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5664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5664A
CN112955664A CN201980066510.XA CN201980066510A CN112955664A CN 112955664 A CN112955664 A CN 112955664A CN 201980066510 A CN201980066510 A CN 201980066510A CN 112955664 A CN112955664 A CN 112955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wer
slit
blowing
suppor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65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5664B (zh
Inventor
福增一人
藤井宏和
山本秀规
筒泉佳菜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Iris Ohyam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 Ohyama Inc filed Critical Iris Ohyama Inc
Priority to CN2023101415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448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5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5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04D29/547Ducts having a special shape in order to influence flui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4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Abstract

本申请的送风机(1),具备:送风部(2),其具有壳体(20),该壳体(20)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10);支承部(3),其具有支承脚(33),该支承脚(33)被插入缝隙(210)并以可使送风部(2)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送风部(2)。而且,构成为,在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使得在缝隙(210)的下端(210a)与支承脚(33)之间形成有间隙(D1),使送风部(2)能够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循环器等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上下摆头的送风机,已知有以两根支承脚来支承送风部的壳体的结构的循环器(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循环器具有以下结构:在基座空开比送风部的宽度更宽的间隔而竖立两个支承脚,并且在两根支承脚之间枢轴支承送风机。因此,基座部的宽度必然较之送风部更大,难以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因此,已经提出了一种循环器,其中,在送风部的壳体设置有缝隙,将设置在基座部的支承脚插入到缝隙,使得送风部通过此支承脚支承在壳体内部(参照专利文献2)。
如果设为像这样的结构,就能够紧凑地设计循环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5681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63638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尽管可紧凑地设计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循环器,但是上下摆头的可动区域被限定在从水平方向到向上倾斜方向为止的角度范围。因此,当将循环器设置在搁板之上或窗框等处时,不能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送风。
如此,以往的结构不能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进行比水平方向更向下(俯角)的摆头。
本申请能够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送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方式,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具备:送风部,其具有壳体,该壳体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以及支承部,其具有支承脚,该支承脚被插入所述缝隙并以可使送风部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所述送风部,该送风机构成为,在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在所述缝隙的下端与所述支承脚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送风部能够以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能够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送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右视图。
图4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后视图。
图6是本申请的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申请的支承部所具备的支承脚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申请的支承部所具备的主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上姿势的右视图。
图1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右视图。
图12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向缝隙的插入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4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
图15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
图16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上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
图17是沿着送风方向观察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图。
图18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后罩盖的后视图。
