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2367A - 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2367A
CN112882367A CN202011333157.8A CN202011333157A CN112882367A CN 112882367 A CN112882367 A CN 112882367A CN 202011333157 A CN202011333157 A CN 202011333157A CN 112882367 A CN112882367 A CN 112882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over
handle
end surface
image form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331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野顺一
石光宏树
石川泰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82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2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备设有把手的壳体的设备中,减少操作者握持把手时施加于外装的负荷,减少结构体和外罩盖的连接部,并且确保安全性。本发明的设备包括壳体(101)和覆盖壳体(101)的外侧的外罩盖(30),壳体(101)具备把手部(20)。把手部(20)具有从外罩盖(30)向外侧露出的端部面(201),以及从端部面(201)形成角度延伸到设备内部的上面(202)。外罩盖(30)在外罩面(301)上具有围住端部面(201)的孔形状(302)。孔形状(302)的缘部具有与上面(202)对向的对向区域(303)。

Description

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开发了在有限布局内设置把手的技术,以在维持管理时能够抬起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该技术改善了设置在装置的外装上的搬运用的嵌入式把手的拉拽方向(横向)的强度,并且改善了设有该嵌入式把手的外装部件对于壳体的组装性。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当操作者握持把手时,由于要握持外罩盖,因此,必须牢固地进行外罩盖的固定的同时,在施力的部分设计增强材料和加强筋,因此,存在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5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设有把手的壳体的设备中,减少操作者握持把手时施加于外装的负荷,减少结构体和外罩盖的连接部,并且确保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设备包括壳体和覆盖上述壳体的外侧的外罩盖,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把手部;
上述把手部具有从上述外罩盖向外侧露出的端部面,以及从上述端部面形成角度延伸到上述设备内部的上面;
上述外罩盖在外罩面上具有围住上述端部面的孔形状;
上述孔形状的缘部具有与上述上面对向的对向区域。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设有把手的壳体的设备中,减少操作者握持把手时施加于外装的负荷,减少结构体和外罩盖的连接部,并且确保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图。
图2的(A)、(B)是说明一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体的一例的斜视图。
图3是说明安装一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罩盖的一例的斜视图。
图4是说明以往的把手的问题点的图。
图5是说明以往的把手的其他问题点的图。
图6是说明以往的把手的又一个问题点的图。
图7的(A)~(C)是说明实施形态1的把手部的一例的图。
图8的(A)、(B)是说明从外罩面侧看实施形态1的壳体和外罩盖的外罩面和端部面的示意图。
图9的(A)~(C)是说明实施形态2的把手部的一例的图。
图10的(A)~(C)是说明实施形态3的把手部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壳体和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所示的实施形态,而是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如其他实施形态、追加、修正、删除等,无论哪种样态,只要发挥本发明的作用、效果,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首先,说明适用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壳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图。
图像形成装置将由扫描单元B获得的图像信号在使得感光体、充电、显影、清洁单元一体化的成像单元L通过来自写入单元N的曝光,使其显影化,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K上。
单面通纸时,如箭头X所示,由二次转印辊F转印到从供纸托盘I经由定位辊G运送来的转印纸上,由定影单元D定影之后,在排纸单元C和排纸托盘P之间设置终结处理O,对转印纸进行分类及装订等的后处理,排出到排纸托盘P。
另外,在双面通纸时,与单面一样,由二次转印辊F转印到转印纸上,定影之后,如箭头Y所示,在排纸单元C分叉,排纸、翻转到终结处理O的上部,通过双面单元E后,再次从定位辊G,在背面转印/定影,经排纸单元C之后,在终结处理O进行分类及装订等,排出到排纸托盘P。
