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6040B -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6040B
CN112956040B CN201980069885.1A CN201980069885A CN112956040B CN 112956040 B CN112956040 B CN 112956040B CN 201980069885 A CN201980069885 A CN 201980069885A CN 112956040 B CN112956040 B CN 1129560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thickness direction
plate thickness
face
b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98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6040A (zh
Inventor
足立佑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cal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ncal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call Corp filed Critical Suncal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56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6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6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6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02Containers; Seals
    • H01L23/04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 or parts, e.g. caps, walls
    • H01L23/043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 or parts, e.g. caps, walls the container being a hollow construction and having a conductive base as a mounting as well as a lead fo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045Containers; Se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 or parts, e.g. caps, walls the container being a hollow construction and having a conductive base as a mounting as well as a lead fo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other leads having an insulating passage through the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61Lead-frames fixed on or encapsulated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02Single bars, rods, wires, or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4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parts, e.g. containers, prior to assembly of the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 H01L21/4814Conductive parts
    • H01L21/4821Flat leads, e.g. lead frames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具有:多个汇流条,在同一平面内以存在间隙的方式并列配置;及绝缘性树脂层,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且将多个汇流条以绝缘状态连结的连结部及在多个汇流条由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设置的周壁部。周壁部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中央处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1端面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的周缘。

Description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个汇流条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而成的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了具备相对于彼此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多个汇流条的汇流条组件,并在各种领域中利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及2)。
例如,提出了一个平板状汇流条和其他的平板状汇流条相对于彼此以平行状态上下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汇流条组件(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及2)。
该层叠型的汇流条组件由于一个平板状汇流条的相对平面和其他的平板状汇流条的相对平面夹着绝缘性树脂层而整面地相对配置,所以存在难以充分确保与绝缘性相关的可靠性这一问题。
尤其是,若为了关于上下方向谋求小型化而减薄所述一个平板状汇流条与所述其他的平板状汇流条之间的绝缘性树脂层的厚度,则可能会在两汇流条间流动漏电流。
另外,汇流条组件有时在其表面装配LED等发光元件而作为光源单元来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护LED等发光元件而在所述汇流条组件的表面设置密封树脂。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的光源模块:在金属芯基板的上表面固定有载置了LED的副安装基板及设置了向所述LED的电力供给用的配线的配线基板,具有包围所述副安装基板的LED或配线的开口部的环状板材固定于所述金属芯基板及所述配线基板上,所述环状板材的开口部内由密封树脂层填充。
通过具备所述环状板材,能够阻挡形成所述密封树脂层的密封树脂材料而有效防止该密封树脂材料在固化前流出。
然而,需要另外于所述金属芯基板、所述副安装基板及所述配线基板地准备所述环状板材,而且使所述环状板材固定于所述金属芯基板及所述配线基板,存在难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这一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329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216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69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以往技术而完成,第1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多个汇流条间的电绝缘性并关于上下方向谋求小型化而且具备装配的LED等半导体元件用密封树脂的阻挡构造的廉价的汇流条组件。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制造所述汇流条组件的制造方法。
为了达成所述第1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汇流条组件,具备:多个汇流条,由导电性平板状构件形成,以在互相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配置于同一平面内;及绝缘性树脂层,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内且将所述多个汇流条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连结部及在所述多个汇流条由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设置的周壁部,所述周壁部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中央处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1端面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的周缘。
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具备:多个汇流条,由导电性平板状构件形成,以在互相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配置于同一平面内;及绝缘性树脂层,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内且将所述多个汇流条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连结部以及在所述多个汇流条由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设置的周壁部,所述周壁部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中央处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1端面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的周缘,因此,能够确保所述多个汇流条间的电绝缘性并关于上下方向谋求小型化,而且,能够通过所述周壁部而廉价地得到用于将装配于汇流条露出区域的半导体元件密封的密封树脂的阻挡构造。
