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9098B - 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9098B
CN112689098B CN202011050701.8A CN202011050701A CN112689098B CN 112689098 B CN112689098 B CN 112689098B CN 202011050701 A CN202011050701 A CN 202011050701A CN 112689098 B CN112689098 B CN 112689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s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mage pickup
expos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07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89098A (zh
Inventor
菅原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689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89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04Synchroni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控制装置被构造为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无线通信设备,其被构造为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器,其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其中,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Description

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闪光灯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通过与摄像装置的无线通信来控制的闪光装置(无线闪光灯)。无线闪光灯的优点在于,与有线连接的闪光灯相比,更容易安装。另一方面,与有线通信相比,需要应对可靠性更低、延迟更大的问题。
日本特开2010-18596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技术,该技术通过多次进行将指示发光定时的定时信息从摄像装置发送到无线闪光灯,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此外,日本特开2010-18596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针对各个定时信息改变指示的发光定时,使得即使无线闪光灯基于多次发送的定时信息当中的任何定时信息发光,也在相同的定时发光。
如果在拍摄之前确定了快门速度或曝光时段,则可以通过在考虑通信所需的延迟、快门的操作定时等的情况下指示发光定时,使用日本特开2010-185961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来实现前帘同步发光控制和后帘同步发光控制。
然而,如果进行长时间曝光,并且如果从属闪光灯处于省电状态,则有可能在通信状态恶化等时,从属闪光灯将不会如预期退出省电状态,并且无法在用户希望发光的定时进行同步发光。
具体地,如果在接收响应触发包时存在错误,则快门定时的X同步可能不匹配。此外,即使利用在拍摄之前尚未确定发光时段的B门拍摄(bulb shooting),也会发生类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高了在控制闪光灯时发光控制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其被构造为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无线通信设备,其被构造为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器,其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其中,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上述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闪光灯,其被构造为能够与上述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并且能够响应于从所述控制装置接收的信号而防止转变到省电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使用于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使用于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闪光灯控制相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相机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和后视图。
图3是示出图2A和图2B所示的相机的功能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无线闪光灯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无线闪光灯的构造的框图。
