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9417A - 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9417A
CN112789417A CN201980064850.9A CN201980064850A CN112789417A CN 112789417 A CN112789417 A CN 112789417A CN 201980064850 A CN201980064850 A CN 201980064850A CN 112789417 A CN112789417 A CN 112789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head
passage
path
connecting rod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8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9417B (zh
Inventor
浅田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Engi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Engi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Engine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Engi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5/00Crossheads; Constructions of connecting-rod heads or piston-rod connections rigid with cross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9/00Bearings for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rods; Attachment of connecting-rods
    • F16C9/04Connecting-rod bea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01M2001/066Connecting rod with passagew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十字头(40)具备向活塞杆(21)及连接杆(25)分配润滑油的润滑通路(50)。润滑通路(50)具有:导入路(51),其从十字头销(41)的外表面向内部延伸;第一分支路(52),其从导入路(51)分支并延伸,且与设置在活塞杆(21)内的油路(21b)连通;以及第二分支路(53),其从导入路(51)分支并延伸,且与设置在连接杆(25)内的油路(25b)连通。第一分支路(52)和第二分支路(53)在穿过活塞杆(21)及连接杆(25)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Description

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技术领域
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背景技术
在船舶用内燃机等缸径冲程比大的内燃机中,为了将从下方支承活塞的活塞杆与连接于曲轴的连接杆连结,广泛已知使用被称为十字头的部件。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十字头构成为具备:十字头销(十字头轴颈),其安装于活塞杆(活塞连杆)的下端部,且使连接杆(连杆)相对于其下端部转动;以及通路(孔);其设置于该十字头销的内部,且向活塞杆及连接杆分配润滑油。
上述专利文献1的通路在该文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分支为:与设置于活塞杆的油路连通的通路(径向朝上的孔)、以及与设置于连接杆的油路连通的通路(斜向下的两个孔)。这样分支出的两种通路在穿过活塞杆及连接杆的剖视下相互连通。即,在从该剖面观察时,设置于活塞杆的油路与设置于连接杆的油路经由在十字头销的内部设置的通路而上下相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75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若活塞杆侧的油路与连接杆侧的油路上下相连,则会在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的方面上带来障碍。
即,从十字头销朝向连接杆侧的油路流动的润滑油由于活塞在进行上下动作时的惯性力而被向上方牵引。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上述那样被牵引的润滑油有可能流入活塞杆侧的油路。在该情况下,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相对于在连接杆侧的油路中流动的润滑油,在活塞杆侧的油路中流动的润滑油增多,在连接杆侧流动的润滑油可能成为负压。
另外,虽然一般在连接杆的上端部设置有支承十字头销的轴承及轴承壳,但是若在连接杆侧流动的润滑油变少,则这些部件可能不会被充分地润滑,因此不合适。
在此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将通过十字头销供给的润滑油平衡性良好地向活塞杆侧的油路和连接杆侧的油路分配。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将活塞杆与连接杆连结的十字头。该十字头具备:十字头销,其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部,并使所述连接杆相对于该下端部转动;以及润滑通路,其设置于所述十字头销,并从该十字头销向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分配润滑油。
所述润滑通路具有:导入路,其从所述十字头销的外表面向内部延伸;第一分支路,其从所述导入路分支并延伸,且与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油路连通;以及第二分支路,其从所述导入路分支并延伸,且与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油路连通。
