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8633B -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8633B
CN112658633B CN202011448265.XA CN202011448265A CN112658633B CN 112658633 B CN112658633 B CN 112658633B CN 202011448265 A CN202011448265 A CN 202011448265A CN 112658633 B CN112658633 B CN 112658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rotating
milling cutter
positioning
turn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82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8633A (zh
Inventor
王立峰
孙汝刚
邹宗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ji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ji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ji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ji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82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58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58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8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8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8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chine Tool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铣刀加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包括工作台、转动安装于工作台上的第三转盘、固定于第三转盘上的若干个准座和用于驱动第三转盘旋转的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组件和夹紧组件;旋转组件包括第一转盘和第四驱动件,第一转盘转动安装于工作台上;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二转盘、夹紧块和定位块,第一安装架固定于第一转盘上,第二转盘转动安装于第一安装架上;定位块固定设置于第一转盘上;第二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旋轨道;夹紧块的下表面开设有螺旋槽,第一螺旋轨道与螺旋槽滑移配合;夹紧块的一端穿过定位块,夹紧块与定位块滑移配合。本申请能够提高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铣刀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背景技术
铣刀是用于铣削加工的、具有一个或多个刀齿的旋转刀具,主要用于在铣床上加工平面、台阶、沟槽、成形表面和切断工件等,在对工件或器具进行切削的时候为了能够对切削精度进行有效控制,一般会在铣刀或钻头上套设定位环。
相关技术中CN210452658U公开了一种铣刀自动上环装置,包括上环机主机,所述上环机主机上设置有用于转运铣刀工件的转盘,转盘上设置有可更换的准座,转盘上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中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准座通过固定件设置在转盘上,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在准座上的固定插块和插设于固定插块、固定槽上的定位插片。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缺陷:当工作人员更换准座时,需要先解除固定件对准座的固定作用,从而将安装于转盘上的准座拆卸下来,然后通过紧固件将另一种准座通过紧固件安装于转盘上,由于准座的数量过多,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包括工作台、转动安装于所述工作台上的第三转盘、固定于所述第三转盘上的若干个准座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转盘旋转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组件和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用于夹紧所述第三转盘;
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一转盘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一转盘转动安装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盘旋转;
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二转盘、若干个夹紧块和若干个定位块,所述第一安装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盘上,所述第二转盘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上;若干个所述定位块均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盘上;所述第二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旋轨道;若干个所述夹紧块的下表面均开设有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轨道与所述螺旋槽滑移配合;所述夹紧块上固定设置有滑移部,所述夹紧块远离所述第三转盘的一端穿过所述定位块,所述夹紧块与所述定位块滑移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准座时,通过旋转第二转盘,第二转盘带动第一螺旋轨道旋转,第一螺旋轨道带动若干个夹紧块旋转,以使若干个夹紧块均朝向远离第三转盘的方向滑移,从而解除若干个夹紧块对第三转盘的夹紧作用,工作人员通过将原来的第三转盘拆卸下来,从而同