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66456B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66456B
CN112866456B CN202110194036.8A CN202110194036A CN112866456B CN 112866456 B CN112866456 B CN 112866456B CN 202110194036 A CN202110194036 A CN 202110194036A CN 112866456 B CN112866456 B CN 1128664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m
light
display panel
display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40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66456A (zh
Inventor
陈如星
柯耀作
林宗伟
周文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66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6456A/zh
Priority to US17/337,10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78870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66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6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02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using microoptical elements for redirecting or diffusing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02F1/13312Circuits comprising photodetect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feedb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08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successive refractors along an optical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21V5/045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the lens having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21V5/046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the lens having a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shape about an axis for transmitting light in a direction mainly perpendicular to this axis, e.g. ring or annular lens with light source disposed inside the 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2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characters on d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通孔、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第一光学膜设置于显示面板靠近补光部件的一侧,第一光学膜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位于通孔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光学膜朝向补光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微结构,第一光学膜还包括沿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贯穿第一光学膜的第一镂空部,补光部件发射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第一光学膜射入第一镂空部内,并传输至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微结构包括多个环状的子结构,各子结构的圆心均位于所一镂空部。本申请采用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对第一镂空部进行补光,能够有效提升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具有越来越高的屏占比,全面屏由于具有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的正面往往需要为前置摄像头、红外感测器件和指纹识别器件等感光元件预留空间,例如,可将前置摄像头设置于显示面板下方区域,相应区域可以在前置摄像头打开时进行拍摄,并在前置摄像头关闭时显示画面,从而实现全面屏,达到窄边框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为了形成前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通光路径,可以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开设高透光区来容置上述感光元件,具体地,高透光区通常是将背光模组进行挖孔处理后所形成的通孔。然而,一方面,由于挖孔位置对应的显示区不用于显示,不易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另一方面,即使挖孔位置处设置光源,但挖孔位置对应的显示区与其周围的显示区相比亮度仍较暗,会导致该区域无法进行正常的画面显示,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采用设置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的方式,补光部件发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第一光学膜的第一微结构射入至第一镂空部内,对第一镂空部内进行补光,能够有效改善第一镂空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与周边显示区域的亮度均一性,能够有效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通孔,所述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
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所述第一光学膜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光学膜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光学膜朝向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光学膜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的第一镂空部,所述补光部件发射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射入所述第一镂空部内,并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多个环状的子结构,各所述子结构的圆心均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设置有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贯穿第一光学膜还设置有第一镂空部,可将功能器件伸入至第一镂空部内,在功能器件工作时,使外界的光线更多的进入功能器件,第一镂空部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一光学膜阻碍外界光线进入功能器件,补光部件发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第一光学膜的第一微结构射入至第一镂空部内,并传输至显示面板,如此,通过第一微结构改变补光部件发出光的光路,使其更多的射向第一镂空部内,对第一镂空部内进行补光,改善第一镂空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与周边显示区域的亮度均一性,有效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沿A-A’的一种截面图;
图3所示为图2中第一光学膜的一种仰视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中B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6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第一学膜中C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8所示为光线在图6对应的锯齿微结构中传输的一种光路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0所示为与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对应的第一光学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10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中E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3所示为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补光部件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光学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第一光学膜或第二光学膜的一种俯视图;
