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9015B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9015B
CN112969015B CN202110184174.8A CN202110184174A CN112969015B CN 112969015 B CN112969015 B CN 112969015B CN 202110184174 A CN202110184174 A CN 202110184174A CN 112969015 B CN112969015 B CN 112969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ring connecting
avoiding
face
inn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41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9015A (zh
Inventor
靖二勇
易长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417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90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9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9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包括底座、外壳、载体、动力组件、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载体的第一端面和/或第二端面上设置有避让部;动力组件用于驱动载体运动;第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外圈连接部、第一内圈连接部以及第一弹臂部;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二外圈连接部、第二内圈连接部以及第二弹臂部;其中,位于第一端面上的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一弹臂部,位于第二端面上的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二弹臂部。该驱动装置不仅能够防止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局部受力而发生断裂,还能够避免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割伤载体,从而可以避免碎屑的产生,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不受影响。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相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中常常设置有摄像头,该摄像头主要包括驱动装置及镜头,该驱动装置与镜头驱动连接以驱动镜头实现自动对焦。相关的驱动装置主要包括外壳、底壳、载体、上弹片、下弹片、磁石以及线圈等结构,其中,外壳扣盖在底壳上并围设形成安装空间,载体安装在安装空间内,磁石和线圈设置在载体的外周,上弹片的内圈与载体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外圈与外壳固定连接,下弹片的内圈与载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外圈与底壳的固定连接,线圈通电时,载体可沿镜头的光轴方向运动以驱动镜头实现自动对焦。
然而,驱动装置的载体通常为一塑胶件,当载体沿镜头光轴运动的过程中,上弹片和下弹片容易割伤载体而产生碎屑,进而会对驱动装置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尽可能地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不受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底座;
外壳,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载体,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安装腔以用于与从所述透光孔伸入的待驱动的元件连接,所述载体包括靠近所述底座设置的第一端面和背离所述底座设置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避让部;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并位于所述载体的外周,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载体运动;
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外圈连接部、第一内圈连接部以及第一弹臂部,所述第一外圈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圈连接部的外周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臂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内圈连接部之间;以及
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二外圈连接部、第二内圈连接部以及第二弹臂部,所述第二外圈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的外周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臂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之间;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的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弹臂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上的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二弹臂部。
由于本发明中的载体上设置有避让部,当载体运动时,该避让部的设置可以避让开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性元件上的第二弹臂部,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不容易与载体接触,进而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防止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局部受力而发生断裂,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避免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割伤载体,从而可以避免碎屑的产生,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不受影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的所述避让部为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一弹臂部和所述第一避让部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弹臂部和所述第一避让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和/或,
