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74620B - 转向盘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转向盘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74620B CN112874620B CN201911225462.2A CN201911225462A CN112874620B CN 112874620 B CN112874620 B CN 112874620B CN 201911225462 A CN201911225462 A CN 201911225462A CN 112874620 B CN112874620 B CN 1128746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
- inner disc
- disc body
- steering wheel
- outer dis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6—Rims, e.g. with heating means; Rim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10—Hubs; Connecting hubs to steering columns, e.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向盘装置,包括内盘体和套设于内盘体外侧的外盘体,外盘体可相对所述内盘体转动,外盘体转动用于实现第一控制功能,内盘体转动用于实现第二控制功能。本发明通过设计可以相对转动的外盘体和内盘体,通过外盘体转动实现第一控制功能,通过内盘体转动实现第二控制功能,这样就将第一控制功能和第二控制功能集成在一个转向盘装置上,实现了转向盘装置的多功能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盘装置。
背景技术
提及方向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汽车方向的控制,但是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场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信息交换也越来越频繁,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未来必将具有多样的功能,而仅靠方向盘整体的转动很难满足多样功能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盘装置,将两种不同功能控制集合在一体,解决对不同工作模式的控制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向盘装置,包括内盘体和套设于所述内盘体外侧的外盘体,所述外盘体可相对所述内盘体转动,所述外盘体转动用于实现第一控制功能,所述内盘体转动用于实现第二控制功能。通过将内盘体和外盘体进行分体式设计从而达到相对转动的效果,对应外盘体转动实现的第一功能和内盘体转动实现的第二功能就被集成于本申请的转向盘装置,达到转向盘装置的多功能控制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间的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用以限制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的相对转动,以使得所述内盘体和所述外盘体共同转动,实现所述第二控制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内盘体的锁止销,所述锁止销沿着所述外盘体的径向方向运动,所述外盘体开设与所述锁止销配合的销孔;或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外盘体的锁止销,所述锁止销沿着所述外盘体的径向方向运动,所述内盘体开设与所述锁止销配合的销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间设有滑动结构,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通过所述滑动结构同轴相对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动结构包括设在所述外盘体内侧或内盘体外侧的轨道凹槽,所述内盘体与所述轨道凹槽配合安装,实现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的同轴相对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盘体包括盘架和中心盘,所述盘架呈圆环形,且与所述轨道凹槽配合,所述盘架和所述中心盘之间通过多根连接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盘体包括中心盘和与所述中心盘连接的多根辐臂,所述多根辐臂从所述中心盘沿所述外盘体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多根辐臂远离所述中心盘的一端与所述轨道凹槽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连接所述外盘体与所述内盘体的滚珠,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通过所述滚珠实现相对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用以获取所述外盘体和/或所述内盘体之间的转动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间设有回弹装置,所述回弹装置用以为所述外盘体相对所述内盘体相对转动时提供回正手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弹装置包括回正弹簧,所述回正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内盘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盘体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弹装置包括分设于所述内盘体的第一回正磁块和所述外盘体的第二回正磁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正磁块与所述第二回正磁块相邻的两端极性相同。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转向管柱及上述任一转向盘装置,所述转向管柱与所述内盘体对接,所述内盘体控制所述转向管柱转动。