图6是示出发光控制方法的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在B门拍摄期间进行的后帘同步发光拍摄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与图7所示的流程图相对应的时序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在长时间曝光拍摄期间进行的后帘同步发光拍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与图9所示的流程图相对应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实施例。注意,以下实施例并不意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实施例中描述了多个特征,但是并不限于需要所有这些特征的发明,并且这些特征可以适当地组合。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构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其冗余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闪光灯控制相机系统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闪光灯控制相机系统是由数字单镜头反光相机(摄像装置)和闪光灯(闪光装置)构成的无线闪光系统。
数字单镜头反光相机(以下称为“相机”)100包括无线通信电路和无线天线。另一方面,类似于相机100,独立于相机100的闪光灯300包括无线通信电路和无线天线。相机100和闪光灯300使用诸如作为已知的无线通信标准的IEEE 802.15.4的方法,彼此进行无线通信。
图1假设了在摄影棚进行闪光灯拍摄,并且示出了如下状态:相机100通过三角架403而相对于被摄体401和屏幕402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相机100是主设备,闪光灯300是从设备,并且进行闪光灯同步拍摄,在闪光灯同步拍摄中,闪光灯300的发光定时与相机100的快门定时同步。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系统,在该系统中,相机100作为主设备通过无线通信向闪光灯300发送指令。然而,也可以使用如下无线闪光系统,其中,直接附装到相机100的闪光灯被设置为主设备,并通过无线通信向闪光灯300发送指令。
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相机100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包括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和后视图。注意,在图2A和图2B中,示出了相机100中包括的构造当中的、描述实施例所需的构造。
相机100和拍摄镜头200经由安装件105连接,并且拍摄镜头200是可从相机100移除的可更换镜头。拍摄镜头200包括透镜组208并在图像传感器101的成像面上形成被摄体的光学图像。
图像传感器101例如是CMOS图像传感器,并且包括二维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图像传感器101使用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将由拍摄镜头200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图像信号)。可以通过改变图像传感器101的感光度来改变相对于相同光接收量的电信号大小(电压值)。
快门102包括布置在图像传感器101的前面并垂直行进的前帘和后帘。前帘称为第一帘,并且后帘称为第二帘。在将光路被阻挡的状态表示为完全关闭、并将光路打开的状态表示为完全打开时,如果在后帘完全打开并且前帘完全关闭的状态下使前帘完全打开,则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开始。此后,在经过预定时间量之后,当后帘完全关闭时,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结束。如果缩短曝光时间,则在前帘完全打开之前开始后帘的行进,并且通过在前帘与后帘之间形成的狭缝形开口使图像传感器101暴露于光。
相机微计算机104包括例如可编程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通过将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程序加载到系统存储器中并执行该程序,来控制相机100和拍摄镜头200的操作。
拍摄镜头200的镜头控制单元206包括例如可编程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通过将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程序加载到系统存储器中并执行该程序,来控制拍摄镜头200的操作。拍摄镜头200的操作包括对光圈207的驱动、对透镜组208中包括的可移动透镜的驱动等。可移动透镜中包括聚焦透镜、放大透镜等。镜头控制单元206可以通过安装件105与相机微计算机104通信,根据来自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指令或请求来控制拍摄镜头200的操作,并将拍摄镜头200的信息发送到相机微计算机104。
相机微计算机104例如可以基于使用图像传感器101拍摄的图像的亮度信息,来执行用于确定曝光控制值(光圈值、快门速度、拍摄感光度)的自动曝光控制(以下称为“AE”)。另外,相机微计算机104可以基于使用图像传感器101拍摄的图像的对比度信息,来执行用于控制拍摄镜头200的聚焦距离以聚焦在摄像范围内的预定区域上的自动聚焦调整(以下称为AF)。
注意,相机微计算机104实现AE和AF的构造不限于这些,并且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构造,诸如使用AE传感器或AF传感器的构造。
