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7155A -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7155A
CN112787155A CN202011627720.2A CN202011627720A CN112787155A CN 112787155 A CN112787155 A CN 112787155A CN 202011627720 A CN202011627720 A CN 202011627720A CN 112787155 A CN112787155 A CN 112787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re
connector
flange portion
board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77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7155B (zh
Inventor
杨晓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772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71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7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7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7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7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包括法兰部以及沿垂直于法兰部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两侧的端部;柔性垫片,柔性垫片设置于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柔性垫片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之间的防水,线对板连接器拆卸方便,降低了线对板连接器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了线对板连接器的通用性,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优化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之间的防水效果。

Description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载控制器上设置有多个线对板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外部的线端连接器通过与线对板连接器的插接连接至车载连接器,由于线对板连接器的线端还需要连接至车载控制器中的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因此要求线对板连接器具有防水功能。
目前使用的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在与车载控制器的外壳进行装配时,需要在装配卡槽处涂胶或配置一圈胶以实现防水功能,这种连接器包括异形结构和卡槽,导致连接器对制造工艺精度要求较高,使其不具有通用性,且需要其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较好的防水效果,对线对板连接器的形状具有较高的要求,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之间的防水效果较差。另外,涂胶后线对板连接器和车载控制器无法拆卸,一旦线对板连接器出现问题会连带车载控制器一起报废。
目前使用的另一种线对板连接器通过在法兰部内侧设置凹槽和胶圈实现防水,但是由于增加了凹槽,需要法兰部的四边都设置过盈量,导致法兰部的宽度和厚度都有所增加,进而导致线对板连接器的尺寸增加,难以实现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另外,胶圈容易变形,防水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提高了线对板连接器的通用性,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优化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之间的防水效果。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包括:
法兰部以及沿垂直于所述法兰部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法兰部两侧的端部;
柔性垫片,所述柔性垫片设置于所述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所述柔性垫片环绕所述对接面上设置的所述端部设置。
可选地,所述端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沿垂直于所述法兰部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法兰部的两侧;
所述第一端部包括凸出于所述法兰部的中空插接壳体,所述法兰部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所述中空插接壳体环绕所述针脚通孔所在区域设置;
所述第二端部包括针脚固定壳体和多个针脚,所述针脚固定壳体用于固定所述针脚并环绕所述针脚所在区域设置,所述针脚经过所述针脚通孔贯穿至所述第一端部所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中空插接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止锁固定插接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线端连接器。
可选地,所述针脚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卡钩结构,所述卡钩结构与所述车载控制器中的印刷电路板卡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为所述对接面,所述柔性垫片环绕所述中空插接壳体设置;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所述法兰部上并用于固定所述连接器至所述车载控制器外壳。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包括螺母,所述法兰部呈矩形设置,矩形的所述法兰部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螺母;
所述柔性垫片覆盖所述四个角所在位置,所述柔性垫片和所述法兰部对应所述四个角所在位置形成通孔,所述螺母位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螺母面向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不高于所述柔性垫片面向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
可选地,还包括:
多个螺母固定部件,所述螺母固定部件位于所述法兰部设置有第二端部的表面,所述螺母固定部件用于固定对应的所述螺母,所述中空插接壳体、所述螺母、所述螺母固定部件与所述法兰部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二端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分别与所述针脚固定壳体以及所述法兰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结构用于加固支撑所述针脚固定壳体。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二端部的表面为所述对接面,所述柔性垫片环绕所述针脚固定壳体设置;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所述法兰部上并用于固定所述线对板连接器至所述车载控制器外壳。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包括螺母,所述法兰部呈矩形设置,矩形的所述法兰部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螺母;
