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33342B - 岸桥 - Google Patents

岸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33342B
CN113233342B CN202110565503.3A CN202110565503A CN113233342B CN 113233342 B CN113233342 B CN 113233342B CN 202110565503 A CN202110565503 A CN 202110565503A CN 113233342 B CN113233342 B CN 1132333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irder
rear girder
pair
shaft
sea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55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33342A (zh
Inventor
刘金殿
王宝海
郭新林
曾鹏
严梁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enghu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655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333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33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33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33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33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9/00Cranes comprising trolleys or crabs running on fixed or movable bridges or gantries
    • B66C19/002Container c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5/00Base supporting structures with legs
    • B66C5/02Fixed or travelling bridges or gantries, i.e. elongated structures of inverted L or of inverted U shape or tripods
    • B66C5/08Fixed or travelling bridges or gantries, i.e. elongated structures of inverted L or of inverted U shape or tripods with vertically invlinable runways or tr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6/00Girders, or track-suppor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r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岸桥,具备:一对海侧立柱;海侧上横梁;一对陆侧立柱;陆侧上横梁;前大梁;后大梁;以及大梁连接机构,通过所述大梁连接机构,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能够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移动,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被连结固定为水平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后大梁水平地下降,所述前大梁以在所述第一轴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且在所述第二轴相对于所述后大梁转动的方式仰起。该岸桥能够有效降低海侧轮压和陆侧轮压。

Description

岸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岸桥。
背景技术
岸桥(即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用于集装箱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港口机械设备。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岸桥具有更高的作业高度和更大外伸距,由此岸桥也相应地大型化,岸桥的轮压随此增加,对码头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存的码头大多为老码头,不具备足以支承这样大型的岸桥的承载力。
具体来说,现有的岸桥均为后大梁固定式,在工作状态(进行集装箱的装卸的工作工况)下,前大梁与后大梁水平地连结,在非工作状态(包括非工作工况和暴风工况)下,前大梁仰起。根据常规岸桥轮压分布情况,现有的岸桥在工作状态下海侧轮压大,在非工作状态下陆侧轮压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岸桥,能够应对大型船舶,且可有效降低轮压,降低码头成本,并且有利于岸桥的维护保养。