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97350B - 一种岸桥 - Google Patents

一种岸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97350B
CN112897350B CN202110399812.8A CN202110399812A CN112897350B CN 112897350 B CN112897350 B CN 112897350B CN 202110399812 A CN202110399812 A CN 202110399812A CN 112897350 B CN112897350 B CN 112897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
land
door frame
upright post
hing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998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97350A (zh
Inventor
李义明
聂飞龙
景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998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973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97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97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97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97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7/00Overhead travelling cranes comprising one or more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girders the ends of which are directly supported by wheels or rollers running on tracks carried by spaced supports
    • B66C17/06Overhead travelling cranes comprising one or more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girders the ends of which are directly supported by wheels or rollers running on tracks carried by spaced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e.g. in foundries, forg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apparatus serving particular purposes
    • B66C17/20Overhead travelling cranes comprising one or more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girders the ends of which are directly supported by wheels or rollers running on tracks carried by spaced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e.g. in foundries, forg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apparatus serving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hoisting or lowering heavy load carriers, e.g. freight containers, railway wag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5/00Base supporting structures with legs
    • B66C5/02Fixed or travelling bridges or gantries, i.e. elongated structures of inverted L or of inverted U shape or tripods
    • B66C5/04Fixed or travelling bridges or gantries, i.e. elongated structures of inverted L or of inverted U shape or tripods with runways or tracks supported for movements relative to bridge or gant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6/00Girders, or track-suppor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r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岸桥,包括上部大梁结构、门框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其中门框结构包括:海侧门框立柱,海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陆侧门框立柱,陆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第一斜撑杆,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海侧门框立柱和陆侧门框立柱铰接,第一斜撑杆与沿第一方向的海、陆侧下铰点连线的夹角成锐角,第一斜撑杆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用于调整斜撑杆的长度。本发明提供的岸桥既能够调节岸桥的高度,也能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

Description

一种岸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港口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岸桥。
背景技术
岸桥,又称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主结构由门框立柱、大梁及上部结构(大梁以上部分,包括上横梁、梯形架、拉杆、机器房)等组成。门框立柱是由钢结构组成固定框架,对上部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门框立柱下安装有大车行走机构,可实现岸桥整体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的移动。海、陆侧门框立柱顶部的上横梁下悬挂着大梁,小车可以沿铺设在大梁上的轨道移动。整机沿大车方向的运动、小车沿大梁上的运动、以及小车上的吊具对集装箱的起吊与下放,共同实现了岸桥对集装箱船的装卸功能。
涉及岸桥装卸作业的4个主要结构参数为:(1)门框立柱高度;(2)外伸距;(3)后伸距;(4)海侧门框立柱倾斜量。门框立柱高度决定了岸桥的作业高度,即装船高度。由于码头装船高度的要求,门框立柱高度通常为40~50米,也有一些码头为满足更高的装船高度将门框立柱加高。外伸距由前大梁的长度决定,是指小车作业时可以在前大梁上的到达的距海侧轨道最远的距离,它决定了岸桥所能装卸集装箱船上堆垛的宽度范围。后伸距是小车作业时在后大梁上能到达的距陆侧轨道的最远距离,它由后大梁的长度决定,它决定了装卸船时后大梁下可容纳的集卡车道的数量。显然,大的外伸距与后伸距意味着更大的装卸能力。海侧门框立柱向陆侧倾斜是为了避让集装箱船的沿自身纵轴摇晃时船体上方的集装箱,以免与轮船上高层的集装箱发生碰撞。