位于所述第二端面上的所述避让部为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二弹臂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弹臂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一一对应地设置。
如此设置,能够对各个第一弹臂部和各个第二弹臂部进行有效避让,进而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断裂、防碎屑产生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所述载体外边缘的避让凹槽或者避让斜面或者避让弧面,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弹臂部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连接;
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所述载体外边缘的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为长条形凹槽,所述避让凹槽从所述固定部处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避让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如此设置,能够使得避让凹槽能够尽可能地避让开第二弹臂部,进而可以有效防止第二弹臂部与载体发生接触而划伤载体或者造成第二弹臂部发生断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凹槽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侧壁面为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为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部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进行导向。如此设置,当第二弹臂部朝向靠近边凹槽的方向运动时,该导向斜面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还能够避免第二弹臂部靠近固定部的位置发生过大的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或者割伤载体而产生碎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凹槽具有靠近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部段和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第二端部段,所述第一端部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段的宽度,所述宽度为所述避让凹槽沿所述载体的内外方向上的宽度。在第二弹性元件带动载体运动的过程中,第二弹臂部靠近固定部的第一端部段的位移量和变形量最大,最容易与载体接触,因此,将避让凹槽的靠近固定部的第一端部段的宽度设置得比较宽,能够有效避让第二弹臂部最容易与载体接触的位置,进一步避免第二弹臂部发生断裂或者割伤载体而产生碎屑的问题出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线圈,所述载体的外周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线圈绕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第二端部段背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环形凹槽连通。如此设置,可以将避让凹槽的远离固定部的一端的深度设置得足够大,当第二弹臂部发生变形带动载体运动时,能够很好地避让开第二弹臂部,防止第二弹臂部与载体发生接触并刮伤载体而产生碎屑,还能够防止第二弹臂部与载体发生摩擦而出现断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段、所述第二端部段以及所述缺口沿所述载体周向上的长度分别为L1、L2以及L3,其中,L1:L2:L3=1:3:2。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载体的结构强度,还便于避让开第二弹臂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段、所述第二端部段以及所述缺口沿所述载体径向上的宽度分别为D1、D2以及D3,其中,D1:D2:D3=1.2~1.5:1:1。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载体的结构强度,还便于避让开第二弹臂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弹臂部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连接;
所述避让部为避让斜面,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面上的所述避让斜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倾斜。如此设置,当第二弹臂部发生变形带动载体运动时,同样可以防止第二弹臂部与载体发生碰撞而断裂或者产生碎屑等。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上述的驱动装置。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摄像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本发明中的载体上设置有避让部,当载体运动时,该避让部的设置可以避让开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性元件上的第二弹臂部,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不容易与载体接触,进而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防止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局部受力而发生断裂,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避免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割伤载体,从而可以避免碎屑的产生,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驱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驱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2中的A-A剖视图(拆除第一弹性元件);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载体和第二弹性元件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驱动装置拆除外壳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图5中的M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标:100、驱动装置;10、底座;11、通孔;20、外壳;21、透光孔;22、沉台;30、第二弹性元件;31、第二内圈连接部;311、固定部;32、第二弹臂部;33、第二外圈连接部;40、第一弹性元件;41、第一内圈连接部;411、圆弧形主体;42、第一弹臂部;43、第一外圈连接部;50、载体;51、接线柱;52、凸块;53、连接孔;54、避让部;541、避让凹槽;541a、第一端部段;541b、第二端部段;541c、导向斜面;541d、缺口;55、第一端面;56、第二端面;57、环形凹槽;60、动力组件;61、磁石;62、线圈;70、安装腔;200、摄像模组;400、镜头组件;300、电子设备;301、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所示,图1是本实施例公开的驱动装置的分解视图,图2是本实施例公开的驱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公开的载体和第二弹性元件的分解图。