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16914U - 一种音圈马达 - Google Patents

一种音圈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16914U
CN209016914U CN201821954579.5U CN201821954579U CN209016914U CN 209016914 U CN209016914 U CN 209016914U CN 201821954579 U CN201821954579 U CN 201821954579U CN 209016914 U CN209016914 U CN 209016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ss
camera lens
seat
shell
voic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545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弯
汪科
谢荣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545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16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16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16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外壳、镜头载座、和底座;外壳为罩状结构,包括顶板和侧板;镜头载座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与所述外壳的顶板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镜头载座的侧壁具有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底座具有向上延伸的多个限位块,第二侧向限位凸台与底座限位块的侧壁之间具有第四间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底座的限位块与镜头载座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碰撞限位,代替了外壳的卡爪与镜头载座卡槽之间的碰撞限位。由于限位块与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的碰撞面都没有锋利的毛边,其相对于卡爪和卡槽的限位具有优势,可以降低摄像模组产生污点的风险。且节省了对卡爪额外的后处理工艺。

Description

一种音圈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电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音圈马达。
背景技术
目前自动对焦手机摄像模组对拍照的画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手机自动对焦机构微型马达在自动对焦或者外部碰撞都会引起内部限位部件的接触、碰撞。在音圈电达在工作或者可靠性试验时,镜头载座会产生运动,并会不断地与音圈马达的外壳撞击和碰撞,在撞击时容易产尘、即产生材质碎屑,而这些碎屑会伴随工作或试验而掉入模组成像区,最终造成摄像模组成像时的镜面污点。因此,如何减少音圈马达中的镜头载体与底座凸台相撞时产尘问题,避免摄像模组成像时产生污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音圈马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外壳、镜头载座、和底座;所述外壳为罩状结构,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镜头载座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外壳的顶板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镜头载座的侧壁具有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所述底座具有向上延伸的多个限位块,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与底座限位块的侧壁之间具有第四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间距为0.05mm~0.5mm。
优选地,所述第四间距为0.05mm~0.5mm。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与底座限位块的侧壁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面为平面,且与外壳的顶板内壁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包括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左侧凸台和第二右侧凸台,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还包括位于Y轴方向上的第二前凸台和第二后凸台。
优选地,所述镜头载座的侧壁具有向外壳的侧板延伸的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与外壳的侧板之间具有第三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台为第一侧向限位凸台;所述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顶面为第一凸台的顶面。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镜头载座的侧壁设置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通过底座的限位块与镜头载座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碰撞限位,代替了外壳的卡爪与镜头载座卡槽之间的碰撞限位。由于限位块与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的碰撞面都没有锋利的毛边,其相对于卡爪和卡槽的限位具有优势,且节省了对卡爪额外的后处理工艺,通过改善音圈马达内部结构优化碰撞点和碰撞方式,从而降低摄像模组产生污点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 A-A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镜头载座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镜头载座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B-B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镜头载座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镜头载座仰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底座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外壳、2-镜头载座、3-底座、11-顶板、12-侧板、13-第一开孔、14-卡爪、21-第一凸台、22-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3-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4-卡槽、22a-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顶面、22b-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3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作用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外壳1和镜头载座2之间在多个方向均有碰撞。例如在空间的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以及水平面方向(即X、Y轴方向)均有碰撞。