显示单元103由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组成,并且显示使用图像传感器101拍摄的图像,显示相机100的信息(各种设置值、电池剩余量、可记录图像的数量等),并显示GUI。显示单元103也可以是触摸显示器。
拍摄模式选择单元109是用于选择相机100的拍摄模式的操作构件。拍摄模式是具有用于设置曝光控制值的不同方法的模式,并且其示例包括光圈优先模式、快门速度优先模式、程序模式和自动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包括用于设置适合于特定被摄体或情景(诸如拍摄运动物体或拍摄人物)的曝光控制值的拍摄模式。
拍摄指令单元(以下称为“快门按钮”)110包括在半按下状态下接通的开关SW1和在全按下状态下接通的开关SW2。相机微计算机104将半按下状态(接通开关SW1)识别为拍摄准备指令,并且将全按下状态(接通开关SW2)识别为拍摄开始指令。当识别到拍摄准备指令时,相机微计算机104执行AE和AF。此外,当识别到拍摄开始指令时,相机微计算机104开始静止图像处理,包括快门102的驱动和闪光灯照明控制。
相机100中包括的诸如拍摄模式选择单元109和快门按钮110的操作构件电连接至相机微计算机104。相机微计算机104监视操作构件的状态,并在检测到操作构件的状态变化时执行与检测相对应的操作。
如果拍摄模式选择单元109选择了长时间曝光模式(B门模式),则在识别到拍摄开始指令时,相机微计算机104驱动快门102,将前帘和后帘设置为完全打开,并使图像传感器101曝光。在继续识别到拍摄开始指令的情况下,相机微计算机104继续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当不再识别到拍摄开始指令时,相机微计算机104将快门102的前帘和后帘设置为完全关闭并结束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在另一拍摄模式下,相机微计算机104根据通过自动曝光控制设置的快门速度或由用户设置的快门速度,来控制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时间。
闪光灯安装单元111是所谓的热靴(hot shoe),并且外部闪光灯可以与其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相机微计算机104与安装在闪光灯安装单元111上的闪光灯可以彼此通信,并且可以从相机微计算机104控制闪光灯的设置和操作。
图3是示出图2A和图2B所示的相机100的功能构造的示例的框图。通过与图2A和图2B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图2A和图2B所示的构造,并且省略其冗余描述。
光圈驱动单元201是驱动拍摄镜头200的光圈207的电机或致动器,光圈驱动单元201根据由镜头控制单元206进行的控制来驱动光圈207,并调整光圈207的开口的大小。
透镜驱动单元202是驱动拍摄镜头200的透镜组208中包括的可移动透镜的电机或致动器,透镜驱动单元202根据镜头控制单元206的控制来驱动可移动透镜,并调整拍摄镜头200的聚焦距离和焦距(视角)。
快门控制单元106包括用于驱动快门102的前帘和后帘的电机、弹簧等,并根据由相机微计算机104进行的控制执行快门充电,并使快门帘行进。
信号处理单元112对图像传感器101输出的图像信号应用各种处理,诸如噪声去除、白平衡调整、颜色插值、各种类型的校正、分辨率转换以及要在AF和AE中使用的评估值的生成。信号处理单元112生成用于显示的图像信号,并将图像信号输出至显示单元103,生成用于记录的图像数据文件,并将其输出至相机微计算机104。信号处理单元112还检测被摄体的预定区域(诸如人脸),并检测被摄体的移动。信号处理单元112还根据需要对图像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
记录单元113例如是存储卡,并且相机微计算机104将从信号处理单元112获取的用于记录的图像数据文件记录在记录单元113中。记录格式和图像数据文件格式是预先确定的。
无线电路107经由天线108与后述的闪光灯300进行无线通信。相机微计算机104经由无线电路107和天线108通过无线通信来控制闪光灯300的发光定时。
图4是示出闪光灯300的示意性构造的示例的垂直截面图,闪光灯300可以与相机100进行无线通信,并且图5是示出闪光灯300的示意性功能构造的示例的框图。在两个附图中,示出了闪光灯300的一部分构造。
发光单元301包括闪光灯、电容器等,并且根据由闪光灯控制单元302进行的控制来发光。闪光灯控制单元302基于来自外部装置的指令或经由操作构件给出的指令,控制发光单元301的发光定时和发光量。支架310是允许闪光灯300支撑其自身的支撑构件。支架310包括用于支撑闪光灯300的热靴连接部的构造。
闪光灯无线电路303经由闪光灯天线单元304与相机100进行无线通信。闪光灯控制单元302经由闪光灯无线电路303和闪光灯天线单元304从相机100接收用于控制发光定时和发光量的信息(指令)。
尽管对相机100与闪光灯300之间的无线通信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使用利用2.4GHz频带的无线电无线通信。在下文中,将描述被构造为使得相机100和闪光灯300可以进行无线通信的摄像系统的操作。
图6是与由相机微计算机104实现的发光控制方法中的选择处理有关的流程图。可以在识别到拍摄开始指令之前的任何定时执行该处理。
在步骤S101中,相机微计算机104确定要进行正常的前帘或后帘同步发光控制。前帘同步发光控制是用于紧接在快门前帘完全打开之后使闪光灯发光的闪光灯同步发光控制。后帘同步发光控制是用于紧接在快门后帘行进之前使闪光灯发光的闪光灯同步发光控制。
在前帘同步拍摄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中将前帘同步拍摄登记为相机微计算机104中的方法,并且结束拍摄方法选择。
如果在步骤S101中选择了后帘同步发光控制,则相机微计算机104在步骤S103中确认拍摄方法。具体地,相机微计算机104检查所设置的拍摄模式是B门拍摄模式,还是其他拍摄模式,在B门拍摄模式中,进行曝光时段不确定的拍摄。B门模式以外的拍摄模式统称为正常拍摄模式。