在图1中,除了上述之外,还表示ADF(自动文书传送器,Auto Document Feeder)A、手动托盘H、废调色剂瓶J、调色剂瓶M。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壳体的成为框架的结构体进行说明。
图2是说明一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体的一例的斜视图,(A)是从前侧(正面)和右侧面看结构体的图,(B)是从前侧和左侧面看结构体的图。
结构体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前后具备侧板(以下记载为“打印机侧板”)。具体而言,作为打印机侧板,表示为侧板(前)1、侧板(前下右)2、侧板(后)3、侧板(右)6、侧板(左)7、侧板(后上)8。另外,结构体由定影支撑、右下支撑、左上支撑、左下支撑4、基座14结合前后的打印机侧板而构成。
打印机侧板以高精度保持图像载体、定影装置、转印装置、定位辊等。在图2中未图示图像载体、定影装置、转印装置、定位辊等。
在结构体前后的打印机侧板上设有终结处理保持用的前后侧板(侧板(后上)8)(以下记载为“终结处理侧板”)。并且,在终结处理侧板(前后)上设置扫描器放置台(支持板(扫描器、FIN)5),虽然未图示,扫描器设置在扫描器放置台上。
在结构体上设有抬高或移动本体时使用的把手(右前把手10、右后把手11、左后把手13)。
在图2中,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表示支撑(前下)9、支撑(左下)12、支架(支持扫描器右)15、以及支架(支持扫描器左)16。
图3是说明安装一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罩盖的外观的一例的斜视图。外罩盖30表示由多个盖部件构成的例子。在此省略详细说明。在图3中,表示围在外罩盖30的右前把手10和右后把手11、扫描器21、打印部22、以及壳体内终结处理23。
在此,说明以往的把手的问题点。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市场上当用户或服务人员想使图像形成装置位置移动,或在图像形成装置下安装供纸托盘选项等时,会设置把手(也称为“把手部”),使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被抬起。在有限的布局内,开发便于操作者握持的把手,例如,使外罩盖本身具有把手形状,使壳体具有把手形状而使外罩盖形成在把手内的形状,这些为人们所公知。
在将把手设置在外罩盖的例子(例如专利文献1)中,如图4所示,由于外罩盖强度不够,需要用多个螺钉等固定在把手的周边和结构体。具体地说,在图4的挖入式把手中,在外装部件111p的与把手部15p的里面侧上部151p对向的位置,设置固定在壳体的框架的增强部件14p,同时,在把手部15p的里面侧上部151p设置肋13p。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操作者握持把手时,握持外罩盖,因此,必须牢固地进行外罩盖的固定,同时,在施力部分设置增强部件或肋,从而导致成本的提高。
另外,作为将把手设置在结构体的例子,如图5的虚线所围住的部分所示,把手92由作为结构体的框架形成,外罩盖93绕入框架的下侧。在这样的结构中,产生以下(1)、(2)的问题。
(1)操作者握持把手92的情况下,将手伸入到把手下面921,握持外罩盖93。虽然把手92的强度没有问题,但握持把手92时的负荷点为外罩盖93,施加负荷。如果外罩盖93的固定不牢固,则外罩盖93会扭曲变形,操作者无法稳定地握持把手92。另外,产生外罩盖93从结构体脱落的可能性,存在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因此,为了确保安全性,必须将外罩盖93牢固地固定在结构体上,结构体和外罩盖93的固定处(连接部)变多。
(2)由于外罩盖93绕入把手内,在框架的下方需要长度B,把手92的空隙A的高度无法取得。布局上,在上下方向受尺寸限制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插入手的空隙A变小,因此,操作者难以将手插入。
另外,作为在结构体设置把手的另一例子,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外罩盖93面向把手92,并且在高度方向接近负荷点。因此,存在以下问题:操作者将手伸入把手下面921,握持把手92时,对外罩盖93也施加负荷,外罩盖容易向左右方向偏移,导致出现间隙,产生容易夹手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设备将外罩盖和把手部件作为独立体,当操作者握持把手时,降低来自把手的力施加到外罩盖的负荷,减少成为壳体框架的结构体和外罩盖的连接部,同时,形成确保安全性的形状。
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设备的用于将装置本体抬高的把手形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形成将图像形成装置的把手设置在结构体(框架)侧,使外罩盖成为把手的上方的结构。这样一来,由于不握持外罩盖而直接握持设置在结构体侧的把手,因此,操作者能够稳定地握持装置,可维持安全性。另外,由于不直接向外罩盖施加负荷,不会产生外罩盖的偏移,因此,能够减少外罩盖与结构体的连接部。通过削减连接部,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减少布局上的限制等。
第二,使得外罩盖不绕入把手内,消除图5的长度B的距离。由此,可以扩展把手的间隙A,因此,操作者易于将手伸入到把手,易握持把手。
特别是,对于高度方向上受布局限制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扩展把手的间隙,具有有利于操作性的效果。
第三,将覆盖外罩盖的把手上方的部分设为朝与外罩面逆方向突出的突出形状(突出部)。这样一来,由于与把手的重叠量增加,操作者握持把手时,能够进一步防止因外罩盖偏移而产生的外罩盖与把手之间的间隙。由此,操作者能够稳定地握持把手,可维持安全性。
第四,在外罩盖和把手之间设置阶梯差D。具体而言,作为结构体的一部分的把手需要高强度,因此,在形成与外罩盖不同的材质、颜色的情况下,外观不同,有时得到不成为统一的设计。通过设置阶梯差,可以使把手和外罩盖的外观差异不明显。
