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8613A - 送風機 - Google Patents

送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8613A
TW202028613A TW108136262A TW108136262A TW202028613A TW 202028613 A TW202028613 A TW 202028613A TW 108136262 A TW108136262 A TW 108136262A TW 108136262 A TW108136262 A TW 108136262A TW 202028613 A TW202028613 A TW 2020286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ower
slit
cover
air blowing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9778B (zh
Inventor
福増一人
藤井宏和
山本秀規
筒泉佳菜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8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8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9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977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04D29/547Ducts having a special shape in order to influence flui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4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Abstract

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係具備:送風部(2),其具有外殼(20),該外殼(20)係形成有上下方向延伸之開縫(210);以及支撐部(3),其具有插入於開縫(210)並能夠上下方向轉動地樞接送風部(2)的支撐腳(33)。且送風機(1)係構成為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為水平方向的水平狀姿勢下,在開縫(210)之下端(210a)與支撐腳(33)之間形成有間隙(D1),而可使送風部(2)轉動成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

Description

送風機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循環扇等的送風機。
以往,就能夠調整上下朝向的送風機,已知一種以二根支撐腳來支撐送風部之殼體的構造之循環扇(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循環扇係成為以比送風部之寬度更寬之間隔,於台座豎起二根支撐腳,且將送風部樞支於二根支撐腳之間的構造。因此,台座部之寬度必然大於送風部,而難以謀求裝置之小型化。
對此,提案有一種循環扇,其在送風部之殼體設置開縫,且使設於台座部的支撐腳插通開縫,藉此就可在殼體內部藉由此支撐腳支撐送風部(參照專利文獻2)。
若為如此的構造,就可將循環扇設計成小型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55681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6363811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循環扇,雖可設計成小型化,但是調整上下朝向的可動範圍受限於水平方向至斜上方向的角度範圍。因此,將循環扇設置於層架之上、窗台等的情況下,就無法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送風。
如此,以往的構造中,並無法謀求裝置之小型化的同時進行比水平方向更往向下(俯角)之方向調整。
本實施形態係提供一種送風機,可謀求裝置之小型化且可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送風。
依據本實施形態之一態樣,可提供一種送風機,其係具備:送風部,其具有外殼,該外殼係形成有上下方向延伸之開縫;以及支撐部,其具有插入於前述開縫並能夠上下方向轉動地樞接前述送風部的支撐腳;且該送風機係構成為前述送風部之送風方向為水平方向的水平狀姿勢下,在前述開縫之下端與前述支撐腳之間形成有間隙,而可使前述送風部轉動成前述送風部之送風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
依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送風機,可謀求裝置之小型化,且可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送風。
1、1A、1B:送風機
2:送風部
2a:送風口
3:支撐部
20:蓋體(外殼)
20a:圓弧狀面
21:前蓋
21a:開口部
22:後蓋
22a:隔條
22b:通氣口
22c、292:風孔
23:格柵
24:翼片
24a:複數個翼片的形成部分
24b:內端部
24c:外端部
25:帽蓋
26:風洞部
27:風扇
28、63:馬達
28a:馬達本體
28b、63a:輸出軸
29:馬達蓋
31:台座下部
32:台座上部
33:支撐腳
34:防脫落蓋
34a:插通孔
35:電路基板
35a:遙控器接收部
40:角度調節機構
41:按壓銷
42:螺旋彈簧
50:樞結機構
60:左右擺頭機構
61:固定板
61a、61b、212:肋條
62:中心軸
62a:缺口槽
64:軸承構件
64a:卡止爪
65:偏心凸輪
66:固定軸
67:連結連桿
68:底蓋
69:軸插入孔
70:遙控器
80:電源線
91:電纜
92:連接器
100:盥洗室
101:層架
102:馬桶
210、334:開縫
210a:下端
210b:上端
211、211c:內面
211a:下端面
211b:上端面
291、332:插通孔
293:軸部
293a:突部
294:卡止部
294a:卡止凹部
294b:凸緣部
321:支柱部
322:上表面
322A:開關
322a:凹狀彎曲面
322b:開口部
323:操作面板
323A:開關
324:遙控器載置部
331、335:凹部
332a:圓弧狀突部
332b:缺口部
333:收容部
334a:突起
336:鉛直部
337:傾斜部
338:樞接部
B:球體
C:轉動軸心
D1:間隙
D2:間隙
F:送風方向
R:軌道
O:中心部
θ:角度
第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的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的前視圖。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的右側視圖。
第4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的俯視圖。
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的後視圖。
第6圖係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分解立體圖。