时将若干个准座拆卸下来;让后将新的第三转盘放置于第二转盘的上表面,通过旋转第二转盘,第二转盘带动第一螺旋轨道旋转,第一螺旋轨道带动若干个夹紧块旋转,以使若干个夹紧块均朝向靠近新的第三转盘的方向滑移,从而进新的第三转盘固定于第二转盘的上表面,进而完成所有的准座的更换,相比于背景技术,提高了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上的锥齿轮和用于驱动所述锥齿轮旋转的第五驱动件;所述第二转盘上开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锥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五驱动件驱动锥齿轮旋转,第五锥齿轮带动第二转盘旋转,从而解除若干个夹紧块对第三转盘的夹紧作用,相比于人工手动旋转第二转盘,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固定块和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底端与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的顶端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转盘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轴承减小了第一旋转轴的顶端与第一旋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以使第二转盘易于绕第一旋转轴旋转。
可选的,所述定位块靠近所述第二转盘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对第二转盘侧壁进行定位的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转盘的侧壁抵接于第一弧形槽的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槽增大了定位块与第二转盘之间的接触面积,若干个定位块对第二转盘有定位作用,以使第二转盘在若干个定位块之间稳定的旋转。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上表面开设有盘定位孔,所述第一转盘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所述第一旋转块与所述盘定位孔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旋转块与所述定位柱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柱上表面的盘定位孔对第一旋转块有定位作用,以使第一旋转块在盘定位孔内稳定的旋转,从而增加了第一转盘旋转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定位柱的顶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旋转块的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柱不仅对第二旋转块有向上的支撑作用,而且对第二旋转块有定位作用,增加了第一转盘旋转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旋转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定位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旋转块的下表面穿设有第四螺栓,所述第四螺栓与所述固定块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对固定块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将固定块安装于第一转盘上的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定位柱上固定设置有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上穿设有第三螺栓,所述第三螺栓与所述工作台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螺栓将第一环形部固定于工作台的上表面,从而将定位柱固定于工作台的上表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定位柱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准座时,通过旋转第二转盘,第二转盘带动第一螺旋轨道旋转,第一螺旋轨道带动若干个夹紧块旋转,以使若干个夹紧块均朝向远离第三转盘的方向滑移,从而解除若干个夹紧块对第三转盘的夹紧作用,工作人员通过将原来的第三转盘拆卸下来,从而同时将若干个准座拆卸下来;让后将新的第三转盘放置于第二转盘的上表面,通过旋转第二转盘,第二转盘带动第一螺旋轨道旋转,第一螺旋轨道带动若干个夹紧块旋转,以使若干个夹紧块均朝向靠近新的第三转盘的方向滑移,从而进新的第三转盘固定于第二转盘的上表面,进而完成所有的准座的更换,相比于背景技术,提高了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
2.通过第五驱动件驱动锥齿轮旋转,第五锥齿轮带动第二转盘旋转,从而解除若干个夹紧块对第三转盘的夹紧作用,相比于人工手动旋转第二转盘,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更换准座的效率;
3.定位槽对固定块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将固定块安装于第一转盘上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铣刀自动套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位柱的半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夹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送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工作台;11、空腔;12、第一支撑脚;2、进料机构;21、第一支撑板;211、第一固定部;212、第一螺栓;22、第一主动轴;23、第一从动轴;24、第一传送带;25、第一电机;26、第一放置盘;261、第一放置孔;3、第一传送机构;31、滑移组件;311、导向板;3111、第一安装块;3112、第一轴承;312、丝杆;313、滑移块;3131、承载部;314、第二电机;315、导向杆;32、升降组件;321、第一气缸;3211、驱动块;322、气动夹爪;33、支撑杆;331、第一安装部;332、第二螺栓;4、旋转机构;41、旋转组件;411、第一转盘;4111、第一旋转块;4112、第二旋转块;41121、定位槽;4113、第四螺栓;412、第三电机;42、夹紧组件;421、第一安装架;4211、固定块