但是,传统岸桥一旦制作完成,其装船高度、外伸距、后伸距、以及海侧门框立柱倾斜量都是固定的。事实上,对于轮船上特定的集装箱堆高,岸桥装卸作业时存在最优的门框高度(或称装船高度)。在该高度下,吊具行程最小、晃动最小、司机与箱位垂直距离最小视距最优因而可以准确对位,因此该高度下岸桥装卸效率最高。显然,传统的岸桥不能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因而不能实现装卸效率的最大化。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410089185.4公开了一种升降大梁式集装箱起重机,该岸桥的4个立柱上设置有导轨及主梁升降装置,可以实现大梁与上部结构的升降。但是该岸桥只能调节岸桥的高度,不能调节外伸距和后伸距。另外,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210256074.2公开了一种伸缩式桁架大梁及其制造方法,该岸桥的大梁悬挂在海、陆侧上横梁上的支撑结构上,利用驱动机构实现大梁沿海、陆侧方向的移动,进而实现外伸距与后伸距的调节。但是该岸桥只能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不能调节岸桥的高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岸桥不能同时调节高度和外伸距、后伸距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岸桥,该岸桥既能够调节岸桥的高度,还能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后伸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岸桥,包括上部大梁结构、门框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其中门框结构包括:
海侧门框立柱,海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
陆侧门框立柱,陆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
第一斜撑杆,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海侧门框立柱和陆侧门框立柱铰接,第一斜撑杆与第一方向的夹角成锐角,第一斜撑杆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用于调整第一斜撑杆的长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的长度,能够实现岸桥大梁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海侧门框立柱的倾斜,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海侧门框立柱和/或陆侧门框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22.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底部支撑结构包括海侧支腿、陆侧支腿和连接海侧支腿、陆侧支腿的底部连接横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海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海侧立柱和第二海侧立柱,第一海侧立柱的底端与第二海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第一海侧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第二海侧立柱的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
陆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陆侧立柱和第二陆侧立柱,第一陆侧立柱的底端与第二陆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陆侧中间铰点,第一陆侧立柱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第二陆侧立柱的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第一陆侧立柱与第一海侧立柱的长度相等,第二陆侧立柱与第二海侧立柱的长度相等;
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海侧立柱和第一陆侧立柱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和陆侧上铰点;
门框结构还包括:第二斜撑杆,第二斜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和陆侧下铰点,第二斜撑杆上设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用于调整第二斜撑杆的长度;
中间连接横梁,中间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和陆侧中间铰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海侧立柱、第二海侧立柱、第一陆侧立柱、第二陆侧立柱的长度均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海侧立柱和/或第二海侧立柱和/或第一陆侧立柱和/或第二陆侧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4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斜撑杆和/或第二斜撑杆为杆件或管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安装有阻尼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上部大梁结构包括:
海侧上横梁,与海侧门框立柱铰接于海侧上铰点;
陆侧上横梁,与陆侧门框立柱铰接于陆侧上铰点;
大梁,设置在海侧上横梁和陆侧上横梁下方;
梯形架,设于海侧上横梁上;
拉杆,连接梯形架与大梁。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岸桥,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和/或第二斜撑杆的长度,能够实现岸桥大梁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海侧门框立柱的倾斜,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一;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右视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二;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三;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一;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二;
图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三;
图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四;
图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主视图五;
图1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右视图;
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大梁未校正前的局部俯视图;
图1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大梁偏斜度调整后的局部俯视图一;
