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6140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6140B
CN110366140B CN201810320075.6A CN201810320075A CN110366140B CN 110366140 B CN110366140 B CN 110366140B CN 201810320075 A CN201810320075 A CN 201810320075A CN 110366140 B CN110366140 B CN 1103661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bearer
preset threshol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resul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200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66140A (zh
Inventor
王和俊
李明超
于映辉
刘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200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6614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1563 priority patent/WO20191967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366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6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66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6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该方法为,终端设备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传输路径,减小数据传输的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载终端可以通过车辆与车辆之间通信(Vehicle to Vehicle,V2V)、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通信(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ehicle toPedestrian,V2P)或者车辆与网络通信(Vehicle to Network,V2N)等通信技术来及时获取路况信息或接收信息服务,这些通信方式可以统称为V2X通信。
由于V2X通信是在终端直连(Device to Device,D2D)技术上演进而来,因此可以通过Sidelink通信技术来传输V2X业务。其中,车辆与周围终端通过直连链路(Sideline)通信的接口可以称为PC5接口。此外,车辆可以通过将信息传给基站再由基站转发给其他车辆来实现车联网通信,这种车辆与基站之间的接口可以称为Uu接口。
V2X业务可以通过Uu接口发送,经LTE上行链路和基站(以及核心网)转发,最后发送至对端UE;或通过PC5接口发送,经V2X Sidelink(直连链路)直接发送至对端UE。
现有技术方案中,V2X业务的传输路径选择由终端的上层(Upper Layer),可以是适配层或应用层决定,上层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或/和业务类型选择传输路径,进行业务传输。
但是,终端的上层进行路径选择时,不能及时根据信道测量结果进行路径动态切换,且会带来潜在的大时延,不能满足V2X业务高可靠低时延的性能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的V2X业务的传输时由终端上层选择传输路径带来的时延较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终端设备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通过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能够在接入层灵活选择业务数据的传输路径,减少了传输路径的切换时延,并且能够灵活的平衡信道负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当所述第二流标识与所述第一流标识相同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所述终端设备获取预设门限配置信息,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预设门限与第二预设门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第一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第二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测量结果包括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方案一中,终端设备根据测量结果和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传输路径,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信道负载情况或信号强度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减少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延。
方案二: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上述方案二中,终端设备根据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来选择传输数据,能够满足不同业务数据的不同服务需求。
方案三:所述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上述方案三中,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来选择传输路径,能够使不具备测量功能的终端设备实现传输路径在接入层的灵活选择。
一种的可能的设计中,上述方案一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实现: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方案二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实现: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其中,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中的至少一个。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方案三中,所述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方式一: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并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上述方式一种,网络设备基于信道负载或信号强度的测量结果选择传输路径,并配置给终端设备,使终端设备对传输路径的选择也是基于测量结果进行选择的,从而平衡信道负载。
方式二: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测量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将所述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并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方式二中,终端设备基于信道负载或信号强度的测量结果选择传输路径,并上报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通过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配置给终端需要传输业务数据的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情形:
情形一,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情形二: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数据单元PDU头中的字段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情形三: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媒体介入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情形四: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或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是SDAP层;或所述第一协议层是RRC层、PDCP层、RLC层和MAC层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协议层是RRC层或MAC层,或所述第二协议层是SDAP层、PDCP层、RCL层和PHY层的一个。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预设门限。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二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一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上述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信道负载测量结果进行传输路径的选择,这样能够平衡信道负载;也可以基于信号强度测量结果进行传输路径的选择,保证业务数据的可靠性指标;还可以综合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来进行传输路径的选择,确保业务数据的服务质量指标得到保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接收单元,用于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二流标识与所述第一流标识相同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预设门限配置信息,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预设门限与第二预设门限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第一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第二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测量结果包括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或
