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6920A - 汽车的平台架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平台架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76920A CN112776920A CN202110280941.5A CN202110280941A CN112776920A CN 112776920 A CN112776920 A CN 112776920A CN 202110280941 A CN202110280941 A CN 202110280941A CN 112776920 A CN112776920 A CN 1127769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in
- wheels
- gantry
- beams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平台架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底盘、前动力组件和后动力组件。底盘包括第一侧部区域、第二侧部区域、第一中部区域和第二中部区域,第一侧部区域和第二侧部区域分别位于底盘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之间具有间距,第一中部区域和第二中部区域均位于第一侧部区域和第二侧部区域之间,且沿底盘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前动力组件靠近底盘的第一端,后动力组件靠近底盘的第二端,前动力组件和后动力组件均与底盘相连。本公开能够分别适用于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平台架构。
背景技术
平台架构是汽车在开发制造时的基础,为了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费用,平台架构需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由于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部分部件存在区别,所以二者的平台架构无法很好的共用。随着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各车企纷纷单独开发专用于电动汽车的平台架构,以缩短电动汽车的开发周期,降低电动汽车的开发费用。
然而,电动汽车仅属于新能源汽车中的一种,新能源汽车中还包括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等。若车企需要开发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则又需要单独开发专用的平台架构,导致开发周期增长,开发费用提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平台架构,能够分别适用于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平台架构,包括底盘、前动力组件和后动力组件;
所述底盘包括第一侧部区域、第二侧部区域、第一中部区域和第二中部区域,所述第一侧部区域和所述第二侧部区域分别位于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中部区域和所述第二中部区域均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区域和所述第二侧部区域之间,且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前动力组件靠近所述底盘的第一端,所述后动力组件靠近所述底盘的第二端,所述前动力组件和所述后动力组件均与所述底盘相连;
当所述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时,所述第一侧部区域用于容置蓄电池,所述第二侧部区域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所述第一中部区域和所述第二中部区域均用于容置动力电池;
当所述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所述第一侧部区域用于容置蓄电池,所述第二侧部区域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所述第一中部区域用于容置动力电池,所述第二中部区域用于容置进气过滤加压器、发动机和燃油箱;
当所述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所述第一侧部区域用于容置蓄电池和储氢罐,所述第二侧部区域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和储氢罐,所述第一中部区域用于容置动力电池,所述第二中部区域用于容置电堆。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盘包括前舱车架、后舱车架、两个车身纵梁和两个侧舱车架;
所述前舱车架和所述后舱车架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
两个所述车身纵梁的一端与所述前舱车架相连,两个所述车身纵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舱车架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中部区域和所述第二中部区域;
所述侧舱车架与所述车身纵梁一一对应,两个所述侧舱车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车身纵梁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侧部区域和所述第二侧部区域。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盘还包括中横梁;
所述中横梁位于所述前舱车架和所述后舱车架之间,且所述中横梁的一端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中的一个相连,所述中横梁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第一中部区域位于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前舱车架之间,所述第二中部区域位于所述中横梁和所述后舱车架之间。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侧舱车架包括门槛纵梁和两个门槛横梁;
所述门槛纵梁与对应的所述车身纵梁之间具有间距;
两个所述门槛横梁分别位于所述门槛纵梁的两端,两个所述门槛横梁的一端与所述门槛纵梁相连,两个所述门槛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纵梁相连。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前舱车架包括两个前舱龙门横梁和两个前舱龙门纵梁;
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之间具有间距,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中的一个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相连;
