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10387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10387A
CN112810387A CN202011296150.3A CN202011296150A CN112810387A CN 112810387 A CN112810387 A CN 112810387A CN 202011296150 A CN202011296150 A CN 202011296150A CN 112810387 A CN112810387 A CN 112810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land portion
shoulder
crown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961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10387B (zh
Inventor
大泽拓也
中道哲平
相泽健友
高槻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789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7993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10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0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10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0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Abstract

在五条形花纹轮胎中,维持乘坐舒适性,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轮胎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四个周向沟(3)和五个陆地部(4)构成。周向沟(3)包含两个胎肩周向沟(5)和两个胎冠周向沟(6)。陆地部(4)包含两个胎肩陆地部(7)、两个中间陆地部(8)和胎冠陆地部(9)。两个中间陆地部(8)分别包含纵向刀槽(10)、多个第一中间横沟(11)和多个第二中间横沟(12)。两个胎肩陆地部(7)分别包含从胎面端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7)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15)。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通过五个陆地部区分胎面部的轮胎(以下存在称为“五条形花纹轮胎”的情况)。为了提高操纵稳定性,专利文献1的轮胎改善了沟的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8356号公报
近年来,伴随着车辆的高性能化,要求轮胎具有更优异的操纵稳定性。另一方面,根据沟的配置,存在伴随着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乘坐舒适性受损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种问题点提出的,主要课题在于,在五条形花纹轮胎中,维持乘坐舒适性,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上述胎面部由在两个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个周向沟、和被上述周向沟区分出的五个陆地部构成,上述周向沟包含两个胎肩周向沟、和配置于上述两个胎肩周向沟之间的两个胎冠周向沟,上述陆地部包含:两个胎肩陆地部,它们包含上述胎面端;两个中间陆地部,它们被区分在上述胎肩周向沟与上述胎冠周向沟之间;以及胎冠陆地部,其被区分在上述两个胎冠周向沟之间,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含:纵向刀槽,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多个第一中间横沟,它们从上述胎冠周向沟延伸,且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以及多个第二中间横沟,它们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延伸,且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上述两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含从上述胎面端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上述两个胎面端由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和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构成,上述两个胎肩陆地部由包含上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包含上述内侧胎面端的内侧胎肩陆地部构成,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由与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与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中间陆地部构成。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101%~107%。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上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3%~99%。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上述胎冠陆地部以及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分别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在安装于车辆时与车辆内侧相邻的上述陆地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比上述胎冠周向沟的沟宽小。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为上述胎冠周向沟的沟宽的93%~99%。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上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横穿上述胎冠陆地部的多个胎冠刀槽。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上述胎面部由在两个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个周向沟、和被上述周向沟区分出的五个陆地部构成,上述周向沟包含两个胎肩周向沟、和配置于上述两个胎肩周向沟之间的两个胎冠周向沟,上述陆地部包含:两个胎肩陆地部,它们包含上述胎面端;两个中间陆地部,它们被区分在上述胎肩周向沟与上述胎冠周向沟之间;以及胎冠陆地部,其被区分在上述两个胎冠周向沟之间,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含:纵向刀槽,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多个第一中间刀槽,它们从上述胎冠周向沟延伸,且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以及多个第二中间刀槽,它们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延伸,且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上述两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含从上述胎面端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上述第一中间刀槽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在上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一倒角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一倒角部设置在上述第一中间刀槽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边缘。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上述第二中间刀槽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在上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二倒角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二倒角部设置在上述第二中间刀槽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边缘。
