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0093A - 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0093A
CN112840093A CN201980066027.1A CN201980066027A CN112840093A CN 112840093 A CN112840093 A CN 112840093A CN 201980066027 A CN201980066027 A CN 201980066027A CN 112840093 A CN112840093 A CN 1128400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door
vehicle
operating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60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0093B (zh
Inventor
三户翔
新宫启司
贺川贤一郎
后藤让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40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0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0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0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E05B83/40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for sliding do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操作杆装置具备设置于车门侧的固定部和通过转动操作来使操作对象工作的操作杆(70)。操作杆(70)具备操作块(75)、线缆连结块(76)、以及配置在操作块(75)与线缆连结块(76)之间的限制杆(77)。固定部具备限动部,该限动部在操作杆(70)进行规定角度的转动时与限制杆(77)抵接,来限制操作杆(70)的转动。限制杆(77)能够后退位移至在操作杆(70)的转动时与限动部不接触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10月1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8-19530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滑门装置,已知有通过驱动马达等开闭用致动器对滑门进行开闭操作的结构。这种滑门装置具备将滑门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的车门锁定机构和在车门打开时解除车门锁定机构的锁定的锁定解除用致动器。在该滑门装置中,若在滑门处于关闭状态被锁定的状态下对开关进行打开操作,则锁定解除用致动器解除车门锁定机构的锁定,之后开闭用致动器对滑门进行打开操作。
另外,这种滑门装置考虑到万一因电源系统的故障等使致动器无法进行工作的情况而具备在紧急时将车门锁定机构的锁定手动解除的操作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滑门装置中,操作杆装置的操作杆配置在车门内饰的开口部的内侧,在通常时,开口部由盖构件覆盖。由此,能够防止通常时对操作杆的轻易触碰(操作杆的误操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98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滑门装置中,紧急用的操作杆的车室侧由能够拆装的盖构件隐藏。因此,能够防止通常时对操作杆的误操作,但在紧急时难以迅速地对操作杆进行操作。
作为其对策,考虑有如下对策:不用盖构件等覆盖操作杆而使其向车室侧露出配置,且在操作杆上并设锁定杆。然而,在采取该对策的情况下,操作杆与锁定杆合起来的装置宽度变宽,而且与锁定杆联动的锁定机构会占据进深方向。
期望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不占据车门的车室侧的大量的空间。尤其是在门立柱等宽度狭窄且难以确保充分的进深的部位设置操作杆装置的情况下,期望占据宽度窄且在进深方向上也不会大幅占据空间的操作杆装置。
然而,在上述的对策那样的在操作杆上并设有锁定杆的操作杆装置的情况下,难以适用于门立柱等宽度狭窄且难以确保充分的进深的部位。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能够通过占据宽度窄且在进深方向上也不会大幅占据空间的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防止操作杆的误操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具备:固定部,其设置于车门侧;以及操作杆,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通过以转动轴为中心的超过规定角度的转动操作来使操作对象工作,所述操作杆具备:操作块,其被从车室侧进行转动操作,并且在与所述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长;线缆连结块,其一体地组装于所述操作块的背面侧,与所述转动轴交叉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连结有用于对所述操作对象进行操作的操作线缆;以及限制杆,其在所述操作块与所述线缆连结块之间配置成大致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进退自如,所述固定部具备限动部,所述限动部在所述操作杆进行所述规定角度的转动时与前进状态的所述限制杆抵接,来限制所述操作杆的所述规定角度以上的转动,所述限制杆能够后退位移至在所述操作杆的转动时与所述限动部不接触的位置。
操作杆在操作块的背面侧一体地组装有线缆连结块,能够与限动部抵接的限制杆进退自如地保持在操作块与线缆连结块之间。因此,通过预先使限制杆成为前进状态,由此能够限制操作杆的超过规定角度的转动,从而能够将操作对象的工作实质性锁定(禁止工作)。另外,通过使限制杆后退,由此能够解除对操作对象的工作的实质性锁定。因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中,仅通过使操作杆转动的话无法使操作对象工作,因此能够实现防止操作杆的误操作。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在所述操作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配置有检测所述操作杆的转动的检测开关。
这种情况下,即便在设置于门立柱部的车门内饰那样的宽度窄且厚度薄的设置对象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出操作杆的转动。若根据检测开关的工作来执行车门开闭用的致动器的工作停止、警报装置的工作,则能够在操作杆的操作初期迅速地进行安全对策、警报等。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所述固定部由将所述操作杆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支架构成,所述支架能够安装于在车门侧设置的设置对象部。