图17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8所示为在通孔中同时设置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图18中波浪形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其中,各实施例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沿A-A’的一种截面图,图3所示为图2中第一光学膜的一种仰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
显示面板10;
背光模组20,所述背光模组20位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一侧;可选地,显示面板出光面指的是显示面板远离背光模组的表面;
通孔30,所述通孔30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20;
第一光学膜40和补光部件50,所述第一光学膜4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靠近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所述第一光学膜40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通孔30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光学膜40朝向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微结构61,所述第一光学膜40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40的第一镂空部44,所述补光部件50发射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所述第一光学膜40射入所述第一镂空部44内,并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10;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61包括多个环状的子结构611,各所述子结构611的圆心均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44。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实施例仅以圆角矩形的显示面板10为例对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0进行了示意,并不对本发明显示面板10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的形状还可体现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包含弧线边缘的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1仅对通孔30在显示模组100上的一种相对位置进行了示意,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孔30还可设置于显示模组100的其他位置,通孔30的形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图1中的圆形仅为示意,例如通孔30还可设置为方形、跑道形等等;此外,通孔30的尺寸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定。图2所示实施例仅示意性示出了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通孔30、第一光学膜40和补光部件5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并不代表实际尺寸;补光部件50可包括miniLED或Micro LED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第一光学膜40中的第一镂空部44对应的区域为图2中标号44所指的虚线框对应区域。图2中第一光学膜40的样式图可参见图3,图3仅示出了第一光学膜40的第一微结构61中的多个环状的子结构611,并不代表子结构611的实际数量和尺寸。
相关现有技术中,当在背光模组上设置通孔,在光感应阶段,例如拍摄阶段,通孔将光线传递至摄像头中;在显示阶段,通孔对应的区域将进行画面显示。但是由于背光模组提供的光线无法直接提供至通孔对应的区域,导致在显示阶段,通孔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较大,影响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鉴于此,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在背光模组20所对应的通孔30中引入第一光学膜40和补光部件50,其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光学膜40位于补光部件50和显示面板10之间。补光部件50用于提供光源,当通孔30中设置有摄像头等功能器件时,可选地,补光部件50设置于功能器件上,或者补光部件50设置于通孔30的侧壁上。本发明中的第一光学膜40朝向补光部件5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微结构61,该第一光学膜40包括第一镂空部44,可选地,当在通孔30中设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时,功能器件在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正投影与第一镂空部44交叠,以避免在光感应阶段第一光学膜40对射入功能器件的光线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显示阶段,补光部件50发射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光学膜40上第一微结构61的作用后将射入第一镂空部44内,进而传输至显示面板10上与通孔30位置对应的显示区,换言之,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光学膜40上设置第一微结构61,通过第一微结构61改变补光部件50所提供的光线的光路,使更多的光线射向第一镂空部44对应的区域,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中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减小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亮度差异,提升显示模组100常规显示区和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在显示阶段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在显示阶段通孔30对应的区域能够发挥显示作用,因而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的屏占比,以实现显示模组100的窄边框设计。
此外,请继续参见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位于第一光学膜40朝向补光部件50一侧表面的第一微结构61具体体现为包括多个环状的子结构611,而且各个子结构611的圆心均位于第一镂空部44,也就是说,各个子结构611均是环绕第一镂空部44设置的,如此设置使得环状第一光学膜40的圆环区域均分布有子结构611。由于子结构611是改变补光部件50所提供的光线的光路的核心结构,本发明将各子结构611均设置为环绕第一镂空部44的环形结构时,从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在传递至第一光学膜40时,第一光学膜40朝向补光部件50的一侧的各个区域均设置有子结构611,因而使得入射至第一光学膜40各个区域的光线均能够受到子结构611的偏转作用而改变光路,进而将光线传递至第一镂空部44中。若子结构为非连续结构,使得第一光学膜的部分区域并未设置子结构,导致入射至此部分区域的光线将得不到子结构的偏转作用,一方面使得光线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射向第一镂空部的光线不均匀。因此,本发明将各个子结构设置为环绕第一镂空部的环形结构,使得从补光部件射向第一光学膜各个区域的光线均能得到有效偏转,即有利于提升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又有利于提升射向第一镂空部的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3,各子结构611的圆心均与第一镂空部44的圆心重合,也就是说,在图3所示视角下,各个子结构611和第一镂空部44体现为同心圆结构,如此,在第一光学膜40上形成第一微结构61中的各个子结构611时,以第一镂空部44的圆心为参照进行制作即可,因而有利于简化第一光学膜40的制作难度,提升生产效率。
可选地,各个子结构611在第一光学膜40朝向补光部件50的表面均匀排布,也就是说,任意相邻两个子结构611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更加有利于提升从多个子结构611射向第一镂空部44的光线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子结构611之间的距离指的是相邻两个子结构611的相对应的部位之间的距离,例如当子结构611体现为锯齿结构时,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体现为两个锯齿的齿尖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40可固定与补光部件50上,也可固定于通孔30内壁,其固定方式可以为胶粘,也可以为其他可行的固定方式,只要能够避免第一光学膜40在通孔30中自由活动即可,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可选地,第一光学膜40为环形光学膜,第一镂空部44位于第一光学膜40的中间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4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中B的一种局部示意图,请结合图2-图5,所述第一微结构61为锯齿第一微结构,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侧面41,所述第一侧面41沿背离所述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倾斜,其中,所述第一侧面41为平面。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微结构61为锯齿第一微结构,锯齿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侧面41,可选地,第一侧面41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侧面41沿背离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倾斜,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面41沿水平方向背离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即图5中所示的D1方向,且向靠近显示面板10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倾斜的角度用于将入射至锯齿微结构的光线转换光路,转换后的光线最终至少部分射入第一镂空部44,用于增强第一镂空部44的光线,有利于显示面板10显示亮度均一性。此外,将锯齿第一微结构中的第一侧面41设置为平面,既能有效改变光线的光路,同时还有利于简化锯齿第一微结构的制作工艺。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图4和图5,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6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侧面42,所述第二侧面42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所述第一侧面41相对于所述第二侧面42沿指向所述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偏离锐角α。