两个所述前舱龙门纵梁的一端与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中的一个相连,两个所述前舱龙门纵梁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中的另一个相连。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后舱车架包括两个后舱龙门横梁和两个后舱龙门纵梁;
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之间具有间距,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中的一个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相连;
两个所述后舱龙门纵梁的一端与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中的一个相连,两个所述后舱龙门纵梁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中的另一个相连。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前动力组件包括前驱动件、前转向器、两个前悬架和两个前轮;
两个所述前轮分别位于所述前舱车架的两侧;
所述前驱动件位于两个所述前轮之间,且与所述前舱车架相连,所述前驱动件的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前轮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前驱动件的另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前轮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前转向器位于两个所述前轮之间,且与所述前舱车架相连,所述前转向器的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前轮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前转向器的另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前轮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前悬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前悬架分别与所述前舱车架和对应的所述前轮相连。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动力组件包括后驱动件、后转向器、两个后悬架和两个后轮;
两个所述后轮分别位于所述后舱车架的两侧;
所述后驱动件位于两个所述后轮之间,且与所述后舱车架相连,所述后驱动件的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后轮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后驱动件的另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后轮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后转向器位于两个所述后轮之间,且与所述后舱车架相连,所述后转向器的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后轮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后转向器的另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后轮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后悬架与所述后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后悬架分别与所述后舱车架和对应的所述后轮相连。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平台架构还包括两个前轮罩支架;
所述前轮罩支架与所述前舱车架相连,所述前轮罩支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所述前轮罩支架罩设在对应的所述前轮外。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平台架构还包括两个后轮罩支架;
所述后轮罩支架与所述后舱车架相连,所述后轮罩支架与所述后轮一一对应,所述后轮罩支架罩设在对应的所述后轮外。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平台架构来开发制造汽车时,由于将底盘分隔为了第一侧部区域、第二侧部区域、第一中部区域和第二中部区域这四个区域,所以能够根据所应用的车型,来利用上述四个区域,合理的容置汽车的各部件。
当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时,将蓄电池容置在第一侧部区域,将转换分配器容置在第二侧部区域,将动力电池容置在第一中部区域和第二中部区域,从而实现平台架构对于电动汽车的适用。
当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将蓄电池容置在第一侧部区域,将转换分配器容置在第二侧部区域,将动力电池容置在第一中部区域,将进气过滤加压器、发动机和燃油箱容置在第二中部区域,从而实现平台架构对于增程式汽车的适用。
当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将蓄电池和储氢罐容置在第一侧部区域,将转换分配器和储氢罐容置在第二侧部区域,将动力电池容置在第一中部区域,将电堆容置在第二中部区域,从而实现平台架构对于氢能汽车的适用。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平台架构,通过在底盘上分隔出第一侧部区域、第二侧部区域、第一中部区域和第二中部区域,利用上述四个区域,合理的容置汽车的各部件,使得平台架构能够分别适用于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底盘;11、前舱车架;111、前舱龙门横梁;112、前舱龙门纵梁;12、后舱车架;121、后舱龙门横梁;122、后舱龙门纵梁;13、车身纵梁;14、侧舱车架;141、门槛纵梁;142、门槛横梁;15、中横梁;a、第一侧部区域;b、第二侧部区域;c、第一中部区域;d、第二中部区域;
2、前动力组件;21、前驱动件;22、前转向器;23、前悬架;24、前轮;
3、后动力组件;31、后驱动件;32、后转向器;33、后悬架;34、后轮;
4、前轮罩支架;
5、后轮罩支架;
100、蓄电池;200、转换分配器;300、动力电池;400、进气过滤加压器;500、发动机;600、燃油箱;700、储氢罐;800、电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平台架构是汽车在开发制造时的基础,为了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费用,平台架构需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新能源汽车的部分部件相较于常规的燃油汽车来说,存在区别。例如新能源汽车具有转换分配器(Conversion&Distribution Unit,CDU)和动力电池等。因此适用于燃油汽车的平台架构,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车型,所以车企通常针对电动汽车,开发了专门的平台架构。
