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1897B -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1897B
CN112771897B CN201980064560.4A CN201980064560A CN112771897B CN 112771897 B CN112771897 B CN 112771897B CN 201980064560 A CN201980064560 A CN 201980064560A CN 112771897 B CN112771897 B CN 112771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on
information
response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5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1897A (zh
Inventor
卢前溪
赵振山
林晖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71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1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6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涉及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第一响应信息是对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对终端间连接进行管理的连接管理机制,能够达到对V2X系统中终端间连接进行管理的效果,适应于V2X系统中终端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

Description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背景技术
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是一种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通信网络,能够在车辆高速移动过程中提供低延时、高可靠以及安全的数据通信,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等领域。
在长期演进车联网(Long Term Evolution-V2X,LTE-V2X)中,由于主要针对广播业务,终端之间并不存在连接的概念,因此LTE-V2X中并未定义连接管理机制。而在新空口车联网(New Radio-V2X,NR-V2X)中,由于需要考虑单播和组播业务,因此需要为终端设计相应的连接管理机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并不涉及应用于NR-V2X的连接管理机制,且传统的基于终端的连接管理机制无法直接重用到NR-V2X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指示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执行上述方面所述的第一终端侧的连接管理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指示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执行上述方面所述的第二终端侧的连接管理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V2X系统,所述系统中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如上述方面所述的第一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如上述方面所述的第二终端。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用于实现上述方面所述的连接管理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V2X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实施过程的示意图;
图4是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实施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实施过程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实施过程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文提及的“模块”通常是指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能够实现某些功能的程序或指令;在本文中提及的“单元”通常是指按照逻辑划分的功能性结构,该“单元”可以由纯硬件实现,或者,软硬件的结合实现。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V2X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V2X系统可以是5G NR的NR-V2X系统。该V2X系统包括:第一终端120和第二终端14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终端120和第二终端140均是汽车类终端,并且,由于汽车类终端有固定电源输入,因此一直处于连续接收状态。比如,汽车类终端为安装在车辆上的车机(或称为行车电脑)。
与传统的蜂窝系统中终端间通过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进行数据通信不同,V2X系统中,第一终端120与第二终端140之间采用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技术直接进行通信,因此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其中,第一终端120与第二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包括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下,如图1所示,终端的传输资源由接入网设备160分配,第一终端120和第二终端140即根据分配的传输资源的侧行链路上进行数据发送,其中,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分配单次传输资源,也可以为终端分配半静态传输资源。
第二种模式下,终端从预先配置的资源池中选取一个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而无需借助接入网设备分配。
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即用于对第一终端120与第二终端140之间连接进行管理的场景,且以第一终端为执行主体的步骤由第一终端120执行,以第二终端为执行主体的步骤由第二终端140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V2X系统中,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终端,本实施例仅以第一终端120和第二终端140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定。
在V2X系统中,终端之间的网络拓扑是扁平化的网状结构,终端既可以是一个单播业务的发送方,也可以是另一单播业务B的接收方;既可以是一个组播业务的中心节点(发送组播消息),也可以是另一组播业务的成员节点(接收组播消息)。这造成了很难定位相连终端中,哪一个终端是控制终端,哪一个终端是被控制终端,进一步的,由于没有控制终端和被控制终端的区别,因此传统的连接管理机制难以重用到V2X系统中。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连接管理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V2X系统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可选的,通过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实现连接建立、连接释放、连接测量、连接配置以及能力上报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202,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203,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第一响应信息是对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可选的,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与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的内容相对应,可以包括连接建立响应、连接释放响应、连接测量报告、连接配置响应以及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204,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
可选的,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后,对第一响应信息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确定连接是否满足第一业务的业务需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对终端间连接进行管理的连接管理机制,通过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管理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对该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达到了对V2X系统中终端间连接进行管理的效果,能够适应于V2X系统中终端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终端为执行主体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第一终端侧的连接管理方法,以第二终端为执行主体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第二终端侧的连接管理方法,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终端间所有的连接均基于业务进行管理时,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基于业务A、业务B、业务C以及业务D,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过程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终端作为业务A和业务B的控制终端,第二终端作为业务C和业务D的控制终端。
步骤3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业务A的连接管理信息A;
步骤302,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对连接管理信息A的响应信息A。
步骤303,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业务B的连接管理信息B;
步骤304,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对连接管理信息B的响应信息B。
步骤305,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C的连接管理信息C;
步骤306,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对连接管理信息C的响应信息C。
步骤307,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D的连接管理信息D;
步骤308,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对连接管理信息D的响应信息D。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相应的,第一终端即根据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根据第一承载标识或根据第一QoS流标识,向第二终端发送针对第一业务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连接管理信息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一、根据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二、根据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三、通过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bearer)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四、通过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作为对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相应的,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一、根据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二、根据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三、通过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四、通过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此外,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的内容与其实现的功能相关,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一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包括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协议层配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协议层配置和无线链路层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能力上报用于指示第二终端上报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第一能力指第二终端对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对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第一连接建立响应、第一连接释放响应、第一连接测量报告、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一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第一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第一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第一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第一业务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包括SDAP协议层配置、PDCP协议层配置和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能力报告包括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第一能力指第二终端对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方便理解,以图3中基于业务A进行连接管理为例,如图4所示,进行连接管理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连接建立请求(setup request)(对应第一连接建立信息)。
步骤402,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请求响应(request ACK)(成功或失败,对应第一连接建立响应)。
步骤403,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能力上报请求(capability request)(对应第一能力上报信息)。
步骤404,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能力报告(capability report)(对应第一能力报告)。
步骤405,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连接配置上报请求(configuration)(对应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一连接测量信息)。
其中,该连接配置上报请求用于请求第二终端上报协议层参数配置(stack)、安全参数配置(security)、测量配置(measurement,meas)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406,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连接配置响应(configuration report)(对应第一连接配置响应)。
可选的,连接配置响应中包含协议层参数配置和安全参数配置。
步骤407,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对应第一连接测量报告)。
步骤408,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连接释放信息(release)。
步骤409,第二终端进行连接释放响应(releaseACK)。
为了进一步简化连接管理流程,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同一配置方向的不同业务不进行流程上的区分,而对不同配置方向的流程进行区分(即仅区分业务的控制终端)。
