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2408A -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32408A
CN116232408A CN202310184554.0A CN202310184554A CN116232408A CN 116232408 A CN116232408 A CN 116232408A CN 202310184554 A CN202310184554 A CN 202310184554A CN 116232408 A CN116232408 A CN 116232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pdu
terminal
protocol stack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845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前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8455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324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32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324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中继PDU传递给所述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如此,在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通过包含中继协议栈的中继终端可以自主确定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中继PDU从一端成功中继至另一端,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Description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2020年02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80096827.0、发明名称为“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中,为了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可以在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设置中继终端,在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通过中继终端来传送数据包或者信令。
相关技术中,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可以通过PC5接口连接,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可以通过Uu接口连接。在实施中,可以由网络设备来配置本地索引与无线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并将该配置关系发给中继终端,其中,本地索引用于标识远端终端,无线承载标识用于标识无线承载。如此,远端终端向中继终端发送协议数据单元(Protocal Data Unit,PDU),中继PDU携带有远端终端的本地索引。中继终端接收该中继PDU,并根据本地索引和上述映射关系,确定对应的无线承载,并通过该无线承载向网络设备发送中继PDU。
然而,远端终端以及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完全是由基站进行配置,才可以实现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中继方案灵活性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灵活地实现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方法,应用于中继终端,所述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所述中继PDU传递给所述中继发送实体;
所述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所述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所述远端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所述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所述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所述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PDU是所述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所述第一中继PDU是由所述远端终端发给所述网络设备的。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路由表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第一中继PDU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一中继PDU是所述远端终端发给所述网络设备的;
基于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建立第一路由关系,所述第一路由关系是所述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装置,配置于中继终端,所述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模块和中继发送模块:
所述中继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所述中继PDU传递给所述中继发送实体;
所述中继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装置,配置于远端终端,所述远端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模块,所述中继发送模块用于接收所述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所述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所述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PDU是所述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装置,配置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模块,所述中继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所述第一中继PDU是由所述远端终端发给所述网络设备的。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路由表的生成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第一中继PDU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第一中继PDU是所述远端终端发给所述网络设备的;
路由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建立第一路由关系,所述第一路由关系是所述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终端,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和第四方面中的中继终端执行的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终端,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中的网络设备执行的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面由中继终端执行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面由远端终端执行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面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面所述的由中继终端、远端终端或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的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如此,在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过包含中继协议栈的中继终端可以自主确定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中继PDU从一端成功中继至另一端,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包含中继协议栈的系统框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PDU格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中继PDU格式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PDU的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的系统框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之前,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实施环境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简单介绍。
无线承载:是一种无线逻辑资源集合体,分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 RadioBearer,SRB)和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而DRB又分为默认承载和专用承载。
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诸如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两个终端之间,两个网络设备之间,均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无线承载来协助。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使用无线承载来生成一个或多个信号,和/或,向终端发送一个或多个信号。
Uu接口:网络设备和终端(或称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的空中接口称为Uu接口。
PC5接口:是在通信设备与通信设备之间引入的接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可以通过PC5接口建立通信,或者,中继终端与中继终端也可以通过PC5接口建立通信。
直连通信(Sidelink):是蜂窝物联网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物物通信技术。其可以满足两个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比如本申请中的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通信,或者中继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通信。Sidelink通信方式可以通过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Access Control,MAC)的源标识(Source ID)和目的标识(Destination ID)来实现寻址。在传输之前,UE之间不需要预先连接,Sidelink通信方式以此来满足UE之间更加快捷且高效的连接方式。
无线接入网络的协议栈中的不同协议实体:
1)服务数据调整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负责根据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要求将QoS承载映射到无线承载。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不存在该协议层,但在新无线(New Radio,NR)中当连接到5G核心网时,新的QoS处理需要这一协议实体。
2)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实现IP报头压缩、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在切换时,它还处理重传、按序递交和重复数据删除。对于承载分离的双连接,PDCP可以提供路由和复制,即为终端的每个无线承载配置一个PDCP实体。
3)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RLC):负责数据分段和重传。RLC以RLC信令的形式向PDCP提供服务,每个RLC信道(对应每个无线承载)针对一个终端配置一个RLC实体。为了减少时延,与LTE相比,NR中的RLC不支持数据按序递交给更高的协议层。
4)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负责逻辑信道的复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以及调度和调度相关的功能。用于上行和下行链路的调度功能居于网络设备中。MAC以逻辑信道的形式向RLC提供服务。NR改变了MAC的报头结构,从而相对LTE来说,可以更有效的支持低时延处理。
5)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负责编解码、调制、解调、多天线映射以及其他典型的物理层功能。物理层以传输信道的形式向MAC层提供服务。
作为一个示例,当给定三个IP数据包: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数据包1和数据包2在一个无线承载a上,数据包3在另一个无线承载b上。SDAP协议将IP数据包映射到不同的承载上,数据包1和数据包2被映射到无线承载a上,数据包3被映射到无线承载b上。通常,来自或者去往更高协议层的数据实体被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而来自或者去往较低协议层的数据实体被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因此,SDAP的输出是SDAP PDU,等价于PDCP SDU。
PDCP协议对每个无线承载执行(可选的)IP报头压缩,然后进行加密。根据配置,会决定是否添加PDCP报头,报头信息包含终端解密所需的信息以及用于重传和按序递交的序列号。PDCP的输出被转发给RLC。
如果需要,RLC协议对PDCP PDU进行分段,并添加RLC报头,其中包含用于重传处理的序列号。与LTE不同,NR中的RLC不向更高协议层提供数据案序递交服务。因为重排序的机制会引起额外的时延,这种时延可能对需要非常低时延的服务造成损害。如果确实需要,可以由PDCP层提供按序递交。
RLC PDU被发送到MAC层,MAC层对多个RLC PDU进行复用并添加MAC报头以形成新的传输块。物理层以传输信道的形式为MAC层提供服务。传输信道是由信息通过无线接口传输的方式和特性来定义的。传输信道上的数据被组织成传输块。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中,最多一个大小动态可变的传输块通过无线接口发送到终端或者由终端发出。
为了支持优先级处理,MAC层可以将多个逻辑信道复用到一个传输信道上,其中每个逻辑信道拥有自己的RLC实体。在接收端,MAC层负责相应的解复用并将RLC PDU转发至他们各自的RLC实体。为了支持接收端的解复用,需要使用MAC报头,将每个MAC SDU的子报头放在SDU之前,可以在接收到调度决策之前对PDU进行预处理。其中,子报头包含接收RLCPDU的逻辑信道的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ndex,LCID)和PDU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还可以包含供需求或将来使用的预留比特。