在步骤S104中,将B门拍摄和后帘同步发光控制登记在相机微计算机104中,并且结束拍摄方法选择。在步骤S105中,将正常拍摄中的后帘同步发光控制登记在相机微计算机104中,并且结束拍摄方法选择。
B门拍摄期间的后帘同步发光控制
接下来,将参照图7中的流程图描述当相机100的拍摄模式为B门模式并且闪光灯300要进行后帘同步发光时(当选择步骤S104时)进行的相机100和闪光灯300的操作。在后帘同步发光控制中,需要紧接在完成拍摄之前使闪光灯300发光。如上所述,在B门模式下,用户可以在任何定时完成拍摄,因此相机微计算机104无法预先得知完成拍摄的定时。因此,无法进行自动光调整,并且假定用户在B门拍摄之前手动设置了诸如发光量、光圈值和ISO感光度的所有内容。
另外,如图1所示,假定拍摄是闪光灯同步拍摄,其中相机100和闪光灯300处于一对一关系,并且相机100和闪光灯300已通过已知的无线配对预先相互登记为通信伙伴。
当接通相机100的电源并且将相机100设置为闪光灯发光模式时,相机100的相机微计算机104控制无线电路107,通过分配无线电频率来扫描信道,并且搜索作为通信伙伴的闪光灯300。当接通闪光灯300的电源时,闪光灯300与相机100类似地控制闪光灯无线电路303,设置要使用的信道,并且被设置为可以响应来自相机100的搜索的状态。
当相机100通过搜索找到闪光灯300时,相机100通过开始周期性发出信标包(信标信号)来启动作为网络协调器的网络。闪光灯300扮演网络设备的角色,并且可以作为相机100的通信伙伴通过链接来随时进行通信。
以这种方式,在激活由相机100和闪光灯300组成的系统之后,在步骤S201中,相机100进入等待来自用户的释放操作的状态(等待接通开关SW1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将要由相机100周期性地发出的信标包的间隔设置为诸如100毫秒的相对长的间隔,可以降低闪光灯300的闪光灯无线电路303的接收操作的频率。结果,可以实现闪光灯300的省电。
当在步骤S201中接通开关SW1时,在步骤S202中开始焦点调整操作,并且在步骤S203中进入等待开关SW2接通的状态。当在步骤S203中接通开关SW2时,相机100在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控制下获取闪光灯300的充电状态,因此在步骤S204中,通过与闪光灯300通信获取指示闪光灯300的充电状态的充电完成信息。然后,在步骤S205中,相机100确定是否可以进行闪光灯发光。
如果在步骤S205中可以发光,则在步骤S206中,相机100在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控制下,针对闪光灯300进行对预先设置的发光量的设置和通信。
接下来,在步骤S207中,相机100在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控制下控制光圈207,开始快门102的前帘行进,并通过控制图像传感器101开始累积。
当开始图像传感器101的累积时,在步骤S208中,相机微计算机104开始对无线非通信时间TX1进行计数,无线非通信时间TX1是在不与闪光灯进行通信的状态下经过的时间量。尽管本来要从步骤S206中的光量通知的定时开始进行计数,但是由于与后述的预定时间tα相比时间量较小,因此在此忽略。
在步骤S209中,确定开关SW2的接通状态是否已经解除。如果尚未解除开关SW2的接通状态,则处理进入步骤S210,并且如果已经解除开关SW2的接通状态,则处理进入步骤S214。
在步骤S210中,如果在步骤S208中计数的无线非通信时间TX1为预定时间tα以上,则处理进入步骤S211,而如果小于预定时间tα,则处理返回步骤S209,并且相机微计算机104等待开关SW2的接通状态被解除。预定时间tα(预定时间间隔)被设置为比时间tβ短的时间,时间tβ是如果在预定时间量内闪光灯300未进行无线通信或者没有闪光灯300的操作则转变到省电状态(以下称为“SE状态”)的时间。例如,如果直到闪光灯转变到SE状态时的时间tβ是10分钟,则预定时间tα被设置为9分钟50秒。SE状态是省电状态,在省电状态中,停止闪光灯控制单元302的操作(包括关闭显示单元103和对主电容器充电以累积闪光灯发光所需的电力的操作),并且不接收SE解除操作之外的操作。通过从相机100的无线通信或闪光灯操作单元的操作来解除SE状态。
在步骤S211中,相机100在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控制下向闪光灯300询问充电信息(发送用于阻止向SE模式的转变的阻止信号),使得闪光灯300不转变到SE模式。在步骤S212中,闪光灯300检查其自身的充电状态并将充电完成信息发送至相机100,并且相机接收该信息并确定是否可以进行闪光灯发光。
在步骤S213中,相机微计算机104重置不与闪光灯300通信的无线非通信时间TX1,并再次开始计数,处理返回至步骤S209,并且变成等待开关SW2的接通状态解除的状态。
当在步骤S209中解除了开关SW2的接通状态时,在步骤S214中进行作为发光指令的发光触发通信。在步骤S215中,闪光灯300根据从相机100依次发送的多个发光触发(发光指令信号)当中的首先接收到的发光触发中包括的定时信息,进行发光。
在发光之后,在步骤S216中,相机100在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控制下进行快门102的后帘行进。此后,在步骤S217中,由于对图像传感器101进行了读出控制,因此读出拍摄图像数据,并且完成闪光灯同步拍摄的序列。
图8是以时序图的形式示出图7中的流程图的图。在接通开关SW1之前(在T0或更早),相机100以100毫秒的间隔发出信标包。闪光灯300随之使闪光灯无线电路303以100毫秒的间隔进行接收操作,并进行控制使得信标包总是可以被接收。接收信标包所需的时间是几毫秒,并且当在不是特别需要进行通信的空闲状态下时,在从接收操作结束直到下一接收操作为止的时段,闪光灯侧的闪光灯无线电路303不需要操作,因此可以实现省电。
