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9717B -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9717B CN112889717B CN202110205544.1A CN202110205544A CN112889717B CN 112889717 B CN112889717 B CN 112889717B CN 202110205544 A CN202110205544 A CN 202110205544A CN 112889717 B CN112889717 B CN 1128897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lapia
- cryptocaryon irritans
- seawater
- infection
- fi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01K61/13—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S2.将海水驯化后的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本发明通过将红罗非鱼与卵形鲳鲹进行混养,混养比例为3:20,罗非鱼数量为19尾/m2,可显著降低卵形鲳鲹的载虫量,提高其存活率;能有效地防控刺激隐核虫对易感刺激隐核虫鱼类的二次重复感染,能够达到预防与防治刺激隐核虫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值得在海水鱼养殖中进行推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疾病防控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鱼体外寄生的原生动物纤毛虫,几乎可以感染我国南方所有养殖海水硬骨鱼类,如卵形鲳鲹、大黄鱼和石斑鱼等;感染严重可引起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该病是目前海水鱼养殖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每年可造成数亿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刺激隐核虫防治研究工作,包括免疫防治、药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方面。免疫防治包括疫苗和免疫增强剂的研发,其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效果,但由于刺激隐核虫难以在体外进行大批量培养,使得生产上商用疫苗未得到应用。药物防治的开发包括传统药物,如福尔马林,以及中草药复方和植物天然化合物等,实验室研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杀虫效果,但由于养殖海水环境属于开放性大水体,使得药物浸泡难以达到所需杀虫的浓度;加上缺乏所开发药物在鱼体内代谢分布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导致了实验室所开发的具有杀虫效果的药物难以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生态防治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防治方法,其防控手段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面。近年来关于刺激隐核虫的生态防治研究有:通过鱼池铺垫铜合金板来杀灭附着的包囊,或者铺垫垫布移除附着的包囊;以及利用虾与鱼混养,通过摄食包囊来达到降低刺激隐核虫感染的目的。其中生物防控具有最低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且更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对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
罗非鱼具有广盐性和杂食性的特点,有研究报道刺激隐核虫可以感染莫桑比克罗非鱼,但没有具体的数据表明罗非鱼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专利CN106508754A公开了一种利用滤食性动物的滤食能力来清除养殖水体中刺激隐核虫纤毛幼虫,从而控制纤毛幼虫密度的生物防治方法,但刺激隐核虫的发展划分为滋养体、包囊前体、胞囊和纤毛幼虫,一旦纤毛幼虫从包囊中释放出来,纤毛幼虫就会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感染宿主,造成爆发感染,所以这种方法不能将刺激隐核虫在早期就扼杀,无法做到预防与防治的双重作用。因此罗非鱼是否可以通过摄食刺激隐核虫包囊来达到预防和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亟需进一步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对刺激隐核虫生物防控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本发明根据罗非鱼广盐性和杂食性的特点,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后,将其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用于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
S2.将海水驯化后的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
罗非鱼具有杂食性,其能够摄食附着在底部的刺激隐核虫包囊,进而能够降低水体里刺激隐核虫的密度,从而减少刺激隐核虫对鱼体的感染,最终达到防控的目的。
优选地,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方法为:将罗非鱼从淡水中转移至10~14‰盐度的海水中养殖1~2d,然后以4~8‰/2d的速度增加海水盐度至24~28‰。
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方法为:将罗非鱼从淡水中转移至12‰盐度的海水中养殖2d,然后以6‰/2d的速度增加海水盐度至28‰。
具体地,将罗非鱼从淡水中转移至浓度为12‰盐度的海水中养殖2d,然后以6%/2d的速度海水盐度至24‰,最后再增加海水盐度至28‰。
优选地,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条件为:罗非鱼的规格为2~5g,养殖密度为80~120尾/m3,水温为26~36℃,连续曝氧。
更优选地,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条件为:罗非鱼的规格为4~5g,养殖密度为100尾/m3,水温为26~32℃,连续曝氧。