图1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大梁偏斜度调整后的局部俯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岸桥,该岸桥既能够调节岸桥的高度,还能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如图1所示,岸桥包括门框结构10、上部大梁结构20和底部支撑结构30,门框结构10设置于底部支撑结构30上,上部大梁结构20设置于门框结构10上。其中门框结构10包括海侧门框立柱11、陆侧门框立柱12和第一斜撑杆13。具体地,如图2所示,海侧门框立柱11与陆侧门框立柱12沿第一方向(图1、图2中X所示,即后大梁233延伸的方向)平行设置且长度相等,其中海侧门框立柱1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和B侧海侧门框立柱11B,二者沿第四方向(图2中Z所示,即岸桥的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且长度相等;陆侧门框立柱1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和B侧陆侧门框立柱12B,二者沿第四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且长度相等。其中,A侧为Z方向所指向的一侧,B侧为Z方向指向相反的一侧。具体地,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和B侧海侧门框立柱11B之间的距离,与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和B侧陆侧门框立柱12B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海侧门框立柱11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20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30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陆侧门框立柱12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20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30铰接于陆侧下铰点C。第一斜撑杆13的两端分别与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铰接,第一斜撑杆13与第一方向的夹角成锐角,并且第一斜撑杆13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131,用于调整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C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即前大梁231延伸的方向)倾斜,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后伸距R2减小,岸桥的高度下降;如图4所示,当第一斜撑杆13伸长时,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C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外伸距R1减小,岸桥的高度升高。更具体地,由于海侧门框立柱11向第一方向倾斜,外伸距R1减小,形成了避让空间,能够实现海侧门框立柱对集装箱船的避让,避免集装箱船沿自身纵轴晃动时可能发生的位于高层的集装箱与海侧门框立柱之间的碰撞。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岸桥能够实现岸桥高度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海侧门框立柱的倾斜,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的功能。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斜撑杆13的两端可以与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中任意一点铰接,只要保证第一斜撑杆13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呈锐角即可。为了制造方便和结构简单,优选第一斜撑杆13的两端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上铰点D。
进一步地,上部大梁结构20包括海侧上横梁21,其与海侧门框立柱11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陆侧上横梁22,其与陆侧门框立柱12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大梁23,设置在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下方;梯形架24,设于海侧上横梁21上;拉杆25,其两端分别与梯形架24和大梁23相连。具体地,大梁23固定连接在海侧上横梁21与陆侧上横梁22下方,这里对大梁的固定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焊接到上横梁上。更具体地,大梁23包括从海侧上横梁21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前大梁231、海侧上横梁21与陆侧上横梁22之间的连接大梁232和从陆侧上横梁22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后大梁233。大梁23上铺设有轨道,小车系统可沿轨道运行,小车下部的吊具可以实现集装箱的装卸。为了在外伸距R1增加时,能够保持大梁23的平衡,将机器房40设置在后大梁233上。
进一步地,底部支撑结构30包括海侧支腿31、陆侧支腿32和连接海侧支腿31和陆侧支腿32的底部连接横梁33。具体地,海侧支腿31与海侧门框立柱11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陆侧支腿32与陆侧门框立柱12铰接于陆侧下铰点C。底部连接横梁33的两端分别连接海侧支腿31与陆侧支腿32,并与海侧门框立柱11、陆侧门框立柱12和连接大梁232组成封闭的框架,用于加强门框结构10的强度。
具体地,海侧门框立柱11、陆侧门框立柱12、连接大梁232和支撑结构30组成四连杆机构,第一斜撑杆13沿四连杆机构的对角线设置并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锐角。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调整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从而改变该四连杆机构的姿态,可以调整岸桥的位姿。当第一斜撑杆13伸缩时,带动陆侧门框立柱12转动,从而带动连接大梁232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并且带动海侧门框立柱11转动。在该四连杆机构中,第一斜撑杆13不仅能够带动四连杆机构的状态变化,并且能够起到支撑上部大梁结构20的作用。另外,第一斜撑杆13与海侧门框立柱11、连接大梁232呈三角形布置形式,与陆侧门框立柱12、底部连接横梁33呈三角形布置形式,从而能够加强岸桥的门框结构连接强度以及稳定性。
下面参考图1、图3和图4,具体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岸桥能够实现的各种姿态。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岸桥的初始状态图;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的状态图。当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带动四连杆机构中的陆侧门框立柱12绕陆侧下铰点C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并且带动连接大梁232、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向第二方向移动,同时海侧门框立柱11绕海侧下铰点B顺时针转动相同角度并向第二方向倾斜,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外伸距增加了如图3中ΔR1所示),高度下降。由于机器房位于后大梁233上,因此在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后,能够稳住重心,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第一驱动装置131反向动作时,可使第一斜撑杆13伸长从而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的状态图。