第7圖係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部之分解立體圖。
第8圖係本實施形態之支撐部所具備的支撐腳部分之立體圖。
第9圖係本實施形態之支撐部所具備的本體部分之分解立體圖。
第10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最大向上姿勢的右側視圖。
第1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最大向下姿勢的右側視圖。
第12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腳插入於開縫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13圖係將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立體圖。
第14圖係將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右側視圖。
第15圖係將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最大向下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右側視圖。
第16圖係將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最大向上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右側視圖。
第17圖係沿著送風方向觀察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最大向下姿勢的示意圖。
第18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角度調整機構之剖視圖。
第19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後蓋之後視圖。
第20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腳之立體圖。
第2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腳插入於開縫之狀態的剖視圖。
第22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馬達蓋之軸部插入於支撐腳之插通孔前的狀態之立體圖。
第2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馬達蓋之軸部插入於支撐腳之插通孔後的狀態之立體圖。
第24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樞結機構之剖視圖。
第2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左右擺頭機構之剖視圖。
第26圖係從底面側觀察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的分解立體圖。
第27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電纜之配線狀態的立體圖。
第28圖係顯示從底面側觀察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所具備的電纜之配線狀態的立體圖。
第29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送風機的使用狀態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30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第一變化例的立體圖。
第3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之第二變化例的立體圖。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再者,圖式之記載中,對於同一或類似的部分係附記同一或類似的符號。惟,圖式僅為示意性質,應留意厚度與平面尺寸之關係、各層之厚度的比率等,會有與實物不同的情況。因此,具體的厚度、尺寸等係應參酌以下說明來判斷。又,當然,各圖彼此間亦包含相互之尺寸的關係、比率不同的部分。
[概要]
藉由在蓋體(外殼)20之內部以支撐腳33支撐送風部2的循環扇之構造,而可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調整方向。
[外觀]
第1圖至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之外觀圖,第1圖為立體圖,第2圖為前視圖,第3圖為右側視圖,第4圖為俯視圖,第5圖為後視圖。此送風機1係構成為藉由球面格柵構造來謀求風速強化,且藉由球體形狀之進化設計而獲得外觀小型化。
具體而言,如第1圖至第5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係具備:送風部2,其具有在正面側形成送風口2a的格柵23;以及支撐部3,其支撐送風部2。
格柵23係將複數個翼片24設置成螺旋狀,且複數個翼片24之靠近螺旋之中心部O的內端部24b比接續於送風口2a的外端部24c朝向送風方向F突出。換言之,相對於格柵23中之複數個翼片24的形成 部分24a之外端部24c,內端部24b係朝向送風方向F突出。再者,所謂複數個翼片24的形成部分24a,係指從格柵23排除了位於螺旋之中心部O的帽蓋25的部分。所謂內端部24b,係指靠近螺旋之中心部O的內端側,且包含內端附近。所謂外端部24c,係指接續於送風口2a的外端側之部分。藉此,風係集中(收斂)於中央,而可提升位於送風方向之中央的風速。並且,可延長從送風口2a吹出的風(螺旋氣流)之到達距離。結果,可確實地攪拌室內的空氣,使室內的溫度均一化而有利於節能。再者,送風部2之送風口2a係形成圓形。
在此,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中,送風部2係能夠轉動地支撐於支撐部3。亦即,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係具備送風部2以及將送風部2支撐為能夠轉動的支撐部3。
此送風部2較佳是具有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開縫210的蓋體(外殼)20。又,支撐部3較佳是具有插入於開縫210並將送風部2樞接成能夠上下方向轉動的支撐腳33。如此,就可在蓋體(外殼)20之內部藉由支撐腳33支撐送風部2,而可謀求送風機1之小型化。
此時,較佳是構成為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為水平方向的水平狀姿勢(第1圖至第5圖所示的姿勢)下,在開縫210之下端210a與支撐腳33之間形成有間隙D1(參照第14圖),而可使送風部2轉動成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如此,就可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送風。