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100,该驱动装置100例如可以是用于驱动镜头组件实现自动对焦的音圈马达等。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0包括底座10、外壳20、第一弹性元件40、第二弹性元件30、载体50以及动力组件60。其中,外壳20扣盖在底座10上并与底座10围合形成安装腔70。载体50包括靠近底座10设置的第一端面55和背离底座10设置的第二端面56。第一弹性元件40、第二弹性元件30、载体50以及动力组件60均安装在该安装腔70内。第一弹性元件40连接在载体50与底座10之间,也即,第一弹性元件40的内圈与载体50的第一端面55连接,第一弹性元件40的外圈与底座10连接。第二弹性元件30连接在载体50与外壳20之间,具体为第二弹性元件30的内圈与载体50的第二端面56连接,第二弹性元件30的外圈与外壳20连接。动力组件60包括磁石61和线圈62,磁石61和线圈62均位于安装腔70内,其中,磁石61位于线圈62的外周,而线圈62绕设在载体50的外周并通过接线端子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线圈62通电时,该动力组件60用于驱动载体50运动。实际使用驱动装置100时,将待驱动的元件(例如镜头组件)与载体50连接在一起,此时,对线圈62通电,载体50可在安装腔70内运动,进而可以驱动镜头组件等结构运动,此过程中,通过第一弹性元件40和第二弹性元件30的作用,可以带动载体50复位。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0的各个部件进行逐一介绍。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0大致呈一块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可以是方形板、圆形板或者其他异形板状结构,该底座10上设置有通孔11。组装时,外壳20扣盖在底座10上,且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热铆、焊接或者卡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固定在一起。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壳20可以呈棱柱状、圆柱状、椭圆柱状或者其他异形柱状设置。图1示出了外壳20呈四棱柱状设置的情况。该外壳20的端面上设置有透光孔21,该透光孔21与安装腔70连通,便于对镜头组件等待驱动的元件进行安装,具体来说,镜头组件等可以从透光孔21伸入至安装腔70内与载体50连接,此时,载体50运动即可驱动镜头组件等结构运动。外壳20的四个角上设置有沉台22,该沉台22朝向外壳20的内部凸起。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组件60包括前面所述的磁石61和线圈62。其中,磁石61可以大体呈长方体设置、还可以大体呈三角块设置,图1中示出了磁石61大体呈三角块设置的情况。该磁石61为四块,该四块磁石61均设置在安装腔70内,具体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在底座10或者外壳20的内侧。
第一弹性元件40可以是金属薄片、弹簧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连接件,图1中示出了第一弹性元件40为金属薄片时的结构,该金属薄片可以通过刻蚀工艺等加工而成。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元件40包括第一内圈连接部41、第一外圈连接部43以及第一弹臂部42。第一内圈连接部41包括两段断开设置的圆弧形主体411(参见图1所示),实际连接时,该第一内圈连接部41与载体50的第一端面55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外圈连接部43与底座10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弹臂部42连接在第一外圈连接部43与第一内圈连接部41之间。示例性地,第一内圈连接部41可通过焊接、热铆、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载体50的下端面上。第一弹臂部42为簧丝,该簧丝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外圈连接部43和第一内圈连接部41上,用于给载体50提供复位拉力。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臂部42为多个,图1中示出了第一弹臂部42为4个时的情况,多个第一弹臂部42沿第一内圈连接部41的外周设置,便于对载体50的周向施加均衡的复位拉力,防止载体50运动过程中发生偏斜。第一外圈连接部43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片状结构,便于增大第一弹性元件40与底座10的接触面积,进而便于将第一外圈连接部43与底座10固定在一起。同样地,第一外圈连接部43可通过焊接、热铆、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底座10上。
第二弹性元件30也可以是金属薄片、弹簧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连接件,图1和图4中示出了第二弹性元件30为金属薄片时的情况,该金属薄片可以通过刻蚀工艺等加工而成。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元件30包括第二内圈连接部31、第二外圈连接部33以及第二弹臂部32。实际连接时,该第二内圈连接部31与载体50的第二端面56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外圈连接部33与外壳20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弹臂部32连接在第二外圈连接部33与第二内圈连接部31之间。示例性地,第二内圈连接部31为一个连续的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部311,图4中示出了固定部311为4个情况,实际连接时,第二内圈连接部31通过该固定部311以焊接、热铆、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载体50的第二端面56上。第二外圈连接部33也为一个连续的环状结构,该第二外圈连接部33也可通过焊接、热铆、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外壳20上,具体可以固定在沉台22上,固定好之后,可使得第二弹性元件30与外壳20的设置有透光孔21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能够给载体50的运动提供必要的让位空间。同样地,第二弹臂部32也为簧丝,该簧丝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外圈连接部33和第二内圈连接部31上,用于给载体50提供复位拉力。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臂部32为多个,图4中示出了第二弹臂部32为4个时的情况,多个第二弹臂部32沿第二内圈连接部31的外周设置,便于对载体50的周向施加均衡的复位拉力,防止载体50运动过程中发生偏斜。