;4212、第一旋转轴;42121、第二轴承;4213、第一支撑块;422、第二转盘;4221、第一螺旋轨道;4222、齿槽;423、夹紧块;4231、滑移部;4232、螺旋槽;4233、第二弧形槽;424、定位块;4241、第一滑移孔;4242、第一弧形槽;43、第一驱动组件;431、锥齿轮;4311、第二旋转轴;4312、第三轴承;432、第五电机;44、定位柱;441、第一环形部;442、盘定位孔;443、第三螺栓;45、第三转盘;451、第二环形部;452、准座;4521、环定位孔;4522、刀定位孔;5、第二传送机构;51、振动盘;511、容置槽;512、第二螺旋轨道;513、第二支撑脚;52、第二安装架;521、承载块;522、第三支撑块;523、传送块;5231、第一滑槽;5232、第二滑槽;5233、落料孔;5234、第一落料管;52341、第二滑移孔;5235、第二落料管;5236、限位部;52361、第三弧形槽;524、传送轨道;5241、传送槽;53、第二驱动组件;531、第三安装块;5311、第二安装部;5312、第六螺栓;532、第二气缸;5321、推块;54、第一增高架;541、第一增高杆;542、第一增高块;55、第二增高架;551、第二支撑块;552、第二安装块;553、第五螺栓;6、出料机构;61、第二支撑板;611、第二固定部;612、第七螺栓;62、第二主动轴;63、第二从动轴;64、第二传送带;65、第六电机;66、第二放置盘;661、第二放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参照图1,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包括工作台1,安装于工作台1上表面的进料机构2、第一传送机构3、旋转机构4、第二传送机构5和出料机构6以及安装于旋转机构4上的第三转盘45。进料机构2用于将铣刀输送至第一传送机构3,第一传送机构3用于将铣刀输送至旋转机构4,同时第二传送机构5用于将定位环输送至旋转机构4,旋转机构4用于驱动第三转盘45旋转,第一传送机构3将组合后的铣刀与定位环传送至出料机构6,出料机构6将组合好的铣刀与定位环输送至下一个工位。
继续参照图1,工作台1的形状为长方体,工作台1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安装零件的空腔11。工作台1的下表面焊接有四个第一支撑脚12,四个第一支撑脚12的形状均为长方体,四个第一支撑脚12在工作台1的下表面呈矩形阵列分布。
继续参照图1,进料机构2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21、第一主动轴22、第一从动轴23、第一传送带24和第一驱动件。
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支撑板21相互平行,两个第一支撑板21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第一固定部211,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固定部21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第一支撑板21与第一固定部211的下表面均抵接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第一固定部211上穿设有若干个第一螺栓212,若干个第一螺栓212均与工作台1螺纹配合,从而将两个第一支撑板21固定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第一螺栓21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也可以为五个,但凡所设置的数量能将第一支撑板21固定于工作台1上即可。如此设置,通过第一螺栓212将第一固定部211固定于工作台1上表面,从而将第一支撑板21固定于工作台1上表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第一支撑板21的便捷性。
继续参照图1,第一主动轴22和第一从动轴23均穿设于两个第一支撑板21,第一主动轴22与两个第一支撑板21转动连接,第一从动轴23与两个第一支撑板21转动连接。第一传送带24环绕设置在第一主动轴22与第一从动轴2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为第一电机25,第一电机25安装于其中一个第一支撑板21的侧壁,第一电机25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轴22的端部固定连接。
参照图1,第一传送带24的上表面放置有第一放置盘26,第一放置盘26的形状为长方体。第一放置盘26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铣刀的第一放置孔261,若干个第一放置孔261在第一放置盘26的上表面呈矩形阵列分布。如此设置,通过第一电机25驱动第一主动轴22旋转,第一主动轴22驱动第一传送带24旋转,第一传送带24将第一放置盘26沿第一传送带24的长度方向输送至第一传送机构3。
参照图1,工作台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撑杆33,两个支撑杆33的底端均抵接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两个支撑杆33的底端均与工作台1固定连接。第一传送机构3安装于两个支撑杆33的顶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机构3包括滑移组件31和升降组件32,滑移组件31用于驱动升降组件32沿水平方向滑移,升降组件32用于驱动铣刀沿竖直方向滑移。
继续参照图1,两个支撑杆33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两个支撑杆33的长度方向均为竖直方向。为了增加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支撑杆33的便捷性,每个支撑杆33两个相对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第一安装部331,两个第一安装部33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两个第一安装部331的下表面均抵接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每个第一安装部331上均穿设有第二螺栓332,每个第二螺栓332均与工作台1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一安装部331固定于工作台1上,进而将两个支撑杆33的底端固定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