并且,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被划分成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流入到十字头销的润滑通路的润滑油在流过导入路后,分配至第一分支路和第二分支路。在此,第一分支路与第二分支路在穿过活塞杆及连接杆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因此,在至少从所述剖面观察时,连通于第一分支路的活塞杆侧的油路与连通于第二分支路的连接杆侧的油路不会上下相连。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惯性力而被向上方牵引的润滑油流入活塞杆侧的油路,能够抑制在连接杆侧流动的润滑油变成负压。这样,能够将通过十字头销供给的润滑油平衡性良好地向活塞杆侧的油路和连接杆侧的油路分配。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分支路与所述第二分支路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在适当地划分出第一分支路及第二分支路的方面是有利的。这在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的方面是有效的。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十字头具备:轴承,其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上端部,并支承所述十字头销;以及轴承壳,其配置在所述轴承与所述十字头销的下半部之间,在所述轴承壳设置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与设置在所述连接杆内的油路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在连接杆的上端部设置有对十字头销进行支承的轴承。在该轴承与十字头销之间设置有轴承壳。通过设置于轴承壳的贯通孔来供给润滑油。由于该贯通孔与设置于连接杆侧的油路连通,因此若在连接杆侧流动的润滑油变少,则轴承及轴承壳有可能不会被充分地润滑。
与此相对,由于上述结构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因此能够充分地润滑轴承及轴承壳。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分支路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以指向所述轴承壳的外缘侧的部位的方式延伸。
一般而言,轴承壳的内周面的中央部位于十字头销的正下方。对该部位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载荷。在这样的部位处,使润滑油为薄膜状是有效的。若过度供给润滑油,则润滑油不会成为薄膜状,这样反而不利。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第二分支路不指向轴承壳的中央部而指向外缘侧的部位,因此在该中央部处能够避免润滑油的过度供给。由此,有利于使润滑油成为薄膜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分支路具有:第一上游路,其与所述导入路连接并沿所述十字头销的销轴向延伸;以及第一下游路,其从所述第一上游路连续且朝向所述活塞杆延伸,所述第二分支路具有:第二上游路,其与所述导入路连接并沿所述销轴向延伸;以及第二下游路,其从所述第二上游路连续且朝向所述连接杆延伸,所述第一上游路和所述第二上游路被划分成经由所述导入路连通,所述第一下游路和所述第二下游路被划分成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在适当地划分出第一分支路及第二分支路的方面是有利的。这在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的方面是有效的。
在此公开的技术也涉及一种具备上述十字头的十字头式内燃机。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十字头,能够将通过十字头销而供给的润滑油平衡性良好地向活塞杆侧的油路和连接杆侧的油路分配。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十字头式内燃机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例示框架及十字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例示十字头的横剖面的图。
图4是例示十字头的横剖面的图。
图5是例示十字头销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例示十字头销的纵剖面的VI-VI剖视图。
图7是例示十字头销的纵剖面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例示十字头销的横剖面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例示十字头销的横剖面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例示十字头销的横剖面的X-X剖视图。
图11是例示十字头的以往例子的图3对应图。
图12是例示十字头的以往例子的图4对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是例示。图1是例示十字头式内燃机(以下,简称为“发动机1”)的结构的概要图。
发动机1是具备多个气缸的直列多缸式的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1构成为采用了单向流扫气方式的二冲程一循环装置,并搭载于油轮、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等大型船舶。发动机1的输出轴与未图示的螺旋桨连结。通过发动机1运转,其输出传递至螺旋桨而推进船舶。
在此公开的发动机1为了实现其长冲程化而构成为所谓的十字头式内燃机。即,如图2所示,在该发动机1中,从下方支承活塞15的活塞杆21与连接于曲轴22的连接杆25通过十字头40连结。