当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伸长时,带动四连杆机构中的陆侧门框立柱12绕陆侧下铰点C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并且带动连接大梁232、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向第一方向移动,同时海侧门框立柱11绕海侧下铰点B逆时针转动相同角度而向第一方向倾斜,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因此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后伸距增加量如图4中ΔR2所示),高度上升。第一驱动装置131反向动作时,可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从而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进一步地,海侧门框立柱11和/或陆侧门框立柱12相对于第三方向(图1中Y所示,即岸桥的高度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22.5°,具体角度需要根据岸桥的结构参数进行抗倾覆稳定性计算后确定。如图1所示,岸桥处于初始状态,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C相对于第三方向顺时针转动,如图3所示,岸桥的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岸桥处于外伸距R1增加的状态;第一驱动装置131反向动作,使第一斜撑杆13伸长以恢复到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另外,从初始状态,第一驱动装置131驱动第一斜撑杆13伸长时,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C相对于第三方向逆时针转动,如图4所示,岸桥的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岸桥处于后伸距R2增加的状态;第一驱动装置131反向动作,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以恢复到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海侧门框立柱11、陆侧门框立柱12的最大转动角度为±22.5°,若角度超过此范围,上部大梁结构20的重心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太多,可能使岸桥的抗倾覆能力降低,具体角度需根据抗倾覆稳定性计算确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与门框立柱的铰接,第一斜撑杆13可以为杆件或管件,优选为管件。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131可以为液压缸。当第一驱动装置131为液压缸时,液压缸的固定端与第一斜撑杆13连接,驱动端与陆侧门框立柱12铰接,通过驱动端的伸缩从而能够调整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但是本发明的第一驱动装置131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它驱动装置,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斜撑杆13的伸缩即可。此外,第一驱动装置131具有锁定功能,能够在任意姿态下锁定,因此可以使岸桥稳定地保持在各特定位姿,确保岸桥可以在特定位姿下稳定地作业。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131安装有阻尼器,可以耗散地震给岸桥带来的冲击能量,增加岸桥的抗震性能。具体地,通过在第一驱动装置131的液压缸的缸体上设置与阻尼器的连通孔而与阻尼器连接。这里阻尼器的数量不作限制,例如,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当阻尼器为两个时,其中一个阻尼器设置在靠近驱动端一侧的缸体上,另一个阻尼器设置在靠近固定端一侧的缸体上。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岸桥,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既能够调节岸桥的高度,还能够调节岸桥的外伸距和后伸距的长度,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以及船只避让。
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5至图13介绍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海侧门框立柱与陆侧门框立柱的结构不同,并且该实施例的岸桥还包括第二斜撑杆14和中间连接横梁15。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5至图9所示,海侧门框立柱11包括第一海侧立柱111和第二海侧立柱112,陆侧门框立柱12包括第一陆侧立柱121和第二陆侧立柱122,门框结构10还包括第二斜撑杆14和中间连接横梁15。
第一海侧立柱111的底端与第二海侧立柱112的顶端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E,第一海侧立柱111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20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第二海侧立柱112的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30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更具体地,第一海侧门框立柱111的顶端与海侧上横梁21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第二海侧立柱112的底端与海侧支腿31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
第一陆侧立柱121的底端与第二陆侧立柱122的顶端铰接于陆侧中间铰点F,第一陆侧立柱121的顶端与上部大梁结构20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第二陆侧立柱122的底端与底部支撑结构30铰接于陆侧下铰点C,其中第一陆侧立柱121与第一海侧立柱111的长度相等,第二陆侧立柱122与第二海侧立柱112的长度相等。具体地,第一陆侧立柱121的顶端与陆侧上横梁22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第二陆侧立柱122的底端与陆侧支腿32铰接于陆侧下铰点C。
第一斜撑杆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海侧立柱111和第一陆侧立柱121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E和陆侧上铰点D。
第二斜撑杆14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E和陆侧下铰点C,第二斜撑杆14上设有第二驱动装置141,第二驱动装置141用于调整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
中间连接横梁15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E和陆侧中间铰点F。