继续参照图1,滑移组件31包括导向板311、丝杆312、滑移块313和第二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板311的形状为长方体,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传送带2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导向板311的下表面抵接于两个支撑杆33的顶端,导向板311的下表面与两个支撑杆33的顶端焊接。导向板311靠近旋转机构4的一侧一体成型有两个第一安装块3111,两个第一安装块311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两个第一安装块3111相互平行。
继续参照图1,两个第一安装块3111上均安装有第一轴承3112,丝杆3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3112插接配合,丝杆312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为第二电机314,第二电机314安装于其中一个第一安装块3111上,第二电机314的输出端与丝杆312的一端固定连接。
继续参照图1,丝杆312穿过滑移块313,丝杆312与滑移块313螺纹配合。通过第二电机314驱动丝杆312旋转,丝杆312驱动滑移块313沿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滑移。为了增加滑移块313滑移的稳定性,滑移块313的侧壁抵接于导向板311的侧壁,导向板311对滑移块313有定位作用,以使滑移块313在滑移的过程中不会绕丝杆312旋转。
继续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增加滑移块313滑移的稳定性,滑移块313上还穿设有导向杆315,滑移块313与导向杆315滑移配合。具体的,导向杆315的形状为圆柱体,导向杆315的长度方向与丝杆312的长度方向相同,导向杆315位于丝杆312的下方。导向杆315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安装块3111,导向杆31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块3111焊接。如此设置,导向杆315和丝杆312对滑移块313有定位作用,以使滑移块313在滑移的过程中不会绕丝杆312旋转。
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32包括第三驱动件和夹持件,第三驱动件为第一气缸321,夹持件为气动夹爪322。具体的,滑移块313靠近旋转机构4的侧壁一体成型有承载部3131,承载部3131的形状为长方体,承载部3131的上表面与滑移块313的上表面齐平。第一气缸321固定于承载部3131的下表面,第一气缸32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气缸321的输出轴的底端固定设置有驱动块3211,气动夹爪322固定于驱动块3211的下表面。如此设置,第一气缸321驱动驱动块3211向下滑移,驱动块3211带动气动夹爪322向下滑移,以使气动夹爪322夹持柱铣刀;第一气缸321驱动驱动块3211向上滑移,驱动块3211带动气动夹爪322向上滑移,气动夹爪322带动铣刀向上滑移;第二电机314驱动丝杆312旋转,丝杆312驱动滑移块313沿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滑移,滑移块313带动第一气缸321沿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滑移,第一气缸321带动气动夹爪322沿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滑移,从而将铣刀输送至旋转机构4的上方。
参照图1和图2,旋转机构4包括旋转组件41、夹紧组件42和第一驱动组件43,旋转组件41安装于工作台1上表面,夹紧组件42安装于旋转组件41上。旋转组件41用于驱动夹紧组件42旋转,第一驱动组件43用于驱动夹紧组件42夹紧第三转盘45。
参照图2和图3,第三转盘45的形状为圆柱体,第三转盘45的上表面的外侧壁一体成型有第二环形部451,第二环形部451的上表面与第三转盘45的上表面齐平,第二环形部45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若干个准座452。在本实施例中,准座452的数量为八个,八个准座452在第三转盘45的上表面沿周向等间距分布。八个准座452的形状均为长方体,每个准座452上均开设有用于对定位环进行定位的环定位孔4521和用于对铣刀进行定位的刀定位孔4522。环定位孔4521位于刀定位孔4522的上方,环定位孔4521的直径大于刀定位孔4522的直径。环定位孔4521的顶端贯穿于准座452的上表面,环定位孔4521的底端与刀定位孔4522的顶端相连通,刀定位孔4522的底端贯穿于准座452的下表面。
继续参照图2和图3,旋转组件41包括第一转盘411和第四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件为第三电机412,第三电机412安装于空腔11内侧壁的上表面。第一转盘411转动安装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第三电机412的输出端与第一转盘4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四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转盘411旋转。
参照图3,为了增加第一转盘411旋转的稳定性,工作台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定位柱44,定位柱44的形状为长方体,定位柱44的水平截面为圆柱。定位柱44的侧壁一体成型有第一环形部441,第一环形部441上穿设有四个第三螺栓443,四个第三螺栓443均与工作台1螺纹配合,从而定位柱44固定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
继续参照图3,定位柱44的顶端开设有用于对第一转盘411进行定位的盘定位孔442。第一转盘41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旋转块4111和第二旋转块4112,第一旋转块4111于第二旋转块4112的下方。第一旋转块4111和第二旋转块4112的形状均为圆柱体,第一旋转块4111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块4112的直径,第一旋转块4111与第二旋转块4112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旋转块4111与盘定位孔442插接配合,且第一旋转块4111与定位柱44转动连接,第一旋转块4111的底端抵接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第二旋转块4112的下表面抵接于定位柱44的上表面。