(1)主要结构
以下,对发动机1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发动机1具备台板11、设置在台板11上的框架12、以及设置在框架12上的气缸罩13。台板11、框架12及气缸罩13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系紧螺栓及螺母而紧固。
在气缸罩13内配置有作为内筒的气缸套14。在气缸套14的内部配置有活塞15。活塞15沿着气缸套14的内壁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另外,在气缸套14的上部固定有气缸盖16。在气缸盖16设置有排气阀17。排气阀17与气缸套14、活塞15及气缸盖16一起划分出燃烧室18。排气阀17是对燃烧室18与排气管19之间进行开闭的阀。
因此,当对燃烧室18供给燃料和气体时,在燃烧室18内发生燃烧。通过在该燃烧中产生的能量,使活塞15在活塞轴向上往复运动。此时,当排气阀17工作而将燃烧室18打开时,通过燃烧产生的排气被排出到排气管19,另一方面,气体经由未图示的扫气口被导入燃烧室18。
另一方面,在活塞15的下端部连结有活塞杆21的上端部。台板11构成所谓的曲轴箱,并收容被轴承23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曲轴22。连接杆25的下端部经由曲柄24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曲轴22连结。
在框架12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的一对引导板26以隔开规定的间隔并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一对引导板26之间,上述十字头40以上下动作自如的方式配置。十字头40将活塞杆21的下端部21a与连接杆25的上端部25a连结,其上下动作由引导板26引导(也参照图4)。十字头40相对于活塞杆21以一体地上下动作的方式连接,另一方面,十字头40相对于连接杆25以将连接杆25的上端部作为支点使其转动的方式连接。
因此,当活塞15沿着上下方向往复移动时,活塞杆21与活塞15一起上下进行往复移动。由此,与活塞杆21连结的十字头40沿着引导板26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十字头40还允许连接杆25的转动。并且,与连接杆25的下端部连接的曲柄24进行曲柄运动,而使曲轴22旋转。
(2)框架及十字头的结构
在此,对框架12和十字头40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图2是例示发动机1的框架12及十字头40的结构的主视图,图3及图4是例示十字头40的横剖面的图。
如图2所示,框架12由顶板31、底板32、侧板33、以及多个隔壁34构成。顶板31配置于气缸罩13并构成框架12的顶部。底板32与台板11连接并构成框架12的底部。侧板33构成框架12中的左右侧部。侧板33的下端部与底板32连接,侧板33的上端部与顶板31连接。
多个隔壁34沿着曲轴22所延伸的方向(曲柄轴向)排列,并以相互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各隔壁34作为将框架12内的空间分隔的隔板发挥功能。
上述十字头40收容于由所述顶板31、底板32、侧板33以及各隔壁34划分且位于一对引导板26之间的空间。
具体而言,十字头40具备:十字头销41,其安装于活塞杆21的下端部21a,并使连接杆25相对于该下端部21a转动;引导滑履(guide shoe)42,其安装于十字头销41;以及轴承43,其设置于连接杆25的上端部25a,并将十字头销41支承为转动自如。
详细而言,十字头销41形成为沿与图3及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其上表面41a的一部分在大致平面上被切口。通过将活塞杆21的下端部21a紧固于该上表面41a,而能够使十字头销41与活塞杆21一体地上下动作。
引导滑履42以不能相对于十字头销41转动的方式安装,且构成为相对于引导板26滑动接触。利用该滑动接触,而能够引导十字头40的往复移动。
轴承43凹陷成朝向上方开放的大致半圆状,并构成为供十字头销41沿着曲柄轴向插入。通过在轴承43中插入十字头销41,连接杆25相对于十字头销41以轴承43为支点而转动自如。
如图4所示,在轴承43与十字头销41的下半部之间配置有轴承壳44。该轴承壳44是所谓的轴瓦,且具有圆弧状的横剖面。轴承壳44相对于十字头销41的外表面(特别是下半部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并且从下方支承该外表面。另外,在轴承壳44设置有将其沿壁厚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44a。这些贯通孔44a与后述的曲柄侧油路25b连通。
并且,本发明的十字头40构成为具备用于对发动机1的各部分进行润滑的润滑通路50。该润滑通路50设置于十字头销41,而能够将通过十字头销41而导入的润滑油向活塞杆21和连接杆25分配。
在此,从十字头销41向活塞杆21分配的润滑油通过在活塞杆21的内部设置的油路(以下,将其称为“活塞侧油路”)21b而向活塞15供给。该活塞侧油路21b构成为沿着活塞杆21所延伸的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活塞侧油路21b的下端部在活塞杆21的下表面开口而与润滑通路50连通。另一方面,活塞侧油路21b的上端部与活塞15连通。经由这样构成的活塞侧油路21b,能够将润滑油向活塞15供给。
另一方面,从十字头销41向连接杆25分配的润滑油通过在连接杆25的内部设置的油路(以下,将其称为“曲柄侧油路”)25b而向曲柄24供给。该曲柄侧油路25b构成为沿着连接杆25所延伸的方向(在上止点处为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曲柄侧油路25b的上端部在轴承43的内底面开口而经由轴承壳44与润滑通路50连通。另一方面,曲柄侧油路25b的下端部与曲柄24连通。经由这样构成的曲柄侧油路25b,能够将润滑油向曲柄24供给。
(3)十字头销的结构
