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3728A -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3728A
CN112543728A CN202080004237.0A CN202080004237A CN112543728A CN 112543728 A CN112543728 A CN 112543728A CN 202080004237 A CN202080004237 A CN 202080004237A CN 112543728 A CN112543728 A CN 112543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42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43728B (zh
Inventor
孔庆帅
章斯亮
刘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43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3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43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3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架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前部框架连接,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后部框架连接;其中,前部框架和/或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本方案通过车架中部框架的碰撞吸能区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

Description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辆的类型变的越来越多。目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以及满足用户需求,许多主机厂纷纷推出共享出行小巴士概念车型。这种小型巴士为了追求极致的乘员舱空间和乘车体验,在乘员舱布置和整车架构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具体地,可体现为极短的前后悬车身结构方案。其中,现有大多数乘用车有较长的前后悬结构设计,前后悬的长度均在800mm以上,而小型巴士采用极短的前后悬设计理念,前后悬的长度不足500mm。
由于小型巴士的车架结构与现有车辆的车架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现有车辆中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难以适用到小型巴士上。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前部框架连接,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后部框架连接;其中,前部框架和/或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通过车架中的中部框架的碰撞吸能区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碰撞吸能区包括:连接梁和吸能梁,连接梁和吸能梁均沿车架的纵向设置,连接梁的强度大于吸能梁的强度,连接梁的第一端与前部框架连接,连接梁的第二端与后部框架连接,连接梁具有中空腔,吸能梁设置于中空腔内;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套接,其中,当发生碰撞时,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可发生相对移动,以使吸能梁被挤压。由此,通过套筒式结构的连接梁,可以引导吸能梁大概率仅执行纵向移动,降低吸能梁执行横向移动的概率,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梁套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外部,吸能梁设置于第二连接梁的中空腔内,第一连接梁上且与第二连接梁套接的部分设置有第一限制部,第二连接梁远离第一连接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制部,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的纵向移动。由此,提供一种连接梁与吸能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通过连接梁自身,或者连接梁与前部框架(或后部框架)结合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梁还包括第三连接梁,其中,第二连接梁的第一端套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外部,第二连接梁的第二端套接在第三连接梁的外部。由此,提出了另一种连接梁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限制部,连接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限制部,第三限制部和第四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纵向移动。由此,通过连接梁自身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部框架设置有第五限制部,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六限制部,第五限制部和第六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纵向移动。由此,通过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共同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梁设置有第七限制部,前部框架或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八限制部,第七限制部和第八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纵向移动。由此,通过连接梁,以及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中的任一框架共同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能梁由吸能材料制成。由此,通过吸能材料吸收碰撞能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能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钢、泡沫材料等。由此,提供了吸能材料的具体材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能梁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为管梁结构、蜂窝结构等。由此,进一步提升吸能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部框架的前端设置有第二碰撞吸能区,第二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部分前部碰撞能量。由此,通过第二碰撞吸能区吸收前部碰撞能量,进一步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能量,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部框架的后端设置有第三碰撞吸能区,第三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部分后部碰撞能量。