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将操作杆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支架上设置有限动部,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设定由限动部对操作杆进行转动限制的转动限制位置。并且,在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支架上组装有操作杆的状态下作为组件而安装于车门侧的设置对象部,因此相对于车门的组装性变得良好。
(4)在上述(1)~(3)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操作块配置于在所述车门的车室侧的车门内饰上设置的开口部,并且所述操作块具有通过所述开口部而向车室侧露出的外观面,所述限制杆在所述操作杆处于初始位置时与所述车门内饰的背面抵接,来使所述外观面与所述车门内饰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
这种情况下,通过限制杆与车门内饰的背面抵接来使操作块的外观面与车门内饰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因此从车室侧观察的美观性变得良好。另外,能够将手接触车门内饰的开口部内的外观面来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因此从车室内对操作杆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5)在上述(1)~(4)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构成为,基于所述操作线缆形成的所述线缆连结块与所述操作对象的关联机构具有在超过所述规定角度地对所述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之前不向所述操作对象传递操作力的游隙。
这种情况下,由于关联机构具有游隙,因此在超过规定角度地对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之前的期间,操作对象不会被操作。因此,即便是操作杆误被进行转动操作,也能够防止操作对象意外地进行工作。
(6)在上述(4)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轴配置在所述操作杆中的比所述外观面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偏靠中央的区域。
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乘员从车室侧将操作杆的外观面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向开口部内压入来对操作杆容易地进行转动操作。另外,此时,能够根据需要来对操作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向车室侧进行拉拽操作。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无需在操作杆上设置向车室侧突出的把持部,因此能够使操作杆的从车室侧观察的美观性变得良好。
(7)在上述(3)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所述操作杆配置于在所述车门的车室侧的车门内饰上设置的开口部,所述支架被螺纹固定于在所述车门内饰的背面突出设置的凸台部。
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组装有操作杆的支架螺纹固定于车门内饰的背面的凸台部,从而能够将操作杆容易地设置于车门内饰。
(8)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所述操作块具备:具有向车室侧露出的外观面的板状部;以及从该板状部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侧端部向背面方向突出的一对侧壁部,其中,所述线缆连结块一体地组装于一对所述侧壁部,一对所述侧壁部与所述操作块的一端一起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
这种情况下,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固定部来对操作线缆进行操作的线缆连结块一体地组装于操作块的一对侧壁部。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杆整体的刚性,能够通过操作杆的转动操作来将操作线缆顺畅地拉入。
(9)在上述(4)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操作线缆的外部管的凹槽状的管固定部,所述管固定部的凹槽状的开口由所述车门内饰的壁闭塞。
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操作线缆的外部管固定于支架的凹槽状的管固定部,并在该状态下将支架固定于车门内饰,由此能够限制外部管从管固定部的脱落。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外部管相对于支架的稳定的固定及组装的容易化。
(10)在上述(1)~(9)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所述车门是对车身的车门开口进行滑动开闭的滑门,所述操作对象是将所述滑门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的车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部。
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在操作杆误被进行转动操作时滑门的车门锁定机构被解除锁定的情况。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通过预先使配置在操作块与线缆连结块之间的限制杆进行前进位移,从而能够防止因操作杆的转动引起的操作对象的误工作。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通过占据宽度窄且在进深方向上也不大幅占据空间的简单的结构来防止因操作杆的误操作引起的操作对象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全闭闩锁单元(车门锁定机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操作杆装置)及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的概念图。
图3是从车室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紧急用锁定解除操作部)的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的设置部的剖视图。
图5A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的操作顺序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5B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的操作顺序的滑门的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5C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的操作顺序的滑门的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沿着图6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沿着图6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沿着图6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动作的与图9同样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动作的与图9同样的剖视图。