第四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旋转块41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四电机驱动第一旋转块4111旋转,定位柱44对第一旋转块4111有定位作用,增加了第一旋转块4111旋转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组件42包括第一安装架421、第二转盘422、若干个夹紧块423和若干个定位块4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421固定于第一转盘411的上表面,第二转盘422转动安装于第一安装架421上。夹紧块423和定位块424的数量均为四个,夹紧块423与定位块424一一对应。具体的,四个定位块424均焊接于第一转盘411的上表面,四个定位块424在第一转盘411的上表面沿周向等间距分布。第二转盘422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旋轨道4221。四个夹紧块423的下表面均开设有螺旋槽4232,第一螺旋轨道4221与螺旋槽4232滑移配合。每个夹紧块423朝向定位块424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滑移部4231,滑移部4231的形状为圆柱体。每个定位块424上均开设有供滑移部4231穿过的第一滑移孔4241,滑移部4231远离夹持块的一端穿过定位块424上的定位孔,滑移部4231与定位块424滑移配合。如此设置,可以通过旋转第二转盘422,第二转盘422带动第一螺旋轨道4221旋转,第一螺旋轨道4221带动四个夹持块沿滑移部4231的长度方向滑移,以使四个夹持块朝向第二转盘422的圆心位置滑移,从而使四个夹持块实现对第三转盘45的夹紧作用。
参照图3和图5,第一安装架421包括固定块4211和第一旋转轴4212,固定块4211的形状为长方体,固定块4211的水平截面为矩形。第一旋转轴4212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旋转轴4212的底端与固定块4211的上表面焊接,第一旋转轴4212的顶端通过第二轴承42121与第二转盘422转动连接。
参照图2和图3,为了增加第一安装架421固定于第一转盘411上的稳定性,第二旋转块4112的上表面开设有用于对固定块4211进行定位的定位槽41121,定位槽41121的两端均呈开口设置。固定块4211的下表面抵接于定位槽41121的槽底,固定块4211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分别抵接于定位槽41121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第二旋转块4112的下表面穿设有四个第四螺栓4113,四个第四螺栓4113均与固定块4211螺纹配合,从而将固定块4211固定于第二旋转块4112的上表面,进而将安装架固定于第一转盘411的上表面。
参照图2,为了增加第二转盘422旋转的稳定性,四个定位块424的内侧壁均开设有用于对第二转盘422进行定位的第一弧形槽4242,第二转盘422的侧壁与第一弧形槽4242卡接配合。如此设置,四个定位块424对第二转盘422有定位作用,以使第二转盘422在四个定位块424之间稳定的旋转。
继续参照图2,为了限制四个夹紧块423在滑移的过程中与第二转盘422相互脱离,第一螺旋轨道4221与螺旋槽4232的截面均为梯形,第一螺旋轨道4221上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一螺旋轨道4221下表面的面积。第一螺旋轨道4221和第二转盘422对四个夹紧块423均有夹持作用,增加了四个夹紧块423滑移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4,为了增加三个夹紧块423对第三转盘45的夹持力,三个夹紧块423朝向第三转盘45的侧壁均开设与第三转盘45的侧壁卡接配合的第二弧形槽4233,第二弧形槽4233增大了三个夹紧块423与第三转盘45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三个夹紧块423对第三转盘45的夹紧作用。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43包括锥齿轮431和第五驱动件,第五驱动件为第五电机432。锥齿轮431转动安装于第一安装架421上,第五电机432用于驱动锥齿轮431旋转,第二转盘422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个与锥齿轮431相互啮合的齿槽4222,若干个齿槽4222在第二转盘422的下表面沿周向等间距分布。
参照图3和图5,具体的,第一安装架421还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块4213,两个第一支撑块4213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两个第一支撑块4213的下表面均与固定块4211的上表面焊接。锥齿轮431的中心穿设有第二旋转轴4311,锥齿轮431与第二旋转轴4311固定连接,第二旋转轴4311的两端均通过第三轴承4312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块4213转动连接。第五电机432安装于其中一个第一支撑块4213上,第五电机432的输出轴与第二旋转轴4311的端部固定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五电机432驱动第二旋转轴4311旋转,第二旋转轴4311带动锥齿轮431旋转,锥齿轮431带动第二转盘422旋转,相比于人工手动驱动第二转盘422旋转,更加省时省力。
参照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送机构5包括振动盘51、第二安装架52和固定于第二安装架52上的第二驱动组件53。放置于振动盘51内的定位进过振动盘51的振动作用传送至第二安装架52上后,驱动钻进用于将第二安装架52上的定位环输送至准座452的环定位孔4521内。
参照图5,为了增加振动盘51和第二安装架52的高度,工作台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增高架54和第二增高架55,振动盘51安装于第一增高架54上,第二安装架52安装于第二增高架55上。
继续参照图5,具体的,第一增高架54包括四根第一增高杆541和第一增高块542,四根第一增高杆541和第一增高块542的形状均为圆柱体,第一增高杆541和第一增高块542的轴线方向均为竖直方向。四根第一增高杆541的顶端均与第一增高块542的下表面焊接,四根第一增高杆541的底端均与工作台1的上表面焊接。
继续参照图5,振动盘51的形状为圆柱体,振动盘51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振动盘51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三个第二支撑脚513,三个第二支撑的形状均为圆柱体,三个第二支撑脚513的底端均与第一增高块542的上表面焊接。振动盘51的顶部开设有容置槽511,容置槽511的内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螺旋轨道512,第二螺旋轨道512沿竖直方向呈螺旋式上升。第二螺旋轨道512远离容置槽511内侧壁一侧的高度高于第二螺旋轨道512靠近容置槽511内侧壁一侧的高度,以使定位环在第二螺旋轨道512上运动的过程中不易从第二螺旋轨道512上滑落至容置槽511的槽底。