由此,通过第三碰撞吸能区吸收后部碰撞能量,进一步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能量,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组件的固定部。由此,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具有间隔且沿车架的纵向布置,第一固定件上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固定件上具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开口朝向远离第二固定件的方向,第二开口朝向远离第一固定件的方向。由此,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固定,以及降低发生碰撞时电池组件被挤压的概率,以达到保护电池组件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还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沿车架的纵向平行布置,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在车架的纵向上至少部分重合,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在车架的横向上具有间隔。由此,对电池组件进行加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所提供的车架。由此,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车架的新型车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辆包括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第一座椅位于前部框架的乘员乘坐区,第二座椅位于后部框架的乘员乘坐区,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相对设置。由此,提供了一种车辆中座椅的排布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一种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一种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另一种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连接梁与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的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所示连接梁与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的另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所示连接梁与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的又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车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车辆中电池组件的螺栓与车架上的固定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车辆发生前部碰撞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车辆中电池组件的螺栓与车架上的固定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车辆发生后部碰撞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车辆中电池组件的螺栓与车架上的固定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
1-前部框架;11-第二碰撞吸能区;
2-中部框架;21-连接梁;22-吸能梁;211-第一连接梁;212-第二连接梁;213-第三连接梁;2111-第一部件;2121-第二部件;
3-后部框架;31-第三碰撞吸能区;
41-第一固定件;42-第二固定件;43-第三固定件;411-第一开口;421-第二开口;431-第一连接单元;432-第二连接单元;
5-电池组件;51-第一螺栓;52-第二螺栓;53-第三螺栓;
61-第一座椅;62-第二座椅;
71-前轮;72-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示例性的”、“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这三种情况。另外,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的车架包括:前部框架1、中部框架2和后部框架3。中部框架2的两端分别与前部框架1和后部框架3连接,如焊接、铆接等;换言之,中部框架2位于前部框架1和后部框架3中间,并分别与前部框架1和后部框架3固定连接。其中,在前部框架1和/或后部框架3中设置有乘员乘坐区,在该乘员乘坐区中可以设置供乘员乘坐的座椅;在中部框架2中设置有碰撞吸能区,该碰撞吸能区可以吸收发生碰撞时的碰撞能量,从而降低碰撞对乘员的伤害,进而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
在一个例子中,在前部框架1的前部也可以设置第二碰撞吸能区11,以吸收至少一部分前部发生碰撞时产生的碰撞能量,从而减少传递至中部框架2上的碰撞能量,进而减少中部框架2的变形量,以为乘员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后部框架3的后部也可以设置第三碰撞吸能区31,以吸收至少一部分后部发生碰撞时产生的碰撞能量,从而减少传递至中部框架2上的碰撞能量,进而减少中部框架2的变形量,以为乘员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可选地,碰撞吸能区11和碰撞吸能区31中均可以使用吸能材料,例如,铝合金、钢、泡沫材料等;此外,对于吸能材料的结构可以选用管梁结构、蜂窝结构等。
在一个例子中,中部框架2的碰撞吸能区中设置有连接梁21和吸能梁22,其中,连接梁21和吸能梁22均沿车架的纵向设置。连接梁21可以理解为连接前部框架1和后部框架3的梁,换言之,连接梁21的一端与前部框架1连接,连接梁21的另一端与后部框架3连接,其中,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铆接等。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中纵向是指车架的前端延伸至后端的方向,或者指车架的后端延伸至前端的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图1所示的车架的左右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梁21和吸能梁22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其中,连接梁21和吸能梁22可以但不限于一一对应。
在本方案中,连接梁21上的部分梁或者全部梁可以具有中空腔,即连接梁21的内部可以部分或全部为中空结构;吸能梁22可以设置于连接梁21的中空腔中。在一个例子中,为了降低发生碰撞时吸能梁22出现横向移动的概率,可以将连接梁21的强度设置为大于吸能梁22的强度,这样,当发生碰撞时,连接梁21可以引导吸能梁22大概率仅执行纵向移动。其中,吸能梁22可以由吸能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钢、泡沫材料等。此外,吸能梁22可以采用管梁结构、蜂窝结构等,以提升吸能效果。
