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93869U -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 Google Patents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93869U
CN219593869U CN202321163877.3U CN202321163877U CN219593869U CN 219593869 U CN219593869 U CN 219593869U CN 202321163877 U CN202321163877 U CN 202321163877U CN 219593869 U CN219593869 U CN 219593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lamping
adjusting device
winding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638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ty Tt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ty Tt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ty Tt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ty Tt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638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93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93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93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绳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其中,绳带调节装置包括座体、旋钮组件以及弹性件,座体形成有安装槽和走线孔,走线孔贯穿安装槽的内侧壁和座体的外壁,座体在安装槽内设有卡持部,旋钮组件转动设于安装槽内,旋钮组件设有绕线槽和驱动部,绕线槽与走线孔连通形成容线通道,弹性件设于安装槽内,弹性件与卡持部抵接限位,旋钮组件能够相对于座体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并以驱动部抵持弹性件形变后与卡持部分离,以实现容线通道内的绳带的卷绕或释放,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为逆向,可直接实现对绳带的收紧和放松的双向调节,给用户的使用过程带来便利。

Description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绳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日渐富足,生活上的各方面的便利化成为一些生活用品的改进方向,例如应用自锁机构对鞋带、背包背带等进行便捷收紧,使得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变得便捷、高效。
但现有的自锁机构一般可以实现在收紧时进行自锁,由于松紧程度是人为凭感觉确定,因此常常会发生收紧过度的情况,而上述的自锁机构只能实现在收紧过程的收紧调整,在收紧过度时,无法微调进行放松,因此消费者只能重置至完全放松状态再进行重新收紧,而这又无可避免的可能会再次出现收紧过度的情况,给使用过程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绳带调节装置,旨在实现对绳带的收紧和放松的双向调节,为用户的使用过程带来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绳带调节装置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形成有安装槽和走线孔,所述走线孔贯穿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和所述座体的外壁,所述座体在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卡持部;
旋钮组件,所述旋钮组件转动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旋钮组件设有绕线槽和驱动部,所述绕线槽与所述走线孔连通形成容线通道;以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卡持部抵接限位,所述旋钮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体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并以所述驱动部抵持所述弹性件形变后与所述卡持部分离,以实现所述容线通道内的绳带的卷绕或释放;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为逆向。
可选地,所述旋钮组件包括调节钮、安装座以及卷线轮;
所述调节钮面向所述卷线轮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调节钮连接所述安装座并能够带动所述安装座转动;所述安装座的外侧壁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以供所述弹性件限位安装,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卷线轮并能够带动所述卷线轮转动;所述卷线轮转动设于所述座体,所述卷线轮设有所述绕线槽。
可选地,所述卡持部包括卡环,所述卡环的内侧壁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卡槽,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片;
所述弹片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卡持臂,每一所述卡持臂远离另一所述卡持臂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第一折边,每一所述第一折边的外侧壁与一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壁抵接卡持;所述驱动部能够抵持推动所述弹片的其中一所述卡持臂的所述第一折边脱离所述第一卡槽,并使两所述卡持臂之间的夹角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凸块、两个挡边以及支撑部;
两个所述挡边相连并呈夹角设置,所述限位凸块设于两所述挡边内侧,所述支撑部连接两所述挡边与所述限位凸块,以共同形成所述限位槽;所述弹片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弹片的两所述卡持臂分别靠近一所述挡边设置;所述驱动部能够抵接推动所述弹片的一所述卡持臂与一所述挡边抵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所述弹片;