图14是变形例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的与图9同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10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10的上方,箭头LH指向车辆的左侧方。
图1是具备滑门18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概念图。在图1中,一并记载有车辆10的左侧面和左侧的滑门18的内部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备:对车身11的侧部11a的车门开口12进行开闭的滑门18;以及执行滑门18的车身前后方向的移动和全开/全闭位置处的滑门18的锁定或锁定解除的车门工作系统20。滑门18和车门工作系统20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滑门装置。
在车身11的车门开口12的后部设置有第一全闭撞针13。在车身11的车门开口12的后下部设置有全开撞针14。在车身11的车门开口12的前部设置有第二全闭撞针15。第一全闭撞针13、全开撞针14及第二全闭撞针15与车辆用车门中通常使用的撞针同样,形成为能够由闩锁机构来约束。
车门工作系统20具备车门驱动马达21、全闭闩锁单元22、全开挂钩机构23、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前挂钩机构26、开闭开关31、室内开关27及室外开关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构成操作杆装置。
车门驱动马达21构成使滑门18向车身前后方向移动来对车门开口12进行开闭的开闭用致动器。车门驱动马达21配置在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12的后方部位,由开闭开关31来进行驱动操作。开闭开关31例如设置于就座在驾驶员座上的驾驶员能够操作的部位(例如方向盘的附近)。车门驱动马达21为与电动滑门中通常使用的驱动马达同样的结构。即,车门驱动马达21通过开闭开关31的打开方向和关闭方向的开关操作,使滚筒向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旋转来对操作线缆进行操作。此时,与操作线缆连结的滑块由中央导轨34引导而向车身的前后方向移动。由此,支承于滑块的滑门18向车身前后方向移动(滑动移动)来对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12进行开闭。
这里,在进行关闭滑门18的关闭动作时,在关闭动作的初期至中期,滑块在中央导轨34的一般部(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34a移动。
另外,在关闭动作的后期,滑块在中央导轨34的引入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呈倾斜状延伸的部分)34b移动。
图2是表示全闭闩锁单元22、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及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概念图。
如图2所示,全闭闩锁单元22配置在滑门18的后部18a。全闭闩锁单元22具备全闭闩锁机构35(车门锁定机构)和释放装置36。
全闭闩锁机构35为与车辆用车门中通常使用的闩锁机构同样的结构,能够切换为约束第一全闭撞针13(参照图1)的状态(锁定状态)和解放第一全闭撞针13的约束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具体而言,在通过车门驱动马达21使滑门18进行关闭动作时,全闭闩锁机构35在滑门18的关闭动作的后期从半闩锁状态切换为全闩锁状态。在全闩锁状态下,全闭闩锁机构35的闩锁及棘轮对第一全闭撞针13进行约束(锁定),使滑门18保持在全闭位置。
另一方面,全闭闩锁机构35在滑门18打开车门开口12时,通过释放装置36的释放马达37来解除锁定。即,若在滑门18打开车门开口12时驱动释放马达37,则全闭闩锁机构35的棘轮从保持第一全闭撞针13的状态(锁定状态)向解放状态(锁定解除状态)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释放马达37构成锁定解除用致动器。
释放装置36具备释放马达37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基座的支承轴39的操作连杆38。释放马达37与操作连杆38经由释放线缆41连结为能够联动。操作连杆38接受释放马达37的驱动力而被向一方向进行转动操作。另外,全闭闩锁机构35与操作连杆38经由释放线缆42连结为能够联动。
通过开闭开关31(参照图1)对释放马达37进行驱动操作。释放装置36通过开闭开关31的打开操作,利用释放马达37使操作连杆38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这样使操作连杆3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从操作连杆38经由释放线缆42向全闭闩锁机构35作用拉入力,其结果是,全闭闩锁机构35从约束第一全闭撞针13的状态(锁定状态)向解放状态(锁定解除状态)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连杆38构成车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部。
需要说明的是,解除滑门18的锁定的释放马达37和用于使滑门18前后移动的车门驱动马达21通过驾驶员座的附近的开闭开关31的开闭操作而被驱动,但也可以由配置在滑门18的车室内侧的室内开关27或设置在滑门18的外部把手95上的室外开关28来同样地驱动。以下,仅对通过开闭开关31的操作来驱动释放马达37、车门驱动马达21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进行基于室内开关27、室外开关28实现的操作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工作。
全开挂钩机构23如图1所示,配置在滑门18的前下部18b。全开挂钩机构23由在车辆用车门中通常使用的闩锁机构构成,能够切换为约束全开撞针14的状态(锁定状态)和解放全开撞针14的约束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具体而言,在通过车门驱动马达21使滑门18成为全开状态时,全开挂钩机构23的内置的闩锁及棘轮约束全开撞针14,由此将滑门18保持在全开位置。
释放马达37如图1所示,经由释放线缆44与全开挂钩机构23也连结为能够联动。当通过开闭开关31的关闭操作来驱动释放马达37时,其驱动力经由释放线缆44向全开挂钩机构23传递。释放马达37的驱动力使全开挂钩机构23向解放状态动作。若滑门18在全开状态下被全开挂钩机构23锁定时(全开挂钩机构23约束全开撞针14时)对开闭开关31进行关闭操作,则通过释放马达37的驱动力使全开挂钩机构23从约束全开撞针14的状态(锁定状态)向解放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切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释放马达37能够执行滑门18在全闭状态下被锁定时的锁定解除和滑门18在全开状态下被锁定时的锁定解除。
前挂钩机构26设置在滑门18的前部,在滑门18为全闭状态时能够与第二全闭撞针15卡合。前挂钩机构26例如为与日本特开2017-172306号公报等记载的结构同样的结构。前挂钩机构26在通常时,在滑门18为全闭状态时不对第二全闭撞针15进行约束。但是,前挂钩机构26在滑门18为全闭状态时,若对滑门18从车室内侧向车外侧作用有大的载荷,则约束第二全闭撞针15,由此将滑门18维持为锁定状态。