双连接:对于要进行通信的终端,至少需要在终端和网络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终端至少要连接到一个处理其所有上下行传输的小区,所有的数据流,包括用户数据和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都由该小区处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终端和网络之间需要建立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双连接就是把一个终端连接到两个小区,也即是,终端通过多个小区连接到网络,比如用户面聚合的情况,其中来自多个小区的数据流被聚合在一起以提高数据速率,又比如,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场景,控制面的通信和信令由一个节点处理,用户面的数据由另一个节点处理,从而提高数据速率。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实施环境进行简单介绍。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远端终端130、中继终端120和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10和中继终端120之间可以通过Uu接口连接,远端终端130与中继终端120之间可以通过PC5接口连接。该中继终端1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该中继终端120的数量为多个时,中继终端120和中继终端120之间也可以通过PC5接口连接。
其中,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中继终端120(或称为通信终端、终端)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中继终端进行通信。可选地,该网络设备110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网络设备(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移动交换中心、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等。
中继终端120是一种部署在通信系统中,用于为远程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中继服务的终端。远端终端130与中继终端120之间的通信过程可以为:远端终端130向中继终端发送中继PDU,中继终端接收该中继PDU,并向网络设备110转发该中继PDU,在该种情况下,中继PDU的传输为上行传输。或者,远端终端130与中继终端120之间的通信过程也可以为:网络设备110向中继终端发送中继PDU,中继终端接收该中继PDU,并向远端终端130转发该中继PDU,在该种情况下,中继PDU的传输为下行传输。
远端终端130和中继终端120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terminal device)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NR系统的演进系统、非授权频段上的LTE(LTE-based 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LTE-U)系统、NR-U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下一代通信系统或其他通信系统等。
通常来说,传统的通信系统支持的连接数有限,也易于实现,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将不仅支持传统的通信,还将支持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 toDevice,D2D)通信,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车辆间(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以及车联网(Vehicleto Everything,V2X)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应用于这些通信系统。
可选地,中继终端120之间可以采用直连通信的方式进行终端直连(Device toDevice,D2D)通信。
可选地,远端终端130和中继终端120之间可以采用直连通信的方式进行终端直连(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
可选地,5G通信系统或5G网络还可以称为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或NR网络。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两个中继终端和四个远端终端,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系统中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可称为通信设备。以图1示出的通信系统100为例,通信设备可包括具有通信功能的网络设备110、中继终端120和远端终端130,网络设备110、中继终端120和远端终端130可以为上文所述的具体设备,此处不再赘述;通信设备还可包括通信系统100中的其他设备,例如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通信系统,在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中,对于远端终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中继终端连接到网络设备。其中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或者中继终端和中继终端之间通过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系统的PC5接口进行连接,和网络设备直接连接的中继终端通过3GPP系统的Uu接口进行连接和通讯。其中,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都包括中继协议栈,通过该中继协议栈,可以实现对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的中继PDU进行中继。
作为一种示例,该中继协议栈可以是新增的协议栈。譬如,对于远端终端来说,该远端终端包括的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和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对于网络设备来说,该网络设备包括的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对于中继终端来说,该中继终端包括的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并且,在该中继终端与该网络设备交互的情况下,该层2协议栈包括Uu接口的层2协议栈,在该中继终端与另一中继终端交互的情况下,或者,在该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交互的情况下,该层2协议栈包括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也即是,若与该中继终端相邻的通信设备为远端终端,则该中继终端包括的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若与该中继终端相邻的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则该中继终端包括的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另外,作为一种示例,该层2协议栈包括但不限于RLC层协议栈和MAC层协议栈。
参见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包含中继协议栈的系统框图,远端终端到网络设备的协议栈是3GPP Uu接口的PDCP协议层,以及PDCP协议层之上的其他协议层,包括其他的用户面协议层,比如SDAP协议层和IP协议层,以及其他的控制面协议层,比如RRC和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协议层。远端终端到中继终端,以及中继终端到中继终端的协议栈是3GPP PC5接口的层L2/L1的协议栈。在PDCP协议层和PC5层2协议层之间是本申请中所述的中继协议层。
作为另一种示例,对于该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中任一通信设备,该中继协议栈可以是该通信设备的MAC层协议栈。
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这里可以将该中继接收实体和接收发送实体统称为中继协议实体。中继协议实体的功能包括:生成路由表、前转目的标识不是本节点的数据包、处理目的标识是本节点或者为广播标识的数据包。如果中继协议实体收到3GPP Uu接口的PDCP层要求发送的SDU,那么还会生成中继协议的PDU。其中,对于中继终端的中继发送实体来说,无论是根据PDCP层生成的中继PDU,还是从相邻节点收到的中继PDU,中继终端的中继发送实体将这个中继PDU转发给下一跳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当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多个中继终端时,中继终端也可以同时是一个远端终端。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所示,中继终端1可以通过中继终端2和网络设备进行通信,此时对中继终端2而言,中继终端1是远端终端。
作为一个示例,图2以2个中继终端作为例子进行解释说明,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本申请的中继方法适用于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中继终端的通信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通信系统中,可以将中继终端称为远端终端的父节点,而远端终端则是该中继终端的子节点。当某个远端终端本身转变成中继终端时,这种父子关系保持不变,譬如,若该通信系统中包括远端终端、中继终端1、中继终端2、网络设备,并且,这些通信设备依次建有通信连接,则,该远端终端为该中继终端1的子节点,该中继终端1为中继终端2的子节点,该中继终端2位网络设备的子节点,不难理解,该网络设备为中继终端2的父节点,该中继终端2为中继终端1的父节点,该中继终端1为远端终端的父节点,且在通信过程中,该父子关系保持不变。所有的父子节点之间在建立父子关系时可以获知各自的标识。当其中一个节点的标识发生改变时,这个节点可以通知所有相邻节点进行更新,以便于各个节点对已建立的路由表进行自主更新。
其中,每个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都有唯一的标识。在上行方向上(从远端终端到网络设备的方向),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至少包含源标识,即可以理解为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源标识不为空,此时,源标识的内容为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在下行方向上(从网络设备到远端终端或者中继终端的方向),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至少包含目的标识,即可以理解为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不为空,此时,目的标识的内容为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另外,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可以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示例性的,该无线承载标识可以为SRB ID或DRB ID。通常情况下,在上述的PC5接口或者Uu接口上往往会建立超过1个的无线承载。
另外,在上行方向上,中继PDU可以包含和某个远端终端相关的信令或者数据包。在下行方向上,中继PDU除了可以包含和某个远端终端相关的信令或者数据包之外,还可以包括广播信令或者广播数据,比如系统消息等。
此外,在远端终端通过中继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中继PDU,或者网络设备通过中继终端向远端终端发送中继PDU的过程中,中继PDU格式的可以有多种,本申请中的中继PDU格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本申请仅以以下两种中继PDU格式作为示例解释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PDU格式可以为下述格式1:
中继PDU可以至少包括:终端标识、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根据该中继PDU的来源不同,该终端标识可以被解释为不同含义。譬如,如果该中继PDU是来自子节点,则该中继PDU包括的终端标识被解释为源标识,即此时该中继PDU协议头的源标识的内容为该终端标识,进一步地,该中继PDU协议头的目的标识可以为空。如果中继PDU是来自父节点,则该中继PDU包括的终端标识被解释为目的标识,即此时该中继PDU协议头的目的标识的内容为该终端标识。
换句话来说,如果该中继PDU是在本节点生成的,那么,在将这个中继PDU向父节点发送之前,源标识就填写本节点的节点标识,譬如,对于远端终端来说,在生成中继PDU的过程中,该中继PDU的协议头的源标识填写的是该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如果这个中继PDU是向某个子节点发送,则目的标识填写的是目标子节点的终端标识,譬如,该目标子节点为远端终端,即当网络设备生成中继PDU时,该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填写的是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
另外,当中继PDU是从网络设备发送给远端终端时,可以预留一定的比特来表示广播标识,在该种情况下,意味着该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此时,意味着所传递的中继PDU是给所有相连的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其中,这个广播标识对应的比特位不可以为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的节点标识所占用。如图3所示,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PDU格式的示意图,其中R比特为预留的比特。
此外,在与网络节点直接相连的中继终端通过双连接连接到网络设备的情况下,中继PDU还可以包括一个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也即是,根据该指示信息可以区分这个中继PDU的目的地是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MCG)还是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PDU格式可以为下述格式2:
中继PDU可以包括:终端标识、网络设备标识、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在该种情况下,该中继PDU的协议头的源标识和目的标识均不为空,譬如,若该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则该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源标识为终端标识,目的标识为网络设备标识;若该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发给远端终端的,则该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源标识为网络设备标识,目的标识为终端标识。
中继协议层收到该中继PDU后,根据该中继PDU包含的源标识可以判断该中继PDU的来源,也即是,该中继PDU是网络设备发送的还是远端终端发送的。根据该中继PDU包含的目的标识可以确定该中继PDU需要发往何处,也即是,该中继PDU是需要发送给网络设备还是需要发送给远端终端。
同理,若中继PDU是从网络设备发送到远端终端,可以预留一定比特来标识广播标识。在该种情况下,意味着该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此时,意味着所传递的中继PDU是给所有相连的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这个广播标识所对应的比特位不可以为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的节点标识所占用。
如图4所示,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中继PDU格式的示意图,其中R比特标识预留的比特。其中,源标识和目的标识是远端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的唯一节点标识。另外,网络设备标识可以是一个单独预留的标识,或者是根据全球基站标识、或者全球小区标识的全部或者部分比特信息生成的一个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输中继PDU时,中继PDU可以采用上述格式1或者格式2的方式来生成。