所述法兰部对应所述四个角所在位置形成通孔,所述螺母位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螺母面向所述第二端部的表面不高于所述法兰部面向所述第二端部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对接面的外围边缘设置有多个独立凸起结构,所述独立凸起结构垂直于所述法兰部的延伸平面设置,所述独立凸起结构用于固定所述柔性垫片;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多个柔性套接结构,所述柔性套接结构与所述柔性垫片一体成型,所述柔性套接结构与所述独立凸起结构套接以固定所述柔性垫片于所述对接面上。
可选地,所述独立凸起结构与所述法兰部一体成型。
可选地,构成所述柔性垫片的材料包括硅胶。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的对接面上设置有多个槽体,所述柔性垫片临近所述对接面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槽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槽体插接以固定所述柔性垫片于所述对接面上。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的长度大于等于45毫米,小于等于65毫米,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的宽度大于等于35毫米,小于等于40毫米。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的长度大于等于50毫米,小于等于55毫米,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的宽度大于等于35毫米,小于等于37毫米。
可选地,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的长度等于50毫米,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的宽度等于36毫米。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控制器,包括外壳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载控制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包括法兰部以及沿垂直于法兰部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两侧的端部,还包括柔性垫片,柔性垫片设置于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柔性垫片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由此,利用位于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的柔性垫片实现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之间的防水,线对板连接器拆卸方便,线对板连接器出现问题时仅需更换线对板连接器,且利用形状规则的法兰部可以降低线对板连接器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线对板连接器的通用性。另外,柔性垫片直接设置于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法兰部无需额外的盈余量,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且利用柔性垫片增加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之间防水结构的接触面积,大面积的柔性垫片也不易变形,优化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之间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目前使用的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线对板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目前使用的另一种线对板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4,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包括法兰部1以及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1两侧的端部,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还包括柔性垫片2,柔性垫片2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柔性垫片2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
具体地,图1至图4所示的线对板连接器为一种车规级的,尤其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混合型线对板连接器,混合型线对板连接器包括两类针脚,即PIN脚,两类针脚的粗细不同,较粗的针脚71用于传输电源信号,较细的针脚72用于传输小电流信号,例如用于传输车辆中的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通讯信号或者传输用于支持外部小功率设备的小功率电流信号。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5,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后可以位于图5所示位置,该线对板连接器100即为混合型线对板连接器。
图6为目前使用的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线对板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该线对板连接器在与车载控制器的外壳进行装配时,需要在装配卡槽20处涂胶或配置一圈胶以实现防水功能,这种线对板连接器需要其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较好的防水效果,对线对板连接器的形状具有较高的要求,且必须对车载控制器的外壳进行对应的形状配套设计,线对板连接器包括梯形结构21,且配合设置有卡槽20,卡槽20处涂胶或配置一圈胶。一方面,涂胶后线对板连接器和车载控制器无法拆卸,一旦线对板连接器出现问题会连带车载控制器一起报废。另一方面,线对板连接器为异形结构,制造工艺精度要求高,成品率较低,使其不具有通用性,且车载控制器也需要对应形成异形结构,导致线对板连接器的拆卸难度较大。另外,异形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也很难实现严丝合缝地实现防水,防水效果较差。
图8为目前使用的另一种线对板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线对板连接器通过在法兰部1内侧设置凹槽22和胶圈23实现防水,但是由于增加了凹槽22,需要法兰部1的四边都设置过盈量,导致法兰部1的宽度和厚度都有所增加,进而导致线对板连接器的尺寸增加,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另外,胶圈23容易变形,防水效果较差。
结合图1至图5,本公开实施例设置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包括法兰部1以及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1两侧的端部,线对板连接器100还包括柔性垫片2,柔性垫片2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上,柔性垫片2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