本实施例针对外壳1和镜头载座2之间在上下方向的碰撞进行改进。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双限位结构的音圈马达。音圈马达包括外壳1、镜头载座2、和底座3。
外壳1为罩状结构,下部敞口,罩状结构内部为容纳镜头载座2的空间,用于装配镜头载座2。外壳1包括顶板11和侧板12,顶板11上具有第一开孔13,在所述第一开孔13的边缘向下延伸有多个向内弯折的卡爪14。更具体的,卡爪14与顶板11呈大致垂直。优选地,外壳1为金属外壳,外壳1为钣金结构件,外壳1的顶板11、侧板12、以及从顶板11第一开孔13向内延伸的卡爪14为钣金一体结构。
镜头载座2位于外壳1和底座3之间,镜头载座2具有第二开孔,第二开孔是中空的圆筒形用于以容纳并固定镜头,镜头载座2带动镜头一起移动。第二开孔与第一开孔13一般为同轴设置。在镜头载座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台21;第一凸台21与所述外壳1的顶板11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凸台21在镜头载座2的上端面上呈均匀的排布。
第一凸台21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的配合结构为第一限位结构,在碰撞时对镜头载座2进行限位。第一凸台21的顶面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L1。
优选地,第一凸台21的顶面为平面,且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平行,多个第一凸台21的顶面面积之和为第一限位结构的碰撞面积。
在镜头载座2上还具有与外壳1的卡爪14相对应的卡槽24,卡爪14位于卡槽24内。镜头载座2的卡槽24与外壳1的卡爪14的配合结构为第二限位结构,在碰撞时对镜头载座2进行限位。卡爪14与卡槽24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二间距L2。具体的,第二间距L2为卡爪14的下端面到镜头载座2的卡槽24的底面的距离。
第一间距L1为0.05mm~0.5mm;所述第二间距L2为0.05mm~0.5mm。优选地,所述第一间距L1等于第二间距L2。
优选地,卡爪14的下端面与镜头载座2的卡槽24的底面为平行的面;且对卡爪14的下端面作了打磨去毛刺处理,以防止卡爪14的下端面具有尖刺等结构。另外,卡爪14和卡槽24的配合,在水平面的方向上起到了抗扭的作用,用于限制镜头载座2在水平面方向上与外壳1的碰撞。
更进一步的,为了增大卡爪14与卡槽24的接触面积,卡爪14的下端还具有弯折臂(图中未示出),弯折臂与卡槽24的底面平行。卡爪14通过弯折臂与卡槽24的底面进行碰撞限位。由于外壳1的卡爪14厚度一般较薄,卡爪14的下端面面积较小。而卡爪14通过弯折臂与卡槽24的底面进行碰撞限位,碰撞面积较大,产尘风险较低。
音圈马达还包括上弹片和下弹片(图中未示出),所述上弹片设置在镜头载座2上端面和外壳1之间,所述下弹片设置在镜头载体下端面和底座3之间。上弹片外圈安装在外壳1上,上弹片内圈安装在镜头载座2的上端面。下弹片外圈安装在底座3上,下弹片的内圈安装在镜头载座2下端面。上弹片、下弹片分别为镜头载座2提供弹性支撑。镜头载座2的上端面还具有多个第二凸台,所述上弹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台对应的定位孔。上弹片通过定位孔与镜头载座2进行定位,并进一步的,通过胶水进行粘接固定。
音圈马达还包括线圈、至少一个驱动磁铁、以及PCB板(图中未示出)。
线圈固定在镜头载座2的外围,且一般固定在镜头载座2的侧壁。驱动磁铁位于镜头载座2的侧壁与外壳1的侧板12之间。线圈和驱动磁铁作为驱动件,在线圈通电后可以使镜头载座2做上下运动。上弹片和下弹片分别为镜头载座2提供弹性支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针对外壳和镜头载座之间在上下方向的碰撞,通过改进,使外壳和镜头载座之间具有双限位结构:第一凸台与外壳的顶板内壁的配合结构为第一限位结构,镜头载座的卡槽与外壳的卡爪的配合结构为第二限位结构。通过双限位结构增加了外壳和镜头载座之间在上下方向的接触碰撞点和碰撞面积,减小了镜头载座上下运动与外壳局部碰撞时碰撞面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产尘风险,以减少甚至避免摄像模组在成像时产生污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针对镜头载座2在水平面方向(即X、Y轴方向)的碰撞进行改进。
实施例一采用卡爪14和卡槽的配合,用于限制镜头载座2在水平面方向上与外壳1的碰撞。但是卡爪14一般是钣金结构的外壳1通过弯折成型,由于钣金成型工艺,在边缘处一般都会有毛刺或者锋利的毛边,其势必容易对碰撞产生影响,导致碎屑。因此,在工艺上需要增加后处理,使其端面满足一定的粗糙度要求,边缘处进行打磨去毛刺处理。这无疑增加了相应工序。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和镜头载座2在水平方向的碰撞限定不是通过卡爪14与卡槽的限位。
如图4~图7所示,镜头载座2的侧壁具有向外壳1的侧板12延伸的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22b与外壳1的侧板12之间具有第三间距L3,第三间距L3为0.05mm~0.5mm。在镜头载座2发生水平面两个方向的运动时,通过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与外壳1的侧板12的配合进行限位。优选地,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22b与外壳1的侧板12平行。
优选的,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包括在镜头载座2的侧壁布置、且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一左侧凸台和第一右侧凸台,其用于对外壳1和镜头载座2在X轴方向的碰撞进行限定。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还包括在镜头载座2的的侧壁布置、且位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前凸台和第一后凸台,其用于对外壳1和镜头载座2在Y轴方向的碰撞进行限定。第一左侧凸台、第一右侧凸台、第一前凸台、第一后凸台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图5仅示意出它们的数量分别为一个。