下面描述具有上述特征的设备。一实施形态的设备至少包括设置在壳体的把手部,以及覆盖壳体外侧的外罩盖。在各实施形态中,将图2、3所示的右后把手11作为设置把手部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壳体设为由图3所示外罩盖30围住。
实施形态1
在实施形态1中,说明关于具有上述第一和第二特征的设备的一个例子。
图7是说明实施形态1的把手部的一例的图,(A)是表示把手部和外罩盖的说明图,(B)是将(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扩大后的图,(C)是说明(B)的变形例的图。还有,图8是说明外罩盖的孔形状和把手部的关系的示意图。
实施形态1的壳体101设有把手部20,由外罩盖30覆盖。
把手部20作为把手框架设置在结构体上。把手部20具有端部面201、上面202、以及下面203。
端部面201是把手部20的端部的面,设为与外罩面301相同侧的面。端部面201不受外罩面301覆盖,从外罩盖30向外侧露出。
上面202设为上侧的面,从端部面201形成角度延伸到设备的内部。
下面203设为操作者抬起装置时接触的面。
下面203例如从端部面201形成角度延伸到设备的内部。端部面201和下面203之间,为了使作业者将手指插入把手部时,手指不碰到角部,将用符号R表示的部分,设为曲面(圆弧等)或倾斜部。
外罩盖30具有形成在外罩面301的孔形状302。
孔形状302是将把手部20配置在孔形状302的内侧上部的开口部,形成确保操作者将手伸入到把手部20的下面203时的空间。孔形状302可以是将上部设为沿着把手部20的外周形状的孔形状。
孔形状302的缘部具有与上面202对向的对向区域303。缘部是从形成在外罩面301上的孔形状302的边缘延伸到设备内部的面,具有从外罩面301朝向设备内部、成为外罩盖30的厚度的长度。
对向区域303是与外罩面301形成角度延伸的区域(面),位于上面202的上方。对向区域303具有沿着重力方向与上面202重叠的区域。因此,对向区域303与上面202的至少一部分对向。也可以是对向区域303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面202的至少一部分对向(参照图10后述)。
另外,对向区域303在与上面202对向的部分,可以具有沿着上面202的形状。在图7(A)、(B)的构成例中,表示上面202与对向区域303无间隙地相接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7(C)所示,在上面202与对向区域303之间设置间隙C(例如数毫米)。
另外,把手部20的厚度比外罩盖30的厚度厚。这是因为壳体的结构体是兼具强度的结构。
壳体101将把手部20的端部面201和外罩盖30的外罩面301设置在相同面上,配置成无阶梯差的同一面。
在此,参照图8,说明从外罩面301侧看壳体101时的外罩面301的孔形状302和端部面201之间的关系。
图8是从外罩面侧看一实施形态的壳体和外罩盖的示意图,表示包括孔形状302的周围的外罩面301的一部分。在图8中,(A)表示外罩面301和端部面201,(B)仅表示外罩面301。
在外罩面301上形成的孔形状302,在上部设置有对向区域303,在对向区域303的下方配置端部面201。
端部面201配置在孔形状302的内侧,周围被孔形状302围住。孔形状302成为围住端部面201的形状。
另外,对向区域303设置在图8(A)所示的端部面201的上方,形成如图8(B)所示的符号303的范围。
图8所示的从外罩面侧看到的壳体和外罩盖的形状在后述的实施形态2、3中也相同。
如果使用具备本实施形态的壳体101的设备,则由于外罩盖30的孔形状302成为覆盖把手部20的上部的形状,因此,当操作者握持把手部20时,负荷点施加于把手部20,不会产生由于负荷而引起的外罩盖30的变形。因此,在把手部20和外罩盖30之间不会产生左右方向的间隙。由此,可以防止操作者将手夹在把手部20和外罩盖30之间。
这样,操作者不握持外罩盖30侧,直接握持把手部20,因此,能够稳定地握持装置。此外,操作者握持把手部20时,负荷不会直接施加于外罩盖30,不会产生外罩盖30的偏移,因此,能减少外罩盖30和结构体的固定处。
另外,由于外罩盖30不绕入把手部20内,因此,无需图5所示的长度B,能宽广地取得把手的间隙A。
实施形态2
在实施形态2中,说明除上述第一和第二特征之外,还具有第三特征的设备的示例。
图9是说明实施形态2的把手部的一例的图,(A)是表示把手部和外罩盖的说明图,(B)是将(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扩大后的图,(C)是说明(B)的变形例的图。
实施形态2的壳体102设有把手部20,由外罩盖30b覆盖。
外罩盖30b的对向区域303b沿着上面202,具有从外罩面301(侧面)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外罩盖30b将覆盖把手部20的上方的部分设为朝与外罩面301逆方向突出的突出形状。这样,重力方向的上面202和对向区域303b的重叠量比实施形态1大。通过增大上面202和对向区域303b的重叠量,当操作者握持把手部20时,可以减小因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重量而使外罩盖30b偏移的可能性。
通过在对向区域303b的突出部使把手的咬合量大于实施形态1,可以提高操作者握持把手部20时盖偏移的余量,使得操作者不会将手夹在把手部20和外罩盖30b之间。
在图9(A)、(B)的构成例中,表示上面202与对向区域303b无间隙地相接的例子,但与实施形态1相同,如图9(C)所示,也可以在上面202与对向区域303b之间设置间隙C。
另外,关于对向区域303b的形状以外的内容与实施形态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实施形态3
在实施形态3中,将描述具有上述第一至第四特征的设备的示例。
图10是说明实施形态3的把手部的一例的图,(A)是表示把手部和外罩盖的说明图,(B)是将(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扩大后的图,(C)是说明(B)的变形例的图。
实施形态3的壳体103设置有把手部20,由外罩盖30b覆盖。
在本实施形态中,把手部20的端部面201和外罩盖30b的外罩面具有阶梯差。图10表示在外罩盖30b和把手部20之间设置阶梯差D的示例。把手部20的端部面201相对于外罩盖30b的外罩面位于设备的内侧,在端部面201和外罩面301之间设有阶梯差D(例如2毫米)。另外,在外罩面301和对向区域303之间,在用符号R表示的部分,设置曲面(圆弧等)或倾斜部。