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间隔设于所述安装座的外周壁;每一所述弹片设于一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所述限位槽内。
可选地,所述座体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挡块和至少两个限位卡块,且所述限位挡块和所述限位卡块相间分布;所述卡环的外周壁设有至少四个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二卡槽间隔设置,且一所述第二卡槽对应与一所述限位挡块抵接或与一所述限位卡块卡持。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的一端和所述调节钮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一连接凸部,其中另一设有第一连接凹部;所述安装座的另一端和所述卷线轮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二连接凸部,其中另一设有第二连接凹部;
所述第一连接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凹部连接形成第一驱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凹部之间具有驱动间隙,所述调节钮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配合带动所述安装座转动;所述第二连接凸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凹部连接形成第二驱动配合,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配合带动所述卷线轮转动。
可选地,所述调节钮面向所述卷线轮的一侧和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调节钮的一侧的其中之一设有凸柱、其中另一设有扣环;
所述凸柱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凸柱穿过所述扣环并以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扣环扣持。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卷簧,所述卡持部包括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所述旋钮组件包括调节钮和卷线轮,所述调节钮面向所述卷线轮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卷线轮设有所述绕线槽,所述卷线轮设有传动部;
所述卷簧沿其轴向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卷簧的两端在其轴向上间隔,所述卷簧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抱持,所述卷簧的两端向内侧折弯形成两个第二折边;所述驱动部伸入所述卷簧内侧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折边的内侧,所述传动部伸入所述卷簧内侧并位于两所述第二折边外侧,所述驱动部能够在所述调节钮转动时推动其中一所述第二折边,以使所述卷簧的外径收缩并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分离,以推动所述传动部使所述卷线轮转动。
可选地,所述座体包括底座和安装支架,所述旋钮组件包括调节钮、安装座以及卷线轮,所述卷线轮形成有所述绕线槽;
所述底座和所述安装支架共同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底座卡扣连接,所述安装支架的部分侧壁贯通设置,以形成所述走线孔;所述卷线轮转动设于所述底座。
可选地,所述底座和所述卷线轮的其中之一设有定心轴,所述底座和所述卷线轮的其中另一设有定心孔;
所述定心轴和所述定心孔配合,以使所述卷线轮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碳棒鞋,所述碳棒鞋包括:
鞋体,所述鞋体的鞋底设有多个滑动腔,多个所述滑动腔沿所述鞋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每一所述滑动腔内设有一碳棒,每一所述碳棒的两端均连接有牵引绳,在所述鞋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同一端的多个所述牵引绳旋结形成牵引总绳;和
上述的绳带调节装置;
其中,位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卷线轮的两个绕线槽231分别用于绕置所述鞋体其中一端的所述牵引总绳,且两股所述牵引总绳在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绕线槽231上的绕置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绑带鞋,所述绑带鞋包括:
鞋体,所述鞋体上绕置有鞋带;和
上述的绳带调节装置,所述鞋体的鞋带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卷线轮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包,所述背包包括:
包体,所述包体形成有可开合的储物空间,所述包体设有背带,所述背带上设有调节绳,所述调节绳用于调节背带的长度;和
上述的绳带调节装置,所述调节绳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卷线轮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旋钮组件转动设于座体的安装槽内,旋钮组件设置的绕线槽与座体的走线孔连通形成容线通道,线绳可通过容线通道从座体外侧伸入安装槽内并卷绕在绕线槽内,弹性件与座体的卡持部抵接限位,旋钮组件相对于座体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使旋钮组件的驱动部抵持弹性件形变后与卡持部分离,旋钮组件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线绳卷绕在绕线槽上,实现对座体外侧线绳的收紧,在停止转动后,弹性件恢复形变重新与卡持部抵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互为逆向,在旋钮组件相对于座体沿第二方向转动时,使驱动部抵持弹性件形变后与卡持部分离,旋钮组件继续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卷绕在绕线槽上的线绳放松,停止转动后,弹性件恢复形变重新与卡持部抵接,在上述的对绳带的松紧度的调节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绳带调节装置在调节绳带收紧和调节绳带放松的两种调整状态下均能够实现调整后的自锁,即在使用过程中有微调放松的需求时,无需将绳带完全放松再重新进行收紧,可直接实现对绳带的收紧和放松的双向调节,给用户的使用过程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绳带调节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三