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其中,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中的至少一个。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测量结果,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获取所述测量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时,具体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通过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数据单元PDU头中的字段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通过媒体介入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时,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利用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或,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利用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是SDAP层;或所述第一协议层是RRC层、PDCP层、RLC层和MAC层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协议层是RRC层或MAC层,或所述第二协议层是SDAP层、PDCP层、RCL层和PHY层的一个。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预设门限。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二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一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每一方法或动作的单元。该终端设备包括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方式实现。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其他设备(比如无线接入网设备和/或其他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交互,比如交互控制信令和/或业务数据等,该通信接口可通过具有通信收发功能的电路来实现,该通信接口也可以被设计成两个具有通信收发功能的电路,分别用于该终端设备和无线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交互以及用于该终端设备和其他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设计中在终端设备的功能。可选地,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所需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可以是交通运输通信系统(比如V2X)中的车辆,或者装配于车辆的通信装置或系统,或者临时用于车辆与外界通信的通信装置或系统。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终端设备。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被执行时,使得实现如前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设计中在终端设备的功能。例如,该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可以存储用于终端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设计中终端设备的功能的指令。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终端设备,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执行时,使得实现如前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设计中在终端设备的功能。例如,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设计中终端设备操作。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可应用于终端设备,该系统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输入输出接口,当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实现如前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设计中在终端设备的功能。可选地,该系统芯片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总线,该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和或数据。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以及第七方面中任一所述的实体。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中的V2X传输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业务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业务数据传输路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业务数据传输装置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的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可以包括车辆、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中的专用终端设备,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还可以包括V2X设备,例如为车辆中的车载单元(OnBroad Unit,OBU),且下文中主要以终端是V2X设备为例。
(2)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设备和核心网设备。接入网设备例如包括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包括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LTE系统或LTE-A系统中的小基站(micro/pico eNB),或者也可以包括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是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也可以是收发节点(transmission andreceiver point,TRP),等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
核心网设备例如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也可以包括NR系统中的相应功能实体。
(3)V2X,目前,车辆可以通过车辆与车辆之间通信(Vehicle to Vehicle,V2V)或者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通信(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或者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ehicle to Pedestrian,V2P),或者车辆与网络通信(Vehicle to Network,V2N)等方式来及时获取路况信息或接收信息,这些通信方式可以统称为V2X通信。以最常见的V2V和V2I为例:车辆通过V2V通信,可以将自身的车速、行驶方向、具体位置、是否踩了紧急刹车等信息广播给周围车辆,周围车辆通过获取该类信息,使得驾驶员可以更好地感知视距外的交通状况,从而对危险状况作出提前预判,进而作出及时避让。而对于V2I通信,除了上述安全信息的交互外,路边基础设施还可以为车辆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和数据网络的接入等,不停车收费、车内娱乐等功能都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智能化。一般将V2X通信所使用的网络称为车联网。
(4)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技术,可以支持终端和终端之间使用专用的空中接口技术进行直接数据通信,是一种端到端的直接通信的技术。与传统的蜂窝通信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在D2D技术支持下,终端与终端之间不需要基站的中转就可以直接进行通信,基站可以进行资源的配置、调度、及协调等,辅助终端之间进行直接通信。D2D技术可以应用于车联网业务。