基于上述PDU格式的生成方式,接下来,对中继协议层包括的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其中,中继接收实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对于每个接收到的来自远端终端的中继PDU,以按照中继PDU格式1的方式生成中继PDU为例,根据中继PDU格式1,中继接收实体可以得到终端标识,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指示信息和PDCP PDU。其中除了PDCP PDU之外,其他部分均位于中继PDU的协议头中。
针对终端标识的处理:
如果终端标识不在中继终端已建立的下行路由表中,则把这个终端标识作为反方向的目的标识,在该下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一路由关系,该第一路由关系包括该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该第一路由关系为该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其中,如果该上一跳节点为远端终端,那么该第一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终端标识的对应关系,如,若终端标识为RMUE,上一跳节点为远端终端,则在该下行路由表中增加一条路由记录:(RMUE,RMUE)。
需要说明的是,若按照中继PDU格式1的方式生成中继PDU,则中继接收实体除了能够得到上述信息外,还可以得到目的标识,譬如,该目的标识为网络设备标识。
对于每个接收到的来自网络设备的中继PDU,根据中继PDU格式1或中继PDU格式2,中继接收实体至少可以得到目的标识,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和PDCP PDU。其中除了PDCP PDU之外,其他部分是均位于中继PDU的协议头中。
针对目的标识的处理:
如果目的标识和本节点的节点标识是相同的,或者这个目的标识是预留给广播数据或者广播信令的,说明本节点需要处理该中继PDU,所以,将无线承载标识和PDCP PDU投递给上层协议,或者,将逻辑信道标识和PDCP PDU投递给上层协议。
如果目的标识和本节点的节点标识不相同,说明需要转发给中继PDU,因此,根据该目的标识,将该中继PDU转发给下一跳节点。或者,如果这个目的标识是预留给广播数据或者广播信令的,说明不仅需要自己接收该中继PDU,还需要投递给中继协议栈的中继发送实体,由中继发送实体将该中继PDU发送给与该中继终端相连接的所有子节点。
中继发送实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若本节点需要生成中继PDU,则上层协议将产生中继PDU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中继协议层,包括PDCP PDU、源标识、目的标识、无线承载标识和小区组标识都传递给中继协议栈的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按照中继PDU格式1或者格式2产生中继PDU。
针对中继PDU的处理:无论是中继发送实体生成的中继PDU,还是从中继接收实体得到的中继PDU,中继发送实体都会根据已存在的路由表(包括上行路由表或下行路由表)查询获得下一跳节点的目的标识。如果目的标识为空,那么就将该中继PDU转发给缺省的下一跳节点,如果目的标识不为空,那么确定该目的标识对应的节点为下一跳节点,并转发该中继PDU给该下一跳节点。
进一步地,如果中继PDU的协议头包含用于指示小区组的指示信息,那么,只有与网络设备直接建立通信连接的中继终端才需要根据这个指示信息决定把中继PDU投递给MCG或SCG,即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其他中继终端不需要关注该指示信息。
至此,上述是基于上述图2所示的包含中继协议栈的协议系统,分别对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上的中继协议栈,以及基于该中继协议栈实现中继PDU接收和发送的过程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中继方法、路由表的建立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5,该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方法的流程图,该中继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主要由中继终端130来执行,该中继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510: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PDU,将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
其中,中继PDU包括第一中继PDU和/或第二中继PDU,所述第一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发给远端终端的,或者,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广播的。
步骤520: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下一跳节点可以是网络设备、另一中继终端或者远端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立连接后,网络设备、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之间也建立了父子节点关系,且该父子节点关系不会改变。根据通信系统中存在的父子节点关系,该下一跳节点可以为该中继终端的父节点,譬如,为网络设备或中继终端,也可以为该中继终端的子节点,譬如,为远端终端或者中继终端。
根据前文所述,传输的中继PDU存在两种可能的格式,当中继PDU为上述图3所示的格式1的情况下:
若传输中继PDU的方向为: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则该中继PDU为第一中继PDU,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Source ID)。
若传输中继PDU的方向为:从网络设备发给远端终端,则该中继PDU为第二中继PDU,该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Destination ID)。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广播标识,该广播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在该种情况下,意味着该第二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此时,所有相连的中继终端和/或远端终端均需要接收并处理该第二中继PDU。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源标识,该源标识为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如此,根据该源标识,可以确定该第二PDU是来自网络设备的。
当中继PDU为上述图4所示的格式2的情况下:
若传输中继PDU的方向为: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则该中继PDU为第一中继PDU,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此外,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网络设备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同理,若传输中继PDU的方向为:从网络设备发给远端终端,则该中继PDU为第二中继PDU,该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网络设备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源标识。此外,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采用格式2设计中继PDU时,由于中继PDU的协议头中不但包括源标识,还包括目的标识,所以中继终端在接收到该中继PDU时,无需自己判断该中继PDU的传输方向,将该中继PDU发往该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指示的节点即可。
作为一种示例,在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该无线承载标识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作为一种示例,在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还包括:逻辑信道标识。
为了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常出现多个远端终端通过一个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通信的情况,也即是,一个网络设备通过中继终端接入多个远端终端。此时,对于网络设备而言,在接收到来自远端终端的中继PDU时,网络设备需要确定该中继PDU具体来自哪一个远端终端。然而,远端终端在和网络设备间接通信时,会根据不同的数据包或者传输效率等需求,建立多个无线承载,每个无线承载都有其对应的无线承载标识。因此,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可以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无线承载标识确定该中继PDU来自哪一个远端终端,提高了通信的有效性。
其中,无线承载可以是SRB,也可以是DRB。因为第一远端终端处于Sidelink通信方式,所以SRB是直连通信信令无线承载SL SRB,DRB是直连通信数据无线承载SL DRB,对应的无线承载标识分别为SL SRB ID和SL DRB ID。在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中继PDU的目的端(即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无线承载标识区分不同远端终端对应的无线承载。
此外,无线承载标识还可以是LCID,LCID是用来区别MAC层和RLC层之间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在中继协议栈在MAC层实现的情况下,复用在MAC层里的PDCP PDU前面关联的是逻辑信道标识LCID,中继PDU的目的端(即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上述逻辑信道区分不同远端终端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由于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一种示例,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小区组标识包含于网络设备标识中。也即是,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包括网络设备标识,则该网络设备标识还可以包括小区组标识,小区组标识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其中,该小区组可以为主小区组MCG或辅小区组SCG。
需要说明的是,在RRC重配置过程之前,上行的消息都缺省路由到MCG上。RRC重配过程之后,有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配置在MCG上,有的配置在SCG上。在生成中继PDU时,如果远端终端根据RRC重配置消息上的配置信息确定是路由到MCG上的无线承载,则在中继PDU的协议头或者网络设备标识中标注用于指示MCG的标识;如果是路由到SCG上的无线承载,则在中继PDU的协议头或者网络设备标识中标注用于指示SCG的标识。
接下来,对中继PDU的传输过程进行介绍。在基于图5的可选实施例中,上一跳节点可以为远端终端,或者,上一跳节点可以是处于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在该种情况下,该中继PDU为第一中继PDU。对于中继终端的中继接收实体来说,该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下行路由表不包括终端标识对应的路由关系的情况下,在下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一路由关系,第一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一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如果在下行路由表中不包括该终端标识对应的路由关系,则为了能够保证该中继终端在接收到源标识为该终端标识的第二中继PDU时可以确定如何对该第二中继PDU进行传输,所以,该中继接收实体在下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一路由关系。譬如,请参考图6,在图6所示的中继PDU的传输过程中,第一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也即是,在下行路由表中,对于中继终端220而言,第一路由关系中的目的标识为远端终端10的终端标识,上一跳节点是中继终端210。
作为一个示例,下行路由表的格式如下表1所示,中继终端可以根据目的标识来确定下一跳标识的表格。
表1
目的标识 下一跳节点标识
作为一个示例,在图6所示中继PDU的传输过程中,远端终端10的标识是RMUE_1,中继终端210的标识是RLUE_1,中继终端220的标识是RLUE_2。当远端终端10和中继终端210之间建立PC5连接,并且获知中继终端210的标识RLUE_1。远端终端10想要通过中继终端210发送第一条信令时,将自己的标识(RMUE_1)作为源标识写在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里。
中继终端210在收到这个第一中继PDU后,发现下行路由表中不包括这个源标识对应的路由关系,则认为该第一中继PDU是一个新的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也即是,该远端终端之前并没有和中继终端建立连接,因此下行路由表中没有该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的路由关系。因此,当确定下行路由表中不包括接收的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的终端标识时,中继终端210把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包含的源标识作为反方向的目的标识,并且在下行路由表中增加一条路由记录,即建立第一路由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目的标识 下一跳节点标识
RMUE_1 RMUE_1
如此,当在下行方向上收到一个第二中继PDU,如果该第二中继PDU中的目的标识是RMUE_1的话,就可以根据该表2中的第一路由关系,确定下一跳节点。
再如,对于中继终端220来说,则中继终端220根据相同的方法在它的下行路由表中增加一条路由记录,即建立第一路由关系,如下表3所示。
表3
目的标识 下一跳节点标识
RMUE_1 RLUE_1
进一步地,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缺省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中继PDU中的目标标识为空的,在该种情况下,该中继终端可以按照缺省的路径来传输该第一中继PDU。
作为一种示例,缺省的下一跳节点可能包括多个,在该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选取策略确定缺省的下一跳节点。该选取策略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譬如,当缺省的下一跳节点连接的远端终端小于目标值时,将该中继终端确定为下一跳节点。其中,该目标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譬如,请参考图6,中继终端210的下一跳节点包括中继终端220和中继终端230,在该种情况下,该中继终端210可以根据选取策略确定缺省的下一跳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选取策略还可以是根据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状况确定,确定通信状况最好的一个中继终端为下一跳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中继PDU中的目标标识不为空,在该种情况下,该中继终端可以根据该目标标识来确定下一跳节点。