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部由四个周向沟和被上述周向沟区分出的五个陆地部构成。上述陆地部包含:两个胎肩陆地部,它们包含胎面端;两个中间陆地部,它们被区分在胎肩周向沟与胎冠周向沟之间;以及胎冠陆地部,其被区分在两个胎冠周向沟之间。
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含:纵向刀槽,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多个第一中间横沟,它们从上述胎冠周向沟延伸,且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以及多个第二中间横沟,它们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延伸,且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
上述纵向刀槽维持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且适度缓和轮胎轴向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另外,由于上述第一中间横沟以及上述第二中间横沟不与上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所以维持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且提高乘坐舒适性。
另一方面,维持了轮胎周向的刚性的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还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
并且,由于本发明的上述两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含从上述胎面端延伸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所以能够维持乘坐舒适性,且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6是图5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刀槽以及第一倒角部的剖视图。
图9是比较例的轮胎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周向沟;4…陆地部;5…胎肩周向沟;6…胎冠周向沟;7…胎肩陆地部;8…中间陆地部;9…胎冠陆地部;10…纵向刀槽;11…第一中间横沟;12…第二中间横沟;15…胎肩横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作为轿车用的充气轮胎来使用。但是,本发明的轮胎1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对于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用文字、符号表示在胎侧部等(省略图示)。
胎面部2由在两个胎面端To、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个周向沟3、和被上述周向沟3区分出的五个陆地部4构成。
两个胎面端To、Ti由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和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构成。
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外侧胎面端To以及内侧胎面端Ti分别是对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度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根据每个轮胎确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根据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根据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周向沟3例如以恒定的沟宽与轮胎周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但是,周向沟3也可以呈波状延伸,或沟宽周期性变化地延伸。
周向沟3包含两个胎肩周向沟5和两个胎冠周向沟6。胎肩周向沟5在轮胎赤道C的各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两个胎冠周向沟6配置于两个胎肩周向沟5之间。本实施方式的胎冠周向沟6在轮胎赤道C的各侧分别设置有一个。
两个胎肩周向沟5由外侧胎肩周向沟5A以及内侧胎肩周向沟5B构成。外侧胎肩周向沟5A设置于外侧胎面端To与轮胎赤道C之间。内侧胎肩周向沟5B设置于内侧胎面端Ti与轮胎赤道C之间。
两个胎冠周向沟6由外侧胎冠周向沟6A以及内侧胎冠周向沟6B构成。外侧胎冠周向沟6A设置于外侧胎肩周向沟5A与轮胎赤道C之间。内侧胎冠周向沟6B设置于内侧胎肩周向沟5B与轮胎赤道C之间。
优选从轮胎赤道C至胎肩周向沟5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25%~35%。优选从轮胎赤道C至胎冠周向沟6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5%~15%。胎面宽度TW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从外侧胎面端To至内侧胎面端Ti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各周向沟3至少具有比1.5mm大的沟宽,优选为3.0mm以上,更加优选具有4.0mm以上的沟宽。另外,优选各周向沟3的沟宽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4.0%~7.0%。优选各周向沟的沟深例如为5~12mm。
作为优选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周向沟5的沟宽W1比胎冠周向沟6的沟宽W2小。具体而言,胎肩周向沟5的沟宽W1为胎冠周向沟6的沟宽W2的93%~99%,优选为94%~98%。
陆地部4包含:两个胎肩陆地部7,它们包含外侧胎面端To或者内侧胎面端Ti;两个中间陆地部8,它们被区分在胎肩周向沟5与胎冠周向沟6之间;以及胎冠陆地部9,其被区分在两个胎冠周向沟6之间。本实施方式的两个胎肩陆地部7由包含外侧胎面端To的外侧胎肩陆地部7A和包含内侧胎面端Ti的内侧胎肩陆地部7B构成。两个中间陆地部8由外侧中间陆地部8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构成。外侧中间陆地部8A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相邻,被区分在外侧胎肩周向沟5A与外侧胎冠周向沟6A之间。内侧中间陆地部8B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相邻,被区分在内侧胎肩周向沟5B与内侧胎冠周向沟6B之间。
图2表示外侧中间陆地部8A、内侧中间陆地部8B以及胎冠陆地部9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外侧中间陆地部8A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8B分别包含: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纵向刀槽10、从胎冠周向沟6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10连通而是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的多个第一中间横沟11、和从胎肩周向沟5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10连通而是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的多个第二中间横沟12。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宽度为1.5mm以下的切槽。
