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2600B - 一种抗震柜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震柜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2600B
CN112952600B CN201911263297.XA CN201911263297A CN112952600B CN 112952600 B CN112952600 B CN 112952600B CN 201911263297 A CN201911263297 A CN 201911263297A CN 112952600 B CN112952600 B CN 1129526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rame
reinforcing
edge
rive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632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2600A (zh
Inventor
杜伟
邵俊云
苏志伟
李聪
张远忠
端木宇翔
杨海涌
滕喆
严振杰
黄冬艳
倪丹
吴冰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Kehua Dat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Kehua Dat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Kehua Dat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632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5260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8710 priority patent/WO202111501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2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2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26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26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01Frame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01Frameworks
    • H02B1/012Details of mechanica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01Frameworks
    • H02B1/014Corner connections for frame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30Cabinet-type 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30Cabinet-type 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301Cabinet-type 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mainly consisting of a frame onto which plates are 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54Anti-seismic devices or install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ssembled She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震柜体,包括:框梁,其设有开口;第一加强件,其嵌入相邻框梁开口内,并将相邻框梁彼此垂直地连接;与框梁开口的底壁螺接或铆接的立柱,以及嵌设于立柱容腔内的第二加强件。本发明的柜体框梁抗形变能力强,立柱不易扭转,整个柜体结构的抗震强度高,且第二加强件不占据柜体内部容积,柜体内部的容积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抗震柜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安装电器设备的柜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柜体。
背景技术
专利CN106793659A公开了一种柜体结构,包括上框架、下框架、立柱;所述的上框架和下框架均包括由框梁围合而成的长方形结构,所述的立柱与上框架和下框架连接,还包括角部加强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立柱和上框架或下框架的相邻的框梁;所述的框梁包括第一上部单元、第一下部单元和第一连接单元,第一上部单元和第一下部单元平行,第一连接单元连接第一上部单元和第一下部单元为一体;所述的立柱包括相互垂直且连接为一体的两条侧边,所述的立柱在两条侧边内侧还分别固接一个 L 形支座,所述的L 形支座包括固定边和自由边,所述的固定边与侧边固定连接,所述的自由边与固定边相互垂直且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向外的容纳部;所述的角部加强件包括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三条交线均位于从交点出发的射线上;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上框架或下框架的相邻的框梁时,角部加强件的第一连接板与相邻的框梁的第一上部单元或第一下部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立柱时,角部加强件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分别与立柱两条侧边上 L 形支座的自由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该柜体框架虽然能经受抗震试验的考验,但由于角部加强件的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和L形支座的自由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角部加强件的第一连接板位于立柱外侧,并在柜体的内角处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得在柜体内部放置物体时,物体不能贴合柜体的内角放置,大大减下了柜体内部的容积利用率,且在经受抗震试验时,自由边容易变形和晃动,使得角部加强件与立柱侧边的连接不牢固,如此,角部加强件不能很好地限制框梁在X、Y方向的形变,立柱易发生扭转,柜体不能经受较大的抗震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抗震强度高且柜体内部容积利用率高的抗震柜体。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一,一种抗震柜体,包括:框梁,其设有开口;第一加强件,其嵌入相邻框梁开口内,并将相邻框梁彼此垂直地连接;立柱,其具有与所述相邻框梁开口的底壁贴合并连接的彼此垂直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以及两个分别固接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内侧的加强折边,所述的加强折边包括连接边,所述的加强折边通过连接边与一侧边固接,该连接边与另一侧边平行;第二加强件,其设有两两垂直且相交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加强件置于立柱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两个连接边共同形成的腔体内,其第一连接板与框梁开口的侧壁底面贴合,并与框梁及第一加强件螺接或铆接;其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分别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两个连接边。