图20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向缝隙的插入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使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机罩盖的轴部插入支承脚的插入孔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使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机罩盖的轴部插入了支承脚的插入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枢接机构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左右摆头机构的剖视图。
图2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申请的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缆的配线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从背面侧观察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缆的配线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使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应当注意,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关于具体的厚度、尺寸,应当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此外,当然,在附图彼此之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概要]
通过以支承脚33将送风部2支承在罩盖(壳体)20的内部的循环器的结构,能够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摆头。
[外观]
图1至图5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1的外观图,图1是立体图,图2是主视图,图3是右视图,图4是俯视图,图5是后视图。该送风机1被构造为通过球面格栅结构来谋求风速强化并通过球体形状的进化形设计而看起来紧凑。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的送风机1具备送风部2和支承部3,所述送风部2具有在正面侧形成送风口2a的格栅23,所述支承部3支承送风部2。
关于格栅23,旋涡状地设置有多个导风片24,多个导风片24的接近于旋涡的中心部O的内端部24b比连接于送风口2a的外端部24c更向送风方向F突出。换言之,相对于格栅23内的形成多个导风片24的部分24a的外端部24c,内端部24b向送风方向F突出。此外,形成多个导风片24的部分24a是指从格栅24去除处于旋涡的中心部O的盖体25的部分。内端部24b是指接近旋涡的中心部O的内端侧,并包含内端附近。外端部24c是指连接于送风口2a的外端侧的部分。由此,风能够集中(收敛)于中央,并且能够提高在送风方向的中央处的风速。另外,能够延长从送风口11吹出的风(螺旋状气流)的到达距离。其结果,能够确实地搅动室内的空气,能够使室内的温度均匀化并有助于节能。此外,送风部2的送风口2a形成为圆形。
在此,在本申请的送风机1中,送风部2被支承部3可转动地支承。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送风机1具备送风机部2和可转动地支承送风机部2的支承部3。
该送风部2优选具有罩盖(壳体)20,该罩盖(壳体)20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10。另外,支撑部3优选具有插入缝隙210中并以可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送风部2的支承脚33。由此,能够通过支承脚33在罩盖(壳体)20的内部支承送风部2,并且能够谋求送风机1的紧凑化。
此时,优选构造为在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图1至图5所示的姿势)下,使在缝隙210的下端210a与支承脚33之间形成有间隙D1(参照图14),使送风部2能够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由此,能够比水平方向更向下送风。
如此,通过谋求送风机1的紧凑化,能够容易地将其配置在搁板之上或窗框等处。并且,如果能够比水平方更向下送风,则能够以将送风机1配置在搁板之上或窗框等的状态,向与搁板或窗框相比更下侧送风。也就是说,如果设为本申请的送风机1,则不仅能够以配置于地板表面并向比地板表面更上侧送风的样态使用,还能够在设置于搁板之上或窗框等的状态下,以向比搁板之上或窗框更下侧送风的样态使用,因此,能够提高设置场所的自由度。
另外,优选构造为使得在送风部2转动至可转动范围的下限为止的最大向下姿势下,送风部2的送风口2a不被支承部3堵塞。由此,能够抑制在使送风部2转动到可转动范围的下限的状态下,从送风口2a吹出的风接触到支承部3。其结果,能够在送风部2可转动范围的整个区域,抑制风量减弱。
另外,优选罩盖(壳体)具有以送风部2的转动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状表面20a。并且,优选支承部3具有以规定尺寸的间隙D2(参照图15)与圆弧状表面20a相向的凹状弯曲表面322a。而且,优选被构造为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罩盖(壳体)20的圆弧状表面20a与支承部3的凹状弯曲表面322a的间隙D2不扩大。由此,能够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抑制送风部2对支承部3进行干扰。此外,还能够抑制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形成在送风部2与支承部3之间的间隙变大。其结果,能够抑制在送风部2的转动时,物体等被夹在送风部2和支承部3之间的间隙中,能够谋求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在划分罩盖(壳体)20中的缝隙210的宽度的内表面212c上形成向缝隙21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肋212。如此,能够提高罩盖(壳体)20的强度。另外,通过在缝隙210形成肋212,可抑制手或手指等进入缝隙210,可谋求安全性的提高。
此外,优选为设置有抑制送风部2和支承脚33的枢连状态的解除的枢接机构50。如此,设为通过手动使送风部2转动的构成,即使对罩盖(壳体)20施加扭转方向的力,也能够抑制支承脚33从送风部2脱离。
另外,优选罩盖(壳体)20具有能够在送风部2的前后的中间位置可分开的前罩盖21和后罩盖22。如此,不仅前罩盖21和后罩盖22的制造变得容易,而且能够容易地将零件配置在罩盖(壳体)20的内部。即,能够谋求送风部2的组装作业性能的提高。而且,优选缝隙210形成在从后罩盖22的下表面通过背面而至上表面。如此,由于在作为一个部件的后罩盖22形成有缝隙210,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组装误差等而产生缝隙的位置偏移。其结果,变得能够使送风部2更顺畅地转动。
此外,优选设为支承脚33被设置在支承部3的后端附近。如此,即使将缝隙210形成在被送风部2的前后的中间位置分开的后罩盖22,也能够使送风部2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各部分的详情]
以下,使用图6至图9,更详细地说明本申请的送风机1。在此,图6是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支承部所具备的支承脚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支承部所具备的主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送风部)