(5)PC5接口,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版本12(Rel-12)的D2D项目中引入的终端设备到终端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接口。邻近的终端之间可以在PC5的有效通信范围内通过直连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不需要通过中心节点(例如基站)进行转发,也不需要通过传统的蜂窝链路进行信息传输,通信较为快捷便利。
(6)业务数据,在本文中,主要包括V2X业务下的数据,例如包括V2X的非(non)-IP业务的本地广播业务下的数据,即,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业务数据,可以包括V2X的non-IP业务的本地广播数据。
(7)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背景。
LTE是目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其中D2D技术被作为重要特性且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其支持终端之间进行直连通信。考虑到部分V2X业务(例如V2V/V2I)通信场景也属于终端直连通信,因此可以通过D2D技术来传输V2X业务数据,可参考图1,其中包括基站、车辆1和车辆2,车辆1与车辆2可以通过直连方式直接通信。但有时由于建筑物的遮挡(例如十字路口)或者车辆需要将消息传播的更远等需求,则需使用其他通信方式,例如通过基站中转的方式,车辆可以将V2X业务数据传给基站,再由基站传给其他车辆,以实现车联网通信。其中车辆与周围终端通过直连方式通信的接口可以称为PC5接口,而车辆与基站之间的接口可以称为Uu接口。
而现有的V2X业务中,当V2X业务数据需要经基站转发的方式进行本地广播时,需要经基站上传到核心网,在核心网进行路由寻址与转发之后,再经下行传输到基站进行广播。可参考图2,其中包括基站、MME、车辆1、车辆2和车辆3。例如车辆1生成了需要与车辆2进行通信的V2X业务数据,则车辆1将V2X业务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再转发给核心网中的MME,MME进行路由寻址和转发,再将该V2X业务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再发送给车辆2。
由此可知,V2X业务可以通过Uu接口发送,经LTE上行链路和基站以及核心网转发,最后发送至对端终端;或通过PC5接口发送,经V2X直连链路(sidelink)直接发送至对端终端。但是,通过Uu接口和通过PC5接口进行业务传输的可靠性和时延不同,通过Uu接口发送V2X业务,可靠性更高,通过PC5接口发送V2X业务,时延更低。终端在发送V2X业务时,根据业务的业务类型和对QoS需求的不同,所选择的传输路径也不同,其传输路径包括Uu接口、PC5接口、Uu接口或PC5接口、Uu接口和PC5接口。
现有技术中,V2X业务的传输路径选择由上层(Upper Layer)决定,例如可以是适配层或应用层,上层根据V2X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或/和业务类型选择传输路径,进行业务传输。
当上层选择Uu接口进行业务传输时,将业务数据递交给接入层;网络设备会根据不同的业务的QoS需求为终端设备在终端设备和P-GW之间建立相应的承载。终端设备会基于TFT业务流模板(Traffic Flow Template,TFT)把业务数据过滤到相应的承载,使每个业务可以在具有合适的QoS的承载中传输。
当上层选择PC5接口进行业务传输时,上层通过原语的形式将相关参数递交给接入层,终端设备根据不同业务的目的标识(Destination ID)为终端设备建立直连链路无线承载(Sidelink Radio Bearer,SLRB),进而使用这些承载进行业务传输。
现有的传输路径选择在上层进行,由于上层在选择Uu接口和选择PC5接口时的工作机制不同,接入层无法灵活地根据信道测量结果进行路径切换,且在路径选择中会带来潜在的大时延,不能满足V2X业务高可靠低时延的性能需求。
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流(可以是QoS Flow)进行传输路径或无线承载的选择。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由于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传输路径,减小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接下来结合附图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由终端设备执行。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在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或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请参考图3,为该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30:终端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DRB的配置信息和SLRB的配置信息。
具体的,终端的接入层获取配置信息。
具体的,DRB的配置信息包括:数据无线承载标识(Data Radio Bearer Identity,DRB ID)和对应的一套DRB配置参数,DRB配置参数可以包括:PDCP配置信息(pdcp-Config)、RLC配置信息(rlc-Config),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r,EPS)承载标识(eps-BearerIdentity),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ChannelIdentity),逻辑信道配置信息(logicalChannelConfig)等。
SLRB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源标识,目的标识,以及对应的直连链路无线承载,具体包括载波和/或资源池配置信息,包括载波标识、载波配置信息,资源池标识、资源池配置信息等配置信息。
配置信息可以是通过预配置的方式配置给终端,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RRC专用信令或系统广播的方式配置给终端,终端获取配置信息时,可以采用协议规范化的形式获取;或者通过预存储信息获取;或者通过上层应用获取配置信息。
可选的,在上述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一个使能指示信息,用于表示对于第一流标识使能其DRB、SLRB或使其DRB和SLRB同时使能。
步骤31:所述终端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
具体的,终端的数据面获取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以流的形式从上层传递给接入层,包括流标识和业务数据,以及该业务数据对应的业务特性,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Proximity Service Per-Packet Priority,PPPP)、源标识(Source Identity)、目的标识(Destination Identity)等。
步骤32: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二流标识与所述第一流标识相同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步骤33:所述终端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具体的,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实现方式实现:
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获取预设门限配置信息,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预设门限与第二预设门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终端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第一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第二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测量结果包括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信道负载可以用信道繁忙率(Channel Busy Ratio,CBR)来表征,所述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可以是CBR(Channel Busy Ratio,CBR)门限,对应的信道负载测量结果是CBR;信号强度可以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Power,RSRP)来表征,所述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可以是RSRP门限,对应的信号强度测量结果是RSRP。
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时,可以利用以下三种传输路径选择准则实现:
传输路径选择准则一,所述终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例如,当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时,CBR门限用CBRthres表示,当CBR大于或大于等于CBRthres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当CBR小于等于CBRthres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又例如,当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时,第一CBR门限用CBRthresmin表示,第二CBR门限用CBRthresmax表示,其中,CBRthresmax>CBRthresmin,当CBR>(=)CBRthresmax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当CBR<(=)CBRthresmin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传输路径选择准则二:所述终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当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例如,当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RSRP门限用RSRPthres表示,当RSRP>(=)RSRPthres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当RSRP<(=)RSRPthres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又例如,当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第一RSRP门限用RSRPthresmin表示,第二RSRP门限用RSRPthresmax表示,其中,RSRPthresmax大于RSRPthresmin,当RSRP大于或大于等于RSRPthresmax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当RSRP小于或小于等于RSRPthresmin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传输路径选择准则三: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情况一,所述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均包含一个预设门限值时的情况。
具体的,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例如,对于RSRP门限和CBR门限分别只有一个门限值的情况:
此时CBR门限包括CBRthres,RSRP门限包括RSRPthres:
RSRP大于或大于等于RSRPthres,CBR大于或大于等于CBRthres时,终端选择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RSRP大于或大于等于RSRPthres,CBR小于或小于等于CBRthres时,终端选择数据无线承载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任意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RSRP小于或小于等于RSRPthres,CBR大于或大于等于CBRthres时,终端选择数据无线承载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RSRP小于或小于等于RSRPthres,CBR小于或小于等于CBRthres时,终端选择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情况二,当所述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分别包括两种预设门限值的情况,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其中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小于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信号轻度预设门限,其中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
具体的,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二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一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例如,对于RSRP门限和CBR门限分别包括两个门限值的情况:
此时CBR门限包括CBRthresmin和CBRthresmax,且CBRthresmin小于CBRthresmax;RSRP门限包括RSRPthresmin和RSRPthresmax,且RSRPthresmin小于RSRPthresmax。
RSRP大于或大于等于RSRPthresmax,CBR大于或大于等于CBRthresmax时,终端选择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RSRP大于或大于等于RSRPthresmax,CBR小于或小于等于CBRthresmin时,终端选择数据无线承载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任意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RSRP小于或小于等于RSRPthresmin,CBR小于或小于等于CBRthresmin时,终端选择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其他情形中,终端选择数据无线承载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选择的路径的频繁切换,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可以是半静态的,即每次选择后生效T时长;或生效N次业务数据传输。
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即业务特性与无线承载之间的绑定关系,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可以由基站或核心网配置给终端,也可以预配置或以协议规范化的形式体现,根据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时,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实现:
S1:所述终端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S2:所述终端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
S3: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其中,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等的至少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在终端获取所述业务数据时一起获得,当上层将业务数据传递给适配层和接入层时,相应的业务特性也以参数的形式传递了下来,包括优先级、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丢包率、(车辆)速度、传输速率等。
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可能的设计:
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并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获取所述测量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并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指示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时,可以是采用一个指示字段来指示终端选择DRB、SLRB、DRB或SLRB、DRB和SLRB、或默认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也可以是指示一套传输路径或目标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终端根据该配置信息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或目标无线承载;也可以是指示一套路径选择规则,终端根据该路径选择规则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或目标无线承载。
具体的,所述终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时,通过不同的协议层来实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的第一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是SDAP层;或所述第一协议层是RRC层、PDCP层、RLC层和MAC层中的一个。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的第二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所述第二协议层是RRC层或MAC层。
具体的,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在接入层协议栈的SDAP层进行,选择DRB作为业务数据的目标无线承载时,业务数据经NR中Uu口对应的协议栈依次经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物理层处理后经Uu口发送出去;当所选则的目标无线承载为SLRB时,业务数据经NR-V2X的Sidelink协议栈依次经其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物理层处理后经PC5口发送出去;相应的,当同时选择DRB和SLRB作为业务数据传输的目标无线承载时,业务数据同时经NR和NR-V2X Sidelink的协议栈依次经PDCP层、RLC层、MAC层和物理层经过相应的处理后通过Uu口和PC5口发送出去。
可选的,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也可以在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进行,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所述终端从网络设备获取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时,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方式一,所述终端通过RRC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方式二:所述终端通过SDAP PDU头中的字段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方式三:所述终端通过MAC CE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方式四:所述终端通过DCI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下面将上述方法应用在NR系统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对于基于NR技术的V2X业务数据,在NR-V2X协议中引入NR中QoS flow的概念,在终端设备侧对于每一个V2X的QoS flow建立DRB和SLRB,具体的,如图4所示,上层协议层将V2X业务数据映射到QoS flow,并和相关参数一并交给接入层;接入层的SDAP层将QoS Flow映射到DRB或/和SLRB;在终端设备侧为QoS Flow配置DRB和SLRB;其中DRB对应的业务数据通过Uu口进行传输,SLRB对应的业务数据通过PC5口进行传输。
