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9356B -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9356B
CN112889356B CN201980064405.2A CN201980064405A CN112889356B CN 112889356 B CN112889356 B CN 112889356B CN 201980064405 A CN201980064405 A CN 201980064405A CN 112889356 B CN112889356 B CN 1128893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housing
cover
cover portion
cur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4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9356A (zh
Inventor
高木贵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89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93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93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93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5K5/0214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ith means 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rain water or dus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9Other details of the casing, e.g. wall structure, passage for a connector, a cable, a shaf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05K7/20918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the components being isolated from air flow, e.g. hollow heat sinks, wind tunnels or f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以具备电气设备用壳体(2)和收容于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电气设备(3)为特征的电力控制装置(1)。其中,电气设备用壳体(2)特征在于,收容电气设备(3),具备:壳体主体(10);外罩体(20),其具备平板状外罩部(21)、第1弯曲外罩部(24)和第2弯曲外罩部(25),安装于壳体主体(10)而覆盖开口(10b);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其设于壳体主体(10)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将壳体主体(10)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密封;和连通部(60),其在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侧在沿着平板状外罩部(21)的一边(21a、21b)的方向上延伸而设,在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壳体主体(10)之间与外部连通。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考
本申请主张在2018年10月29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8-203257号的优先权,将该在先的申请的公开整体为了参考而引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将与太阳能电池连接并具备将来自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的功能的电气设备收容在壳体的功率调节器(电力变换装置)等电力控制装置,以家庭用为中心不断普及。这样的电力控制装置由于多设置于室外,因此对收容电气设备的壳体要求高的防水性。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具备有开口的主体壳体和覆盖主体壳体的开口的前面外罩的壳体中,将前面外罩设为:除了覆盖主体壳体的开口的前面外罩正面以外还一体设置覆盖主体壳体的顶面的前面外罩顶面的结构,由此将壳体的上侧设为前面外罩顶面和主体壳体的顶面重叠的二重结构,来提高防水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8-608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设备用壳体收容电气设备,特征在于,具备:壳体主体,其具有开口;外罩体,其具备矩形的平板状外罩部和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的一边相连的弯曲外罩部,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而覆盖所述开口;密封构件,其设于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将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密封;和连通部,其在所述弯曲外罩部的内侧在沿着所述平板状外罩部的所述一边的方向上延伸而设,在所述弯曲外罩部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与外部连通。
另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控制装置特征在于,具备:本公开所涉及的任意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和收容于所述电气设备用壳体的电气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主体的立体图。
图4图1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的第4壁侧的部分以及第5壁侧的部分处的纵截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外罩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的安装了外罩体以及电气设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隔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设于弯曲外罩部的内侧的连通部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连通部的与壳体主体的第4壁一侧处的外部的连通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连通部的与壳体主体的第5壁一侧处的外部的连通结构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现有的电力控制装置的壳体不仅谋求上述的防水等功能性,还谋求更高的设计性(审美性)。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确保功能性且提高了设计性的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提供确保功能性且提高了设计性的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以下参考附图来详细地例示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控制装置1具备电气设备用壳体2和收容于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电气设备3。
图1中示意示出的电气设备3,例如与设置于住宅的屋顶等的太阳能电池连接,且具备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的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并输出到住宅的电气系统的电力变换功能。即,电力控制装置1构成为家庭用的功率调节器(电力变换装置)。