以下,对十字头销41及润滑通路5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例示十字头销41的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图6是例示十字头销41的纵剖面的VI-VI剖视图,图7是例示十字头销41的纵剖面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例示十字头销41的横剖面的VIII-VIII剖视图,图9是例示十字头销41的横剖面的IX-IX剖视图,图10是例示十字头销41的横剖面的X-X剖视图。图9所例示的IX-IX剖面是“穿过活塞杆及连接杆的剖面”的例示。该IX-IX剖面与图4所示的横剖面相同。如图4所示,IX-IX剖面将设置于活塞杆21的活塞侧油路21b和设置于连接杆25的曲柄侧油路25b两方都纵剖。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十字头销41的中心轴的方向(销轴向)中的一方定义为“前方向”,将另一方定义为“后方向”。另外,如上所述,在该结构例中,活塞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并且,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中的一方定义为“左方向”,将另一方定义为“右方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别与图1~图4的纸面上下方向及纸面左右方向一致。
如图5~图10所示,润滑通路50通过将使用钻头等而形成的多个穿孔进行组合而成。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润滑通路50具有:导入路51,其从十字头销41的外表面向内部延伸:第一分支路52,其从该导入路51分支并延伸,且与活塞侧油路21b连通;以及第二分支路53,其从导入路51分支并延伸,且与曲柄侧油路25b连通。
如各图所示,第一分支路52和第二分支路53双方都夹着十字头销41的中心轴而在左右各设置有1根。另外,第一分支路52和第二分支路53双方都设置于左右且分别上下排列。
详细而言,导入路51具有从十字头销41的外表面朝向下方延伸的上游侧导入路51a、以及从十字头销41的左侧面朝向右方延伸的上下一对下游侧导入路51b、51b。
如图5所示,上游侧导入路51a在十字头销41的前侧且稍微靠左侧的上表面开口。通过该开口,能够向十字头销41的内部引导润滑油。如图8所示,上游侧导入路51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和上游侧导入路51a的下端部分别与下游侧导入路51b相连。
如图7~图8所示,一对下游侧导入路51b、51b沿着左右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如上所述,它们分别与上游侧导入路51a连通。
并且,在一对下游侧导入路51b、51b中的位于上方的一方与第一分支路52连通,位于下方的另一方与第二分支路53连通。
详细而言,位于上方的下游侧导入路51b在与上游侧导入路51a相交的部位附近和该下游侧导入路51b的右端部处,与第一分支路52(具体而言为后述的第一上游路52a)连通。
另一方面,位于下方的下游侧导入路51b在与上游侧导入路51a相交的部位附近和该下游侧导入路51b的右端部处,与第二分支路53(具体而言为后述的第二上游路53a)连通。
如图8所示,一对下游侧导入路51b、51b经由上游侧导入路51a相互连通。换言之,一对下游侧导入路51b、51b不经由上游侧导入路51a就不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一对下游侧导入路51b、51b虽然双方都在十字头销41的左侧面开口,但图3所示,它们的开口被引导滑履42堵塞。
如图7~图9所示,第一分支路52具有:第一上游路52a,其与导入路51连接且沿十字头销41的销轴向延伸;以及第一下游路52b,其从第一上游路52a连续地延伸且朝向活塞杆21延伸。
详细而言,第一上游路52a构成为左右一对通路,并沿着作为销轴向的前后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各第一上游路52a配置在比十字头销41的中心轴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7~图9所示,各第一上游路52a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位(相当于图6的VIII-VIII剖面)处与上侧的下游侧导入路51b连通。另外,如图9所示,各第一上游路52a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当于图6的IX-IX剖面)处与第一下游路52b的下端部连通。而且,如图10所示,在左右排列的第一上游路52a、52a中的位于左侧的第一上游路52a在其后端部附近与第三下游路52c连通。
在此,与第一上游路52a同样,第一下游路52b构成为左右一对通路,并朝向上方大致笔直地延伸。各第一下游路52b在十字头销41的上表面41a开口。这样开口的各第一下游路52b如图4所示,与设置于活塞杆21的活塞侧油路21b连通。各第一下游路52b还配置在IX-IX剖面上。即,各第一下游路52b、活塞侧油路21b以及曲柄侧油路25b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参照图4)。
第三下游路52c朝向斜上方呈放射状延伸,并在十字头销41的上侧的外表面开口。该第三下游路52c不与活塞侧油路21b连通,并排出润滑油以对引导滑履42等进行润滑。
另一方面,第二分支路53具有与导入路51连接且沿销轴向延伸的第二上游路53a、以及从第二上游路53a连续地延伸且朝向连接杆25延伸的第二下游路53b。
详细而言,与第一上游路52a同样,第二上游路53a构成为左右一对通路,并沿着作为销轴向的前后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各第二上游路53a配置在比十字头销41的中心轴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7~图9所示,各第二上游路53a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位(相当于图6的VIII-VIII剖面)处与下侧的下游侧导入路51b连通。另外,如图9所示,各第二上游路53a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当于图6的IX-IX剖面)处与第二下游路53b的上端部连通。