另外,在该第一中继PDU中的目标标识不为空的情况下,即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网络设备标识,该中继发送实体还用于在上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二路由关系,第二路由关系包括网络设备标识和下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二路由关系是网络设备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作为一个示例,当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包括的目的标识为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时,中继发送实体根据该网络设备标识,查询上行路由表中是否存在该网络设备标识作为目的标识的路由关系。
若存在相应的路由关系,则将该第一中继PDU发送至该路由关系中下一跳节点标识指示的下一跳节点。
若该网络设备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不存在相应的路由关系,则中继终端的中继发送实体可以按照缺省的路径来传输该第一中继PDU。
其中,缺省的下一跳节点可能包括多个,在该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选取策略确定缺省的下一跳节点。该选取策略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譬如,当缺省的下一跳节点连接的远端终端小于目标值时,将该中继终端确定为下一跳节点。其中,该目标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譬如,请参考图6,中继终端210的下一跳节点包括中继终端220和中继终端230,在该种情况下,该中继终端210可以根据选取策略确定缺省的下一跳节点为220。
之后,中继终端不仅将该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还建立第二路由关系,譬如,在确定下一跳节点为中继终端220时,建立如下表4所示的第二路由关系。
基于上述图6所示的中继PDU的传输过程,网络设备30的网络设备标识为BS_ID,且第二路由关系为上行路由表中的路由关系,作为一个示例,当目的标识为网络设备标识时,中继终端210在上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二路由关系,如下表4所示。
表4
目的标识 下一跳节点标识
BS_ID RLUE_2
在基于图5的可选实施例中,上一跳节点为网络设备,或者,中继终端的上一跳节点为处于网络设备与中继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根据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终端标识,从下行路由表中确定终端标识对应的第一路由关系,将第一路由关系中,终端标识对应的节点标识指示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节点。
基于上述图6所示的中继PDU的传输过程,网络设备30的标识为BS_ID,且第一路由关系为下行路由表中的路由关系,作为一个示例,第一路由关系如下表5所示,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终端标识为RMUE_1,根据如表5所示的第一路由关系,确定RMUE_1标识对应的节点标识为RLUE_2,则下一跳节点为RLUE_2指示的中继终端220。
表5
目的标识 下一跳节点标识
RMUE_1 RLUE_2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参考标识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在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广播标识的情况下,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将第二中继PDU中的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第二中继PDU是从网络设备发送到远端终端的,当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广播标识,表示该第二中继PDU需要发送到每个与网路设备直接或间接通信的终端,所以,对于中继终端来说,其中继接收实体接收到第二中继PDU后,除了转发给第二中继PDU之外,还需要将第二中继PDU中的PDCP PDU和参考标识递交给上层,以便于上层从中获取系统来自网络设备的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应用于中继终端中,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如此,在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过包含中继协议栈的中继终端可以自主确定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中继PDU从一端成功中继至另一端,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图7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方法的流程图,该中继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主要由远端终端120来执行,该中继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710: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可选地,所述中继协议栈还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在基于图7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二中继PDU,第二中继PDU是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广播的。
作为一种示例,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参考标识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需要说明的是,当远端终端接收到第二中继PDU时,远端终端会预先判断接收的第二中继PDU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对于发送给自己的第二中继PDU,中继接收实体接收该第二中继PDU后,将该第二中继PDU中包括的参考标识和PDCP PDU交给上层处理。对于不是发送给自己的第二中继PDU,远端终端可以直接丢掉该第二中继PDU,不用传递给上层处理。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上述方法还包括: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包括广播标识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包括的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通过提前预判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是否与自身的节点标识相同,可以提高数据传递效率,此外还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包处理。
可选地,采用中继PDU格式1生成中继PDU时,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
可选地,采用中继PDU格式2生成中继PDU时,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此外,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网络设备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中,远端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其中,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也即是,在远端终端可以自主确定第一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第一中继PDU发往网络设备端,在此过程中,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传输第一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中继方法,在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的协议栈中均引入了中继协议层,该方法应用于各个节点的步骤大体相同,具体实施细节参见图5所示应用于中继终端的中继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图8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方法的流程图,该中继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主要由网络设备110来执行,该中继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810: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
可选地,在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无线承载标识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在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还包括: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若所述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不为空,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若所述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为空,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将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或者,将所述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PDU和所述逻辑信道标识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中继协议栈还包括中继发送实体,上述方法还包括: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二中继PDU,将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广播的。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还包括广播标识,广播标识用于指示第二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中,网络设备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二中继PDU,将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网络设备可以自主确定第二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第二中继PDU发往远端终端,在此过程中,无需网络设备预先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传输第二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中继方法,在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的协议栈中均引入了中继协议层,该方法应用于各个节点的步骤大体相同,具体实施细节参见图5所示应用于中继终端的中继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接下来,对于本申请中远端终端通过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如图9所示,图9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包括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该中继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910:远端终端的中继发送实体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步骤920:中继终端的中继接收实体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第一中继PDU,将第一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
其中,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网络设备标识的情况下,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在上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二路由关系,第二路由关系包括网络设备标识和下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二路由关系是网络设备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上一跳节点可以为远端终端,或者,上一跳节点可以是处于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其中,小区组包括主小区组MCG或辅小区组SCG。
可选地,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下行路由表不包括终端标识对应的路由关系的情况下,在下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一路由关系,第一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一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步骤930:中继终端的中继发送实体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步骤940:网络设备的中继接收实体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的中继接收实体在接收地第一中继PDU时,判断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是否为空。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不为空,且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中继接收实体将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
此外,网络设备在接收第一中继PDU后,可以向远端终端发送包括第一中继PDU的响应消息、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中的至少一种。参见下述步骤950-步骤980的下行路由过程。
步骤950:网络设备的中继发送实体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二中继PDU,将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广播的。下一跳节点是和网络设备直接相连接的中继终端。
步骤960:中继终端的中继接收实体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第二中继PDU,将第二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
其中,上一跳节点为网络设备,或者,上一跳节点是处于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接收实体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包括广播标识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递交给上层。
步骤970:中继终端的中继发送实体将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下一跳节点为远端终端,或者,下一跳节点是处于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步骤980:远端终端的中继接收实体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二中继PDU。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接收实体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中继接收实体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包括广播标识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递交给上层。