优选的是,所述绝缘性树脂层具有围绕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外侧面的侧壁部和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的周缘的第2端面部,所述周壁部、所述侧壁部及所述第2端面部一体形成。
更优选的是,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2端面具有设置所述第2端面部的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和由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包围且使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2端面露出的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的外表面位于比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的外表面向板厚方向一方侧离开了所述第2端面部的厚度以下的距离的位置。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多个汇流条设置有一端侧向第1端面中的所述周壁部所处的部位开放的卡入槽。所述卡入槽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一端侧在板面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所述绝缘性树脂层具有以与所述周壁部一体形成的状态填充于所述卡入槽内的防脱部。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在第1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第1端面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并在所述汇流条的板厚内终止;板面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及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板面方向延伸部位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延伸并到达第2端面。
在所述第1方式中,更优选的是,所述绝缘性树脂层具有以与所述连结部一体形成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上的第1端面侧中央部。
所述第1端面侧中央部遍及从相邻的汇流条的一方的汇流条的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端部向与相邻的汇流条的另一方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与从相邻的汇流条的另一方的汇流条的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端部向与相邻的汇流条的一方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之间而设置。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在第2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第1端面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侧延伸;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的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延伸;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及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并到达第2端面。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在第3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第1端面侧倾斜部位,以随着从第1端面去往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而相对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接近或离开的方式倾斜;及第2端面侧倾斜部位,以随着从第2端面去往板厚方向一方侧而相对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接近或离开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在第4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以随着从第1及第2端面的一方向另一方前进而所述间隙变窄的方式倾斜的部位。
为了达成所述第2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汇流条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汇流条组件具备:多个汇流条,由导电性平板状构件形成,以在互相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配置于同一平面内;及绝缘性树脂层,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内且将所述多个汇流条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连结部及在所述多个汇流条由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设置的周壁部,所述周壁部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中央处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1端面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的周缘,所述制造方法包括:汇流条形成体的设置工序,使由导电性平板状构件形成且与所述多个汇流条的各自具有同一形状及同一厚度的多个汇流条形成体以存在所述间隙的方式设置于同一平面内;设置模具的工序,所述模具能够选择性地取区划相当于所述周壁部的周壁部形成空间并覆盖了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的设置状态及被从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取下的分解状态,并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周壁部形成空间的周壁部用注入孔及连通于所述间隙的连结部用注入孔;注入工序,从所述周壁部用注入孔及所述连结部用注入孔将形成所述周壁部及所述连结部的绝缘性树脂材料向所述模具内注入;树脂固化工序,使所述绝缘性树脂材料固化而形成所述周壁部及所述连结部;分解工序,使所述模具分解;及取出工序,取出所述汇流条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且廉价地制造能够可靠地确保多个汇流条间的电绝缘性并关于上下方向谋求小型化而且具备密封树脂的阻挡构造的汇流条组件。
在所述绝缘性树脂层具有围绕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外侧面的侧壁部和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的周缘设置的第2端面部的情况下,所述模具构成为在设置状态下区划相当于所述侧壁部的侧壁部形成空间及相当于所述第2端面部的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所述周壁部形成空间、所述侧壁部形成空间及所述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被设为连通状态。
在所述绝缘性树脂层除了所述周壁部之外还具有所述侧壁部及所述第2端面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使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2端面中的设置所述第2端面部的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的外表面位于比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2端面中的由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包围的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的外表面向板厚方向一方侧离开了所述第2端面部的厚度以下的距离的位置的方式,所述汇流条形成体的相当于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的部分被设得薄。
优选的是,所述汇流条形成体的设置工序包括:准备导电性金属平板的工序,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被设为与所述汇流条同一厚度,并具有与所述汇流条组件同一宽度的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及缝隙形成工序,通过在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形成贯通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与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之间且与所述间隙为同一形状且同一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缝隙,从而出现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以存在所述间隙的方式设置于同一平面内的状态。
在所述汇流条形成体的设置工序包括准备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的工序及所述缝隙形成工序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具有沿着该导电性金属平板所处的X-Y平面内的与所述缝隙的长度方向平行的X方向而排列的多个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和将在X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连结的连结区域。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树脂固化工序之后且所述模具的分解工序之前或之后还具备将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从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切断的工序。