如图6所示,送风部2具备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10的罩盖(壳体)20,罩盖(壳体)20具有在送风部2的前后的中间位置处可分开的前罩盖21和后罩盖22。
此外,鼓风机部分2具有格栅23。另外,送风部2具有:送风用的扇叶27,其使空气流产生;电动机28,其驱动扇叶27;以及电动机罩盖29,其在保持电动机28的状态下安裝在后罩盖22。
如图6所示,前罩盖21形成如将球壳的前半侧的前方部分切断的形状的筒状,具有在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开口部21a。该前罩盖21可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而且,球面的格栅23从后方嵌入该圆形的开口部21a。
格栅23是由例如耐冲击性高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前表面面板。在本申请中,格栅23具有多个旋涡状的导风片24,多个导风片4以随着朝向旋涡的中心部O逐渐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凸弯曲状。由此,如果从格栅24的后方送风,并且空气流(风)在格栅24的前后方向通过,则产生一边卷成旋涡一边直线前进的螺旋状气流。在本申请中,格栅23以前表面构成球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如此,在本申请中,由前罩盖21和格栅23形成送风部2的前侧的半球。
另一方面,后罩盖22由多个间隔条22a形成半球状,遍及后罩盖22的大致整个面,形成用于导入外部气体的许多通气口21。该后罩盖22也可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并且,通过嵌入有格栅23的前罩盖21和后罩盖22,形成球体形状。也就是说,通过嵌入有格栅23的前罩盖21和后罩盖22,形成球状的送风部2。
如此,如果使送风部2的外观成为球体形状,则可使其为精致的外观,并且因没有角,而能使其具有更紧凑的外观。另外,能够改善外观的可爱度及时尚感。
另外,也可构造为防止手指从多个导风片24的间隙进入并且兼顾格栅12的强化,并通过与各导风片13交叉的圆形的环来支承多个导风片24。
另外,在本申请中,在格栅23的外周缘部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圆筒状的风洞部26。该风洞部26是设置于扇叶27的径向外方的圆筒状的部件,风洞部26的内径与送风口2a的内径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格栅23的连接设置风洞部26的部位更内侧成为送风部2的送风口2a。如此,在本申请中,通过在送风部2的内部设置圆筒状的风洞部26,能够确保作为循环器特有作用的风的指向性和直线前进性。
电动机28用于驱动扇叶27,其具备电动机主体28a和从电动机主体28a突出的输出轴28b。并且,在该输出轴28b的前端安装有扇叶27,在驱动电动机28时使扇叶27以输出轴28b为中心旋转。
此外,在本申请中,电动机28由电动机罩盖29保持。具体地,在使输出轴28b插入电动机罩盖29的插入孔291的状态下,电动机主体28a由电动机罩盖29保持。该电动机罩盖29在保持电动机28的状态下安装于后罩盖22。
并且,在经由电动机罩盖29将电动机28和风扇27安装于后盖22的状态下,通过将后罩盖22嵌接到嵌入有格栅23的前罩盖21,形成在内部组装有送风机构的送风部2。
通过将送风部2的构成设为这样的构成,如果驱动电动机28使扇叶27旋转,则从后罩盖22的通气口22b导入的外部气体从送风口2a吹出,风被送到送风部2的前方。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从后方朝向前方的空气流(风)在通过格栅24时一边卷成旋涡一边直线前进,因此,从送风口2a吹出的风一边产生螺旋状气流一边朝向前方。
此外,在本申请中,后罩盖22在电动机后方部位具有风孔22c,在电动机罩盖29形成风孔292。
因此,在电动机28驱动扇叶27时,外部气体也从电动机后方部位的风孔21a被导入,因此可确保更多的风量。并且,在电动机28驱动风扇27时,还产生通过风孔292的空气流,因此,通过电动机28自身产生的空气流,能够使电动机28产生冷却效果,并成为电动机28的发热对策。
(支承部)
支承部3被载置于地板表面等设置面上,在该支承部3安装有电源线80。此外,如图7所示,支承部3具备:主体部分,在其上方配置有送风部2;以及一对支承脚33,其被固定于主体部分,并在罩盖(壳体)20的内部支承送风部2。
优选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在俯视时的大小与送风部2在俯视时的大小基本相同或为其以下的大小。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使送风机1在俯视时的大小与送风部2在俯视时的大小大致相同,能够抑制送风机1的整体变得过大。此外,如果使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在俯视时的大小与送风部2在俯视时的大小大致相同,则能够在抑制送风机1的翻倒的同时,谋求送风机1的小型化。也就是说,可在谋求送风机1的小型化的同时使送风机1更稳定地载置。
此外,如图8所示,在支承脚33形成有收纳部333,按压銷41在插入到螺旋弹簧42的状态下被收纳在该收纳部333。并且,通过利用下落抑制罩盖34覆盖收纳了按压销41和螺旋弹簧42的收纳部333,来抑制按压销41和螺旋弹簧42从收纳部333下落。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具有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形状的基座下部31和可嵌接于基座下部31的基座上部32。不论是基座下部31还是基座上部32,形成外表面的罩盖均例如能够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而且、关于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内部成为空洞,在该空洞收纳有电路基板35以及左右摆头机构60。
此外,在比基座上部32的罩盖的中心更后方处垂直地架设一根脚形状的支柱部33,并且在比基座上部32的罩盖的支柱部33更前方处配置操作面板323。而且,送风部2在与上表面322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申请中为规定尺寸的间隙D2)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支柱部321的上表面322的上方。
因此,优选为当设定支柱部321的高度和距支柱部321的中心(在俯视时基座上部的中心)的偏移量时,在送风部2和操作面板323之间形成不妨碍由使用者等进行的操作面板323的操作的程度的空间。
在操作面板323,设置有例如切换电源的关/开的电源按钮、进行送风部2的风量调节的风量按钮、切换左右摆头的启动/停止的摆头按钮等。
此外,在支柱部321的上表面322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322b,通过将脚部33的前端(下端)插入该开口部322b,使脚部33保持在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在本申请中,开口322b形成在支柱部321的上表面322的后端侧。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支承脚33被设置于支承部3的后端附近。
另外,在本申请中,送风机1具有进行电源的开/关的切換等的遥控器70,而支柱部321的后侧的下端部形成有载置遥控器70的遥控器载置部324(参照图5等)。另外,在电路基板35安装有接收来自遥控器70的信号的遥控器接收部35a,该遥控器接收部35a从支柱部321的前侧的下端部朝向前方露出。
[上下摆头机构]