进一步地,连接梁2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梁211和第二连接梁212。其中,第一连接梁211和第二连接梁212可以套接在一起。例如,第一连接梁211套接在第二连接梁212的外部,或者第二连接梁212套接在第一连接梁211的外部。当发生碰撞时,第一连接梁211和第二连接梁212之间可以发生相对移动,以使得位于第一连接梁211和第二连接梁212中的吸能梁22被挤压,从而达到吸能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梁211和第二连接梁212套接的区域可以使用焊接、铆接等方式将两者固定,其中,当发生碰撞,且碰撞力大于预设碰撞力时,两者连接的区域可以断开,从而使得两者可以相对移动。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梁212可以套接在第一连接梁211的外部,吸能梁22可设置于第二连接梁212的中空腔内。其中,第一连接梁211上且与第二连接梁套接的部分设置有一个限制部,在第二连接梁212远离第一连接梁211的一端设置有另一个限制部,这两个限制部可以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的纵向发生移动。对于第一连接梁211上的限制部,其可以为凸台,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能够限制吸能梁移动即可,在此不做限定;对于第二连接梁212远离第一连接梁211的一端的限制部,其可以位于第二连接梁212上,也可以位于第二连接梁212所连接的前部框架1或后部框架3上,对于该限制部的结构,也只需能够限制吸能梁移动即可,在此也不做限定。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连接梁21的两端可以设置两个限制部,这两个限制部可以共同限制吸能梁22沿车架的纵向发生移动,从而使得在发生碰撞时,可以限制吸能梁22沿车架的纵向发生移动,以提升吸能梁22被挤压的效果。其中,两个限制部可以为凸台,或者可以为将连接梁21两端封堵的部件等等,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梁211的左端使用第一部件2111进行了封堵,第二连接梁212的右端使用第二部件2121进行了封堵。
对于限制吸能梁22沿车架的纵向发生移动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方式。例如,若连接梁21的两端均成开口,则可以在前部框架1和后部框架2上均设置一个限制部,从而利用前部框架1和后部框架2上的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22沿车架的纵向发生移动;若连接梁21的一端呈开口,而另一端设置有限制部,则可以在连接梁21呈开口的一端所对应的前部框架1或后部框架2上设置另一个限制部,从而利用这两个限制部来限制吸能梁22沿车架纵向移动。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5所示,连接梁21包括第一连接梁211、第二连接梁212和第三连接梁213。第二连接梁212的一端套接在第一连接梁211的外部,第二连接梁212的另一端套接在第三连接梁的外部。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梁211可以延伸到前部框架1或后部框架3的内部,第三连接梁213也可以延伸到前部框架1或后部框架3的内部。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梁211可以延伸到前部框架1的内部,而第三连接梁213位于后部框架3的前侧边缘处,即第三连接梁213未延伸到后部框架3的内部;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梁211位于前部框架1的后侧边缘处,即第一连接梁211未延伸到前部框架1的内部,而第三连接梁213可以延伸到后部框架3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梁212和第二连接梁212套接的区域,以及第二连接梁212和第三连接梁213套接的区域,均可以使用焊接、铆接等方式将两者固定,其中,当发生碰撞,且碰撞力大于预设碰撞力时,这两个套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可以断开,从而使得三者中的至少两者可以相对移动。
当上述车架应用于具有电池驱动的车辆上时,在车架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组件的固定部。在本方案中,如图9所示,固定部可以包括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之间具有间隔且沿车架的纵向布置。第一固定件41上具有第一开口411,第二固定件42上具有第二开口421。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21的开口方向相反,且第一开口411朝向远离第二固定件42的方向,第二开口412朝向远离第一固定件41的方向,这样当未发生碰撞时,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可以限制电池组件的移动,从而起到固定电池组件的作用,而当发生碰撞时,电池组件可以在其中一个开口朝向的方向上移动,从而避免电池被挤压,从而达到电池防护的效果。可选地,第一开口411和/或第二开口421可以但不限于为U形开口。可选地,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上均可以设置有螺纹,在固定电池组件时,可以通过将螺栓拧入螺纹中以固定电池组件;或者,在车架上也可以单独开设连接孔,连接时,先将螺栓穿过第一固定件41或第二固定件42,再将螺栓拧入至连接孔中,即可将电池组件固定;亦或者,电池组件也可以与第一固定件41和/或第二固定件42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固定部还可以包括第三固定件43。第三固定件43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单元431和第二连接单元432。其中,第一连接单元431和第二连接单元432沿车架的纵向平行布置,第一连接单元431和第二连接单元432在车架的纵向上至少部分重合,第一连接单元431和第二连接单元432在车架的横向上具有间隔。通过第三固定件43以对电池组件进一步进行加固,此外,第一连接单元431和第二连接单元432是沿车架纵向布置,这样也可以避免碰撞时阻碍到电池组件的移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固定件43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方案中提供的车架,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10所示,该车辆包括上述方案中的车架。在该车辆中设置有第一座椅61和第二座椅62,其中,第一座椅61可以位于前部框架1的乘员乘坐区,第二座椅62可以位于后部框架3的乘员乘坐区。在本方案中,第一座椅61和第二座椅62是相对设置的,其中,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当第一座椅61和第二座椅62上均由乘员乘坐时,两个座椅上的乘员是对视而坐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座椅61和第二座椅62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例子中,继续参阅图10,该车辆还可以包括电池组件5,该电池组件5可以固定在车架的底部,例如固定在车架底部的固定部上。