如此,藉由謀求送風機1之小型化,而可輕易地配置於層架之上、窗台等。更且,若可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送風,就可在送風機1配 置於層架之上、窗台等的狀態下,送風至比層架、窗台等更下方側。亦即,依據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不僅能夠使用在配置於建物樓層面而送風至比建物樓層面更上側的態樣,還能夠使用在設於層架之上、窗台等的狀態下,送風至比層架之上、窗台等更下方側的態樣,故可提升設置場所的自由度。
另外,較佳是構成為在送風部2轉動至能夠轉動範圍之下限的最大向下姿勢下,送風部2之送風口2a不會受到支撐部3所遮擋。如此,可抑制在送風部2轉動至能夠轉動範圍之下限的狀態下,支撐部3擋到從送風口2a吹出的風。結果,可抑制送風部2能夠轉動的範圍之全區的風量變弱。
又,蓋體(外殼)20較佳是具有以送風部2之轉動軸心C為中心的圓弧狀面20a。更且,支撐部3較佳是具有以預定尺寸之間隙D2(參照第15圖)面向圓弧狀面20a的凹狀彎曲面322a。並且,較佳是構成為在送風部2轉動時,蓋體(外殼)20之圓弧狀面20a與支撐部3之凹狀彎曲面322a的間隙D2不會擴大。如此,在送風部2轉動時,可抑制送風部2干涉到支撐部3。並且,亦可在送風部2轉動時抑制形成於送風部2與支撐部3之間的間隙變大。結果,在送風部2轉動時,可抑制送風部2與支撐部3之間的間隙夾入東西等,而可謀求安全性的提升。
又,較佳是在區隔出蓋體(外殼)20中的開縫210之寬度的內面211c形成有沿開縫210之寬度方向突出的肋條212。如此,可提高蓋體(外殼)20之強度。又,藉由在開縫210形成肋條212,可抑制手、手指等進入開縫210,而可謀求安全性的提升。
又,較佳是設有抑制送風部2與支撐腳33的樞接狀態解除的樞結機構50。如此,即便為手動地使送風部2轉動的構成,且扭轉方向之力施加於蓋體(外殼)20時,仍可抑制支撐腳33從送風部2脫落。
又,蓋體(外殼)20較佳是具有能夠在送風部2之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分割的前蓋21與後蓋22。如此,可容易進行前蓋21及後蓋22之製造,且可容易進行對於蓋體(外殼)20之內部的零件配置。亦即,可謀求送風部2之裝配作業性的提升。並且,開縫210較佳是形成為從後蓋22之下表面起經背面而至上表面。如此,由於是在單一個構件的後蓋22形成開縫210,故可抑制由於組裝誤差等所致的開縫之位置偏移發生。結果,可使送風部2更滑順地轉動。
又,支撐腳33較佳是設於支撐部3之靠後端側。如此,即便在送風部2之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分割的後蓋22形成開縫210,仍能使送風部2轉動成為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
[各部之詳細]
以下,使用第6圖至第9圖來更詳細地說明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在此,第6圖為送風機的分解立體圖,第7圖為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部之分解立體圖,第8圖為支撐部所具備的支撐腳部分之分解立體圖,第9圖為支撐部所具備的本體部分之分解立體圖。
(送風部)
如第6圖所示,送風部2係具備形成有上下方向延伸之開縫210的蓋體(外殼)20,蓋體(外殼)20係具有能夠在送風部2之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分割的前蓋21與後蓋22。
又,送風部2係具有格柵23。更且,送風部2係具有:送風用的風扇27,其使氣流產生;馬達28,其驅動風扇27;以及馬達蓋29,其以保持著馬達28的狀態安裝於後蓋22。
如第6圖所示,前蓋21係形成如將球殼的前半側之前方部分切斷的形狀之筒狀,且具有開口於前方之圓形的開口部21a。此前蓋21例如可由聚丙烯等的合成樹脂材料所形成。並且,球面的格柵23係從後方嵌入此圓形的開口部21a。
格柵23例如是由耐衝擊性高的合成樹脂材料所形成的前面面板。本實施形態中,格柵23係具有複數個螺旋狀之翼片24,複數個翼片4係隨著朝向螺旋之中心部O而逐漸地突出而形成凸彎曲狀。藉此,從格柵24之後方送風且氣流(風)通過格柵24之前後方向時,就會產生迴旋且直進的螺旋氣流。本實施形態中,格柵23係形成為其前面構成球面之一部分。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係以前蓋21與格柵23來形成送風部2的前側之半球。
另一方面,後蓋22係藉由複數個隔條22a來形成半球狀,遍及後蓋22之大致全面形成用以引進外部空氣的多數個通氣口22b。此後蓋22亦可由例如聚丙烯等的合成樹脂材料所形成。
並且,藉由使嵌入有格柵23的前蓋21與後蓋22嵌合來構成球體形狀。亦即,可藉由使嵌入有格柵23的前蓋21與後蓋22嵌合來形成球狀之送風部2。
如此,若送風部2之外觀為球體形狀,則可形成優雅的外觀,並且由於消除角隅而可形成更小型的外觀。並且,亦可提升外觀之可愛度、時尚感。
再者,亦可構成為藉由與各個翼片24交叉的圓形之環來支撐複數個翼片24,以防止手指從複數個翼片24之間隙進入且兼作格柵23之補強。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係在格柵23之外周緣部設有朝向後方延伸之圓筒狀的風洞部26。此風洞部26係設於風扇27之徑向外側之圓筒狀的構件,且風洞部26之內徑與送風口2a之內徑大致相等。亦即,本實施形態中,比格柵23之連設風洞部26的部位更內側係成為送風部2之送風口2a。如此,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在送風部2之內部設置圓筒狀之風洞部26,而可確保循環扇特有之作用之風的指向性及直進性。
馬達28係用以驅動風扇27,具備馬達本體28a以及從馬達本體28a突出的輸出軸28b。並且,風扇27係安裝於此輸出軸28b之前端,使馬達28驅動時,風扇27係以輸出軸28b為中心旋轉。
又,本實施形態中,馬達28係保持於馬達蓋29。具體而言,馬達本體28a係以輸出軸28b插通於馬達蓋29之插通孔291的狀態,保持於馬達蓋29。此馬達蓋29係以保持著馬達28的狀態安裝於後蓋22。
並且,在藉由馬達蓋29將馬達28及風扇27安裝於後蓋22的狀態下,使後蓋22嵌裝於嵌入有格柵23的前蓋21,藉此形成內部組入有送風機構的送風部2。
藉由如此地構成送風部2之結構,則使馬達28驅動而使風扇27旋轉時,從後蓋22之通氣口22b引進的外部空氣係從送風口2a吹出並送風至送風部2之前方。再者,如上所述,從後方朝向前方的氣流(風)在通過格柵24時會迴旋且直進,故從送風口2a吹出的風係朝向前方使螺旋氣流產生。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後蓋22之馬達後方部位具有風孔22c,且在馬達蓋29形成風孔292。
因此,馬達28驅動風扇27時,亦可從馬達後方部位之風孔22c引進外部空氣,而可確保更多的風量。更且,馬達28驅動風扇27時,亦會產生通過風孔292的氣流,故可藉由馬達28自身所產生的氣流來使馬達28產生冷卻效應,亦成為馬達28之散熱對策。
(支撐部)
支撐部3係載置於建物樓層面等的設置面,此支撐部3係安裝有電源線80。又,如第7圖所示,支撐部3係具備:本體部分,其上方配置有送風部2;以及一對支撐腳33,其固定於本體部分,並將送風部2支撐在蓋體(外殼)20之內部。
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較佳是俯視觀察下的大小成為與送風部2之俯視觀察下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或更小的大小。如此,如第4圖所示,可使送風機1之俯視觀察下的大小與送風部2之俯視觀察下的大小大致同等,而可抑制送風機1之整體變得過大。再者,若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之俯視觀察下的大小與送風部2之俯視觀察下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 則可抑制送風機1翻倒且同時謀求送風機1之小型化。亦即,可謀求送風機1之小型化且同時使送風機1更穩定地載置。