另外,如图2所示,在释放装置36的操作连杆38上经由释放线缆45而连结有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若在释放马达37为非通电状态(非驱动状态)时操作连杆38通过外力而被操作,则能够经由释放线缆42将该外力向全闭闩锁机构35传递。因此,当通过乘员对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的手动操作而将释放线缆45拉入时,操作连杆38能够以支承轴39为中心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经由释放线缆42将全闭闩锁机构35操作为解放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是用于在因电源系统的故障等而无法通过释放马达37来解除滑门18的锁定时通过来自车室侧的手动操作来解除锁定的操作部。另外,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杆装置。
图3是从车室47侧观察滑门18的后部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操作杆装置)的设置部的立体图。
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设置于滑门18的窗框48中的后部侧的纵壁部48a。更具体而言,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组装于前后宽度窄的车门内饰49,该车门内饰49组装于窗框48的后部侧的纵壁部48a的车室47侧。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配置在就座于车室47内的座椅上的乘员能够容易视觉确认的高度位置。
在纵壁部48a的车门内饰49上形成有上下方向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开口部50。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具有在后面详细叙述的操作杆70,该操作杆70的一部分配置在开口部50内。
另外,如图2所示,在释放装置36的操作连杆38上经由释放线缆46而连结有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当通过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手动操作将释放线缆46拉入时,操作连杆38能够以支承轴39为中心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经由释放线缆42将全闭闩锁机构35操作为解放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是用于在因电源系统的故障等而无法通过释放马达37来解除滑门18的锁定时通过来自车室外侧的手动操作来解除锁定的操作部。
图4是将滑门18的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设置部大致水平地剖切且从上方观察到的图。图4中的符号19为前车门,符号63为中柱。前车门19配置在滑门18的车身前方侧,前端部通过铰链而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车身11。中柱63配置在通过滑门18来开闭的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12的前缘部。
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设置在滑门18的内部的偏靠前部的位置。在滑门18的前端部设置有与前车门19的后表面19a相对置的前部壁18d。在前部壁18d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设有随着朝向车辆前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平缓地倾斜的倾斜壁18e。在倾斜壁18e与中柱63的车外侧的面之间确保有空间65。在倾斜壁18e上形成有大致椭圆状的开口部56。
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具有环状的拉入操作部58,该拉入操作部58配置在滑门18的内部的面向开口部56的位置。在开口部56安装有能够拆装的盖61。在滑门18通常使用时,开口部56由盖61覆盖,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拉入操作部58被盖61从外部隐藏。盖61在无法通过释放马达37进行滑门18的锁定解除的紧急时被从开口部56取下。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拉入操作部58由此能够被从外部进行操作。
图5A、图5B、图5C是表示紧急时的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操作顺序的图。图5A是表示车辆的左侧面的图,图5B、图5C是从前方观察滑门18的前端部的图。
在紧急时对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进行操作时,首先如图5A所示,打开前车门19,由此能够对滑门18的前端部进行操作。即,当前车门19被打开时,滑门18的前端部(倾斜壁18e)通过中柱63的车外侧的面的外侧的空间65(参照图4)而向车辆前方侧露出(参照图5B)。此时,能够从中柱63的前方侧通过空间65视觉确认到盖61。
乘员从该状态将手指头自前方伸入到空间65中,将盖61取下而使滑门18的倾斜壁18e上设置的开口部56露出(参照图5C)。接着,乘员将手指头伸入开口部56来把持紧急用外部解除操作部25的拉入操作部58,并如图5C中的箭头D所示那样将拉入操作部58向车辆前方侧拉拽。由此,释放线缆46被拉入,使释放装置36的操作连杆38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是,全闭闩锁机构35经由释放线缆42被操作为解放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接着,对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操作杆装置)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从车室侧观察车门内饰49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的设置部的图,图7是操作状态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的立体图。图8是将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分解而示出的图。另外,图9是沿着图6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6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6的XI-XI线的剖视图。