为便于理解,下面以车辆发生前碰撞和后碰撞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第一,车辆发生前碰撞的情况。如图10所示,该图为车辆发生碰撞前的情况,其中,第一固定件41隶属于前部框架1,第二固定件42隶属于后部框架3,第三固定件43隶属于中部框架3;固定电池组件5的螺栓有第一螺栓51、第二螺栓52和第三螺栓53,其中,如图11所示,第一螺栓51与第一固定件41配合,第二螺栓52与第二固定件42配合,第三螺栓43与第三固定件43配合。如图12所示,该图为车辆发生前碰撞的情况。由图10和图12对比可以看出,中部框架2中明显被溃缩变形,这部分区域吸收了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这就使得传递到乘员乘坐区的碰撞能量大幅减少,从而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此外,由图10和图12对比可以看出,碰撞后,电池组件5向车辆前方发生相对移动,这个过程中,第一固定件41处的固定作用失效,第三固定件43处的固定作用也失效,第二固定件42处的固定作用未失效,这样即避免了电池组件5被挤压,起到了保护电池组件5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参阅图10、11、12和13,在发生碰撞时,可以以电池组件5和后部框架3作为参照物,此时,前部框架1将朝向后部框架3移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固定件41隶属于前部框架1,因此,第一固定件41也将朝向后部框架3移动;同时,由于固定电池组件5的第一螺栓51隶属于电池组件5,因此,第一螺栓51跟随电池包运动,相对前部框架有一个向前的速度,这时,第一螺栓51就会脱离第一固定件41,从而使得第一固定件41的固定作用失效。同理,第三固定件43隶属于中部框架2,由于中部框架2也会朝向后部框架3移动,因此第三螺栓53也将相对第三固定件43发生移动,从而使得第三固定件43的固定作用失效;对于第二固定件42,由于第二固定件42隶属于后部框架3,第二螺栓52隶属于电池组件5,而后部框架3和电池组件5相对呈静止状态,因此,第二螺栓52不会脱离第二固定件42,即第二固定件42的固定作用未失效。
第二,车辆发生后碰撞的情况。如图10所示,该图为车辆发生碰撞前的情况,其中,第一固定件41隶属于前部框架1,第二固定件42隶属于后部框架3,第三固定件43隶属于中部框架3;固定电池组件5的螺栓有第一螺栓51、第二螺栓52和第三螺栓53,其中,如图11所示,第一螺栓51与第一固定件41配合,第二螺栓52与第二固定件42配合,第三螺栓43与第三固定件43配合。如图14所示,该图为车辆发生后碰撞的情况。由图10和图14对比可以看出,中部框架2中明显被溃缩变形,这部分区域吸收了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这就使得传递到乘员乘坐区的碰撞能量大幅减少,从而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此外,由图10和图14对比可以看出,碰撞后,电池组件5向车辆后部发生相对移动,这个过程中,第二固定件42处的固定作用失效,第三固定件43处的固定作用也失效,第一固定件41处的固定作用未失效,这样即避免了电池组件5被挤压,起到了保护电池组件5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同时参阅图10、11、14和15,在发生碰撞时,可以以电池组件5和前部框架1作为参照物,此时,后部框架3将朝向前部框架1移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二固定件42属于后部框架3,因此,第二固定件42也将朝向前部框架1移动;同时,由于固定电池组件5的第二螺栓52隶属于电池组件5,因此,第二螺栓52跟随电池包运动,相对后部框架3有一个向后的运动,这时,第二螺栓52就会脱离第二固定件42,从而使得第二固定件42的固定作用失效。同理,第三固定件43隶属于中部框架2,由于中部框架2也会朝向前部框架1移动,因此第三螺栓53也将相对第三固定件43发生移动,从而使得第三固定件43的固定作用失效;对于第一固定件41,由于第一固定件41隶属于前部框架1,第一螺栓51隶属于电池组件5,而前部框架1和电池组件5相对呈静止状态,因此,第一螺栓51不会脱离第一固定件41,即第一固定件41的固定作用未失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适合的方式结合。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所述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
其中,所述前部框架和/或所述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所述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碰撞吸能区包括:连接梁和吸能梁,所述连接梁和所述吸能梁均沿所述车架的纵向设置,所述连接梁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梁的强度,所述连接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梁具有中空腔,所述吸能梁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
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套接,其中,当发生碰撞时,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可发生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吸能梁被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梁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外部,所述吸能梁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中空腔内,所述第一连接梁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梁套接的部分设置有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二连接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还包括第三连接梁,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梁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外部,所述第二连接梁的第二端套接在所述第三连接梁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限制部,所述连接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限制部,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框架设置有第五限制部,所述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六限制部,所述第五限制部和所述第六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七限制部,所述前部框架或所述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八限制部,所述第七限制部和所述第八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梁由吸能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框架的前端设置有第二碰撞吸能区,所述第二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部分前部碰撞能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的后端设置有第三碰撞吸能区,所述第三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部分后部碰撞能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组件的固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具有间隔且沿所述车架的纵向布置,所述第一固定件上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固定件的方向,所述第二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还包括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沿所述车架的纵向平行布置,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在所述车架的纵向上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在所述车架的横向上具有间隔。