又,如第8圖所示,支撐腳33係形成有收容部333,按壓銷41係以插入於螺旋彈簧42的狀態收容於此收容部333。並且,藉由防脫落蓋34來覆蓋已收容了按壓銷41及螺旋彈簧42的收容部333,藉此,抑制按壓銷41及螺旋彈簧42從收容部333脫落。
另一方面,如第9圖所示,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係具有:台座下部31,其俯視觀察下形成圓形;以及台座上部32,其能夠嵌裝於台座下部31。台座下部31及台座上部32之形成外面的蓋體,例如皆可由聚丙烯等的合成樹脂材料所形成。
並且,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的內部係成為空洞,且在此空洞收容有電路基板35、左右擺頭機構60等。
又,在台座上部32的蓋體之比中心更靠後方的位置係垂直地豎設有一支柱狀之支柱部321,而在台座上部32的蓋體之比支柱部321更靠前方的位置係配置有操作面板323。並且,在支柱部321之上表面322的上方,係以與上表面322之間形成間隙(本實施形態中為預定尺寸之間隙D2)的狀態,配置送風部2。
因此,在設定支柱部321之高度、支柱部321之中心(俯視觀察下的台座上部之中心)起算的偏移量時,較佳是送風部2與操作面板323之間形成有不會妨礙使用者等所為的操作面板323之操作的程度之空間。
操作面板323例如是設置有切換電源之開/關(on/off)的電源鍵、進行送風部2之風量調節的風量鍵、切換左右擺頭之啟動/停止(on/off)的擺頭鍵等。
又,支柱部321之上表面322的寬度方向兩側分別形成有朝上方開口的開口部322b,藉由將腳部33之前端(下端)插入此開口部322b,就可將腳部33保持於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322b係形成於支柱部321之上表面322的後端側。亦即,本實施形態中,支撐腳33係設置於支撐部3之靠後端側。
又,本實施形態中,送風機1係具有進行電源之開/關之切換等的遙控器70,而支柱部321之後側的下端部係形成有載置遙控器70的遙控器載置部324(參照第5圖等)。再者,電路基板35係安裝有接收來自遙控器70之信號的遙控器接收部35a,此遙控器接收部35a係從支柱部321之前側的下端部朝向前方露出。
[調整上下朝向構造]
本實施形態中,送風部2係支撐於支撐部成為可調整上下方向朝向。以下,使用第10圖至第17圖來說明送風部2之調整上下朝向構造。在此,第10圖係顯示送風機之最大向上姿勢的右側視圖,第11圖係顯示送風機之最大向下姿勢的右側視圖,第12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腳插入於開縫之狀態的立體圖。又,第13圖係將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立體圖,第14圖係將送風機之水平狀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右側視圖。又,第15圖係將送風機之最大向下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右側視圖, 第16圖係將送風機之最大向上姿勢局部截斷而顯示的右側視圖,第17圖係沿著送風方向觀察送風機之最大向下姿勢的示意圖。
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係可使送風部2從第10圖所示之最大向上姿勢至第11圖所示之最大向下姿勢的範圍調整上下朝向。亦即,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係能使送風部2轉動成為不僅使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上方,且亦成為更朝向下方。具體而言,可在送風方向F與水平面所成之角度θ成為-25°至+90°的範圍內使送風部2轉動。
在此,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2圖所示,支撐腳33係以插入於後蓋22所形成之上下方向延伸的開縫210之狀態,樞接於固定在後蓋22的馬達蓋29。
具體而言,在馬達蓋29之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形成有朝向寬度方向之外側突出的圓筒狀之軸部293,且在支撐腳33之位於蓋體(外殼)20內的前端,形成有可供軸部293插通的插通孔332。
並且,使馬達蓋29之寬度方向的兩側所形成的軸部293分別插通於腳部33之插通孔332,藉此,馬達蓋29可在藉由一對腳部33挾持的狀態下,支撐成能夠上下方向轉動。
又,插入於開縫210的腳部33係以下端(位於外殼之外側的前端)插入於支柱部321之上表面322所形成的開口部322b,藉此保持於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
如此,在腳部33之下端保持於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的狀態下,藉由一對腳部33將馬達蓋29支撐成能夠上下方向轉動,藉此,馬達蓋29係成為可相對於支撐部3(本體部分及腳部33)轉動的構成。
此時,固定有馬達蓋29的後蓋22、藉由馬達蓋29而固定於後蓋22的馬達28及風扇27、嵌裝於後蓋22的前蓋21、以及嵌入於前蓋21的格柵23及風洞部26,係伴隨馬達蓋29的轉動而轉動。
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使樞接於一對腳部33的馬達蓋29相對於支撐部3(本體部分及腳部33)轉動,藉此構成為送風部2之整體可相對於支撐部3(本體部分及腳部33)轉動。
此時,送風部2係從腳部33位於開縫210之下端210a側的狀態至位於開縫210之上端210b的狀態,相對於支撐部(本體部分及腳部33)轉動。
在此,本實施形態中,係成為能使送風部2轉動以使得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的構成。
具體而言,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在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成為水平方向的水平狀姿勢下,在開縫210之下端210a與支撐腳33之間形成有間隙D1。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支撐腳33係設於支撐部3之靠後端側。具體而言,支撐腳33係具備:鉛直部336,其在保持於支撐部3的狀態下,從開口部322b朝向上方豎設;傾斜部337,其連設於鉛直部336之上端,朝向前方且朝向上方傾斜;以及樞接部338,其連設於傾斜部337之前端並樞接於軸部293。再者,樞接部338係形成有上述的插通孔332。
並且,支撐腳33保持於支撐部3之靠後端側的狀態下,開縫210係通過鉛直部336之中途。
又,蓋體(外殼)20係構成為在水平狀姿勢的送風部2之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分割成前蓋21與後蓋22,開縫210係形成至水平狀姿勢的後蓋22之下端緣的附近。亦即,開縫210之下端210a是在水平狀姿勢下,位於支撐部3之前後方向的中央部側。
藉此,在送風機1呈水平狀姿勢的狀態下,可在區隔開縫210之下端210a的下端面211a與支撐腳33之前面之間形成間隙D1。