电力控制装置1还能设为在电气设备用壳体2中除了收容例如上述的具备电力变换功能的电气设备3以外,还收容燃料电池、蓄电池、换气用风扇等功能或结构不同的多种类的电气设备的结构。作为上述的蓄电池,例如能使用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另外,在电气设备用壳体2中,除了收容电气设备3以外,还能收容例如隔热件、缓冲件等构件。进而,收容于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电气设备3并不限于上述的具备太阳能电池用的电力变换功能的电气设备,例如也可以是燃料电池、变电装置、具备将电力向商用电力系统提供的功能的设备等、具有其他功能或结构的电气设备。
电力控制装置1能设置于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控制装置1例如在住宅的外壁使用安装配件、架台等来设置。
电力控制装置1并不限于设置于室外,还能设置于室内等其他场所。
电气设备用壳体2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壳体主体10、外罩体20、第1隔壁30、第2隔壁31、上外罩40以及下外罩50。
如图3所示那样,壳体主体10成为具有第1壁11、第2壁12、第3壁13、第4壁14以及第5壁15的箱型。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10成为铝合金的铸造品,第1壁11、第2壁12、第3壁13、第4壁14以及第5壁15一体相连而设。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容易且生产率良好地制造具有上述形状的壳体主体10。
壳体主体10并不限于上述的铝合金的铸造品,也可以为铸铁等其他金属的铸造品。另外,壳体主体10并不限于金属的铸造品,例如还能设为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品等用其他材质形成的壳体主体。进而,壳体主体10还能设为:将相互分体形成的第1壁11、第2壁12、第3壁13、第4壁14以及第5壁15通过焊接、粘接、紧固等手段相互一体连结的结构。
第1壁11具有相互平行的第1边11a以及第2边11b。另外,第1壁11具有分别与第1边11a以及第2边11b正交且相互平行的第3边11c以及第4边11d。如此地,第1壁11成为具有4个边11a~11d的外形为矩形的板状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壁11构成壳体主体10的背面。
第2壁12成为细长的矩形的板状,在第1边11a与第1壁11直角地相连。第3壁13成为与第2壁12同样的细长的矩形的板状,在第2边11b与第1壁11直角地相连,使得与第2壁12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壁12以及第3壁13相互平行地对置,分别构成朝向壳体主体10的侧方的侧面。
第4壁14成为细长的板状,与第1壁11的第3边11c直角地相连,并且与第2壁12的以及第3壁13的成为图3中上方侧的上边直角地相连。第4壁14成为具有向相对于第2壁12以及第3壁13从第1壁11离开的方向突出的梯形的突出部分的形状,该突出部分的与第1壁11的面平行的面成为第4壁14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1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壁14构成朝向壳体主体10的上方的顶面。
第5壁15成为具有与第4壁14同样的梯形的突出部分的细长的板状,与第1壁11的第4边11d直角地相连,并且与第2壁12以及第3壁13的成为图3中下方侧的下边直角地相连,使得与第4壁14对置。第5壁15的突出部分的与第1壁11的面平行的面,成为第5壁15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15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5壁15构成朝向壳体主体10的下方的底面。
如图4所示那样,壳体主体10的内部成为收容空间10a,电气设备3配置于收容空间10a。壳体主体10的与第1壁11对置侧成为开口10b,通过将外罩体20从壳体主体10拆下来使开口10b与外部连通,能通过开口10b在收容空间10a配置电气设备3。
如图5所示那样,外罩体20成为截面U字形状,具有:平板状外罩部21;覆盖第2壁12的第1侧面外罩部22;覆盖第3壁13的第2侧面外罩部23;与平板状外罩部21和第1侧面外罩部22相连的第1弯曲外罩部24;和与平板状外罩部21和第2侧面外罩部23相连的第2弯曲外罩部25。
外罩体20例如将钢铁、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制的1片板材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根据该结构,由于能通过单纯的弯曲加工来形成,因此能容易且低成本地形成具有上述形状的外罩体20。外罩体20的板厚能任意设定,例如可以设为0.3mm~3.5mm。
外罩体20并不限于将1片板材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还能设为将相互分体形成的平板状外罩部21、第1侧面外罩部22、第2侧面外罩部23、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通过焊接、粘接、紧固等手段相互一体连结的结构。另外,外罩体20并不限于金属制,例如也可以是设为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品等用其他材质形成的外罩体。
平板状外罩部21,具有与壳体主体10的第1壁11的第1边平行的第1边21a以及第2边21b。另外,平板状外罩部21具有与第1壁11的第3边11c平行的第3边21c以及第4边21d。如此地,平板状外罩部21成为具有4个边21a~21d的外形为矩形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状外罩部21构成覆盖壳体主体10的前面的开口10b的前面外罩部。
第1弯曲外罩部24与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1边21a一体相连。第1弯曲外罩部24将与第1边21a平行的轴设为中心轴,从第1边21a向第1壁11侧弯曲,使得成为中心角为90度的圆弧状。
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2边21b一体相连。第2弯曲外罩部25将与第2边21b平行的轴设为中心轴,从第2边21b向第1壁11侧弯曲,使得成为中心角为90度的圆弧状。
第1侧面外罩部22成为与第2壁12平行的矩形的板状,与第1弯曲外罩部24一体相连。同样地,第2侧面外罩部23成为与第3壁13平行的矩形的板状,与第2弯曲外罩部25一体相连。
在第1侧面外罩部22以及第2侧面外罩部23分别设有2个安装孔26(第1侧面外罩部22的安装孔26仅示出1个)。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那样,在壳体主体10的第2壁12以及第3壁13,分别在第1壁11的侧方,分为第4壁14侧和第5壁15侧而设置2个螺丝孔18。如图1所示那样,外罩体20通过使在外罩体20的安装孔26插通的螺丝构件4在壳体主体10的对应的螺丝孔18螺丝结合来安装于壳体主体10。安装于壳体主体10的外罩体20覆盖壳体主体10的开口10b。
如上述那样,通过将外罩体20设为具有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结构,能使外罩体20的外观成为角部带圆的外观漂亮的结构。由此,能使具备上述形状的外罩体20的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1与不在外罩体20设置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情况相比设计性(审美性)更高。
圆弧状弯曲的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例如可以将其半径设为10mm以上。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将设置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而形成的角部带圆的形状给视觉辨识者充分加深印象。因此,能使利用外罩体20以及该外罩体20的电力控制装置1设计性(审美性)更高。
圆弧状弯曲的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例如可以将其半径设为20~80mm的范围。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将设置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而形成的角部带圆的形状给视觉辨识者适度加深印象。因此,能使利用外罩体20以及外罩体20的电力控制装置1设计性(审美性)进一步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外罩体20设为具有平板状外罩部21、第1侧面外罩部22、第2侧面外罩部23、第1弯曲外罩部24和第2弯曲外罩部25的截面U字形状,因此能使外罩体20的外观成为夹着平板状外罩部21的两方的角部带圆的、进一步漂亮的外观。由此,能使利用上述形状的外罩体20以及该外罩体20的电力控制装置1与不在外罩体设置弯曲外罩部的情况相比设计性(审美性)进一步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侧面外罩部22以及第2侧面外罩部23覆盖壳体主体10的第2壁12以及第3壁13。根据这样的结构,能防止直接用手摸到被电气设备3所产生的热加热的壳体主体10的第2壁12以及第3壁13。