在本申请中,送风部2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头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部3。以下,使用图10至图17来说明送风部2的上下摆头结构。另外,图10是示出送风机的最大向上姿势的右视图,图11是示出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右视图,图12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向缝隙的插入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13是将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立体图,图14是将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另外,图15是将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图16是将送风机的最大向上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图17是沿着送风方向观察到的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图。
本申请的送风机1,能够使送风部2在从图10所示的最大向上姿势到图11所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范围内上下摆头。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送风机1,能够使送风部2以送风方向F不仅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上方,而且也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的方式转动。具体地,可使送风部2在由送风方向F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为-25°至+90°的范围内转动。
在此,在本申请中,如图12所示,支承脚33在插入到形成于后罩盖22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10的状态下,枢连于固定在后罩盖22的电动机罩盖29。
具体地,在电动机罩盖29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以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圆筒状的轴部293,在位于支承脚33的罩盖(壳体)20内的前端形成有轴部293被插入的插入孔332。
并且,通过使在电动机罩盖29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的轴部293分别插入脚部33的插入孔332,在电动机罩盖29被一对脚部33夹持的状态下,能够在上下方向被可转动地支承。
此外,插入到缝隙210中的脚部33通过将下端(位于壳体外侧的前端)插入形成于支柱部321的上表面322的开口部322b而被保持在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
如此,在将脚部33的下端保持在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的状态下,通过一对脚部33在上下方向可旋转地支承电动机罩盖29,电动机罩盖29构造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3(主体部分和脚部33)而转动。
此时,固定有电动机罩盖2的后罩盖22、经由电动机罩盖29固定在后罩盖22上的电动机28及扇叶27、嵌接在后罩盖22的前罩盖21、嵌入前罩盖21的格栅23及风洞部26随着电动机罩盖29的转动而转动。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构成为通过使枢接于一对脚部33的电动机罩盖29相对于支承部3(主体部分和脚部33)转动,使得送风部2整体相对于支承部3(主体部分和脚部33)转动。
此时,在脚部33从位于缝隙210下端210a侧的状态至位于缝隙210的上端210b的状态为止,送风部2相对于支承部3(主体部分和脚部33)转动。
在此,在本申请中,构造为使送风部2能够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使在缝隙210的下端210a与支承脚33之间形成有间隙D1。
在本申请中,如上所述,将支承脚33设置在支承部3的后端附近。具体地,支承脚33具备:垂直部336,其在被支承部3保持的状态下,从开口部322b向上方直立设置;倾斜部337,其连接设置于垂直部336的上端并向前方且向上方倾斜;以及枢连部338,其连接设置于倾斜部337的前端且枢连于轴部293。此外,在枢连部338形成有上述的插入孔332。
并且,在使支承脚33保持在支承部3的后端附近的状态下,在垂直部336的中间存在缝隙210。
此外,罩盖(壳体)20被构成为在水平状姿势下在送风部2的前后的中间位置处被分开为前罩盖21和后罩盖22,缝隙210被形成在直到水平状姿势的后罩盖22的下端边缘附近。也就是说,缝隙210的下端210a在水平状姿势下位于支承部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如此,在将送风机1设为水平状姿势的状态下,在对缝隙210的下端210a进行划分的下端表面211a和支承脚33的前表面之间形成间隙D1。
并且,在水平状姿势下,通过在下端面211a和支承脚33的前表面之间形成间隙D1,能够使送风部2进一步向下方转动,直至支承脚33的前表面与下端表面211a接触的位置(参照图15)。也就是说,能够使送风部2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并且,在本申请中,缝隙210被形成直到水平状姿势的后罩盖22的上端边缘附近。也就是说,缝隙210被形成为从后罩盖22的下表面通过背面直到上表面。换句话说,缝隙210被形成为从后罩盖22的下表面通过背面而至上表面。
因此,能够使送风部2进一步向上方转动,直至支承脚33的后表面与对缝隙210的上端210b进行划分的上端表面211b接触的位置为止(参照图16)。
这样,在本申请中,被构成为,能够在从支承脚33位于缝隙210的上端210b侧的状态至位于下端210a侧的状态为止的范围内,使送风部2向上下方向转动。
此外,使送风部2转动到支承脚33的前表面与缝隙210的下端面211a接触的位置为止的状态(图16所示的状态)成为送风机1的最大向下姿势(送风机2转动到可转动范围的下限为止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本申请中,送风方向F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为-25°的状态成为最大向下姿势。
此外,使送风部2转动到支承脚33的后表面与缝隙210的上端面211b接触的位置为止的状态(图16所示的状态)成为送风机1的最大向上姿势(送风机2转动到可转动范围的上限为止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本申请中,送风方向F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为±90°的状态成为最大向上姿势。
此外,在本申请中,在脚部33的倾斜部337的前端形成有枢连部338,该枢连部338成为送风部2的转动轴心C(参照图14至图16)。
另外,在本申请中,使送风部2的转动轴心C在从侧面观察(沿转动轴心方向观察到的状态)时与球状的送风部2的中心一致。
如此,如果使送风部2的转动轴心C与送风部2的中心一致,则罩盖(壳体)20的外表面成为以送风部2的转动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状表面20a。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罩盖(壳体)20具有以送风部2的转动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状表面20a。
并且,在将送风部2支承于支承部3的状态下,在与圆弧状表面20a相向的支柱部321的上表面322形成有凹状弯曲表面322a。该凹形弯曲表面322a成为与圆弧状表面同心的球面的一部分。