由此,利用位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上的柔性垫片2实现了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之间的防水,线对板连接器100方便拆卸,线对板连接器100出现问题时仅需更换线对板连接器100,且有利于利用形状规则的法兰部1降低线对板连接器100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了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通用性。另外,柔性垫片2直接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法兰部1无需额外的盈余量,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小型化,且利用柔性垫片2增加了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接触面积,大面积的柔性垫片2也不易变形,优化了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防水效果。
另外,车载控制器200外部的线端连接器可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对板连接器100位于车载控制器200外部的端部进行插接,线端连接器实现插接的端部可以设置有环绕该端部的防水胶圈,以在与线对板连接器100位于车载控制器200外部的端部插接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位于车载控制器200外部的端部与线端连接器的插接端部之间的二次防水。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构成柔性垫片2的材料包括硅胶。具体地,硅胶具有弹性,在法兰部1紧固至车载控制器200时,柔性垫片2被接挤压以实现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密封,优化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之间的防水效果。另外,硅胶具有耐老化的特性,有利于延长线对板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1至图5,线对板连接器100的端部包括第一端部3和第二端部4,第一端部3和第二端部4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1的两侧。第一端部3包括凸出于法兰部1的中空插接壳体5,法兰部1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73,中空插接壳体5环绕针脚通孔73所在区域设置。第二端部4包括针脚固定壳体6和多个针脚7,针脚固定壳体6用于固定针脚7并环绕针脚7所在区域设置,针脚7经过针脚通孔73贯穿至第一端部3所在的一侧。
具体地,结合图1至图5,线对板连接器100露出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部分包括中空插接壳体5,法兰部1上设置有用于通过并固定针脚7的针脚通孔73,第二端部4的针脚7直接或者如图1中至图4所示经过弯折后插入针脚通孔73内,以在第一端部3所在一侧露出对应的针脚17。线端连接器的插接端部与线对板连接器100的中空插接壳体5插接,线端连接器的插接端部内也设置有多个针脚,线端连接器的针脚与板端连接器第一端部3露出的针脚7一一对应接触,即线端连接器的针脚与板端连接器第一端部3露出的针脚7一一对应电连接,实现不同电信号的传输。
示例性地,针脚固定壳体6可以为设置有多个通孔的长方体柱状的针脚固定壳体6,长方体柱状的针脚固定壳体6环绕多个针脚7所在区域设置,针脚固定壳体6通过其上的通孔实现对多个针脚7位置的固定。另外,针脚固定壳体6上的通孔与法兰部1上的针脚通孔73一一对齐设置,以便于针脚7通过对应的针脚固定壳体6上的通孔以及法兰部1上的针脚通孔73延伸至第一端部3所在一侧。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中空插接壳体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8,凸起结构8用于止锁固定插接于第一端部3的线端连接器。示例性地,可以在中空插接壳体5外表面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凸起结构8,线端连接器的插接端部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与凸起结构匹配的卡扣结构,线端连接器的插接端部与线对板连接器100的中空插接壳体5插接后,卡扣结构与凸起结构8止锁固定,凸起结构8实现止锁固定插接于第一端部3的线端连接器。当需要将线端连接器从线对板连接器100上拔下时,可以根据卡扣结构的具体机械实现形式,通过转动或者按压的方式分离卡扣结构和凸起结构8。需要说明的时,本公开实施例对卡扣结构的具体机械实现形式不作限定,确保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和凸起结构8止锁固定线端连接器和线对板连接器100,且可以通过对卡扣结构的操作分离线端连接器和线对板连接器100即可。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针脚固定壳体6上设置有卡钩结构13,卡钩结构13与车载控制器200中的印刷电路板卡接固定。具体地,由于第一端部3相较于第二端部4的体积和重量较大,第一端部3容易向图4所示的右下方下坠,导致第一端部3和第二端部4失衡,本公开实施例设置针脚固定壳体6上设置有卡钩结构13,卡钩结构13与车载控制器200中的印刷电路板卡接固定,能够有效维持第一端部3和第二端部4的平衡,解决第一端部3容易下坠的问题。示例性地,参照图2,例如可以在针脚固定壳体6的左右两边分别设置卡钩结构13,印刷电路板上对应卡钩结构13的位置设置有钩接结构,位于第二端部4所在一侧的针脚7插接在车载控制器200的印刷电路板的同时,针脚固定壳体6上的卡钩结构13与印刷电路板上的钩接结构钩接固定,以维持第一端部3和第二端部4的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卡钩结构13为例说明如何实现第一端部3和第二端部4的平衡,也可以在针脚固定壳体6上设置其它机械结构以实现针脚固定壳体6与印刷电路板的相对固定,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为对接面,柔性垫片2环绕中空插接壳体5设置,连接器还包括固定部件9,固定部件9位于法兰部1上并用于固定连接器至车载控制器200外壳。
具体地,图1至图4所示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100中柔性垫片2的设置方式,属于线对板连接器100相对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实现后装的方式,结合图1至图5,即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之后,柔性垫片2、法兰部1以及第二端部4均位于车载控制器200的内部,第一端部3通过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上对应的开孔伸出至车载控制器200的外部。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为相对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之后,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设置的柔性垫片2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接触,利用固定部件9使得柔性垫片2挤压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以及车载控制器200的外壳,使得线对板连接器100紧固至车载控制器200外壳。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中空插接壳体5为长方体柱状的中空插接壳体5,中空插接壳体5的四个拐角可进行倒角处理以形成圆弧拐角,中空插接壳体5例如可以设置在法兰部1的中心位置,环绕长方体柱状的中空插接壳体5的一圈位置均设置有柔性垫片2,以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防水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固定部件9包括螺母,法兰部1呈矩形设置,矩形的法兰部1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母。具体地,所述螺母为注塑型铜螺母。柔性垫片2覆盖矩形法兰部1的四个角所在位置,柔性垫片2和法兰部1对应四个角所在位置形成通孔,螺母位于柔性垫片2和法兰部1形成的通孔内,螺母面向第一端部3的表面不高于柔性垫片2面向第一端部3的表面。