上述传输中继PDU的个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行方向上传输的是第一中继PDU,在下行方向上传输的是第二中继PDU。第一路由关系是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也即是,第一路由关系是下行传输中的路由关系。第二路由关系是网络设备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也即是,第二路由关系是上行传输中的路由关系。
在本申请的中继方法实施例中,由于在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的的协议栈中引入了新的中继协议层,该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实体和中继接收实体。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其中,中继PDU包括第一中继PDU和/或第二中继PDU,第一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发给远端终端的,或者,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广播的。如此,在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通过包含中继协议栈的中继终端可以自主确定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中继PDU从一端成功中继至另一端,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此外,本申请中的中继方法不仅可以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引入新的中继协议栈来实现,也可以在MAC层实现中继协议的功能。参见图10中的协议栈的系统框图a所示的协议栈,或者,协议栈的系统框图b所示的协议栈,图10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的系统框图。
在Uu接口的MAC层引入用于标识终端的MAC CE。这个MAC CE的内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终端在连接网络之前保存的网络分配的标识,这个标识可以是NAS层的STMSI,I-RNTI或者一个随机数,或者是这个UE标识的一部分内容,比如最低16比特位。另外一种是UE在连接到网络之后,网络新分配给终端的C-RNTI,上述终端为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
除了采用MAC CE的内容作为终端标识之外,在MAC层实现中继协议的功能,还可以在于一个Uu接口的MAC PDU中可以同时包含多个的PDCP PDU,多个PDCP PDU可能属于不同的逻辑信道,并且不需要引入新的协议层,上述的中继协议层的功能在MAC层就实现了。
通过MAC PDU中的LCID,以及LCID和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所以在MAC PDU中不需要额外的DRB ID。LCID和DRB ID之间的映射关系在RRC配置消息中进行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MAC层实现中继协议的功能在路由建立和维护上,和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引入新的中继协议层的方案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终端的标识采用了MAC PDU中的终端标识MAC CE。当MAC PDU从子节点发送给父节点的时候,这个终端标识MAC CE被解释为源标识,相反则解释为目的标识。
在MAC层实现中继协议的功能在路由建立和维护上,参考上述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引入新的中继协议层的方案,详见图5-图9所示的步骤流程图及详细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该路由表的生成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中继终端120,该路由表的生成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1110: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
步骤1120:基于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建立第一路由关系。
其中,上一跳节点是指中继终端的上一跳节点,且上一跳节点可以为远端终端,或者,上一跳节点可以为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步骤1130: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下一跳节点是指中继终端的下一跳节点,且下一跳节点为网络设备或者下一跳节点处于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第一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行方向上,在采用中继PDU格式1生成第一中继PDU后,在传输过程中,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且该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当采用中继PDU格式2生成第一中继PDU后,在传输过程中,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终端标识和网络设备标识,该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该网络设备标识为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网络设备标识用于指示第一中继PDU需要传输到的网络设备。
同理,在下行方向上,在基于图11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中继PDU,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广播的;根据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和所述第一路由关系,将所述第二中继PDU发给下一跳节点。其中,目的标识包括终端标识,或者,目的标识包括广播标识。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应用于本申请提供的路由表的生成方法来请求和前转网络设备的系统消息等,该系统消息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
在12所示的中继过程示意图中,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为:RMUE,中继终端的终端标识为:RLUE,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为:BS_ID。
远端终端检测发现中继终端的存在,想要接收中继终端所在服务小区的广播消息,用以判断是否可以在该服务小区获得服务,于是先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了PC5连接。远端终端发送第一中继PDU给中继终端,该第一中继PDU为RRC消息。该RRC消息用于请求接收系统消息。
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RMUE。
或者,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RMUE和BS_ID,其中,该RMUE为该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该BS_ID为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中继终端根据源标识,建立第一路由关系(RMUE,RMUE),并在Uu接口和网络设备之间完成用于承载第一中继PDU的无线承载的建立或者重配过程。对中继终端而言,网络设备是上行唯一的节点,因此网络设备是缺省的下一跳节点,中继终端将该第一中继PDU发送给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收到这个第一中继PDU后,根据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源标识,建立第三路由关系(RMUE,RLUE),该第三路由关系表示发往远端终端RMUE的第二中继PDU通过中继终端RLUE来转发。
此外,在该第一中继PDU包括的目的标识不为空的情况下,网络设备根据目的标识,判断这个第一中继PDU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若是,则网络设备把这个第一中继PDU投递给上层协议,如发给RRC层。
在下行过程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上行建立的第三路由关系,进行发送消息的过程。上行路由和下行路由具有对称性。
作为一个示例,网络设备的RRC层经过处理以后决定在专用信道传递系统消息给远端终端,于是将系统消息根据已建立的第三路由关系,即(RMUE,RLUE),把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中继终端。
这个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终端标识,该终端标识为该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或者,该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可以包括终端标识和网络设备标识,其中,该终端标识为该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该网络设备标识为该第二中继PDU的源标识。
进一步地,该第二中继PDU还可以包括广播标识,譬如,该广播标识可以为DESTINATION_BC,用于指示该第二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者广播信令等。
中继终端在收到这个第二中继PDU以后,根据目的标识判断这是一个广播消息,于是将该第二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投递给自己的RRC层进行处理,同时中继终端把这个第二中继PDU前转给远端终端。远端终端在收到这个第二中继PDU以后,同样根据目的标识判断这是一个广播消息,于是将该第二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投递给自己的RRC层进行处理。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无线承载标识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可选地,当通过MAC层实现中继协议的功能时,第一中继PDU通过自媒体接入控制MAC层进行中继。
由于通信系统中存在父子节点关系,且所有的父子节点之间在建立父子关系时可以获知各自的标识。当连接中断或者更换链路时,父子关系都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原本路由表的更新。因此,当一个节点的节点标识发生改变时,这个节点可以通知所有相邻节点进行更新,以便于各个节点对已建立的路由表进行自主更新。
因此,在基于图11的可选实施例中,若下一跳节点为网络设备,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中继PDU包括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公共控制信道)消息的情况下,获取网络设备为自身分配的第一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Cell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信息,将第一C-RNTI信息发送给上一跳节点。
其中,由于一个网络设备连接有多个中继终端,为了对不同的中继终端进行区分,在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将建立连接后,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的中继终端分配一个新的终端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当中继终端采用网络设备分配的新的终端标识时,需要将更新后的终端标识告知给其他相连的上一跳节点。其中,上一跳节点可以为远端终端,或者位于该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之间的中继终端。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二C-RNTI信息,第二C-RNTI信息是由网络设备为远端终端分配的,将第一路由关系中的终端标识更新为第二C-RNTI信息。
同理,当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更新时,需要告知与其进行通信的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以便于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进行路由表的更新。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3所示,图13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
远端终端发送CCCH消息给网络开始建立或者恢复如上述图12所示的RRC连接,中继终端处于空闲态或者非激活状态。
图13所示的中继过程,用于解释如何在RRC连接建立、恢复或者重建的过程中建立路由表,以及如何前转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PDU给网络设备。
在13所示的中继过程示意图中,远端终端的原始标识是:RMUE,在建立RRC连接以后,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新的终端标识为:C-RNTI_M。中继终端的原始标识是:RLUE,在和网络设备建立Uu连接,网络设备为其分配的新的终端标识为:C-RNTI_L。假设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为:BS_ID。
在上行建立第二路由关系的过程中,远端终端和中继终端建立PC5连接,在PC5连接建立以后,远端终端可以获得中继终端的终端标识RLUE,此时远端终端记录一条路由关系(BS_ID,RLUE),该路由关系的含义是:所有发送给网络设备的中继PDU都需要发送给终端标识为RLUE的中继终端。
远端终端发送包含CCCH消息的第一中继PDU给中继终端。其中,该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RMUE。
或者,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RMUE和BS_ID,其中,该RMUE为该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该BS_ID为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中继终端收到第一中继PDU以后,建立第一路由关系(RMUE,RMUE)。并和网络设备之间建立RRC连接和用于前转第一中继PDU的无线承载。对中继终端而言,网络设备是上行唯一的节点,因此网络设备是缺省的下一跳节点,中继终端将该第一中继PDU发送给网络设备,建立第二路由关系(BS_ID,BS_ID)。此外,网络设备在和中继终端建立连接后,网络设备会重新分配一个终端标识给中继终端。
作为一个示例,网络设备可以给中继终端分配第一C-RNTI信息,如该第一C-RNTI信息为C-RNTI_L,在图13所示中继过程示意图中,中继终端将自身的终端标识更新成C-RNTI_L。并将更新的终端标识告知给远端终端。中继终端将把包含CCCH消息的第一中继PDU前转给网络设备。
对于远端终端来说,在接收到该中继终端发送的C-RNTI_L后,将所记录的路由关系(BS_ID,RLUE)更改为(BS_ID,C-RNTI_L)。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由于网络设备第一次收到源标识为RMUE的中继PDU,所以建立路由记录(RMUE,C-RNTI_L)。作为一示例,网络设备将CCCH消息投递给上层RRC协议层。