然而,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的部分部件相较于电动汽车来说,依然存在区别。举例来说,增程式汽车独特具有进气过滤加压器、发动机和燃油箱。氢能汽车独特具有储氢罐和电堆。因此,电动汽车的专用平台架构,还是无法适用于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若分别针对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单独开发,则会导致开发周期增长,开发费用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平台架构,图1为该平台架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平台架构包括底盘1、前动力组件2和后动力组件3。
底盘1包括第一侧部区域a、第二侧部区域b、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第一侧部区域a和第二侧部区域b分别位于底盘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之间具有间距,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均位于第一侧部区域a和第二侧部区域b之间,且沿底盘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前动力组件2靠近底盘1的第一端,后动力组件3靠近底盘1的第二端,前动力组件2和后动力组件3均与底盘1相连。
继续参见图1,当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时,第一侧部区域a用于容置蓄电池100,第二侧部区域b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200,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均用于容置动力电池300。
图2为该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的结构示意图,当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第一侧部区域a用于容置蓄电池100,第二侧部区域b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200,第一中部区域c用于容置动力电池300,第二中部区域d用于容置进气过滤加压器400、发动机500和燃油箱600。
图3为该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的结构示意图,当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第一侧部区域a用于容置蓄电池100和储氢罐700,第二侧部区域b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200和储氢罐700,第一中部区域c用于容置动力电池300,第二中部区域d用于容置电堆800。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平台架构来开发制造汽车时,由于将底盘1分隔为了第一侧部区域a、第二侧部区域b、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这四个区域,所以能够根据所应用的车型,来利用上述四个区域,合理的容置汽车的各部件。
当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时,将蓄电池100容置在第一侧部区域a,将转换分配器200容置在第二侧部区域b,将动力电池300容置在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从而实现平台架构对于电动汽车的适用。
当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将蓄电池100容置在第一侧部区域a,将转换分配器200容置在第二侧部区域b,将动力电池300容置在第一中部区域c,将进气过滤加压器400、发动机500和燃油箱600容置在第二中部区域d,从而实现平台架构对于增程式汽车的适用。
当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将蓄电池100和储氢罐700容置在第一侧部区域a,将转换分配器200和储氢罐700容置在第二侧部区域b,将动力电池300容置在第一中部区域c,将电堆800容置在第二中部区域d,从而实现平台架构对于氢能汽车的适用。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平台架构,通过在底盘1上分隔出第一侧部区域a、第二侧部区域b、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利用上述四个区域,合理的容置汽车的各部件,使得平台架构能够分别适用于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
由前文可知,底盘1的划分,对于平台架构能够分别适用于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面对底盘1进行介绍。
图4为底盘1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包括前舱车架11、后舱车架12、两个车身纵梁13和两个侧舱车架14。
前舱车架11和后舱车架12沿底盘1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两个车身纵梁13的一端与前舱车架11相连,两个车身纵梁13的另一端与后舱车架12相连,以构成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侧舱车架14与车身纵梁13一一对应,两个侧舱车架14分别与对应的车身纵梁13相连,以构成第一侧部区域a和第二侧部区域b。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前舱车架11位于汽车的车头处,用于为前动力组件2提供安装基础。后舱车架12位于汽车的车尾处,用于为后动力组件3提供安装基础。两个车身纵梁13分别位于汽车的左侧和右侧,且连接在前舱车架11和后舱车架12之间,从而使得前舱车架11、后舱车架12和两个车身纵梁13围成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一个侧舱车架14位于汽车的左侧,且与位于汽车左侧的车身纵梁13围成第一侧部区域a。另一个侧舱车架14位于汽车的右侧,且与位于汽车右侧的车身纵梁13围成第一侧部区域a。
继续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还包括中横梁15。
中横梁15位于前舱车架11和后舱车架12之间,且中横梁15的一端与两个车身纵梁13中的一个相连,中横梁15的另一端与两个车身纵梁13中的另一个相连。第一中部区域c位于中横梁15和前舱车架11之间,第二中部区域d位于中横梁15和后舱车架12之间。