具体地,法兰部1可以呈矩形设置,使得法兰部1的形状较为规则,有利于降低线对板连接器100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了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通用性。另外,法兰部1呈规则的矩形,也有利于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拆卸。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法兰部1的四个角位置通过倒角处理形成圆弧拐角,相应地,柔性垫片2对应法兰部1四个角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圆弧拐角。
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上对应四个螺母分别设置有开孔,可以从车载控制器200的外部使用螺丝穿过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开孔与对应的螺母实现紧固,通过旋转螺丝将线对板连接器100紧固于车载控制器200的外壳上,进而使得柔性垫片2挤压法兰部1和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防水。另外,设置螺母位于通孔内且螺母面向第一端部3的表面不高于柔性垫片2面向第一端部3的表面,以便于在旋转螺丝的过程中,确保法兰部1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处的柔性垫片2也能挤压法兰部1和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防水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100还包括多个螺母固定部件10,螺母固定部件10位于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螺母固定部件10用于固定对应的螺母,中空插接壳体5、螺母、螺母固定部件10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构成螺母的材质为金属铜,中空插接壳体5、螺母、螺母固定部件10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可以将四个螺母放置在相应的位置,通过浇筑构成线对板连接器100外壳的材料同时形成中空插接壳体5、螺母固定部件10和法兰部1,还可以同时形成第二端部4的针脚固定壳体6,在浇筑构成线对板连接器100外壳的材料的过程中,使得螺母内嵌固定在对应的螺母固定部件10中,实现中空插接壳体5、螺母、螺母固定部件10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由此,优化了螺母的紧固能力,且螺母相对于自攻螺丝等结构的使用寿命较长,进而有利于延长线对板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螺母和螺母固定部件10一体成型,使得螺母所在位置能够完全防水,进一步优化了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防水效果。
示例性地,图1至图4设置螺母固定部件10呈圆柱形,本公开实施例对螺母固定部件10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确保螺母固定部件10能够固定对应的螺母,并可与螺母一体成型即可。
可选地,如图2所示,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固结构14,加固结构14分别与针脚固定壳体6以及法兰部1固定连接,加固结构14用于加固支撑针脚固定壳体6。示例性地,可以设置加固结构14与法兰部1和针脚固定壳体6一体成型。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可以设置加固结构14如图2所示为三角形结构,也可以设置加固结构14如图9所示为横竖交叉结构,也可以设置加固结构14为如图10所示的梯形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加固结构14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作限定。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1所示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与图1至图4以及图9和图10所示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100不同的是,图11至图15所示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100中,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为对接面,柔性垫片2环绕针脚固定壳体6设置,连接器还包括固定部件9,结合图5以及图11至图15,固定部件9位于法兰部1上并用于固定线对板连接器100至车载控制器200外壳。
具体地,图11至图15所示的线对板连接器100中柔性垫片2的设置方式,属于线对板连接器100相对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实现前装的方式,即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后,柔性垫片2、法兰部1以及第一端部3均位于车载控制器200的外部,第二端部4通过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上对应的开孔延伸至车载控制器200的内部。
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为相对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后,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设置的柔性垫片2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接触,利用固定部件9使得柔性垫片2挤压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以及车载控制器200的外壳,使得线对板连接器100紧固至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另外,沿平行于法兰部1延伸平面的方向,由于中空插接壳体5的面积大于针脚固定壳体6的面积,针对图1至图4以及图9和图10所示的后装方式,柔性垫片2需要环绕中空插接壳体5设置,针对图11至图15所示的前装方式,柔性垫片2需要环绕针脚固定壳体6设置,因此前装方式相对于后装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法兰部1的尺寸,即进一步减小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尺寸,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针脚固定壳体6为长方体柱状的针脚固定壳体6,针脚固定壳体6的四个拐角可进行倒角处理以形成圆弧拐角,针脚固定壳体6例如可以设置在法兰部1的中心位置,环绕长方体柱状的针脚固定壳体6的一圈位置均设置有柔性垫片2,以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防水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5以及图11至图15,可以设置固定部件9包括螺母,法兰部1呈矩形设置,矩形的法兰部1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母,法兰部1对应四个角所在位置形成通孔,螺母位于法兰部1形成的通孔内,螺母面向第二端部4的表面不高于法兰部1面向第二端部4的表面。