实施例一
在终端设备侧对于每一个V2X的QoS flow建立DRB和SLRB,当有V2X业务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根据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目标无线承载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50:终端设备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DRB的配置信息和SLRB的配置信息。
步骤51:终端设备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例如,第一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中的至少一个,假设第一业务特性是优先级时,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是不同优先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步骤52:终端设备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以及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
步骤53:在所述第一流标识和所述第二流标识相同时,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具体的,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业务特性对应的优先级,和业务特性配置信息确定第二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步骤54:终端设备在所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上发送业务数据。
具体的,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在接入层协议栈的SDAP层进行,选择DRB作为业务数据传输的承载时,业务数据经NR中Uu口对应的协议栈依次经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物理层处理后经Uu口发送出去;当选择SLRB作为业务数据传输的承载时,业务数据经NR-V2X的Sidelink协议栈依次经其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物理层处理后经PC5口发送出去;相应的,当同时选择DRB和SLRB作为业务数据传输的承载时,业务数据同时经NR和NR-V2XSidelink的协议栈依次经PDCP层、RLC层、MAC层和物理层经过相应的处理后通过Uu口和PC5口发送出去;
可选的,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也可以在PDCP层、RLC层、MAC层进行,在此不做限定。
步骤55:接收端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业务数据时在接入层或上层进行汇聚。
具体的,对于同时在Uu口和PC5口传输的业务数据,接入层接收到业务数据时,经相应的协议栈处理后递交至上层,由上层的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TCP)协议栈或单独的上层协议栈进行重复包检测、丢包以及合并;或由SDAP层通过相应的重复包的检测与重复包的丢弃机制对接收到的包进行重复包检测与丢包以及合并;或由PDCP层、RLC层或MAC层进行重复包检测与丢包以及合并,在此不做限定;
实施例一中,在V2X协议栈中引入SDAP层,为QoS flow在终端设备侧配置DRB和SLRB,并在接入层进行传输路径或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使得可以在接入层可以灵活地根据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传输路径,减少了传输路径的切换时延。
实施例二
在终端设备侧对于每一个V2X的QoS flow建立DRB和SLRB,当有V2X业务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根据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和信道负载测量结果、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60:终端设备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DRB的配置信息和SLRB的配置信息。
步骤61:终端设备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
步骤62:终端设备获取预设门限配置信息,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CBR门限和RSRP门限。
可选的,所述CBR门限可以是包括一个门限值CBRthres,或是两个门限值CBRthresmin和CBRthresmax,其中CBRthresmin小于CBRthresmax;
可选的,所述RSRP门限可以是包括一个门限值RSRPthres,或是两个门限值RSRPthresmin和RSRPthresmax,其中RSRPthresmin小于RSRPthresmax;
因此,可选的,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的形式可以是:
CBRthres+RSRPthres,或CBRthres+RSRPthres+QoS flow ID;或
CBRthresmin+CBRthresmax+RSRPthresmin+RSRPthresmax;或
CBRthresmin+CBRthresmax+RSRPthresmin+RSRPthresmax+QoS flow ID;
步骤63:终端设备获取CBR和RSRP测量结果。
具体的,终端设备获取CBR和RSRP测量结果时,包括:终端设备通过测量获取CBR和RSRP测量结果或终端设备从基站获取CBR和RSRP测量结果,获取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终端设备获取CBR和RSRP测量结果可以是由终端设备的RRC层或MAC层进行,也可以是终端设备的SDAP层、PDCP层或RLC层进行,在此不做限定;终端设备的相应协议层获取测量结果后递交至终端设备的决策协议层,终端设备的决策协议层可以是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甚至是RRC层或物理层,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对于PC5口测量其CBR,对于Uu口,测量其RSRP。
步骤63:在所述第一流标识和所述第二流标识相同时,终端设备根据CBR和RSRP测量结果、CBR门限、RSRP门限从DRB和SLRB中选择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具体的,终端设备的决策协议层根据CBR和RSRP测量结果和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CBR门限和RSRP门限)和传输路径选择准则选择目标无线承载。
这里的传输路径选择准则可以参数前文中的先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64~步骤65,可参阅实施例一种的步骤54~步骤55。
实施例二中,终端设备根据预设门限配置信息中的CBR门限和RSRP门限以及CBR、RSRP测量结果,根据传输路径选择准则选择目标无线承载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这样可以有效的根据PC5口的信道负载情况或Uu口的无线信号强度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或目标无线承载,可以平衡信道负载并保证业务的时延、可靠性等性能指标得到保障。
实施例三
在终端设备侧对于每一个V2X的QoS flow建立DRB和SLRB,当有V2X业务数据传输时,终端设备根据从网络设备获取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目标无线承载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步骤70:终端设备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DRB的配置信息和SLRB的配置信息。
步骤71:终端设备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
步骤72:终端设备进行CBR和RSRP测量,并将CBR和RSRP测量结果上报给网络设备。
具体的,终端设备测量CBR和RSRP,并将CBR和RSRP测量结果上报给网络设备,包括:
终端设备测量CBR和RSRP,并周期性地将CBR和RSRP测量结果上报给网络设备;或
终端设备获取测量结果上报配置信息,所述测量结果上报配置信息可以包括CBR上报配置信息(CBRthresrpt)CBRthresrpt和RSRP上报配置信息(RSRPthresrpt);并根据测量结果上报配置信息将CBR和RSRP测量结果上报给网络设备。
步骤73:网络设备根据CBR和RSRP测量结果、传输路径选择准则选择目标无线承载。
可选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或
终端设备根据CBR和RSRP测量结果和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出目标无线承载,并将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上报给网络设备。
步骤74:终端设备获取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可选的,网络设备通过SDAP PDU头中的字段指示相应目标无线承载;或通过MACCE、RRC专用信令、DCI等指示目标无线承载。
步骤75:在第一流标识和第二流标识相同时,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相应的目标无线承载,这里的目标无线承载的选择可以是由终端设备的SDAP层执行的,也可以是PDCP层、RLC层、MAC层等,在此不做限定。