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微结构61还包括第二侧面42,可选地,第二侧面42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侧面41相对于第二侧面42沿指向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偏离锐角α,可选地,第二侧面42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使得入射至第一微结构的光线较难在第二侧面42进入第一微结构,第二侧面42的设置能够避免入射至第一微结构的光线在第二侧面42改变光路后传输至背离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造成光线损失,因此,第二侧面42的设置不影响入射至第一微结构61的光线的光路,使光线尽可能多的经过第一侧面41传输至第一镂空部44,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输射入第一镂空部44所对应的显示区的光线的量,提升通孔30所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模组100各个区域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图2至图5,所述第一光学膜40远离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的表面45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所述第一侧面41和所述第二侧面42相连形成多个锯齿,任意相邻的两个锯齿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侧面41和所述第二侧面42相连。
具体而言,图4和图5所提供的第一光学膜40中,锯齿第一微结构61中的第一侧面41和第二侧面42相连形成多个锯齿,而且任意相邻的两个锯齿是直接相连的,即相邻的两个锯齿中,相邻的第一侧面41和第二侧面42直接连接,中间并未设置其他结构,从而使得锯第一微结构61中的多个锯齿形成连续的锯齿结构。请结合图2,当补光部件50中的光线照射至第一光学膜40的锯齿第一微结构61中时,大部分光线将直接射入倾斜的第一侧面41,该第一侧面41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使光线朝向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射向显示面板10,光线直接射向第一侧面41的方式。由于提升传输至与第一镂空部44的光线的量,进而有利于提升传输至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因而更加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不同显示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的差异,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图2至图5,所述第二侧面42与所述第一侧面41的夹角α为20°~40°。可选地,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之间的夹角可选为25°、30°、35°等等。
本发明将锯齿第一微结构61中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夹角设置在20°~40°,第二侧面42是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第一侧面41为倾斜的面,上述夹角相当于第一侧面41相对于第二侧面42倾斜的角度。补光部件50射出的光线将传递到倾斜的第一侧面41上,该第一侧面41的倾斜角度与从第一侧面41射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相关,当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之间的夹角小于20°或大于40°时,可能导致光线无法向第一镂空部44对应的区域聚集;本发明将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20°~40°,有利于保证从第二侧面42出射的大部分光线将射入第一镂空部44对应的区域,以提升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为0.1mm~0.15mm。
具体而言,当第一光学膜40上的锯齿第一微结构61中各个锯齿两两直接相连时,例如请参见图,可将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d1设置为0.1mm~0.15mm,一方面,避免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过小(小于0.1mm)而增大在其上形成锯齿第一微结构61的难度,影响光路的正常偏转;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过大(大于0.15mm)而增大第一光学膜40在通孔30中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将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设置为0.1mm~0.15mm,既有利于降低第一光学膜40的制作难度,确保光线在第一光学膜40的锯齿第一微结构61正常偏转,又有利于节省第一光学膜40在通孔30中所占用的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膜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6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膜中C的一种局部示意图,请参见图6和图7,位于所述第一侧面41和所述第二侧面42之间设置有第三侧面43,所述第三侧面43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且所述第三侧面43与所述第一侧面41和所述第二侧面42均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膜40远离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的表面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
具体而言,图6和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40的另一种结构,与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光学膜40中锯齿第一微结构61的具体结构不同。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中,在锯齿第一微结构61中引入了第三侧面43,第三侧面43平行于显示立面板的出光面且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侧面41和第二侧面42。图8所示为光线在图6对应的锯齿微结构中传输的一种光路示意图,请结合图8,入射至锯齿第一微结构61的光线经过第一侧面41改变光路后,射入第一光学膜40远离补光部件50的表面,至少部分光线在该表面发生全反射,射向第三侧面43,光线在第三侧面43发生反射后射入通孔30中。可以理解地,光线在第一光学膜40远离补光部件50的表面发生全反射条件是射入至该表面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例如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此时,根据锯齿微结构的折射率计算出发生全反射的角度,即刻进一步推算出锯齿微结构的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夹角。通过上述光路一系列的转换,使光线尽可能多的射入至通孔30中,以提升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不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至图8,所述第二侧面42与所述第一侧面41的夹角
Figure BDA0002945757410000102
为29.7°~35.2°。当采用如图6至图8所示的第一微结构时,本发明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2945757410000101
设置为29.7°~35.2°,使二者的夹角满足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条件,进而使得射入第一光学膜的光线尽可能多的全反射至通孔对应的显示区,以提升通孔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0°、31°、32°、33°、34°、35°等等。
可选地,第一光学膜40的材料可选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等,折率为1.4~1.6。选用PC时,折射率大约在1.526,可推算出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夹角为33.15°;选用PMMA时,折射率大约在1.592左右,可推算出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夹角为34.89°;选用玻璃时,折射率大约在1.523左右,可推算出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夹角为33.06°左右。因此,本发明将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的夹角