本发明通过设计可以相对转动的外盘体和内盘体,通过外盘体转动实现对第一控制功能,通过内盘体转动实现第二控制功能,这样就将第一控制功能和第二控制功能集成在一个转向盘装置上,实现了转向盘装置的多功能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转向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外盘体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内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转向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内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锁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回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应用于汽车的转向盘装置100,通过该车在转向盘装置100,用户可以在汽车上实现第一控制功能和第二控制功能,为了更好的说明转向盘装置100作用,这里将第一控制功能设定为对虚拟场景汽车的控制,第二控制功能设定为对现实汽车的控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控制功能还可以是对显示汽车中雨刮的控制,具体的情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请一并参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转向盘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转向盘装置100通过与汽车的转向管柱进行对接,实现其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实施例中转向盘装置100包括内盘体10和套设于内盘体10外侧的外盘体20,外盘体20和内盘体间设有滑动结构,外盘体20可相对于内盘体10转动。外盘体20转动用于实现第一控制功能,即实现对虚拟场景中汽车的转向控制,内盘体10转动用于实现第二控制功能,即实现对真实场景中汽车的转向控制。
具体的,转向盘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间的锁止结构50,锁止结构50用以限制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的相对转动。当锁止结构50锁死时,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成为合为一体,此时转动外盘体20就是转动内盘体10,由于内盘体10与现实场景中汽车的转向管柱连接,此时转动内盘体10就可实现第二控制功能,即实现对真实场景中汽车的转向控制。当锁止结构50没有锁死时,外盘体20相对于内盘体10转动,此时转动外盘体20就会让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产生相对转动角度,借助该相对转动角度可以实现第一控制功能,即实现对虚拟场景中汽车的转向控制。对应的第一控制功能可以理解为游戏模式,对应的第二控制功能是正常模式,当处于正常模式时,锁止结构50将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锁死,即二者不能发生相对转动,此时的用户手扶于外盘体20提供转向力时,对应的内盘体10也会跟着转动,内盘体10的转动就会带动与内盘体10连接的转向管柱转动,从而带动汽车转向。当处于游戏模式时,锁止结构50没有锁死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即二者可以发生相对转动,用户手扶于外盘体20提供转向力时,外盘体20会相对内盘体10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获取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的转动信号,然后传输给车载游戏终端,实现外盘体20对车载游戏终端中模拟汽车的驾驶控制。实施例中通过锁止结构50将转向盘装置100的使用模式分为两种,用户在不同情形下只需要对锁止结构50进行控制即可实现不同模式的切换。
具体的,如图6所示,锁止结构50包括设于内盘体10的锁止销52,锁止销52沿着外盘体20的径向方向运动,外盘体20开设与锁止销配合的销孔54。设于内盘体10的锁止销52和设于外盘体20的销孔54共同构成了锁止结构50。当转向盘装置100处于正常驾驶模式时,内盘体10的锁止销52插进外盘体20的销孔54中,这样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就不会发生相对转动,此时的用户手扶于外盘体20提供转向力时,对应的内盘体10也会跟着转动,内盘体10的转动就会带动与内盘体10连接的转向管柱转动,从而实现汽车转向。当转向盘装置100处于游戏驾驶模式时,内盘体10的锁止销52没有插进外盘体20的销孔54中,这样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就可以发生相对转动,用户手扶于外盘体20提供转向力时,外盘体20会相对内盘体10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40获取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的转动信号,然后传输给车载游戏终端,实现外盘体20对车载游戏终端中模拟汽车的驾驶控制。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锁止结构包括设于外盘体的锁止销,锁止销沿着外盘体的径向方向运动,内盘体开设与锁止销配合的销孔。本实施例相对于上一个是实施例只是变换了锁止销和销孔之间的设置位置,其功能都是选择性的将外盘体和内盘体进行锁死。当用户正常驾驶时,将锁止销插接于销孔中,实现了外盘体和内盘体间的锁死,此时的用户手扶于外盘体提供转向力时,对应的内盘体也会跟着转动,内盘体的转动就会带动与内盘体连接的转向管柱转动,从而实现汽车转向。