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四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五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七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的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绳带调节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碳棒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绳带调节装置1000,图1至图14为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一个实施例,图15至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绳带调节装置1000如图1至图16所示,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包括座体1、旋钮组件2以及弹性件3,所述座体1形成有安装槽11和走线孔131,所述走线孔131贯穿所述安装槽11的内侧壁和所述座体1的外壁,所述座体1在所述安装槽11内设有卡持部14,所述旋钮组件2转动设于所述安装槽11内,所述旋钮组件2设有绕线槽231和驱动部211,所述绕线槽231与所述走线孔131连通形成容线通道,所述弹性件3设于所述安装槽11内,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卡持部14抵接限位,所述旋钮组件2能够相对于所述座体1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并以所述驱动部211抵持所述弹性件3形变后与所述卡持部14分离,以实现所述容线通道内的绳带的卷绕或释放,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为逆向。
如图13、图14以及图16所示,图中x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图中y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旋钮组件2转动设于座体1的安装槽11内,旋钮组件2设置的绕线槽231与座体1的走线孔131连通形成容线通道,线绳可通过容线通道从座体1外侧伸入安装槽11内并卷绕在绕线槽231内,弹性件3与座体1的卡持部14抵接限位,旋钮组件2相对于座体1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使旋钮组件2的驱动部211抵持弹性件3形变后与卡持部14分离,旋钮组件2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线绳卷绕在绕线槽231上,实现对座体1外侧线绳的收紧,在停止转动后,弹性件3恢复形变重新与卡持部14抵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互为逆向,在旋钮组件2相对于座体1沿第二方向转动时,使驱动部211抵持弹性件3形变后与卡持部14分离,旋钮组件2继续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卷绕在绕线槽231上的线绳放松,停止转动后,弹性件3恢复形变重新与卡持部14抵接,在上述的对绳带的松紧度的调节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绳带调节装置1000在调节绳203带收紧和调节绳203带放松的两种调整状态下均能够实现调整后的自锁,即在使用过程中有微调放松的需求时,无需将绳带完全放松再重新进行收紧,可直接实现对绳带的收紧和放松的双向调节,给用户的使用过程带来便利。
为实现所述旋钮组件2转动时对绳带进行卷绕或放松,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旋钮组件2包括调节钮21、安装座22以及卷线轮23,所述调节钮21面向所述卷线轮23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部211,所述调节钮21连接所述安装座22并能够带动所述安装座22转动;所述安装座22的外侧壁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21,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以供所述弹性件3限位安装,所述安装座22连接所述卷线轮23并能够带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设于所述座体1,所述卷线轮23设有所述绕线槽231,通过转动所述调节钮21带动所述安装座22转动,并进一步通过所述安装座22带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时通过所述绕线槽231对绳带进行卷绕或者放松。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钮21的外侧设有防滑凹槽,以增加使用者转动所述调节钮21时与所述调节钮21之间的摩擦力,更有利于转动所述调节钮21。
为具体实现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卡持部14之间的抵接和所述驱动部211驱动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卡持部14分离,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以及图13至图14所示,所述卡持部14包括卡环14a,所述卡环14a的内侧壁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卡槽141,所述弹性件3包括弹片3a,所述弹片3a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卡持臂31,每一所述卡持臂31分别与一所述第一卡槽141的槽壁抵接限位,所述驱动部211能够抵持推动所述弹片3a的其中一所述卡持臂31脱离所述第一卡槽141并使两所述卡持臂31之间的夹角增大,所述驱动部211停止驱动时,两所述卡持臂31之间的夹角恢复原大小,并重新卡入所述第一卡槽141内,由于绳带绕紧后具有松弛的趋势,因此使得所述卷线轮23带动所述安装座22具有逆向转动的趋势,所述卡持臂31受力方向为其延伸方向,而通过所述卡持臂31自身的强度抵持锁止在所述第一卡槽141内实现自锁。无论所述调节钮21驱动所述卡环14a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还是第二方向转动,均能实现上述自锁。为提高所述弹片3a自身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卡持臂31远离另一所述卡持臂31的一端折弯形成有第一折边32,每一所述第一折边32的外侧壁与一所述第一卡槽141的侧壁抵持,以防止所述卡持臂31与所述第一卡槽141抵持的过程中被折弯。所述第一卡槽141的形状可以为圆弧状或三角状等,以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折边32卡持的槽壁。