将中横梁15设置在两个车身纵梁13之间,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底盘1的结构强度,还能够更好的分隔出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以有利于不同车型的开发设计。
示例性地,两个车身纵梁13相互平行,中横梁15分别垂直于两个车身纵梁13,且中横梁15与两个车身纵梁13之间焊接在一起。如此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底盘1的结构强度,提高平台架构的可靠性。
继续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侧舱车架14包括门槛纵梁141和两个门槛横梁142。
门槛纵梁141与对应的车身纵梁13之间具有间距。两个门槛横梁142分别位于门槛纵梁141的两端,两个门槛横梁142的一端与门槛纵梁141相连,两个门槛横梁142的另一端与车身纵梁13相连。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对于位于汽车左侧的侧舱车架14来说,门槛纵梁141、车身纵梁13和两个门槛横梁142围成第一侧部区域a。对于位于汽车右侧的侧舱车架14来说,门槛纵梁141、车身纵梁13和两个门槛横梁142围成第二侧部区域b。
示例性地,门槛纵梁141与车身纵梁13平行,门槛横梁142与门槛纵梁141垂直,门槛横梁142分别与门槛纵梁141和车身纵梁13焊接在一起。如此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底盘1的结构强度,提高平台架构的可靠性。
另外,两个侧舱车架14的结构相同,从而能够降低平台架构的制造难度,减少制造成本。
继续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前舱车架11包括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和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
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之间具有间距,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中的一个的端部分别与两个车身纵梁13相连。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的一端与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中的一个相连,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的另一端与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中的另一个相连。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位于两个车身纵梁13之间的前舱龙门横梁111,能够对两个侧身纵梁的靠近车头的一端进行加固,提高底盘1的结构强度。前舱龙门横梁111和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能够围成框架结构,从而为前动力组件2提供可靠的安装基础,进而实现对于前动力组件2的稳固支撑。
示例性地,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分别垂直于车身纵梁13,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分别垂直于前舱龙门横梁111。一个前舱龙门横梁111与两个车身纵梁13焊接在一起,另一个前舱龙门横梁111与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焊接在一起。如此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底盘1的结构强度,提高平台架构的可靠性。
继续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后舱车架12包括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和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
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之间具有间距,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中的一个的端部分别与两个车身纵梁13相连。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的一端与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中的一个相连,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的另一端与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中的另一个相连。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位于两个车身纵梁13之间的后舱龙门横梁121,能够对两个侧身纵梁的靠近车尾的一端进行加固,提高底盘1的结构强度。后舱龙门横梁121和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能够围成框架结构,从而为后动力组件3提供可靠的安装基础,进而实现对于后动力组件3的稳固支撑。
示例性地,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分别垂直于车身纵梁13,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分别垂直于后舱龙门横梁121。一个后舱龙门横梁121与两个车身纵梁13焊接在一起,另一个后舱龙门横梁121与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焊接在一起。如此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底盘1的结构强度,提高平台架构的可靠性。
对于电动汽车、增程式汽车和氢能汽车来说,前动力组件2和后动力组件3都相同,下面以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为例,结合图1,来介绍前动力组件2和后动力组件3。
在本实施例中,前动力组件2包括前驱动件21、前转向器22、两个前悬架23和两个前轮24。
两个前轮24分别位于前舱车架11的两侧。前驱动件21位于两个前轮24之间,且与前舱车架11相连,前驱动件21的一个输出轴与两个前轮24中的一个相连,前驱动件21的另一个输出轴与两个前轮24中的另一个相连。前转向器22位于两个前轮24之间,且与前舱车架11相连,前转向器22的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前轮24中的一个相连,前转向器22的另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前轮24中的另一个相连。前悬架23与前轮24一一对应,两个前悬架23分别与前舱车架11和对应的前轮24相连。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前驱动件21为电机,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在前舱车架11上,并通过自身的输出轴,分别向两个前轮24输出动力,从而实现两个前轮24的转动。前转向器22通过两个转向拉杆分别拉动两个前轮24摆动,从而实现汽车的前轮24转向。将前悬架23设置在前轮24和前舱车架11之间,能够减少由前轮24传递至前舱车间上的振动,使得汽车的行驶更为平稳。