如图3、图4所示那样,在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设置回水部16。回水部16沿着第4壁14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14a,并且形成为向相对于第4壁14的朝向壳体主体10的外侧的面14b从第5壁15远离的方向(图4中上方)突出的壁状。回水部16与第4壁14一体相连而设,回水部16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面构成第4壁14的端面14a。
在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且第1壁11的延伸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时,回水部16成为从作为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的面14b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能减低积存于面14b上的雨水等水流向端面14a侧。
如图4所示那样,第4壁14的朝向壳体主体10的外侧的面14b,倾斜成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侧(第4壁14的端面14a侧)向第1壁11侧慢慢地接近第5壁15。由此,在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且第1壁11的延伸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时,能将积存于作为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的面14b的雨水等水通过该倾斜流向从第4壁14的端面14a远离的方向。
面14b的倾斜角度α能设定成任意的角度。例如面14b的倾斜角度α能相对于与第1壁1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1°~35°的角度。通过设为该角度,通过倾斜的面14b,不会使壳体主体10大型化,就能将雨水等水有效果地流向从第4壁14的端面14a远离的方向。
壳体主体10还能设为在第4壁14的朝向壳体主体10的外侧的面14b一体地具备散热片17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片17具有与回水部16一体相连的第1散热片部17a。另外,在第1壁11一体相连地设置向从面14b向从第5壁15远离的方向突出的区划壁部11e,散热片17具有相对于第1散热片部17a空开间隔配置并与区划壁部11e一体相连的第2散热片部17b。进而,散热片17具有与区划壁部11e以及第1壁11的外侧面一体相连的第3散热片部17c。第1散热片部17a、第2散热片部17b以及第3散热片部17c,分别成为向第2壁12与第3壁13之间多片排列而配置的结构。壳体主体10通过一体具备散热片17,能使收容于收容空间10a的电气设备3所产生的热效率良好地排出到外部。
如图3、4所示那样,在第2壁12以及第3壁13分别一体设置向从第5壁15远离的方向从面14b突出的区划壁部12a、13a。在区划壁部12a、13a,分别贯通区划壁部12a、13a的矩形的贯通孔12b、13b将其1个缘部与面14b相连而设。这些贯通孔12b、13b通过第4壁14的面14b的第1散热片部17a与第2散热片部17b之间的部分而在面14b的全范围相连。因此,即使由于以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朝向上方的姿态配置电力控制装置1而在面14b积存了雨水等水,也能使该水通过贯通孔12b、13b排出到第2壁12或第3壁13的外侧。
还能设为:在第2壁12以及第3壁13的、朝向壳体主体10的外侧的外面设置分别在与第1边11a或第2边11b平行的方向(纵向)上延伸的多条(图示的情况下是2条)的纵肋13c、和分别与纵肋13c正交的多条(图示的情况下是5条)横肋13d的结构。在图3中未图示设于第2壁12的外面的纵肋和横肋,但在第2壁12的外面,也设置与设于第3壁13的外面的纵肋13c和横肋13d同样的纵肋和横肋。由此,能对第2壁12以及第3壁13提高刚性且薄型化以及轻量化,并且能使收容于收容空间10a的电气设备3所产生的热在第2壁12以及第3壁13有效果地散热。
如图4所示那样,在壳体主体10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1密封构件5和第2密封构件6。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分别具有:将壳体主体10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密封成雨水等水不会侵入的程度的防水功能。
在第4壁14的端面14a,设置有向第1壁11侧U字形状凹陷且与第3边11c平行地笔直延伸的槽状部分14c。在本实施方式中,槽状部分14c设于回水部16的部分。槽状部分14c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底面,构成第4壁14的端面14a的一部分。
第1密封构件5,形成为具有与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1边21a同程度的长度的截面矩形的棒状。如图3所示那样,第1密封构件5以与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1边21a平行地延伸的姿态配置在槽状部分14c的内部。如图4所示那样,在外罩体20安装于壳体主体10的状态下,第1密封构件5被夹入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的一部分的槽状部分14c的底面、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1边21a侧的部分之间。由此,第1密封构件5成为向压缩方向以给定的比例弹性变形的状态,将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密封。
在第5壁15的端面15a,设置向第1壁11侧U字形状凹陷且与第4边11d平行地笔直延伸的槽状部分15b。槽状部分15b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底面,构成第5壁15的端面15a的一部分。
第2密封构件6,形成为具有与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2边21b同程度的长度的截面矩形的棒状。如图3所示那样,第2密封构件6,以与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2边21b平行地延伸的姿态配置在槽状部分15b的内部。如图4所示那样,在外罩体20安装于壳体主体10的状态下,第2密封构件6被夹入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的端面15a的一部分的槽状部分15b的底面、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2边21b侧的部分之间。由此,第2密封构件6成为向压缩方向以给定的比例弹性变形的状态,将第5壁15的端面15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密封。
如此地,通过在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的端面15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2密封构件6,能防止雨水等水从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的端面15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侵入到壳体主体10的内部即收容空间10a。
上述的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例如能用合成橡胶、高弹体等弹性体形成。另外,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也可以用乙丙橡胶的发泡体即橡胶海绵形成。另外,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还能设为上述以外的结构或材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分别配置在设于端面14a、15a的槽状部分14c、15b,但也可以设为不在端面14a、15a设置槽状部分14c、15b而是将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配置于端面14a、15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的结构。另外,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矩形,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等其他形状。