进一步更优选地,海水驯化过程中静水养殖。
更优选地,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饲养条件为:每天按鱼体重的3%投喂饲料,每次投喂1.5%,每天投喂2次。
优选地,步骤S2中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的混养比例为2~5尾:15~25尾,罗非鱼的数量为15~20尾/m2。
更优选地,步骤S2中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的混养比例为3尾:20尾,罗非鱼的数量为19尾/m2。
优选地,所述罗非鱼为广盐性罗非鱼品种。
更优选地,所述罗非鱼为红罗非鱼。
优选地,所述易感染刺激隐核虫的鱼为海水养殖硬骨鱼。
更优选地,所述易感染刺激隐核虫的鱼为卵形鲳鲹、大黄鱼或石斑鱼。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易感染刺激隐核虫的鱼为卵形鲳鲹。
优选地,步骤S2中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混养时的饲养条件为:浓度为26±1‰盐度海水的水体,水温26~30℃,连续曝氧,不投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根据罗非鱼广盐性和杂食性的特点,将罗非鱼进行快速地海水驯化后,将其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通过罗非鱼摄食附着在底部的刺激隐核虫包囊,进而降低水体里刺激隐核虫的密度,从而减少刺激隐核虫对鱼体的感染,最终达到防控的目的。本发明的方法可显著降低易感刺激隐核虫鱼类的载虫量,提高其存活率,能有效地防控刺激隐核虫对易感刺激隐核虫鱼类的二次重复感染,能够达到预防与防治刺激隐核虫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值得在海水鱼养殖中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红罗非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敏感性统计结果图。其中,Control-pompano为单养卵形鲳鲹对照,Polyculture为混养卵形鲳鲹与红罗非鱼,Control-tilapia单养红罗非鱼对照。
图2中(A)为红罗非鱼摄食包囊的状态;(B)为摄食前水体中的包囊;(C)为摄食后水体中的包囊。
图3为红罗非鱼对水体中包囊的摄食效果与水体中包囊数量的关系图。
图4为红罗非鱼摄食包囊5h后的卵形鲳鲹中的刺激隐核虫寄生丰度统计结果图。
图5为混养后卵形鲳鲹的载虫量统计结果图。
图6为罗非鱼与卵形鲳鲹混养组与对照组的累计存活率统计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
以下实施例的红罗非鱼和卵形鲳鲹均购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基地。
实施例1红罗非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敏感性测定
1、实验方法
为评价红罗非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敏感性,对红罗非鱼(3.94±0.53g)进行刺激隐核虫人工感染,并与卵形鲳鲹(13.07±2.37g)进行比较。共设置3组实验:
第1组为单养卵形鲳鲹30尾,作为对照组1;
第2组为单养红罗非鱼6尾,作为对照组2;
第3组为混养卵形鲳鲹与红罗非鱼,其中设置卵形鲳鲹30尾,红罗非鱼6尾。
每组3个平行,分别在9个水箱中暂养。每个水箱装有100升海水,并加入孵化2小时内的3000个刺激隐核虫幼虫,感染2h;然后将感染后3个组的鱼转移到干净的水箱。在感染后第2和第3天,按照Zhong et al.,2020(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0.735482)的方法计算每组鱼体中刺激隐核虫的寄生丰度。
2、实验结果
结果如图1所示,在混养卵形鲳鲹与红罗非鱼组中,红罗非鱼的寄生虫丰度比卵形鲳鲹的寄生虫丰度低88.40%;另外,单养红罗非鱼组的寄生虫丰度比单养卵形鲳鲹组的寄生虫丰度低41.32%;同时,混养组中红罗非鱼的寄生虫丰度也显著低于单养红罗非鱼组。以上结果说明,红罗非鱼不对刺激隐核虫易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用于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来防治刺激隐核虫感染。
实施例2红罗非鱼摄食刺激隐核虫包囊的效果测定
1、实验方法
(1)红罗非鱼摄食刺激隐核虫的包囊消耗率测定
用直径为20cm的玻璃平板在严重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卵形鲳鲹下收集包囊前体。将采集的包囊前体进行计数(N1),包囊数的范围控制在为96~1475个/平板。然后将平板转移至120L的圆形水箱,在水箱中加入50L海水,并在每个水箱中加入1条红罗非鱼(4.45±1.06g),并持续曝氧。让红色罗非鱼在5小时内摄食包囊,最后取出平板,计数剩余的包囊数(N2),计算红罗非鱼对包囊的消耗率:包囊消耗率=(N1-N2)/5。
(2)红罗非鱼摄食包囊后卵形鲳鲹的感染程度测定
为评估红罗非鱼摄食水体中包囊后卵形鲳鲹的感染程度,共设置两组实验:
第1组设置为60条卵形鲳鲹,作为对照组;
第2组设置为60条卵形鲳鲹和9条红罗非鱼。
其中每组中的鱼平均分到3个120升的水箱(第2组每个水箱中,红罗非鱼和卵形鲳鲹的比例为3尾:20尾),水箱中加入80升的海水。在实验开始时,往每个水箱加入50个活包囊,然后让红罗非鱼在水箱中摄食包囊5个小时。然后将实验组中的所有红罗非鱼从水箱中撤出,持续观察两组中留下的卵形鲳鲹,直到卵形鲳鲹的鳍和皮肤上出现白点,然后计算被感染卵形鲳鲹的刺激隐核虫寄生丰度。
2、实验结果
结果如图2~4所示,图2(A)为红罗非鱼摄食包囊的状态,(B)为啄食前水体中的包囊,(C)为啄食后水体中的包囊;图3显示红罗非鱼对包囊的消耗率与海水中包囊的数量呈正相关,其中1条红罗非鱼的最高包囊消耗率为207.6个包囊/h;而图4显示,通过红罗非鱼摄食包囊5h后,卵形鲳鲹中的刺激隐核虫寄生丰度比对照组低60.68%。以上结果说明红罗非鱼能高效摄食水体中刺激隐核虫的包囊,降低水体中鱼类的感染率,具有很好的刺激隐核虫感染防控效果。
实施例3利用红罗非鱼混养对刺激隐核虫进行生物防控
一、实验方法
1、红罗非鱼的海水驯化
以红罗非鱼为例,每个养殖桶暂养50尾红罗非鱼(4.46±0.78g,育成2周),养殖密度为100尾/m3;水温为26~32℃,连续曝氧,静水养殖;将红罗非鱼转移至12‰盐度的海水中养殖2天,然后以6‰/2d的速度增加增加海水盐度至24‰,最后再增加海水盐度至28‰。每天按鱼体重量3%的饲料投喂,每次投喂1.5%,每天投喂2次(8:00、16:00)。
2、红罗非鱼与卵形鲳鲹混养实验
以卵形鲳鲹为感染对象,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卵形鲳鲹暂养