具体地,第一海侧立柱111与海侧上横梁21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二海侧立柱112、第一斜撑杆13、第二斜撑杆14和中间连接横梁15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E;第二海侧立柱112与海侧支腿31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第二陆侧立柱122、第二斜撑杆14和陆侧支腿32铰接于陆侧下铰点C;第一陆侧立柱121、第二陆侧立柱122和中间连接横梁15铰接于陆侧中间铰点F;第一陆侧立柱121与陆侧上横梁22铰接于海侧下铰点B。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第一驱动装置131用于调整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如图6所示,当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缩短时,第一海侧立柱111和第一陆侧立柱121分别绕海侧中间铰点E和陆侧中间铰点F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带动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后伸距R2减小,岸桥的高度下降。更具体地,第二驱动装置141用于调整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如图7所示,当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缩短时,第二海侧立柱112和第二陆侧立柱12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带动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外伸距R1减小,岸桥的高度下降。更具体地,由于第一海侧立柱111向第一方向倾斜,形成了避让空间,能够实现海侧门框立柱对集装箱船的避让,避免集装箱船沿自身纵轴晃动时可能发生的位于高层的集装箱与海侧门框立柱之间的碰撞。如图8所示,由于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会使岸桥的高度降低,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也会使岸桥的高度降低,因此当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同时动作使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均缩短时,能够使岸桥的上部大梁结构20的高度下降,下降的高度为上述两个下降的高度之和(如图中ΔH所示)。另外由于第一斜撑杆13的缩短会使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而第二斜撑杆14的缩短会使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两个斜撑杆的缩短会产生不同的移动方向,因此通过控制这两个斜撑杆缩短量,能够同时控制外伸距R1和后伸距R2的增减。因此,本发明提供实施例二的岸桥能够实现岸桥高度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海侧门框立柱的倾斜,进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的功能。
具体地,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一陆侧立柱121、连接大梁232和中间连接横梁15组成第一四连杆机构,第二海侧立柱112、第二陆侧立柱122、底部支撑结构30和中间连接横梁15组成第二四连杆机构。第一斜撑杆13沿第一四连杆机构的对角线设置,并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呈锐角;第二斜撑杆14沿第二四连杆机构的对角线设置,并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呈钝角。更具体地,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调整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来改变第一四连杆机构和第二四连杆机构的姿态。在第一四连杆机构和第二四连杆机构中,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不仅能够带动四连杆机构的姿态变化,并且能够起到支撑上部大梁结构20的作用。另外,第一斜撑杆13与第一海侧立柱111和连接大梁232呈三角形布置形式,与第一陆侧立柱121和中间连接横梁15呈三角形布置形式;第二斜撑杆14与第二陆侧立柱122和中间连接横梁15呈三角形布置形式,与第二海侧立柱112和底部连接横梁33呈三角形布置形式,从而能够加强岸桥的门框结构连接强度以及稳定性。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二海侧立柱112、第一陆侧立柱121、第二陆侧立柱122的长度均相等。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中间连接横梁15位于海侧门框立柱11和陆侧门框立柱12的中间位置处,第一四连杆机构和第二四连杆机构的大小相同,这种结构在进行调整岸桥高度的升降、外伸距和后伸距的增减以及大梁偏斜度的校正时能够使岸桥更稳固。
下面参考图5至图8,具体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能够实现的各种姿态。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的初始状态图;如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的状态图。当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在第一四连杆机构中,带动第一陆侧立柱121绕陆侧中间铰点F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并且带动连接大梁232、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向第二方向移动,同时第一海侧立柱111绕海侧中间铰点E顺时针转动相同角度而向第二方向倾斜,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因此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外伸距增加量如6图中ΔR1所示),高度下降。由于机器房位于后大梁233上,因此在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后,能够稳住重心,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第一驱动装置131反向动作时,可使第一斜撑杆13伸长从而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的长度从初始状态伸长时,第一海侧立柱111和第一陆侧立柱121分别绕海侧中间铰点E和陆侧中间铰点F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并且带动连接大梁232、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此时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高度上升。
如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的状态图。当通过第二驱动装置141使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在第二四连杆机构中,带动第二海侧立柱112绕海侧下铰点B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并且带动中间连接横梁15以及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一陆侧立柱121、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同时第二陆侧立柱122绕陆侧下铰点C逆时针转动相同角度而向第一方向倾斜,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因此,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后伸距增加量如图7中ΔR2所示),高度下降。此时,由于第二海侧立柱112向第一方向倾斜,第一海侧立柱111向第一方向移动,实现了海侧门框立柱对集装箱船只的避让,避免集装箱船沿自身纵轴晃动时可能发生的位于高层的集装箱与门框之间的碰撞。第二驱动装置141反向动作时,可使第二斜撑杆14伸长从而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二驱动装置141使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从初始状态伸长时,第二海侧立柱112和第二陆侧立柱12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C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并且带动中间连接横梁15以及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一陆侧立柱121、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此时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高度上升。