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还包括角部加强件,所述角部加强件包括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加强肋;所述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加强肋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三条交线均位于从交点出发的射线上;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用于连接立柱和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的框梁,所述第一折边与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的框梁开口的侧壁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立柱的连接边贴合,并与所述立柱的连接边和第二加强件的第二连接板或第三连接板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二,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还包括连接板和加强梁;所述连接板与柜体上框架的顶面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加强梁为长条形结构,包括第二上部单元、第二下部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第二上部单元和第二下部单元平行,第二连接单元连接第二上部单元和第二下部单元为一体;所述加强梁嵌设于框梁的开口内,所述的第二上部单元和第二下部单元分别与框梁开口两侧壁的内侧贴合,并与框梁开口的两侧壁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三,还设有技术方案四,技术方案四中,还包括横梁,所述的横梁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一上部单元、第一下部单元、两个第一端部单元和第一连接单元,第一上部单元和第一下部单元平行,两个第一端部单元分别位于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接单元连接第一上部单元、第一下部单元和两个第一端部单元为一体;所述的加强折边还包括自由边,所述的自由边与连接边垂直连为一体并共同形成向外的容纳部;所述的横梁跨接在相邻的立柱之间,横梁的两个第一端部单元分别置入所述的容纳部中,并与立柱的所述连接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加强梁还嵌设于横梁的开口内,所述的第二上部单元上表面和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的下表面贴合并与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螺接或铆接,所述加强梁的第二下部单元下表面和横梁的第一下部单元的上表面贴合并与横梁的第一下部单元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还包括加强立柱,所述加强立柱包括两个加强板以及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和第五侧边,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和第五侧边共同形成一容纳腔,所述第四侧边与框梁开口的底壁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两个加强板位于第三侧边和/或第五侧边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与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两个加强板分别与框梁开口的侧壁的底面或顶面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横梁还跨接在相邻的立柱与加强立柱之间,横梁的一个第一端部单元置入所述的容纳部中,并与立柱的所述连接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另一个第一端部单元与加强立柱的第三侧边或第五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加强梁的第二上部单元或第二下部单元还与加强立柱的加强板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五,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用于连接立柱和横梁、加强立柱与框梁、及加强立柱与横梁;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立柱和横梁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的第一折边与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或第一下部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的第二折边与所述立柱的连接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加强立柱和框梁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的第一折边与框梁开口的侧壁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的第二折边与加强立柱的第三侧边或第五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加强立柱和横梁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的第一折边与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或第一下部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的第二折边与加强立柱的第三侧边或第五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六,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还包括斜梁,所述的斜梁呈长条形开口状结构,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七上部折边、第七上部单元,第七连接单元、第七下部单元和第七下部折边,所述的第七上部折边、第七上部单元,第七连接单元、第七下部单元和第七下部折边共同形成一容纳腔,所述的第七连接单元与角部加强件的加强肋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以在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形成桁架结构。