步骤76~步骤77可参阅实施例一中的步骤55~步骤56。
实施例三中网络设备基于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需求或终端设备上报的CBR和、RSRP测量结果,或终端设备上报的目标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种策略选择传输路径/目标无线承载通过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指示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路径/目标无线承载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这样可以使不具备测量功能的终端设备进行路径或目标无线承载选择也是基于信道负载、接收信号强度、业务特性等的选择,从而降低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延。
实施例四
针对业务数据先于PDN连接建立的情况,需要设置默认的传输承载或传输路径。
1)终端设备基于CBR和RSRP测量结果选择信道负载最低、接收信号强度最强的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作为默认的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
2)终端设备选择最近一次使用的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作为默认的传输路径
3)终端设备根据业务类型选择默认的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需要将业务类型与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绑定。
4)终端设备设置选择SRB作为默认的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
这样,能够确保终端设备在PDN连接建立之前到来的业务数据在合适的传输路径或传输承载上进行传输,使得业务数据的性能得到保障。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对应于终端设备,用于实现如图3所示的方法,参阅图5所示,一种数据传输装置500包括:处理单元501、接收单元502和发送单元503。
处理单元501,用于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接收单元502,用于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5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发送单元503,用于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流标识与所述第一流标识相同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获取预设门限配置信息,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预设门限与第二预设门限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第一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第二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测量结果包括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或
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其中,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测量结果,通过所述发送单元503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接收单元502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获取所述测量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通过所述发送单元503将所述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接收单元502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时,具体用于: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通过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数据单元PDU头中的字段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通过媒体介入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时,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利用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或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利用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是SDAP层;或所述第一协议层是RR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无线连接控制RLC层和MAC层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协议层是RRC层或MAC层,或所述第二协议层是SDAP层、PDCP层、RCL层和物理PHY层的一个。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
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或
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预设门限。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具体用于: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二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一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应理解以上各个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单元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单元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以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处理单元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由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该单元的功能。其它单元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单元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此外,以上接收单元是一种控制接收的单元,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接收装置,例如天线和射频装置接收信息。以上发送单元是一种控制发送的单元,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发送装置,例如天线和射频装置发送信息。
例如,以上这些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单元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再如,这些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用于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参阅图6所示,所述终端设备600中包括:接收器601、处理器602、存储器603和发射器604.
所述存储器803,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处理器802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时,使终端设备600执行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
可以理解的,上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以图6所示的终端设备600实现。终端设备6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图6中,处理器6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具体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测量结果和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测量结果包括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预设门限与第二预设门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第二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或,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当所述第二流标识与所述第一流标识相同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其中,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并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测量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将所述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并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数据单元PDU头中的字段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媒体介入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或