为具体实现所述弹片3a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内的安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包括限位凸块2211、两个挡边2212以及支撑部2213,两个所述挡边2212相连并呈夹角设置,所述限位凸块2211设于两所述挡边2212内侧,所述支撑部2213连接两所述挡边2212与所述限位凸块2211,以共同形成所述限位槽;所述弹片3a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弹片3a的两所述卡持臂31分别靠近一所述挡边2212设置;所述驱动部211能够抵接推动所述弹片3a的一所述卡持臂31与一所述挡边2212抵接。所述在所述驱动部211推动所述弹片3a的所述卡持臂31与所述第一卡槽141分离时,所述挡边2212能够防止所述卡持臂31被所述驱动部211过度抵压超过其弹性限度,破坏所述弹性件3的性能。
为提高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卡环14a之间的连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安装座22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所述弹性件3包括多个所述弹片3a,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间隔设于所述安装座22的外周壁;每一所述弹片3a设于一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的所述限位槽内,以同时通过所述安装座22上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弹片3a与卡环14a卡持,提高连接强度,防止单个弹片3a受力过大被折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21设置为3个。
为实现所述卡环14a在所述座体1上的安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8所示,所述座体1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挡块132和至少两个限位卡块133,且所述限位挡块132和所述限位卡块133相间分布,以避免单个所述限位挡块132和所述限位卡块133无法完全将所述卡环14a固定在所述座体1上,具有从对侧脱出的风险,所述卡环14a的外周壁设有至少四个第二卡槽142,各所述第二卡槽142间隔设置,且一所述第二卡槽142对应与一所述限位挡块132抵接或与一所述限位卡块133卡持,其中部分的所述第二卡槽142与所述限位挡块132配合,以限定所述卡环14a沿周向转动,其他部分的所述第二卡槽142与所述限位卡块133卡持,以将所述卡环14a扣置于所述座体1上,避免其从轴向脱离与所述座体1的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挡块132和所述限位卡块133的数量均为三个,所述第二卡槽142的数量对应为六个。
为实现所述调节钮21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以及图11所示,所述安装座22的一端和所述调节钮21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一连接凸部222,其中另一设有第一连接凹部212;所述安装座22的另一端和所述卷线轮23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二连接凸部223,其中另一设有第二连接凹部232;所述第一连接凸部222与所述第一连接凹部212连接形成第一驱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凸部222与所述第一连接凹部之间具有驱动间隙,所述调节钮21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配合带动所述安装座22转动,在所述调节钮21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凹部212需先转过一定的角度才能与所述第一连接凸部222的侧壁抵接,而在这一转动过程中,所述驱动部211会先抵持推动所述弹性件3形变并脱出所述卡持部14;若无所述驱动间隙的存在,所述调节钮21与所述安装座22同步转动,所述弹性件3可能会因与所述卡持部14抵持而发生严重的形变,或无法实现所述驱动部211推动所述弹性件3与所述卡持部14分离这一过程。所述第二连接凸部223和所述第二连接凹部232连接形成第二驱动配合,所述安装座22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配合带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钮21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凹部212,在所述调节钮21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凹部212的侧壁抵持所述第一连接凸部222的侧壁,并推动所述安装座22转动;所述安装座22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凸部223,所述第二连接凸部223的侧壁与所述卷线轮23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凹部232的侧壁抵持并推动所述卷线轮23转动。
为实现所述调节钮21与所述安装座22在转动轴向上的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调节钮21面向所述卷线轮23的一侧和所述安装座22面向所述调节钮21的一侧的其中之一设有凸柱213、其中另一设有扣环224,所述凸柱上设有第三卡槽2131,所述凸柱213穿过所述扣环224并以所述第三卡槽2131与所述扣环224扣持,所述凸柱213以其自身的弹性形变伸入所述扣环224内与所述扣环224扣持,以实现所述安装座22安装与所述调节钮21在轴向上的连接。为具体实现所述凸柱213与所述扣环224之间弹性卡入的过程,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凸柱213沿其径向贯通设有避让槽2132,所述避让槽2132沿所述凸柱213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将至少部分所述凸柱213分隔为两个相间隔的分柱2133;所述避让槽2132用于避让两所述分柱2133的相向活动,在所述凸柱213伸入所述扣环224的过程中,两所述分柱2133以所述避让槽2132的空间弹性相向活动以使所述凸柱213的外径减小,待所述第三卡槽2131进入所述扣环224的范围时,两所述分柱2133恢复原来的位置,并使所述凸柱213的外径增大,并时所述第三卡槽2131的一侧的侧壁与所述扣环224抵持,防止所述凸柱213脱出所述扣环224的范围。