更优选的是,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具有: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片,各自包括沿着X方向排列的所述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及将在X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连结的所述连结区域,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第1连结片,将所述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片的X方向一方侧端部彼此连结;及第2连结片,将所述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片的X方向另一方侧端部彼此连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俯视图。
图2是所述汇流条组件的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纵剖视图。
图4是在所述汇流条组件装配半导体元件而成的半导体模块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5是所述汇流条组件的仰视图。
图6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7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8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9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1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2是所述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3是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中使用的导电性金属平板的俯视图。
图14是所述制造方法中的缝隙形成工序后的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XV部放大图。
图16是所述制造方法中的模具设置工序后的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XVII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7的仰视图。
图19是沿着图17中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7中的XX-XX线的剖视图。
图21是沿着图17中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使用了所述制造方法中的模具的变形例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
图23是所述制造方法中的树脂固化工序后的纵剖视图。
图24是所述制造方法中的分解工序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汇流条组件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及图2中分别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1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另外,在图3中示出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纵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所述汇流条组件1具有:多个汇流条10,由导电性平板状构件形成,以在互相的内侧面13之间存在间隙19的状态配置于同一平面内;及绝缘性树脂层30,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19内且将所述多个汇流条10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连结部31。
如图1~图3所示,所述汇流条组件1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这2个汇流条作为所述多个汇流条10。
如图3所示,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在沿着板厚方向的纵剖视下具有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11、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12、相对于彼此而相对的内侧面13、及相对于彼此而朝向相反方向的外侧面14。
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由Cu等的导电性金属平板形成。
此外,所述多个汇流条1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根据规格而既有相对于彼此具有同一形状的情况也有具有不同的形状的情况。
即,例如,在同一平面内并列配置有3个汇流条10的情况下,根据规格,既有3个汇流条10被设为同一形状的情况,也有配置于中央的汇流条10的宽度与配置于两侧的汇流条10的宽度不同的情况。另外,还有3个汇流条相对于彼此被设为不同的形状的情况。
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由具有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例如,适当地利用聚酰亚胺、聚酰胺、环氧树脂等。
如图1~图3所示,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除了所述连结部31之外,还具有在所述多个汇流条10a、10b由所述连结部31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20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21设置的周壁部35。
所述周壁部35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1端面21的中央处所述多个汇流条10a、10b的第1端面11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25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1端面21的周缘。
所述汇流条露出区域25作为LED等半导体元件300的装配面发挥作用。
在图4中示出在所述汇流条露出区域25装配LED等半导体元件300而成的半导体模块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所述汇流条露出区域25包括所述第1汇流条10a的第1端面11露出的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和所述第2汇流条10b的第1端面11露出的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
如图4所示,所述半导体元件300装配于所述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及所述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的一方(例如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
详细而言,所述半导体元件300在厚度方向一方侧的下表面及厚度方向另一方侧的上表面分别具有第1及第2电极层301、302,在所述第1及第2电极层301、302之间具有元件主体305。
所述半导体元件300的第1电极层301以电连接状态固定于所述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及所述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的一方(例如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第2电极层302经由引线接合件(英文:wire bonding)等电连接构件310而与所述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及所述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的另一方(例如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电连接。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的第1端面11设置镀层(未图示)。
在该情况下,所述半导体元件300的所述第1电极层301以与经由所述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及所述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的一方(例如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而露出的镀层电连接的方式被小片接合(英文:die bonding),且所述第2电极层302与经由所述第1汇流条露出区域25a及所述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的另一方(例如第2汇流条露出区域25b)而露出的镀层经由引线接合件310而电连接。
所述周壁部35作为防止用于将装配于所述汇流条露出区域25的所述半导体元件300密封的密封树脂层350(参照图4)流出的阻挡构造发挥作用。
即,在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且在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的一方装配半导体元件的汇流条组件中,需要具备在涂布形成将所述半导体元件密封的密封树脂层的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时防止该树脂材料流出的阻挡构造。
例如,也能够将在俯视下包围应该装配的半导体元件那样的形状的框体与第1及第2汇流条分体地制作,使所述框体固定于由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形成的汇流条连结体的周缘部而形成阻挡构造。
