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0989A -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0989A
CN112750989A CN201911036106.6A CN201911036106A CN112750989A CN 112750989 A CN112750989 A CN 112750989A CN 201911036106 A CN201911036106 A CN 201911036106A CN 112750989 A CN112750989 A CN 112750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electrode material
ion conductor
negative electrode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61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富强
赵延涛
董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0361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50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50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0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6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MOx、层状正极材料LiMO2、碳或硅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或上述材料的复合物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包括步骤(1):制备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的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的混合物;步骤(2):将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进行热处理以制得锂离子导体改性的电极材料。改性后锂离子导体不仅分布于电极材料表面,也可嵌入其内部缝隙或孔洞中。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而且步骤简单、无需特殊设备与苛刻反应条件,易于产业化制备。

Description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可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设备,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但尽管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高,但相对于电子行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实际上,当前的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以及纯电动汽车的续航一直差强人意,亟待进一步提高,而这则有赖于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高。
早在1972年,Exxon等人就提出使用TiS2作为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并以的高氯酸锂溶于二氧戊环作为电解液,构建了金属锂电池。但金属锂作为负极时,易引发枝晶生长,并在熔断后形成死锂。这不仅使得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差,容量保持率较低,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随后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Murphy等人与Scrosati等人相继提出并完善了“摇椅模型”,即使用具有较低嵌锂/脱锂电位的材料作为负极,具有较高嵌锂/脱锂电位的材料作为正极,而锂离子如摇椅般在其间迁移。此后,1989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提出以钴酸锂作正极,石油焦作负极,六氟磷酸锂溶于丙烯碳酸酯和乙烯碳酸脂作电解液,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并于1991年成功实现商业化。相比于传统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开路电压高(>3.6V),能量密度大(120-150W h kg-1)、无记忆效应和工作寿命长等优点,因此迅速取代了传统二次电池,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电子设备与军事装备(如潜艇)等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动汽车和电网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亟需发展新一代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显然,电极材料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表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具有优异性能的电极材料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基础。实际上,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天然石墨、人工石墨以及中间相碳微球等),此外硅碳复合材料和钛酸锂也有一定的应用。尽管石墨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较好,循环寿命可以达到500次以上,但其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 h g-1,且其倍率性能较差。但快速充电在移动电子设备与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石墨负极的层状结构使得其倍率性能较为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钛酸锂(Li4Ti5O12)在嵌锂前后体积变化仅有0.20%,被称为“零应变”材料,因而其循环稳定性较好,同时其不可燃,安全性较好。同时,钛酸锂晶体具有三维孔道结构,有利于锂离子快速扩散,且其充放电平台高达1.55V(vs.Li+/Li),避免了SEI膜的生成,有利于提高首圈库伦效率。但由于只有约60%钛(IV)可被还原,导致其理论比容量(175mA h g-1)较低,且较高的工作电压使得全电池的输出电压较低,因而限制了钛酸锂电池的应用。因此,开发新型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电极材料迫在眉睫。
过渡金属氧化物MOx(M=Fe,Co,Ni,Cu,Zn,etc.,Ultra-High Capacity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Hierarchical CoO Nanowire Clusters as Binder FreeElectrode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5,25,1082-1089)可作为负极材料,且其比容量远高于商用的石墨负极。但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子导电性与锂离子传输能力一般都较差,且其在完全嵌锂时存在较大的体积膨胀(例如Fe2O3完全嵌锂后体积膨胀达~100%)。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多采用将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化,并引入碳材料的策略以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纳米化后,过渡金属氧化物尺寸的减小,使得锂离子与电子迁移扩散的距离显著缩短,并有利于缓冲体积变化。同时,在引入碳材料分散过渡金属氧化物之后,不仅使得材料的电子导电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碳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与结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缓释体积变化带来的应力,从而使得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有了显著的改善。尽管如此,过渡金属氧化物仍然难以商业化使用,其主要难点在于:纳米化及碳材料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使得形成SEI层时消耗过多锂源,从而降低了首圈库伦效率;上述措施也会大幅降低材料的振实密度,引起体积比容量的降低;同时,上述策略的合成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难以商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工作电压较高(~1.5V vs.Li+/Li),若比容量较低则不足以取代商用石墨。