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岸桥具备:一对海侧立柱;海侧上横梁,该海侧上横梁将所述一对海侧立柱的上端连结起来;一对陆侧立柱;陆侧上横梁,该陆侧上横梁将所述一对陆侧立柱的上端连结起来;前大梁,该前大梁在所述一对海侧立柱之间延伸;后大梁,该后大梁在所述一对陆侧立柱之间延伸;以及大梁连接机构,该大梁连接机构在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每侧的所述大梁连接机构具备:后大梁拉杆单元,该后大梁拉杆单元包括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该第一拉杆的下端与所述后大梁连结,该第二拉杆的下端在与所述第一拉杆的下端不同的位置与所述后大梁连结,并且所述第一拉杆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拉杆的上端连结;连接拉杆,该连接拉杆连接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上端和所述后大梁拉杆单元的上端;第一轴,该第一轴将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下端和所述前大梁连接为所述前大梁能够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第二轴,该第二轴将所述前大梁的后端和所述后大梁的前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第三轴,该第三轴将所述海侧上横梁的所述上端和所述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所述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以及第四轴,该第四轴将所述后大梁拉杆单元的上端和所述连接拉杆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通过所述大梁连接机构,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能够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移动,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被连结固定为水平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后大梁水平地下降,所述前大梁以在所述第一轴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且在所述第二轴相对于所述后大梁转动的方式仰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海侧上横梁包括上梁、下梁、将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结起来的一对斜撑梁、以及在所述一对斜撑梁之间以连结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一对连结柱,所述第一轴设置于所述连结柱的下端,所述第三轴设置于所述连结柱的上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具有后大梁升降机构,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陆侧上横梁的滑轮机构、设置于所述后大梁的卷筒、设置于所述后大梁的滑轮机构、以及钢丝绳,该钢丝绳挂绕于所述陆侧上横梁的滑轮机构、所述后大梁的卷筒以及所述后大梁的滑轮机构,通过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提升所述后大梁或使所述后大梁下降,从而通过所述大梁连接机构切换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在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转移时,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匀速地卷出所述钢丝绳,所述后大梁因重力而下降,并且所述前大梁仰起,在从非工作状态向工作状态转移时,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卷入所述钢丝绳,从而将所述后大梁提升,并且所述前大梁俯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还设有锁定装置,当通过该锁定装置实施锁定时,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的相对移动被限制,当所述锁定装置的锁定解除时,可通过驱动机构实现前、后大梁升降运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还具有前大梁牵拉单元,该前大梁牵拉单元具备:梯形架,该梯形架的下端在相比于接近所述前大梁的中心更接近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前大梁;梯形架撑管,该梯形架撑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前大梁的后端,该梯形架撑管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梯形架的上端;以及多个牵拉件,该多个牵拉件的下端彼此隔着间隔固定于所述前大梁,所述多个牵拉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梯形架的上端,在所述前大梁进行俯仰动作时,所述梯形架、所述多个牵拉件、所述梯形架撑管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所述第一轴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牵拉件的上端经由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梯形架的上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牵拉件中的一个为拉杆,所述多个牵拉件中的其余牵拉件为钢拉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牵拉件全部为拉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的后大梁固定式岸桥相比,由于在前大梁仰起时,后大梁水平地下降,能够有效地降低海侧轮压和陆侧轮压,为老码头配备大岸桥提供了可能,同时,对新码头来说,较低的轮压可降低码头土建成本。
此外,由于在梯形架撑管和梯形架之外还使用了多个钢拉索,大大减小了前大梁承载跨距,有效降低了前大梁高度,从而降低了海侧部分的重量和迎风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处于工作状态的岸桥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处于非工作状态的岸桥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海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岸桥的视图。