如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的高度下降的状态图。当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第一四连杆机构中的第一海侧立柱111和第一陆侧立柱121分别绕海侧中间铰点E和陆侧中间铰点F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并且带动连接大梁232、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向第二方向移动,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岸桥的外伸距R1增加,高度下降。同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141使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第二四连杆机构中的第二海侧立柱112和第二陆侧立柱12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和陆侧下铰点C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同时带动中间连接横梁15以及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一陆侧立柱121、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整个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岸桥的后伸距R2增加,高度下降。也就是说,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同时缩短时,能够使岸桥的高度下降。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的缩短会产生不同的方向的位移,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伸缩量,在使岸桥高度下降的同时,能够增加外伸距、或后伸距、或使前伸距和后伸距不变。
当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二海侧立柱112、第一陆侧立柱121、第二陆侧立柱122的长度均相等,这种岸桥相对容易控制岸桥并且更加稳固,想要实现岸桥的高度下降时,只需要第一斜撑杆13与第二斜撑杆14的收缩量相等,岸桥的高度即能够垂直下降,且外伸距和后伸距保持不变。
此外,针对由于制作误差导致的大梁23在水平面(XZ的平面)内的偏斜,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还能够实现大梁偏斜度校正的功能。具体地,参考图10至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岸桥的大梁偏斜度调整前后的部分俯视图。
具体地,门框结构10的海侧门框立柱11包括沿第四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根海侧门框立柱,即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和B侧海侧门框立柱11B(如图2和图10所示),其中A侧为Z方向所指向的一侧,B侧为Z方向指向相反的一侧。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包括A侧第一海侧立柱111A和A侧第二海侧立柱112A,B侧海侧门框立柱包括B侧第一海侧立柱111B和B侧第二海侧立柱112B。陆侧门框立柱12包括沿第四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根陆侧门框立柱,即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和B侧陆侧门框立柱12B,在本实施例中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包括A侧第一陆侧立柱121A和A侧第二陆测立柱122A,B侧陆测门框立柱12B包括B侧第一陆侧立柱121B和B侧第二陆测立柱122B。更具体地,海侧上横梁21的两端分别与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和B侧海侧门框立柱11B铰接,即海侧上横梁21的一端与A侧第一海侧立柱111A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A,另一端与B侧第一海侧立柱111B铰接于海侧上铰点AB。另外陆侧上横梁22的两端分别与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和B侧陆侧门框立柱12B铰接,即陆侧上横梁22的一端与A侧第一陆侧立柱121A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A,另一端与B侧第一陆侧立柱121B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B。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大梁未校正前的状态图,图12为大梁校正后的状态图一。在由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和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组成的A侧门框结构中,第一驱动装置131微调第一斜撑杆13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A侧第一海侧立柱111A和A侧第一陆侧立柱121A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带动A侧门框结构向第二方向偏移,也就是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与A侧门框结构的海侧上铰点AA和陆侧上铰点DA向第二方向偏移。同时,在由B侧海侧门框立柱11B和B侧陆侧门框立柱12B组成的B侧门框结构中,第二驱动装置141微调第二斜撑杆14使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B侧第二海侧立柱112B和B侧第二陆侧立柱122B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带动B侧门框立柱向第一方向偏移,也就是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与B侧门框结构的海侧上铰点AB和陆侧上铰点DB向第一方向偏移。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偏移,使得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在水平面内逆时针稍微转动,从而带动前大梁231向B侧门框结构的微量偏转,后大梁233向A侧门框结构的微量偏转,因此能够调整大梁23的偏移量,从而能够对大梁的偏斜度进行校正。这里为了保持大梁平行于水平面,A侧门框结构和B侧门框结构的偏移量是相同的。
与上述操作方向相反,如图13所示,图13为大梁校正后的状态图二。在由A侧海侧门框立柱11A和A侧陆侧门框立柱12A组成的A侧门框结构中,第二驱动装置141微调第二斜撑杆14使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A侧第二海侧立柱112A和A侧第二陆侧立柱122A逆时针转动而向第一方向倾斜,带动A侧门框结构向第一方向偏移,也就是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与A侧门框立柱的海侧上铰点AA和陆侧上铰点DA向第一方向偏移。同时,在由B侧海侧门框立柱11B和B侧陆侧门框立柱12B组成的B侧门框结构中,第一驱动装置131微调第一斜撑杆13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B侧第一海侧立柱111B和B侧第一陆侧立柱121B顺时针转动而向第二方向倾斜,带动B侧门框立柱向第二方向偏移,也就是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与B侧门框立柱的海侧上铰点AB和陆侧上铰点DB向第二方向偏移。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偏移,使得海侧上横梁21和陆侧上横梁22在水平面内顺时针稍微转动,从而带动前大梁231向A侧门框结构的微量偏转,后大梁233向B侧门框结构的微量偏转,因此能够调整大梁23的偏移量从而能够对大梁的偏斜度进行校正。这里为了保持大梁平行于水平面,A侧门框结构和B侧门框结构的偏移量是相同的。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调整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岸桥还可以实现其他位姿,并不局限于上述姿态。