当开关SW1接通时(T1),相机100在紧接在信标包之后的定时,发送用于向闪光灯300通知开关SW1已经接通的包(相机发送数据的SW1)。另外,改变控制,使得以大约10毫秒的较小间隔发出先前以100毫秒的间隔发送的信标包。通过在释放操作之前和之后这样改变发出信标包的间隔,改善了当开关SW2接下来被接通时(T2)闪光灯300的响应。伴随信标包的间隔变短,闪光灯300的接收操作的定时也被缩短以匹配信标的间隔。因此,代替响应改善,闪光灯无线电路303的操作频率增大,并且功耗增大。
当开关SW2接通时,相机100在紧接在信标包之后的定时,发送用于向闪光灯300通知开关SW2已经接通的包(相机发送数据的SW2)。闪光灯300检查其自身的充电状态,并且如果可以进行闪光灯发射,则闪光灯300通知相机100(闪光灯发送数据的充电完成信息/Ack)。另外,闪光灯300被设置为始终可以接收无线包的状态。
在进入该状态之后,相机100进行用于将预先设置的闪光灯光量传送至闪光灯的光量设置通信。
每当接收到来自相机100的包时,闪光灯300通过发送Ack包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如果即使在相对于所发送的包经过了预定时间量之后也没有从闪光灯300发送任何Ack包,则相机100假定发生了通信错误,并且进行重新发送处理以再次发送相同的包。
在步骤S206中进行光量设置通信之后,闪光灯300进入可以随时接收发光命令包(该发光命令包是用于同步操作的命令包)的状态。即,闪光灯300进入可以进行主发光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同步拍摄的待机状态。
相机100与快门102的前帘行进的开始(T2)一起将图像传感器101控制在累积状态下。图像传感器101的累积开始(T2),并且相机微计算机104开始对与闪光灯不进行无线通信的时间TX1进行计数。
如果要在B门拍摄中进行长时间曝光,则在快门的前帘行进之后,相机与闪光灯之间没有无线通信的时间量增加,并且闪光灯300通常进入SE模式。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相机微计算机104所计数的无线非通信时间TX1,紧接在闪光灯300转变到SE模式之前,将请求充电完成信息的包从相机100发送至闪光灯300。闪光灯以Ack信号(闪光灯充电完成信息)响应相机。直到开关SW2的接通状态被解除,在闪光灯转变到SE模式之前,相机100反复向闪光灯300发送请求充电完成信息的信号,并且每当接收到来自相机100的包时,闪光灯300发送Ack包。因此,确保了通信的可靠性。然后,闪光灯300进入始终能够接收的状态(重复从T3到T4的时段直到到达T5)。
当开关SW2的接通状态被解除时(T5),相机100将作为发光触发的多个发光命令包依次发送至闪光灯300(相机发送数据的发光命令)。
只要可以接收多个发光命令包中的任何一个,闪光灯300就进行主发光。当接收到任何一个发光命令包时,不再需要接收剩余的发光命令包,因此闪光灯300结束接收操作。
相机微计算机104基于使用最后发送给闪光灯300的发光命令通知的发光定时使闪光灯300发光,通过快门控制单元106使快门102的后帘行进,并且结束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注意,由于在闪光灯300发光之后可靠地结束了曝光,因此也可以在从闪光灯300接收到发光完成响应之后,开始后帘的行进。
然后,与后帘在快门102中行进的完成一起,将图像传感器101从累积状态控制到读出状态,并且开始读出图像数据。同时,用于通知序列已经结束的包被发送到闪光灯300(相机发送数据的序列的结束)。当闪光灯300已经接收到发光命令包并且正常发光时,闪光灯300进行通信以将其传送到相机100(闪光灯发送数据的正常发光/Ack)。相机100确定刚拍摄的图像是在正常的闪光灯发光期间获得的拍摄图像,将该确定附加到文件作为关于拍摄条件的信息,并在记录图像时存储所得到的文件。相反,如果没有正常进行闪光灯拍摄,则将指示该事实的信息附加到图像文件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像文件。
当以这种方式结束拍摄序列时,相机100和闪光灯300返回等待开关SW1接通的空闲状态。即,相机100再次以100毫秒的间隔周期性地发出信标包,并且闪光灯300使闪光灯无线电路303相应地以100毫秒的间隔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后帘同步发光和B门拍摄进行长时间曝光时,在直到开关SW2的接通状态被解除为止的时段中,周期性地进行无线通信,直到转变到SE模式为止。因此,可以阻止闪光灯转变到SE模式。
例如,如果闪光灯在进入SE省电模式时尝试使用后帘同步发光来发光,则在无线通信不稳定的环境中,无法立即重新开始通信,并且可能错过发光的定时。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阻止了向SE模式的转变,因此可以避免这种发光控制失败的情况。无线通信不稳定的环境例如是在周围区域存在诸如智能电话的多个无线通信设备并且无线通信混乱的环境等。另外,由于在SE模式下停止主电容器的充电,因此,如果紧接在发光之前从SE模式返回,则主电容器的电荷量减少,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紧接在该返回之后不能以最大光量进行发光。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注意,尽管以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前帘和后帘的机械快门为前提进行了描述,但是前帘也可以由针对各行开始图像传感器的累积的卷帘快门(电子前帘)构成。另选地,还可以使用全局电子快门代替前帘和后帘,在该全局电子快门中,以电子的方式控制累积的开始和结束。
第二实施例
B门拍摄之外的拍摄中的后帘同步发光控制