硅作为合金型负极材料,具有高达4200mA h g-1(Li4.4Si)的理论比容量,且其充放电电压平台低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约为0.20V(vs.Li+/Li),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类似,其本征的电子导电性与离子导电性均较差,同时完全嵌锂时存在高达400%的体积变化。类似地,为解决这些阻碍其实用化的困难,目前多采用将硅纳米化,并使用碳材料进行包覆或将其分散于碳基质当中,因而存在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类似的难以实用化的问题。
而碳材料,特别是硬碳负极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受限于其较低的首圈库伦效率、有限的倍率性能而无法实用化。其较低的首圈库伦效率,主要归因于与电解质的副反应(形成SEI)、以及吸附的杂质与电解液的副反应等。
同样,目前广泛应用的NaFeO2结构的层状正极材料,其比容量与倍率性能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提高电压亦可极大地提升材料的能量密度,但高压下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反应对电池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基于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MOx、层状正极材料LiMO2、碳或硅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或上述材料的复合物在用作储能材料时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给出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低成本制备低碳含量、低比表面积、高振实密度同时兼具良好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旨在解决当前研究中,电极材料(特别是负极材料)比表面积较高、首圈库伦效率低、振实密度低以及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倍率性能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制备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的混合物。为了在退火处理后实现锂离子导体对于电极材料的包覆与渗透,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的混合应当尽量均匀。而随后的退火,根据第一步形成的混合物的不同,其作用可以是由前述混合物原位形成锂离子导体,也可是利用高温促进锂离子导体的迁移,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锂离子导体不仅包覆于电极材料的表面(类似于人工的SEI),而且可渗入电极材料颗粒间的空腔,从而使得复合物的振实密度提高。锂离子导体的引入,使得电化学过程中电极材料所需的锂离子可以首先从邻近的锂离子导体中快速获取,随后由电解液补充。而电子导电性的提高则根据改性对象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对于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可在惰性气氛下退火时引入金属,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还原而提高。而对于硅或硅碳负极材料以及层状正极材料LiMO2,其电子导电性的提高则有赖于高导电碳材料的引入。
本发明给出的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的混合物。为了实现二者的均匀混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二者分散于溶剂中后,充分搅拌后蒸干;将电极材料(或其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前驱体溶解或分散于溶剂当中,加入沉淀剂,以原位沉淀的方式制备混合物,反应时亦可使用水热合成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含有电极材料与锂离子导体(或二者前驱体)的混合物;利用高能球磨或行星球磨等机械方式,将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混合。
2)将步骤(1)所制得的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与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混合物进行热处理。热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气氛,应在不影响电极材料稳定性(或电极材料前驱体形成电极材料)、不影响锂离子导体的锂离子导电性(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形成锂离子导体的过程,及形成的锂离子导体离子电导率)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若改性对象为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在不影响锂离子导体的前提下,退火时气氛可为惰性气氛(He、Ne、Ar、N2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或氧化性气氛(O2及其与惰性气氛He、Ne、Ar、N2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若改性对象为权利要求5、6所述的碳或硅负极材料以及硅碳负极材料,在不影响锂离子导体的前提下,除上述惰性气氛外,也可使用还原性气氛如(H2及其与惰性气氛He、Ne、Ar、N2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若改性对象为金属氧化物与硅碳负极材料复合物,则采用的气氛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求,即为惰性气氛。退火过程中,升温速率为1-20℃/min,退火温度为300-1200℃,保温时间为0.5-24小时。为提高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与锂离子导体复合物的电子导电性,可在退火过程中引入金属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对复合物进行还原。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设计的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由于避免或减少了碳材料的引入,材料的振实密度与体积比容量可得到极大的提高。锂离子导体分布于电极材料的表面与内部空腔,在提高材料振实密度的同时,使得电化学过程中电极材料所需的锂离子可以首先从邻近的锂离子导体中快速获取,随后由电解液补充,从而大大加快电化学过程,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此外,本发明设计的改性方法在电极材料颗粒表面引入锂离子导体(类似于人工SEI),可大大提高电极材料的首圈库伦效率。同时,就制备流程与工艺而言,本发明设计的改性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与苛刻的生产条件,因而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生产。
样品表征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采集样品的形貌及超微结构信息,利用X射线衍射仪采集样品结构信息,利用比表面积测试仪采集样品孔结构信息,利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测量样品电导率,利用蓝电电池测试系统表征样品的电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退火后氧化铁纳米材料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示出退火后氧化铁纳米材料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示出未退火氧化铁纳米材料、退火后氧化铁纳米材料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粉末X射线衍射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衍射图;
图5示出磷酸锂、未退火氧化铁纳米材料、退火后氧化铁纳米材料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对比图;
