05-16 Chunming Rao Quick lacing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81261A1 (ko) * 2009-12-31 2011-07-07 주식회사 신경 신발끈 조임장치
WO2017034222A2 (ko) * 2015-08-21 2017-03-02 김석환 스트링 권취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신발과 옷
CN107232690A (zh) * 2017-07-26 2017-10-10 莆田市城厢区旋乐美鞋材有限公司 一种鞋带旋紧装置
KR20170122462A (ko) * 2016-04-27 2017-11-06 주식회사 신경 와이어 조임 장치
WO2018143715A1 (ko) * 2017-02-02 2018-08-09 주식회사 박의지 끈 조임 장치
CN108738298A (zh) * 2017-02-22 2018-11-02 金硕焕 绳子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7310A (en) * 2010-02-11 2011-08-16 jin-zhu Chen Step-less finetuning buckle
JP5925765B2 (ja) 2010-04-30 2016-05-25 ボア テクノロジー,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紐締めシステムに使用するためのリール、同リールを作る方法、及び同リールと共に使用されるつめ
US10070695B2 (en) * 2010-04-30 2018-09-11 Boa Technology Inc. Tightening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0986674B1 (ko) 2010-07-15 2010-10-08 유디텔주식회사 탄성스트링 와인딩 및 언와인딩 장치
US8434200B2 (en) * 2011-07-13 2013-05-07 Chin-Chu Chen Adjusting device for tightening or loosing laces and straps
KR101099458B1 (ko) 2011-07-25 2011-12-27 주식회사 신경 신발끈 조임장치
WO2014001918A2 (en) * 2012-06-22 2014-01-03 Revision Military S.A.R.L. Tensioning reel
KR101249420B1 (ko) * 2012-12-17 2013-04-03 주식회사 신경 와이어 조임장치
US10076160B2 (en) * 2013-06-05 2018-09-18 Boa Technology Inc. Integrated closure device components and methods
US10264852B2 (en) * 2015-01-14 2019-04-23 Sug Whan Kim String winding and unwinding apparatus
KR101611137B1 (ko) * 2015-07-21 2016-04-08 이호섭 신발끈 조임장치
CN207604572U (zh) * 2016-02-11 2018-07-13 河荣浩 夹线装置
KR101723578B1 (ko) 2016-10-10 2017-04-06 주식회사 신경 와이어 조임장치
CN206187398U (zh) * 2016-11-11 2017-05-24 陈金柱 紧固装置
EP3551004A1 (en) * 2016-12-09 2019-10-16 Boa Technology Inc. Reel based closur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81261A1 (ko) * 2009-12-31 2011-07-07 주식회사 신경 신발끈 조임장치
WO2017034222A2 (ko) * 2015-08-21 2017-03-02 김석환 스트링 권취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신발과 옷
KR20170122462A (ko) * 2016-04-27 2017-11-06 주식회사 신경 와이어 조임 장치
WO2018143715A1 (ko) * 2017-02-02 2018-08-09 주식회사 박의지 끈 조임 장치
CN108738298A (zh) * 2017-02-22 2018-11-02 金硕焕 绳子调节装置
CN107232690A (zh) * 2017-07-26 2017-10-10 莆田市城厢区旋乐美鞋材有限公司 一种鞋带旋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28846A (ko) 2020-03-17
US20230404214A1 (en) 2023-12-21
US11771179B2 (en) 2023-10-03
US20210401121A1 (en) 2021-12-30
CN112969379A (zh) 2021-06-15
KR102314745B1 (ko)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69379B (zh) 带调节装置
JP6953675B2 (ja) 紐締めシステムに使用されるリール
JP7394431B2 (ja) 一体化されたクロージャー装置部品および方法
JP5048096B2 (ja) 履物の紐掛けシステム
EP1814417B1 (en) Reel based closure system
EP3589151B1 (en) Reel based closure system
KR102385710B1 (ko) 끈 조임 장치 및 끈을 구비한 제품
CN114304811A (zh) 一种线绳松紧调节器、穿戴物以及调节方法
CN113531002A (zh) 旋转控制松紧离合器
KR102143929B1 (ko) 끈 조임장치
WO2023000663A1 (zh) 旋转推拉收绳器和鞋子
US11998087B2 (en) String adjustment device
CN115868772A (zh) 利用鞋带环的可拆装鞋带束紧装置
KR102172781B1 (ko) 와이어 조임장치
CN220364182U (zh) 一种收放线装置
CN220364187U (zh) 一种收线器
CN114291666B (zh) 一种收放线装置
CN219593869U (zh)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US11751636B2 (en) Rotary push-pull rope retractor and shoe
CN116715100A (zh) 一种收放线装置
CN108685270B (zh) 一种基于转子和定子的系带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KR20210150256A (ko) 스트랩 어셈블리
JP2023048886A (ja) 紐締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6924162A (zh) 一种收线器
CN116509107A (zh)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