所述凸柱213与所述扣环224之间除上述的卡扣连接之外,还可以是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可以为以下方式:所述调节钮21面向所述卷线轮23的一侧的部分结构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安装座22的中部贯通设置,通过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座22后,与所述调节钮21上形成的内螺纹配合,以形成螺纹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6所示,所述弹性件3包括卷簧3b,所述卡持部14包括所述安装槽11的内侧壁,所述旋钮组件2包括调节钮21和卷线轮23,所述调节钮21面向所述卷线轮23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部211,所述卷线轮23设有所述绕线槽231,所述卷线轮23设有传动部235;所述卷簧3b沿其轴向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卷簧3b的两端在其轴向上间隔,所述卷簧3b设于所述安装槽11内并与所述安装槽11的内侧壁抱持,所述卷簧3b的两端向内侧折弯形成两个第二折边33;所述驱动部211伸入所述卷簧3b内侧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折边33的内侧,所述传动部235伸入所述卷簧3b内侧并位于两所述第二折边33外侧,在所述调节钮21转动时所述驱动部211推动其中一所述第二折边33,是的所述卷簧3b的外径收缩,并与所述安装槽11的内壁分离,此时所述驱动部211带动所述卷簧3b转动并抵持所述传动部235,并通过推动所述传动部235使所述卷线轮23转动卷绕绳带或放松绳带,当所述调节钮21停止转动时,所述传动部235受所述卷线轮23上绕置的绳带的影响反向转动,并推动所述卷簧3b的一所述第二折边33使所述卷簧3b的外径增大并重新抱持在所述安装槽11的内侧壁上。
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绳带的收放会不断摩擦走线孔131,在长期使用下,所述走线孔131可能会被磨损,而磨损后的走线孔131又加剧对绳带的磨损,为改善这一问题,降低更换成本,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座体1包括底座12和安装支架13,所述安装支架13与所述底座12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及时对磨损的结构进行更换,所述安装支架13的部分侧壁贯通设置,以形成所述走线孔131;所述卷线轮23转动设于所述底座12。
为具体实现所述底座12和所述安装支架1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并考虑到所述底座和所述安装支架之间除更换外,一般不会进行拆卸,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安装支架13与所述底座12之间卡扣连接,所述底座12和所述安装支架13的其中之一设有扣接凸起134,所述底座12和所述安装支架13的其中另一设有扣接凹槽121;所述扣接凸起134和所述扣接凹槽121配合,以使所述安装支架13扣持于所述底座12上,实现卡扣连接;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更换的结构为所述安装支架13,因此所述扣接凸起134设于所述安装支架13上,所述扣接凹槽121设于所述底座12上,因为所述扣接凸起134更易于在拆卸过程中损坏;所述扣接凸起134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所述扣接凹槽121的数量与之对应;另一方面,多个所述扣接凸起134的大小可以设置不同,对应所述扣接凹槽121的大小与所述扣接凸起134对应设置为不同,以进行防呆。
为实现所述安装支架13与所述调节钮21之间的连接,提高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整体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安装支架13的外周壁设有环状凸起135,所述调节钮21设有卡接凸块214;所述卡接凸块214与所述环状凸起135背向所述调节钮21的一侧的侧壁抵接卡持,既不会影响所述调节钮21相对所述安装支架13的转动,又能在轴向上实现所述安装支架13和所述调节钮21之间连接固定,提升了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整体结构强度。
为保障所述卷线轮23在所述底座12内的转动轴线不偏移或防止所述卷线轮23在转动时与所述底座12的相对位置产生挪移,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底座12和所述卷线轮23的其中之一设有定心轴122,所述底座12和所述卷线轮23的其中另一设有定心孔233;所述定心轴122和所述定心孔233配合,以使所述卷线轮23相对所述底座12转动设置,并保证在转动过程中不发生偏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心轴122设于所述底座12上,以避免所述底座12的底部开孔降低所述底座12的强度,以及避免必须将所述底座12设计得更厚。
图11和图12为所述旋钮组件2的卷线轮23的一实施例,所述绕线槽231设于所述卷线轮23的外周壁,所述绕线槽231内设有两个安装孔234,两所述安装孔234用于分别供绳带穿设并固定绳带的一端,即两根绳带分别穿设于所述安装孔234内,并以绳带一端的绳结卡在所述安装孔234的一端,在所述卷线轮23转动时即可同时对两根绳带进行卷绕收紧或释放;为防止所述卷线轮23在卷绕绳带的过程中因其轮廓与绳带产生磨损,所述安装孔234的一端的开口处设置为斜面,以尽量降低轮廓与绳带之间的磨损情况。如图18所示为所述卷线轮23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卷线轮23的外周壁上设有两个所述绕线槽231,且两个所述绕线槽231沿所述卷线轮23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绕线槽231内均设有一安装孔234,所述安装孔234用于供一条绳带穿设并能够固定绳带的一端,当两根绳带的绕线方向相同时,即可实现两根绳带同时收紧或放松,当两根绳带的绕线方向相反时,可实现其中一根绳带收紧,其中另一绳带放松。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卷线轮23并非一定要具有所述安装孔234,当其未设有所述安装孔234时,可将绳带的一端直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绕线槽231内;当需要同时卷绕两根或多根绳带时,一般会设置多个所述绕线槽231以分别容置一根绳带卷绕,以尽量防止多根绳带之间相互卷绕,但同时将多根绳带卷绕在一个所述绕线槽231内也能实现其卷绕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碳棒鞋3000,该碳棒鞋3000如图17至18所示,所述碳棒鞋3000包括鞋体301和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所述鞋体301的鞋底设有多个滑动腔,多个所述滑动腔沿所述鞋体3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每一所述滑动腔内设有一碳棒302,每一所述碳棒302的两端均连接有牵引绳303,在所述鞋体301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同一端的多个所述牵引绳303旋结形成牵引总绳304,位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卷线轮23的两个绕线槽231分别用于绕置所述鞋体301其中一端的所述牵引总绳304,且两股所述牵引总绳304在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绕线槽231上的绕置方向相反。