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还包括地脚,所述的地脚呈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四上部单元,第四下部单元、两个第四端部单元和第四连接单元,第四上部单元和第四下部单元平行,两个第四端部单元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四连接单元连接第四上部单元、第四下部单元和两个第四端部单元为一体;所述的地脚的第四上部单元贴合于下框架的下表面,两侧的地脚的第四端部单元与立柱的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三,还设有技术方案九,技术方案九中,还包括纵梁,所述的纵梁跨接相对的框梁之间;所述的纵梁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三上部单元、第三下部单元、两个第三端部单元和第三连接单元,第三上部单元和第三下部单元平行,两个第三端部单元分别位于纵梁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连接单元连接第三上部单元、第三下部单元和两个第三端部单元为一体;所述纵梁的第三端部单元和加强梁的第二连接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十,技术方案十中,所述的第一加强件设有一用于安装吊环的通孔,所述柜体的上框架的框梁的端部设有弧形开口,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柜体上框架的相邻的框梁时,相邻框梁的弧形开口闭合并形成开孔,所述的开孔与所述的通孔相对。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第一加强件使得框梁之间的连接更牢固,设置第二加强件,第二加强件通过设置三个两两垂直且相交的连接板,实现X、Y、Z 三向连接,具有较强的三向连接强度,第二加强件的第一连接板连接框梁和第一加强件,进一步加强了框梁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二加强件的第二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分别和立柱的两个连接边连接,相对于专利CN106793659A中角部加强件与立柱侧边内侧L形支座的自由边的连接,不易变形和晃动,使得第二加强件与立柱的连接边的连接更加牢固,即第二加强件在牢固连接框梁和第一加强件的同时,再牢固连接立柱的连接边,使得框梁与立柱有了双重连接关系,限制了框梁在X、Y方向的形变,同时进一步限制了立柱发生扭转,加强了整个柜体结构的抗震强度,且本发明的加强折边相对于专利CN106793659A中的L形支座,由于第二加强件与连接边连接,还可以在连接边上增设多个折边,从而加强立柱的抗变形能力;且由于第二加强件置于立柱内侧,不占据柜体内部的容积,在柜体内部放置物体时,物体能贴合柜体的内角放置,大大增加了柜体内部容积的利用率。
2、设置角部加强件,角部加强件用于连接立柱和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的框梁,且角部加强件在连接立柱的同时还与第二加强件连接,使得第二加强件与框梁之间有了双重连接关系,进一步限制了框梁在X、Y方向的形变,且增加了柜体的侧框架和后框架在X、Z或Y、Z向的抗形变能力,且由于角部加强件设于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上,便于将物体从柜体的前框架内置入柜体内侧。
3、通过连接板与柜体的上框架的顶面的连接,使得柜体的上框架的框梁之间的连接更紧固,进一步增加了柜体的上框架在X、Y向的抗形变能力;设置加强梁,加强梁嵌设于框梁的开口内,进一步增加了框梁在X、Z 向或 Y、Z 向的抗形变能力。
4、设置横梁,并将横梁跨接在相邻立柱间之间,让柜体高度较高的柜体的立柱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立柱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立柱在X、Y 向的抗形变能力,加强梁还嵌设于横梁的开口内,增加了横梁的抗形变能力;且横梁一端置于立柱的容纳部中,容纳部进一步限制了横梁在X或Y向的位移,从而增加了立柱的抗形变能力。
5、设置加强立柱,让柜体长度较长的框梁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框梁的不稳定性,增加了框梁在X、Z或Y、Z向的抗形变能力;横梁跨接在相邻立柱和加强立柱之间,让柜体高度较高的柜体的立柱和加强立柱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立柱和加强立柱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立柱和加强立柱在X、Y 向的抗形变能力;加强梁的第二上部单元或第二下部单元还与加强立柱的加强板螺接或铆接,加强立柱与柜体的上框架和下框架的连接更为牢固。
6、角部加强件还用于连接立柱和横梁、加强立柱与框梁、及加强立柱与横梁,加强了立柱和横梁、加强立柱与框梁、及加强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强度,同时限制了横梁和立柱在X、Z 方向、 Y、Z 方向和 X、Y 方向的形变,限制了加强立柱与框梁在X、Z方向、Y、Z方向和X、Y方向的形变,限制了加强立柱与横梁在X、Z 方向、 Y、Z 方向和 X、Y 方向的形变,进一步加强了柜体结构的强度,提高了柜体的抗震性能。
7、设置斜梁,形成桁架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柜体结构的强度,限制了扭动形变,提高了抗震性能,且斜梁内形成容纳腔,进一步增加了斜梁的抗形变能力,从而增加了柜体的抗震强度。
8、设置地脚,强化了柜体底部的连接强度,提高了柜体稳定性,提高了抗震性能。
9、设置纵梁,并将纵梁跨接在相对的框梁之间,让柜体长度较长的框梁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框梁的不稳定性,增加了框梁在X、Y向的抗形变能力。
10、通过第一加强件设置的通孔和上框架的相邻框梁闭合形成的开孔可设置吊环,在必要时可将柜体吊起来,方便移动柜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下框架的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立柱中部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强立柱中部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角部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立柱与角部加强件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纵梁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脚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框梁;13,第五上部单元;14,第五下部单元;15,第五连接单元;16,弧形开口;