然而,在该结构中,必须另外于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地准备所述框体,而且,也需要使所述框体固定于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的作业。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1中,不用另外具备所述框体,能够通过所述周壁部35而容易地得到防止形成所述密封树脂层350的树脂材料在固化前流出的阻挡构造。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汇流条组件1中,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还具有围绕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外侧面的侧壁部37和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22的周缘的第2端面部39。
所述周壁部35、所述侧壁部37及所述第2端面部39一体形成,以夹持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周缘的方式被设为截面コ字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所述周壁部35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脱离。
在图5中示出所述汇流条组件1的仰视图。
如图3~图5所示,所述第2端面部39以使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2端面22的中央部分露出的方式配置。
详细而言,所述第2端面部39仅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2端面22的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在由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包围的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中,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2端面22露出。
如图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的外表面位于比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的外表面向板厚方向一方侧离开了所述第2端面部39的厚度大小的位置。
即,所述第2端面部39的外表面和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的外表面被设为共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谋求所述汇流条组件1的姿势稳定化,例如,能够在将所述引线接合件310等通过超声波熔焊而安装时使超声波熔焊工具可靠地紧贴于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的第2端面12,能够高效地进行超声波熔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的外表面位于比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的外表面向板厚方向一方侧离开了所述第2端面部39的厚度大小的位置,但也能够取代于此而变形成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的外表面位于比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的外表面向板厚方向一方侧离开了小于所述第2端面部39的厚度的距离的位置。
在图6中示出这样变形后的第1变形例2A的纵剖视图。
在所述第1变形例2A中,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比所述第2端面部39向外延伸。
通过上述结构的汇流条组件2A,也能够谋求姿势稳定化。
在图7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2B的纵剖视图。
所述第2变形例2B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取代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而具有绝缘性树脂层30B。
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B与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相比,取代所述侧壁部37及所述第2端面部39而具有防脱部36。
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在所述第2变形例2B中,在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形成有一端侧向第1端面11中的设置所述周壁部35的位置开放的卡入槽15。
所述卡入槽15形成为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一端侧在板面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在所述第2变形例2B中,所述卡入槽15具有一端部形成所述一端侧且从所述一端部垂直地延伸的垂直槽部15a和从所述垂直槽部15a的另一端部沿板面方向延伸的水平槽部15b。
所述防脱部36以与所述周壁部35一体形成的状态填充于所述卡入槽15内。
在所述第2变形例2B中,也能够有效防止所述周壁部35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脱离。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汇流条组件1中,所述内侧面13具有: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a,从第1端面11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延伸,并在所述汇流条10a、10b的板厚内终止;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b,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a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及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c,从所述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b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延伸并到达第2端面12。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1向板厚方向一方侧脱离。
此外,当然,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变形成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1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脱离。
在该变形例中,所述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c从第2端面12向板厚方向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延伸,并在所述汇流条10a、10b的板厚内终止,所述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b从所述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c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a从所述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b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一方侧延伸并到达第1端面11。因此,在该变形例中,所述连结部31在纵剖视下被设为T字状。
在图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2C的纵剖视图。
所述第3变形例2C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取代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而具有绝缘性树脂层30C。
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C与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相比,还具有以与所述连结部31一体形成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1端面21上的第1端面侧中央部33。
所述第1端面侧中央部33遍及从相邻的汇流条的一方10a的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a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端部向与相邻的汇流条的另一方10b相反的一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33a、与从相邻的汇流条的另一方10b的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a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端部向与相邻的汇流条的一方10a相反的一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33b之间而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所述第3变形例2C,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2C向板厚方向一方侧及另一方侧脱离。
在图9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2D的纵剖视图。
所述第4变形例2D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取代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而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10Da、10Db。
所述汇流条10D与所述汇流条10相比,内侧面13被变更为内侧面13D。