如图6所示那样,在壳体主体10设置第1隔壁30和第2隔壁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隔壁30和第2隔壁31分别与壳体主体10以及外罩体20分体形成,使用螺丝构件7安装在壳体主体10并固定于壳体主体10。
第1隔壁30与壳体主体10的第2壁12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相连配置。第1隔壁30形成为相对于在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与第1侧面外罩部22之间延伸的第2壁12倾斜的壁状。
第2隔壁31与壳体主体10的第3壁13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相连配置。第2隔壁31形成为相对于在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与第2侧面外罩部23之间延伸的第3壁13倾斜的壁状。
第1隔壁30和第2隔壁31由于向形状以及壳体主体10的安装结构基本相互相同,因此以下基于第2隔壁31来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那样,第2隔壁31具有:与第3壁13平行的平坦的板状的第1面部31a;与第1壁11平行的平坦的板状的第2面部31b;和形成为相对于第1面部31a以及第2面部31b两方倾斜的平坦的板状并在第1面部31a与第2面部31b之间一体相连而设的第3面部31c。在第2面部31b以及第3面部31c,分别设置有插通螺丝构件7的2个(合计4个)贯通孔31d。
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分别例如将钢铁、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制的1片板材进行板金加工来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容易且低成本形成具有上述形状的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并不限于将金属制的1片板材进行板金加工来形成,例如还能设为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品等用其他材质、制造方法形成的结构。
第2隔壁31的第3面部31c,具有和第4壁14与第5壁15的间隔对应的长度,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和第4壁14的梯形的突出部分的端面14a与第3壁13之间的倾斜面对置,在另一端侧和第5壁15的梯形的突出部分的端面15a与第3壁13之间的倾斜面对置。另外,第2面部31b在一端侧与第4壁14的端面14a的一部分对置,在另一端侧与第5壁15的端面15a的一部分对置。进而,第1面部31a与第3壁13的朝向与第2壁12相反侧的面的端部对置。通过将这样的结构的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安装在壳体主体10,壳体主体10的开口10b被第4壁14的端面14a、第5壁15的端面15a、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区划。由于第1隔壁30的第2面30b比第2壁12更向第3壁13侧偏离而配置,第2隔壁31的第2面31b比第3壁13更向第2壁12侧偏离人配置,因此,由第4壁14的端面14a、第5壁15的端面15a、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区划的开口10b的从第2壁12向第3壁13的方向的宽度,比第2壁12与第3壁13的间隔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隔壁30和第2隔壁31设为与壳体主体10以及外罩体20分体形成并安装于壳体主体10的结构。因而,在通过开口10b将电气设备3配置在壳体主体10的内部的收容空间10a时,能通过将第1隔壁30和第2隔壁31从壳体主体10拆下,来将开口10b扩大成具有第2壁12与第3壁13的间隔的大小。由此,能向壳体主体10的收容空间10a容易地配置电气设备3。
如图3所示那样,在第4壁14,配置遍及梯形的突出部分的端面14a和倾斜面而延伸的第1副密封构件32。第1副密封构件32被夹入第2隔壁31的第2面部31b与第4壁14的端面14a之间,并且被夹入第2隔壁31的第3面部31c与突出部分的倾斜面之间,具有将它们之间密封成水不会侵入程度的防水功能。另外,在第5壁15配置遍及梯形的突出部分的端面15a和倾斜面而延伸的第2副密封构件33。第2副密封构件33被夹入第2隔壁31的第2面部31b与第5壁15的端面15a之间,并且被夹入第2隔壁31的第3面部31c与突出部分的倾斜面之间,具有将它们之间密封成水不会侵入程度的防水功能。进而,在第3壁13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配置第3副密封构件34。如图8所示那样,第3副密封构件34被夹入第2隔壁31的第3面部31c与第3壁13的朝向与第1壁11相反侧的端面之间,具有将它们之间密封成水不会侵入程度的防水功能。如此地,第2隔壁31与壳体主体10之间被第1副密封构件32、第2副密封构件33以及第3副密封构件34密封。因此,防止雨水等水从第2隔壁31与壳体主体10之间侵入到壳体主体10的内部(收容空间10a)。
如图8所示那样,在第2隔壁31的第2面部31b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隔壁用密封构件35。如图6所示那样,隔壁用密封构件35形成为沿着第2隔壁31的第2面部31b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棒状。隔壁用密封构件35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与第1密封构件5的一端以碰在一起的状态相连,隔壁用密封构件35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与第2密封构件6的一端碰在一起的状态相连。隔壁用密封构件35,被夹入的第2面部31b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具有将它们之间密封成水不会侵入程度的防水功能。
如此地,在壳体主体10的开口10b与覆盖开口10b的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配置第1密封构件5、第2密封构件6以及2个隔壁用密封构件35,使得包围开口10b。因此,能更加减低从壳体主体10的开口的雨水等水的侵入。
如图8所示那样,在外罩体20的第1弯曲外罩部24的内侧,设置连通部60。同样地,在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侧也设置连通部60。设于第1弯曲外罩部24的内侧的连通部60和设于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侧的连通部60,除了是左右对称以外是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基于设于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侧的连通部60来进行说明。
连通部60在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侧构成为在沿着平板状外罩部21的第2边21b的方向上延伸的空间。如图9所示那样,连通部60的成为第4壁14侧的一端,在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与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之间的间隙61与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外部连通。另外,如图10所示那样,连通部60的成为第5壁15侧的另一端,在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与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之间的间隙62与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外部连通。如此地,连通部60构成作为在第2弯曲外罩部25的部分从第4壁14侧向第5壁15侧贯通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空间。
如图9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4壁14的端面14a与第3壁13之间,一体设置外周面圆弧状弯曲的凸边部14d,在凸边部14d的外周面与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61。凸边部14d的圆弧状的外周面的半径比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半径小。由此,间隙61成为从端面14a侧慢慢扩展凸边部14d的外周面与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的间隔的形态。