並且,由於在水平狀姿勢下,在下端面211a與支撐腳33之前面之間形成有間隙D1,故可使送風部2更朝向下方轉動直至支撐腳33之前面與下端面211a接觸的位置(參照第15圖)。亦即,能使送風部2轉動以使得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開縫210係形成至水平狀姿勢下的後蓋22之上端緣的附近。亦即,開縫210係形成為從後蓋22之下表面通過背面而至上表面。換言之,開縫210係形成為從後蓋22之下表面起經背面而至上表面。
因此,送風部2係可朝向上方轉動至支撐腳33之後面與區隔開縫210之上端210b的上端面211b接觸的位置(參照第16圖)。
如此,本實施形態係構成為可使送風部2在支撐腳33位於開縫210之上端210b側的狀態至位於下端210a側的狀態之範圍內上下方向轉動。
再者,使送風部2轉動至支撐腳33之前面與開縫210之下端面211a接觸的位置之狀態(第16圖所示的狀態),係成為送風機1之最大向下姿勢(送風部2轉動至能夠轉動範圍之下限的狀態)。如上所述,本 實施形態中,送風方向F與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成為-25°的狀態成為最大向下姿勢。
又,使送風部2轉動直至支撐腳33之後面與開縫210之上端面211b接觸的位置的狀態(第16圖所示的狀態),係成為送風機1之最大向上姿勢(送風部2轉動至能夠轉動範圍之上限的範圍)。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送風方向F與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成為+90°的狀態是成為最大向上姿勢。
又,本實施形態中,樞接部338係形成在腳部33之傾斜部337的前端,此樞接部338係成為送風部2之轉動軸心C(參照第14圖至第16圖)。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側面觀察下(沿著轉動軸方向所觀察的狀態),送風部2之轉動軸心C與球狀的送風部2之中心一致。
如此,若使送風部2之轉動軸心C與送風部2一致,則蓋體(外殼)20之外面成為以送風部2之轉動軸心C為中心的圓弧狀面20a。亦即,本實施形態中,蓋體(外殼)20係具有以送風部2之轉動軸心C為中心的圓弧狀面20a。
更且,在送風部2支撐於支撐部3的狀態下與圓弧狀面20a面對的支柱部321之上表面322係形成凹狀彎曲面322a。此凹狀彎曲面322a係成為與圓弧狀面20a同心的球面之一部分。
由於送風部2及支撐部3形成如此的圓弧狀面20a及凹狀彎曲面322,凹狀彎曲面322係以預定尺寸之間隙D2面對圓弧狀面20a。 更且,成為在使送風部2轉動時,圓弧狀面20a與支撐部3之凹狀彎曲面322a的間隙D2不會擴大的構成。
如此,使送風部2轉動時,可抑制送風部2與支撐部3干涉。並且,即便使送風部2轉動,送風機1之投影形狀(側面觀察下的送風機1之輪廓形狀)仍幾乎不會變化。
又,若使圓弧狀面20a與支撐部3之凹狀彎曲面322a的間隙D2不會擴大,則在送風部2轉動時,可抑制在送風部2與支撐部3之間的間隙夾入東西等,而可謀求安全性的提升。
再者,圓弧狀面20a若形成於至少使送風部2在能夠轉動範圍內轉動時與凹狀彎曲面322面對的部位即可,而不必將送風部2之外面的整體設為圓弧狀面20a。
又,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7圖所示,在送風部2轉動至能夠轉動範圍之下限的最大向下姿勢下,送風部2之送風口2a不會受到支撐部3所遮擋。亦即構成為在沿著送風方向F觀察送風機1的狀態下,圓形的送風口2a之下端係位於與支柱部321之前側上端同等的位置,或是位於比支柱部321之前側上端更上方的位置。
如此,即便是在送風機1為最大向下姿勢的情況下,仍能抑制支撐部3擋到從送風口2a所吐出的風。亦即,可抑制從送風口2a所吐出的風因支撐部3而擴散。
[角度調節機構]
又,本實施形態中,送風機1係具備角度調節機構40,使送風部2在能夠轉動範圍內轉動時,能將送風部2階段性地保持在預定之角度。以下, 使用第18圖來說送風機所具備的角度調整機構。另外,第18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角度調整機構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的角度調節機構40係具備:按壓銷41,其靠抵於馬達蓋29以限制馬達蓋29之轉動;以及螺旋彈簧42,其供按壓銷41插入並將按壓銷41朝向馬達蓋29彈推。
如上所述,此按壓銷41及螺旋彈簧42係收容於支撐腳33之收容部333內。
又,在馬達蓋29之寬度方向兩側係形成有朝向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且以轉動軸心C為中心的圓弧狀之卡止部294,此卡止部294之轉動軸心C側,沿著旋轉方向以預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卡止凹部294a。此複數個卡止凹部294a係對應於送風部2之調整上下朝向之能夠轉動範圍(-25°至+90°)的範圍。
並且,在支撐腳33保持著馬達蓋29的狀態下,收容於收容部333內的按壓銷41之前端係與卡止凹部294a接觸。此時,螺旋彈簧42係以比自由狀態更收縮的狀態收容於收容部333內,按壓銷41係藉由此螺旋彈簧42彈推向卡止凹部294a側。
藉此,使用者握持送風部2朝上下方向扳動時,按壓銷41係咯嗒咯嗒地越過卡止凹部294a而移動。並且,在按壓銷41與複數個卡止凹部294a中之一個接觸的狀態下停止送風部2之轉動時,由於卡止凹部294a受到按壓銷41的按壓,故能夠使按壓銷41以適度的強度卡止於卡止凹部294a。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角度調節機構40係由按壓銷41、螺旋彈簧42、收容按壓銷41及螺旋彈簧42的收容部333、以及藉由按壓銷41所按壓的複數個卡止凹部294a所構成。並且,藉由按壓銷41卡止於複數個卡止凹部294a中之任一個。
若設置如此的角度調節機構40,則可手動使送風部2之角度(送風方向F對水平方向之角度)階段性地變化。
再者,在傾斜部337與樞接部338之連結部分形成有開縫334,在使馬達蓋29相對於支撐部3轉動時,用以抑制卡止部294干涉支撐腳33。此開縫334亦形成以轉動軸心C為中心的圓弧狀。
[開縫之補強構造]
又,本實施形態係可抑制由於開縫210形成為從後蓋22之下表面至上表面所致的強度之降低。以下,使用第19圖至第21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的開縫210之補強構造。在此,第19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後蓋之後視圖,第20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腳之立體圖,第21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支撐腳插入於開縫之狀態的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9圖所示,在使複數個隔條22a連結而形成的後蓋22之寬度方向的兩側,形成有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對開縫210。更且,本實施形態中,各個開縫210係形成為從後蓋22之下表面至上表面。
此時,若僅將開縫210形成為從後蓋22之下表面至上表面,則後蓋22之強度會降低,在送風部2轉動時,恐有蓋體(外殼)20變形之虞。
對此,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9圖及第21圖所示,在區隔開縫210的內面211中之區隔開縫210之寬幅的內面211c,形成有朝向開縫210之寬度方向突出的肋條212。本實施形態中,肋條212係形成於從區隔開縫210之寬幅的內面211c之下端起至上端的大致全部範圍。