如图9所示,所述内侧面13D具有: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Da,从第1端面11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延伸;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Db,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Da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10b侧延伸;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Dc,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Db的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延伸;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De,从所述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Dc的板厚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及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Df,从所述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De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并到达第2端面12。
通过上述结构的所述第4变形例2D,也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2D向板厚方向一方侧及另一方侧脱离。
在图10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2E的纵剖视图。
所述第5变形例2E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取代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而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10Ea、10Eb。
所述汇流条10E与所述汇流条10相比,内侧面13被变更为内侧面13E。
如图10所示,所述内侧面13E具有:第1端面侧倾斜部位13Ea,以随着从第1端面11去往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而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的方式倾斜;及第2端面侧倾斜部位13Eb,以随着从第2端面12去往板厚方向一方侧而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的方式倾斜。
通过上述结构的所述第5变形例2E,也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2E向板厚方向一方侧及另一方侧脱离。
此外,在所述第5变形例2E中,所述第1端面侧倾斜部位13Ea及所述第2端面侧倾斜部位13Eb直接连结,但也能够在两者之间具有沿着板厚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位。
另外,也能够使所述第1端面侧倾斜部位13Ea以随着从第1端面11去往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而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离开的方式倾斜,使所述第2端面侧倾斜部位13Eb以随着从第2端面12去往板厚方向一方侧而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离开的方式倾斜。
在图1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2F的纵剖视图。
所述第6变形例2F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取代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而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10Fa、10Fb。
所述汇流条10F与所述汇流条10相比,内侧面13被变更为内侧面13F。
如图11所示,所述内侧面13F在至少一部分具有以随着从第1端面11向第2端面12前进而所述间隙19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位。
此外,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所述内侧面13F的整体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的所述第6变形例2F,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2F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脱离。
在图1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汇流条组件2G的纵剖视图。
所述第7变形例2G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取代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而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10Ga、10Gb。
所述汇流条10G与所述汇流条10相比,内侧面13被变更为内侧面13G。
如图12所示,所述内侧面13G在至少一部分具有随着从第2端面12向第1端面11前进而所述间隙19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位。
此外,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所述内侧面13G的整体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的所述第7变形例2G,能够有效防止所述连结部31从所述汇流条组件2G向板厚方向一方侧脱离。
接着,对所述汇流条组件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所述制造方法具有:汇流条形成体130的设置工序,准备与所述多个汇流条10的各自具有同一材质、同一形状及同一厚度的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使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以存在所述间隙19的方式设置于同一平面内;以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的方式设置模具200的工序;注入工序,向所述模具200内注入形成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的绝缘性树脂材料;树脂固化工序,使所述绝缘性树脂材料固化;分解工序,使所述模具200分解;及取出工序,取出所述汇流条组件1。
此外,所谓准备与所述多个汇流条10的各自具有同一材质、同一形状及同一厚度的多个汇流条形成体,在所述多个汇流条10具有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的情况下,意味着准备与所述第1汇流条10a具有同一材质、同一形状及同一厚度的第1汇流条形成体以及与所述第2汇流条10b具有同一材质、同一形状及同一厚度的第2汇流条形成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的设置工序包括:准备导电性金属平板100的工序,导电性金属平板100是被设为与所述汇流条10同一材料且同一厚度的Cu等的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并具有与所述汇流条组件1同一宽度的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及缝隙形成工序,通过在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形成贯通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121与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122之间且与所述间隙19为同一形状且同一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缝隙125,从而出现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以存在所述间隙19的方式设置于同一平面内的状态。
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具有由所述多个汇流条10的宽度与所述间隙19的宽度之和区划的宽度。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1具有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这2个汇流条作为所述多个汇流条10,仅具有位于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之间的单个所述间隙19。
在该情况下,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具有由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的宽度与单个所述间隙19的宽度之和区划的宽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高效地出现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以存在所述间隙19的方式设置于同一平面内的状态。
在图13中示出在所述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的俯视图。
另外,在图14中示出所述缝隙形成工序后的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的俯视图。