Figure BDA0002945757410000111
设置为29.7°~35.2°,使得射入第一光学膜40的光线大部分能够在第一光学膜40中发生全反射,并使全反射的光线射向第一通孔30,此种设计方式大大减少了光损,提升了补光部件50所发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通孔30对应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提升显示模组100整体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膜的微结构体现为图6至图8所示的结构时,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d2为0.05mm~0.1mm。
具体而言,当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超过0.1mm时,由于通孔30内还需放置其他部件,因此会增加显示模组100的厚度,不利于显示模组100的轻薄化,当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小于0.05mm时,导致第一光学膜40较薄,会增加第一光学膜40的制作难度。因此,本发明将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设置为0.05mm~0.1mm,在实现补光的同时,还避免增加显示模组100的厚度,同时也有利于简化第一光学膜40的制作难度。可选地,第一光学膜40的厚度可设置为0.06mm、0.07mm、0.08mm或0.09mm。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9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10所示为与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100对应的光学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图10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膜中E的一种局部示意图,所述第一光学膜40包括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所述第二子膜层402位于所述第一子膜层401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
所述第一子膜层401靠近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61,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61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面4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侧面41,所述第二子膜层402包括第一反射面48,所述第一反射面48相对于所述第二侧面42所在平面沿背离所述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偏离锐角。
具体而言,图9和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第一光学膜40的另一可行结构,该第一光学膜40包括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其中,第一子膜层401位于显示面板10和第一子膜层401之间。第一子膜层401靠近补光部件50的一侧设置有锯齿第一微结构61,锯齿第一微结构61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1。第二子膜层402包括第一反射面48,第一反射面48相对于锯齿第一微结构61中的第二侧面42所在平面沿背离第一镂空部44的方向偏离锐角。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首先射入第一子膜层401,经过锯齿第一微结构61折射至第一反射面48,进而通过第一反射面48反射后射入第一镂空部44中。如此,第一子膜层401上的锯齿第一微结构61和第二子膜层402中的第一反射面48共同配合,使得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顺利射入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以提升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42与所述第一侧面41的夹角β为20°~30°。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9-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子膜层402上的第一反射面与显示面板10出光面具有一定夹角时,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夹角β需要根据第一反射面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夹角而定,使得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的夹角β为20°~30°,入射至锯齿微结构的光线经过第一侧面41改变光路后射入第一反射面48,即发生折射后,至少部分光线经过第一反射面48改变光路后射入第一镂空部44内,入射至第一反射面48的光线尽可能的发生全反射,当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的夹角在大于30°或小于20°时,入射至第一反射面48的光线中发生全反射的光线会减少,最终射入至第一镂空部44内的光线减少,会降低入射至第一镂空部44光线的转换率。可选地,第二侧面42与第一侧面41的夹角β为24°、26°、28°,能有效的使光线尽可能多的射入至第一镂空部44,提升显示面板10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0,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延伸面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中的锐角θ为35°~40°。
具体而言,请继续参考图10所示,第二子膜层402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设置有第一反射面48,第一反射面48的延伸面与显示面板10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中的锐角θ为35°~40°,当θ大于40°时,影响第一反射面48的反射效果;当θ小于40°时,使第二子膜层402的厚度太小,影响第二子膜层402的基本功能,如此,使得补光部件50发射出的光线尽可能多的入射至第一镂空部44,能有效提升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子膜层401的高度d3为0.08mm~0.12mm,所述第二子膜层402的高度d4为0.38mm~0.42mm。
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子膜层401的厚度d3为0.08mm~0.12mm,第二子膜层402的厚度d4为0.38mm~0.42mm,可选地,第一子膜层401的厚度d3为0.1mm、0.11mm,第二子膜层402的厚度d4为0.39mm、0.41mm,其中,当第一子膜层401的厚度d3大于0.12mm,以及当第二子膜层402的厚度d4大于0.42mm时,由于通孔30内还需放置其他部件,因此会增加显示装置200的厚度,不利于显示装置200的轻薄化;当第一子膜层401的厚度d3小于0.12mm,以及当第二子膜层402的厚度d4小于0.38mm时,造成第一光学膜40的整体厚度较薄,会增加第一光学膜40的制程难度。
可选地,第一子膜层401的折射率为1.4~1.6,第二子膜层402的折射率为1.4~1.6。
具体地,请结合图10所示,第一子膜层401的折射率为1.4~1.6,第二子膜层402的折射率为1.4~1.6,可选地,第一子膜层401的折射率为1.5,第二子膜层402的折射率为1.5,第一子膜层401在此折射率下的材质可以为光敏树脂,具有较高的光敏感性,能够提高光学膜的制作精度,第二子膜层402在此折射率下的材质可以为涤纶树脂,具有透明度高,可阻挡紫外线,光泽性好等优点,以上材质能较好的实现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的功能,根据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需要满足的基本功能,即具有透过光线的需求、比空气折射率大的光密介质,因此,第一子膜层401的折射率为1.4~1.6,第二子膜层402的折射率为1.4~1.6,当第一子膜层401的折射率为大于1.6或小于1.4,当第二子膜层402的折射率为大于1.6或小于1.4,经由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组成的光学膜改变光路后射入第一镂空部44的光线会减少,降低了光线转换至第一镂空部44的效率。其中,第一子膜层401与第二子膜层402的折射率相近,光从第一子膜层401入射到第二子膜层402的光路几乎不发生改变,即几乎不发生折射,因此,由第一子膜层401入射到第二子膜层402的光路几乎不受影响,此时可以不考虑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材质不同造成光路转变。可选的,第一子膜层401和第二子膜层402可以采用同种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9,所述显示面板10靠近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设置有扩散片60,且所述第一光学膜40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扩散片60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即扩散片60与光学膜的形状相同,均为环状,环状的扩散片60也具有镂空部,镂空部的设置使得扩散片60的设置不会影响功能器件的工作,扩散片60的设置能够使经过扩散片60后的光线更为均匀。
上述实施例示出了当在通孔中设置第一光学膜,或者同时设置第一光学膜和扩散片的实施例,除此之外,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通孔中设置其他光学膜,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12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13所示为第一光学膜40、第二光学膜70和补光部件5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2和图13,显示模组100还包括第二光学膜7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膜70位于所述补光部件50和所述第一光学膜40之间,且位于所述通孔30中;所述第二光学膜70设置有第二微结构62,所述补光部件50发射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微结构62射入所述第一光学膜40。