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具备:从车门内饰49的背面侧固定设置在车门内饰49的开口部50的周缘上的支架71;以及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架71的操作杆70。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整体以大致沿着车门内饰49的开口部50的方式形成为上下方向上长的纵长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的结构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安装于车门内饰49的状态下成为上方的一侧称为“上”,将其相反侧称为“下”。另外,将在安装于车门内饰49的状态下与车门内饰49的背面对置的一侧称为“表”,将其相反侧称为“背”。而且,将在安装于车门内饰49的状态下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支架71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板状的基壁71a的上部连设有开关支承壁71b,在基壁71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连设有侧壁71c、71d。另外,在基壁71a的下部侧连设有线缆支承壁71e。
支架71具备由基壁71a、开关支承壁71b、侧壁71c、71d及线缆支承壁71e包围而向表侧开口的凹部72。
在支架71的左右的侧壁71c、71d上设置有支承孔73,作为转动轴的支承销74支承于左右的侧壁71c、71d的支承孔73。支承孔73设置在比支架7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偏靠上方侧的部位。在支架71的凹部72内配置有操作杆70,操作杆70的偏靠上部的部分通过支承销74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左右的侧壁71c、71d。
操作杆70具备与支承销74(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上长的操作块75、一体地组装于操作块75的背侧的线缆连结块76、以及配置在操作块75与线缆连结块76之间的板状的限制杆7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块75和线缆连结块76构成杆主体部66。
操作块75配置在车门内饰49的开口部50内,具有通过开口部50而向车室侧露出的平坦的外观面75a-1。操作块75具备:具有外观面75a-1的长方形形状的板状部75a;以及从板状部75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向背面方向突出的一对侧壁部75b、75c。侧壁部75b、75c设置在比板状部75a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偏靠上方侧的位置。在各侧壁部75b、75c的偏靠上部的区域形成有供支承销74能够相对旋转地插入的销孔67,在各侧壁部75b、75c的下缘部形成有从下端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切槽68。销孔67配置在比外观面75a-1的长度方向的上端部偏靠中央的区域。因此,操作块75的基于支承销74形成的转动支点设定在从外观面75a-1的长度方向的上端部向下方分离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板状部75a的外观面75a-1设定为,在操作杆70处于初始位置时,在开口部50的内侧与车门内饰49的车内侧的面大致成为同一平面。另外,期望板状部75a与车门内饰49颜色相同且由相同材质形成。
线缆连结块76是在上下方向上长且上下长度比操作块75的上下长度短的块,在上端部的附近形成有供作为转动轴的支承销74能够相对旋转地插入的销孔52。线缆连结块76配置在操作块75的左右的侧壁71c、71d之间,与操作块75一起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销74。
在线缆连结块76的下端部的附近形成有将释放线缆45的内部线缆45i的端部连结的线缆卡止部53。需要说明的是,释放线缆45具备:两端部与线缆连结块76和释放装置36的操作连杆38连结的内部线缆45i;以及能够滑动地覆盖内部线缆45i的外侧的外部管45o。在线缆连结块7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设置有与操作块75的侧壁部75b、75c的各切槽68嵌合的嵌合壁69。
另外,在操作块75的板状部75a的背面与线缆连结块76的表面之间配置有上下方向上长的板状的限制杆77。限制杆7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操作块7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如图10、图11所示,在操作块75的侧壁部75b、75c突出设置有引导爪78。限制杆77通过板状部75a的背面和引导爪78而被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进退自如)。
限制杆77中,上下方向的中间区域形成为固定厚度,上部区域形成为比中间区域壁厚。中间区域的侧缘部由引导爪78引导为滑动自如。限制杆77的表面侧平坦地形成,使得限制杆77在被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滑动操作时能够顺畅地进行。如图9所示,在操作杆70处于初始位置时,壁厚的上部区域的表面侧与车门内饰49的背面抵接。限制杆77的上部区域构成与车门内饰49的背面抵接来使外观面75a-1与车门内饰49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的限制部77a。
在支承销74的周围区域装配有以使操作杆70相对于支架71向初始位置方向转动的方式施力的受扭螺旋弹簧79。因此,操作杆70受到受扭螺旋弹簧79的作用力而使限制杆77与车门内饰49的背面抵接,由此维持成外观面75a-1与车门内饰49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的初始位置状态。
另外,在限制杆77的下端设置有向背面方向突出的手指钩挂部77b。手指钩挂部77b在乘员钩挂手指来对限制杆77向上下进行滑动操作时使用。
另外,在支架71的基壁71a的表面中的比操作杆70的转动中心(支承销74)靠上方侧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在操作杆70的转动操作时与限制杆77的上缘部(限制部77a)抵接来限制操作杆70的转动的第一突起96和第二突起97。第一突起96突出设置在支架71的开关支承壁71b的附近,第二突起97突出设置在与第一突起96的下方侧分离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限制杆77能够后退位移至在操作杆70的转动时与第一突起96不接触的位置。
图12、图13是表示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的动作状态的与图9同样的剖视图。
在使限制杆77前进了的状态(向上侧滑动了的状态)下使杆主体部66绕着支承销74从初始位置位移了规定角度时,如图12所示,第一突起96与限制杆77的上缘部(限制部77a)抵接。由此,能够限制杆主体部66的第一级的转动操作(第一操作)。第一突起96突出设置在限制杆77为前进状态时的限制杆77的上缘部的旋转轨道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96构成在第一操作的终端位置对杆主体部66的转动进行限制的限动部。