而且,在图15中示出图14中的XV部放大图。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构成为,在所述缝隙形成工序后的状态下,隔着所述缝隙125而相对的一对汇流条形成体130、130经由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中的位于比所述缝隙125靠该缝隙125的长度方向一方侧处的连结部位135及位于比所述缝隙125靠该缝隙125的长度方向另一方侧处的连结部位136而维持为相对于彼此相连的状态。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所述缝隙125即所述间隙19。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具有沿着该导电性金属平板100所处的X-Y平面内的与所述缝隙125的长度方向平行的X方向而排列的多个(在图示的方式中是5个)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和将在X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连结的连结区域140。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能够对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同时进行加工处理。
此外,所述连结区域140形成所述连结部位135、136(参照图1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沿着X方向排列的所述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及将在X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之间连结的所述连结区域140形成了汇流条组件形成片110,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片110在X-Y平面内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并列配置。
详细而言,在图13及图14所示的方式中,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具有在Y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在图示的方式中是5个)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片110、将所述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片110的X方向一方侧端部彼此连结的第1连结片111、及将所述多个汇流条组件形成片110的X方向另一方侧端部彼此连结的第2连结片112。
此外,位于X方向最外侧的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经由所述连结区域140而连结于所述第1及第2连结片111、112。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能够同时制造更多的汇流条组件1。
此外,图13及图14中的附图标记115是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的对位孔。
所述模具200构成为能够取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的设置状态及能够取出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的分解状态。
在图16中示出设置了所述模具200的状态的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的俯视图。
另外,在图17中示出图16中的XVII部放大图。
而且,在图18中示出图17的仰视图。
而且,在图19~图21中分别示出沿着图17中的XIX-XIX线、XX-XX线及XXI-XXI线的剖视图。
如图19~图21所示,所述模具200构成为在设置状态下区划相当于所述周壁部35的周壁部形成空间235,具有连通于所述周壁部形成空间235的周壁部用注入孔236及连通于形成所述间隙19的所述缝隙125的连结部用注入孔23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图21所示,所述模具200具有能够沿着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的板厚方向而分解的第1及第2模具210、220。
所述第1模具210构成为从板厚方向一方侧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131,所述第2模具220构成为从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覆盖所述多个汇流条形成体130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132。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汇流条组件1中,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除了所述连结部31及所述周壁部35之外,还具有围绕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外侧面的侧壁部37和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22的周缘的第2端面部39。
因此,如图19及图20所示,所述模具200在设置状态下具有相当于所述侧壁部37的侧壁部形成空间237及相当于所述第2端面部39的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239,所述侧壁部形成空间237及所述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239连通于所述周壁部形成空间235。
此外,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汇流条组件1中,所述汇流条10的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的外表面位于比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的外表面向板厚方向一方侧离开了所述第2端面部39的厚度大小的位置(参照图3)。
为了得到该结构,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中,预先,相当于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27的区域比相当于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29的区域从第2端面132侧起被减薄了所述第2端面部39的厚度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图21所示,所述周壁部用注入孔236设置于所述第1模具210,但当然也能够将所述周壁部用注入孔236设置于所述第2模具220,还能够设置于所述第1及第2模具210、220这双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的第1端面131中的不需要绝缘性树脂层30的区域利用与所述第1模具210分体的掩模240来覆盖,但也能够使用一体地具备相当于所述掩模240的部分的模具200B。
在图22中示出使用了上述变形例的模具200B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有同一附图标记。
所述变形例的模具200B取代所述第1模具210而具有第1模具210B。
所述第1模具210B与所述第1模具210相比,一体地具备相当于所述掩模240的部分240B。
另外,在所述变形例的模具200B中,在所述第2模具220设置有连通于所述侧壁部形成空间237及所述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239的第2端面侧注入孔238。
另外,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汇流条组件1中,所述汇流条10的内侧面13具有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a、所述板面方向延伸部位13b及所述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13c(参照图3)。
该结构能够通过将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的内侧面133预先设为与所述汇流条10的内侧面13对应的形状来得到。
所述注入工序构成为,经由所述周壁部用注入孔236而使绝缘性树脂材料向所述周缘部形成空间235、所述侧壁部形成空间237及所述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239填充,且经由所述连结部用注入孔231而使绝缘性树脂材料向所述缝隙125填充。
所述树脂固化工序构成为进行与所述绝缘性树脂材料的材质相应的固化处理,例如,通过进行加热处理来进行。
在图23中示出所述树脂固化工序后的状态的所述模具200及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的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24中示出所述分解工序后的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夹着所述缝隙125而相对的所述汇流条形成体130经由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中的位于比所述缝隙125靠该缝隙125的长度方向一方侧处的连结部位135及位于比所述缝隙125靠该缝隙125的长度方向另一方侧处的连结部位136而相对于彼此相连。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树脂固化工序之后且所述模具200的分解工序之前或之后具备将所述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120从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切断的工序。