在本实施例中,后动力组件3包括后驱动件31、后转向器32、两个后悬架33和两个后轮34。
两个后轮34分别位于后舱车架12的两侧。后驱动件31位于两个后轮34之间,且与后舱车架12相连,后驱动件31的一个输出轴与两个后轮34中的一个相连,后驱动件31的另一个输出轴与两个后轮34中的另一个相连。后转向器32位于两个后轮34之间,且与后舱车架12相连,后转向器32的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后轮34中的一个相连,后转向器32的另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后轮34中的另一个相连。后悬架33与后轮34一一对应,两个后悬架33分别与后舱车架12和对应的后轮34相连。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后驱动件31为电机,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在后舱车架12上,并通过自身的输出轴,分别向两个后轮34输出动力,从而实现两个后轮34的转动。后转向器32通过两个转向拉杆分别拉动两个后轮34摆动,从而实现汽车的后轮34转向。将后悬架33设置在后轮34和后舱车架12之间,能够减少由后轮34传递至后舱车间上的振动,使得汽车的行驶更为平稳。
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架构还包括两个前轮罩支架4。
前轮罩支架4与前舱车架11相连,前轮罩支架4与前轮24一一对应,前轮罩支架4罩设在对应的前轮24外。
前轮罩支架4用于为前轮24罩提供安装基础,并提供用于容置前轮24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架构还包括两个后轮罩支架5。
后轮罩支架5与后舱车架12相连,后轮罩支架5与后轮34一一对应,后轮罩支架5罩设在对应的后轮34外。
后轮罩支架5用于为后轮34罩提供安装基础,并提供用于容置后轮34的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前动力组件(2)和后动力组件(3);
所述底盘(1)包括第一侧部区域(a)、第二侧部区域(b)、第一中部区域(c)和第二中部区域(d),所述第一侧部区域(a)和所述第二侧部区域(b)分别位于所述底盘(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中部区域(c)和所述第二中部区域(d)均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区域(a)和所述第二侧部区域(b)之间,且沿所述底盘(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前动力组件(2)靠近所述底盘(1)的第一端,所述后动力组件(3)靠近所述底盘(1)的第二端,所述前动力组件(2)和所述后动力组件(3)均与所述底盘(1)相连;
当所述平台架构应用于电动汽车时,所述第一侧部区域(a)用于容置蓄电池(100),所述第二侧部区域(b)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200),所述第一中部区域(c)和所述第二中部区域(d)均用于容置动力电池(300);
当所述平台架构应用于增程式汽车时,所述第一侧部区域(a)用于容置蓄电池(100),所述第二侧部区域(b)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200),所述第一中部区域(c)用于容置动力电池(300),所述第二中部区域(d)用于容置进气过滤加压器(400)、发动机(500)和燃油箱(600);
当所述平台架构应用于氢能汽车时,所述第一侧部区域(a)用于容置蓄电池(100)和储氢罐(700),所述第二侧部区域(b)用于容置转换分配器(200)和储氢罐(700),所述第一中部区域(c)用于容置动力电池(300),所述第二中部区域(d)用于容置电堆(8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前舱车架(11)、后舱车架(12)、两个车身纵梁(13)和两个侧舱车架(14);
所述前舱车架(11)和所述后舱车架(12)沿所述底盘(1)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
两个所述车身纵梁(13)的一端与所述前舱车架(11)相连,两个所述车身纵梁(13)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舱车架(12)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中部区域(c)和所述第二中部区域(d);
所述侧舱车架(14)与所述车身纵梁(13)一一对应,两个所述侧舱车架(1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车身纵梁(13)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侧部区域(a)和所述第二侧部区域(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还包括中横梁(15);
所述中横梁(15)位于所述前舱车架(11)和所述后舱车架(12)之间,且所述中横梁(15)的一端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13)中的一个相连,所述中横梁(15)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13)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第一中部区域(c)位于所述中横梁(15)和所述前舱车架(11)之间,所述第二中部区域(d)位于所述中横梁(15)和所述后舱车架(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舱车架(14)包括门槛纵梁(141)和两个门槛横梁(142);
所述门槛纵梁(141)与对应的所述车身纵梁(13)之间具有间距;
两个所述门槛横梁(142)分别位于所述门槛纵梁(141)的两端,两个所述门槛横梁(142)的一端与所述门槛纵梁(141)相连,两个所述门槛横梁(142)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纵梁(13)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车架(11)包括两个前舱龙门横梁(111)和两个前舱龙门纵梁(112);
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111)之间具有间距,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111)中的一个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13)相连;