图4是表示从陆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岸桥的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1的A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岸桥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从图1的B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岸桥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处于工作状态的岸桥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7中的C-C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处于非工作状态的岸桥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D-D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0 岸桥
1 前大梁
10 海侧立柱
11 海侧上横梁
12 连结柱
13 前大梁牵拉单元
14 梯形架
15 梯形架撑管
16 上梁
17 下梁
18 斜撑梁
2 后大梁
20 陆侧立柱
21 陆侧上横梁
22 后大梁拉杆单元
221 第一拉杆
222 第二拉杆
23 锁定销(锁定装置)
24 锁定孔(锁定装置)
3 钢拉索(牵拉件)
30 连接件
4 连接拉杆
51 第一轴
52 第二轴
53 第三轴
54 第四轴
6 后大梁升降机构
60 滑轮机构
61 卷筒
62 滑轮机构
63 钢丝绳
7 小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0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岸桥100进行说明。
相对于本发明的岸桥100,所谓的海侧是指更靠近岸边的一侧,或者说更靠近船舶上待卸载的集装箱的一侧,所谓的陆侧是指与海侧相反的一侧,即,更为远离岸边,或者说更远离船舶上待卸载的集装箱的一侧。
图1、2、7~10中的海侧是纸面右侧,陆侧是纸面左侧。图3、5中的海侧是纸面外侧,陆侧是纸面里侧。图4、6中的海侧是纸面里侧,陆侧是纸面外侧。
岸桥100具备:一对海侧立柱10;海侧上横梁11,该海侧上横梁11将一对海侧立柱10的上端连结起来;一对陆侧立柱20;陆侧上横梁21,该陆侧上横梁21将一对陆侧立柱20的上端连结起来;前大梁1,该前大梁1在一对海侧立柱10之间延伸;后大梁2,该后大梁2在一对陆侧立柱20之间延伸;以及大梁连接机构,该大梁连接机构在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另外,岸桥100通过大车能够移动至装卸工作位置,通过大车车轮对码头地面施加轮压。
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长度方向是海陆方向,即图1、2、7~10中的纸面左右方向,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是与海陆方向正交且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即图3~6中的纸面左右方向。一对海侧立柱10和一对陆侧立柱20均相对于水平面竖立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大梁1和后大梁2是在宽度方向上各设置有一对的所谓的双箱梁结构。在双箱梁结构的情况下,所谓大梁连接机构在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是指针对宽度方向上的每一侧的前大梁1和后大梁2各设置一个大梁连接机构。
海侧上横梁11将一对海侧立柱10的上端连结起来可以是直接连结也可以是两者之间经由其他柱件或杆件而连结。同样,陆侧上横梁21将一对陆侧立柱20的上端连结起来可以是直接连结也可以是两者之间经由其他柱件或杆件而连结。
该后大梁2在一对陆侧立柱20之间延伸是指后大梁2相对于一对陆侧立柱20向陆侧伸出且向海侧伸出,在工作状态下,后大梁2的海侧端位于接近陆侧立柱20的位置,在非工作状态下,后大梁2的海侧端位于海侧立柱10和陆侧立柱20之间大致中央的位置。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状态下,后大梁2的前端相比陆侧立柱20稍稍向海侧伸出,由此,前大梁1的后端也延伸至陆侧立柱20附近。另外,后大梁2的前端是相对于后大梁2的后端位于海侧的一端,前大梁1的前端是相对于前大梁1的后端位于海侧的一端。
海侧上横梁11包括上梁16、下梁17、将上梁16和下梁17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结起来的一对斜撑梁18、以及在一对斜撑梁18之间以连结上梁16和下梁17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一对连结柱12。也即,海侧上横梁11整体为连结一对海侧立柱10的上端的梯形框架结构。
每侧的大梁连接机构具备:后大梁拉杆单元22,该后大梁拉杆单元22包括第一拉杆221和第二拉杆222,该第一拉杆221的下端与后大梁2连结,该第二拉杆222的下端在与第一拉杆221的下端不同的位置与后大梁2连结,并且第一拉杆221的上端和第二拉杆222的上端连结;连接拉杆4,该连接拉杆4连接连结柱12的上端和后大梁拉杆单元22的上端;第一轴51,该第一轴51将连结柱12的下端和前大梁1连接为前大梁1能够相对于连结柱12转动;第二轴52,该第二轴52将前大梁1的后端和后大梁2的前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第三轴53,该第三轴53将连结柱12的上端和连接拉杆4的一端连接为连接拉杆4能够相对于连结柱12转动;以及第四轴54,该第四轴54将后大梁拉杆单元22的上端和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
具体来说,连结柱12与海侧立柱10固定成无法相对移动,因此,第一轴51和第三轴53也相对于海侧立柱10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来说,在连结柱12的下端固定连结有向下梁17的下方伸出的一板件,该板件具有安装第一轴51的孔。另外,在连结柱12的上端固定连结有一板件,该板件具有安装第三轴53的孔。通过第一轴51将前大梁1与海侧上横梁11铰接,从而前大梁1能够相对于海侧上横梁11转动。通过第三轴53将连接拉杆4与海侧上横梁11铰接,从而连接拉杆4能够相对于海侧上横梁11转动。并且,第一轴51和第三轴53的铰接结构通过后述的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而能够连动。