在下行通信的过程中,网络设备在处理了CCCH消息以后,发送包含RRC连接建立消息的第二中继PDU给中继终端。第二中继终端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RMUE,或者,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可以包括BS_ID和RMUE。其中,该BS_ID为该第二中继PDU的源标识,该RMUE为该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可选地,根据CCCH消息的不同,网络设备也可以发送其他RRC消息,比如:RRC连接重建,或者RRC恢复消息给该中继终端。
中继终端在收到上述第二中继PDU以后,通过查询路由记录(RMUE,RMUE),将第二中继PDU前转给远端终端。
远端终端在收到这个第二中继PDU以后,根据目的标识(即RMUE),确定该第二中继PDU是发送给自己的,则将该第二中继PDU中的PDCU和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投递给RRC层协议。
此外,在收到的RRC连接建立消息中,网络设备给远端终端重新分配了一个新的终端标识,即第二中继PDU包括第二C-RNTI信息,作为一个示例,新的终端标识为C-RNTI_M。
远端终端的RRC层在处理了这个RRC消息以后,通过PC5信令将第二C-RNTI信息通知给上一跳节点的中继终端,中继终端接收该第二C-RNTI信息后,将第一路由关系(RMUE,RMUE)更新为(C-RNTI_M,C-RNTI_M)。
另外,当网络设备给远端终端分配了新的终端标识后,自身的路由也需要更新,也即是,当下次网络设备需要向远端终端传送第二中继PDU时,对应的目的标识应该由RMUE更新为C-RNTI_M。也即是,在远端终端把包含RRC连接完成消息的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中继终端,该第一中继PDU包含的源标识为C-RNTI_M,目的标识为BS_ID。中继终端将该第一中继PDU发送给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在收到这个第一中继PDU时,根据目的标识建立第三路由关系,譬如,该第三路由关系为(C-RNTI_M,C-RNTI_L)。到此为止,网络设备与远端终端之间的路由已完成建立。
作为一种示例,在路由关系更新之后,在下行传输的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源标识为BS_ID,目的标识为C-RNTI_M。而在上行传输的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源标识为C-RNTI_M,目的标识为BS_ID。
需要说明的是,图13所示的中继过程中所有中继PDU都是按照中继PDU的格式2来进行描述的。当采用格式1的中继PDU时,只需将上述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BS_ID省略就即可。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包含的目的标识是远端终端还是网络设备是根据中继PDU发送的方向来判决的。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路由表的建立方法,不仅可以实现路由关系的自主建立,此外,还可以根据RRC连接状态连接到网络设备的中继终端和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进行修改,中继方案的灵活性有所提高。
因此,在基于图11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可选地,网络设备标识还包括小区组标识,小区组标识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可选地,小区组包括主小区组MCG或辅小区组SCG。
也即是,由于中继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可能存在双连接的情况,也即是,中继终端在和网络设备通信时需要确定将第一中继PDU发送至哪个小区组。
作为一种示例,在RRC重配置过程之前,上行的消息都缺省路由到MCG上。RRC重配过程之后,有的DRB的PDCP实体配置在MCG上,有的配置在SCG上。远端终端根据RRC重配置消息上的配置信息,在生成第一中继PDU的时候,如果是路由到MCG上的,那么在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标注用于指示MCG的标识,譬如,该标识可以是主小区组标识,如果是路由到SCG上的,那么在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标注用于指示SCG的标识,譬如,该标识可以是辅小区组标识。
参见图14,图14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
和示例13比较,本示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远端终端通过2个中继终端连接到网络设备,中继PDU的格式可以采用格式1和格式2。本示例基于中继PDU格式1进行解释说明。本示例同样适用于中继PDU格式2,仅需在每个中继PDU的协议头中添加一个网络设备标识即可,譬如,在上行传输的第一中继PDU中,该网络设备标识为目的标识,在下行传输的第二中继PDU中,该网络设备标识为源标识。
本示例中,为了让中继终端2能够判断从远端终端来的第一中继PDU是如何路由的,在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中包含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中继PDU是发送给MCG的还是发送给SCG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存在这个指示信息,那么中继终端2会把第一中继PDU前转给MCG。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如果配置在MCG(SCG)上,则上下行的中继PDU就在远端终端和MCG(SCG)之间进行传递。其中,无线承载的路由是固定的,如SRB0、SRB1和SRB2的PDCP实体配置在MCG上,而SRB3的PDCP实体配置在SCG上。
本示例的具体中继过程如图13所示。远端终端的路由建立过程和图13所示过程类似,就不再赘述。
此外,若中继PDU的格式采用格式2,则,可以直接采用MCG(SCG)的标识来进行指示。比如,MCG的小区组标识为MCG_ID,SCG的小区组标识为SCG_ID,该标识可以包括在网络设备标识中。如此,在RRC重配置之前,所有的信令和数据都缺省在远端终端和MCG之间,在RRC重配置消息中,远端终端根据PDCP实体所在,分别把上行的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设置为MCG_ID或者SCG_ID。中继终端2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标识来确定正确的路由。
进一步地,第一中继PDU包括切换消息,切换消息用于触发中继终端与目标小区建立连接,目标小区为切换后的小区。
也即是,若远端终端已经和源网络设备建立Uu接口的无线链路。随着远端终端逐渐移动出源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远端终端通过测量发现存在另一个可用的中继终端,于是向源网络设备发送了测量报告,远端终端请求从Uu接口切换到一个中继链路。
参见图15,图15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过程示意图。在本示例中,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C-RNTI_M,中继终端的终端标识为C_RNTI_L,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为BS_ID。作为一个示例,当远端终端需要从Uu接口切换到一个中继链路时,在发送测量报告之前,远端终端已经知道中继终端所在的目标服务小区,并且把目标服务小区作为测量结果的一部分报告给源网络设备。
源网络设备和目标服务小区所在的目标网络设备按照惯常的小区切换流程进行切换消息的交互,并且把切换命令发送给了远端终端。
可选地,为了减少切换的时延,远端终端在接收到切换命令之前,可以预先和中继终端之间建立PC5连接。在收到切换命令之后,远端终端把包含切换完成消息的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中继终端。假设该第一中继PDU是采用上述格式1的方式生成的。
这个第一中继PDU的到达触发了中继终端和目标网络设备之间建立RRC连接和中继无线承载的过程,并且中继终端在自身的上行路由表和下行路由表中分别增加路由记录,即(BS_ID,BS_ID)和(C-RNTI_M,C-RNTI_M)。如果中继终端已经和目标网络设备建立Uu接口的连接,那么只需要增加传递中继PDU的无线承载即可,不用再建立路由关系。
中继终端将包含切换完成消息的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了目标网络设备。目标网络设备在收到该第一中继PDU以后,建立第三路由关系(C_RNTI_M,C_RNTI_L)。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降低切换时延,远端终端和目标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提前建立。
可选地,测量报告中也可以包括提示信息,比如告诉源网络设备切换到目标网络设备的时候需要通过一个中继终端间接连接到目标网络设备。目标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这样的提示信息来优化切换命令的内容,比如省略RLC层和以及RLC层以下协议的配置参数,并且把切换执行保护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延长,以保护切换的顺利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是以中继PDU格式1进行描述的,但同样适用于中继PDU格式2。当采用中继PDU格式2时,在上行传输的中继PDU协议头中需要增加目标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BS_ID作为目的标识,在下行传输的中继PDU协议头中需要增加目标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BS_ID作为源标识。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路由表生成方法,当接收或发送一个中继PDU时,中继终端根据该中继PDU的协议头和路由表中的路由关系确定该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传输中继PDU的过程更为灵活,且根据路由表可以定义中继PDU的传输路由,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无线承载传输数据包时拥堵情况的发生,以及丢包等情况,中继方案更灵活高效。此外,上述路由表的生成过程不仅适用于中继终端,也适用于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该路由表的生成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110,该路由表的建立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内容中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1610: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继PDU包括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无线承载标识指示的无线承载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第一中继PDU包括无线承载的数据包;或者,第一中继PDU包括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
此外,对于接收的第一中继PDU,若第一中继PDU采用中继PDU格式1,则在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为空的情况下,将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或者,将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递交给上层。
对于接收的第一中继PDU,若第一中继PDU采用中继PDU格式2,则在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不为空的情况下,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将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或者,将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递交给上层。
步骤1620:建立第三路由关系,第三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网络设备的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三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三路由关系是网络设备建立的,所以,为了与中继终端建立的第二路由关系进行区分,这里可以重新命名为第三路由关系。
其中,第三路由关系的建立,与上述第一路由关系和第二路由关系的建立过程类似,路由关系的过程参见上述图11所示的路由表的生成方法流程图和详细步骤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路由表建立方法,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建立第三路由关系,第三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网络设备的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三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如此,在后续通信过程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建立第三的路由关系确定发送给远端终端的第二中继PDU应该通过哪一个中继终端去传输,在此过程中,无需网络设备预先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传输第一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1700可以配置于中继终端中,该中继装置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模块1710和中继发送模块1720,装置1700包括:
中继接收模块1710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模块;
中继发送模块1720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可选地,该中继PDU包括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网络设备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可选地,该中继PDU包括第二中继PDU,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广播标识,广播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源标识,源标识为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
可选地,在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无线承载标识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在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还包括: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可选地,网络设备标识还包括小区组标识,小区组标识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可选地,小区组包括主小区组MCG或辅小区组SCG。
可选地,上一跳节点为远端终端,或者,上一跳节点是处于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中继接收模块1710,还用于:在下行路由表不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对应的路由关系的情况下,在下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一路由关系,第一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一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可选地,该中继PDU包括第一中继PDU,中继发送模块1720用于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包括:
中继发送模块1720用于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缺省的下一跳节点。