通过将这样圆弧状表面20a和凹状弯曲表面322形成在送风部2和支承部3,凹状弯曲表面322以规定尺寸的间隙D2与圆弧状表面20a相向。并且,构造为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圆弧状表面20a与支承部3的凹状弯曲表面322a的间隙D2不扩大。
由此,能够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抑制送风部2与支承部3产生干扰。另外,即使使送风部2转动,送风机1的轮廓(侧面观察时送风机1的轮廓形状)也几乎不变化。
另外,如果圆弧状表面20a与支承部3的凹状弯曲表面322a的间隙D2不扩大,就能够在送风部2的转动时,抑制物体等被夹在送风部2和支承部3之间的间隙中,能够谋求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圆弧状表面20a至少形成在在使送风部2在可转动范围内转动时与凹状弯曲表面322相向的部位即可,不需要将送风部2的整个外表面设为圆弧形表面20a。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图17所示,设为送风部2转动至可转动范围的下限为止的最大向下姿势下,送风部2的送风口2a不被支承部3堵塞。也就是说,在沿着送风方向F观察送风机1的状态下,圆形的送风口2a的下端构成为位于与支柱部321的前侧上端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支柱部321的前侧上端更上方的位置。
如此,即使在将送风机1设为最大向下姿势的情况下,也可抑制从送风口2a排出的风接触到支承部3。也就是说,能够抑制从送风口2a排出的风被支承部3扩散。
[角度调节机构]
另外,在本申请中,送风机1具备角度调节机构40,当使鼓风机2在可转动范围转动时,以预定角度阶段性地保持送风机2。以下,使用图18对本申请的角度调节机构40进行说明。此外,图18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本申请的角度调整机构40具备:按压销41,其被电动机罩盖29抵接,限制电动机罩盖29的转动;螺旋弹簧42,其被插入按压销41并使按压销41朝向电动机罩盖29施力。
如上所述,此按压销41和螺旋弹簧42被收纳部在支承脚33的收纳部333内。
另外,在电动机罩盖29宽度方向两侧,以转动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卡止部294以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该卡止部294的转动轴心C侧,沿着转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卡止凹部294a。该多个卡止凹部294a对应于送风部2的上下摆头的可转动范围(-25°至+90°)的范围。
并且,在支承脚33保持电动机罩盖29的状态下,被收纳在收纳部333内的按压销41的前端与卡止凹部294a接触。此时,螺旋弹簧42以比自由状态更收缩的状态被收纳在收纳部333内,按压销41通过该螺旋弹簧42向卡止凹部294a侧施力。
由此,使用者持送风部2向上下方向移动时,按压销41以咔嚓的声音越过卡止凹部294a而移动。并且,如果按压销41在与多个卡止凹部294a中的一个接触的状态下停止送风部2的转动,则由于卡止凹部294a被按压销41按压,所以能够以适度的强度使按压销41卡止于卡止凹部294a。
如此,本申请的角度调整机构40由按压销41、螺旋弹簧42、收纳按压销41和螺旋弹簧42的收纳部333、和被按压销41按压的多个卡止凹部294a构成。并且,多个卡止凹部294a中的任何一个均被按压销41卡止。
如果设置了这样的角度调节机构40,则可以手动地且阶段性地改变送风单元2的角度(送风方向F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
另外,在倾斜部337和枢连部338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缝隙334,该缝隙334用于在使电动机罩盖29相对于支承部3转动时,抑制卡止部294干扰支承脚33。该缝隙334也形成为以转动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缝隙加强结构]
此外,在本申请中,能够抑制由于从后罩盖22的下表面到上表面形成了缝隙210而导致的强度降低。以下,使用图19至图21来说明本申请的缝隙210的加强结构。此外,图19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后罩盖的后视图,图20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的立体图,图21是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向缝隙的插入状态的剖视图。
在本申请中,如图19所示,在通过连结多个间隔条22a而形成的后罩盖2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缝隙210。并且,在本申请中,从后罩盖22的下表面到上表面为止形成各缝隙210。
此时,如果仅从后罩盖22的下表面到上表面形成缝隙210,则后罩盖22的强度降低,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有可能罩盖(壳体)20发生变形。
因此,在本申请中,如图19和图21所示,在划分缝隙210的内表面211之中,在划分缝隙210的宽度的内表面212c形成向缝隙21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肋212。在本申请中,在从划分缝隙210的宽度的内表面211c的下端到上端的大致整个范围形成肋212。
通过设置像这样的肋212,在后罩盖22中,能够提高特别是作为强度低的部位的缝隙210的周缘部的强度,能够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抑制罩盖(壳体)20变形。另外,划分缝隙210的内表面211具有下端面211a、上端面211b和内表面212c。
另外,在本申请中,在支承脚33的与肋212对应的部位形成凹部331。
如此,通过在支承脚33的与肋212对应的部位形成凹部331,能够使厚度比较厚的支承脚33在缝隙210移动,而不会干扰肋212。
因此,能够在抑制支承脚33的强度降低的同时进行罩盖22的加强。
此外,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使得凹部331的下部位于肋212的下方。具体地,如图21所示,使凹部331的下部内表面和肋212大致平行。这样,当罩盖(壳体)20施加被过度的力时,由于肋212与凹部331的下部接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罩盖(壳体)20与支承脚33的相对移动。
[枢接机构]
此外,在本申请中,送风机1具备枢接机构50,能够抑制当使送风部2转动时支承脚33从送风部2脱离。以下,使用图22及图24来对本申请的枢接机构进行说明。另外,图22是示出将送风机所具备的电机罩盖的轴部插入支承脚的插入孔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是示出将送风机所具备的电动机罩盖的轴部插入支承脚的插入孔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24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枢接机构的剖视图。
在本申请中,在电动机罩盖29的轴部293的轴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片293a。该卡止片293a在轴部293的轴向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
另外,在支承脚33的插入孔332,向内周侧突出的圆弧状突部332a以其一部分有切口的状态下而形成。并且,在插入孔332的内周侧中,未形成圆弧状突部332a的部分成为切口部332b。该切口部332b具有在使支承脚33相对于电动机罩盖29轴向移动时卡止片293a能够通过程度的大小。