2,立柱;21,第一侧边;22,第二侧边; 231,连接边;232,自由边;233,容纳部;
3,第一加强件;31,第六上部单元;32,第六下部单元;33,第六连接单元;34,通孔;
4,第二加强件;41,第一连接板;42,第二连接板;43,第三连接板;
5,加强立柱;51,加强板;52,第三侧边;53,第四侧边;54,第五侧边;55,第六侧边;56,第七侧边;;
6,横梁;61,第一上部单元;62,第一下部单元;63,第一端部单元;64,第一连接单元;
7,加强梁;71,第二上部单元;72,第二下部单元;73,第二端部单元;74,第二连接单元;
8,纵梁;81,第三上部单元;82,第三下部单元;83,第三端部单元;84,第三连接单元;
9,角部加强件;91,第一折边;92,第二折边;93,加强肋;
10,斜梁;
11,地脚;111,第四上部单元;112,第四下部单元;113,第四端部单元;114,第四连接单元;
1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如图1-11所示,一种抗震柜体,包括框梁1、立柱2、第一加强件3、第二加强件4、加强立柱5、横梁6、加强梁7、纵梁8、角部加强件9、斜梁10、地脚11和连接板12。
框梁1设有开口,第一加强件3嵌入相邻框梁1开口内,并将相邻框梁1彼此垂直地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加强件3和框梁1的连接方式已在专利CN206658358U及CN 206149677U中公开,即框梁1包括第五上部单元13、第五下部单元14和第五连接单元15,第五上部单元13和第五下部单元14平行,第五连接单元15连接第五上部单元13和第五下部单元14为一体;第一加强件3包括第六上部单元31、第六下部单元32和第六连接单元33,第六上部单元31和第六下部单元32平行,第六连接单元33连接第六上部单元31和第六下部单元32为一体;第一加强件3连接相邻的框梁1时,第一加强件3嵌入相邻的框梁1端部的开口,第一加强件3的第六上部单元31上表面分别贴合相邻的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的下表面,第一加强件3的第六下部单元32下表面分别贴合相邻的框梁1的第五下部单元14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框梁1围合形成一长方形结构,该长方形结构构成柜体的上框架和下框架,每个长方形结构中,均包括四根框梁1和四个第一加强件3。框梁1构成长方形结构的边,框梁1加强件位于长方形结构的角部,并连接相邻框梁1。具体实施中,第一加强件3的第六上部单元31和第六下部单元32还设有一用于安装吊环的通孔34,框梁1的端部的第五上部单元13和第五下部单元14设有弧形开口16,所述第一加强件3连接相邻的框梁1时,相邻框梁1的弧形开口闭合并形成开孔,开孔与通孔34相对,吊环可通过该开孔和通孔34安装,在必要时可将柜体吊起来,方便移动柜体。
立柱2具有与所述相邻框梁1开口的底壁贴合并连接的彼此垂直的第一侧边21与第二侧边22,以及两个分别固接于第一侧边21和第二侧边22内侧的加强折边,本实施例中加强折边包括连接边231和自由边232,应理解连接231和自由232之间仍可设置多个折边以加强立柱的抗形变能力,本案中一个连接边231与第一侧边21固定连接并与第二侧边22平行,另一个连接边231与第二侧边22固定连接并与第一侧边21平行,所述的自由边232与连接边231相互垂直且连接为一体并共同形成向外的容纳部233;第一侧边21、第二侧边22、两个连接边231共同形成一腔体。
第二加强件4设有两两垂直且相交的第一连接板41、第二连接板42和第三连接板43;所述第二加强件4置于立柱2的腔体内,其第一连接板41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或第五下部单元14贴合,并与框梁1及第一加强件3螺接或铆接;其第二连接板42和第三连接板43分别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两个连接边231。
在框梁1长度较长时,还包括加强立柱5,加强立柱5与上框架和下框架连接,并将柜体的前框架和后框架分割成两个矩形,所述加强立柱5包括两个加强板51以及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三侧边52、第四侧边53、第五侧边54、第六侧边55和第七侧边56,第三侧边52、第四侧边53、第五侧边54、第六侧边55和第七侧边56共同形成一容纳腔,两个加强板51位于第三侧边52和/或第五侧边54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与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垂直,第六侧边55和第七侧边56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加强立柱的抗形变能力,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加强板51位于第五侧边54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四侧边53与框梁1的第五连接单元15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两个加强板54分别与框梁1的第五下部单元14的下表面或第五上部单元13的上表面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加强立柱5的设置让柜体长度较长的框梁1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框梁1的不稳定性,增加了框梁1在X、Z或Y、Z向的抗形变能力。
在柜体高度较高时,还包括横梁6,横梁6跨接在相邻的立柱2之间以及相邻的立柱2和加强立柱5之间;横梁6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一上部单元61、第一下部单元62、两个第一端部单元63和第一连接单元64,第一上部单元61和第一下部单元62平行,两个第一端部单元63分别位于横梁6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接单元64连接第一上部单元61、第一下部单元62和两个第一端部单元63为一体;横梁6跨接在相邻的立柱2之间时,横梁6的两个第一端部单元63置于立柱2的容纳部233内并分别与立柱2的连接边231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容纳部233限制了横梁X或Y向的位移;横梁6还跨接在相邻的立柱2与加强立柱5之间时,横梁6的一个第一端部单元63置于立柱2的容纳部233内与立柱2的连接边231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另一个第一端部单元63与加强立柱5的第三侧边51或第五侧边53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横梁6的设置让柜体高度较高的柜体的立柱2和加强立柱5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立柱2和加强立柱5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立柱2和加强立柱5在X、Y 向的抗形变能力。