具体地,设置法兰部1呈矩形设置,使得法兰部1的形状较为规则,有利于降低线对板连接器100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了线对板连接器100的通用性。另外,法兰部1呈规则的矩形,也有利于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拆卸。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法兰部1的四个角位置通过倒角处理形成圆弧拐角。
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上对应四个螺母分别设置有开孔,可以从车载控制器200的内部使用螺丝穿过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开孔与对应的螺母实现紧固,并通过旋转螺丝将线对板连接器100紧固于车载控制器200的外壳上,进而使得柔性垫片2挤压法兰部1和车载控制器200外壳,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之间的防水。另外,设置螺母位于法兰部1形成的通孔内且螺母面向第二端部4的表面不高于法兰部1面向第二端部4的表面,以便于在旋转螺丝的过程中,确保法兰部1能够接触车载控制器200外壳,进入使得柔性垫片2挤压法兰部1和车载控制器200的外壳,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防水效果。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构成螺母的材质为金属铜,螺母相对于自攻螺丝等结构的使用寿命较长,有利于延长线对板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可以设置对接面的外围边缘设置有多个独立凸起结构11,独立凸起结构11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设置,独立凸起结构11用于固定柔性垫片2。结合图11至图15,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的外围边缘设置有多个独立凸起结构11。
具体地,利用独立凸起结构11固定柔性垫片2,独立凸起结构11之间形成有缺口,在将柔性垫片2设置于法兰部1的对接面时,柔性垫片2与法兰部1之间的气泡能够通过缺口位置被赶出,有利于提高柔性垫片2与法兰部1的结合度,即利用独立凸起结构11能够更好地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的对接面上。另外,设置独立凸起结构11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方向的高度小于柔性垫片2的厚度,即沿垂直于法兰部1延伸平面的方向,柔性垫片2凸出于独立凸起结构11,以确保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时,柔性垫片2可挤压线对板连接器100和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以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防水效果。示例性地,可以设置独立凸起结构11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具体地,设置独立凸起结构11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在利用独立凸起结构11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的对接面上的同时,简化了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制作工艺。
结合图11至图15,连接器还可以包括多个柔性套接结构15,柔性套接结构15与柔性垫片2一体成型,柔性套接结构15与独立凸起结构11套接以固定柔性垫片2于对接面上,例如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上。具体地,柔性套接结构15可以形成封闭环形结构,套接在独立凸起结构11上以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4的表面上。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构成柔性套接结构15的材料包括橡胶。需要说明的是,图11至图15仅示例性地设置法兰部1的上方和法兰部1的下方各设置有两个柔性套接结构15,本公开实施例对柔性套接结构15的具体位置和数量不作具体限定,确保柔性套接结构15可与独立凸起结构11实现套接以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设置有第二端部5的表面上即可。同样地,针对图11至图15所示结构的连接器,也可以参照图2在针脚固定壳体6上设置卡钩结构13,卡钩结构13与车载控制器200中的印刷电路板卡接固定,具体工作原理可参照上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地,针对图1至图4以及图9和图10所示结构的连接器,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外围边缘设置有多个独立凸起结构11,独立凸起结构11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设置,独立凸起结构11用于固定柔性垫片2。同时,针对图1至图4以及图9和图10所示结构的连接器,也可以类似图11至图15,设置连接器包括多个柔性套接结构15,柔性套接结构15与柔性垫片2一体成型,柔性套接结构15与独立凸起结构11套接以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上。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4、图8和图9以及11至图15,可以设置柔性垫片2背离对接面的表面设置有凸出于柔性垫片2的柔性筋12,柔性垫片2背离对接面的表面即为柔性垫片2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接触的表面,柔性筋12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例如图1至图4以及图8和图9中,柔性筋12环绕第一端部3设置,例如图11至图15中,柔性筋12环绕第二端部4设置。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柔性筋12与柔性垫片2为一体结构,即柔性筋12可以为在柔性垫片2背离法兰部1的对接面的表面上形成的加强筋,且柔性筋12凸出于法兰部1设置,构成柔性筋12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橡胶,柔性筋12同样具有弹性,设置柔性筋12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紧固时,柔性筋12受挤压以实现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密封,柔性筋12使得柔性垫片2的受挤压程度加强,进而使得法兰部1的对接面四周的密封性都较好,进一步优化了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之间的防水效果。另外,可以设置柔性筋12凸出于环状凸起结构11,以确保线对板连接器100安装于车载控制器200时,柔性筋12可挤压线对板连接器100和车载控制器200,以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防水效果。
示例性地,结合图1至图5,还可以设置柔性筋12环绕每个固定部件9,即螺母所在区域,即对应每个螺母所在位置,柔性筋12形成单独的环形结构,以增强螺母所在位置处柔性垫片2的挤压强度,进一步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和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之间的防水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柔性筋12的具体环绕形状不作限定,确保柔性筋12能环绕对法兰部1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即可。