在从杆主体部66的转动被第一突起96限制的状态起使杆主体部66进一步转动的情况下,乘员将手指钩挂在限制杆77的下端的手指钩挂部77b并向跟前拉拽,使限制杆77向下方滑动。由此,限制杆77的上缘部向下方后退,限制杆77不再与第一突起96抵接(参照图12中的箭头和假想线)。其结果是,如图13所示,杆主体部66能够进一步转动。若从该状态起杆主体部66通过乘员的操作而进一步转动规定角度,则限制杆77的上缘部与第二突起97抵接,由此限制杆主体部66的转动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杆主体部66超过由第一突起96限制的限制位置进行转动时,与线缆连结块76的下端连结的释放线缆45(内部线缆45i)被拉入,其结果是,操作连杆38转动而将全闭闩锁机构35解放(锁定解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仅在对操作杆70进行了前一级的第一操作之后允许基于操作杆70进行的后一级的对全闭闩锁机构35的锁定解除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架71的杆主体部66、进退自如地保持于杆主体部66的限制杆77、以及与限制杆77的上缘部抵接来限制杆主体部66的转动的第一突起96构成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的多级操作机构100。
另外,在支架71的上部的开关支承壁71b上安装有检测操作杆70被从初始位置进行了转动操作(进行了第一操作)的情况的检测开关80。检测开关80例如可以是具有压入式的触点按钮80a和在操作杆70的第一操作时被前进状态的限制杆77的上缘部按压而将触点按钮80a压入的可动片80b的结构。
检测开关80与用于使滑门18的车门驱动马达21工作的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和蜂鸣器等发出警告声的未图示的警报装置连接。在由检测开关80检测出操作杆70被进行了第一操作的情况时,车门驱动马达21的工作停止,并且警告装置发出警告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明了在触点按钮80a被压入时检测出第一操作的检测开关80设置于支架71的上部侧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将在触点按钮80Aa的压入被解除时检测出第一操作的检测开关80A设置于支架71的下部侧。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在操作杆70处于初始位置时,操作杆70的下缘的背面将检测开关80A的触点按钮80Aa压下。当从该状态起操作杆70被进行转动操作时,触点按钮80Aa抬起,其结果是,检测出操作杆70被进行了操作的情况。
支架71的下端的线缆支承壁71e以上下分离的方式在基壁71a上设有一对。如图7、图8所示,在各线缆支承壁71e上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凹槽状的管固定部98。释放线缆45的外部管45o的端部从开口98a侧嵌合于各管固定部98。嵌合有外部管45o的各管固定部98的开口98a在支架71安装于车门内饰49的背面的状态下由图6所示的车门内饰49的壁49a闭塞。
需要说明的是,车门内饰49的壁49a是相对于与车室47内正对的内饰主壁49b(形成有开口部50的壁)而向车外侧弯曲的壁。
这里,线缆连结块76的下端的线缆卡止部53(与释放线缆45连结的连结部)在杆主体部66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从支承销74(转动轴)的配置位置向下方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另外,基于释放线缆45形成的杆主体部66与操作连杆38(锁定解除部)的关联机构具有在超过第一突起96地对杆主体部66进行转动操作之前(第一操作的期间)不将内部线缆45i的拉入所产生的操作力向操作连杆38(锁定解除部)传递的游隙。因此,如图12所示,即便杆主体部66被进行转动操作,在由第一突起96限制杆主体部66的转动的转动范围内,全闭闩锁机构35也不会成为解放状态(锁定解除)。
另外,如图8、图11所示,在支架71的一方的侧壁71c(位于与管固定部98开口的一侧相反侧的侧壁)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设置有用于将支架71向车门内饰49的背面固定的固定壁54。固定壁54通过螺钉57固定于在车门内饰49的内饰主壁49b的背面突出设置的凸台部55。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操作杆装置)在操作杆70的操作块75的背面侧一体地组装有线缆连结块76,能够与第一突起96(限动部)抵接的限制杆77进退自如地保持在操作块75与线缆连结块76之间。并且,限制杆77能够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退避位置)之间位移,其中,前进位置是限制杆77在操作杆70的转动时能够与第一突起96抵接的位置,后退位置是限制杆77在操作杆70的转动时不与第一突起96抵接的位置。因此,通过预先使限制杆77为前进状态,由此能够限制操作杆70的超过规定角度的转动,从而能够将作为操作对象的操作连杆38的工作实质性锁定(禁止工作)。另外,通过使限制杆77后退,由此能够解除对作为操作对象的操作连杆38的工作的实质性锁定。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仅通过使操作杆70单纯地转动的话无法对操作连杆38进行转动操作,因此为占据宽度窄且在进深方向上也不大幅占据空间的简单的结构,且能够防止由误操作引起的全闭闩锁机构35的锁定解除。因此,对于门立柱部的车门内饰49那样的宽度窄且厚度薄的设置对象部,也能够设置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在操作杆7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配置有检测操作杆70的转动的检测开关80(80A)。
因此,即便是在设置于门立柱部的车门内饰49那样的宽度窄且厚度薄的设置对象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检测出操作杆70的转动。另外,能够由检测开关80(80A)瞬间检测操作杆70被乘员操作的情况,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车门驱动马达21的工作停止、警告装置的工作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具有将操作杆70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支架71,在支架71上形成有作为限动部的第一突起96,并且支架71能够安装于车门内饰49。因此,能够在将支架71向车门内饰49安装之前精度良好地设定由第一突起96对操作杆70进行转动限制的转动限制位置。另外,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支架71上组装有操作杆70的状态下作为组件而安装于车门内饰49,因此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相对于滑门18的组装性变得良好。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操作杆70配置于车门内饰49的开口部50,并且操作杆70具备通过开口部50而向车室侧露出的外观面75a-1。并且,操作杆70还具备上缘部,该上缘部在操作杆70处于初始位置时与车门内饰49的背面抵接,来使外观面75a-1与车门内饰49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因此,能够在操作杆70处于初始位置时使操作杆70的外观面75a-1与车门内饰49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从而使从车室侧观察的美观性变得良好。另外,通过该结构,仅通过将手接触开口部50内的操作杆70的外观面75a-1并压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的第一操作。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从车室内对操作杆70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基于释放线缆45形成的关联机构具有在超过第一突起96地对杆主体部66进行转动操作之前不向锁定解除用的操作连杆38传递操作力的游隙。因此,在超过第一突起96地对杆主体部66进行转动操作之前的期间,不会将全闭闩锁机构35解放(锁定解除)。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操作杆70的第一操作的阶段全闭闩锁机构35被解放(锁定解除)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操作杆70的支承销74(转动轴)配置在比杆主体部66的外观面75a-1的上端部偏靠中央的区域。因此,能够通过乘员从车室侧将杆主体部66的上端部向开口部50内压入来使杆主体部66容易地转动。而且,在这之后能够根据需要来对杆主体部66的下端部向车室侧进行拉拽操作。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无需在杆主体部66上设置向车室侧突出的把持部,因此能够使杆主体部66的从车室侧观察的美观性变得良好。