如图24所示,所述切断工序包括沿着在所述缝隙125的长度方向一方侧处以在宽度方向上跨该缝隙125的方式设定的切断线126而将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在板厚方向上切断的处理、及沿着在所述缝隙125的长度方向另一方侧处以在宽度方向上跨该缝隙125的方式设定的切断线127而将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在板厚方向上切断的处理。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所述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汇流条组件1,该汇流条组件1具备: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以在互相之间存在间隙19的状态配置于同一平面内;及绝缘性树脂层30,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19内且将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连结部31及在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由所述连结部31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20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21设置的周壁部35,所述周壁部35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中央处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的第1端面11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25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第1端面21的周缘。
即,在所述制造方法中,在形成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的一对汇流条形成体130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向所述一对汇流条形成体130之间的所述缝隙125内填充形成连结部31的绝缘性树脂材料,且在相当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20的周缘的、一对汇流条形成体130的第1端面131的周缘装配形成所述周壁部35的绝缘性树脂材料。然后,在所述绝缘性树脂材料被固化而形成了包括所述连结部31及所述周壁部35的绝缘性树脂层30后,所述一对汇流条形成部位130及所述绝缘性树脂层30被从所述导电性金属平板100切断,制造出所述汇流条组件1。
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可靠地确保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间的电绝缘性且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以准确地位于期望相对位置的状态被机械连结且具备装配的LED等半导体元件300用密封树脂的阻挡构造的汇流条组件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所述第1及第2汇流条10a、10b这两个汇流条的汇流条组件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具备三个以上的汇流条的汇流条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2A~2G 汇流条组件
10a、10b 第1及第2汇流条
11 汇流条的第1端面
12 汇流条的第2端面
13、13F、13G 汇流条的内侧面
13a 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
13b 板面方向延伸部位
13c 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
13Da 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
13Db 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
13Dc 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
13De 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
13Df 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
13Ea 第1端面侧倾斜部位
13Eb 第2端面侧倾斜部位
15 卡入槽
19 间隙
20 汇流条连结体
21 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
22 汇流条连结体的第2端面
25 汇流条露出区域
27 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
29 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
30 绝缘性树脂层
31 连结部
33 第1端面侧中央部
35 周壁部
36 防脱部
37 侧壁部
39 第2端面部
100 导电性金属平板
110 汇流条组件形成片
111 第1连结片
112 第2连结片
120 汇流条组件形成区域
125 缝隙
130 汇流条形成体
140 连结区域
200 模具
231 连结部用注入孔
235 周壁部形成空间
236 周壁部用注入孔
237 侧壁部形成空间
239 第2端面部形成空间

Claims (7)

1.一种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汇流条,由导电性平板状构件形成,以在互相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配置于同一平面内;及绝缘性树脂层,一体地包括填充于所述间隙内且将所述多个汇流条以电绝缘状态机械连结的连结部、在所述多个汇流条由所述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的第1端面设置的周壁部、围绕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外侧面的侧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第2端面的周缘的第2端面部,
所述周壁部以形成在俯视下在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中央处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1端面露出的汇流条露出区域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的周缘,
所述连结部的第2端面与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2端面设为共面,
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2端面具有设置所述第2端面部的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和由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包围且使所述多个汇流条的第2端面及所述连结部的第2端面露出的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
所述第2端面侧中央区域的外表面位于比设置于所述第2端面侧周缘区域处的所述第2端面部的外表面靠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汇流条设置有一端侧向第1端面中的所述周壁部所处的部位开放的卡入槽,
所述卡入槽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一端侧在板面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所述绝缘性树脂层具有以与所述周壁部一体形成的状态填充于所述卡入槽内的防脱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第1端面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并在所述汇流条的板厚内终止;板面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及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板面方向延伸部位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延伸并到达第2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性树脂层具有以与所述连结部一体形成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连结体的第1端面上的第1端面侧中央部,
所述第1端面侧中央部遍及从相邻的汇流条的一方的汇流条的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端部向与相邻的汇流条的另一方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与从相邻的汇流条的另一方的汇流条的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一方侧端部向与相邻的汇流条的一方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离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之间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第1端面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另一方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侧延伸;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1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的接近所述其他的汇流条侧的端部沿着板厚方向而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延伸;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中央板厚方向延伸部位的板厚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沿着板面方向而向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延伸;及第2端面侧板厚方向延伸部位,从所述第2端面侧板面方向延伸部位的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板厚方向另一方侧沿着板厚方向而延伸并到达第2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第1端面侧倾斜部位,以随着从第1端面去往板厚方向另一方侧而相对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接近或离开的方式倾斜;及第2端面侧倾斜部位,以随着从第2端面去往板厚方向一方侧而相对于所述其他的汇流条接近或离开的方式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的外表面中的与夹着所述间隙而相邻的其他的汇流条相对的内侧面具有以随着从第1及第2端面的一方向另一方前进而所述间隙变窄的方式倾斜的部位。