当用户使用外盘体的第一控制功能时,将锁止销没有插进销孔中,外盘体和内盘体可以相对转动,此时的用户手扶于外盘体提供转向力时,外盘体会相对内盘体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获取外盘体和内盘体之间的转动信号,然后传输给车载游戏终端,实现外盘体对车载游戏终端中模拟汽车的驾驶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向盘装置通过锁止装置的限制形成正常模式和游戏模式,分别对应内盘体10的第一控制功能和外盘体20的第二控制功能。当用作游戏盘时,以内盘体10作为转轴,不分离的实现外盘体20的转动,进而达到对虚拟场景中汽车的控制功能;这种设计改装成本低,不用考虑对汽车内部转向管柱的控制改装,避免对转向机构的磨损;同时让转向盘装置作为游戏盘使用游戏体验感更真实。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实施例中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上设有角度传感器40,角度传感器40用以获取外盘体20和/或内盘体10的转动信号。具体的,当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发生相对转动时,角度传感器40会获取外盘体20和所内盘体10之间的转动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用于获取外盘体20和所内盘体10之间的转动信号的角度传感器40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角度传感器40包括分设于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的两个感应测距贴片,两个感应测距贴片可以跟车载游戏终端进行信号传输。当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没有发生相对转动时,位于外盘体20上的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和位于内盘体10上的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处于同一位置,此时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和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之间距离为零。当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和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之间距离发生变化,通过预先建模将距离变化与角度变化进行对应,则每当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和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检测到一个距离信号时,就将距离信号传送给车载游戏终端,车载游戏终端通过分析,就可获取相对应的转动角度信号。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之间通过一个弹簧件连接,角度传感器40为设置在弹簧件上的弹性贴片,当外盘体20在用户的握扶力作用下与内盘体10发生相对转动时,弹簧件发生相应形变,该形变被弹性贴片检测到,并将形变数据传输给车载游戏终端,以此获取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的转动角度。
当车载游戏终端通过角度传感器40传送的转动信号获取到了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的转动角度时(此时内盘体10是锁死不动,外盘体20相对于内盘体转动),就可以将转动角度反馈至用户所处游戏场景的汽车转向操控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车载游戏终端可以是车载端的显示设备,也可以是手持设备,该手机能够与汽车进行信号传输且手机内设置有游戏驾驶程序,比如极品飞车等游戏,当用户进入手机的游戏驾驶程序时,手机就可以和汽车进行信息传输,此时的手机可以获取转向盘装置100的相关信号,比如角度传感器40提供的转动信号。游戏过程中用户只需要观察手机屏幕,就可以知道前方的道路情况,然后通过手扶转向盘装置100的外盘体20,即对游戏场景中汽车的方向进行把控。若手机屏幕出现前方左转指示,用户只需要对外盘体20提供左转的转向力,此时外盘体20就会相对内盘体10转动一定角度,借助角度传感器40将该转动信号传送给手机(车在游戏终端),此时手机中的虚拟汽车也会对应向左转动一定角度,完成左转过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车载游戏终端还可以为头戴式游戏眼罩,该头戴式游戏眼罩功能和手持设备相同,都能够与汽车进行信号传输,用户只需要对转向盘装置100进行操控,就可以实现对游戏场景中汽车的驾驶操控。
转向盘装置100处于游戏模式时,内盘体10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固定转轴,外盘体20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当用户通过车载游戏终端外盘体20在用户的握扶力作用下相对内盘体10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40提供的转动信号,车载游戏终端可以获取外盘体20相对于内盘体10的转动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中角度传感器40的应用方式有很多种,一种就是直接通过角度测量获取转动信号,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距离测量获取转动信号,不管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之间的转动信号,所以以其他方式获取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之间的转动信号的情形都应当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外盘体20内侧的轨道凹槽32,内盘体10与轨道凹槽32配合安装,实现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的同轴相对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外盘体20与内盘体10通过轨道凹槽32进行连接,轨道凹槽设在外盘体20的内侧,与轨道凹槽32对应的是内盘体10,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盘体10整体作为一个在环形的轨道凹槽32上滑动的滑块,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盘体10上设有可以在轨道凹槽32内部滑动的凸起滑块。