具体而言,图12和图13示出了在显示模组100中同时引入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实施例,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二光学膜70位于第一光学膜40和补光部件50之间。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二光学膜70的处理后再传输至第一光学膜40。
可选地,图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部件5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补光部件50包括多个补光灯51,考虑到补光灯51并非连续设置的,相邻两个补光灯51之间可能存在间隔区域,间隔区域对应的位置的光线将比补光灯51正上方区域的光线弱,如此,由补光部件50提供的光线可能会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例如,在补光灯51正对的位置亮度较高,在间隔区域对应的位置亮度较低。为避免此种现象的出现,请参见图12和图13,本发明在补光部件与第一光学膜40之间引入第二光学膜70,第二光学膜70上设置有第二微结构62,利用该第二微结构62将补光灯51发出的光线均匀打散后再传输至第一光学膜40,进而再从第一光学膜40传输至第一镂空部44中,从而避免补光部件50提供的光线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因而有利于提升通孔30对应区域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微结构62包括菲涅尔透镜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菲涅尔透镜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菲涅尔透镜能够吸收不同角度的光线,不同角度的光线从菲涅尔透镜的一侧进入,经过菲涅尔透镜从另一侧射出的光线将聚焦成一点或者变为均匀的光线后均匀射出,通过设置菲涅尔透镜的结构,本发明可控制从菲涅尔透镜射出的光线为均匀的光线。当补光部件50由多个补光灯51构成时,例如请参见图14,考虑到相邻补光灯51之间设置有间隔区域,因此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的亮度其实并不均匀。本发明将第二光学膜70中的第二微结构62设置为包括菲涅尔透镜的结构时,从补光部件50发出的不均匀的光线在经过菲涅尔透镜的作用后,转换为均匀的光线射出,此部分光线再通过第一光学膜40射向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时,有利于提升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光线的均匀性,有效改善了补光部件50提供的光源亮暗不均而可能导致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出现亮暗不均的问题,因此有利于提升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改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光学膜7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5,所述第二光学膜7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71和第二表面72,所述第一表面7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72和所述第一光学膜40之间;所述第二微结构6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71的至少一个第一锯齿结构711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72的第二锯齿结构712,所述第一锯齿结构711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锯齿结构712均包括弧面,所述第一锯齿结构711朝向所述补光部件50凸起,所述第二锯齿结构712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40凸起。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2、图13和图15,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光学膜70中,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方向设置的两个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微结构62,两个表面分别第一表面71和第二表面72,第一表面71位于第二表面72和第一光学膜40之间,第二表面72位于第一表面71和补光部件50之间。第一表面71设置有第一锯齿结构711,第二表面72设置有第二锯齿结构712,其中,第一锯齿结构711朝向补光部件50凸起,形成如图15所示的凹陷状尖角锯齿;第二锯齿结构712朝向第一光学膜40凸起,形成图15所示向上凸起的尖角锯齿。请结合图12-13和图15,从补光部件50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二锯齿结构712的作用后,传递至第一锯齿结构711,从第一锯齿结构711的表面射出。特别是,第一锯齿结构711和至少一个第二锯齿结构712均包括弧面,如此设计,弧面结构能够将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分散至不同的区域,也即减少补光部件50中补光灯51正上方的光线的量,增加非补光灯正上方的光线的量,从而避免传递至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光线不均而出现显示亮暗不均的现象,因而在有利于提升通孔30对应显示区的显示亮度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可选地,请参见图15,构成第一锯齿结构711的两个面均为弧面,第一锯齿结构711为对称结构,即构成第一锯齿结构711的两个弧面对称,如此,使得从两个弧面出射的光线量更加一致,有利于提升通过第二光学膜70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15,当至少一个第二锯齿结构712包括弧面时,构成该第二锯齿结构712的两个面均为弧面,且两个弧面对称,如此,同样有利于提升从两个弧面射向第一锯齿结构711的光线的量更加一致,进而同样有利于提升从第二光学膜70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地,第二光学膜70的第一表面71还设置有其他的弧形结构,例如如图15中设置在第一锯齿结构711两侧且对称设置的弧形结构713,可选地,该弧形结构713对应的圆的半径设置为0.62mm左右,该弧形结构713对应的圆心角设置为25°左右,该弧形结构713的设置方式有利于调节补光部件50的大角度出光,也就是说,补光部件50发出的大角度的光线仍能够通过上述弧形结构传递至第一光学膜40中,进而传递至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中,因而有利于提升补光部件50的所发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3和图15,所述补光部件50包括补光灯51;所述第二锯齿结构712在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补光灯51在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正投影。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将与补光部件50相邻的第二光学膜70中的第二锯齿结构712设置为覆盖住补光部件50中的补光灯51所在的区域,补光灯51射出的大部分光线将能够传递至第二光学膜70中,使得补光灯51所发出的可利用的光线变多,因而更加有利于提升光线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5,位于所述第二表面72的所述第二锯齿结构712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3个。
具体而言,图15示出了第二光学膜70中所包含的第二锯齿结构712的数量为3个的情形,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二锯齿结构712包括两个弧面,另外两个第二锯齿结构712对称分布于该弧形的第二锯齿结构712的两侧。利用这三个第二锯齿结构712即可对补光部件50所发出的光线的汇聚及传递,因而有利于简化第二光学膜70的制作复杂度。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位于第二表面72的第二锯齿结构712的数量还可大于3个,例如可体现为5个,7个等等,5个或7个第二锯齿结构712中,位于中间的第二锯齿结构712为弧形锯齿结构,其他锯齿结构对称分布于该弧形锯齿结构的两侧,以有利于光线从第二锯齿结构712均匀射出。需要说明的是,图15仅示出了三个第二锯齿结构712中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二锯齿结构包括弧面的情形,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他第二锯齿结构712也可设置为弧面结构,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5,位于所述第一表面71的所述第一锯齿结构711的数量为1个。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二光学膜70的第一表面71设置一个第一锯齿结构711,单个第一锯齿结构711的设置方式有利于简化第二光学膜的制作复杂度。可选地,第一锯齿结构711为对称结构,即第一锯齿结构711的两个面是对称设置的,如此,从第二锯齿结构712射向第一锯齿结构711的光线能够从第一锯齿结构711中对称的两个面均匀射出,有利于在显示阶段为通孔对应的显示区提供均匀的光线,同样有利于提升通孔对应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6所示为第一光学膜40或第二光学膜70的一种俯视图,图17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见图16和图17,所述第一光学膜40和所述第二光学膜70均为环形光学膜,所述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孔30中的感光元件80,所述第一光学膜40和所述第二光学膜70的内径D均大于所述感光元件80的外径。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均设置于通孔30中,感光元件80也设置于通孔30中,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均为如图16所示的环形光学膜,即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中心位置为镂空结构,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层叠设置。本发明设置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内径均大于感光元件80的外径,当感光元件80设置于通孔30中时,感光元件80将能够穿过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镂空结构,使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引入不会对感光元件80的安装造成干涉。