为了增加框梁1和横梁6的抗形变能力,还包括加强梁7;加强梁7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二上部单元71、第二下部单元72、两个第二端部单元73和第二连接单元74,第二上部单元71和第二下部单元72平行,两个第二端部单元73分别位于加强梁7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连接单元74连接第二上部单元71、第二下部单元72和两个第二端部单元73为一体;所述加强梁7嵌设于框梁1的开口内,第二上部单元71和第二下部单元72分别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和第五下部单元14贴合,并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或第五下部单元14螺接或铆接;第二上部单元71或第二下部单元72还与加强立柱5的加强板54螺接或铆接;加强梁7还嵌设于横梁6的开口内;第二上部单元71上表面和横梁6的第一上部单元61的下表面贴合并与横梁6的第一上部单元61螺接或铆接,所述加强梁7的第二下部单元72下表面和横梁6的第一下部单元62的上表面贴合并与横梁6的第一下部单元62螺接或铆接。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7嵌设于长度较长的框梁1的开口内以及长度较长的横梁6的开口内。
框梁1长度较长时,还包括纵梁8,纵梁8跨接在相对的框梁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纵梁8跨接在上框架和下框架的长度长的框梁1之间,并将上框架和下框架分割为两个以上的矩形;纵梁8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三上部单元81、第三下部单元82、两个第三端部单元83和第三连接单元84,第三上部单元81和第三下部单元82平行,两个第三端部单元83分别位于纵梁8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连接单元84连接第三上部单元81、第三下部单元82和两个第三端部单元83为一体;所述纵梁8的第三端部单元83和加强梁7的第二连接单元74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设置纵梁8,并将纵梁8跨接在相对的框梁1之间,让柜体长度较长的框梁1得以更稳固地建立连接关系,减少了框梁1的不稳定性,增加了框梁1在X、Y向的抗形变能力。
本实施中,还包括角部加强件9,角部加强件9用于连接立柱2和框梁1、立柱2和横梁6、加强立柱5与框梁1、及加强立柱5与横梁6;所述角部加强件9包括第一折边91、第二折边92和加强肋93;第一折边91、第二折边92和加强肋93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三条交线均位于从交点出发的射线上;角部加强件9连接立柱2和框梁1时,所述第一折边91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或第五下部单元14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第二折边92与立柱2的连接边231贴合,并与连接边231和第二加强件4的第二连接板42或第三连接板43螺接或铆接;角部加强件9连接立柱2和横梁6时,角部加强件9的第一折边91与横梁6的第一上部单元61或第一下部单元62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9的第二折边92与立柱2的连接边231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角部加强件9连接加强立柱5和框梁1时,角部加强件9的第一折边91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或第五下部单元14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9的第二折边92与加强立柱5的第三侧边51或第五侧边53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角部加强件9连接加强立柱5和横梁6时,角部加强件9的第一折边91与横梁6的第一上部单元61或第一下部单元62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9的第二折边92与加强立柱5的第三侧边52或第五侧边54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角部加强件9的设置加强了立柱2和框梁1、立柱2和横梁6、加强立柱5与框梁1、及加强立柱5与横梁6的连接强度,同时限制了柜体的上框架和下框架在X、Z或Y、Z方向的形变,限制了柜体的侧框架在X、Z或Y、Z向的抗形变能力,限制了横梁6和立柱2在X、Z 方向、 Y、Z 方向和 X、Y 方向的抗形变能力,限制了加强立柱5与横梁6在X、Z 方向、 Y、Z 方向和 X、Y 方向的形变,进一步加强了柜体结构的强度,提高了柜体的抗震性能。本实施例中,角部加强件9只在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上设置,以便于将物体从柜体的前框架内置入柜体内侧。
为了进一步增加柜体结构的强度,还包括斜梁10,所述斜梁10与角部加强件9的加强肋93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以在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形成桁架结构。斜梁呈长条形开口状结构,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七上部折边、第七上部单元,第七连接单元、第七下部单元和第七下部折边,所述的第七上部折边、第七上部单元,第七连接单元、第七下部单元和第七下部折边共同形成一容纳腔,所述斜梁的第七连接单元与角部加强件的加强肋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以在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形成桁架结构。设置斜梁,形成桁架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柜体结构的强度,限制了扭动形变,提高了抗震性能,且斜梁内形成容纳腔,进一步增加了斜梁的抗形变能力。
具体实施中,还包括地脚11:地脚11呈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四上部单元111,第四下部单元112、两个第四端部单元113和第四连接单元114,第四上部单元111和第四下部单元112平行,两个第四端部单元113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四连接单元114连接第四上部单元111、第四下部单元112和两个第四端部单元113为一体;地脚11的第四上部单元111贴合于下框架的下表面,两侧的地脚11的第四端部单元113与立柱2的第一侧边21或第二侧边22贴合并螺接或铆接。