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凸起滑块可以为滚动的滑轮或滚珠,即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形成类似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的转动设计。将轨道凹槽32设计在外盘体20的内侧则能够实现外盘体20对内盘体10的良好包覆,这样方便用户对外盘体20提供转向力,避免用户对内盘体10提供转向力。
需要说明的是,轨道凹槽32也可以设置在内盘体10的外侧,此时外盘体20将设置在轨道凹槽32中转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盘体10包括盘架12,盘架12呈环形,且与轨道凹槽32配合。盘架12呈圆环状,便于和轨道凹槽32配合,此时的盘架12可以在轨道凹槽32中滑动。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内盘体10还包括连接中心盘14,中心盘14为一个与盘架12共圆心的圆形盘体,在盘架12和中心盘14之间设有连接臂16,连接臂16等分中心盘14和盘架12之间的圆环区域,常规的连接臂16的数量为3个,3个连接臂16都沿着圆形盘体的径向方向设置,每两个连接臂16之间的夹角为120度。采用连接臂16类似镂空设计,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内盘体10通过中心盘14与汽车的转向管柱连接,当用户没有进入游戏模式时,通过内盘体10与汽车的转向管柱连接的转向盘装置100和汽车正常驾驶的方向盘没有区别。对应的,如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角度传感器40采用感应测距贴片的方案,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贴附在外盘体20上,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贴附在盘架12上,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和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的距离拉近,有利于角度的感应测量。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4和图5所示,内盘体10包括中心盘14和与中心盘连接的多根辐臂18,多根辐臂18从中心盘14沿外盘体20的径向方向延伸,多根辐臂18远离中心盘14的一端与轨道凹槽32配合。本实施例中的内盘体10相对于上一实施例省去了盘架,此时的多个辐臂18与轨道凹槽32配合,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多个辐臂18等分中心盘14和外盘体20之间的圆环区域,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辐臂18的数量为3个,3个辐臂18都沿着外盘体20的径向方向设置,每两个辐臂18之间的夹角为120度。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辐臂18远离中心盘14的一端设有与轨道凹槽32相配合的滑块182,这样通过滑块182在轨道凹槽32的滑动实现了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之间的相对转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辐臂18远离中心盘14的一端设有与轨道凹槽32相配合的滚珠,滚珠与轨道凹槽32的配合能够进一步减少内盘体10和外盘体20相对转动的阻力,方便用户对转向盘装置100的使用。
进一步地,方向盘体与幅臂接合处的轨道凹槽32两边边沿可以使用软胶制材,使得轨道凹槽32可以裹覆住幅臂,幅臂可以正常在凹槽滑动,还可以封闭凹槽,不会造成内部原件裸露,在正常驾驶时提供更好的握感。
对应的,如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角度传感器40采用感应测距贴片的方案,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贴附在外盘体20上,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贴附在内盘体10的辐臂18上,且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位于辐臂18靠近外盘体20的一端,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第一感应测距贴片41和第二感应测距贴片42的距离拉近,有利于角度的感应测量。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通过滚珠连接实现滑动连接,采用滚珠实现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的相对转动可以提供反摩擦力手感,且滑动连接稳定、耐磨、成本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间设有回弹装置,回弹装置用以为外盘体20相对内盘体10相对转动时提供回正手感。当用户选择了游戏模式时,外盘体20可以相对于内盘体10相对转动。在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间设置回弹装置,可以确保当外盘体20没有受到用户的手扶力时能够自动回转到初始位置,同时回弹装置还会给用户提供一个回正力,让用户能够判断当下模拟汽车的车轮是向哪个方向转动。