转动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调节钮21时,即可调节所述碳棒302在所述活动腔内的位置。该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碳棒鞋3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绑带鞋,所述绑带鞋包括鞋体301和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所述鞋体301上绕置有鞋带并能够通过所述鞋带对所述绑带鞋的斜口进行收紧或放松,所述鞋体301的鞋带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绕线轮上。该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绑带鞋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包2000,所述背包2000如图19所示,所述背包2000包括包体201和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所述包体201形成有可开合的储物空间,所述包体201设有背带202,所述背带202上设有调节绳203,所述调节绳203用于调节背带202的长度,所述调节绳203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卷线轮23上。该绳带调节装置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背包2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不同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之间可相互组合,以作为新的组合实施例,其有益效果为不同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的叠加,具体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形成有安装槽和走线孔,所述走线孔贯穿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和所述座体的外壁,所述座体在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卡持部;
旋钮组件,所述旋钮组件转动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旋钮组件设有绕线槽和驱动部,所述绕线槽与所述走线孔连通形成容线通道;以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卡持部抵接限位,所述旋钮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体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转动并以所述驱动部抵持所述弹性件形变后与所述卡持部分离,以实现所述容线通道内的绳带的卷绕或释放;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为逆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包括调节钮、安装座以及卷线轮;
所述调节钮面向所述卷线轮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调节钮连接所述安装座并能够带动所述安装座转动;所述安装座的外侧壁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以供所述弹性件限位安装,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卷线轮并能够带动所述卷线轮转动;所述卷线轮转动设于所述座体,所述卷线轮设有所述绕线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部包括卡环,所述卡环的内侧壁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卡槽,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片;
所述弹片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卡持臂,每一所述卡持臂远离另一所述卡持臂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第一折边,每一所述第一折边的外侧壁与一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壁抵接卡持;所述驱动部能够抵持推动所述弹片的其中一所述卡持臂的所述第一折边脱离所述第一卡槽,并使两所述卡持臂之间的夹角增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凸块、两个挡边以及支撑部;
两个所述挡边相连并呈夹角设置,所述限位凸块设于两所述挡边内侧,所述支撑部连接两所述挡边与所述限位凸块,以共同形成所述限位槽;所述弹片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弹片的两所述卡持臂分别靠近一所述挡边设置;所述驱动部能够抵接推动所述弹片的一所述卡持臂与一所述挡边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所述弹片;
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间隔设于所述安装座的外周壁;每一所述弹片设于一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所述限位槽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挡块和至少两个限位卡块,且所述限位挡块和所述限位卡块相间分布;所述卡环的外周壁设有至少四个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二卡槽间隔设置,且一所述第二卡槽对应与一所述限位挡块抵接或与一所述限位卡块卡持。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一端和所述调节钮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一连接凸部,其中另一设有第一连接凹部;所述安装座的另一端和所述卷线轮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二连接凸部,其中另一设有第二连接凹部;
所述第一连接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凹部连接形成第一驱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连接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凹部之间具有驱动间隙,所述调节钮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配合带动所述安装座转动;所述第二连接凸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凹部连接形成第二驱动配合,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配合带动所述卷线轮转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钮面向所述卷线轮的一侧和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调节钮的一侧的其中之一设有凸柱、其中另一设有扣环;