另外,由第一拉杆221和第二拉杆222形成的后大梁拉杆单元22相对于后大梁2固定成无法移动,因此,第四轴4相对于后大梁2的位置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轴54将第一拉杆221的上端和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但是第四轴54只要将后大梁拉杆单元22的上端和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即可,例如可以是第四轴54将第二拉杆222的上端和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也可以是第一拉杆221和第二拉杆222的上端固定于一固定件,而第四轴54将该固定件和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拉杆221位于在从如图1观察时与陆侧立柱20重合的位置,第二拉杆222的下端与后大梁2连结在与后大梁2的前端相比位于后侧的位置,即,第二拉杆222的下端与后大梁2连结在与第一拉杆221相比位于后侧的位置。
另外,第二轴52相对于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位置也固定。本实施方式中的通过第一轴51~第四轴54的连接可以是任意的已知的铰接连接。由此形成了如下结构:连结柱12的下端经由第一轴51与前大梁1连接,前大梁1的后端经由第二轴52与后大梁2连接,连结柱12的上端经由第三轴53与连接拉杆4的一端连接,相对于后大梁2位置固定的后大梁拉杆单元22的上端经由第四轴54与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连接。由此,通过连接第一轴51~第四轴54的轴心可以得到一个假想的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该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中,连接第一轴51和第三轴53的第一假想边相对于海侧立柱10、海侧上横梁11位置固定,连接第一轴51和第二轴52的第二假想边相对于前大梁1位置固定,连接第二轴52和第四轴54的第三假想边相对于后大梁1位置固定,连接第三轴53和第四轴54的第四假想边相对于连接拉杆4位置固定,由第一假想边~第四假想边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在后文所述的前大梁1相对于第一轴51转动而仰起的动作中,第一假想边位置固定不动,作为其对边的第三假想边向下方平行移动,从而与该第三假想边位置固定的后大梁2水平地下降。
岸桥100还具有前大梁牵拉单元13,该前大梁牵拉单元13具备:梯形架14,该梯形架14的下端在相比于接近前大梁1的中心更接近连结柱12的位置固定于前大梁1;梯形架撑管15,该梯形架撑管15的下端固定于前大梁1的后端,该梯形架撑管15的上端固定于梯形架14的上端;以及多个钢拉索3,该多个钢拉索3的下端彼此隔着间隔固定于前大梁1,多个钢拉索3的上端固定于梯形架14的上端。参见图3,梯形架14是由两个竖立的侧架和连结两个侧架的上端的上架形成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大梁连接机构对应的梯形架撑管15和多个钢拉索3也在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有一组。也即,对应于梯形架14的每个侧架各设置一组梯形架撑管15和多个钢拉索3。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组的多个钢拉索3的上端经由连接件30固定于梯形架14的上端,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多个钢拉索3也可以直接固定于梯形架14。参见图3,两侧的钢拉索3例如分别经由连接件30连接于梯形架14的上架的两侧,梯形架14的侧架的下端固定于前大梁1的接近第一轴51的位置。梯形架撑管15的下端固定于前大梁1的后端,梯形架撑管15的上端连接于梯形架14的上架的两侧。在前大梁1进行俯仰动作时,梯形架14、多个钢拉索3、梯形架撑管15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第一轴51转动。
另外,多个钢拉索3的下端、梯形架14的下端、梯形架撑管15的下端例如可以是在前大梁1等间隔分布的结构,也可以是根据实际需要非等间隔地分布。
通过大梁连接机构,前大梁1和后大梁2能够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移动。
在工作状态下,前大梁1和后大梁2被连结固定为水平状态。所谓的水平状态也即,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位于同一线上,也即,小车7(图1~4中显示了装载有集装箱的小车7)可以沿着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轨道在海侧和陆侧之间进行移动进行集装箱的装卸的状态。
在非工作状态下,后大梁2水平地下降,前大梁1以在第一轴51相对于连结柱12转动且在第二轴52相对于后大梁2转动的方式仰起。也即,在图1、2中,前大梁1以第一轴5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前大梁1的后端连接着后大梁2水平地下降,前大梁1的前端仰起。
以下,对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切换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来说,该岸桥100还设有锁定装置,锁定装置是由锁定孔24和锁定销23形成的销接锁定结构,锁定孔24在后大梁拉杆单元22的上端的销接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孔24形成于第一拉杆222的顶端,锁定销23设置于陆侧上横梁21的下端。
当通过该锁定装置实施锁定时,锁定销23和锁定孔24锁定,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由此前大梁1和后大梁2连结固定为水平状态而处于工作状态。
当锁定装置的锁定解除时,也即,锁定销23从锁定孔24脱离,则前大梁1和后大梁2被允许相对移动,此时,设置为能够通过后大梁2的自重让后大梁2降下的结构。
为了让后大梁2稳定地下降,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升后大梁2还设置有后大梁升降机构6。
