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8139A -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8139A
CN112688139A CN202011476105.6A CN202011476105A CN112688139A CN 112688139 A CN112688139 A CN 112688139A CN 202011476105 A CN202011476105 A CN 202011476105A CN 112688139 A CN112688139 A CN 112688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re
exposed
lead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761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正樱
高立萍
陈煜�
郭林茂
陈宇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761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881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88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81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导线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所述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包括:缠绕步骤:将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缠绕到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上;弯折步骤:将所述第二导线未被缠绕的部分裸露线芯向所述第二导线被缠绕的裸露线芯弯折,直至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与所述第二导线未被缠绕的裸露线芯接触,用以形成导线芯;固定步骤:分别夹住所述导线芯的两端,且扭转所述导线芯的一端直至所述导线芯呈绞合状。该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的保证连接后的导线满足长期安全稳定的电气负载运行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线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导线之间的连接,尤其是软线和单股导线之间的连接,常用的方法是先将软线的线芯缠绕到单股导线的线芯上,再用绝缘钳将单股导线未被软线线芯缠绕部分的线芯朝已缠绕好的线芯方向弯曲直至两者接触。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实现导线间的连接,容易出现操作者操作手法不熟练或对各规格单股导线的弯曲力度不熟悉,或者所使用的单股导线材质纯度不够等情况,其中如果单股导线的弯曲程度不够容易造成无法始终固定住缠绕好的软导线的线芯,如果单股导线的弯曲程度过大容易使绝缘钳钳口处的棱刀切伤甚至切断缠绕处的导线,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无法实现长期安全稳定的电气负载运行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的保证连接后的导线满足长期安全稳定的电气负载运行要求。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缠绕步骤:将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缠绕到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上;
弯折步骤:将所述第二导线未被缠绕的部分裸露线芯向所述第二导线被缠绕的裸露线芯弯折,直至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与所述第二导线未被缠绕的裸露线芯接触,用以形成导线芯;
固定步骤:分别夹住所述导线芯的两端,且扭转所述导线芯的一端直至所述导线芯呈绞合状。
优选地,在所述缠绕步骤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从所述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中部朝所述第二导线的未裸露线芯的方向缠绕。
优选地,在缠绕步骤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与所述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朝远离所述第二导线的未裸露线芯的方向缠绕几圈,用以形成回扣。
优选地,在缠绕步骤之前还包括剥线步骤:去除待连接的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的绝缘层,用以露出或增长各自的裸露线芯。
优选地,在所述弯折步骤中,采用对折的方式对所述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进行弯折。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步骤中,需扭转导线芯不少于2.5圈,且不超过3圈。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步骤中,所述导线芯的两端分别采用绝缘钳固定。
优选地,在固定步骤之后还包括封装步骤:将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未裸露线芯的部分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40mm。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56mm。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先将第一导线的线芯缠绕到第一导线的线芯上,以实现导线之间的电连接;再将第一导线未被缠绕的部分线芯向第一导线被缠绕的线芯弯折以形成导线芯,以避免第一导线的线芯头部与第一导线的线芯脱离;最后分别夹住导线芯的两端,扭转导线芯的一端使导线芯呈绞合状,不仅进一步地增大导线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有效地避免第一导线的裸露线芯与第二导线的裸露线芯脱离。该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的保证连接后的导线满足长期安全稳定的电气负载运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导线缠绕在第二导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导线芯形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绞合状的导线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第一导线;2、第二导线;3、导线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缠绕步骤:将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缠绕到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上;
弯折步骤:将第二导线2未被缠绕的部分裸露线芯向第二导线2被缠绕的裸露线芯弯折,直至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与第二导线2未被缠绕的裸露线芯接触,用以形成导线芯3;