在第二实施例中,仅相机100(相机微计算机104)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因此省略了与相机100和闪光灯300的构造有关的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9的流程图来描述当相机100的拍摄模式为正常拍摄模式并且通过后帘同步发光控制使闪光灯300发光时(在步骤S105期间)进行的相机100和闪光灯300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描述更容易理解,假定快门速度Tv、光圈、ISO感光度以及闪光灯发光量已经全部被手动确定,来进行描述。然而,也可以使用AE(自动曝光)或闪光灯自动调光系统来对其进行确定。在图9中,通过与图7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用于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操作的步骤,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从步骤S201到步骤S207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207中,当快门102的前帘行进并且开始图像传感器101的累积时,并且在步骤S301中,相机微计算机104开始对曝光时间TX2(对图像传感器101的累积时间进行计数)以及不与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非通信时间TX1进行计数。
在步骤S302中,确定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时间TX2是否小于预定的曝光结束通知时间tγ。曝光结束通知时间tγ是通过从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Tv中减去闪光灯发光时间、无线通信的时间滞后和后帘行进时间(是通过关于预先确定的快门速度Tv,考虑闪光灯发光时间、无线通信的时间滞后和后帘行进时间)而获得的时间量。如果曝光时间TX2小于曝光结束通知时间tγ,则处理进入步骤S210,并且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210至S213的处理类似的处理。然而,在步骤S212中仅重置无线非通信时间TX1,继续对曝光时间TX2进行计数,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302。
另一方面,当曝光时间TX2达到预定的曝光结束通知时间tγ时,处理进入步骤S214,并且进行发光处理。步骤S214及以后的处理是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处理,因此省略其描述。
图10是以时序图的形式示出图9中的流程图的图。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处理部分的描述。
在快门102的前帘开始行进之后,相机微计算机104开始对图像传感器101的曝光时间TX2和无线非通信时间TX1进行计数。
当无线非通信时间TX1达到预定时间tα时,相机100反复向闪光灯300发送用于不进入SE模式的信号,使得在直到曝光时间TX2达到曝光结束通知时间tγ为止的时段中,无线非通信时间TX1不超过闪光灯300转变到SE模式的时间tβ。闪光灯以Ack信号(闪光灯充电完成信息)响应相机,并进入确保通信可靠性并且始终能够进行闪光灯300接收的状态。
当曝光时间TX2达到曝光结束通知时间tγ时,其后的操作是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处理。
如上所述,当通过后帘同步发光实现长时间曝光时,在直到释放开关SW2时的时段中,可以通过在转变到SE模式之前周期性地进行无线通信,来阻止闪光灯转变到SE模式。
在以上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了相机100是主设备而闪光灯300是从设备的无线闪光系统。然而,也可以使用如下无线闪光系统,其中可以将直接附装到相机100的闪光灯控制为主设备,而将闪光灯300控制为从设备。
注意,在以上描述中,描述了无线地控制闪光灯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有线地控制闪光灯的情况。
其他实施例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也可更完整地称为“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的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可以利用通过由所述系统或装置的所述计算机例如读出并执行来自所述存储介质的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控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电路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分开的计算机或分开的处理器的网络,以读出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例如从网络或所述存储介质被提供给计算机。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诸如压缩光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闪存设备以及存储卡等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控制装置,其被构造为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无线通信设备,其被构造为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
控制器,其被构造为控制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以及
计数设备,其被构造为对自进入没有与所述闪光灯进行通信的状态起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