在此,与第二上游路53a同样,第二下游路53b构成为左右一对通路,并朝向斜下方呈放射状延伸。各第二下游路53b在十字头销41的下侧的外表面开口。这样开口的各第二下游路53b如图4所示,经由设置于轴承壳44的多个贯通孔44a与曲柄侧油路25b连通。
更详细而言,第二下游路53b至少在IX-IX剖视下,不是以指向轴承壳44的周向中央部的方式延伸,而是以指向第二下游路53b的外缘侧的部位(与周向中央部相比靠近外缘的部位)的方式延伸。也就是,第二下游路53b相对于下方向稍微倾斜地延伸,其结果是,第二下游路53b如已说明的那样朝向斜下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与各第一下游路52b同样,各第二下游路53b配置在IX-IX剖面上。即,各第二下游路53b、活塞侧油路21b、曲柄侧油路25b、以及各第二下游路53b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参照图4)。
并且,第一分支路52至少在IX-IX剖视下朝向上方延伸。另一方面,第二分支路53在该剖视下朝向斜下方延伸。其结果是,第一分支路52和第二分支路53至少在穿过活塞杆21及连接杆25的剖视下,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这样构成的结果是,第一分支路52和所述第二分支路53被划分成在穿过活塞杆21及连接杆25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即,在图9所示的IX-IX剖视下,第一分支路52和所述第二分支路53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通路。
具体而言,第一上游路52a和第二上游路53a如图8所示,经由导入路51而间接地连通。与此相对,第一下游路52b和第二下游路53b在图9所示的剖面上被划分成不用说直接连通,连间接也不连通。
润滑通路50还具有穿过十字头销41的中心轴的中央通路54、以及与中央通路54连通的返回通路55。
详细而言,中央通路54以穿过十字头销41的中心轴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中央通路54的前后一侧连接有未图示的装置,能够排出润滑油。
另一方面,返回通路55从中央通路5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上方延伸,并在十字头销41的上表面41a开口。返回通路55与活塞侧油路21b连通。返回通路55是供对活塞15进行冷却并返回到十字头40侧的润滑油流动的通路。
(4)关于润滑油的分配
图11是例示十字头的以往例子的图3对应图,图12是例示以往例子的十字头的图4对应图。虽然图11~图12所示的十字头140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十字头销141、轴承143及轴承壳144,但设置于该十字头销141的润滑通路150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
即,图11~图12所示的润滑通路150具备在十字头销141的外表面开口的导入路151、以及与该导入路151连通的分支路152。
具体而言,导入路15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游侧导入路151a、以及与该上游侧导入路151a连通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游侧导入路151b。
另一方面,分支路152具有左右一对结构,并且具有与下游侧导入路151b连通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游路152a、以及从上游路152a连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游路152b。
如图12所示,左右的下游路152b中的位于右侧的一方的通路从上游路152a朝向上方延伸,并在十字头销141的上表面开口。与此相对,左侧的下游路152b从与上游路152a的连通部朝向上方及下方延伸,并将十字头销141沿上下方向贯通。
因此,在从图12所示的剖面观察时,设置于活塞杆121的油路121b和设置于连接杆125的油路125b经由左侧的下游路152b而上下相连。
然而,如图12所示,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若活塞杆121侧的油路121b与连接杆125侧的油路125b上下相连,则会在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的方面上带来障碍。
即,从十字头销141朝向连接杆125侧的油路125b流动的润滑油由于活塞15在进行上下动作时的惯性力而被向上方牵引(参照图12的箭头F)。在如上述以往例子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上述那样被牵引的润滑油有可能流入活塞杆121侧的油路121b。在该情况下,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相对于在连接杆125侧的油路125b中流动的润滑油,在活塞杆121侧的油路121b中流动的润滑油增多,在连接杆125侧流动的润滑油可能成为负压。
另外,虽然一般在连接杆125的上端部设置有支承十字头销141的轴承143及轴承壳144,但是若在连接杆125侧流动的润滑油变少,则这些部件可能不会被充分地润滑,因此不合适。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流入到十字头销41的润滑通路50的润滑油在流过导入路51后,分配至第一分支路52和第二分支路53。如图4所示,第一分支路52与第二分支路53在穿过活塞杆21及连接杆25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因此,在至少从上述剖面观察时,与第一分支路52连通的活塞侧油路21b和与第二分支路53连通的曲柄侧油路25b不会上下相连。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惯性力而被向上方牵引的润滑油流入活塞侧油路21b,能够抑制在连接杆25、轴承43及轴承壳44侧流动的润滑油变成负压。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将通过十字头销41供给的润滑油平衡性良好地向活塞侧油路21b和曲柄侧油路25b分配。