可选地,该中继PDU包括第一中继PDU,在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网络设备标识的情况下,中继发送模块1720用于在上行路由表中建立第二路由关系,第二路由关系包括网络设备标识和下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二路由关系是网络设备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可选地,该中继PDU包括第二中继PDU,上一跳节点为网络设备,或者,中继终端的上一跳节点为处于网络设备与中继终端之间的另一中继终端;
中继接收模块1710,还用于:根据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终端标识,从下行路由表中确定终端标识对应的第一路由关系;
中继接收模块1710,还用于:将第一路由关系中,终端标识对应的节点标识指示的节点确定为下一跳节点。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参考标识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在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广播标识的情况下,中继接收模块还用于将第二中继PDU中的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在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的情况下,层2协议栈包括Uu接口的层2协议栈;
在中继终端与另一中继终端交互的情况下,或者,在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交互的情况下,层2协议栈包括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
可选地,层2协议栈包括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协议栈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应用于中继终端中,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中继PDU传递给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如此,在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过包含中继协议栈的中继终端可以自主确定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中继PDU从一端成功中继至另一端,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1800可以配置于远端终端中,该中继装置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模块1810,该装置1800可以包括:
中继发送模块1810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可选地,中继协议栈还包括中继接收模块1820,中继接收模块1820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二中继PDU,第二中继PDU是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广播的。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参考标识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中继接收模块1820还用于在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参考标识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
中继接收模块1820还用于在确定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还包括广播标识的情况下,将第二中继PDU包括的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
网络设备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应用于远端终端中,远端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实体。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其中,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也即是,在远端终端可以自主确定第一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第一中继PDU发往网络设备端,在此过程中,无需网络设备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传输第一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1900可以配置于网络设备中,该中继装置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模块1910和中继发送模块1920,该装置1900可以包括:
中继接收模块1910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
可选地,在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无线承载标识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在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的情况下,第一中继PDU还包括: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不为空,中继接收模块1910还用于在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为空,中继接收模块1910还用于将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或者,将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中继协议栈还包括中继发送模块1920,装置1900还包括:
中继发送模块1920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二中继PDU,将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广播的。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终端标识为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可选地,第二中继PDU还包括广播标识,广播标识用于指示第二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中,网络设备包括中继协议栈,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是由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PDCP PDU生成第二中继PDU,将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网络设备可以自主确定第二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以将第二中继PDU发往远端终端,在此过程中,无需网络设备预先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传输第二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2000可以配置于中继终端中,该装置2000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2010,用于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第一中继PDU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发给网络设备的;
路由建立模块2020,用于基于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和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建立第一路由关系,第一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网络设备标识,网络设备标识为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网络设备标识用于指示第一中继PDU需要传输到的网络设备。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无线承载标识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可选地,网络设备标识还包括小区组标识,小区组标识用于指示中继终端与网络设备的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所在的小区组。
可选地,小区组包括主小区组MCG或辅小区组SCG。
可选地,下一跳节点为网络设备,该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2030,发送模块2030用于:
在第一中继PDU包括公共控制信道CCCH消息的情况下,获取网络设备为自身分配的第一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信息;
将第一C-RNTI信息发送给上一跳节点。
可选地,所述接收模块2010,还用于:
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二C-RNTI信息,第二C-RNTI信息是由网络设备为远端终端分配的;
将第一路由关系中的终端标识更新为第二C-RNTI信息。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包括切换消息,切换消息用于触发中继终端与目标小区建立连接,目标小区为切换后的小区。
可选地,
所述接收模块2010,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二中继PDU,第二中继PDU是由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第二中继PDU为网络设备广播的;
所述发送模块2030,用于根据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和第一路由关系,将第二中继PDU发给下一跳节点。
可选地,目的标识包括终端标识;或者,目的标识包括广播标识。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路由表生成方法,当接收或发送一个中继PDU时,中继终端根据该中继PDU的协议头和路由表中的路由关系确定该中继PDU的下一跳节点,传输中继PDU的过程更为灵活,且根据路由表可以定义中继PDU的传输路由,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无线承载传输数据包时拥堵情况的发生,以及丢包等情况,中继方案更灵活高效。此外,上述路由表的生成过程不仅适用于中继终端,也适用于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
图21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路由表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2100可以配置于网络设备中,该装置2100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2110,用于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路由建立模块2120,用于建立第三路由关系,第三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网络设备的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三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
可选地,第一中继PDU包括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无线承载标识指示的无线承载为远端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第一中继PDU包括无线承载的数据包;或者,
第一中继PDU包括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装置2100还包括:
递交模块2130,用于在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为空的情况下,将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或者,将PDCP PDU和逻辑信道标识递交给上层。
可选地,装置2100还包括:
所述递交模块2130,用于在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不为空的情况下,若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将PDCP PDU和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路由表建立方法,接收来自远端终端的第一中继PDU,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第一中继PDU是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建立第三路由关系,第三路由关系包括终端标识和网络设备的上一跳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三路由关系是终端标识作为目的标识时的路由关系。如此,在后续通信过程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建立第三的路由关系确定发送给远端终端的第二中继PDU应该通过哪一个中继终端去传输,在此过程中,无需网络设备预先配置关于无线承载和远端终端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传输第一中继PDU的路由过程较为灵活。
请参考图22,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终端或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1201、接收器1202、发射器1203、存储器1204和总线1205。
处理器12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2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202和发射器12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
存储器1204通过总线1205与处理器1201相连。
存储器12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120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和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2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盘或光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和路由表的生成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方法和路由表的生成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继终端,所述中继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和中继发送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上一跳节点发送的中继协议数据单元PDU,将所述中继PDU传递给所述中继发送实体;
所述中继发送实体用于将所述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PDU包括第一中继PDU,所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PDU包括第二中继PDU,所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为所述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接收实体确定所述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传输所述第二中继PDU。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所述无线承载标识为所述远端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在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逻辑信道标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交互的情况下,所述层2协议栈包括Uu接口的层2协议栈;