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是SDAP层;或所述第一协议层是RR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无线连接控制RLC层和MAC层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协议层是RRC层或MAC层,或所述第二协议层是SDAP层、PDCP层、RCL层和物理PHY层的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
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或
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预设门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包括: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二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一预设门限时,所述终端设备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流标识以及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接收单元,用于获取业务数据和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流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流标识、所述第二流标识、所述第一流标识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和直连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选择相应数据无线承载与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具体包括:根据测量结果和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所述测量结果包括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信号强度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预设门限与第二预设门限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第二预设门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根据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和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特性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流标识与所述第一流标识相同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测量结果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业务特性配置信息,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业务特性和所述第一业务特性对应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二业务特性;根据所述第二业务特性和所述业务特性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其中,业务特性包括优先级、业务类型、源标识、目的标识、时延、可靠性、速度中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测量结果,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获取所述测量结果,根据所述测量结果和所述预设门限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通过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选择的目标无线承载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上报给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从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时,具体用于:
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通过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协议数据单元PDU头中的字段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通过媒体介入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或
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获取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与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中的至少一个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时,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利用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或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协议层获取所述测量结果,并根据所述测量结果选择目标无线承载,利用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在所述目标无线承载上传输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是SDAP层;或所述第一协议层是RR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无线连接控制RLC层和MAC层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协议层是RRC层或MAC层,或所述第二协议层是SDAP层、PDCP层、RCL层和物理PHY层的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或所述至少一个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和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
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或
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包括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和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预设门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所述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或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二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或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或
当所述信道负载测量结果大于或大于等于所述第二信道负载预设门限且所述信号强度测量结果小于或小于等于所述信号强度第一预设门限时,选择所述数据无线承载和所述直连链路无线承载作为目标无线承载。
CN201810320075.6A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3661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20075.6A CN110366140B (zh)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PCT/CN2019/081563 WO2019196748A1 (zh) 2018-04-11 2019-04-0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20075.6A CN110366140B (zh)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6140A CN110366140A (zh) 2019-10-22
CN110366140B true CN110366140B (zh) 2021-04-20

Family

ID=68163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20075.6A Active CN110366140B (zh)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66140B (zh)