藉由設置如此的肋條212,就可提升後蓋22的強度,特別是後蓋22之中屬於強度變低之部位的開縫210之周緣部的強度,在使送風部2轉動時,可抑制蓋體(外殼)20變形。再者,區隔開縫210的內面211係具有下端面211a、上端面211b及內面211c。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支撐腳33之與肋條212對應的部位形成有凹部331。
如此,藉由在支撐腳33之與肋條212對應的部位形成凹部331,就可使厚度較厚的支撐腳33不干涉到肋條212而在開縫210內移動。
因此,可抑制支撐腳33之強度降低且同時進行後蓋22之補強。
又,使送風部2轉動時,凹部331之下部係位於肋條212之下方。具體而言,如第21圖所示,凹部331之下部內面與肋條212大致成為平行。如此,在過度施力於蓋體(外殼)20時,因肋條212接觸於凹部331之下部,故可更確實地抑制蓋體(外殼)20與支撐腳33之相對移動。
[樞結機構]
又,本實施形態中,送風機1係具備樞結機構50,可在使送風部2轉動時,抑制支撐腳33從送風部2脫落。以下,使用第22圖至第24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的樞結機構50。在此,第22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馬達 蓋之軸部插入於支撐腳之插通孔前的狀態之立體圖,第23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馬達蓋之軸部插入於支撐腳之插通孔後的狀態之立體圖。又,第24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樞結機構之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中,在馬達蓋29之軸部293的軸向之前端部,形成有朝徑向外側突出的耦合片293a。此耦合片293a係圓弧狀地形成於軸部293之軸向的前端部之一部分。
又,在支撐腳33之插通孔332中,朝向內周側突出的圓弧狀突部332a係形成一部分呈缺口之狀態。並且,插通孔332之內周側中,在未形成圓弧狀突部332a的部位係成為缺口部332b。此缺口部332b係成為在支撐腳33相對於馬達蓋29軸向移動時,耦合片293a可通過程度的大小。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將支撐腳33安裝於馬達蓋29時,首先如第22圖所示,在耦合片293a與缺口部332b相向的狀態下,使軸部293插通於插通孔332,成為第23圖所示的狀態。
然後,在成為第23圖所示的狀態之後,使馬達蓋29朝向第23圖之箭頭所示的方向轉動,以使圓弧狀突部332a與耦合片293a軸向相向。
藉此,至少在使送風部2在能夠轉動範圍內轉動的狀態下,支撐腳33朝向從馬達蓋29脫落的方向移動時,由於圓弧狀突部332a接觸於卡止片293,而可抑制支撐腳33從馬達蓋29脫落(參照第23圖)。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馬達蓋29上所形成的卡止部294之軸向的前端部係形成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294a。此凸緣部294a係形成於圓弧狀的卡止部294之整體。
並且,使送風部2轉動時,此凸緣部294a亦會在支撐腳33之開縫334內移動。更且,在支撐腳33之開縫334內係設有突起334a,至少在使送風部2在能夠轉動範圍內轉動的狀態下,突起334a係與凸緣部294a軸向相向。
藉此,至少在使送風部2在能夠轉動範圍內轉動的狀態下,支撐腳33朝向從馬達蓋29脫落的方向移動時,由於突起334a接觸於凸緣部294a,而可抑制支撐腳33從馬達蓋29脫落(參照第23圖)。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樞結機構50係由圓弧狀突部332a、耦合片293a、突起334a及凸緣部294a所構成。
[左右擺頭構造]
又,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送風機1係具備左右擺頭機構60,形成使送風機1之構成朝向左右方向擺頭的構成。以下,使用第25圖及第26圖來說明左右擺頭構造。在此,第25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左右擺頭機構之剖視圖,第26圖係從底面側觀察送風機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25圖所示,支撐部3係內部成為空洞,在其空洞內部收納有左右擺頭機構60。此左右擺頭機構60係具備:樹脂製之固定板61,其固定於台座上部32;中心軸62,其以埋入成形法一體化於固定板61;以及固定於固定板61的上表面之擺頭用的馬達63。又,左右擺頭機構60係具備可供中心軸62之下端插入的樹脂製之軸承構件(軸襯)64,此軸承構 件64之下端內周部一體成形有卡止爪64a。再者,中心軸62之下端外周部係形成有缺口槽62a,卡止爪64a係壓入於缺口槽62a。
又,如上所述,支撐部3係內部成為空洞,此空洞內部係收納有左右擺頭機構60(參照第26圖)。左右擺頭機構60係具備:固定板61;擺頭用的馬達63,其固定於固定板61的上表面(參照第25圖);偏心凸輪65,其固定於擺頭馬達63之輸出軸63a;固定軸66,其固定於台座下部31;以及弓形的連結連桿67,其一端部樞接於偏心凸輪65,另一端部樞接於固定軸66。
又,固定板61係固定於台座上部32,中心軸62係能夠迴旋地插入於軸承構件64。擺頭用的馬達63(包含固定於輸出軸63a的偏心凸輪65)與固定軸66係分別設於與中心軸62分離的位置。
又,下端內周部形成有卡止爪64a的圓筒狀之軸承構件64係插入於台座下部31開設的軸插入孔69。此軸承構件64係插入有中心軸62。又,中心軸62之下端外周部係形成有缺口槽62a,此缺口槽62a係壓入有成為卡止片的卡止爪64a。並且,台座下部31的下表面的開口部31b係藉由底蓋68覆蓋。
又,以埋入成形法連結固定板61與中心軸62之上端部,藉由中心軸62連結台座上部32與台座下部31,且將中心軸62之軸承構件64固定於台座下部31。此時,由於中心軸62隔著軸承構件64插入於軸插入孔69,故中心軸62與軸插入孔69之餘隙消失,可防止由於中心軸62之迴旋所致的軸插入孔69之磨損、起因於磨損的異音之發生,且以中心軸62為中心的台座上部32(送風部2)之迴旋亦變得順暢。
然後,使用者按下操作面板323之擺頭鍵以啟動左右擺頭時,固定於擺頭用的馬達63之輸出軸63a的偏心凸輪65偏心旋轉,使樞接於偏心凸輪65的連結連桿67之一端部進行圓形運動。此時,由於連結連桿67之另一端部係與固定於台座下部31的固定軸66樞接,故台座上部32與安裝於台座上部32之上的送風部2係依據此圓形運動,以中心軸62為中心而相應於圓形運動之半徑距離左右方向搖擺(擺頭)。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係通過中心軸62來連結台座下部31以及能夠擺頭地設置於台座下部31之上的台座上部32,且在台座上部32之上設有送風部2,並且,將軸承構件64插入於台座下部31,將中心軸62能夠迴旋地插入於該軸承構件64,並且以埋入成形法連結台座上部32上所設置的固定板61與中心軸62之上端部。藉此,可確保連結部之強度且同時謀求零件數之減少、成本降低。
又,設於台座上部32的固定板61係由樹脂來形成。藉此,配線與固定板61之邊緣(角隅)摩擦時,可防止配線受傷。
又,中心軸62之軸承構件64的下端內周部中,由樹脂一體地成形有卡止爪64a。藉此,由於卡止爪64a具有替代E扣環之功能,故不必使用E扣環,而可謀求零件數之減少、成本降低。