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根据业务对应的地址(源地址或目标地址)、承载或QoS流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当基于配置方向进行流程区分时,第一终端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地址、承载或QoS流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其中,配置方向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当配置方向为第一配置方向时,第一终端为业务的控制终端,当配置方向为第二配置方向时,第二终端为业务的控制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时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一、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二、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三、通过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四、端通过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可选的,该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相应的,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一、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二、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三、通过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四、通过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可选的,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方便理解,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基于业务A、业务B、业务C以及业务D,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过程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终端作为业务A和业务B的控制终端,第二终端作为业务C和业务D的控制终端。
步骤5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连接管理信息A和/或B;
由于业务A和业务B的配置方向均为第一配置方向(第一终端为控制终端),因此,业务A和业务B的连接管理流程可以不加以区分。
步骤502,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A和/或B。
步骤503,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连接管理信息C和/或D;
由于业务C和业务D的配置方向均为第二配置方向(第二终端为控制终端),且与第一配置方向不同,因此将业务C和D的流程与业务A和B的流程区分。
步骤504,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C和/或D。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和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的内容可以参考图3和4实施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部分连接配置参数按照业务进行管理会增加信令开销,甚至无法按照业务进行管理,因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部分连接管理基于业务进行,而另一部分连接管理则基于链路方向进行。
在图2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基于链路进行连接管理时,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5,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其中,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可选的,针对第一终端到第二终端的正向链路,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相应的,针对反向链路,第二终端发送给第一终端的第三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一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终端对应的承载标识和第一终端对应的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时采用的方式可以包括至少一种:
一、根据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二、根据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三、通过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四、通过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206,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207,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第二响应信息是对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其中,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可选的,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时采用的方式可以包括至少一种:
一、根据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二、根据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三、通过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四、通过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步骤208,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响应信息,第二响应信息是对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不同于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或第一响应信息)中的内容针对业务,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或第二响应信息)中的内容针对终端(即不区分业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二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第二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上报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第三能力指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相应的,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响应、第二连接释放响应、第二连接测量报告、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二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第二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第二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第二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第二终端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包括MAC层配置和/或PHY层配置;
第二能力报告包括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基于业务A、业务B、业务C以及业务D,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过程如图7所示。其中,第一终端作为业务A和业务B的控制终端,第二终端作为业务C和业务D的控制终端。
步骤701,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业务A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702,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A的第一响应信息;
步骤703,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终端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704,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终端的第二响应信息;
步骤705,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业务B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706,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B的第一响应信息;
步骤707,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C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708,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业务C的第一响应信息;
步骤709,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一终端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710,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终端的第二响应信息;
步骤711,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业务D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步骤712,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业务D的第一响应信息。
以下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实施例,对于装置实施例中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细节。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以及两者的组合实现成为第一终端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810,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第一接收单元820,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送单元810,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配置方向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送单元810,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一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所述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包括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层配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层配置和无线链路层控制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能力上报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所述第一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所述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和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二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所述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所述第二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所述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所述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以及两者的组合实现成为第二终端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910,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其中,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第三发送单元920,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可选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第三发送单元920,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配置方向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
可选的,所述第三发送单元920,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一连接建立响应、第一连接释放响应、第一连接测量报告、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一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一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一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所述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包括SDAP协议层配置、PDCP协议层配置和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能力报告包括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所述第一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所述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和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可选的,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响应、第二连接释放响应、第二连接测量报告、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二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二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二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所述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所述第二能力报告包括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所述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所述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可以实现成为第一终端120或第二终端140。该终端包括:处理器101、接收器102、发射器103、存储器104和总线105。
处理器1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02和发射器1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
存储器104通过总线105与处理器101相连。
存储器1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10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执行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盘或光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终端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理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7)