240尾卵形鲳鲹(8.10±2.79g)暂养于500L的养殖桶,水温为26~30℃,连续曝氧,流水养殖。每天按鱼体重量3%的饲料投喂,每次投喂1.5%,每天投喂2次(7:30、15:30)。每3天刷洗一次养殖桶底部,避免刺激隐核虫感染。
(2)刺激隐核虫感染实验
将孵化2h内的刺激隐核虫幼虫用于感染240尾卵形鲳鲹,感染剂量为400只幼虫/尾卵形鲳鲹,水体的体积为240L,静水感染2h。感染后按上述(1)的条件进行暂养。
(3)混养实验
观察到刺激隐核虫感染卵形鲳鲹体表出现“白点”后,然后将240尾卵形鲳鲹随机分为3组,每组60尾,剩下的60尾作为阴性对照不参与实验,每组再分成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卵形鲳鲹;将海水驯化后的红罗非鱼加入3个组中,分别加入0、6和9尾,使得三组的养殖密度分别为0、13和19尾红罗非鱼/m2,分组具体如下:
对照组:单养卵形鲳鲹60尾(每个平行的养殖密度为20尾卵形鲳鲹);
实验组1:混养卵形鲳鲹60尾与红罗非鱼6尾(每个平行的养殖密度为20尾卵形鲳鲹和2尾红罗非鱼),红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3尾/m2;
实验组2:混养卵形鲳鲹60尾与红罗非鱼9尾(每个平行的养殖密度分为20尾卵形鲳鲹和3尾红罗非鱼),红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9尾/m2。
将以上分组的鱼养殖于120L白桶,桶底面积为0.159m2。在感染后第6~10天每组各平行分别取样5尾卵形鲳鲹,收集鱼体脱落的包囊,并计数,并每天记录各组的死鱼数,统计累积存活率。
二、实验结果
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图1显示在混养实验中,经过二次重复感染后,13(实验组1)和19尾/m2组(实验组2)中卵形鲳鲹的载虫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2.91%和97.22%,图2显示感染后第12天相对于对照组的存活率为分别为73.33%和97.78%。以上结果表明了红罗非鱼可以通过清除包囊从而降低刺激隐核虫对鱼体的二次感染,有效地防控刺激隐核虫的感染,且以养殖密度为卵形鲳鲹:红罗非鱼=20尾:3尾、19尾红罗非鱼/m2的防控效果最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及思路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罗非鱼进行海水驯化;
S2.将海水驯化后的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进行混养,
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方法为:将罗非鱼从淡水中转移至10~14‰盐度的海水中养殖1~2d,然后以4~8‰/2d的速度增加海水盐度至24~28‰;
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条件为:罗非鱼的规格为2~5g,养殖密度为80~120尾/m3,水温为26~36℃,连续曝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方法为:将罗非鱼从淡水中转移至12‰盐度的海水中养殖2d,然后以6‰/2d的速度增加海水盐度至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海水驯化的条件为:罗非鱼的规格为4~5g,养殖密度为100尾/m3,水温为26~32℃,连续曝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的混养比例为2~5尾:15~25尾,罗非鱼的数量为15~20尾/m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罗非鱼与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的混养比例为3尾:20尾,罗非鱼的数量为19尾/m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罗非鱼为广盐性罗非鱼品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罗非鱼为红罗非鱼。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易感刺激隐核虫的鱼类为海水硬骨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05544.1A CN112889717B (zh) | 2021-02-24 | 2021-02-24 |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05544.1A CN112889717B (zh) | 2021-02-24 | 2021-02-24 |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9717A CN112889717A (zh) | 2021-06-04 |
CN112889717B true CN112889717B (zh) | 2022-03-15 |
Family
ID=76106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0554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889717B (zh) | 2021-02-24 | 2021-02-24 |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897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03060B (zh) * | 2021-12-13 | 2022-11-15 | 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利用海蜇防治隐核虫病的养殖系统及治理病害的方法 |
CN117063866A (zh) * | 2023-08-23 | 2023-11-17 | 中山大学 | 一种物理防控海水鱼类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感染的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50454A (zh) * | 2012-01-13 | 2012-07-11 | 厦门大学 | 一种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预测方法 |
CN105746410A (zh) * | 2016-04-08 | 2016-07-13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的生产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5976A (zh) * | 2015-05-06 | 2015-09-09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金钱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方法 |