设置地脚11,强化了柜体底部的连接强度,提高了柜体稳定性,提高了抗震性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柜体上框架的抗震强度,还包括的连接板12,连接板12与柜体上框架的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的顶面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具体而言,连接板12为连为一体的两个矩形,连接板12的下表面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和纵梁8的第三上部单元81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先搭建上框架和下框架,即通过第一加强件3将框梁1彼此垂直的连接为长方形结构,在框梁1开口内嵌设安装加强梁7,将纵梁8跨接在长度较长的相对的框梁1之间,形成上框架和下框架;搭建上框架时还将连接板10的下表面与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和纵梁8的第三上部单元81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形成连为一体的上框架,再将第二加强件4的第一连接板41贴合框梁1的第五下部单元14并与第五下部单元14和第一加强件3的第六下部单元32铆接;搭建下框架时,还在下框架的下表面设置多个地脚11,其中两个地脚11设置在下框架两侧,其余地脚11设置在下框架两侧之间,再将第二加强件4的第一连接板41贴合框梁1的第五上部单元13并与第五上部单元13和第一加强件3的第六下部单元32铆接;接着搭建侧框架,即将横梁6跨接在相邻的立柱2之间;再接着搭建后框架,将横梁6跨接在相连的立柱2和加强立柱5之间,在横梁6内嵌设加强梁7;再将上框架和下框架的第二加强件4的第二连接板42和第三连接板43插入立柱2的腔体内,立柱的第一侧边21和第二侧边22分别与框梁1的第五连接单元15贴合并铆接,加强立柱5的第四侧边53与框梁1的第五连接单元15贴合并铆接,在柜体的后框架和侧框架上设置角部加强件9,角部加强件9的第一折边91与框梁1的第五连接单元15贴合并铆接,所述第二折边92与所述立柱2的连接边231贴合,并与所述立柱2的连接边231和第二加强件4的第二连接板42或第三连接板43螺接或铆接,加强肋93与斜梁10铆接在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形成桁架结构。
本发明通过第一加强件3使得框梁1之间的连接更牢固,设置第二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4通过设置三个两两垂直且相交的连接板,实现X、Y、Z 三向连接,具有较强的三向连接强度,第二加强件4的第一连接板41连接框梁1和第一加强件3,进一步加强了框梁1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板42与第三连接板43分别和立柱2的连接边231连接,相对于专利CN106793659A中角部加强件与立柱侧边内侧L形支座的自由边的连接,不易变形和晃动,使得第二加强件4与立柱2的连接边231连接更加牢固,即第二加强件4在牢固连接框梁1和第一加强件3的同时,再牢固连接立柱2的连接边,使得框梁1与立柱2有了双重连接关系,限制了框梁1在X、Y方向的形变,同时进一步限制了立柱2发生扭转,加强了整个柜体结构的抗震强度,且本发明的加强折边相对于专利CN106793659A中的L形支座,由于第二加强件与连接边连接,还可以在连接边上增设多个折边,从而加强立柱的抗变形能力。且由于第二加强件置于立柱内侧,不占据柜体内部的容积,在柜体内部放置物体时,物体能贴合柜体的内角放置,大大增加了柜体内部容积的利用率。本发明的角部加强件只在柜体的侧框架和后框架上设置,不仅加强了整个柜体的抗震强度,且便于将物体从柜体的前框架置入柜体内部;加强梁、纵梁及连接板在柜体上框架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柜体上框架的抗形变能力,斜梁、角部加强件及横梁在柜体侧框架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柜体侧框架的抗形变能力,斜梁、角部加强件、加强立柱及加强梁在后框架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柜体后框架的抗形变能力;地脚、纵梁及加强梁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柜体下框架的抗形变能力;本发明的抗震框架抗震强度大,内部容积利用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是,包括:
框梁,其设有开口;
第一加强件,其嵌入相邻框梁开口内,并将相邻框梁彼此垂直地连接;
立柱,其具有与所述相邻框梁开口的底壁贴合并连接的彼此垂直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以及两个分别固接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内侧的加强折边,所述的加强折边包括连接边,所述的加强折边通过连接边与一侧边固接,该连接边与另一侧边平行;
第二加强件,其设有两两垂直且相交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二加强件置于立柱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两个连接边共同形成的腔体内,其第一连接板与框梁开口的侧壁底面贴合,并与框梁及第一加强件螺接或铆接;其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分别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两个连接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部加强件,所述角部加强件包括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加强肋;所述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和加强肋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三条交线均位于从交点出发的射线上;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用于连接立柱和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的框梁,所述第一折边与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的框梁开口的侧壁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立柱的连接边贴合,并与所述立柱的连接边和第二加强件的第二连接板或第三连接板螺接或铆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和加强梁;
所述连接板与柜体上框架的顶面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所述的加强梁为长条形结构,包括第二上部单元、第二下部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第二上部单元和第二下部单元平行,第二连接单元连接第二上部单元和第二下部单元为一体;
所述加强梁嵌设于框梁的开口内,所述的第二上部单元和第二下部单元分别与框梁开口两侧壁的内侧贴合,并与框梁开口的两侧壁螺接或铆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梁,所述的横梁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一上部单元、第一下部单元、两个第一端部单元和第一连接单元,第一上部单元和第一下部单元平行,两个第一端部单元分别位于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接单元连接第一上部单元、第一下部单元和两个第一端部单元为一体;