其中,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其中,所述预定时间间隔比所述闪光灯由于持续处于没有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的状态而转变到省电状态之前的时间量短,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经过时间达到所述预定时间间隔而向所述闪光灯发送所述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向所述闪光灯发送发光指令信号,使得所述闪光灯根据结束所述摄像装置的曝光的定时而发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紧接在所述摄像装置使快门后帘行进以结束曝光之前,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向所述闪光灯发送所述发光指令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基于通信时间滞后、所述闪光灯的发光时间以及所述快门后帘的行进时间,向所述闪光灯发送所述发光指令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由用户指示所述摄像装置的曝光的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如果所述摄像装置的拍摄模式为B门拍摄模式,则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向所述闪光灯发送所述信号,直到解除所述摄像装置的快门开关的接通状态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预先设置从所述摄像装置的曝光的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向所述闪光灯发送作为所述信号的询问所述闪光灯的充电状态的信号。
9.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
10.一种闪光灯,其被构造为能够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并且能够响应于从所述控制装置接收的信号而防止转变到省电状态。
11.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对自进入没有与所述闪光灯进行通信的状态起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
使用于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其中,所述预定时间间隔比所述闪光灯由于持续处于没有与控制装置通信的状态而转变到省电状态之前的时间量短,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经过时间达到所述预定时间间隔而向所述闪光灯发送所述信号。
12.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控制闪光灯,使得所述闪光灯与摄像装置的曝光同步地发光,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对自进入没有与所述闪光灯进行通信的状态起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
使用于与所述闪光灯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在从所述摄像装置开始曝光到所述闪光灯发光的时段中,以预定时间间隔向所述闪光灯反复发送信号,以防止所述闪光灯转变到省电状态,
其中,所述预定时间间隔比所述闪光灯由于持续处于没有与控制装置通信的状态而转变到省电状态之前的时间量短,并且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经过时间达到所述预定时间间隔而向所述闪光灯发送所述信号。
CN202011050701.8A 2019-10-01 2020-09-29 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689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1653 2019-10-01
JP2019181653A JP7381278B2 (ja) 2019-10-01 2019-10-01 ストロボ制御装置及び方法、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098A CN112689098A (zh) 2021-04-20
CN112689098B true CN112689098B (zh) 2023-04-07

Family

ID=75162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0701.8A Active CN112689098B (zh) 2019-10-01 2020-09-29 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11709B2 (zh)
JP (1) JP7381278B2 (zh)
CN (1) CN11268909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839A (zh) * 2011-05-10 2012-11-14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105024A (ja) * 2011-11-14 2013-05-30 Canon Inc ストロボ及び無線ストロボ制御システム