固定步骤:分别夹住导线芯3的两端,且扭转导线芯3的一端直至导线芯3呈绞合状;
封装步骤:将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未裸露线芯的部分固定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需要对导线进行缠绕和扭转,第一导线1可为软导线或单股导线,第二导线2为单股导线。即该方法适用于软导线与单股导线之间的连接,也适用于单股导线和单股导线之间的连接。
此外,缠绕步骤能保证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并能提供一定的接触压力,使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不易分离。
此外,弯折步骤能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的接触压力,避免线芯本身存在的弹性使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存在部分分离。
此外,固定步骤能始终使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接触紧密,即便是线芯本身存在的弹性还是外力的作用下,仍可保证连接的紧密型。
其中,如图1所示,用来连接的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40mm,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56mm,相较于目前的导线连接方法不对裸露线芯的长度作要求,可以进一步地保证导线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且能使导线之间的缠绕更为紧密,同时方便了后续弯折和固定步骤。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缠绕步骤中,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从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中部朝第二导线2的未裸露线芯的方向缠绕,以便后续弯折步骤和固定步骤时不会因外力过大伤害第一导线1缠绕在第二导线2上的线芯,使其受损。
可选地,为了保证导线之间的连接更为牢靠,在缠绕步骤之前剥线步骤之后还包括将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与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交叉设置,且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朝远离第二导线2的未裸露线芯的方向缠绕几圈,即先将第一导线1朝需缠绕的反方向缠绕几圈再朝原本需缠绕的方向进行缠绕,用以形成回扣。
其中,如图3所示,在弯折步骤中,采用对折的方式对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进行弯折,可以在保证后续的固定步骤不使导线受损的情况下,使导线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了导线之间的导电性能。
为了形成如图4所示的绞合状的导线芯3,固定步骤中,扭转导线芯3不少于2.5圈,且不超过3圈。扭转圈数过少,导线芯3会因自身存在的弹性缓慢恢复至原始状态,从而无法保证导线之间的接触,影响导电性能,甚至用电安全;扭转圈数过大,导线芯3会因受到的扭转力过大而出现线芯受损甚至断裂的情况,从而使导线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机械强度减少,无法长期使用,同时也会使用电出现危险性。
为了保证扭转效果,在弯折步骤和固定步骤中,均可采用绝缘钳进行操作,避免线芯过于尖锐划伤工作人员,且因为部分线芯过细或粗,直接用手的话操作较为不便。
此外,封装步骤可以进一步地将保持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之间的接触压力,避免拉动其中一根使容易造成导线芯3与之接触处断裂,影响用电。
该方法操作简单,即使是新手,也能迅速掌握;其次导线之间的接触紧密牢固,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可靠,满足了电气负载长期运行的安全要求。
示例性地,为了证明该方法所得到的效果优良,进行了公式计算。
(1)在缠绕步骤中,当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缠绕紧密时,假设被缠绕的长度H=10㎜,表面接触率n为70%,第二导线2横截面积S2=πR2,被缠绕的接触面积为:
S缠绕=S表面积×n=2πRH×70﹪=7πR
当R﹤7时,S缠绕=7πR﹥πR2,即被缠绕的接触面积超过了第二导线2的横截面积。
而通常第二导线2的横截面积一般没有超过6㎜2,即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直径D=2πR≤2.73㎜。因此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直径越大,接触面积就越大。
(2)在弯折步骤中,假设第二导线2的横截面积1.0㎜2,其裸露线芯的直径D=1.13㎜为例,被缠绕的接触面积:
S缠绕=πDH×70﹪=π×1.13×10×70﹪=24.8㎜2
第二导线2弯曲后第二导线2与第一导线1缠绕部分与第二导线2未被缠绕部分的裸露线芯之间的接触面积S夹面可等效为一个长10㎜,宽不小于0.1㎜的长方形面积:
S夹面=10×0.1×70﹪=0.7㎜2
即第二导线2和第一导线1的总接触面积S=S缠绕+S夹面=24.8+0.7=25.5㎜2,其远大于第二导线2本体的横截面积。
(3)在固定步骤中,假设第一导线1完全缠绕在第二导线2上,且导线芯3呈如图4所示的完全铰合状,可将第二导线2与第一导线1缠绕部分与第二导线2未被缠绕部分的裸露线芯之间的接触面积等效为两个长10㎜,宽不小于0.1㎜长方形面积S夹面
S夹面=10×0.1×70﹪×2=1.4㎜2
固定步骤后的接触面积不仅大于导线本体的横截面积,还远大于只进行弯折后的接触面积。其次可知若采用的导线横截面积越大,其所得的接触面积也越大。
根据导线允许的载流量,即在40OC的环境,导线的横截面积为25.5㎜2,可承载109A电流,导线的横截面积为1.4㎜2,可承载15A电流,横截面积越大的导线所能承载的电流越大。
同时基于某些地区会采用1-2A/㎜2的经济电流密度,即导线的横截面积为25.5㎜2时能承载25--50A以上的电流;导线的横截面积为1.4㎜2时能承载1.4-2.8A以上电流。故即便是处在超过导线本体的载流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连接的导线也能满足所需的额定功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在缠绕步骤之前增加了剥线步骤,当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本身的裸露线芯长度未达到要求时,通过剥线步骤以满足对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各自的裸露线芯长度要求,即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40mm,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56mm。
剥线步骤:去除待连接的第一导线1和第二导线2的绝缘层,用以露出或增长各自的裸露线芯。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缠绕步骤:将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缠绕到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上;