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用户选择了游戏模式以后,通过车载游戏终端的画面实现前方路口需要左转,此时用户会给外盘体20一个左转的转向力,带动外盘体20相对内盘体10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在角度传感器的作用下,外盘体20相对内盘体10的转动信号会被车载游戏终端所接收,接收后的车载游戏终端就会根据转动信号中的左转角度信息改变模拟汽车的转向,即模拟汽车会依据外盘体20相对内盘体10逆时针旋转的角度对应在游戏场景中左转。当左转结束时,游戏界面会提醒用户将方向盘回正;同时,当外盘体20相对内盘体10的转动后,回弹装置会一直对外盘体20提供一个顺时针的回弹力,当汽车转向完成后,用户通过感应到的顺时针回弹力就会将外盘体20回正到原来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在回弹装置提供的回弹力作用下,用户需要退出游戏模式进入正常驾驶模式是,外盘体20会在回弹力作用下自动复位,这样就可以方便用户利用将锁止结构将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进行锁死。
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5,结合到内盘体10包括盘架12、中心盘14及连接臂16的情形,回弹装置包括设于滑动结构的回正弹簧62,回正弹簧62的一端与内盘体10连接,另一端与外盘体20连接。回正弹簧62收容在轨道凹槽32内,在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上分别设有回正弹簧62的连接凸台,回正弹簧62的一端与外盘体20上凸台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内盘体10上凸台的一侧连接,此时的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就通过回正弹簧62连接。当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处于初始状态时,即二者没有相对转动,此时的回正弹簧62处于正常状态,当回弹力为零,当外盘体20相对于内盘体10发生转动是,回正弹簧62就会发生形变,形变后的回正弹簧62就会给外盘体20提供回弹力,使其回复至初始位置。
另一种情形,如图4和图5所示,结合到内盘体10包括中心盘14和多根辐臂18的情形,回弹装置包括设于滑动结构的回正弹簧62,回正弹簧62的一端与内盘体10连接,另一端与外盘体20连接。具体的,回正弹簧62收容在轨道凹槽32内,在外盘体20设有回正弹簧62的连接凸台,回正弹簧62的一端与外盘体20上连接凸台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内盘体10上辐臂18的一端连接,此时的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之间就通过回正弹簧62连接。当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处于初始状态时,即二者没有相对转动,此时的回正弹簧62处于正常状态,当回弹力为零,当外盘体20相对于内盘体10发生转动是,回正弹簧62就会发生形变,形变后的回正弹簧62就会给外盘体20提供回弹力,使其回复至初始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结合到内盘体10包括盘架12、中心盘14及连接臂16的情形,如图7所示,回弹装置包括分设于内盘体10的第一回正磁块63和外盘体20的第二回正磁块64,此时第一回正磁块63固定于盘架12上且位于盘架12和外盘体20之间,第二回正磁块固定于外盘体20上且位于外盘体20和盘架12之间。当转向盘装置100处于初始状态时,外盘体20和内盘体10都处于初始位置,此时的第一回正磁块63和第二回正磁块64的中心连线穿过转向盘装置100的转动轴线,且第一回正磁块63和第二回正磁块64相邻的两端磁极相同。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一回正磁块63的第一端631与第二回正磁块的第一端641磁极相同,第一回正磁块63的第二端632与第二回正磁块的第二端642磁极相同。由于第一回正磁块63的第一端631与第二回正磁块的第一端641磁极相同,当外盘体20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回正磁块63的第一端631与第二回正磁块的第一端641相互靠近,相同极性的第一端631和第一端641之间产生排斥力,且二者越靠近,排斥力越强。同理,当外盘体20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回正磁块63的第二632与第二回正磁块的第二端642相互靠近,相同极性的第二端632和第二端642之间产生排斥力,且二者越靠近,排斥力越强。实施例中通过对称设计的第一回正磁块63和第二回正磁块64实现了对外盘体20转动过程中的回复力。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汽车,包括转向管柱及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向盘装置,转向管柱与内盘体对接,转向管柱设有游戏启动锁,当汽车处于游戏模式时,游戏启动锁将转向管柱锁死,内盘体处于锁止状态。转向盘装置通过内盘体与汽车的转向管柱连接,在转向管柱处设有游戏启动锁,该游戏启动锁可以将锁死汽车的转向管柱。当用户选择游戏模式时,就需要利用游戏启动锁将转向管柱锁死,被锁死的转向管柱就不能够转动,而与转向管柱连接的内盘体也处于锁止状态。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游戏模式下的用户安全,当游戏启动锁锁死转向管柱时,同时也将关闭了汽车的动力系统,即汽车不会因为用户在驾驶座位上的操作而正常行驶。
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例中转向盘装置的工作,下面将以具体的实施例对转向盘装置的各个部件进行说明。
第一步,用户需要将车载游戏终端和转向盘装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后车载游戏终端就可以和转向盘装置进行数据传输。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车载游戏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车载游戏终端和转向盘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蓝牙等)。