可选地,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外径均小于或者等于通孔30的内径,如此方便将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安装至通孔30中,避免通孔30内壁对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的安装造成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7,所述感光元件8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补光部件50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感光元件8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补光部件50处于打开状态。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感光元件80处于打开状态时,补光部件50处于关闭状态,感光元件80处于关闭状态时,补光部件50处于打开状态。可选地,感光元件80为摄像头,当显示装置200处于拍摄状态时,补光部件50处于关闭状态,可以避免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对摄像头的工作产生影响;在显示阶段,补光部件50处于打开状态,以增强第一镂空部44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改善显示面板10显示均一性问题,有效保证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此外,感光元件80对应的区域,即摄像头对应的区域仍用于显示区,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的屏占比,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8所示为在通孔中同时设置第一光学膜40、第二光学膜70和第三光学膜9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7和图18,显示模组100还包括第三光学膜90,所述第三光学膜90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40远离所述补光部件50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通孔30中;所述第三光学膜90为面状结构,所述第三光学膜9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93和第四表面94,所述第四表面94位于所述第三表面93和所述第一光学膜40之间;所述第三表面93为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所述第四表面94设置有第三微结构63,从所述第一光学膜40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三微结构63后沿垂直于所述第三表面93的方向射出。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7和图18,在显示模组的通孔中,本发明在第一光学膜40远离第二光学膜70的一侧引入了第三光学膜90,换言之,在第一光学膜4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引入第三光学膜90,补光部件50发出的光线依次通过第二光学膜70、第一光学膜40和第三光学膜90后,射向通孔对应的显示区,即为显示面板中通孔对应的显示区提供光线。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光学膜90为面状结构,即在其上并未设置镂空结构;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上的镂空结构对应图18中第一镂空部44所在位置。第三光学膜90朝向显示面板10的第三表面93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第三光学膜90朝向第一光学膜40的第四表面94设置有第三微结构63。从第一光学膜40射向第三光学膜90的光线,在经过第三微结构63的作用后,沿垂直于第三表面93的方向射出,即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射出。考虑到当从第三光学膜90射出的光线的方向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延伸方向不垂直时,光线将可能射向显示面板10中与通孔30不对应的位置,即射向非通孔位置对应的其他显示区。本发明在第三光学膜90的第四表面94上设置第三微结构63,使得从第三光学膜90射出的光线是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如此有利于保证从第三光学膜90射出的大部分光线均射向了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光线,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了通孔30对应显示区的显示亮度,降低了通孔30对应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因此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7和图18,所述第三微结构63包括波浪形结构。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将设置于第三光学膜90的第四表面94的光线设置为波浪形结构时,射向第三光学膜90的第四表面94的光线经过波浪形结构的反射作用后,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射出。在第三光学膜90的第四表面94形成波浪形结构的制作工艺较为较为简单,因而在降低第三光学膜90的制作难度的同时还实现了对光路的调整功能,使光线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射出,以提升通孔30对应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9所示为图18中波浪形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见图17和图19,所述波浪形结构包括波峰631和波谷632,沿平行于所述第三表面93的方向,相邻两个波峰631之间的距离为H1;沿垂直于所述第三表面93的方向,波峰631和波谷632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0.02mm≤H1≤0.04mm,0.013mm≤H2≤0.015mm。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光学膜90中,波浪形结构对应包括多个波峰631和波谷632,本发明将相邻两个波峰631沿平行于第三表面93的方向的距离H1设置为0.02mm~0.04mm,并将波峰631和波谷632沿垂直于第三表面93的方向之间的距离设置H2为0.013mm~0.015mm,避免了相邻两个波峰631之间的距离过小(例如小于0.02mm)或者波峰631和波谷632之间的距离过小(例如小于0.013mm)而导致增加第三光学膜90的制作复杂度,同时也避免了相邻两个波峰631之间的距离过大(例如大于0.04mm)或者波峰631和波谷632之间的距离过大(例如大于0.015mm)而导致部分光线无法按照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射出不利于提升通孔30对应区域的亮度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第三微结构63中相邻两个波峰63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0.02mm≤H1≤0.04mm,并将波峰631和波谷63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0.013mm≤H2≤0.015mm时,既有利于简化第三光学膜90的制作工艺,又能够确保从第一光学膜40射向第三光学膜90的大部分光线能够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射出,以提升从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光线的量,进而提升与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降低与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可选地,H1可选为0.025mm、0.03mm或0.035mm;H2可选为0.014mm等等。
可选地,请参见图18和图19,位于第三光学膜90的第四表面94的波浪形结构可体现为规律的正弦波结构,规律的结构更有利于降低第三光学膜90的制作难度,并有利于实现第三光学膜90的批量化生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7和图18,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三光学膜90的第三表面93与所述第二光学膜70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4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D0,1.1mm≤D0≤1.4mm。