参见图3至图6所示,图5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拆除外壳后的立体结构图,图6是图5中的M区域的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的载体50呈环形柱状设置,载体50可以为一个塑胶件,该载体50的内圈具有一连接孔53,该连接孔53与透光孔21相对,便于与镜头组件等需要被驱动的结构连接。载体50的外周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接线柱51,该接线柱51凸出于载体50的外侧壁,该接线柱51与线圈62连接,且该两个接线柱51还分别与第一弹性元件40的两个圆弧形主体411焊接在一起,如此,通过将两段圆弧形主体411分别与电源正负极连接便可给线圈62通电。组装时,为了便于对线圈62进行限位,载体50的外周可以设置为环形凹槽57,安装时,线圈62可以直接绕设在该环形凹槽57内。载体50的第一端面55和第二端面56上都设置有凸块52,其中,载体50的第一端面55上的凸块52用于与底座10接触,能够在载体50朝向底座10运动时对载体50进行限位,载体50的第二端面56上的凸块52用于与外壳20接触,能够在载体50朝向背离底座10方向运动时对载体进行限位。组装好驱动装置100后,透光孔21、通孔11以及连接孔53同轴设置。实际使用时,镜头组件等需要驱动的元件从透光孔21处与载体50的连接孔53连接,镜头组件所拍摄的视场光线可以经镜头组件沿通孔11传输至其他结构(例如感光芯片)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载体50的第一端面55和/或第二端面56上设置有避让部54,也即是说,可以在第一端面55上设置避让部54,还可以在第二端面56上设置避让部,还可以同时在第一端面55和第二端面56上同时设置避让部54。图4中示出了仅仅在第二端面56上设置有上述避让部54的情况。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面55上的避让部54用于避让第一弹性元件40上的第一弹臂部42,位于所述第二端面56上的避让部54用于避让第二弹性元件30上的第二弹臂部32。
由于本发明中的载体50上设置有避让部54,当载体50朝向靠近底座10的方向运动至与底座10接触时,位于第一端面55上的避让部54的设置可以避让开第一弹性元件40的第一弹臂部42,第一弹臂部42拉动载体50运动的过程中不容易与载体50接触,进而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防止第一弹臂部42局部受力而发生断裂,提高驱动装置100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避免第一弹臂部42与载体50接触而割伤载体50,从而可以避免碎屑的产生,保证驱动装置100的性能不受影响。
同样地,当载体50朝向远离底座10的方向运动至与外壳20接触时,位于第二端面56上的避让部54的设置可以避让开第二弹性元件30的第二弹臂部32,第二弹臂部32拉动载体50运动的过程中不容易与载体50接触,进而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防止第二弹臂部32局部受力而发生断裂,提高驱动装置100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避免第二弹臂部32与载体50接触而割伤载体50,从而可以避免碎屑的产生,保证驱动装置100的性能不受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避让部54对第一弹臂部42和第二弹臂部32的避让作用可以不是绝对的避让,也即是说,避让部54只要是能够对第一弹臂部42或者第二弹臂部32的至少一部分起到避让效果即可,而并不是非要将第一弹臂部42和第二弹臂部32完全避让开。当然,将第一弹臂部42和第二弹臂部32完全避让开是本申请的最优方案。
为了便于区分,本实施例中将位于第一端面55上的避让部54认定为第一避让部(图中未示出),而将位于第二端面56上的避让部54认定为第二避让部,在实际设计时,可以在第一端面55上设置多个第一避让部,还可以在第二端面56上设置多个第二避让部,还可以在第一端面55上设置多个第一避让部,同时在第二端面56上设置多个第二避让部。
其中,第一避让部与第一弹臂部42一一对应地设置,第二避让部与第二弹臂部32一一对应地设置,能够对各个第一弹臂部42和各个第二弹臂部32进行有效避让,进而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断裂、防碎屑产生的效果。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避让部54可以是设置在载体50外边缘的避让凹槽541,还可以是设置在载体50外边缘的避让斜面或者避让弧面(图中未示出),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面55和第二端面56上的避让部54的作用一致,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中将以在第二端面56上设置避让部54为例展开说明。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凹槽541为长条形凹槽,该避让凹槽541从固定部311处向远离固定部311的方向延伸,且该长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弹臂部32的延伸方向一致,如此设置,能够使得避让凹槽541能够尽可能地避让开第二弹臂部32,进而可以有效防止第二弹臂部32与载体50发生接触而划伤载体50或者造成第二弹臂部32发生断裂。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避让凹槽541可以是四周都具有侧壁的封闭凹槽,还可以是侧边直接延伸至载体50的外边缘的凹槽,图4中示出了避让凹槽541的边缘直接延伸至载体50的外边缘的情况。
进一步地,避让凹槽541靠近固定部311的侧壁面为一导向斜面541c,该导向斜面541c用于为对应的第二弹臂部32靠近固定部311的位置进行导向。如此设置,当第二弹臂部32朝向靠近避让凹槽541的方向运动时,该导向斜面541c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还能够避免第二弹臂部32靠近固定部311的位置发生过大的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或者割伤载体50而产生碎屑。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避让凹槽541具有靠近固定部311的第一端部段541a和远离固定部311的第二端部段541b,其中,第一端部段541a的宽度D1大于第二端部段541b的宽度D2,此时的宽度为避让凹槽541沿载体50的内外方向(即俩连接孔53的径向)上的宽度(如图4中的标识所示)。在第二弹性元件30带动载体50运动的过程中,第二弹臂部32靠近固定部311的第一端部段541a的位移量和变形量最大,最容易与载体50接触,因此,将避让凹槽541的靠近固定部311的第一端部段541a的宽度D1设置得比较宽,能够有效避让第二弹臂部32最容易与载体50接触的位置,进一步避免第二弹臂部32发生断裂或者割伤载体50而产生碎屑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地,本实施中的第二端部段541b远离固定部311的一端设置有缺口541d,该缺口541d与环形凹槽57连通,如此设置,可以将避让凹槽541的第二端部段541d的深度设置得足够大,当第二弹臂部32发生变形带动载体50运动时,能够很好地避让开第二弹臂部32,防止第二弹臂部32与载体50发生接触并刮伤载体50而产生碎屑,还能够防止第二弹臂部32与载体50发生摩擦而出现断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541a、第二端部段541b以及缺口541d沿载体50周向上的长度分别为L1、L2以及L3,其中,L1:L2:L3=1:3:2。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载体50的结构强度,还便于避让开第二弹臂部32。