所述的加强折边还包括自由边,所述的自由边与连接边垂直连为一体并共同形成向外的容纳部;
所述的横梁跨接在相邻的立柱之间,横梁的两个第一端部单元分别置入所述的容纳部中,并与立柱的所述连接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所述的加强梁还嵌设于横梁的开口内,所述的第二上部单元上表面和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的下表面贴合并与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螺接或铆接,所述加强梁的第二下部单元下表面和横梁的第一下部单元的上表面贴合并与横梁的第一下部单元螺接或铆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立柱,所述加强立柱包括两个加强板以及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和第五侧边,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和第五侧边共同形成一容纳腔,所述第四侧边与框梁开口的底壁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两个加强板位于第三侧边和/或第五侧边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与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两个加强板分别与框梁开口的侧壁的底面或顶面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所述的横梁还跨接在相邻的立柱与加强立柱之间,横梁的一个第一端部单元置入所述的容纳部中,并与立柱的所述连接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另一个第一端部单元与加强立柱的第三侧边或第五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所述的加强梁的第二上部单元或第二下部单元还与加强立柱的加强板螺接或铆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还用于连接立柱和横梁、加强立柱与框梁、及加强立柱与横梁;
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立柱和横梁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的第一折边与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或第一下部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的第二折边与所述立柱的连接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加强立柱和框梁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的第一折边与框梁开口的侧壁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的第二折边与加强立柱的第三侧边或第五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所述的角部加强件连接加强立柱和横梁时,所述的角部加强件的第一折边与横梁的第一上部单元或第一下部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所述角部加强件的第二折边与加强立柱的第三侧边或第五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梁,所述的斜梁呈长条形,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七上部折边、第七上部单元,第七连接单元、第七下部单元和第七下部折边,所述的第七上部折边、第七上部单元,第七连接单元、第七下部单元和第七下部折边共同形成一容纳腔,所述的第七连接单元与角部加强件的加强肋贴合并螺接或铆接以在柜体侧框架和后框架形成桁架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脚:所述的地脚呈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四上部单元,第四下部单元、两个第四端部单元和第四连接单元,第四上部单元和第四下部单元平行,两个第四端部单元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四连接单元连接第四上部单元、第四下部单元和两个第四端部单元为一体;
所述的地脚的第四上部单元贴合于下框架的下表面,两侧的地脚的第四端部单元与立柱的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梁,所述的纵梁跨接在相对的框梁之间;所述的纵梁为长条形开口盒状结构,包括第三上部单元、第三下部单元、两个第三端部单元和第三连接单元,第三上部单元和第三下部单元平行,两个第三端部单元分别位于纵梁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连接单元连接第三上部单元、第三下部单元和两个第三端部单元为一体;所述纵梁的第三端部单元和加强梁的第二连接单元贴合并螺接或铆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件设有一用于安装吊环的通孔,所述柜体的上框架的框梁的端部设有弧形开口,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柜体上框架的相邻的框梁时,相邻框梁的弧形开口闭合并形成开孔,所述的开孔与所述的通孔相对。
CN201911263297.XA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抗震柜体 Active CN1129526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3297.XA CN112952600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抗震柜体
PCT/CN2020/128710 WO2021115018A1 (zh) 2019-12-11 2020-11-13 一种抗震柜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63297.XA CN112952600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抗震柜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2600A CN112952600A (zh) 2021-06-11
CN112952600B true CN112952600B (zh) 2023-06-27

Family

ID=76226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63297.XA Active CN112952600B (zh) 2019-12-11 2019-12-11 一种抗震柜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2600B (zh)