后大梁升降机构6具备:设置于陆侧上横梁21的滑轮机构60、设置于后大梁2的卷筒61、设置于后大梁2的滑轮机构62、以及钢丝绳63,该钢丝绳63挂绕于陆侧上横梁21的滑轮机构60、后大梁2的卷筒以及后大梁2的滑轮机构62。通过后大梁升降机构6提升后大梁2或使后大梁2下降,从而通过大梁连接机构切换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另外,后大梁升降机构6还包括减速箱、电机等驱动机构来驱动钢丝绳63的卷出和卷入。
在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转移时,后大梁升降机构6匀速地卷出钢丝绳63,后大梁2因重力而下降,并且前大梁1仰起。具体来说,参见图1、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卷筒61向一方向旋转,卷绕于卷筒61的钢丝绳63相继经由设置于陆侧上横梁21的滑轮机构60和设置于后大梁2的滑轮机构62卷出,使得在后大梁2下降时,钢丝绳63平稳地卷出,滑轮机构60和滑轮机构62之间的距离稳定地变大,从而后大梁2稳定匀速地下降。
在从非工作状态向工作状态转移时,后大梁升降机构6卷入钢丝绳63,从而将后大梁2提升,并且前大梁1俯下。具体来说,参见图1、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卷筒61向另一方向旋转,钢丝绳63相继经由设置于陆侧上横梁21的滑轮机构60和设置于后大梁2的滑轮机构62卷回卷筒61,从而滑轮机构60和滑轮机构62之间的距离稳定地缩短,直至成为前大梁1和后大梁2水平的工作状态。此外,在成为前大梁1和后大梁2水平的工作状态之后,锁定销24插入锁定孔23形成销接固定结构。
以下,对本发明的岸桥10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通过由第一轴51~第四轴54形成的假想的平行四边形结构,能够通过提升和下降后大梁2实现前大梁1的俯仰动作,后大梁2在该假想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四连杆机构作用下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由此,在岸桥100的非工作状态,前大梁1仰起后,后大梁2及安装于其上的部件高度充分下降,降低了风载荷及风载荷作用中心,降低了暴风工况下的轮压。同时,后大梁2部分的重心和风载荷作用中心向海侧移动,有效降低了暴风工况的陆侧轮压。根据计算,与常规岸桥相比,如本发明这样的铰接平衡式的岸桥100,暴风工况下陆侧轮压降低达25%,海侧轮压降低达10%,海、陆侧上拔力降低约30%。
(2)由于本岸桥后大梁及安装于其上的部件可升降,前大梁1与钢拉索3、梯形架14和梯形架撑管15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俯仰动作。前大梁1仰起后,后大梁2连同安装于其上的部件可以降低到相对较低的高度,工人可以快速到达后大梁维修区域,行车提升效率大大提高。高度降低后,一般的汽车吊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维修区域,维修更加便利。
(3)本发明中用钢拉索3代替传统的分段式工字梁构成的前大梁牵拉结构,大大减小了前大梁1承载跨距,通过多个钢拉索3,拉点之间距离变小,弯距变小,能够有效降低前大梁1高度,从而降低了海侧部分的重量和迎风面积,因此,工作状态的海侧轮压也有所改善,降低幅度在10%左右。另外,钢拉索3本身重量轻体积小,进一步减小迎风面积和岸桥整体重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前大梁1和后大梁2在宽度方向上各设置有一对的所谓双箱梁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设置有一个前大梁1和一个后大梁2的所谓单箱梁结构。在单箱梁结构的情况下,所谓大梁连接机构在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是指针对一个前大梁1和一个后大梁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大梁连接机构。
在单箱梁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与双箱梁结构一样,与大梁连接机构对应地多个钢拉索3在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有一组。但是,在单箱梁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一对大梁连接机构之间的前大梁1和后大梁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多个钢拉索3仅设置有一组。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对岸桥的前大梁的牵拉件全部为钢拉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前大梁的牵拉件可以有如下各种变形例:
(1)前大梁的多个牵拉件中至少一个为拉杆,至少一个为钢拉索。由此,能够增强前大梁的抗风强度。
(2)前大梁的多个牵拉件中的一个为拉杆,其余的牵拉件为钢拉索。并且该拉杆优选设置在靠近梯形架和前大梁的前端之间的中间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前大梁的抗风强度。
(3)前大梁的多个牵拉件全部由拉杆构成。
其中,构成前大梁的牵拉件的拉杆只要是刚性件即可,可以是中空的,也可以是实心的,该拉杆的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对岸桥的锁定装置是销接锁定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锁定装置可以是任意的已知的锁定结构,例如卡扣锁定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对第一轴将连结柱的下端和前大梁连接为前大梁能够相对于连结柱转动,第三轴将连结柱的上端和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连结柱转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有如下各种变形:
(1)第一轴将下梁和前大梁连接为前大梁能够相对于下梁转动,第三轴将上梁和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上梁转动。
(2)第一轴将连结柱的下端和前大梁连接为前大梁能够相对于连结柱转动,第三轴将上梁和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上梁转动。