进一步地,第一端部段541a、第二端部段541b以及缺口541d沿载体50径向上的宽度分别为D1、D2以及D3,其中,D1:D2:D3=1.2~1.5:1:1,例如1.2:1:1、1.3:1:1、1.4:1:1或者1.5:1:1。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载体50的结构强度,还便于避让开第二弹臂部32。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将避让部54设置为避让斜面(图中未示出),在远离固定部311的方向上,载体50的第二端面56上的避让斜面朝向靠近第一端面55的方向倾斜,如此设置,当第二弹臂部32发生变形带动载体50运动时,同样可以防止第二弹臂部32与载体50发生碰撞而断裂或者产生碎屑等。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由于本发明中的载体上设置有避让部,当载体运动时,该避让部的设置可以避让开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性元件上的第二弹臂部,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不容易与载体接触,进而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防止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局部受力而发生断裂,提高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避免第一弹臂部或者第二弹臂部割伤载体,从而可以避免碎屑的产生,保证驱动装置的性能不受影响。
实施例二
参见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200,该摄像模组200包括驱动装置100和镜头组件400,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0为实施例一中的驱动装置100。该驱动装置100与镜头组件400驱动连接,具体连接时,镜头组件400从外壳的透光孔处连接在驱动装置100的载体上,当驱动装置100的线圈通电时,载体可以沿镜头组件400的光轴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以带动镜头组件400实现自动对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200具有前文所述的驱动装置10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0具有前文所述的驱动装置100所有的技术效果,由于前文已经对驱动装置10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主视图。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安防摄像头、车载摄像头等,该电子设备包括摄像模组200以及壳体301,该摄像模组200设于壳体301。本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200为实施例二中的摄像模组。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0具有前文所述的摄像模组200及驱动装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0具有前文所述的摄像模组200及驱动装置所有的技术效果,由于前文已经对驱动装置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底座;
外壳,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载体,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安装腔以用于与从所述透光孔伸入的待驱动的元件连接,所述载体包括靠近所述底座设置的第一端面和背离所述底座设置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避让部;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并位于所述载体的外周,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载体运动;
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外圈连接部、第一内圈连接部以及第一弹臂部,所述第一外圈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圈连接部的外周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臂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内圈连接部之间;以及
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二外圈连接部、第二内圈连接部以及第二弹臂部,所述第二外圈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的外周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臂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之间;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的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弹臂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上的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二弹臂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的所述避让部为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一弹臂部和所述第一避让部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弹臂部和所述第一避让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和/或,
位于所述第二端面上的所述避让部为第二避让部,所述第二弹臂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二弹臂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一一对应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所述载体外边缘的避让凹槽或者避让斜面或者避让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弹臂部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连接;
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所述载体外边缘的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为长条形凹槽,所述避让凹槽从所述固定部处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避让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凹槽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侧壁面为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为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部靠近所述固定部的位置进行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凹槽具有靠近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部段和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第二端部段,所述第一端部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段的宽度,所述宽度为所述避让凹槽沿所述载体的内外方向上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线圈,所述载体的外周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线圈绕设在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第二端部段背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环形凹槽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段、所述第二端部段以及所述缺口沿所述载体周向上的长度分别为L1、L2以及L3,其中,L1:L2:L3=1:3: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段、所述第二端部段以及所述缺口沿所述载体径向上的宽度分别为D1、D2以及D3,其中,D1:D2:D3=1.2~1.5: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弹臂部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内圈连接部连接;