WO (1) WO20211150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9710A (zh) * 2022-06-01 2022-09-06 上海寰宇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集装箱加强门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37136U (zh) * 2014-09-19 2015-02-04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
CN104724399A (zh) * 2015-03-31 2015-06-24 宋军 一种岩心箱
CN206196212U (zh) * 2016-11-25 2017-05-24 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列头柜抗震骨架
CN106793659A (zh) * 2016-11-23 2017-05-31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柜体结构
CN206598884U (zh) * 2017-03-31 2017-10-31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侧边板中立柱结构
CN207518084U (zh) * 2017-11-14 2018-06-19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固型柜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68775B2 (ja) * 2009-05-15 2013-08-21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式キャビネット
CN201467606U (zh) * 2009-06-10 2010-05-12 深圳市怡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装配的机柜框架
CN203883319U (zh) * 2014-04-15 2014-10-1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一种连接组件
CN204130910U (zh) * 2014-09-25 2015-01-28 湖北鄂电大全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组装式箱变低压柜框架
CN208257119U (zh) * 2018-06-11 2018-12-18 华柜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无焊接低压开关柜柜体侧框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37136U (zh) * 2014-09-19 2015-02-04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
CN104724399A (zh) * 2015-03-31 2015-06-24 宋军 一种岩心箱
CN106793659A (zh) * 2016-11-23 2017-05-31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柜体结构
CN206196212U (zh) * 2016-11-25 2017-05-24 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列头柜抗震骨架
CN206598884U (zh) * 2017-03-31 2017-10-31 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侧边板中立柱结构
CN207518084U (zh) * 2017-11-14 2018-06-19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固型柜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2600A (zh) 2021-06-11
WO2021115018A1 (zh)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2600B (zh) 一种抗震柜体
CN207376884U (zh) 带门窗框的拼接隔墙体
CN207609053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墙体结构
CN206658358U (zh) 一种耐震柜体
CN211774897U (zh) 超大尺寸单元式玻璃幕墙
KR200305718Y1 (ko) 조립식 파티션
CN220814612U (zh) 一种遮阳穿孔板结构
CN207836026U (zh) 一种分体式三通连接件以及机柜框架
JP3981267B2 (ja) 耐震補強方法
CN210976181U (zh) 一种剪力墙
CN212670846U (zh) 一种装配式模块化方舱
CN21268924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轻钢结构抗震节点
CN211143623U (zh) 地板钢架支撑装置
CN216750767U (zh) 一种开关柜
CN214238721U (zh) 一种组装式t梁模板
CN216340116U (zh) 一种新型的木框架剪力墙的连接结构
CN215260135U (zh) 一种立式柜机及其底座组件
CN216042491U (zh) 一种用于室内精装修施工的装配式操作平台
CN216664151U (zh) 一种装配式波纹腹板组合结构
CN216156869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十字建筑结构
CN210745796U (zh) 机柜抗震主体框架
CN215804155U (zh) 一种门框与芯板的连接结构
CN220080268U (zh) 一种装配式阳台预制隔墙板结构装置
JP7323999B2 (ja) 耐力壁
CN216341308U (zh) 一种抗震型装配式板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4

Address after: No. 457, Malang Road, Torch Park,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men, Fujian 361115

Applicant after: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006 No.457, Malong Road, torch Park, Xiamen Torch hi tech Zone,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TATE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457, Malang Road, Torch Park,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men, Fujian 361115

Applicant after: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57, Malang Road, Torch Park,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men, Fujian 361115

Applicant before: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