纵向刀槽10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且适度缓和轮胎轴向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另外,由于第一中间横沟11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不与纵向刀槽10连通而是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所以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且提高乘坐舒适性。
另一方面,维持了轮胎周向的刚性的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8还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具有上述两个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即便在接地压力以及侧偏角小的情况下也能期待比较大的侧偏力。因此,例如在本发明的轮胎安装于FF车辆的全轮时,能够通过后轮轮胎发挥充分的侧偏力,转弯开始时的车辆的横摆容易收敛,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图3表示外侧胎肩陆地部7A以及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由于本发明的两个胎肩陆地部7分别包含从外侧胎面端To或者内侧胎面端Ti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7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15,所以能够维持乘坐舒适性,且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更详细结构。以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安装于FF车辆时能够发挥更优异的操纵稳定性的方式,如以下那样确定各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
如图1所示,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比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大。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比胎冠陆地部9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大。胎冠陆地部9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比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大。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比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大。
换言之,内侧胎肩陆地部7B具有在五个陆地部之中最小的宽度,且外侧胎肩陆地部7A、外侧中间陆地部8A、胎冠陆地部9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8B分别设定为,轮胎轴向的宽度大于在安装于车辆时与车辆内侧相邻的陆地部。
在这种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安装于FF车辆的全轮时,前轮轮胎发挥大的侧偏力,对转向操纵的响应性提高,另一方面,后轮轮胎也发挥充分的侧偏力,转弯开始时的车辆的横摆容易收敛。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安装于FF车辆的全轮时,能够发挥更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根据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的观点,优选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上述宽度W3为胎面宽度TW的16%以上。另外,优选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上述宽度W3为胎冠陆地部9的上述宽度W5的101%~107%。优选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上述宽度W4为胎冠陆地部9的上述宽度W5的101%~105%。优选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上述宽度W6为胎冠陆地部9的上述宽度W5的95%~99%。优选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上述宽度W7为胎冠陆地部9的上述宽度W5的93%~99%。这种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不管使用在车辆的前轮还是使用在后轮都能发挥大的侧偏力,从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如图2所示,优选设置于中间陆地部8的纵向刀槽10设置于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这种纵向刀槽10能够发挥上述效果,且能够减少中间陆地部8接地时的击打音,提高噪声性能。优选从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赤道C侧的纵缘至纵向刀槽10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20%~80%,更加优选为40%~60%。作为更加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纵向刀槽10设置于中间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纵向刀槽10的宽度为1.5mm以下,优选为0.6~1.2mm。纵向刀槽10的深度例如为1.5~4.0mm。纵向刀槽10例如遍及轮胎整周的80%~100%设置。
第一中间横沟1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一中间横沟11A与配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一中间横沟11B彼此朝向相同方向(在图2中右下方)倾斜。第一中间横沟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例如为15~30°,优选为19~25°。这种第一中间横沟11有助于均衡地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二中间横沟12A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与第一中间横沟11相同的方向倾斜。上述第二中间横沟12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比第一中间横沟11的上述角度θ1小。上述角度θ2例如为5~15°,优选为7~13°。
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二中间横沟12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比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二中间横沟12A的上述角度θ2小。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二中间横沟12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10°以下,优选为5°以下。作为更加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二中间横沟12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
第一中间横沟11和第二中间横沟12的轮胎周向的一间距长度P1相同。另外,优选第一中间横沟11的纵向刀槽10侧的内端与第二中间横沟12的纵向刀槽10侧的内端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为上述一间距长度P1的10%以下。由此,能够通过第一中间横沟11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有效地缓和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乘坐舒适性提高,并且中间陆地部8接地时的击打音变小。