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将操作杆70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支架71通过螺钉57固定于在车门内饰49的背面突出设置的凸台部55。因此,通过采用本结构,能够将操作杆70容易地设置于车门内饰49。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能够转动地保持于支架71的操作块75具备杆主体部66和线缆连结块76,操作块75具备:具有外观面75a-1的板状部75a;以及从板状部75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背面方向突出的一对侧壁部75b、75c。并且,在侧壁部75b、75c一体地组装有线缆连结块76,侧壁部75b、75c与线缆连结块76一起能够转动地保持于支架71。
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杆主体部66整体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通过杆主体部66的转动操作来将释放线缆45顺畅地拉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24中,用于固定释放线缆45的外部管45o的凹槽状的管固定部98设置于支架71,管固定部98的开口98a由车门内饰49的壁49a闭塞。
因此,当支架71固定于车门内饰49时,外部管45o从管固定部98的脱落由车门内饰49的壁49a来限制。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外部管45o稳定地安装于支架71,并且外部管45o相对于支架71的组装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滑门的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适用了实施方式的操作杆装置,但操作杆装置不限定于用于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另外,适用的车门也不限定于滑动式,还可以是铰链开闭式的车门。
符号说明:
24…紧急用内部解除操作部(操作杆装置)
35…全闭闩锁机构(操作对象)
38…操作连杆(操作对象、锁定解除部)
45…释放线缆(操作线缆)
45o…外部管
49…车门内饰(设置对象部)
49a…壁
50…开口部
55…凸台部
70…操作杆
71…支架(固定部)
74…支承销(转动轴)
75…操作块
75a…板状部
75a-1…外观面
75b、75c…侧壁部
76…线缆连结块
77…限制杆
80、80A…检测开关
96…第一突起(限动部)
98…管固定部
98a…开口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具备:
固定部,其设置于车门侧;以及
操作杆,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通过以转动轴为中心的超过规定角度的转动操作来使操作对象工作,
所述操作杆具备:
操作块,其被从车室侧进行转动操作,并且在与所述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长;
线缆连结块,其一体地组装于所述操作块的背面侧,与所述转动轴交叉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连结有用于对所述操作对象进行操作的操作线缆;以及
限制杆,其在所述操作块与所述线缆连结块之间配置成大致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进退自如,
所述固定部具备限动部,所述限动部在所述操作杆进行所述规定角度的转动时与前进状态的所述限制杆抵接,来限制所述操作杆的所述规定角度以上的转动,
所述限制杆能够后退位移至在所述操作杆的转动时与所述限动部不接触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在所述操作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配置有检测所述操作杆的转动的检测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部由将所述操作杆保持为能够转动的支架构成,
所述支架能够安装于在车门侧设置的设置对象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块设置于在所述车门的车室侧的车门内饰上设置的开口部,并且所述操作块具有通过所述开口部而向车室侧露出的外观面,
所述限制杆在所述操作杆处于初始位置时与所述车门内饰的背面抵接,来使所述外观面与所述车门内饰的车室侧的面整齐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基于所述操作线缆形成的所述线缆连结块与所述操作对象的关联机构具有在超过所述规定角度地对所述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之前不向所述操作对象传递操作力的游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杆的转动轴配置在所述操作杆中的比所述外观面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偏靠中央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杆配置于在所述车门的车室侧的车门内饰上设置的开口部,
所述支架被螺纹固定于在所述车门内饰的背面突出设置的凸台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块具备:具有向车室侧露出的外观面的板状部;以及从该板状部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侧端部向背面方向突出的一对侧壁部,
所述线缆连结块一体地组装于一对所述侧壁部,
一对所述侧壁部与所述操作块的一端一起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操作线缆的外部管的凹槽状的管固定部,
所述管固定部的凹槽状的开口由所述车门内饰的壁闭塞。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其中,
所述车门是对车身的车门开口进行滑动开闭的滑门,
所述操作对象是将所述滑门在关闭状态下锁定的车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部。
CN201980066027.1A 2018-10-16 2019-09-09 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Active CN1128400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5301 2018-10-16