所述避让部为避让斜面,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面上的所述避让斜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倾斜。
1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110184174.8A 2021-02-10 2021-02-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9690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4174.8A CN112969015B (zh) 2021-02-10 2021-02-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4174.8A CN112969015B (zh) 2021-02-10 2021-02-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9015A CN112969015A (zh) 2021-06-15
CN112969015B true CN112969015B (zh) 2022-11-01

Family

ID=76284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4174.8A Active CN112969015B (zh) 2021-02-10 2021-02-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901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12192U (zh) * 2016-07-18 2016-12-14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CN110632809A (zh) * 2018-06-25 2019-12-31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7533B2 (ja) * 2005-01-21 2011-04-27 シコ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06411316U (zh) * 2016-12-29 2017-08-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9016914U (zh) * 2018-11-26 2019-06-21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音圈马达
CN111211637A (zh) * 2020-02-27 2020-05-29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镜头驱动装置、相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231553U (zh) * 2020-03-10 2020-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350499A (zh) * 2020-10-21 2021-02-09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12192U (zh) * 2016-07-18 2016-12-14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CN110632809A (zh) * 2018-06-25 2019-12-31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9015A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2048B (zh) 音圈电动机
CN210136349U (zh) 光学模块
US7944631B2 (en) Lens actuator, lens unit using the lens actu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lens unit
US8247931B2 (en) Voice coil motor with rotation stopping means
KR101813282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JP201000271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100048361A (ko) 소형 카메라모듈
KR100963661B1 (ko) 소형 카메라모듈
KR20120051492A (ko) 렌즈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모듈
CN112987448B (zh) 驱动组件、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20012086A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12969015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1980356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1185669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CN214427667U (zh) 音圈马达、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111193346A (zh) 音圈马达
KR20110078492A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11722349A (zh)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4381089U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455092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740051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JP556048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CN214381092U (zh) 底座、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1813277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KR101959541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