CN103491288A (zh) * 2012-06-12 2014-01-01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外部闪光灯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CN105933965A (zh) * 2016-07-05 2016-09-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闪光灯开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50904A1 (en) * 2007-05-29 2008-12-11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photograph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195040B2 (en) * 2009-02-10 2012-06-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flash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247510B2 (ja) 2009-02-10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外部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JP6425413B2 (ja) 2014-04-28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839A (zh) * 2011-05-10 2012-11-14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105024A (ja) * 2011-11-14 2013-05-30 Canon Inc ストロボ及び無線ストロボ制御システム
CN103491288A (zh) * 2012-06-12 2014-01-01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外部闪光灯装置、摄像装置主体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CN105933965A (zh) * 2016-07-05 2016-09-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闪光灯开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56460A (ja) 2021-04-08
US20210099630A1 (en) 2021-04-01
JP7381278B2 (ja) 2023-11-15
CN112689098A (zh) 2021-04-20
US11611709B2 (en) 202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447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camera system
CN110460750B (zh) 闪光灯控制装置和方法、闪光灯、摄像设备以及摄像系统
JP5247510B2 (ja) 通信装置、外部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US10735666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630880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JP2006352723A (ja)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同期方法
JP2011221363A (ja) ストロボ撮影システム、発光制御装置及びストロボ装置
JP6632184B2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150285A (ja) 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692965B2 (ja) 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発光制御装置
CN112689098B (zh) 闪光灯控制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闪光灯和存储介质
US11044413B2 (en)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ed for photographing, control methods therefor, storage media storing control programs therefor,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JP551748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US11310437B2 (en) Contro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JP2013105024A (ja) ストロボ及び無線ストロボ制御システム
US10638053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34460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190313004A1 (en)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for shooting with flash,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8042471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処理方法
JP2013024945A (ja) ストロボ装置、ストロボシステム、撮像システム及び多灯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