继续参照图5,第二增高架55包括第二安装块552和两个第二支撑块551,第二安装块552和第二支撑块55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两个第二支撑块551相互平行,两个第二支撑块551均与第二安装块552相互垂直,两个第二支撑块551的下表面均焊接于第二安装块552的上表面。第二安装块552上穿设有四个第五螺栓553,四个第五螺栓553均与工作台1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二安装块552固定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进而将第二增高架55固定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第二增高架55的便捷性。
继续参照图5,第二安装架52包括承载块521、两个第三支撑块522和传送块523,承载块521、第三支撑块522和传送块523的形状均为长方体。承载块521的下表面焊接于两个第二支撑块551的顶端,两个第三支撑块522的底端焊接于承载块521的上表面,两个第三支撑块522相互平行,传送块523的下表面焊接于两个第三支撑块522的顶端。
继续参照图5,传送块52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5231和第二滑槽5232,第一滑槽5231与第二滑槽523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滑槽5231靠近振动盘51的一端呈开口设置,第一滑槽5231远离振动盘51的一端与第二滑槽5232向连通。
继续参照图5,为了使振动盘51内的定位环传送至第一滑槽5231内,传送块523朝向振动盘51的侧壁固定有传送轨道524,传送轨道524远离传送块523的一端穿过振动盘51的侧壁并与振动盘51的第二螺旋轨道512的顶端固定连接。传送轨道524的上表面开设有传送槽5241,传送槽5241,传送槽5241的两端均呈开口设置,传送槽5241朝向传送块523的一端与第一滑槽5231相连通,传送槽5241朝向振动盘51的一端与第二螺旋轨道512的顶端相连通。
参照图5和图6,第二滑槽5232远离第一传送机构3的一端呈开口设置,第二滑槽5232靠近第一传送机构3的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部5236,限位部5236朝向第二滑槽5232的侧壁开设有与定位环的侧壁卡接配合的第三弧形槽52361。第二滑槽5232靠近第一传送机构3的一端的槽底开设有落料孔5233,传送块523的下表面焊接有第一落料管5234,第一落料管5234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落料管5234的两端均呈开口设置,第一落料管5234的顶端与落料孔5233相连通,第一落料管5234的底端呈开口设置。
参照图6,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三转盘45拆卸下来进行更换,第一落料管5234的底端开设有第二滑移孔52341,第二滑移孔52341内滑移配合有第二落料管5235,第一落料管5234的底端与第二落料管5235的顶端相连通,第二落料管5235的底端呈开口设置。如此设置,当工作人员拆卸第三转盘45时,解除夹紧组件42对第三转盘45的夹紧作用,向上滑移第二落料管5235,便于从第二转盘422上拆卸掉第三转盘45。
参照图5,第二驱动组件53包括第三安装块531和第六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块531的形状为长方体,第三安装块531两个相对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第二安装部5311,两个第二安装部531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第三安装块531的下表面与两个第二安装部5311的下表面齐平,第三安装块531的下表面抵接于承载块521的上表面,每个第二安装部5311上均穿设有第六螺栓5312,两个第六螺栓5312均与承载块521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三安装块531固定于承载块521的上表面。
继续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驱动件为第二气缸532,第二气缸532固定于第三安装块531,第二气缸532的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设置有推块5321,推块5321的形状为长方体,推块5321与第二滑槽5232滑移配合。如此设置,第二气缸532可以驱动推块5321在第二滑槽5232内滑移。
参照图7,出料机构6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61、第二主动轴62、第二从动轴63、第二传送带64和第七驱动件。
继续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撑板61相互平行,两个第二支撑板61的侧壁均一体成型有第二固定部611,第二支撑板61和第二固定部611的形状均为长方体。第二支撑板61与第二固定部611的下表面均抵接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第二固定部611上穿设有若干个第七螺栓612,若干个第七螺栓612均与工作台1螺纹配合,从而将两个第二支撑板61固定于工作台1的上表面。第七螺栓61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也可以为五个,但凡所设置的数量能将第二支撑板61固定于工作台1上即可。如此设置,通过第七螺栓612将第二固定部611固定于工作台1上表面,从而将第二支撑板61固定于工作台1上表面,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和拆卸第二支撑板61的便捷性。
继续参照图7,第二主动轴62和第二从动轴63均穿设于两个第二支撑板61,第二主动轴62与两个第二支撑板61转动连接,第二从动轴63与两个第二支撑板61转动连接。第二传送带64环绕设置在第二主动轴62与第二从动轴6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驱动件为第六电机65,第六电机65安装于其中一个第二支撑板61的侧壁,第六电机65的输出轴与第二主动轴62的端部固定连接。
继续参照图7,第二传送带64的上表面放置有第二放置盘66,第二放置盘66的形状为长方体。第二放置盘66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放置铣刀的第二放置孔661,若干个第二放置孔661在第二放置盘66的上表面呈矩形阵列分布。如此设置,通过第六电机65驱动第二主动轴62旋转,第二主动轴62驱动第二传送带64旋转,第二传送带64将第二放置盘66沿第二传送带64的长度方向输送至下一个工序。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铣刀自动套环装置的工作过程:
工作人员将若干个定位环放置于振动盘51的容置槽511内,通过振动盘51的振动作用将定位环输送至传送轨道524上表面的传送槽5241内,然后传送至第一滑槽5231内,通过第二气缸532驱动推块5321在第二滑槽5232内滑移,推块5321推动定位环在第二滑槽5232内滑移,以使定位环滑移至传送块523靠近第三转盘45的一端,定位环依次经过落料孔5233、第一落料管5234、第二落料管5235传送至环定位孔4521内;
第三电机412驱动第一转盘411旋转,第一转盘411驱动第二转盘422旋转,第二转盘422驱动第三转盘45旋转,第三转盘45驱动准座452旋转,以使定位环旋转至靠近第一传送机构3的一侧;
工作人员同时将若干个铣刀分别放置于第一放置盘26上的若干个第一放置孔261内;第一电机25驱动主动轴旋转,主动轴驱动第一传送带24旋转,第一传送带24驱动第一放置盘26旋转,从而将铣刀传送至导向板311的一端;
第二电机314驱动丝杆312旋转,丝杆312驱动滑移块313沿导向板311的长度方向滑移,以使滑移块313滑移至铣刀的上方,通过第一气缸321驱动气动夹爪322向下滑移,气动夹爪322将铣刀夹紧,第一气缸321驱动气动夹爪322向上滑移;第二电机314驱动丝杆312旋转,丝杆312驱动滑移块313沿丝杆312的长度方向滑移,以使气动夹爪322滑移至定位环的正上方;
第一气缸321驱动气动夹爪322向下滑移,气动夹爪322驱动铣刀向下滑移,从而将铣刀插设与定位环上;第一气缸321驱动气动夹爪322向上滑移,第二电机314驱动丝杆312旋转,丝杆312驱动滑移块313朝向出料机构6的方向滑移,滑移块313驱动第一气缸321朝向出料机构6的方向滑移,第一气缸321驱动气动夹爪322朝向出料机构6的方向滑移,以使气动夹爪322滑移至第二传送带64的上方;
第一气缸321驱动气动夹爪322向下滑移,以使安装有定位环的铣刀与第二放置上的第二放置孔661插接配合,然后解除气动夹爪322对铣刀的夹紧作用;
第六电机65驱动第二主动轴62旋转,第二主动轴62驱动第二传送带64旋转,第二传送带64驱动第二放置盘66沿第二传送带64的长度方向输送,从而将加工完毕后的铣刀和定位环传送至下一个工序。
第三转盘的更换原理为:
当工作人员更换第三转盘45的时候,通过第五电机432驱动锥齿轮431旋转,锥齿轮431带动第二转盘422旋转,第二转盘422带动第一螺旋轨道4221旋转,第一螺旋轨道4221同时驱动三个夹紧块423分别朝向远离第三转盘45圆心的方向滑移,解除三个夹紧块423对第三转盘45的夹紧作用;向上滑移第二落料管5235,以使第二落料管5235的底端向上滑移,将第三转盘45从三个夹紧块423之间取出;然后将用于加工另一种型号的第三转盘45放置于第二转盘422的上表面,通过第五电机432驱动锥齿轮431旋转,锥齿轮431带动第二转盘422旋转,第二转盘422带动第一螺旋轨道4221旋转,第一螺旋轨道4221同时驱动三个夹紧块423分别朝向远离第三转盘45圆心的方向滑移,以使三个夹紧块423对另一种型号的第三转盘45夹紧,从而完成对第三转盘45的更换,同时完成对若干个准座452的更换;相比于背景技术,提高了工作人员更换准座452的效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安装于工作台(1)上表面的进料机构(2)、第一传送机构(3)、旋转机构(4)、第二传送机构(5)和出料机构(6)、安装于旋转机构(4)上的第三转盘(45)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三转盘(45)上的若干个准座(452);所述进料机构(2)用于将铣刀输送至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用于将铣刀输送至所述旋转机构(4),同时所述第二传送机构(5)用于将定位环输送至所述旋转机构(4),所述旋转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转盘(45)旋转,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将组合后的铣刀与定位环传送至所述出料机构(6),所述出料机构(6)将组合好的铣刀与定位环输送至下一个工位;
所述旋转机构(4)包括旋转组件(41)和夹紧组件(42),所述夹紧组件(42)用于夹紧所述第三转盘(45);所述旋转组件(41)包括第一转盘(411)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一转盘(411)转动安装于所述工作台(1)上,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盘(411)旋转;
所述夹紧组件(42)包括第一安装架(421)、第二转盘(422)、若干个夹紧块(423)和若干个定位块(424),所述第一安装架(421)固定于所述第一转盘(411)上,所述第二转盘(422)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架(421)上;若干个所述定位块(424)均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盘(411)上;所述第二转盘(422)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旋轨道(4221);若干个所述夹紧块(423)的下表面均开设有螺旋槽(4232),所述第一螺旋轨道(4221)与所述螺旋槽(4232)滑移配合;所述夹紧块(423)上固定设置有滑移部(4231),所述夹紧块(423)远离所述第三转盘(45)的一端穿过所述定位块(424),所述夹紧块(423)与所述定位块(424)滑移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4)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盘(422)旋转的第一驱动组件(43),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3)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架(421)上的锥齿轮(431)和用于驱动所述锥齿轮(431)旋转的第五驱动件;所述第二转盘(422)上开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锥齿轮(431)相互啮合的齿槽(42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421)包括固定块(4211)和第一旋转轴(4212),所述第一旋转轴(4212)的底端与所述固定块(42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4212)的顶端通过第二轴承(42121)与所述第二转盘(422)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424)靠近所述第二转盘(422)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对第二转盘(422)侧壁进行定位的第一弧形槽(4242),所述第二转盘(422