(3)第一轴将下梁和前大梁连接为前大梁能够相对于下梁转动,第三轴将连结柱的上端和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连结柱转动。
也即,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海侧上横梁的下端和前大梁连接为前大梁能够相对于海侧上横梁转动,第三轴将海侧上横梁的上端和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海侧上横梁转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对岸桥的后大梁升降机构的一种具体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后大梁升降机构也可以不是由滑轮、卷筒、钢丝绳等的结构,而可以是任意已知的升降机构。

Claims (7)

1.一种岸桥,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海侧立柱;
海侧上横梁,该海侧上横梁将所述一对海侧立柱的上端连结起来;
一对陆侧立柱;
陆侧上横梁,该陆侧上横梁将所述一对陆侧立柱的上端连结起来;
前大梁,该前大梁在所述一对海侧立柱之间延伸;
后大梁,该后大梁在所述一对陆侧立柱之间延伸;以及
大梁连接机构,该大梁连接机构在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一对,
每侧的所述大梁连接机构具备:
后大梁拉杆单元,该后大梁拉杆单元包括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该第一拉杆的下端与所述后大梁连结,该第二拉杆的下端在与所述第一拉杆的下端不同的位置与所述后大梁连结,并且所述第一拉杆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拉杆的上端连结;
连接拉杆,该连接拉杆连接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上端和所述后大梁拉杆单元的上端;
第一轴,该第一轴将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下端和所述前大梁连接为所述前大梁能够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
第二轴,该第二轴将所述前大梁的后端和所述后大梁的前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
第三轴,该第三轴将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上端和所述连接拉杆的一端连接为所述连接拉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以及
第四轴,该第四轴将所述后大梁拉杆单元的上端和所述连接拉杆的另一端连接为能够相对转动,
通过所述大梁连接机构,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能够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移动,
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被连结固定为水平状态,
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后大梁水平地下降,所述前大梁以在所述第一轴相对于所述海侧上横梁转动且在所述第二轴相对于所述后大梁转动的方式仰起;
所述海侧上横梁包括上梁、下梁、将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连结起来的一对斜撑梁、以及在所述一对斜撑梁之间以连结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一对连结柱,
所述第一轴设置于所述连结柱的下端,所述第三轴设置于所述连结柱的上端;
具有后大梁升降机构,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具备:设置于所述陆侧上横梁的滑轮机构、设置于所述后大梁的卷筒、设置于所述后大梁的滑轮机构、以及钢丝绳,该钢丝绳挂绕于所述陆侧上横梁的滑轮机构、所述后大梁的卷筒以及所述后大梁的滑轮机构,
通过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提升所述后大梁或使所述后大梁下降,从而通过所述大梁连接机构切换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
在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转移时,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匀速地卷出所述钢丝绳,所述后大梁因重力而下降,并且所述前大梁仰起,
在从非工作状态向工作状态转移时,所述后大梁升降机构卷入所述钢丝绳,从而将所述后大梁提升,并且所述前大梁俯下;
还设有锁定装置,
当通过该锁定装置实施锁定时,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当所述锁定装置的锁定解除时,所述前大梁和所述后大梁被允许相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桥,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前大梁牵拉单元,该前大梁牵拉单元具备:
梯形架,该梯形架的下端在相比于接近所述前大梁的中心更接近所述海侧上横梁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前大梁;
梯形架撑管,该梯形架撑管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前大梁的后端,该梯形架撑管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梯形架的上端;以及
多个牵拉件,该多个牵拉件的下端彼此隔着间隔固定于所述前大梁,所述多个牵拉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梯形架的上端,