CN201980069885.1A 2018-10-23 2019-10-16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956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9259 2018-10-23
JP2018199259A JP7271130B2 (ja) 2018-10-23 2018-10-23 バスバーアッセンブリ
PCT/JP2019/040552 WO2020085154A1 (ja) 2018-10-23 2019-10-16 バス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6040A CN112956040A (zh) 2021-06-11
CN112956040B true CN112956040B (zh) 2024-01-09

Family

ID=70331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9885.1A Active CN112956040B (zh) 2018-10-23 2019-10-16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72875A4 (zh)
JP (1) JP7271130B2 (zh)
CN (1) CN112956040B (zh)
WO (1) WO2020085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69656B2 (ja) * 2020-10-12 2024-10-18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アッ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3204A (ja) * 2004-08-31 2006-03-16 Koito Mfg Co Ltd Led配線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1834399A (zh) * 2009-03-09 2010-09-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led单元和生产连接器的方法
JP2011134961A (ja) * 2009-12-25 2011-07-07 Hitachi Chem Co Ltd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素子搭載接続用配線基材、半導体装置搭載配線板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法
JP2011159837A (ja) * 2010-02-01 2011-08-18 Apic Yamada Corp 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ledパッケージ用基板
JP2012195430A (ja) * 2011-03-16 2012-10-11 Sanken Electric Co Ltd 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45888A (ja) * 2011-08-24 2013-03-04 Toyoda Gosei Co Ltd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62491A (ja) * 2011-08-23 2013-04-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半導体装置用リードフレーム、樹脂付き光半導体装置用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光半導体装置
JP2013149866A (ja) * 2012-01-20 2013-08-01 Nichia Chem Ind Ltd 発光装置用パッケージ成形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WO2018066273A1 (ja) * 2016-10-03 2018-04-12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9079A (ja) 2005-03-22 2006-10-05 Hitachi Lighting Ltd 光源モジュール、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光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4432913B2 (ja) 2006-02-10 2010-03-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ブスバー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モールド装置
KR101367380B1 (ko) * 2007-09-28 2014-02-27 서울반도체 주식회사 Led 패키지
JP6138574B2 (ja) * 2013-05-15 2017-05-31 ローム株式会社 Ledモジュール
JP6487769B2 (ja) 2015-05-18 2019-03-20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積層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3204A (ja) * 2004-08-31 2006-03-16 Koito Mfg Co Ltd Led配線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1834399A (zh) * 2009-03-09 2010-09-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led单元和生产连接器的方法
JP2011134961A (ja) * 2009-12-25 2011-07-07 Hitachi Chem Co Ltd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素子搭載接続用配線基材、半導体装置搭載配線板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法
JP2011159837A (ja) * 2010-02-01 2011-08-18 Apic Yamada Corp 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ledパッケージ用基板
JP2012195430A (ja) * 2011-03-16 2012-10-11 Sanken Electric Co Ltd 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62491A (ja) * 2011-08-23 2013-04-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半導体装置用リードフレーム、樹脂付き光半導体装置用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光半導体装置
JP2013045888A (ja) * 2011-08-24 2013-03-04 Toyoda Gosei Co Ltd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49866A (ja) * 2012-01-20 2013-08-01 Nichia Chem Ind Ltd 発光装置用パッケージ成形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WO2018066273A1 (ja) * 2016-10-03 2018-04-12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68261A (ja) 2020-04-30
EP3872875A4 (en) 2022-08-03
EP3872875A1 (en) 2021-09-01
WO2020085154A1 (ja) 2020-04-30
JP7271130B2 (ja) 2023-05-11
CN112956040A (zh) 2021-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3549B (zh) 母线组件的制造方法
CA2616793C (en) Bending-type rigid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9585260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956040B (zh)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142517B2 (ja) バス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548423B1 (de) Schaltungsanordnung und zugehöriges steuergerä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4141923A1 (de) Leistungshalbleite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istungshalbleiterbauteils
CN114334233B (zh) 母线组件
CN215299222U (zh) 模块
CN114503790A (zh) 内埋式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JP7201649B2 (ja) バス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12640095B (zh) 汇流条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8866827A (zh) 汇流条组件及半导体模块
WO2022009361A1 (ja) バス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4033214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for press fit assembly
US12126158B2 (en) Busba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9696748U (zh) 连接器、电源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367931A (zh) 汇流条组件及汇流条组件的制造方法
JPH06252203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