而对于外壳1和镜头载座2之间在空间的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的碰撞限位结构,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中的镜头载座2第一凸台21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的配合结构:在镜头载座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台21;第一凸台21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凸台21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的配合结构为第一限位结构,在碰撞时对镜头载座2进行Z轴方向限位。第一凸台21的顶面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与第一凸台21可以是位于镜头载座2上的不同凸台结构。但更加优选的方案是:为了使结构更加简单,镜头载座2的侧壁的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还同时向上方的外壳1的顶板11内壁延伸。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顶面22a高过镜头载座2的上端面,并充当了第一凸台21的限位作用。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顶面22a与外壳1的顶板11内壁的配合结构为第一限位结构,在碰撞时对镜头载座2进行Z轴方向限位。在镜头载座2发生水平面两个方向的运动时,通过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的外侧面与外壳1的侧板12的配合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在镜头载座的侧壁设置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通过外壳的侧板与镜头载座的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碰撞限位,代替了外壳的卡爪与镜头载座卡槽之间的碰撞限位。由于外壳的侧板的碰撞面没有锋利的毛边,其相对于卡爪和卡槽的限位具有优势,且节省了对卡爪额外的后处理工艺,通过改善音圈马达内部结构优化碰撞点和碰撞方式,从而降低摄像模组产生污点的风险。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也是针对镜头载座2在水平面方向(即X、Y轴方向)的碰撞进行改进。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实施例二是通过外壳1的侧板12内侧与镜头载座2的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碰撞限位。本实施例三是通过底座3与镜头载座2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碰撞限位。
如图8~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上具有向上延伸的多个限位块31,镜头载座2的侧壁具有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
优选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包括在镜头载座2的侧壁,且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左侧凸台和第二右侧凸台,它们用于对外壳1和镜头载座2在X轴方向的碰撞进行限定。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还包括镜头载座2的侧壁,且位于Y轴方向上的第二前凸台和第二后凸台,它们用于对外壳1和镜头载座2在Y轴方向的碰撞进行限定。
底座3上的多个限位块31与镜头载座2上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的位置相对应。限位块31与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之间具有间隙,在镜头载座2发生水平面两个方向的运动时,通过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与底座3上的限位块31的配合进行限位。优选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的外侧面与底座3的限位块31的侧壁平行。
镜头载座2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与底座3的限位块31之间具有第四间距L4,第四间距L4为0.1mm~0.5mm。
当镜头载座2受到外部荷载时,就可通过底座3和镜头载座2在水平面XY两个方向进行限位,以降低底座3和镜头载座2这里两个塑胶件之间的摩擦所引起的产生材质碎屑(产尘)的风险。另外该结构工艺简单,易于装配,具有一定的防尘效果。
本实施例,在镜头载座的侧壁设置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通过底座的限位块与镜头载座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碰撞限位,代替了外壳的卡爪与镜头载座卡槽之间的碰撞限位。由于限位块与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的碰撞面都没有锋利的毛边,其相对于卡爪和卡槽的限位具有优势,且节省了对卡爪额外的后处理工艺,通过改善音圈马达内部结构优化碰撞点和碰撞方式,从而降低摄像模组产生污点的风险。
实施例四
作为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为了对镜头载座2在水平面方向(即X、Y轴方向)的碰撞进行改进,减少产生材质碎屑(产尘)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同时实施了以上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三中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底座3和镜头载座2之间、以及外壳1和镜头载座2之间进行水平面XY两个方向进行限位。
镜头载座2的侧壁同时具有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和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与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分别位于镜头载座2的侧壁不同高度上。镜头载座2的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22与外壳1的侧板12之间具有间隙,第三间距L3为0.05mm~0.5mm。镜头载座2的第二侧向限位凸台23与底座3的限位块31之间具有第四间距L4,第四间距L4为0.1mm~0.5mm。
本实施例,同时在底座和镜头载座之间、以及外壳和镜头载座之间进行水平面XY两个方向进行限位。在镜头载座发生位移并与底座和外壳碰撞时,碰撞面积较大,因此单位面积的受力变小,通过双限位结构增加了镜头载座之间在水平面XY两个方向的接触碰撞点和碰撞面积,减小了碰撞面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产尘风险。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外壳、镜头载座、和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罩状结构,包括顶板和侧板;