如图10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5壁15的端面15a与第3壁13之间一体设置外周面圆弧状弯曲的凸边部15c,在凸边部15c的外周面与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62。凸边部15c的圆弧状的外周面的半径比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半径小。由此,间隙62成为从端面15a侧慢慢扩展凸边部15c的外周面与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的间隔的形态。
在以将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时,连通部60能作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排水路发挥功能。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1,如图1所示那样以将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的姿态设置在室外。这时,电力控制装置1,以壳体主体10的第1壁11朝向住宅的外壁等的姿态配置。从电气设备3向住宅的内部的电力系统以及太阳能电池延伸的布线,从朝向壳体主体10的下侧的第5壁15以及设于下外罩50的孔向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外侧引出。
若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的姿态在室外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雨水等水就有可能会积存于面14b上。
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1中,由于电气设备用壳体2在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具备第1密封构件5,因此能防止雨水等水从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侵入到壳体主体10的内部即收容空间10a。特别在以将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的姿态配置电力控制装置1的情况下,虽然有时会在面14b上积存雨水等水,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积存于面14b上的雨水等水从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侵入壳体主体10的内部(收容空间10a)。
另一方面,即使在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1密封构件5,也有可能成为水一直积存于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的状态。
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用壳体2中,在与平板状外罩部21相连的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侧,设置连通部60,其在沿着平板状外罩部21的边21a、21b的方向上延伸,且在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壳体主体10之间与外部连通。由此,能将积存于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的水从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凸边部14d之间的间隙61取入到连通部60,将取入的水沿着作为排水路发挥功能的连通部60流到下方。另外,能将沿着连通部60流到下方的水从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的凸边部15c之间的间隙62排出到外部。因此,防止积存于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的水通过毛细管现象等而侵入壳体主体10的内部,从而能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防水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4壁14设置具有圆弧状的外周面的凸边部14d,来使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第4壁14之间的间隙61成为沿着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的细长的狭缝状。由此,从间隙61取入到连通部60的水沿着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流动,从而能更加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防水性。
在此,考虑除了将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用第1密封构件5密封以外、还在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凸边部14d之间夹入防水密封,来将它们之间密封的结构。但在该情况下,在将外罩体20向壳体主体10嵌入时,防水密封的各部位被向着从平板状外罩部21朝向端面14a的方向压缩,分别不被向与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内周面垂直的方向压缩。其结果,在防水密封的各部位处的压缩率中出现偏倚,在防水密封的压缩不充分的部分产生褶皱等,防水性有可能变得不充分。
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用壳体2中,由于不在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与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凸边部14d之间设置防水密封,将积存于端面14a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的水通过连通部60积极地排出到外部,因此能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的防水性。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对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1确保防水这样的功能性,并能通过在外罩体20设置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来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1的设计性(审美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用壳体2中,在壳体主体10的端面14a、15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1密封构件5以及第2密封构件6,并在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与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也设置隔壁用密封构件35。由此,能使第1密封构件5、第2密封构件6以及隔壁用密封构件35的整体在与第1壁11垂直的方向上压缩。因此,使第1密封构件5、第2密封构件6以及隔壁用密封构件35的整体以固定的压缩率压缩,从而能将壳体主体10的开口10b通过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进行防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用壳体2中,在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与壳体主体10之间设置第1副密封构件32、第2副密封构件33以及第3副密封构件34。这些第1副密封构件32、第2副密封构件33以及第3副密封构件34,均被夹在第2隔壁的第3面部31c与平行于其的壳体主体10的面之间并被压缩。在第1隔壁30侧也同样。换言之,第1副密封构件32、第2副密封构件33以及第3副密封构件34分别使其整体在相对于与第1壁11垂直的方向倾斜的1个方向上被压缩。因此,第1副密封构件32、第2副密封构件33以及第3副密封构件34的整体分别以固定的压缩率被压缩,从而能将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与壳体主体10之间更加防水。