1.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通过单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单播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还包含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配置方向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一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所述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包括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层配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层配置和无线链路层控制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能力上报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所述第一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所述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和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二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所述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所述第二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所述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所述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12.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通过单播方式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单播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还包含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配置方向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一连接建立响应、第一连接释放响应、第一连接测量报告、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一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一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一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所述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包括SDAP协议层配置、PDCP协议层配置和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能力报告包括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所述第一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所述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和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响应、第二连接释放响应、第二连接测量报告、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二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二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二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所述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所述第二能力报告包括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所述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所述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23.一种连接管理装置,适用于第一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单播方式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单播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还包含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配置方向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一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所述第一连接配置信息包括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层配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层配置和无线链路层控制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能力上报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所述第一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所述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29.根据权利要求23至2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和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和第二能力上报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连接建立信息用于指示建立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释放信息用于指示释放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测量信息用于指示对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连接进行测量;
所述第二连接配置信息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所述第二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上报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所述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所述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34.一种连接管理装置,适用于第二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终端通过单播方式发送的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单播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业务的业务标识,不同的业务对应不同的连接管理信息;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一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还包含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第一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配置方向的方向标识、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标识和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配置方向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中的控制终端。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配置方向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配置方向对应的第二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39.根据权利要求35至3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一连接建立响应、第一连接释放响应、第一连接测量报告、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一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一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一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所述第一业务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所述第一连接配置响应包括SDAP协议层配置、PDCP协议层配置和RLC协议层配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能力报告包括第一能力和/或第二能力,所述第一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业务的可用能力,所述第二能力包括SDAP协议层能力、PDCP协议层能力或RLC协议层能力中的至少一种。
40.根据权利要求34至3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二连接管理信息,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用于管理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是对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的响应。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理信息和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不区分不同业务。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标识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服务质量QoS流标识中的至少一种。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如下至少一种功能: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源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目标地址,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承载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第三QoS流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响应信息。
4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中包含第二连接建立响应、第二连接释放响应、第二连接测量报告、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和第二能力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连接建立响应是建立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二连接释放响应是释放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时的响应;
所述第二连接测量报告是指对所述第二终端对应连接的测量结果;
所述第二连接配置响应包括网络MAC层配置和/或物理层PHY层配置;
所述第二能力报告包括第三能力和/或第四能力,所述第三能力指所述第二终端的终端可用能力,所述第四能力包括MAC层能力和/或PHY层能力。
45.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指示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连接管理方法。
46.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指示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执行权利要求12至22任一所述的连接管理方法。
47.一种车联网V2X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终端。
CN201980064560.4A 2019-02-14 2019-02-14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Active CN112771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5110 WO2020164068A1 (zh) 2019-02-14 2019-02-14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897A CN112771897A (zh) 2021-05-07
CN112771897B true CN112771897B (zh) 2023-06-20

Family

ID=72044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560.4A Active CN112771897B (zh) 2019-02-14 2019-02-14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10209A1 (zh)
EP (1) EP3923606B1 (zh)
JP (1) JP7399175B2 (zh)
CN (1) CN112771897B (zh)
WO (1) WO20201640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219B (zh) * 2019-04-30 2022-0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pc5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8424A (zh) * 2015-11-02 2017-05-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v2x业务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9337A (zh) * 2015-09-24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973356B (zh) * 2016-01-13 2021-08-24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v2x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KR102388049B1 (ko) * 2017-02-14 2022-04-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WO2020069228A1 (en) * 2018-09-27 2020-04-02 Apple Inc. CONNECTION MANAGEMENT SOLUTION TO SUPPORT UNICAST AND GROUPCAST COMMUNICATION OVER SIDELINK FOR eV2X
JP7420732B2 (ja) * 2018-10-31 2024-0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ユーザ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1553542B2 (en) * 2019-01-11 2023-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to-device signalin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8424A (zh) * 2015-11-02 2017-05-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v2x业务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tudy on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EPS and 5G System to support advanced V2X services;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 TR 23.786 V0.10.0 (2018-12)》;20181205;第6.11.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524717A (ja) 2022-05-10
EP3923606A1 (en) 2021-12-15
JP7399175B2 (ja) 2023-12-15
EP3923606B1 (en) 2023-09-13
US20210410209A1 (en) 2021-12-30
WO2020164068A1 (zh) 2020-08-20
CN112771897A (zh) 2021-05-07
EP3923606A4 (en) 202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3661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ervic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965440A1 (en) Side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97210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567907B1 (e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0192778A1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206619A1 (zh) 直连通信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6614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TWI747020B (zh) 直通鏈路的單播連接建立方法、終端及裝置
CN111757513A (zh) 通信方法及设备
US20230098258A1 (en) Relay bearer establis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2703716B (zh) 共享无线承载以及终端设备无线标识和无线接入网路径的管理
WO2012098442A1 (en) Application layer communication via an intermediate node
US20220217749A1 (en) Sidelink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636893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973322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771897B (zh)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CN113630738B (zh) 一种侧行链路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787628B (zh) 一种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EP4068886A1 (en) Sidelink bearer man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medium
WO20200933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pcast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and transmission
CN116249090A (zh) 直连通信的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CN116963314B (zh) 一种协作组播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00756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39380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priority
US20230020573A1 (en) Transmission tunnel changing method,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core network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