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可以设置柔性套接结构15通过弯折至图12中上方位置以实现套接于独立凸起结构11上。或者,也可以设置独立凸起结构11凸出于该独立凸起结构11左右两侧的法兰部1设置,此时柔性套接结构15可以不经过弯折直接套接在对应的独立凸起结构11上。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5,可以设置法兰部1的对接面,即法兰部1设置有柔性垫片2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槽体,槽体向法兰部1背离柔性垫片2的方向凹陷,柔性垫片2临近对接面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与槽体一一对应设置,凸起结构与槽体插接以固定柔性垫片2于对接面上。示例性地,针对前装或后装方式的线对板连接器,均可以采用上述凸起结构插接槽体的方式实现对柔性垫片2的固定,槽体可以贯穿或者部贯穿法兰部,确保凸起结构与槽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插接固定力即可。另外,该方式无需设置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独立凸起结构11以及柔性套接结构15即可固定柔性垫片2于法兰部1的对接面上,有利于简化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工艺。
图8所示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通过在法兰部1内侧设置凹槽22和胶圈23实现防水,但是由于增加了凹槽22,需要法兰部1的四边都设置过盈量,导致法兰部1的宽度和厚度都有所增加,进而导致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尺寸增加,难以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小型化设计。
本公开实施例中柔性垫片2直接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法兰部1无需额外的盈余量,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小型化。以实际数据说明以上两种线对板连接器100在尺寸上的差异,32针脚的上述设置有凹槽22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对应的参数尺寸为60毫米,48针脚的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对应的参数尺寸为65毫米。
具体地,结合图1至图4、图9和图10以及图11至图15,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设置柔性垫片2直接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200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可以使得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长度d1大于等于45毫米,小于等于65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宽度d2大于等于35毫米,小于等于40毫米。进一步地,可以使得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长度d1大于等于50毫米,小于等于55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宽度d2大于等于35毫米,小于等于37毫米。进一步地,可以使得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长度d1等于50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宽度d2等于36毫米。
具体地,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长度d1的制作误差小于等于0.5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宽度d2的制作误差小于等于0.2毫米,因此最优地,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长度d1可以达到50±0.5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第一端部3的表面的宽度d2可以达到36±0.2毫米。
示例性地,对于图11至图15所示的前装方式的线对板连接器100,还可以在车载控制器200的内部再设置一个柔性垫片,螺丝依次通过设置于该柔性垫片上的通孔以及车载控制器200外壳上的通孔拧在固定部件9上,在实现将线对板连接器100固定至车载控制器200的同时,利用车载控制器200内部的柔性垫片实现了线对板连接器100的二次防水,进一步优化线对板连接器100与车载控制器200防水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利用位于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的柔性垫片实现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之间的防水,线对板连接器拆卸方便,线对板连接器出现问题时仅需更换线对板连接器,且利用形状规则的法兰部可以降低线对板连接器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线对板连接器的通用性。另外,柔性垫片直接设置于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法兰部无需额外的盈余量,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且利用柔性垫片增加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之间防水结构的接触面积,大面积的柔性垫片也不易变形,优化了线对板连接器与车载控制器之间的防水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控制器,如图5所示,车载控制器200包括外壳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100,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100通过螺丝紧固于车载控制器200的外壳上,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公开的车载控制器也具备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控制器,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也具备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有效效果,这里不再赘述。示例性地,车辆可以为自动驾驶车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法兰部以及沿垂直于所述法兰部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法兰部两侧的端部;
柔性垫片,所述柔性垫片设置于所述法兰部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对接面上,所述柔性垫片环绕所述对接面上设置的所述端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沿垂直于所述法兰部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法兰部的两侧;
所述第一端部包括凸出于所述法兰部的中空插接壳体,所述法兰部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所述中空插接壳体环绕所述针脚通孔所在区域设置;