另外,如图9所示,通过将第一下游路52b和第二下游路53b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设置,在构成为第一分支路52与第二分支路53相互不连通的方面是有利的。这在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的方面是有效的。
另外,如图4所示,在连接杆25的上端部25a设置有对十字头销41进行支承的轴承43。在该轴承43与十字头销41之间设置有轴承壳44。通过设置于轴承壳44的贯通孔44a来供给润滑油。由于该贯通孔44a与曲柄侧油路25b连通,因此若在连接杆25侧流动的润滑油变少,则轴承43及轴承壳44有可能不会被充分地润滑。
与此相对,由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分配润滑油,因此能够充分地润滑轴承43及轴承壳44。
一般而言,轴承壳44的内周面的中央部位于十字头销41的正下方。对该部位施加比其他部位大的载荷。在这样的部位处,使润滑油为薄膜状是有效的。若过度供给润滑油,则润滑油不会成为薄膜状,这样反而不利。
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第二分支路53不指向轴承壳44的中央部而指向外缘侧的部位,因此在第二分支路53的中央部处能够避免润滑油的过度供给。由此,有利于使润滑油成为薄膜状。
附图标记说明:
1 发动机(十字头式内燃机)
21 活塞杆
21a 活塞杆的下端部
21b 活塞侧油路(设置在活塞杆内的油路)
25 连接杆
25a 连接杆的上端部
25b 曲柄侧油路(设置在连接杆内的油路)
40 十字头
41 十字头销
43 轴承
44 轴承壳
44a 贯通孔
50 润滑通路
51 导入路
52 第一分支路
52a 第一上游路
52b 第一下游路
53 第二分支路
53a 第二上游路
53b 第二下游路。

Claims (6)

1.一种十字头,其将活塞杆与连接杆连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十字头具备:
十字头销,其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部,并使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下端部转动;以及
润滑通路,其设置于所述十字头销,并从所述十字头销向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分配润滑油,
所述润滑通路具有:
导入路,其从所述十字头销的外表面向内部延伸;
第一分支路,其从所述导入路分支并延伸,且与设置在所述活塞杆内的油路连通;以及
第二分支路,其从所述导入路分支并延伸,且与设置在所述连接杆内的油路连通,
所述第一分支路和所述第二分支路被划分成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路与所述第二分支路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沿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十字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十字头具备:
轴承,其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上端部,并支承所述十字头销;以及
轴承壳,其配置在所述轴承与所述十字头销的下半部之间,
在所述轴承壳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设置在所述连接杆内的油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十字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支路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以指向所述轴承壳的外缘侧的部位的方式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十字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路具有:
第一上游路,其与所述导入路连接并沿所述十字头销的销轴向延伸;以及
第一下游路,其从所述第一上游路连续且朝向所述活塞杆延伸,
所述第二分支路具有:
第二上游路,其与所述导入路连接并沿所述销轴向延伸;以及
第二下游路,其从所述第二上游路连续且朝向所述连接杆延伸,
所述第一上游路和所述第二上游路被划分成经由所述导入路连通,
所述第一下游路和所述第二下游路被划分成在穿过所述活塞杆及所述连接杆的剖视下相互不连通。
6.一种十字头式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十字头式内燃机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十字头。
CN201980064850.9A 2018-10-01 2019-08-21 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Active CN112789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6833 2018-10-01
JP2018186833A JP7168404B2 (ja) 2018-10-01 2018-10-01 クロスヘッドおよびクロスヘッド式内燃機関
PCT/JP2019/032653 WO2020070998A1 (ja) 2018-10-01 2019-08-21 クロスヘッドおよびクロスヘッド式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9417A true CN112789417A (zh) 2021-05-11
CN112789417B CN112789417B (zh) 2023-05-23

Family

ID=70055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850.9A Active CN112789417B (zh) 2018-10-01 2019-08-21 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68404B2 (zh)
KR (1) KR102568477B1 (zh)
CN (1) CN112789417B (zh)