所述凸柱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凸柱穿过所述扣环并以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扣环扣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卷簧,所述卡持部包括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所述旋钮组件包括调节钮和卷线轮,所述调节钮面向所述卷线轮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卷线轮设有所述绕线槽,所述卷线轮设有传动部;
所述卷簧沿其轴向呈螺旋状设置,所述卷簧的两端在其轴向上间隔,所述卷簧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并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抱持,所述卷簧的两端向内侧折弯形成两个第二折边;所述驱动部伸入所述卷簧内侧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折边的内侧,所述传动部伸入所述卷簧内侧并位于两所述第二折边外侧,所述驱动部能够在所述调节钮转动时推动其中一所述第二折边,以使所述卷簧的外径收缩并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分离,以推动所述传动部使所述卷线轮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底座和安装支架,所述旋钮组件包括调节钮、安装座以及卷线轮,所述卷线轮形成有所述绕线槽;
所述底座和所述安装支架共同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底座卡扣连接,所述安装支架的部分侧壁贯通设置,以形成所述走线孔;所述卷线轮转动设于所述底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卷线轮的其中之一设有定心轴,所述底座和所述卷线轮的其中另一设有定心孔;
所述定心轴和所述定心孔配合,以使所述卷线轮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设置。
12.一种碳棒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棒鞋包括:
鞋体,所述鞋体的鞋底设有多个滑动腔,多个所述滑动腔沿所述鞋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每一所述滑动腔内设有一碳棒,每一所述碳棒的两端均连接有牵引绳,在所述鞋体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同一端的多个所述牵引绳旋结形成牵引总绳;和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
其中,所述鞋体两端的两所述牵引总绳均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所述绕线槽上,且两所述牵引总绳在所述绕线槽上的绕置方向相反。
13.一种绑带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鞋包括:
鞋体,所述鞋体上绕置有鞋带;和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所述鞋体的鞋带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绕线槽上。
14.一种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包括:
包体,所述包体形成有可开合的储物空间,所述包体设有背带,所述背带上设有调节绳,所述调节绳用于调节背带的长度;和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绳带调节装置,所述调节绳绕置于所述绳带调节装置的绕线槽上。
CN202321163877.3U 2023-05-12 2023-05-12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Active CN219593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3877.3U CN219593869U (zh) 2023-05-12 2023-05-12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3877.3U CN219593869U (zh) 2023-05-12 2023-05-12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93869U true CN219593869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39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63877.3U Active CN219593869U (zh) 2023-05-12 2023-05-12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93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04654A1 (en) Reel based lacing system
USRE49092E1 (en) Lace fixation assembly and system
JP5925950B2 (ja) リールおよびそのリールを備えた履物
JP2022531988A (ja) リール式クロージャーシステム
CN112969379B (zh) 带调节装置
CN113531002A (zh) 旋转控制松紧离合器
CN219593869U (zh)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CN116509107A (zh) 绳带调节装置、碳棒鞋、绑带鞋以及背包
RU2535660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гулировки ремня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ного пояса
WO2023129727A1 (en) Reel based closure system
CN220212131U (zh) 一种可双向调节松紧的旋钮扣
CN216796707U (zh) 一种旋钮装置
CN114294546B (zh) 头戴支架
CN117859996A (zh) 绳带调节装置和生活用品
CN117623018A (zh) 一种收放线装置及具有其的物品
CN117361244A (zh) 一种收放线装置
JPH06106927A (ja) タイヤ滑り止め装置の締付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