所述第二端部包括针脚固定壳体和多个针脚,所述针脚固定壳体用于固定所述针脚并环绕所述针脚所在区域设置,所述针脚经过所述针脚通孔贯穿至所述第一端部所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插接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止锁固定插接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线端连接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脚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卡钩结构,所述卡钩结构与所述车载控制器中的印刷电路板卡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为所述对接面,所述柔性垫片环绕所述中空插接壳体设置;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所述法兰部上并用于固定所述连接器至所述车载控制器外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螺母,所述法兰部呈矩形设置,矩形的所述法兰部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螺母;
所述柔性垫片覆盖所述四个角所在位置,所述柔性垫片和所述法兰部对应所述四个角所在位置形成通孔,所述螺母位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螺母面向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不高于所述柔性垫片面向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螺母固定部件,所述螺母固定部件位于所述法兰部设置有第二端部的表面,所述螺母固定部件用于固定对应的所述螺母,所述中空插接壳体、所述螺母、所述螺母固定部件与所述法兰部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第二端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分别与所述针脚固定壳体以及所述法兰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结构用于加固支撑所述针脚固定壳体。
9.一种车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控制器。
CN202011627720.2A 2020-12-31 2020-12-31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Active CN1127871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7720.2A CN112787155B (zh) 2020-12-31 2020-12-31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7720.2A CN112787155B (zh) 2020-12-31 2020-12-31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7155A true CN112787155A (zh) 2021-05-11
CN112787155B CN112787155B (zh) 2023-01-20

Family

ID=75754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7720.2A Active CN112787155B (zh) 2020-12-31 2020-12-31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715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9797A (zh) * 2016-10-21 2017-01-04 常州琥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盲孔法兰结构的电连接器插座
CN107845862A (zh) * 2016-09-19 2018-03-27 苏州思科赛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防水穿墙铜排
CN109301557A (zh) * 2018-10-10 2019-02-01 嘉兴松州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体插座的防水组装结构
CN211719864U (zh) * 2020-04-28 2020-10-20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信号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5862A (zh) * 2016-09-19 2018-03-27 苏州思科赛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防水穿墙铜排
CN106299797A (zh) * 2016-10-21 2017-01-04 常州琥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盲孔法兰结构的电连接器插座
CN109301557A (zh) * 2018-10-10 2019-02-01 嘉兴松州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体插座的防水组装结构
CN211719864U (zh) * 2020-04-28 2020-10-20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信号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7155B (zh) 2023-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2450B (zh) 具有双向插接功能的插头连接器
WO2012039117A2 (en) Terminal block structure
CN112864687B (zh) 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103797654A (zh) 连接器,特别是电连接器
CN213602068U (zh)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112787155B (zh)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112838418B (zh) 一种车规级线端防水连接器及车辆
CN214044137U (zh) 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214754335U (zh) 转接头
CN209963415U (zh) 一种便于pcb板端装配的摄像头配对连接器
CN217607118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机
CN214589470U (zh)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CN111900440A (zh) 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
CN112838336B (zh) 一种射频公对公转接头、射频转接系统及车辆
CN210745734U (zh) 一种胎压控制器外壳
CN213460248U (zh) 汽车射频公端防水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4428792U (zh) 一种电源插座及电器
CN219843200U (zh) 连接器、连接器装置和车辆
CN220510353U (zh) 一种线端模组及连接器总成
CN219937516U (zh) 用于汽车高速数据传输的四同轴线端连接器
CN217848378U (zh) 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
CN217522294U (zh) 增强插拔力的Type-C连接器
CN219247067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CN215681078U (zh) 一种防水型汽车高频数据信号传输装置
CN220368219U (zh) 弯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