因而,能更加减低从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与壳体主体10之间的水的侵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壳体主体10设置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能将连通部60通过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相对于壳体主体10的内部(收容空间10a)隔离。由此,通过使得流过连通部60的雨水等水难以侵入到壳体主体10的内部,能更加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1的防水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设置回水部16。若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且第1壁11的延伸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回水部16就成为从成为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的面14b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因此,积存于面14b上的雨水等水被回水部16遮挡,从而减低了流向端面14a侧的情况。
如此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4壁14设置沿着端面14a且向从第5壁15远离的方向突出的回水部16,因此在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且第1壁11的延伸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时,能减低积存于面14b上的雨水等水流向端面14a侧。由此,减低了积存于面14b上的雨水等水到达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的情况,从而能更加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1的防水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第4壁14的朝向壳体主体10的外侧的面14b,设为倾斜成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侧(第4壁14的端面14a侧)向第1壁11侧逐渐接近第5壁15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且第1壁11的延伸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时,能使积存于成为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的面14b的雨水等水通过该倾斜流向从第4壁14的端面14a远离的方向,并能使该水在积存到达到端面14a的程度前从贯通孔12b、13b排出到外部。从贯通孔12b、13b排出的水通过壳体主体10的第2壁12与外罩体20的第1侧面外罩部22之间或壳体主体10的第3壁13与外罩体20的第2侧面外罩部23之间流向下方,从壳体主体10或外罩体20的下端排出到外部。由此,进一步减低了积存于面14b的水到达端面14a的情况,从而能更加提高电气设备用壳体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1的防水性。
上外罩40是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那样,装备于壳体主体10,使得从上方覆盖第4壁14的朝向壳体主体10的外侧的端面14a。在上外罩40设置将通过散热片17散出的热排出到外部的多个狭缝状的排出孔41。通过设为装备上外罩40的结构,能防止直接用手摸到被来自电气设备3的热加热的壳体主体10的散热片17或面14b。
下外罩50是合成树脂制,如图6所示那样,装备于壳体主体10,使得覆盖第5壁15的下侧。下外罩50能将从连通部60的下侧的间隙62排出的水从设于给定位置的排出孔排出到外部。通过设为装备下外罩50的结构,能防止直接用手摸到被来自电气设备3的热加热的壳体主体10的第5面15。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进行种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外罩体20设为具备第1弯曲外罩部24以及第2弯曲外罩部25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仅具备1个弯曲外罩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壳体主体10仅设置与该弯曲外罩部对应的一方的隔壁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外罩体20设为具备第1侧面外罩部22以及第2侧面外罩部23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不具备第1侧面外罩部22以及第2侧面外罩部23的结构。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电气设备用壳体2设置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但电气设备用壳体2还能设为不具备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使连通部60作为配置于壳体主体10的收容空间10a的基于换气风扇的换气通路发挥功能。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设为与壳体主体10以及外罩体20分体形成并安装于壳体主体10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还能设为与壳体主体10一体设置的结构。另外,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还能设为与壳体主体10以及外罩体20分体形成并安装于外罩体20的结构。进而,第1隔壁30以及第2隔壁31还能设为与外罩体20一体设置的结构。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0设置回水部16,但还能设为不设回水部16的结构。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面14b倾斜成从平板状外罩部21侧向第1壁11侧逐渐接近第5壁15,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不倾斜的结构。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1密封构件5,并在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的端面15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2密封构件6,但在以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朝向上方的姿态配置电力控制装置1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仅在壳体主体10的第4壁14的端面14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设置第1密封构件5、在壳体主体10的第5壁15的端面15a与外罩体20的平板状外罩部21之间不设第2密封构件6的结构。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以将第4壁14的面14b朝向上方且第1壁11的延伸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姿态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但并不限于此,设置电力控制装置1时,姿态能种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电力控制装置
2   电气设备用壳体
3   电气设备
4   螺丝构件
5   第1密封构件
6   第2密封构件
7   螺丝构件
10  壳体主体
10a 收容空间
10b 开口
11  第1壁
11a 第1边
11b 第2边
11c 第3边
11d 第4边
11e 区划壁部
12  第2壁
12a 区划壁部
12b 贯通孔
13  第3壁
13a 区划壁部
13b 贯通孔
13c 纵肋
13d 横肋
14  第4壁
14a 端面
14b 面
14c 槽状部分
14d 凸边部
15  第5壁
15a 端面
15b 槽状部分
15c 凸边部
16  回水部
17  散热片
17a 第1散热片部
17b 第2散热片部
17c 第3散热片部
18  螺丝孔
20  外罩体
21  平板状外罩部
21a 第1边
21b 第2边
21c 第3边