在所述前大梁进行俯仰动作时,所述梯形架、所述多个牵拉件、所述梯形架撑管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所述第一轴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牵拉件的上端经由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梯形架的上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牵拉件全部为钢拉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牵拉件中的至少一个为拉杆,所述多个牵拉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钢拉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岸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牵拉件中的一个为拉杆,所述多个牵拉件中的其余牵拉件为钢拉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牵拉件全部为拉杆。
CN202110565503.3A 2021-05-24 2021-05-24 岸桥 Active CN113233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5503.3A CN113233342B (zh) 2021-05-24 2021-05-24 岸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5503.3A CN113233342B (zh) 2021-05-24 2021-05-24 岸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33342A CN113233342A (zh) 2021-08-10
CN113233342B true CN113233342B (zh) 2024-05-17

Family

ID=77138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5503.3A Active CN113233342B (zh) 2021-05-24 2021-05-24 岸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3334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5432A (en) * 1991-05-10 1995-01-31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Water area structure using placing member for underwater ground
CN102139831A (zh) * 2011-01-25 2011-08-03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集装箱起重机及其装箱和卸箱方法
CN106946154A (zh) * 2017-05-04 2017-07-14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岸桥柔性立柱
CN215048164U (zh) * 2021-05-24 2021-12-07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岸桥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5432A (en) * 1991-05-10 1995-01-31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Water area structure using placing member for underwater ground
CN102139831A (zh) * 2011-01-25 2011-08-03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集装箱起重机及其装箱和卸箱方法
CN106946154A (zh) * 2017-05-04 2017-07-14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岸桥柔性立柱
CN215048164U (zh) * 2021-05-24 2021-12-07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岸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33342A (zh) 202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54843B1 (ko) 화물을 선박으로부터 그리고/또는 선박으로 운반하기 위한 플랜트
CN109653105B (zh) 箱梁桥悬臂施工挂篮主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1559905A (zh) 一种缆载吊机
CN114845950A (zh) 起重机、包括这种起重机的船舶以及用于竖起细长结构的方法
CN107476195B (zh) 一种悬索桥运送加劲梁的运梁滑车系统
CN215048164U (zh) 岸桥
CN114031004A (zh) 一种吊运机
RU2307783C1 (ru) Башенный кран
CN213867346U (zh) 适应梁底高度变化的桥梁检查车
CN113233342B (zh) 岸桥
CN110040638B (zh) 一种安装悬索桥劲性梁的缆载吊机装置及安装方法
JPS6218474B2 (zh)
US4220246A (en) Sheave adjustable balance crane
NL2028124B1 (en) installation vessel
CN115744675A (zh) 海上浅水区大型构件吊装设备及其吊装方法
CN214270025U (zh) 支撑平台和集装箱装卸设备
US20060226105A1 (en) Mobile crane
CN107245957B (zh) 一种空中无轨架设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和设备
CN111453630A (zh) 桥面吊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1391727A (zh) 吊车
CN201334310Y (zh) 超高大跨轻型门式吊机
EP0551665A1 (en) Crane relocation and erection
CN219670023U (zh) 安装在墩柱上使用的吊挂装置
CN219751719U (zh) 短距起吊翻渣的龙门吊
CN201099587Y (zh) 一种大吨位平台吊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