WO (1) WO2019196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2299B (zh) * 2018-06-29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1081898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KR20210056067A (ko) * 2019-11-08 2021-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 라디오 베어러 구성 정보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3660680B (zh) * 2020-05-12 2023-11-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副链路中继架构中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14449543A (zh) * 2020-10-30 2022-05-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辅助信息获取方法、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5734283A (zh) * 2021-09-01 2023-03-0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963143A (zh) * 2022-04-12 2023-10-2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无线传输时延度量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15190557B (zh) * 2022-05-26 2023-10-17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信信道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303A (zh) * 2009-08-1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施主基站、中继设备和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
CN103037512A (zh) * 2011-09-30 2013-04-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式的消息传输的方法
CN104244294A (zh) * 2013-06-07 2014-12-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直接通信路径倒换方法和设备
WO2018031081A1 (en) * 2016-08-08 2018-02-15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ing
WO2018064367A1 (en) * 2016-09-28 2018-04-05 Idac Holdings, Inc. Random access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8352B (zh) * 2015-11-02 2019-03-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v2x业务的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5282257B (zh) * 2015-11-05 2019-06-11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和路侧单元
CN105554689B (zh) * 2015-12-14 2019-10-11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18162B (zh) * 2016-01-28 2021-03-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CN107040972B (zh) * 2016-02-04 2022-06-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径选择方法及装置
US10849031B2 (en) * 2016-02-06 2020-1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V2X communication
EP3425958B1 (en) * 2016-03-30 2020-09-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earer switch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network node
CN109155905B (zh) * 2016-05-20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消息发送方法、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CN107734545B (zh) * 2016-08-12 2021-05-14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
CN108990125B (zh) * 2017-06-01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303A (zh) * 2009-08-1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施主基站、中继设备和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
CN103037512A (zh) * 2011-09-30 2013-04-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式的消息传输的方法
CN104244294A (zh) * 2013-06-07 2014-12-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直接通信路径倒换方法和设备
WO2018031081A1 (en) * 2016-08-08 2018-02-15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quencing
WO2018064367A1 (en) * 2016-09-28 2018-04-05 Idac Holdings, Inc. Random access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érôme Härri.LTE V2X Communication – Scenario and OAI Roadmap.《EURECOM》.20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6140A (zh) 2019-10-22
WO2019196748A1 (zh) 2019-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614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728827B2 (en) Service message send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0972935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flectiv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US11115855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L packet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flow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US2021032948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ervic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750512B2 (en) Method for transreceiving V2X signal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the method
CN113228777A (zh) 实现不同类型的同时传输的过程
US11343703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flective quality of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KR10233901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 라디오 베어러를 해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20001470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7391946B2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20143690A1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US2023001575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1205542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2068696A1 (en) Relay ue selection for transmission over sidelink
US20150201427A1 (en) Method for supporting communication using two or more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20220279617A1 (en) Sidelink rlf handling
US100759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plink cover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6232408A (zh)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RU2782447C1 (ru) Процедуры дл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й передачи разных типов
WO2024033295A2 (en) U2u relay discovery and (re-)selection
EP4349042A1 (en) Hybrid quality of service flow
CN116056093A (zh)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