具体而言,当在显示模组100的通孔30中同时设置第一光学膜40、第二光学膜70和第三光学膜90时,第一光学膜40与第二光学膜70之间以及第二光学膜70与第三光学膜90之间可通过光学胶粘接固定,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三光学膜90的第三表面93与第二光学膜70远离第一光学膜4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除包含第一光学膜40、第二光学膜70和第三光学膜90自身的厚度之外,还包含了第一光学膜40和第二光学膜70之间的光学胶以及第一光学膜40和第三光学膜90之间的光学胶的厚度,本发明将这些膜层的总厚度设置在1.1mm~1.4mm,避免了总厚度过小导致各光学膜的厚度较小而无法有效改变光路的现象,同时避免了总厚度过大而超出通孔30的深度导致增加显示模组100的总体厚度的现象,因此,本发明将第三光学膜90的第三表面93至第二光学膜70远离第一光学膜4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1mm~1.4mm,既有利于保证第一光学膜40、第二光学膜70和第三光学膜90的光学特性,实现对光路的可靠调整,又避免这些光学膜的引入而导致显示模组100整体厚度变大的问题,即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100的薄形化需求。可选地,上述总厚度D0可设置在1.24mm及左右,例如1.24±0.07mm。
可选地,第一光学膜40和第三光学膜90的厚度可设置在0.12mm及左右,例如0.12±0.02mm;第二光学膜70的厚度可设置在0.8mm及左右,例如0.8±0.05mm。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均可包括材料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请结合图2和图20,本发明的显示装置200中,发明通过在第一光学膜40上设置第一微结构61,通过第一微结构61改变补光部件50所提供的光线的光路,使更多的光线射向第一镂空部44对应的区域,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200中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减小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亮度差异,提升显示装置200常规显示区和通孔30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200在显示阶段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在显示阶段通孔30对应的区域能够发挥显示作用,因而还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200的屏占比,以实现显示模组100的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模组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设置有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贯穿第一光学膜还设置有第一镂空部,可将功能器件伸入至第一镂空部内,在功能器件工作时,使外界的光线更多的进入功能器件,第一镂空部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一光学膜阻碍外界光线进入功能器件,补光部件发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第一光学膜的第一微结构射入至第一镂空部内,并传输至显示面板,如此,通过第一微结构改变补光部件发出光的光路,使其更多的射向第一镂空部内,对第一镂空部内进行补光,改善第一镂空部对应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与周边显示区域的亮度均一性,有效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8)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通孔,所述通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
第一光学膜和补光部件,所述第一光学膜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光学膜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光学膜朝向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光学膜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贯穿所述第一光学膜的第一镂空部,所述补光部件发射出的光至少部分经过所述第一光学膜射入所述第一镂空部内,并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多个环状的子结构,各所述子结构的圆心均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子结构的圆心均与所述第一镂空部的圆心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为锯齿第一微结构,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沿背离所述第一镂空部的方向倾斜,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二侧面沿指向所述第一镂空部的方向偏离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远离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的表面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连形成多个锯齿,任意相邻的两个锯齿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0°~4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厚度为0.1mm~0.15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连接;
所述第一光学膜远离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的表面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9.7°~35.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厚度为0.05mm~0.1mm。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包括第一子膜层和第二子膜层,所述第二子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子膜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子膜层靠近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所述锯齿第一微结构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子膜层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于所述第二侧面所在平面沿背离所述第一镂空部的方向偏离锐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0°~3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延伸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中的锐角为35°~40°。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子膜层的高度为0.08mm~0.12mm,所述第二子膜层的高度为0.38mm~0.42mm。
15.根据权利要求5、8或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设置有扩散片,且所述第一光学膜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扩散片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光学膜,沿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膜位于所述补光部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且位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二光学膜设置有第二微结构,所述补光部件发射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过所述第二微结构射入所述第一光学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菲涅尔透镜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
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锯齿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锯齿结构,所述第一锯齿结构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锯齿结构均包括弧面,所述第一锯齿结构朝向所述补光部件凸起,所述第二锯齿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凸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部件包括补光灯;所述第二锯齿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补光灯在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第二锯齿结构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3个。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一锯齿结构的数量为1个。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和所述第二光学膜均为环形光学膜,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孔中的感光元件,所述第一光学膜和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内径均大于所述感光元件的外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模组 ,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补光部件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感光元件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补光部件处于打开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光学膜,所述第三光学膜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远离所述补光部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三光学膜为面状结构,所述第三光学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一光学膜之间;