再者,台座上部32(送風部2)係藉由安裝於台座上部32的球體(滾動體)B滑動於軌道(行走路徑)R上,而朝向左右方向搖擺(擺頭)(參照第9圖)。
[電纜之配線構造]
又,本實施形態中,電纜91之配線係從調整上下朝向的軸部293拉出。以下,使用第27圖及第28圖來說明電纜之配線構造。在此,第27圖係顯示送風機所具備的電纜之配線狀態的立體圖,第28圖係顯示從底面側觀察送風機所具備的電纜之配線狀態的立體圖。
本實施形態中,如第27圖及第28圖所示,以從支撐部3立起的一對支撐腳33從兩旁來挾持馬達蓋29,且送風部2以此挾持的位置作為調整上下朝向之轉動軸心C,相對於支撐部3進行上下朝向的調整。
更且,形成於馬達蓋29的圓筒狀之軸部293係成為調整上下朝向之轉動軸心C。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將連接於馬達蓋29內所收容的風扇27之驅動用的馬達28之電纜91從調整上下朝向的軸(軸部293)拉出。
並且,從調整上下朝向的軸(軸部293)所拉出的電纜91係通過防脫落蓋34之插通孔34a而拉出至外側,且收容於支撐腳33所形成的凹部335內。
又,本實施形態中,凹部335係在支撐腳33保持於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的狀態下,連通至支撐部3之本體部分內的空洞,電纜91係配置於凹部335內,且從此連通部分拉出至本體部分內之空洞。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如第27圖所示,在固定板61之上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鉤狀之肋條61a,以此鉤狀之肋條61a勾住從連通部分牽引至本體部分內之空洞的電纜91。
並且,電纜91係勾於鉤狀之肋條61a的狀態下牽引至固定板61之下部,牽引至固定板61之下部的電纜91之前端係與安裝於電路基板35的連接器92電性連接。
此時,如第28圖所示,在固定板61之下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肋條61b,藉由此肋條61b,可抑制電纜91撓彎的部位因接觸於左右擺動機構60之連桿機構而被切斷。
若電纜91之配線為上述的構成,則在調整上下朝向時,扭轉的力量不會施加於電纜91,故可更確實地防止電纜91斷線。
[使用形態之一例]
其次,針對上述的送風機1之使用例加以說明。在此,第29圖係顯示送風機1的使用狀態之一例的立體圖。
如第29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例如可載置於家用之形成於盥洗室100的層架101上來使用。如此,在送風機1載置於層架101上的情況下,能夠以使送風部2轉動使得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的狀態來使用。如此,可使來自送風機1的風向,朝向比層架101更位於下方的馬桶102側。
再者,亦能夠將本實施形態的送風機1配置於例如更衣室的棚架,並朝向比水平方向更下方側送風。
[變化例]
又,送風機不限於上述的送風機1之構成,例如亦可為第30圖所示的送風機1A。在此,第30圖係顯示送風機之第一變化例的立體圖。
如第30圖所示,此送風機1A中,形成有手動操作的開關323A。具體而言,第30圖所示的送風機1A中,藉由手動旋轉開關323A,而可進行電源之開/關的切換以及送風部2之風量的調節。
並且,與上述實施形態所示的送風機1同樣地,如此的送風機1A亦可為能使送風部2轉動以使得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的構成。
又,送風機亦可為例如第31圖所示的送風機1B。在此,第31圖係顯示送風機之第二變化例的立體圖。
如第31圖所示,此送風機1B係具備平面格柵構造的循環扇。亦即,具備外形形狀形成大致大鼓狀的送風部2,且在朝向前方開口的圓形之送風口2a設有平面之格柵23。就具有螺旋狀之複數個翼片24之點而言,如此的平面之格柵23相同。
並且,與上述實施形態所示的送風機1同樣地,如此的送風機1B亦可為能使送風部2轉動以使得送風部2之送風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的構成。
[其他實施形態]
如上述,已針對數個實施形態加以記載,但構成揭示之一部分的論述及圖式僅為例示,應理解為非用以限定者。對於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可從此揭示明白各種替代實施形態、實施例及運用技術。
如此,本實施形態係包含未在此記載的各種實施形態等。
2:送風部
3:支撐部
20:蓋體(外殼)
21:前蓋
22:後蓋
23:格柵
24:翼片
26:風洞部
27:風扇
29:馬達蓋
33:支撐腳
210a:下端
211:內面
210b:上端
211a:下端面
211b:上端面
321:支柱部
322b:開口部
336:鉛直部
337:傾斜部
338:樞接部
C:轉動軸心
D1:間隙

Claims (7)

  1. 一種送風機,係具備:
    送風部,其具有外殼,該外殼係形成有上下方向延伸之開縫;以及
    支撐部,其具有插入於前述開縫並能夠上下方向轉動地樞接前述送風部的支撐腳;
    且該送風機係構成為前述送風部之送風方向為水平方向的水平狀姿勢下,在前述開縫之下端與前述支撐腳之間形成有間隙,而可使前述送風部轉動成前述送風部之送風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方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送風機,其中,該送風機係構成為在前述送風部轉動至能夠轉動範圍之下限的最大向下姿勢下,前述送風部之送風口不會被前述支撐部所遮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送風機,其中,前述外殼係具有以前述送風部之轉動軸心為中心的圓弧狀面;
    前述支撐部係具有以預定尺寸之間隙面對於前述圓弧狀面的凹狀彎曲面;並且,
    該送風機係構成為在使前述送風部轉動時,前述外殼之圓弧狀面與前述支撐部之凹狀彎曲面之間的前述間隙不擴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送風機,其中,在區隔前述外殼的前述開縫之寬幅的內面,形成有朝前述開縫之寬度方向突出的肋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送風機,係設有抑制前述送風部與前述支撐腳的樞接狀態解除的樞結機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送風機,其中,前述外殼係具有能夠在前述送風部之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分割的前蓋與後蓋;
    前述開縫係形成為從前述後蓋之下表面起經背面而至上表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送風機,其中,前述支撐腳係設置於前述支撐部之靠後端側。
TW108136262A 2018-10-10 2019-10-07 送風機 TWI829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033A JP6692100B2 (ja) 2018-10-10 2018-10-10 送風機
JP2018-192033 2018-10-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8613A true TW202028613A (zh) 2020-08-01
TWI829778B TWI829778B (zh) 2024-01-21

Family