把手部20是结构体的一部分,有时会形成与外罩盖30b不同的材质、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形态1、2的结构中,把手部20的端部面201和外罩盖30b在同一面上,因此,颜色差异明显,外观上不理想。因此,通过设置阶梯差D,使其产生角度θ,如果操作者通常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位置在角度θ内,则即使颜色不同,也能够使操作者难以看到把手部20的端部面201。
在图10(A)、(B)的构成例中,表示上面202与对向区域303b无间隙地相接的例子,但与实施形态1相同,如图10(C)所示,也可以在上面202与对向区域303b之间设置间隙C。
还有,在图10中,在实施形态3的构成例中,说明设有阶梯差D的一形态,但也可以在具有不设置突出部的对向区域的结构(例如图7的外罩盖30)中,设置阶梯差。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上面202和对向区域303在重力方向上重叠。例如,为了增加重叠,可以使外罩盖30的厚度变厚。
此外,除了外罩面301和端部面201具有阶梯差之外,与上述实施形态1、2相同,因此,省略各构成要素的说明。
实施形态4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通过使设有把手部20的结构体的颜色与外罩盖30、30b相同,消除颜色的差异,外观上更优选。特别是,可以将把手部20的端部面201和外罩盖30、30b设为相同色。
其他实施形态
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壳体和外罩盖并不限定为适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设备等。
另外,在各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把手部可以适用于图2所示的右后把手11、左后把手13。右后把手11和左后把手13由树脂(塑料)形成,这是由于考虑到安全性。右前把手10是以金属体为基材,因此,在确保安全性上需要下功夫。

Claims (7)

1.一种设备,包括壳体和覆盖上述壳体的外侧的外罩盖,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把手部;
上述把手部具有从上述外罩盖向外侧露出的端部面,以及从上述端部面形成角度延伸到上述设备内部的上面;
上述外罩盖在外罩面上具有围住上述端部面的孔形状;
上述孔形状的缘部具有与上述上面对向的对向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面和具有上述孔形状的外罩面具有阶梯差。
3.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面和具有上述孔形状的外罩面设置在相同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向区域沿着上述上面,具有从上述外罩面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面和上述外罩盖设为相同的颜色。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对向区域具有沿着上述上面的形状。
7.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上述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02011333157.8A 2019-11-29 2020-11-25 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28823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6534A JP7351200B2 (ja) 2019-11-29 2019-11-29 機器
JP2019-216534 2019-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2367A true CN112882367A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43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33157.8A Pending CN112882367A (zh) 2019-11-29 2020-11-25 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51200B2 (zh)
CN (1) CN112882367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6377A (ja) * 2007-02-28 2008-09-1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04319A1 (en) * 2008-10-23 2010-04-29 Masanori Saitoh Direct image-recor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20140168680A1 (en) * 2012-12-14 2014-06-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Multifunction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5518898A (zh) * 2013-09-05 2016-04-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池模块
CN208141128U (zh) * 2017-07-31 2018-11-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盒
CN11032318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2897A (ja) * 1988-06-10 1989-12-18 Sony Corp 大型機器の把手構造