在所述中继终端与另一中继终端交互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中继终端与远端终端交互的情况下,所述层2协议栈包括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
其中,所述层2协议栈包括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协议栈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协议栈。
7.一种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远端终端,所述远端终端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PC5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发送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所述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所述PDCP PDU生成第一中继PDU,将所述第一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PDU是所述远端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中继PDU。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协议栈还包括中继接收实体,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二中继PDU,所述第二中继PDU是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所述第二中继PDU是由所述网络设备广播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所述参考标识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中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中继PDU包括参考标识和PDCP PDU递交给上层。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PDU的源标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网络设备标识;
所述网络设备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12.一种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中继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与Uu接口的层2协议栈之间,或者,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所述中继协议栈包括中继接收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中继接收实体用于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第一中继PDU,所述第一中继PDU是由所述远端终端发给所述网络设备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协议栈位于PDCP层与层2协议栈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无线承载标识,所述无线承载标识为所述远端终端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在所述中继协议栈是MAC层协议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中继PDU还包括:逻辑信道标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不为空,所述中继接收实体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PDU的目的标识与本端标识相同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中继PDU包括的PDCP PDU和所述无线承载标识递交给上层。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协议栈还包括中继发送实体,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发送实体用于接收所述PDCP层发送的PDCP PDU,根据所述PDCP PDU生成第二中继PDU,将所述第二中继PDU发送给下一跳节点;
其中,所述第二中继PDU为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中继PDU,或者,所述第二中继PDU为所述网络设备广播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继PDU的协议头还包括:所述远端终端的终端标识,所述终端标识为所述第二中继PDU的目的标识。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继PDU还包括广播标识,所述广播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中继PDU包括广播数据或广播信令。
18.一种中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方法的步骤。
19.一种远端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方法的步骤。
2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2-17任一项方法的步骤。
CN202310184554.0A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2324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4554.0A CN116232408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4554.0A CN116232408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080096827.0A CN115088387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20/076487 WO2021168632A1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6827.0A Division CN115088387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32408A true CN116232408A (zh) 2023-06-06

Family

ID=774917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6827.0A Pending CN115088387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310184554.0A Pending CN116232408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6827.0A Pending CN115088387A (zh) 2020-02-24 2020-02-24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8342A1 (zh)
EP (1) EP4114137A4 (zh)
CN (2) CN115088387A (zh)
WO (1) WO20211686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242A1 (en) * 2022-09-23 2024-03-28 Ne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CN116249077B (zh) * 2023-02-27 2023-10-20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工作组成员通信路由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8725A (zh) * 2009-12-15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CN108029148A (zh) * 2015-07-23 2018-05-11 英特尔Ip公司 层2中继协议和移动性中继方法
US20180287689A1 (en) * 2017-03-30 2018-10-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management of local id identifying a remote ue in a rela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324A (zh) * 2008-09-04 2010-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网络的路由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8176416A1 (zh) * 2017-03-31 2018-10-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8098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发现及中继转发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064417B2 (en) * 2018-05-10 2021-07-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QoS and hop-aware adaptation layer for multi-ho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8725A (zh) * 2009-12-15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CN108029148A (zh) * 2015-07-23 2018-05-11 英特尔Ip公司 层2中继协议和移动性中继方法
US20180287689A1 (en) * 2017-03-30 2018-10-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management of local id identifying a remote ue in a rela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TE CORPORATION: "R2-166815 "Discussion on layer 2 ProSe UE-to-network relay for feD2D"",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14 October 2016 (2016-10-14), pages 1 - 7 *
ZTE CORPORATION: "R2-1812469 "Consideration on Routing in IAB Architecture 1a and 1b"",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10 August 2018 (2018-08-10), pages 1 - 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4137A4 (en) 2023-04-19
CN115088387A (zh) 2022-09-20
US20220408342A1 (en) 2022-12-22
WO2021168632A1 (zh) 2021-09-02
EP4114137A1 (en) 2023-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73469A1 (en) Sidelink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US20220394544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7872876B (zh) 消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US11115855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L packet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flow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JP6718103B2 (ja) 通信方法
JP6082153B2 (ja)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プロセッサ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3500046B1 (en) Routing method and equipment
JP708708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搬送波の選択をトリガリ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106455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US2018032461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idelink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31740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carrier
CN11036614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13515421A (ja) リレーノードを使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伝送方法
US1133723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carrier
WO2018059518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KR20110108226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캐리어를 활성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RU2722504C1 (ru) Сетевой узел и способ 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pdcp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20220408342A1 (en) Relay Method, Method for Generating Routing Table, and Device
WO2016136493A1 (ja) 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US20220408344A1 (en) Relay method, routing table gene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US20180255610A1 (en) Radio terminal, processor,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4192629A1 (ja)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プロセッサ
WO2018054336A1 (zh) 消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JP7478749B2 (ja) 無線ベアラ確立方法及び装置
WO2016136492A1 (ja) 無線端末及び基地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