图6示出退火后氧化铁纳米材料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对比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在大电流下的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释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与实际效果,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设计的改性方法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设计的精神与内涵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发明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等价替换和修改,也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实例1:
一种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粒径为10~50nm的氧化铁(Fe2O3)纳米颗粒0.50g,另称取0.10g磷酸锂粉末(Li3PO4),随后一并置于100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后,超声30分钟,随后在70℃下搅拌蒸干。将蒸干后收集到的粉末样品置于刚玉舟内,刚玉舟上方覆盖有泡沫镍以在退火中还原样品。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Ar气氛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6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退火后获得的样品即为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这一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评估采用CR2016型扣式电池。扣式电池负极为厚度1毫米,直径15毫米的金属锂片。而正极则由实施例1中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导电乙炔黑,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组成,其质量比为8∶1∶1。正极具体制备流程为:首先取0.16g磷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0.02g导电乙炔黑,1mL PVDF的N-2甲基吡咯烷酮溶液(20mg/mL),经搅拌后配置浆料。随后将浆料涂敷在铜箔上,使用真空烘箱在120℃烘干,然后使用冲压模具将其裁切为直径14毫米的电极片。正极电极片上,活性物质的负载量为1~1.5mg/cm2。装配电池时使用whatman公司的玻璃纤维隔膜,1M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溶剂中溶剂质量比为EC∶DMC=1∶1),在手套箱中装配,装配时氧气与水蒸气均在1ppm以下。电化学测试采用上海辰华公司的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以及蓝电公司的LAND-CT2001C电池测试系统。
实施实例2:
一种硫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粒径数十微米的三氧化二铁粉末5g,另称取1g商品硫酸锂粉末,将二者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15分钟后,放入球磨罐,高能球磨4小时。随后,将球磨后得到的混合物置于刚玉舟中,刚玉舟上方覆盖一泡沫镍,以在退火过程中还原氧化铁。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氩气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5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硫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3:
一种偏硼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粒径数十微米的三氧化二铁粉末5g,另称取1g商品偏硼酸锂粉末,将二者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15分钟后,放入球磨罐,高能球磨4小时。随后,将球磨后得到的混合物置于刚玉舟中,刚玉舟上方覆盖一泡沫镍,以在退火过程中还原氧化铁。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氩气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5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偏硼酸锂改性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4:
一种磷酸锂改性的钴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粒径为10~50nm的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颗粒0.50g,另称取0.10g磷酸二氢锂粉末(LiH2PO4),随后一并置于100mL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后,超声30分钟。另取0.05g氢氧化锂,配置为20mL溶液。在搅拌下向四氧化三钴与磷酸二氢锂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锂溶液,搅拌6小时后离心分离,并冷冻干燥。将冻干后收集到的粉末样品置于刚玉舟内,刚玉舟上方覆盖有泡沫镍以在退火中还原样品。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Ar气氛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6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4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磷酸锂改性的钴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5:
一种偏硼酸锂改性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粒径数十微米的硅碳负极粉末0.5g,另称取0.3g商品偏硼酸锂粉末,将二者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15分钟后,放入球磨罐,高能球磨4小时。随后,将球磨后得到的混合物置于刚玉舟中,并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退火时,在高纯氩气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6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偏硼酸锂改性的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6:
一种硫酸锂改性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粒径数十微米的硅碳负极粉末0.5g,另称取0.3g商品硫酸锂粉末,将二者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15分钟后,放入球磨罐,高能球磨4小时。随后,将球磨后得到的混合物置于刚玉舟中,并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退火时,在高纯氩气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6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硫酸锂改性的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7:
一种磷酸锂改性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粒径数十微米的硅碳负极粉末0.5g,另称取0.3g商品磷酸锂粉末,随后一并置于100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后,超声30分钟,随后在70℃下搅拌蒸干。将蒸干后收集到的粉末样品置于刚玉舟内,并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Ar气氛保护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3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磷酸锂改性的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8:
一种磷酸锂改性的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微米级的钴酸锂粉末0.5g,另称取0.05g商品磷酸锂粉末,随后一并置于100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mL去离子水后,超声30分钟,随后在70℃下搅拌蒸干。将蒸干后收集到的粉末样品置于刚玉舟内,并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氧气气氛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3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磷酸锂改性的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实施实例9:
一种硫酸锂改性的磷酸亚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商业的粒径数十微米的磷酸亚铁锂粉末0.5g,另称取0.05g商品硫酸锂粉末,将二者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15分钟后,放入球磨罐,高能球磨4小时。随后,将球磨后得到的混合物置于刚玉舟中,并将刚玉舟置于管式炉中。退火时,在高纯氧气气氛下,先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6小时,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硫酸锂改性的磷酸亚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估同实施实例1。

Claims (13)

1.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作为改性对象的电极材料为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MOx、层状正极材料LiMO2、碳或硅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或上述材料的复合物;
2)改性使用的锂离子导体应具有良好的锂离子传导能力;
3)改性后锂离子导体不仅分布于电极材料表面,也可嵌入其内部缝隙或孔洞中;
4)改性后所得的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与孔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MOx(M代表金属,O代表氧),其特征在于,金属元素可为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锡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优选为铁、钴、镍、锰及其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MOx,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物为颗粒状、棒状或三维多孔结构,且其尺寸为数纳米到数十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状正极材料LiMO2(M代表金属),其特征在于,金属元素可为钴、镍、锰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材料尺寸为数纳米到数十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或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或硅为颗粒状、棒状或三维多孔结构,且其尺寸为数纳米到数十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碳负极材料,其结构特征在于,硅表面包覆有碳或分散于碳基质中,且其尺寸为数纳米到数十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导体,其特征在于具有锂离子传导能力的同时,其稳定性(特别是热稳定性)较好,可以经受高温热处理。此类锂离子导体可为石榴石型锂离子导体、钙钛矿型锂离子导体、NASICON型锂离子导体、反钙钛矿型锂离子导体等氧化物型锂离子导体,Li/X/O(X=B、C、Al、P、Si、Ge、Ga)等结晶态或者非晶态物质,以及硫化物型锂离子导体LGPS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锂离子导体对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锂离子导体与电极材料的质量比例为:0.05~2.0∶1.0。
9.制备权利要求1-8所述锂离子导体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与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未改性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的均匀混合物,可采用原位生长、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共沉淀法、球磨法、溶剂中搅拌混合后蒸干等制备手段。
2)将步骤(1)制得的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锂离子导体(或锂离子导体前驱体)与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未改性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前驱体)的混合物,采用高温进行退火烧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导体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温退火时可依据改性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气氛。若改性对象为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在不影响锂离子导体的前提下,退火时气氛可为惰性气氛(He、Ne、Ar、N2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或氧化性气氛(02及其与惰性气氛He、Ne、Ar、N2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若改性对象为权利要求5、6所述的碳或硅负极材料以及硅碳负极材料,在不影响锂离子导体的前提下,除上述惰性气氛外,也可使用还原性气氛如(H2及其与惰性气氛He、Ne、Ar、N2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若改性对象为金属氧化物与硅碳负极材料复合物,则采用的气氛应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求,即为惰性气氛。
11.如权利要求9、10所述的锂离子导体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改性对象为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在不影响锂离子导体的前提下,退火时可引入金属如镁、铝、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等金属,以接触或非接触方式还原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以增强材料导电性。
12.如权利要求9-11所述的锂离子导体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温退火温度为300-1200℃,退火过程保温时间为0.5-24小时。
13.如权利要求9-12所述的锂离子导体改性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温退火时,升温速率为1-20℃/min。
CN201911036106.6A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Pending CN112750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6106.6A CN112750989A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6106.6A CN112750989A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0989A true CN112750989A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40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6106.6A Pending CN112750989A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5098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073A (zh) * 2021-07-06 2021-08-13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03651A (zh) * 2021-08-16 2023-02-17 上海锂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的基于含高价可变价态金属的氧化物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4032A (zh) * 2013-08-08 2016-05-18 世宗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阴极材料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07039634A (zh) * 2017-05-04 2017-08-11 北京科技大学 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及柔性锂电池、固态锂电池制备方法