第二步,用户在车载游戏终端开启游戏模式,锁死汽车的转向管柱。当用户在车载游戏终端开启游戏模式时,用户通过游戏启动锁将汽车的转向管柱进行锁死。在对转向管柱进行锁死后,与转向管柱连接的内盘体也会锁止不会转动。此时为了确保用户安全,还可以通过游戏启动锁将汽车的动力系统关闭,以确保游戏过程中,汽车不会向前行驶。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检测车速是否为零来确保用户游戏的安全。如果检测到车速不为零,则需要检查转向管柱是否锁死且汽车的动力系统是否关闭。
第三步,打开外盘体和内盘体间的锁止结构,让外盘体能够相对内盘体相对转动。
具体的,将锁止销从销孔中拔出,外盘体就可以相对内盘体相对转动。当用户通过车载游戏终端看到模拟场景在前方需要左转时,用户对外盘体施加逆时针的转动力,此时外盘体就相对内盘体逆时针转动。
在外盘体相对内盘体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角度传感器会将外盘体相对于内盘体的转动信号传输给车载游戏终端,车载游戏终端根据转动信号分析出外盘体相对于内盘体转动的角度,控制模拟程序中汽车的转向角度,从而改变车载游戏终端所显示的路况,让用户在转动外盘体的过程中感受到模拟汽车的转向行驶,提升用户的游戏体验。
在外盘体相对内盘体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内盘体中第一回正磁块和外盘体中第二回正磁块间的互斥,会为外盘体提供一个顺时针的回复力。在该回复力的作用,当用户不再手握外盘体时,外盘体会自动顺时针转动,从而回到初始位置。回复力的产生同时也提醒了正处于游戏场景中的用户,此时的模拟汽车是在向左转,如果需要回正方向盘需要顺时针扭转方向盘,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模拟驾驶的体验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盘体和套设于所述内盘体外侧的外盘体,所述外盘体可相对所述内盘体转动,所述外盘体转动用于实现第一控制功能,所述内盘体转动用于实现第二控制功能;
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间设有回弹装置,所述回弹装置用以为所述外盘体相对所述内盘体相对转动时提供回正手感;
所述回弹装置包括回正弹簧,所述回正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内盘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盘体连接,或,所述回弹装置包括分设于所述内盘体的第一回正磁块和所述外盘体的第二回正磁块,所述第一回正磁块与所述第二回正磁块相邻的两端极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间的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用以限制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的相对转动,以使得所述内盘体和所述外盘体共同转动,实现所述第二控制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内盘体的锁止销,所述锁止销沿着所述外盘体的径向方向运动,所述外盘体开设与所述锁止销配合的销孔;或所述锁止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外盘体的锁止销,所述锁止销沿着所述外盘体的径向方向运动,所述内盘体开设与所述锁止销配合的销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间设有滑动结构,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通过所述滑动结构同轴相对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设在所述外盘体内侧或内盘体外侧的轨道凹槽,所述内盘体与所述轨道凹槽配合安装,实现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的同轴相对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体包括盘架和中心盘,所述盘架呈圆环形,且与所述轨道凹槽配合,所述盘架和所述中心盘之间通过多根连接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体包括中心盘和与所述中心盘连接的多根辐臂,所述多根辐臂从所述中心盘沿所述外盘体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多根辐臂远离所述中心盘的一端与所述轨道凹槽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连接所述外盘体与所述内盘体的滚珠,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通过所述滚珠实现相对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盘体和所述内盘体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用以获取所述外盘体和/或所述内盘体的转动信号。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管柱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转向盘装置,所述转向管柱与所述内盘体对接,所述内盘体控制所述转向管柱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5462.2A CN11287462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转向盘装置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5462.2A CN11287462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转向盘装置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74620A CN112874620A (zh) | 2021-06-01 |
CN112874620B true CN112874620B (zh) | 2022-08-09 |