第一中间横沟1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为,设置有上述沟的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即,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上述宽度W4或者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上述宽度W6)的30%~45%。
优选第一中间横沟11的上述长度L2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的上述长度L3为6.0~11.0mm,更加优选为9.0~10.4mm。另外,从第一中间横沟11或者第二中间横沟12的纵向刀槽10侧的内端至纵向刀槽10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4例如为3.0~5.0mm。这种第一中间横沟11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根据相同观点,第一中间横沟11的沟宽W8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的沟宽W9例如为3.5mm以下,优选为1.8~2.2mm。
在内侧中间陆地部8B设置有多个内侧中间刀槽18。内侧中间刀槽18从内侧胎肩周向沟5B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10连通而是在内侧中间陆地部8B内中断。内侧中间刀槽18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
内侧中间刀槽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为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的30%~45%。另外,内侧中间刀槽18的上述长度L5例如为6.0~11.0mm,优选为9.0~10.4mm。
内侧中间刀槽18的宽度例如为0.5~1.5mm,优选为0.5~0.7mm。内侧中间刀槽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0.9~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交替设置内侧中间刀槽18和第二中间横沟12。内侧中间刀槽18与第二中间横沟12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6例如为第二中间横沟12的轮胎周向的一间距长度P2的35%~50%。这种内侧中间刀槽18的配置能够抑制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偏磨损,且能够发挥上述效果。
除上述纵向刀槽10、第一中间横沟11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2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8A未设置有沟以及刀槽。另外,除上述纵向刀槽10、第一中间横沟11、第二中间横沟12以及内侧中间刀槽18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8B未设置有沟以及刀槽。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9例如设置有多个胎冠细沟20。胎冠细沟20横穿胎冠陆地部9。另外,胎冠细沟20以与第一中间横沟11相同的间距设置。
胎冠细沟20的端部与第一中间横沟11的轮胎赤道C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7,例如为第一中间横沟11的轮胎周向的一间距长度P1的10%以下。在优选方式中,优选胎冠细沟20的端部与和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第一中间横沟11的上述端部而得到的区域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外侧中间陆地部8A的第一中间横沟11A与胎冠细沟20之间以及设置于内侧中间陆地部8B的第一中间横沟11B与胎冠细沟20之间,上述关系成立。由此,各陆地部成为一体而提供侧偏力,从而转向操纵的线性提高。
胎冠细沟2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5~15°,优选为8~14°。本实施方式的胎冠细沟20通过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平滑地变化,而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在图2中下方)凸出地弯曲。
图4表示图2的胎冠细沟20的A-A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胎冠细沟20例如包含在踏面的开口宽度W10为1.6~2.8mm的开口部21、和与开口部21的底部相连的刀槽部22。刀槽部22的宽度W11例如为0.5~1.5mm。这种胎冠细沟20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根据相同观点,胎冠细沟20的深度d1例如为5.0mm以下,优选为1.5~3.5mm。
如图2所示,除上述胎冠细沟20以外,在胎冠陆地部9未设置有沟、刀槽。由此,能够确保胎冠陆地部9的刚性,操纵稳定性提高。
如图3所示,胎肩横沟15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横沟15相对于轮胎轴向与第一中间横沟11(如图2所示)反向地倾斜。胎肩横沟1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例如为10~30°。这种胎肩横沟15通过其边缘朝向与第一中间横沟11不同的方向提供摩擦力,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
胎肩横沟15的沟宽W12例如为2.0~8.0mm。胎肩横沟1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例如为设置有胎肩横沟15的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即,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上述宽度W3或者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上述宽度W7)的50%~80%。
从胎肩横沟15的内端至胎肩周向沟5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9例如为5~25mm,优选为12~20mm。另外,优选上述距离L9比第一中间横沟11与第二中间横沟12(如图2所示)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大。由此,能够充分确保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
作为更加优选的方式,优选设置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胎肩横沟15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比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胎肩横沟15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小。由此,能够确保内侧胎面端Ti附近的刚性,操纵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在胎肩陆地部7例如设置有多个胎肩刀槽25。胎肩刀槽25横穿胎肩陆地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胎肩刀槽25和胎肩横沟15。胎肩刀槽25的宽度例如为0.6~1.2mm。
如图1所示,优选设置于外侧胎肩陆地部7A的胎肩刀槽25A的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与第二中间横沟12A的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为第二中间横沟12的轮胎周向的一间距长度的10%以下。由此,各陆地部成为一体而提供侧偏力,从而转向操纵的线性提高。
根据相同观点,优选设置于内侧胎肩陆地部7B的胎肩刀槽25B的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与内侧中间刀槽18的胎肩周向沟5侧的端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为内侧中间刀槽18的轮胎周向的一间距长度的10%以下。