两个所述前舱龙门纵梁(112)的一端与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111)中的一个相连,两个所述前舱龙门纵梁(112)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前舱龙门横梁(111)中的另一个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舱车架(12)包括两个后舱龙门横梁(121)和两个后舱龙门纵梁(122);
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121)之间具有间距,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121)中的一个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车身纵梁(13)相连;
两个所述后舱龙门纵梁(122)的一端与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121)中的一个相连,两个所述后舱龙门纵梁(122)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后舱龙门横梁(121)中的另一个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动力组件(2)包括前驱动件(21)、前转向器(22)、两个前悬架(23)和两个前轮(24);
两个所述前轮(24)分别位于所述前舱车架(11)的两侧;
所述前驱动件(21)位于两个所述前轮(24)之间,且与所述前舱车架(11)相连,所述前驱动件(21)的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前轮(24)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前驱动件(21)的另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前轮(24)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前转向器(22)位于两个所述前轮(24)之间,且与所述前舱车架(11)相连,所述前转向器(22)的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前轮(24)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前转向器(22)的另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前轮(24)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前悬架(23)与所述前轮(24)一一对应,两个所述前悬架(23)分别与所述前舱车架(11)和对应的所述前轮(24)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动力组件(3)包括后驱动件(31)、后转向器(32)、两个后悬架(33)和两个后轮(34);
两个所述后轮(34)分别位于所述后舱车架(12)的两侧;
所述后驱动件(31)位于两个所述后轮(34)之间,且与所述后舱车架(12)相连,所述后驱动件(31)的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后轮(34)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后驱动件(31)的另一个输出轴与两个所述后轮(34)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后转向器(32)位于两个所述后轮(34)之间,且与所述后舱车架(12)相连,所述后转向器(32)的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后轮(34)中的一个相连,所述后转向器(32)的另一个转向拉杆与两个所述后轮(34)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后悬架(33)与所述后轮(34)一一对应,两个所述后悬架(33)分别与所述后舱车架(12)和对应的所述后轮(34)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架构还包括两个前轮罩支架(4);
所述前轮罩支架(4)与所述前舱车架(11)相连,所述前轮罩支架(4)与所述前轮(24)一一对应,所述前轮罩支架(4)罩设在对应的所述前轮(24)外。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台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架构还包括两个后轮罩支架(5);
所述后轮罩支架(5)与所述后舱车架(12)相连,所述后轮罩支架(5)与所述后轮(34)一一对应,所述后轮罩支架(5)罩设在对应的所述后轮(34)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80941.5A CN112776920B (zh) | 2021-03-16 | 2021-03-16 | 汽车的平台架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80941.5A CN112776920B (zh) | 2021-03-16 | 2021-03-16 | 汽车的平台架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76920A true CN112776920A (zh) | 2021-05-11 |
CN112776920B CN112776920B (zh) | 2022-03-11 |
Family
ID=75762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80941.5A Active CN112776920B (zh) | 2021-03-16 | 2021-03-16 | 汽车的平台架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76920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19309A1 (en) * | 2001-08-23 | 2003-03-0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chassis having programmabl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CN2647706Y (zh) * | 2003-10-13 | 2004-10-13 |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双层框架型底架装置 |
WO2012174992A1 (zh) * | 2011-06-24 | 2012-12-27 | Li Hui | 一种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
CN103158568A (zh) * | 2013-03-14 | 2013-06-19 | 吉林大学 |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