WO (1) WO2020070998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532845A (ja) * 2004-05-18 2007-11-15 エムエーエヌ・ディーゼル・エーエス 大型2サイクル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用クロスヘッド軸受
CN102482995A (zh) * 2009-07-17 2012-05-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设置有多连杆型活塞-曲柄机构的内燃机的曲轴和内燃机的多连杆型活塞-曲柄机构
CN105899781A (zh) * 2014-01-20 2016-08-24 株式会社Ihi 十字头型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808U (zh) * 1989-07-28 1991-03-20
KR100814162B1 (ko) * 2006-11-03 2008-03-14 맨 디젤 에이/에스 대형 2행정 디젤 엔진용 크로스헤드 베어링
JP5926353B2 (ja) 2014-10-28 2016-05-25 エムエーエヌ・ディーゼル・アンド・ターボ・フィリアル・アフ・エムエーエヌ・ディーゼル・アンド・ターボ・エスイー・ティスクランド 大型2サイクル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用クロスヘッド軸受
JP6697822B2 (ja) * 2016-08-24 2020-05-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クロスヘッド及び架構並びにクロスヘッド式内燃機関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532845A (ja) * 2004-05-18 2007-11-15 エムエーエヌ・ディーゼル・エーエス 大型2サイクル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用クロスヘッド軸受
CN102482995A (zh) * 2009-07-17 2012-05-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设置有多连杆型活塞-曲柄机构的内燃机的曲轴和内燃机的多连杆型活塞-曲柄机构
CN105899781A (zh) * 2014-01-20 2016-08-24 株式会社Ihi 十字头型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6449A (ja) 2020-04-09
KR20210058953A (ko) 2021-05-24
JP7168404B2 (ja) 2022-11-09
CN112789417B (zh) 2023-05-23
KR102568477B1 (ko) 2023-08-18
WO2020070998A1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9227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pressure lubrication by the dry sump principle
US4945864A (en) Two cycle engine piston lubrication
US20160230622A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230392564A1 (en) Piston assembly with opposing injection regions for an opposed-piston engine
CN109642479B (zh) 十字头和构架、以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KR100262232B1 (ko) 다실린더 2 행정 사이클 왕복 내연기관
US6561154B2 (en) Engine head cover structure
US7938094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751440B2 (en) Crosshead bearing for a large two-stroke diesel engine
US9739186B2 (en) Engine lubrication system
US7373913B2 (en) Smal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831979A (en) Wrist pi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two-cycle engines
CN112789417A (zh) 十字头及十字头式内燃机
US6652338B2 (en) Lubricant drain arrangement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2544855B1 (ko) 가동식 급유관 및 크로스헤드식 내연 기관
KR20100052176A (ko) 커넥팅 로드용 부시
JP2505193Y2 (ja)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CN114427502A (zh) 气缸套及船用内燃机
US20190360429A1 (en) Engine
JP2921010B2 (ja)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US20190085740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7145753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RU2260721C2 (ru) Схема смазки коленчатого вала
KR20070012693A (ko) 대형 2행정 디젤 엔진용 크로스헤드 베어링
JP2017180329A (ja) 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ケース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