21d 第4边
22  第1侧面外罩部
23  第2侧面外罩部
24  第1弯曲外罩部
25  第2弯曲外罩部
26  安装孔
30  第1隔壁
30b 第2面部
31  第2隔壁
31a 第1面部
31b 第2面部
31c 第3面部
31d 贯通孔
32  第1副密封构件
33  第2副密封构件
34  第3副密封构件
35  隔壁用密封构件
40  上外罩
50  下外罩
60  连通部
61  间隙
62  间隙
α   倾斜角度

Claims (7)

1.一种电气设备用壳体,收容电气设备,所述电气设备用壳体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主体,其具有开口;
外罩体,其具备矩形的平板状外罩部和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的一边相连的弯曲外罩部,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而覆盖所述开口;
密封构件,其设于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将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密封;
连通部,其在所述弯曲外罩部的内侧在沿着所述平板状外罩部的所述一边的方向上延伸而设,在所述弯曲外罩部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与外部连通;
隔壁,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侧壁倾斜的壁状,将所述连通部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内部隔离;和
隔壁用密封构件,其设于所述隔壁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将所述隔壁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密封,
所述连通部,由所述弯曲外罩部和所述隔壁之间的空间构成,
所述隔壁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所述外罩体分体形成,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
由所述隔壁划分的开口比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开口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是箱型,具有:
矩形的第1壁;
与所述第1壁的第1边相连的第2壁;
与所述第2壁对置且与所述第1壁的第2边相连的第3壁;
与所述第1壁的第3边、所述第2壁以及所述第3壁相连的第4壁;和
与所述第4壁对置且与所述第1壁的第4边、所述第2壁以及所述第3壁相连的第5壁,
所述密封构件在所述第4壁的朝向与所述第1壁相反侧的端面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之间与所述一边平行地延伸而设,
所述弯曲外罩部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的所述一边向所述第1壁侧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体是截面U字形状,具有:
所述平板状外罩部;
覆盖所述第2壁的第1侧面外罩部;
覆盖所述第3壁的第2侧面外罩部;
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和所述第1侧面外罩部相连的第1所述弯曲外罩部;和
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和所述第2侧面外罩部相连的第2所述弯曲外罩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4壁设置沿着所述第4壁的朝向与所述第1壁相反侧的端面且向从所述第5壁离开的方向突出的回水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壁的朝向所述壳体主体的外侧的面倾斜成从所述平板状外罩部侧向所述第1壁侧逐渐接近所述第5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排水路。
7.一种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用壳体;和
收容于所述电气设备用壳体的电气设备。
CN201980064405.2A 2018-10-29 2019-10-02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Active CN1128893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3257 2018-10-29
JP2018-203257 2018-10-29
PCT/JP2019/039004 WO2020090337A1 (ja) 2018-10-29 2019-10-02 電気機器用ケース及び電力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9356A CN112889356A (zh) 2021-06-01
CN112889356B true CN112889356B (zh) 2023-04-28

Family

ID=7046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405.2A Active CN112889356B (zh) 2018-10-29 2019-10-02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4240A1 (zh)
EP (1) EP3876686A4 (zh)
JP (1) JP7057838B2 (zh)
CN (1) CN112889356B (zh)
WO (1) WO2020090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95415B2 (en) * 2021-03-29 2024-09-17 GAF Energy LLC Electrical components for photovoltaic systems
USD1033372S1 (en) * 2022-05-30 2024-07-02 Beijing Tusen Zhitu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onic controlle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7090A (ja) * 2010-06-08 2012-01-26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照明装置
CN102404978A (zh) * 2010-08-02 2012-04-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WO2014181656A1 (ja) * 2013-05-07 201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2015216323A (ja) * 2014-05-13 2015-12-03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の内部排水構造
JP2016157743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屋外設置用電気機器
JP2017093220A (ja) * 2015-11-13 2017-05-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排水構造及び電力制御装置
JP2018060827A (ja) * 2016-09-30 2018-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設備
CN108604496A (zh) * 2016-01-28 2018-09-28 伊凯基电容器有限公司 用于电气功率电容器的设置在壳体中的绕组的低电感电气外部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0007Y2 (zh) * 1986-02-28 1991-08-22
US5175873A (en) * 1990-12-24 1992-12-29 Motorola, Inc. Water resistant selective call receiver
US5946501A (en) * 1994-05-24 1999-08-3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aterproof and/or water-resistant camera
US5713048A (en) * 1994-05-24 1998-01-2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aterproof and/or water-resistant camera