因此,在本申请中,在将支承脚33安装到电动机罩盖29时,首先,如图22所示,在卡止片293a与切口部332b相向的状态下,使插入孔332插入轴部293,而成为图23所示的状态。
然后,在图23所示的状态之后,使电动机罩盖29沿图2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以使得圆弧状突部332a与卡止片293a在轴向上相向。
由此,使得至少在使送风部2以可转动范围转动的状态下,当支承脚33向从电动机罩盖29脱离的方向移动时,圆弧状突部332a与卡止片293a接触,抑制支承脚33从电动机罩盖29的脱离(参照图23)。
并且,在本申请中,在形成于电动机罩盖29的卡止部294的轴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94a。该凸缘部294a形成在呈圆弧状的卡止部294的整体。
并且,使得在使送风部2转动时,该凸缘部294a也在支承脚33的缝隙334内移动。并且,在支承脚33的缝隙334内设置有突起334a,至少在使送风部2在可转动范围转动的状态下,突部334a和凸缘部294a在轴向上相向。
由此,至少在使送风部2在可转动范围转动的状态下,当支承脚33向从电动机罩盖29脱离的方向移动时,突部334a与凸缘部294a接触,抑制支承脚33从电动机罩盖29的脱离(参照图23)。
如此,在本申请中,枢接机构50由圆弧状突部332a和卡止片293a、突部334a和凸缘部294a构成。
[左右摆头结构]
此外,在本申请中,如上所述,送风机1具备有左右摆动机构60,使送风机1的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摆头的构成。以下,使用图25及图26来对左右摆头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25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左右摆头机构的剖视图,图26是从背面侧观察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5所示,关于支承部3,内部成为空洞,并且在该空洞内部中收纳有左右摆头机构60。该左右摆头机构60具备:固定于基座上部32的树脂制的固定板61;通过嵌件成型而与固定板61一体化的中心轴62;以及固定于固定板61的上表面的摆头用的电动机63。另外,左右摆头机构60具备插入有中心轴62的下端的树脂制的轴承部件(套筒)64,在该轴承部件64的下端内周部,一体成型有卡止爪64a。另外,在中心轴62的下端外周部形成缺口槽62a,卡止爪64a被压入到该凹槽62a。
另外,关于支承部3,如上所述,内部成为空洞,并且在该空洞内部收纳有左右摆头机构60(参照图26)。左右摆头机构60具备:固定板61;摆头用的电动机63(参照图25),其固定于固定板61的上表面;偏心凸轮65,其固定于摆头电动机63的输出轴63a;固定轴66,其固定于基座下部31;以及弓形的连结连杆67,其一端部枢连于偏心凸轮65,另一端部枢连于固定轴66。
另外,固定板61固定于基座上部32,中心轴62可旋转地插入轴承部件64。摆头用的电动机63(包含固定于输出轴63a的偏心凸轮65)和固定轴66分别被设置在离开中心轴62的位置处。
另外,在下端内周部形成有卡止爪64a的圆筒状的轴承部件64被插入开孔于基座下部31的轴插入孔69。中心轴62被插入该轴承构件64。另外,在中心轴62的下端外周部形成有缺口槽62a,作为卡止片的卡止爪64a被压入该缺口槽62a。并且,由底盖68覆盖基座下部31下表面的开口部31b。
另外,对固定板61和中心轴62的上端部进行嵌件成型,通过中心轴62将基座上部32和基座下部31连结,并且将中心轴62的轴承部件64固定于基座下部31。此时,经由轴承构件64将中心轴62插入轴插入孔69中,因此中心轴62与轴插入孔69的间隙消失,能够防止因中心轴62的旋转而导致的轴插入孔69的磨损或起因于此的杂音的产生,以中心轴62为中心的基座上部32(送风部2)的旋转也变得顺畅。
而且,如果使用者按下操作面板323的摆头按钮开启左右摆头,则固定于摆头用的电动机63的输出轴63a的偏心凸轮65进行偏心旋转,枢接于偏心凸轮65的连结连杆67的一端部进行圆运动。此时,连结连杆67的另一端部枢连在固定于基座下部31的固定轴66,因此通过该圆运动,基座上部32和在其上所安装的送风部2以中心轴62为中心,根据圆运动的半径距离,在左右方向进行旋转(摆头)。
如此,本申请的送风机1与基座下部31和可摆头地设置于基座下部31之上的基座上部32通过中心轴62连结,并且该送风机1在基座上部32之上设置送风部2,在基座下部31插入轴承部件64,将中心轴62可旋转地插入到该轴承部件64,并且将设置于基座上部32的固定板61和中心轴62的上端部进行嵌件成型。由此,能够确保连结部的强度,同时谋求零件个数的减少、成本降低。
另外,由树脂形成设置于基座上部32的固定板61。由此,能够防止在配线摩擦接触于固定板61的边缘(角)时,配线受到损伤。
另外,在中心轴62的轴承部件64的下端内周部,由树脂一体成型有卡止爪64a。由此,卡止爪64a代替E形环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无须使用E形环而谋求零件个数的减少、成本降低。
另外,基座上部32(送风部2)通过安装在基座上部32的球体(滚动体)B在轨道(行走路径)R上滑动,在左右方向旋转(摆头)(参照图9)。
[电缆的配线结构]
此外,在本申请中,将电缆91的配线从上下摆头的轴部293上引出。以下,使用图27和图28来对电缆的配线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27是示出送风机所具备的电缆的配线状态的立体图,图28是从背面侧观察送风机所具备的电缆的配线状态的立体图。
在本申请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由从支承部3立起的一对支承脚33从两旁来夹持电动机罩盖29,将该夹持的位置作为上下摆头的转动轴心C,送风部2相对于支承部3进行上下摆头。
此外,将形成于电动机罩盖29的圆筒状的轴部293作为上下摆头的转动轴心C。
因此,在本申请中,将连接到电动机28的电缆91从上下摆头的轴(轴部293)上引出,该电动机28用于驱动电动机罩盖29所收纳的扇叶27。
而且,从上下摆头的轴(轴部293)引出的电缆91通过下落抑制罩盖34的插入孔34a而被向外侧拉出,并且被收纳在形成于支承脚33的凹部335内。
另外,在本申请中,在将支承脚33保持在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的状态下,凹部335与支承部3的主体部分内的空洞连通,使电缆91配置在凹部335内,从该连通部分引出到主体部分内的空洞。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图27所示,在固定板61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钩状的肋61a,并将从连通部分引出至主体部分内的空洞的电缆91卡挂在该钩状的肋61a。
而且,电缆91以被卡挂在钩状肋61a的状态被引出到固定板61的下部,被引出到固定板61的下部的电缆91的前端与安装在电路基板35的连接器92电连接。
此时,如图28所示,在固定板61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肋61b,通过该肋61b,能够抑制电缆91的弯曲部位与左右摆头机构60的连杆机构接触而断线。
如果使电缆91的配线采用上述构成,则在上下摆头时不会对电缆91施加扭力,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防止电缆91的断线。
[使用方式的一个示例]
接着,对上述送风机1的使用例进行说明。此外,图29是表示送风机1的使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如图29所示,本申请的送风机1,可例如载置在形成于家庭用厕所100的搁板101上使用。如此,在将送风机1载置在搁板101的情况下,优选使送风部2在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的状态下使用。这样,来自送风机1的风向能够朝向比搁板101更位于下方的便器102侧。
另外,也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1例如配置在更衣室的搁板上,并以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送风。