CN10817282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复旦大学 一种消除残锂并制备锂离子导体包覆高镍三元的正极材料的方法
US20190088930A1 (en) * 2017-09-18 2019-03-21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Surface-stabilized and prelithiated anode active materials for lithium batteri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4032A (zh) * 2013-08-08 2016-05-18 世宗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阴极材料以及含有该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07039634A (zh) * 2017-05-04 2017-08-11 北京科技大学 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及柔性锂电池、固态锂电池制备方法
US20190088930A1 (en) * 2017-09-18 2019-03-21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Surface-stabilized and prelithiated anode active materials for lithium batteri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CN10817282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复旦大学 一种消除残锂并制备锂离子导体包覆高镍三元的正极材料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073A (zh) * 2021-07-06 2021-08-13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58073B (zh) * 2021-07-06 2021-09-28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包覆改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03651A (zh) * 2021-08-16 2023-02-17 上海锂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的基于含高价可变价态金属的氧化物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en et al. Binding Sn-based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as the anode of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Xu et al. Synthesis of Co3O4 nano-octahedra enclosed by {111} facets and their excellent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as anode material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Zhang et al. NiO-Co3O4 nanoplate composite as efficient anode in Li-ion battery
CN111384371B (zh) 一种抗压的正极活性材料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01587950A (zh) 锂离子电池微米级单晶颗粒正极材料
Yuan et al. Surfactant-assist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V2O5 coated LiNi1/3Co1/3Mn1/3O2 with ide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CN111193018B (zh) 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810900A (zh) 一种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N113871702A (zh) 一种硫银锗矿型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全固态电池应用
Lei et al. Construction of heterostructured NiFe 2 O 4-C nanorods by transition metal recycling from simulated electroplating sludge leaching solu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06876684A (zh) 一种锂电池用硅负极材料、负极片及用其制备的锂电池
CN111313010A (zh)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Yu et al. Carbon@ SnS 2 core-shell microsphere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CN112750989A (zh) 一种使用锂离子导体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
Hsia et al. ZnIn2S4: A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with high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Liu et al. Synthesis of FeO-nanowires/NiCo2O4-nanosheets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 as free-standing electrode with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CN102956890B (zh) 低温碳包覆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Zhang et al. Urchin-like MnO/C microspheres as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Shi et al. In-situ high loading of SnO2 monocrystals in a tridimensional carbon network via chemical bonding for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Sui et al. Synergy of oxygen defects and structural modulation on titanium niobium oxide with a constructed conductive network for high-rate lithium-ion half/full batteries
Li et al.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particle structural LiFePO 4/C by Sol–Gel method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15172681A (zh) 一种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75004B (zh) 一种长寿命高能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o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FeTaO4/graphit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3506867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MoS2/氮掺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