DE19647723C1 (de) * 1996-11-19 1998-04-09 Loh Kg Rittal Werk Rahmengestell für einen Schaltschrank
US6532152B1 (en) * 1998-11-16 2003-03-11 Intermec Ip Corp. Ruggedized hand held computer
JP2000232275A (ja) * 1999-02-09 2000-08-22 Toshiba Corp 電力量計等の縦型防水ケース
KR200366174Y1 (ko) * 2004-07-29 2004-11-08 하나코비 주식회사 휴대폰 보관 케이스
US7850032B2 (en) * 2005-01-28 2010-12-14 Carnevali Jeffrey D Sealed window for dry box
JP4683191B2 (ja) * 2005-02-08 2011-05-11 Nok株式会社 二部材間の密封構造
JP4257318B2 (ja) * 2005-07-01 2009-04-22 Necモバイリング株式会社 簡易防水型筐体
JP5891520B2 (ja) * 2011-12-28 2016-03-23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
JP5384688B2 (ja) * 2012-04-12 2014-01-08 未来工業株式会社 機器収容ボックスの蓋体回動規制装置
US20160234953A1 (en) * 2013-09-16 2016-08-11 Jeffrey S. Ellingson Self-Draining Gasket for an Enclosure
DE102013110383A1 (de) * 2013-09-19 2015-03-19 Aesculap Ag Verriegelbares Druckgehäuse
EP2853981B1 (de) * 2013-09-27 2015-11-18 Pentair Technical Solutions GmbH Gehäuse für elektrische Geräte
CN205142690U (zh) * 2015-11-10 2016-04-06 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储能装置用机箱
JP6830234B2 (ja) * 2016-09-30 2021-0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設備
CN106793688B (zh) * 2016-12-15 2019-01-11 重庆科川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散热变频器
CN107278078B (zh) * 2017-08-23 2019-06-04 邢台绿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交通信号机
CN107613698A (zh) * 2017-10-31 2018-01-19 黄石先达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远程监控报警温度控制器的防尘装置
CN107911997A (zh) * 2017-11-21 2018-04-13 天津市晟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散热防雨型服务器机柜
CN207744263U (zh) * 2017-12-06 2018-08-17 东文高压电源(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压电源专用机箱外壳
CN207897261U (zh) * 2018-03-19 2018-09-21 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一种拆卸式光端机外壳
JP7084284B2 (ja) * 2018-11-28 2022-06-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用ケース及び電力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7090A (ja) * 2010-06-08 2012-01-26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照明装置
CN102404978A (zh) * 2010-08-02 2012-04-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WO2014181656A1 (ja) * 2013-05-07 201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2015216323A (ja) * 2014-05-13 2015-12-03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の内部排水構造
JP2016157743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屋外設置用電気機器
JP2017093220A (ja) * 2015-11-13 2017-05-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排水構造及び電力制御装置
CN108604496A (zh) * 2016-01-28 2018-09-28 伊凯基电容器有限公司 用于电气功率电容器的设置在壳体中的绕组的低电感电气外部接头
JP2018060827A (ja) * 2016-09-30 2018-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気設備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池现荣 ; 张军华 ; .铜合金外壳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机电元件.2007,(01),全文. *
赵磊 ; 冯进 ; 金亚东 ; .关于闸板防喷器侧门密封方式的探讨.科技信息.2013,(06),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7838B2 (ja) 2022-04-20
CN112889356A (zh) 2021-06-01
EP3876686A1 (en) 2021-09-08
EP3876686A4 (en) 2022-08-10
US20220224240A1 (en) 2022-07-14
WO2020090337A1 (ja) 2020-05-07
JPWO2020090337A1 (ja)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11702B (zh) 电气设备用箱体以及电气设备装置
CN113170589B (zh) 电气装置外壳和电力控制装置
JP4594198B2 (ja) 電気接続箱
US9603269B2 (en) Modular enclos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CN112889356B (zh)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JP6443307B2 (ja) 排水構造及び電力制御装置
EP2364074B1 (en) Housing of waterproof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31550B (zh) 变换器装置
US10555428B2 (en) Board unit
JP2017183621A (ja) 電子機器
JP6370402B2 (ja) ハウジング、特に工業用ハウジング
JP6160303B2 (ja)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US9040820B2 (en) Solar power inverter with sealing means
CN205355723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接线盒和空调室内机
CN109564013B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JP7241002B2 (ja) 電気機器用ケース
JP2021090353A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WO2020110463A1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筐体、電力変換装置、筐体及び電気機器
CN220379926U (zh) 电控盒和空调设备
CN217485623U (zh) 电池包
CN114640034A (zh) 电箱
JP200403708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7068374A (ja) 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