CN203032357U (zh) * | 2013-01-29 | 2013-07-03 |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 纯电动车底盘结构 |
CN203318154U (zh) * | 2013-06-02 | 2013-12-04 | 十堰鸿孝电动车桥有限公司 | 电动车用一体化驱动前桥总成 |
US20140374185A1 (en) * | 2012-02-02 | 2014-12-25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 Electric power train for the steerable axle of a motor vehicle |
CN204488459U (zh) * | 2014-12-31 | 2015-07-22 |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轴分布驱动纯电动汽车系列化平台 |
CN104802629A (zh) * | 2015-05-20 | 2015-07-29 |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中置的增程式电动汽车 |
CN108860315A (zh) * | 2018-07-05 | 2018-11-23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轮驱电动汽车全线控底盘结构 |
-
2021
- 2021-03-16 CN CN202110280941.5A patent/CN1127769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19309A1 (en) * | 2001-08-23 | 2003-03-0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chassis having programmabl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CN2647706Y (zh) * | 2003-10-13 | 2004-10-13 |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双层框架型底架装置 |
WO2012174992A1 (zh) * | 2011-06-24 | 2012-12-27 | Li Hui | 一种重载荷电动汽车底盘 |
US20140374185A1 (en) * | 2012-02-02 | 2014-12-25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 Electric power train for the steerable axle of a motor vehicle |
CN203032357U (zh) * | 2013-01-29 | 2013-07-03 |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 纯电动车底盘结构 |
CN103158568A (zh) * | 2013-03-14 | 2013-06-19 | 吉林大学 |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
CN203318154U (zh) * | 2013-06-02 | 2013-12-04 | 十堰鸿孝电动车桥有限公司 | 电动车用一体化驱动前桥总成 |
CN204488459U (zh) * | 2014-12-31 | 2015-07-22 |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轴分布驱动纯电动汽车系列化平台 |
CN104802629A (zh) * | 2015-05-20 | 2015-07-29 |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中置的增程式电动汽车 |
CN108860315A (zh) * | 2018-07-05 | 2018-11-23 | 西安理工大学 | 一种轮驱电动汽车全线控底盘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76920B (zh) | 2022-03-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62065B1 (en) | Integral body of ultra-micro pure electric vehicle at low speed | |
UA126934C2 (uk) | Кузовна платформа автомобіля (варіанти) | |
CN114348118B (zh) |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 |
CN113998009A (zh) |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 |
CN116749746A (zh) |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电池一体化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 |
CN112776920B (zh) | 汽车的平台架构 | |
CN212738286U (zh) | 车辆前舱总成和车辆 | |
CN217956030U (zh) | 分体式电池箱、动力电池、底盘及车辆 | |
CN109808772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前副车架及前悬架装置 | |
KR20230170767A (ko) | 차체 및 구동 에너지 저장 장치를 갖춘 자동차 | |
CN214451307U (zh) |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209192052U (zh) | 一种无人驾驶车整体车架装置 | |
CN21001180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前副车架及前悬架装置 | |
CN205498591U (zh) |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布置结构 | |
CN220483099U (zh) | 电池包上盖、电池包系统及汽车 | |
CN217074525U (zh) | 一种矿用车承载式车身 | |
CN211731560U (zh) | 新能源汽车前副车架结构 | |
CN211592732U (zh) | 车辆 | |
CN219790288U (zh) |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 |
CN218489750U (zh) |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 |
CN221477264U (zh) | 底盘和车辆 | |
CN214267771U (zh) | 一种纯电动微型货车车架总成 | |
CN111114645B (zh) | 车辆 | |
CN220947524U (zh) | 一种矿车用动力电池箱底盘连接结构及底盘、车辆 | |
CN219707110U (zh) | 汽车白车身及支撑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