)的侧壁抵接于第一弧形槽(4242)的内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上固定设置有定位柱(44),所述定位柱(44)的上表面开设有盘定位孔(442),所述第一转盘(411)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旋转块(4111)和第二旋转块(4112),所述第一旋转块(4111)与所述盘定位孔(442)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旋转块(4111)与所述定位柱(44)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4)的顶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旋转块(4112)的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块(4112)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41121),所述固定块(4211)与所述定位槽(41121)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旋转块(4112)的下表面穿设有第四螺栓(4113),所述第四螺栓(4113)与所述固定块(4211)螺纹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轨道(4221)的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一螺旋轨道(4221)上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螺旋轨道(4221)下表面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铣刀自动套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4)上固定设置有第一环形部(441),所述第一环形部(441)上穿设有第三螺栓(443),所述第三螺栓(443)与所述工作台(1)螺纹配合。
CN202011448265.XA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Active CN112658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8265.XA CN112658633B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8265.XA CN112658633B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8633A CN112658633A (zh) 2021-04-16
CN112658633B true CN112658633B (zh) 2022-07-01

Family

ID=75402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8265.XA Active CN112658633B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586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9945B (zh) * 2021-06-09 2022-11-18 成都正升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在小型整体式压缩机组中使用的控制结构
CN114749457B (zh) * 2022-04-06 2023-03-17 江苏西顿科技有限公司 核垃圾处理用机载万用工具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29127B1 (ko) * 2013-12-26 2014-08-11 (주)우신시스템 가변 핀유닛을 이용한 다차종 차체패널의 고정장치
CN104476163B (zh) * 2014-12-14 2016-09-07 陈守约 一种铜介子全自动压入设备及其方法
CN105772771B (zh) * 2016-04-11 2017-10-31 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特大型工件精密自定心卡盘
CN206663060U (zh) * 2017-03-06 2017-11-24 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夹紧力自适应三爪卡盘定位锁紧机构
CN210451658U (zh) * 2019-08-23 2020-05-05 深圳市富吉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铣刀自动上环装置
CN110842238A (zh) * 2019-11-22 2020-02-28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多圆柱件同步定心夹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8633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58633B (zh) 一种铣刀自动套环装置
CN110369755B (zh) 一种高效自动化钻床
CN111872475B (zh) 一种用于钢管的切割装置
CN102107299A (zh) 全自动可调角度管材切割机
CN108907736B (zh) 连杆加工系统
CN108127416B (zh) 一种法兰盘全自动加工设备
CN114932369B (zh) 一种可实现精准上料的螺母机送料结构
CN108526620B (zh) 一种三通接头攻丝方法
CN108723513B (zh) 一种三通接头攻丝设备
CN104209834B (zh) 全自动弹簧管端面加工装置
CN212042754U (zh) 一种高效便捷的数控钻倒角专机
CN111761368A (zh) 一种法兰盘全自动加工设备
CN110948233A (zh) 一种钻孔倒角攻丝一体机
CN212761493U (zh) 带锯床用自动进料装置
CN112893881B (zh) 一种轴承内圈的生产装置
CN215919841U (zh) 一种刀库自动换刀机构
CN111958025B (zh) 一种油离骨架半自动接触对横孔加工设备
CN113211026B (zh) 一种电机上盖组装设备
CN211361052U (zh) 全自动管件切割机
CN110773881B (zh) 全自动管件切割机
CN214053910U (zh) 一种烤箱通风管切尾装置
CN209902722U (zh) 一种机床加工用夹具
CN109648356A (zh) 卧式加工中心工件装卸方法及装夹装置
CN214977783U (zh) 一种用于车床加工的上料装置
CN220240233U (zh) 一种焊接螺母的攻丝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