CN105532534A (zh) * | 2015-12-18 | 2016-05-04 | 中山大学 | 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
CN105994021A (zh) * | 2016-04-08 | 2016-10-12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卵形鲳鲹苗种的生产方法 |
CN106508754B (zh) * | 2016-11-02 | 2019-10-11 | 集美大学 |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
WO2019101739A1 (en) * | 2017-11-21 | 2019-05-31 | 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Ecologie (Nioo-Knaw) | Treatment of parasitic infections of fish surfaces |
-
2021
- 2021-02-24 CN CN202110205544.1A patent/CN1128897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50454A (zh) * | 2012-01-13 | 2012-07-11 | 厦门大学 | 一种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预测方法 |
CN105746410A (zh) * | 2016-04-08 | 2016-07-13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的生产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刺激隐核虫生物学和刺激隐核虫病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成奇等;《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1015;第16-23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9717A (zh) | 2021-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66046B (zh) |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 |
US8100086B2 (en) | Method of promoting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penaeus shrimps | |
CN112889717B (zh) | 一种利用罗非鱼生物防控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 | |
CN111713438A (zh) | 一种优质高产南美白对虾虾苗培育的方法 | |
Benetti | Spawning and larval husbandry of flounder (Paralichthys woolmani) and Pacific yellowtail (Seriola mazatlana), new candidate species for aquaculture | |
CN105368749B (zh) |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包含该菌株的饲料添加剂 | |
CN103210863A (zh) | 一种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的方法 | |
CN117598228B (zh) | 一种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培育方法 | |
CN108967278A (zh) | 一种金钱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 |
WO2012079427A1 (zh) | 一种通过罗非鱼控制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方法 | |
Dadiono et al. | Health Management of Humpback Grouper Larvae (Cromileptes altivelis) in BBRBLPP Gondol | |
CN107087560B (zh) | 南美白对虾与金鲳鱼生态混养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 |
CN102124973A (zh) | 一种金钱鱼生殖调控与全人工繁殖方法 | |
CN111248117A (zh) | 一种光唇鱼的繁育方法 | |
CN108575829B (zh) | 一种刺激隐核虫局部感染斜带石斑鱼皮肤的免疫模型构建方法 | |
CN105994020A (zh) |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斜带石斑鱼苗种的生产方法 | |
CN114568358A (zh) | 一种标准化热带海胆人工繁育与中间养成的方法 | |
Chen et al. | Artificial spawning, hatchery and culture of the tropical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using non-living food | |
Li et al. | Freshwater pearl culture | |
CN117502312A (zh) | 一种工厂化循环水鳜鱼驯食饲料的方法 | |
CN114375912B (zh) | 一种全雄青虾规模化繁育的方法 | |
US6705556B2 (en) |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inducing tolerance to viral infection in aquatic animals | |
CN102057883A (zh) | 蛭弧菌游泳体菌液在海参育苗中的应用 | |
CN101379953A (zh) | 梭子蟹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方法 | |
CN115720862A (zh) | 一种提高松江鲈放流成活率的野化训练养殖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