所述镜头载座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向上延伸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外壳的顶板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所述镜头载座的侧壁具有多个第二侧向限位凸台,所述底座具有向上延伸的多个限位块,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与底座限位块的侧壁之间具有第四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距为0.05mm~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间距为0.05mm~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第二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与底座限位块的侧壁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面为平面,且与外壳的顶板内壁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包括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左侧凸台和第二右侧凸台,所述第二侧向限位凸台还包括位于Y轴方向上的第二前凸台和第二后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载座的侧壁具有向外壳的侧板延伸的多个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外侧面与外壳的侧板之间具有第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为第一侧向限位凸台;所述第一侧向限位凸台的顶面为第一凸台的顶面。
CN201821954579.5U 2018-11-26 2018-11-26 一种音圈马达 Active CN209016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54579.5U CN209016914U (zh) 2018-11-26 2018-11-26 一种音圈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54579.5U CN209016914U (zh) 2018-11-26 2018-11-26 一种音圈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16914U true CN209016914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43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54579.5U Active CN209016914U (zh) 2018-11-26 2018-11-26 一种音圈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1691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9015A (zh) * 2021-02-10 2021-06-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25210A (zh) * 2021-05-18 2022-03-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04730A (zh) * 2020-09-17 2022-03-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WO2023241525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模组马达、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壳体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4730A (zh) * 2020-09-17 2022-03-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CN112969015A (zh) * 2021-02-10 2021-06-15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25210A (zh) * 2021-05-18 2022-03-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25210B (zh) * 2021-05-18 2022-11-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241525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模组马达、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壳体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16914U (zh) 一种音圈马达
CN209184460U (zh) 一种具有双限位结构的音圈马达
JP7064819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07424347U (zh) 电磁驱动机构
CN106461907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CN214756610U (zh) 一种防抖摄像装置马达结构
JP6997334B2 (ja) ペリスコープ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に適用されるプリズム装置及びペリスコープ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08241197A (zh) 驱动机构
CN209016915U (zh) 一种音圈马达
CN113596201B (zh) 一种防载体晃动组件、驱动模组及摄像头模组
JP2010244887A (ja) コネクタ
CN201449483U (zh) 镜头致动装置
CN210166551U (zh) 一种防尘抗扭的自动对焦音圈马达
CN217440659U (zh) 一种3d弹簧结构
KR102392579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07846486B (zh) 一种摄像头单元及移动终端
CN214959069U (zh) 具有缓冲效果的音圈马达及其载体
CN109839789A (zh) 摄像头模组
CN215181147U (zh) 一种驱动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075052B2 (en) Voice coil motor
CN214544458U (zh) 一种电机、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5856863B2 (ja) 部品装着装置
CN214381089U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802144U (zh) 音圈马达及摄像装置
CN212781457U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