进一步地,第一海侧立柱111和/或第二海侧立柱112和/或第一陆侧立柱121和/或第二陆侧立柱122相对于第三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45°,具体角度需要根据岸桥的结构参数进行抗倾覆稳定性计算后确定。如图5所示,岸桥处于初始状态,第一驱动装置131使第一斜撑杆13缩短时,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一陆侧立柱121分别绕海侧中间铰点E、陆侧中间铰点F相对于第三方向顺时针转动,如图6所示,岸桥的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二方向移动,岸桥处于外伸距R1增加的状态;第一驱动装置131反向动作,使第一斜撑杆13伸长以恢复到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另外,从初始状态,第二驱动装置141使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第二海侧立柱112、第二陆侧立柱122分别绕海侧下铰点B、陆侧下铰点C相对于第三方向逆时针转动,如图7所示,岸桥的上部大梁结构20向第一方向移动,岸桥处于后伸距R2增加的状态;第二驱动装置141反向动作,使第二斜撑杆14伸长以恢复到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如图8所示,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同时驱动使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缩短时,第一海侧立柱111和第一陆侧立柱121顺时针转动,第二海侧立柱112和第二陆侧立柱122逆时针转动,从而能够实现岸桥高度的下降;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反向动作,使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伸长以恢复到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海侧立柱111、第二海侧立柱112、第一陆侧立柱121、第二陆侧立柱122的最大转动角度为±45°,若角度超出此范围,上部大梁结构20的重心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太多,可能使岸桥的抗倾覆能力降低,具体角度需根据抗倾覆稳定性计算确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与门框立柱的铰接,第一斜撑杆13和/或第二斜撑杆14可以为杆件或管件,优选为管件。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131和/或第二驱动装置141可以为液压缸。当第一驱动装置131和/或第二驱动装置141为液压缸时,第一驱动装置131的液压缸的固定端与第一斜撑杆13连接,驱动端铰接于陆侧上铰点D;第二驱动装置141的液压缸的固定端与第二斜撑杆14连接,驱动端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E。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和/或第二驱动装置141的驱动端的伸缩来分别调整第一斜撑杆13、第二斜撑杆14的长度。但是本发明的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它驱动装置,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斜撑杆13和/或第二斜撑杆14的伸缩即可。此外,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具有锁定功能,能够在任意姿态下锁定,因此可以使岸桥稳定地保持各特定位姿,确保岸桥可以在特定位姿下稳定地作业。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131和/或第二驱动装置141安装有阻尼器,可以耗散地震给岸桥带来的冲击能量,增加岸桥的抗震性能。具体地,通过在第一驱动装置131和/或第二驱动装置141的液压缸的缸体上设置与阻尼器的连通孔而与阻尼器连接。这里阻尼器的数量不作限制,例如,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当阻尼器为两个时,其中一个阻尼器设置在靠近驱动端一侧的缸体上,另一个阻尼器设置在靠近固定端一侧的缸体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岸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41的驱动来调节第一斜撑杆13和第二斜撑杆14的伸缩,能够实现岸桥的不同位姿,进而实现岸桥大梁的升降、外伸距与后伸距的增减以及第一海侧立柱111的倾斜,从而实现装船高度的调整、装卸范围的调整、避让船只以及大梁水平偏斜度校正的功能。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岸桥,包括上部大梁结构、门框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结构包括:
海侧门框立柱,所述海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海侧上铰点,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海侧下铰点;
陆侧门框立柱,所述陆侧门框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陆侧上铰点,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陆侧下铰点;
第一斜撑杆,所述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海侧门框立柱和所述陆侧门框立柱铰接,所述第一斜撑杆与第一方向的夹角成锐角,所述第一斜撑杆上设有第一驱动装置,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斜撑杆的长度;
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海侧支腿、陆侧支腿和连接所述海侧支腿、所述陆侧支腿的底部连接横梁;
所述海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海侧立柱和第二海侧立柱,所述第一海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海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海侧中间铰点,所述第一海侧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所述海侧上铰点,所述第二海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所述海侧下铰点;
所述陆侧门框立柱包括第一陆侧立柱和第二陆侧立柱,所述第一陆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第二陆侧立柱的顶端铰接于陆侧中间铰点,所述第一陆侧立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铰接于所述陆侧上铰点,所述第二陆侧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铰接于所述陆侧下铰点,所述第一陆侧立柱与所述第一海侧立柱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陆侧立柱与所述第二海侧立柱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海侧立柱和所述第一陆侧立柱铰接于所述海侧中间铰点和所述陆侧上铰点;