Family
ID=7603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25462.2A Active CN112874620B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转向盘装置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746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62780B1 (ko) * | 2021-11-04 | 2024-05-09 | (주)위드엔지니어링 | 자율주행용 스티어링 휠 |
CN114954617A (zh) * | 2022-05-16 | 2022-08-30 | 五邑大学 | 方向盘、无人驾驶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1561A (ja) * | 1990-04-28 | 1992-01-16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
JPH0411564A (ja) * | 1990-04-28 | 1992-01-16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
JP4062974B2 (ja) * | 2002-05-30 | 2008-03-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信号入出力装置 |
CN102198821B (zh) * | 2010-03-25 | 2013-01-16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方向盘内嵌入车载固定架的汽车 |
JP5875908B2 (ja) * | 2012-03-15 | 2016-03-02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及び車載機器の制御システム |
DE102012010125A1 (de) * | 2012-05-23 | 2012-12-13 | Daimler Ag | Kraftfahrzeug, Bedienvor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Lenkrad |
EP3205557A1 (en) * | 2016-02-11 | 2017-08-16 | Thomson Licensing | A display device for a steering wheel and a system to display information content on a steering wheel |
CN110316239B (zh) * | 2018-03-30 | 2021-11-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基于车载显示终端的娱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891477B (zh) * | 2018-06-30 | 2021-07-09 | 江南大学 | 一种实用性驾驶疲劳度检测装置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11225462.2A patent/CN11287462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74620A (zh) | 202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23202070B2 (en) | Electrically motorised wheel,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module, kit, vehicle and system | |
CN112874620B (zh) | 转向盘装置及汽车 | |
CN105593104B (zh) | 用于当自动驾驶仪被激活时使用机动车辆中的通信终端的方法和机动车辆 | |
CN102795282B (zh) | 自平衡两轮车转向驱动装置 | |
JP6028113B2 (ja) |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車おもちゃ | |
US20210001722A1 (en) | Self-balancing two-wheeled vehicle | |
KR101665554B1 (ko) | 다이얼 조작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05730342B (zh) | 内部后视镜的移动电话对接装置 | |
CN105564427B (zh) | 一种泊车方法、终端和系统 | |
EP1942046A2 (en) | Drive type of spherical roller | |
CN207257752U (zh) | 转向控制装置 | |
CN107256625A (zh) | 拨轮组件、遥控器以及无人机控制方法 | |
EP2625085B1 (en) | Power folding stroller | |
CN110496366A (zh) | 一种健腹轮的数据监测及行程控制系统 | |
CN214067747U (zh) | 车载交互机器人及车辆 | |
CN202593599U (zh) | 基于汽车线控系统的转向、制动、变速一体的操纵杆装置 | |
CN109383608A (zh) | 转向装置和转向控制方法、装置 | |
EP0750929B1 (en) | Radio controlled toy car with an improved steering system | |
TW201138918A (en) | Joint structure for toy | |
CN107021167B (zh) | 两用两轮电动平衡车 | |
CN206837473U (zh) | 电动加速悠悠球 | |
TWI290846B (en) | Remote control car device | |
CN215399109U (zh) | 平衡车控制器 | |
KR102442019B1 (ko) | 근력보조 휠체어 | |
JP2004298237A (ja) | 玩具オートバイ及びその遠隔制御用無線送信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