ID=70165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262A TWI829778B (zh) 2018-10-10 2019-10-07 送風機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1949B2 (zh)
EP (1) EP3848589B1 (zh)
JP (1) JP6692100B2 (zh)
KR (2) KR102312200B1 (zh)
CN (2) CN112955664B (zh)
ES (1) ES2964348T3 (zh)
TW (1) TWI829778B (zh)
WO (1) WO20200756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93412B1 (ko) * 2018-03-07 2020-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51278A (en) * 1925-08-25 House electric
US2667301A (en) * 1951-09-15 1954-01-26 Knapp Monarch Co Dual-purpose fan
AT372513B (de) 1979-06-28 1983-10-25 Berthiller Franz Verfahren und anlage zum verbrennen von halmen, insbes. stroh
US4732539A (en) * 1986-02-14 1988-03-22 Holmes Products Corp. Oscillating fan
JPS6363811U (zh) 1986-10-16 1988-04-27
US4856968A (en) * 1988-02-02 1989-08-15 Armbruster Joseph M Air circulation device
US5609473A (en) * 1996-03-13 1997-03-11 Litvin; Charles Pivot fan
JP2001252147A (ja) 2000-03-10 2001-09-18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のヒンジ構造
CN2713181Y (zh) * 2004-05-25 2005-07-27 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头部可旋转、俯仰的对流扇
US7316540B2 (en) * 2006-01-18 2008-01-08 Kaz, Incorporated Rotatable pivot mount for fans and other appliances
JP4823830B2 (ja) 2006-09-12 2011-11-2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部材の枢着構造
JP5454302B2 (ja) * 2010-03-30 2014-03-26 株式会社トヨトミ サーキュレータ
CN102108974A (zh) 2011-03-29 2011-06-29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转页扇俯仰机构
JP6118982B2 (ja) * 2012-06-26 2017-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5568171B2 (ja) 2013-10-01 2014-08-06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
JP5583870B1 (ja) 2014-06-17 2014-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272174B2 (ja) * 2014-07-31 2018-01-31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205064330U (zh) * 2015-08-18 2016-03-02 艾美特电器(九江)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摆头机构及风扇
CN205956039U (zh) * 2016-07-07 2017-02-15 合一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机头内转式俯仰运动的风扇
CN206429441U (zh) 2017-02-07 2017-08-22 广东世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大角度调节的电风扇
JP6872789B2 (ja) 2017-05-18 2021-05-19 株式会社Booom 遊技機
JP6363811B1 (ja) * 2017-09-29 2018-07-25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
CN107842519A (zh) 2017-11-22 2018-03-27 江门市西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5664B (zh) 2023-03-14
CN112955664A (zh) 2021-06-11
KR102312200B1 (ko) 2021-10-14
ES2964348T3 (es) 2024-04-05
KR20210122871A (ko) 2021-10-12
EP3848589A4 (en) 2022-08-31
EP3848589A1 (en) 2021-07-14
JP2020060141A (ja) 2020-04-16
TWI829778B (zh) 2024-01-21
US20210348623A1 (en) 2021-11-11
US11401949B2 (en) 2022-08-02
CN116044820A (zh) 2023-05-02
KR20210046070A (ko) 2021-04-27
WO2020075606A1 (ja) 2020-04-16
EP3848589B1 (en) 2023-09-13
JP6692100B2 (ja) 2020-05-13
KR102547586B1 (ko) 202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53411B2 (ja) サーキュレータ
KR101814574B1 (ko) 팬 어셈블리
CA2360344C (en) Pivotable heater
US20050123392A1 (en) Multi-directional tower fan
TW202028613A (zh) 送風機
JP6799873B2 (ja) 送風機
JP7193171B2 (ja) 送風機
KR200284214Y1 (ko) 자동차의 에어 벤트 그릴
JP2000346411A (ja) 換気装置
KR200157945Y1 (ko) 공조기기
KR200201424Y1 (ko) 선풍기
KR20030038950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일체형 풍향조절장치
KR2003003895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일체형 풍향조절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