所述第三表面为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第三微结构,从所述第一光学膜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三微结构后沿垂直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方向射出。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结构包括波浪形结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形结构包括波峰和波谷,沿平行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波峰之间的距离为H1;沿垂直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方向,所述波峰和所述波谷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0.02mm≤H1≤0.04mm,0.013mm≤H2≤0.015mm。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三光学膜的第三表面与第二光学膜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D0,1.1mm≤D0≤1.4mm。
2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0194036.8A 2020-12-04 2021-02-20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8664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337,104 US11788707B2 (en) 2020-12-04 2021-06-02 Display modules and display devic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15628X 2020-12-04
CN202011415628 2020-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6456A CN112866456A (zh) 2021-05-28
CN112866456B true CN112866456B (zh) 2022-09-13

Family

ID=75989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4036.8A Active CN112866456B (zh) 2020-12-04 2021-02-20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8707B2 (zh)
CN (1) CN1128664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6306B (zh) * 2021-06-03 2022-12-3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225740B (zh) * 2022-06-06 2023-07-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显示屏及成像方法
CN115059899A (zh) * 2022-06-29 2022-09-16 赛尔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和光源模组
CN115327816B (zh) * 2022-08-31 2024-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793324B (zh) * 2022-12-09 2024-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4997U (ja) * 2017-08-14 2018-02-22 ラディアント 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ナンキン)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Radiant Opto−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8957855A (zh) * 2018-07-26 2018-12-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99971A (ja) * 2008-02-25 2009-09-03 Nippon Seiki Co Ltd 照明装置
CN105065942B (zh) * 2012-06-26 2017-09-26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KR102392994B1 (ko) * 2015-10-30 2022-04-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CN108469704B (zh) * 2018-05-03 2024-05-28 东莞市美光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于手机屏幕下方的发光模组
CN108957829A (zh) * 2018-07-06 2018-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WO2020228395A1 (zh) * 2019-05-10 2020-11-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308777A (zh) * 2019-10-31 2020-06-19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11198458A (zh) * 2020-03-02 2020-05-2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2021162818A (ja) * 2020-04-03 2021-10-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子機器
US11353742B2 (en) * 2020-07-10 2022-06-0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4997U (ja) * 2017-08-14 2018-02-22 ラディアント 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ナンキン)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Radiant Opto−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8957855A (zh) * 2018-07-26 2018-12-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88707B2 (en) 2023-10-17
US20220268421A1 (en) 2022-08-25
CN112866456A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66456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794456B (zh) 光學裝置
JP3649145B2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機器
US20040105157A1 (en) Optical componen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20030085588A (ko) 전면발광 디스플레이
WO2018223726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9196624A1 (zh) 防窥膜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KR20030085590A (ko) 전면발광 터치 패널
CN109765725B (zh) 一种准直膜、准直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80070711A (ko) 전면발광 반-역반사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08268607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並びに表示装置
JPWO2007148651A1 (ja)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CN211086909U (zh) 菲涅尔膜片及显示组件
JP2009170205A (ja) 導光板、導光板連結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US20210373225A1 (en)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and front light source module thereof
EP3851906A1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JP475516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JP4039465B1 (ja)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146033A (ja) 光学板
JP2010097034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040070710A1 (en)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3156707B (zh) 面光源装置和平板显示装置
WO2018166177A1 (zh) 透明显示装置
JP2005056711A (ja) 導光板ユニットならびに平面照明装置
JP2012048914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