JPH0895331A (ja) * 1994-09-21 1996-04-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13466B2 (ja) * 2003-07-03 2008-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運搬装置、及び、その運搬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3091A (ja) * 2006-04-26 2007-11-08 Kyocera Mita Corp オプションユニット
KR101872311B1 (ko) * 2012-01-27 2018-06-28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6377A (ja) * 2007-02-28 2008-09-1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04319A1 (en) * 2008-10-23 2010-04-29 Masanori Saitoh Direct image-recor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20140168680A1 (en) * 2012-12-14 2014-06-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Multifunction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5518898A (zh) * 2013-09-05 2016-04-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池模块
CN208141128U (zh) * 2017-07-31 2018-11-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盒
CN11032318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51200B2 (ja) 2023-09-27
JP2021086083A (ja)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66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072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actless card reader
US84540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junction unit
CN1078075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388013B2 (en)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EP2674816B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195000A (ja) 掘り込み式取っ手、外装部材、筐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7483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999002951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CN103662895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2882367A (zh) 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701012B1 (en) Switch mechanism, electronic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8250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top plate cover secured with undersurface screws
KR20130032237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전사 장치
US11573518B2 (en) Housing portion mounting a rocker switch within a sheet conveying/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22373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onnector that is movable between two positions
US10437192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107012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171688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35713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105943A1 (en) Multifunction product
JP20170854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17464B2 (ja)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43483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323237B2 (ja) シ−ト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