除上述胎肩横沟15以及胎肩刀槽25以外,在胎肩陆地部7未设置有沟、刀槽。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各陆地部配置有上述沟以及刀槽,外侧胎肩陆地部7A、外侧中间陆地部8A、胎冠陆地部9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8B分别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在安装于车辆时与车辆内侧相邻的陆地部。具有这种刚性分布的轮胎1能够发挥大的侧偏力,并且能够提高转向操纵的线性。
图5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6表示图5的外侧中间陆地部8A、内侧中间陆地部8B以及胎冠陆地部9的放大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能够适用图1~图4所示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中间陆地部8(外侧中间陆地部8A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8B)分别包括:从胎冠周向沟6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10连通而是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的多个第一中间刀槽31;和从胎肩周向沟5延伸,且不与纵向刀槽10连通而是在中间陆地部8内中断的多个第二中间刀槽32。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31以及第二中间刀槽32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此外,对于第一中间刀槽31的俯视观察胎面时的结构(例如,长度,角度以及间距。),能够适用上述的第一中间横沟11的结构。同样地,对于第二中间刀槽32的俯视观察胎面时的上述结构,能够适用上述的第二中间横沟12的结构。
图7表示图6的B-B线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第一中间刀槽31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在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一倒角部33。第一倒角部33以比第一中间刀槽31大的宽度开口。作为更优选的方式,第一倒角部33设置在第一中间刀槽31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边缘。这样的第一倒角部33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的形变,从而抑制其偏磨损。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第一中间刀槽31也可以是从其底部到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为止以一定的宽度延伸的方式。
第一倒角部33的开口宽度W13例如为第一中间刀槽31的宽度W12的3.0~4.5倍。第一倒角部33的深度d4例如为从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到第一中间刀槽31的底部为止的整个深度d3的30%以下,优选为15%~25%。
第一倒角部33例如包含与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连接的倾斜面35。倾斜面35例如相对于在第一倒角部33的开口缘通过并与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正交的法线以10~45°的角度倾斜。
同样地,如图6所示,在第二中间刀槽32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在中间陆地部8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二倒角部。第二倒角部34优选设置于第二中间刀槽32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边缘。在第二倒角部34能够适用图7所示的上述的第一倒角部33的结构。
图8表示第一倒角部33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第一倒角部33例如可以仅设置于第一中间刀槽31的轮胎周向的一方侧的刀槽边缘。这样的第一倒角部33维持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并且抑制其接地面的形变。此外,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还能够适用于第二中间刀槽32以及第二倒角部34。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2的规格试制出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205/55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出具有图9所示的外侧中间陆地部a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b的轮胎。比较例的外侧中间陆地部a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b分别设置有横穿这些陆地部的多个横沟c,并且未设置有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纵向刀槽。另外,除上述结构之外,比较例的轮胎与图1所示的轮胎实质上具有相同花纹。针对各测试轮胎,对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以及噪声性能进行了测试。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辋:16×6.5JJ
轮胎内压:22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15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操纵稳定性>
使用上述测试车辆,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出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按照比较例为100分的评分表示结果,数值越大,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乘坐舒适性>
使用上述测试车辆,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出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按照比较例为100分的评分表示结果,数值越大,乘坐舒适性越优异。
<噪声性能>
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以40~100km/h行驶,测定出此时车内的噪声的最大声压。按照比较例的上述声压为100的指数表示结果,数值越小,行驶时的噪声越小,发挥越优异的噪声性能。
测试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785388150000141
【表2】
Figure BDA0002785388150000151
测试结果能够确认到,实施例的轮胎维持乘坐舒适性,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另外,还能确认到,实施例的轮胎发挥优异的噪声性能。
基于表3的规格试制出具有图6所示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实施与上述相同的测试。
测试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278538815000016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到,对于表3所示的实施例的轮胎,也能够维持乘坐舒适性,且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另外,还能够确认到,上述实施例的轮胎发挥优异的噪声性能。

Claims (28)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由在两个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周向沟区分出的五个陆地部构成,
所述周向沟包含两个胎肩周向沟、和配置于所述两个胎肩周向沟之间的两个胎冠周向沟,
所述陆地部包含:
两个胎肩陆地部,它们包含所述胎面端;
两个中间陆地部,它们被区分在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胎冠周向沟之间;以及
胎冠陆地部,其被区分在所述两个胎冠周向沟之间,
所述两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含:
纵向刀槽,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多个第一中间横沟,它们从所述胎冠周向沟延伸,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以及
多个第二中间横沟,它们从所述胎肩周向沟延伸,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
所述两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含从所述胎面端延伸并且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
所述两个胎面端由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和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构成,
所述两个胎肩陆地部由包含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包含所述内侧胎面端的内侧胎肩陆地部构成,
所述两个中间陆地部由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中间陆地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101%~107%。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3%~99%。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以及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分别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在安装于车辆时与车辆内侧相邻的所述陆地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比所述胎冠周向沟的沟宽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为所述胎冠周向沟的沟宽的93%~99%。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横穿所述胎冠陆地部的多个胎冠刀槽。
13.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由在两个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四个周向沟、和被所述周向沟区分出的五个陆地部构成,
所述周向沟包含两个胎肩周向沟、和配置于所述两个胎肩周向沟之间的两个胎冠周向沟,
所述陆地部包含:
两个胎肩陆地部,它们包含所述胎面端;
两个中间陆地部,它们被区分在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胎冠周向沟之间;以及
胎冠陆地部,其被区分在所述两个胎冠周向沟之间,
所述两个中间陆地部分别包含:
纵向刀槽,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多个第一中间刀槽,它们从所述胎冠周向沟延伸,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以及
多个第二中间刀槽,它们从所述胎肩周向沟延伸,且不与所述纵向刀槽连通而是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中断,
所述两个胎肩陆地部分别包含从所述胎面端延伸并且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胎肩横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在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一倒角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倒角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刀槽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在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处开口的第二倒角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倒角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刀槽的轮胎周向两侧的刀槽边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
所述两个胎面端由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和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构成,
所述两个胎肩陆地部由包含所述外侧胎面端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包含所述内侧胎面端的内侧胎肩陆地部构成,
所述两个中间陆地部由与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与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相邻的内侧中间陆地部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23.根据权利要求18~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101%~107%。
24.根据权利要求18~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93%~99%。
25.根据权利要求18~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以及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分别形成为,轮胎周向的刚性大于在安装于车辆时与车辆内侧相邻的所述陆地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3、18~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比所述胎冠周向沟的沟宽小。
27.根据权利要求13、18~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为所述胎冠周向沟的沟宽的93%~99%。
28.根据权利要求13、18~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横穿所述胎冠陆地部的多个胎冠刀槽。
CN202011296150.3A 2019-11-18 2020-11-18 轮胎 Active CN112810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8061 2019-11-18
JP2019208061 2019-11-18
JP2020-178973 2020-10-26
JP2020178973A JP2021079938A (ja) 2019-11-18 2020-10-2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0387A true CN112810387A (zh) 2021-05-18
CN112810387B CN112810387B (zh) 2023-10-17

Family