JP2018-195301 2018-10-16
PCT/JP2019/035319 WO2020079989A1 (ja) 2018-10-16 2019-09-09 車両用ドアの操作レバ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093A true CN112840093A (zh) 2021-05-25
CN112840093B CN112840093B (zh) 2022-05-17

Family

ID=70283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6027.1A Active CN112840093B (zh) 2018-10-16 2019-09-09 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40093B (zh)
WO (1) WO20200799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74340B2 (en) * 2021-04-29 2023-06-13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emergency hand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8840A (zh) * 2007-09-28 2010-08-18 西屋控股公司 具有辅助门锁组件的电气摆动拉门操作器
JP2011179233A (ja) * 2010-03-01 2011-09-1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105917062A (zh) * 2014-09-04 2016-08-3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以及具备该门锁装置的门系统
CN107002433A (zh) * 2014-11-28 2017-08-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门动作装置
JP2017155520A (ja) * 2016-03-03 2017-09-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07625A (zh) * 1974-01-31 1975-08-25
JPH11182104A (ja) * 1997-12-18 1999-07-06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
JP2001098819A (ja) * 1999-09-29 2001-04-10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クロージャ装置
JP4914478B2 (ja) * 2009-11-02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ハンドルストローク切替構造
US10049580B1 (en) * 2017-11-02 2018-08-14 Ming-Zong Wu Automotive vehicle with an anti-crash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8840A (zh) * 2007-09-28 2010-08-18 西屋控股公司 具有辅助门锁组件的电气摆动拉门操作器
JP2011179233A (ja) * 2010-03-01 2011-09-1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105917062A (zh) * 2014-09-04 2016-08-3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以及具备该门锁装置的门系统
CN107002433A (zh) * 2014-11-28 2017-08-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门动作装置
JP2017155520A (ja) * 2016-03-03 2017-09-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093B (zh) 2022-05-17
WO2020079989A1 (ja)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14945B2 (en) Door latch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US7815229B2 (en)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7059654B2 (en) Door system
US9163434B2 (en)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US10648201B2 (en) Inertial lock device for release cable assembly
US20200262279A1 (en) Automobile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CN112840093B (zh) 车辆用车门的操作杆装置
JP4444315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中継操作装置
KR101199223B1 (ko) B-필라리스 차량용 프론트 도어의 락킹 장치
JP4042954B2 (ja) 車両における開閉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US9945161B2 (en) Lock system for dual vehicle closures
US6866310B2 (en) Door latch operation device for vehicle
JP6975698B2 (ja) 車両の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US8671623B2 (en) Vehicle door manual lock assembly
JPH0996131A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ユニット構造
CN110644869B (zh) 集成门闩锁组件、车辆以及操作车辆的滑动门的方法
JP4448870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中継操作装置
JP4053281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428418B2 (ja)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JP7435220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KR100419732B1 (ko) 차량 슬라이딩 도어의 잠금장치
JP7018861B2 (ja) スライドドア付き車両
KR100876189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래치
KR100318069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래치의 오작동 방지장치
KR100431985B1 (ko) 차량의 운전석 도어잠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