弯折步骤:将所述第二导线(2)未被缠绕的部分裸露线芯向所述第二导线(2)被缠绕的裸露线芯弯折,直至所述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与所述第二导线(2)未被缠绕的裸露线芯接触,用以形成导线芯(3);
固定步骤:分别夹住所述导线芯(3)的两端,且扭转所述导线芯(3)的一端直至所述导线芯(3)呈绞合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缠绕步骤中,所述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从所述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中部朝所述第二导线(2)的未裸露线芯的方向缠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缠绕步骤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与所述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朝远离所述第二导线(2)的未裸露线芯的方向缠绕几圈,用以形成回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缠绕步骤之前还包括剥线步骤:去除待连接的所述第一导线(1)和所述第二导线(2)的绝缘层,用以露出或增长各自的裸露线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折步骤中,采用对折的方式对所述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进行弯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步骤中,需扭转导线芯(3)不少于2.5圈,且不超过3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步骤中,所述导线芯(3)的两端分别采用绝缘钳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步骤之后还包括封装步骤:将所述第一导线(1)和所述第二导线(2)未裸露线芯的部分固定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1)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40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2)的裸露线芯长度不小于56mm。
CN202011476105.6A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Pending CN1126881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6105.6A CN112688139A (zh)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76105.6A CN112688139A (zh)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8139A true CN112688139A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4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76105.6A Pending CN112688139A (zh) 2020-12-14 2020-12-14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8813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8763A (zh) * 2021-04-21 2021-07-27 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软电缆与线鼻子的套接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2285A (zh) * 2005-12-07 2008-12-10 吉诺·托内洛 用于互联电缆的方法
CN104505690A (zh) * 2014-12-24 2015-04-08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橡套拖拽电缆对接工艺
CN108879118A (zh) * 2018-08-13 2018-11-23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监控组件及电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2285A (zh) * 2005-12-07 2008-12-10 吉诺·托内洛 用于互联电缆的方法
CN104505690A (zh) * 2014-12-24 2015-04-08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橡套拖拽电缆对接工艺
CN108879118A (zh) * 2018-08-13 2018-11-23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监控组件及电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8763A (zh) * 2021-04-21 2021-07-27 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软电缆与线鼻子的套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3182A (zh) 具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EP2565987A1 (en) Terminal structure and terminal member of superconducting cable conductor
CN112688139A (zh) 一种导线之间连接的方法
EP1796215B1 (en)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electric cables
CN209418777U (zh) 一种铜铝导线连接结构
CN214473476U (zh) 一种自收紧式试验短接线
CN201307642Y (zh) 带接触装置的汇流夹与电器接线端的配合结构
CN217506916U (zh) 一种单芯硅橡胶绝缘高压电机引接线
JP7465967B2 (ja) アルミニウムケーブルと端子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車両
JP3711261B2 (ja) 差込プラグ
JPH05326109A (ja) ヒータ
CN217009784U (zh) 一种用于电线的后接头连接杆
CN217361334U (zh) 一种具有新型引线结构的变压器
WO2010122484A1 (en) Dead end connector
CN218159937U (zh) 箔式线圈、三相变压器
CN206340693U (zh) 一种汽车带夹电瓶搭火装置
CN214314460U (zh) 预绞式双绝缘线夹
CN211507164U (zh) 一种注塑机机械手专用拖链电缆
CN215770617U (zh) 一种绝缘柔性强度高的电力电缆
CN219873969U (zh) Ccs采样总成及电池包
CN220067028U (zh) 电机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JP2020503693A (ja) サーマルプロテクタ
CN111933431B (zh) 轴向分裂式变压器线圈结构、低压线圈引出结构及变压器
CN117690711A (zh) 高压连接系统及具有该高压连接系统的干式变压器
CN215265869U (zh) 一种能够缓解应力的变压器导电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