ID=75853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96150.3A Active CN112810387B (zh) 2019-11-18 2020-11-18 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10387B (zh)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5317A (ja) * 1992-10-07 1994-04-26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レイングルーブワンダー性能に優れ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7172110A (ja) * 1993-12-22 1995-07-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29593A (zh) * 2010-11-30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756619A (zh) * 2011-04-27 2012-10-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40305559A1 (en) * 2013-04-11 2014-10-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5168356A (ja) * 2014-03-07 2015-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50375571A1 (en) * 2013-01-31 2015-12-3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6074391A (ja) * 2014-10-09 2016-05-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60193884A1 (en) * 2013-09-25 2016-07-0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7056814A (ja) * 2015-09-16 2017-03-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20170100965A1 (en) * 2015-10-09 2017-04-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EP3162593A1 (en) * 2015-10-26 2017-05-0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Tire
CN10715055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433824A (zh) * 2016-05-25 2017-12-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US20180072105A1 (en) * 2016-09-14 2018-03-15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8131125A (ja) * 2017-02-17 2018-08-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705901A (zh) * 2017-03-30 2018-10-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725098A (zh) * 2017-04-14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19001423A (ja) * 2017-06-19 2019-01-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9094006A (ja) * 2017-11-27 2019-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9968913A (zh) * 2017-11-27 2019-07-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968914A (zh) * 2017-11-27 2019-07-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5317A (ja) * 1992-10-07 1994-04-26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レイングルーブワンダー性能に優れ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7172110A (ja) * 1993-12-22 1995-07-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29593A (zh) * 2010-11-30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756619A (zh) * 2011-04-27 2012-10-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50375571A1 (en) * 2013-01-31 2015-12-3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US20140305559A1 (en) * 2013-04-11 2014-10-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US20160193884A1 (en) * 2013-09-25 2016-07-0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5168356A (ja) * 2014-03-07 2015-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74391A (ja) * 2014-10-09 2016-05-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56814A (ja) * 2015-09-16 2017-03-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20170100965A1 (en) * 2015-10-09 2017-04-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EP3162593A1 (en) * 2015-10-26 2017-05-0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Tire
CN10715055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433824A (zh) * 2016-05-25 2017-12-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US20180072105A1 (en) * 2016-09-14 2018-03-15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8131125A (ja) * 2017-02-17 2018-08-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705901A (zh) * 2017-03-30 2018-10-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725098A (zh) * 2017-04-14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19001423A (ja) * 2017-06-19 2019-01-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9094006A (ja) * 2017-11-27 2019-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9968913A (zh) * 2017-11-27 2019-07-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968914A (zh) * 2017-11-27 2019-07-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0387B (zh) 2023-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0556B (zh) 充气轮胎
CN107539032B (zh) 轮胎
CN107639975B (zh) 轮胎
EP3388255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0525131B (zh) 轮胎
CN110422015B (zh) 轮胎
EP3689642B1 (en) Tire
CN113043797B (zh) 轮胎
US11524529B2 (en) Tire
JP2022162962A (ja) タイヤ
US11865871B2 (en) Tire
CN115805776A (zh) 轮胎
CN115214271A (zh) 轮胎
CN109515068B (zh) 轮胎
CN112810387A (zh) 轮胎
CN112937222B (zh) 轮胎
CN110588249A (zh) 轮胎
US11884108B2 (en) Tire
EP4019282B1 (en) Tyre
CN111469607B (zh) 轮胎
EP3785939B1 (en) Tyre
US20230083870A1 (en) Tire
JP2021091391A (ja) タイヤ
JP2022191142A (ja) タイヤ
CN115534592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