[变型例]
另外,送风机不限于上述送风机1的构成,也可设为例如图30所示的送风机1A。另外,图30是示出送风机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关于该送风机1A,如图30所示,形成有以手动进行操作的开关323A。具体地,图30所示的送风机1A通过手动转动开关323A来进行电源的关/开的切换以及送风部2的风量的调节。
而且,可将像这样的送风机1A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送风机1同样地,设为使送风部2能够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的构成。
另外,也可将送风机设为例如图31所示的送风机1B。另外,图31是示出送风机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如图31所示,该送风机1B是具备平面格栅结构的循环器。也就是说,在具备外形形状形成为大致鼓状的送风部2、并且在前方开口的圆形的送风口2a设置有平面的格栅23。像这样的平面的格栅23也具有旋涡状的多个导风片24,这一点是相同的。
而且,可将像这样的送风机1B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送风机1同样地,设为能够使送风部2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的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记载了若干实施方式,但是成为公开内容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是例示性的,而不应理解为限定性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各样的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和运用技术根据本公开是显而易见的。
如此,本申请包括这里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8年10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92033号的优先权,并且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申请,能够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比水平方向更向下送风。
附图标记
C:转动轴心
D1:间隙
D2:规定尺寸的间隙
F:送风方向
1:送风机
2:送风部
2a:送风口
20:罩盖(壳体)
20a:圆弧状表面
21:前罩盖
22:后罩盖
210:缝隙
210a:下端
211c:内表面
212:肋
293:轴部
293a:突部卡止(枢接机构50)
294a:卡止凹部(转动调节机构40)
294b:凸缘部(枢接机构50)
3:支承部
322a:凹状弯曲表面
33:支承脚
331:凹部
332a:圆弧状突部(枢接结构50)
334a:突起(枢接结构50)

Claims (7)

1.一种送风机,具备:
送风部,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以及
支承部,其具有支承脚,所述支承脚被插入所述缝隙,以可使所述送风部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所述送风部,
所述送风机构成为,在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在所述缝隙的下端与所述支承脚之间形成有间隙,使所述送风部能够以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被构造为,在所述送风部转动至可转动范围的下限的最大向下姿势下,所述送风部的送风口不被所述支承部堵塞。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被构造为,
所述壳体具有以所述送风部的转动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状表面,
所述支承部具有以规定尺寸的间隙与所述圆弧状表面相向的凹状弯曲表面,
在使所述送风部转动时,所述壳体的圆弧状表面与所述支承部的凹状弯曲表面的所述间隙不扩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在划分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缝隙的宽度的内表面形成向所述缝隙的宽度方向突出的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设置有抑制所述送风部和所述支承脚的枢连状态的解除的枢接机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送风部的前后的中间位置可分开的前罩盖和后罩盖,
所述缝隙形成为从所述后罩盖的下表面而至背面至上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所述支承脚设置在所述支承部的后端附近。
CN201980066510.XA 2018-10-10 2019-10-03 送风机 Active CN1129556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1545.3A CN116044820A (zh) 2018-10-10 2019-10-03 送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033 2018-10-10
JP2018192033A JP6692100B2 (ja) 2018-10-10 2018-10-10 送風機
PCT/JP2019/039042 WO2020075606A1 (ja) 2018-10-10 2019-10-03 送風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1545.3A Division CN116044820A (zh) 2018-10-10 2019-10-03 送风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5664A true CN112955664A (zh) 2021-06-11
CN112955664B CN112955664B (zh) 2023-03-14

Family

ID=701650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6510.XA Active CN112955664B (zh) 2018-10-10 2019-10-03 送风机
CN202310141545.3A Pending CN116044820A (zh) 2018-10-10 2019-10-03 送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1545.3A Pending CN116044820A (zh) 2018-10-10 2019-10-03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1949B2 (zh)
EP (1) EP3848589B1 (zh)
JP (1) JP6692100B2 (zh)
KR (2) KR102547586B1 (zh)
CN (2) CN112955664B (zh)
ES (1) ES2964348T3 (zh)
TW (1) TWI829778B (zh)
WO (1) WO20200756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93412B1 (ko) * 2018-03-07 2020-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6968A (en) * 1988-02-02 1989-08-15 Armbruster Joseph M Air circulation device