所述门框结构还包括:第二斜撑杆,所述第二斜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海侧中间铰点和所述陆侧下铰点,所述第二斜撑杆上设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调整所述第二斜撑杆的长度;
中间连接横梁,所述中间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海侧中间铰点和所述陆侧中间铰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侧门框立柱和/或所述陆侧门框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2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海侧立柱、所述第二海侧立柱、所述第一陆侧立柱、所述第二陆侧立柱的长度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海侧立柱和/或所述第二海侧立柱和/或所述第一陆侧立柱和/或所述第二陆侧立柱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范围为0~±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杆和/或所述第二斜撑杆为杆件或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安装有阻尼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大梁结构包括:
海侧上横梁,与所述海侧门框立柱铰接于所述海侧上铰点;
陆侧上横梁,与所述陆侧门框立柱铰接于所述陆侧上铰点;
大梁,设置在所述海侧上横梁和所述陆侧上横梁下方;
梯形架,设于所述海侧上横梁上;
拉杆,连接所述梯形架与所述大梁。
CN202110399812.8A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岸桥 Active CN1128973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99812.8A CN112897350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岸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99812.8A CN112897350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岸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97350A CN112897350A (zh) 2021-06-04
CN112897350B true CN112897350B (zh) 2024-05-17

Family

ID=76110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99812.8A Active CN112897350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岸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973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6257B (zh) * 2021-08-20 2023-10-27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岸桥梯形组件的安装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36107A1 (de) * 1978-08-17 1980-02-28 Krupp Gmbh Verladekran
CN106946154A (zh) * 2017-05-04 2017-07-14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岸桥柔性立柱
CN111268561A (zh) * 2020-04-02 2020-06-12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升降式岸桥
CN214780343U (zh) * 2021-04-14 2021-11-19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岸桥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36107A1 (de) * 1978-08-17 1980-02-28 Krupp Gmbh Verladekran
CN106946154A (zh) * 2017-05-04 2017-07-14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岸桥柔性立柱
CN111268561A (zh) * 2020-04-02 2020-06-12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升降式岸桥
CN214780343U (zh) * 2021-04-14 2021-11-19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岸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97350A (zh) 2021-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9735B2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ran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rane
EP3288825B1 (en) Telescopic access bridge, unit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there for
US5669517A (en) Articulating boom incorporating a linkage counterweight
CN112897350B (zh) 一种岸桥
JPH03208968A (ja) 3階層駐車装置
SK119198A3 (en) Hoisting device
JP2016508097A (ja) マルチデッキ型の乗用車/貨物自動車専用運搬船(pctc)上の乗用車/貨物自動車運搬甲板の昇降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S58104896A (ja) 釣合おもり付クレ−ン
CN214780343U (zh) 一种岸桥
US7018150B2 (en) Container for ship capable of height adjustment
EP1036525B1 (en) Improvements in wine barrel racks
JP2005022819A (ja) タワークレーン支持装置
US5318149A (en) Apparatus for inspecting the underside of bridges
KR102377476B1 (ko) 횡보강식 사다리차용 붐대
CA1284778C (en) Apparatus for lifting an elongate member
JP5660732B2 (ja) 回転可能な上部構造のためのレベリング装置
CN209493242U (zh) 一种双臂平行起重机
US4087983A (en) Offshore platforms
EP1873332B1 (en) Tool and method for erecting a tower segment
CN210460015U (zh) 一种屋内桁架临时堆放的支撑架及其堆放系统
US5355970A (en) Multicell articulated riser system for a self propelled aerial work platform
NL1007079C1 (nl) Demontabele hijs- en hefinrichtingen en bijbehorende hijsmethoden en hijssystemen.
JP3141616B2 (ja) コンテナスプレッダ
CN113233342B (zh) 岸桥
US11577943B2 (en) Crane with an erecting trest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