JP2001252147A (ja) * 2000-03-10 2001-09-18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のヒンジ構造
JP2011208910A (ja) * 2010-03-30 2011-10-20 Toyotomi Co Ltd サーキュレータ
CN205064330U (zh) * 2015-08-18 2016-03-02 艾美特电器(九江)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摆头机构及风扇
JP2016033344A (ja) * 2014-07-31 2016-03-10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205956039U (zh) * 2016-07-07 2017-02-15 合一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机头内转式俯仰运动的风扇
CN107842519A (zh) * 2017-11-22 2018-03-27 江门市西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风扇
JP6363811B1 (ja) * 2017-09-29 2018-07-25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51278A (en) * 1925-08-25 House electric
US2667301A (en) * 1951-09-15 1954-01-26 Knapp Monarch Co Dual-purpose fan
AT372513B (de) 1979-06-28 1983-10-25 Berthiller Franz Verfahren und anlage zum verbrennen von halmen, insbes. stroh
US4732539A (en) * 1986-02-14 1988-03-22 Holmes Products Corp. Oscillating fan
JPS6363811U (zh) 1986-10-16 1988-04-27
US5609473A (en) * 1996-03-13 1997-03-11 Litvin; Charles Pivot fan
CN2713181Y (zh) * 2004-05-25 2005-07-27 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头部可旋转、俯仰的对流扇
US7316540B2 (en) * 2006-01-18 2008-01-08 Kaz, Incorporated Rotatable pivot mount for fans and other appliances
JP4823830B2 (ja) 2006-09-12 2011-11-2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部材の枢着構造
CN102108974A (zh) 2011-03-29 2011-06-29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转页扇俯仰机构
JP6118982B2 (ja) * 2012-06-26 2017-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5568171B2 (ja) 2013-10-01 2014-08-06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
JP5583870B1 (ja) 2014-06-17 2014-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N206429441U (zh) 2017-02-07 2017-08-22 广东世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大角度调节的电风扇
JP6872789B2 (ja) 2017-05-18 2021-05-19 株式会社Booom 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6968A (en) * 1988-02-02 1989-08-15 Armbruster Joseph M Air circulation device
JP2001252147A (ja) * 2000-03-10 2001-09-18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のヒンジ構造
JP2011208910A (ja) * 2010-03-30 2011-10-20 Toyotomi Co Ltd サーキュレータ
JP2016033344A (ja) * 2014-07-31 2016-03-10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205064330U (zh) * 2015-08-18 2016-03-02 艾美特电器(九江)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摆头机构及风扇
CN205956039U (zh) * 2016-07-07 2017-02-15 合一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机头内转式俯仰运动的风扇
JP6363811B1 (ja) * 2017-09-29 2018-07-25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
CN107842519A (zh) * 2017-11-22 2018-03-27 江门市西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01949B2 (en) 2022-08-02
EP3848589B1 (en) 2023-09-13
EP3848589A4 (en) 2022-08-31
KR102312200B1 (ko) 2021-10-14
KR20210046070A (ko) 2021-04-27
TW202028613A (zh) 2020-08-01
ES2964348T3 (es) 2024-04-05
JP2020060141A (ja) 2020-04-16
JP6692100B2 (ja) 2020-05-13
KR102547586B1 (ko) 2023-06-26
TWI829778B (zh) 2024-01-21
US20210348623A1 (en) 2021-11-11
CN116044820A (zh) 2023-05-02
CN112955664B (zh) 2023-03-14
WO2020075606A1 (ja) 2020-04-16
KR20210122871A (ko) 2021-10-12
EP3848589A1 (en) 202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6500B2 (en) Air circulator
KR101814574B1 (ko) 팬 어셈블리
CN112955664B (zh) 送风机
JP2020076410A (ja) 送風機
JP4683433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JP7193171B2 (ja) 送風機
JP4419153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JPH06269362A (ja) 調理器
KR100997127B1 (ko) 로터리 푸쉬 버튼 스위치
KR200201424Y1 (ko) 선풍기
JP2007059339A (ja) シーソー式スイッチ
KR200219911Y1 (ko) 분리형 선풍기
JPH07243395A (ja) 扇風機
JPH06269364A (ja) 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