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车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乘员乘坐区,所述第二座椅位于所述后部框架的乘员乘坐区,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相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固定于所述车架的底部。
CN202080004237.0A 2020-10-20 2020-10-20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112543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22181 WO2022082429A1 (zh) 2020-10-20 2020-10-20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3728A true CN112543728A (zh) 2021-03-23
CN112543728B CN112543728B (zh) 2022-06-14

Family

ID=75017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4237.0A Active CN112543728B (zh) 2020-10-20 2020-10-20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43728B (zh)
WO (1) WO202208242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5801A (zh) * 2021-06-11 2021-09-03 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环卫垃圾车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01646Y (zh) * 2008-03-28 2009-03-04 杨国富 小型汽车防撞减振车架
CN106005020A (zh) * 2016-06-21 2016-10-12 俞翠燕 具备缓冲功能的防撞钢梁结构
CN106240642A (zh) * 2016-08-15 2016-12-2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和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6585723A (zh) * 2015-10-16 2017-04-26 郎野 一种汽车防撞底盘
CN206141485U (zh) * 2016-11-09 2017-05-03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汽车电池包防撞吸能装置
CN206983703U (zh) * 2016-09-28 2018-02-09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保护装置、汽车
CN207683632U (zh) * 2017-12-26 2018-08-03 珠海广通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客车车身侧围骨架结构
CN208233167U (zh) * 2018-01-24 2018-12-14 江苏德瑞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通用模块化底盘架
CN109774632A (zh) * 2019-02-08 2019-05-21 袁芳 一种汽车防撞系统
CN109808774A (zh) * 2017-11-16 2019-05-2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及其碰撞保护装置
US10315598B2 (en) * 2017-03-06 2019-06-11 Qiusheng Gao Safe protection equipment for all vehicles and drivers from both front and rea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9017A (en) * 1972-10-05 1975-03-04 Ford Motor Co Engine mounting and energy absorbing 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1046689Y (zh) * 2007-03-18 2008-04-16 凌建军 一种带防撞装置的新型机动车车身
CN105083182A (zh) * 2014-04-18 2015-11-25 潘清波 汽车碰撞缓冲吸能、复位装置
GB201819528D0 (en) * 2018-11-30 2019-01-16 Jaguar Land Rover Ltd Chassis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y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01646Y (zh) * 2008-03-28 2009-03-04 杨国富 小型汽车防撞减振车架
CN106585723A (zh) * 2015-10-16 2017-04-26 郎野 一种汽车防撞底盘
CN106005020A (zh) * 2016-06-21 2016-10-12 俞翠燕 具备缓冲功能的防撞钢梁结构
CN106240642A (zh) * 2016-08-15 2016-12-2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和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206983703U (zh) * 2016-09-28 2018-02-09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保护装置、汽车
CN206141485U (zh) * 2016-11-09 2017-05-03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汽车电池包防撞吸能装置
US10315598B2 (en) * 2017-03-06 2019-06-11 Qiusheng Gao Safe protection equipment for all vehicles and drivers from both front and rear
CN109808774A (zh) * 2017-11-16 2019-05-2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及其碰撞保护装置
CN207683632U (zh) * 2017-12-26 2018-08-03 珠海广通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客车车身侧围骨架结构
CN208233167U (zh) * 2018-01-24 2018-12-14 江苏德瑞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通用模块化底盘架
CN109774632A (zh) * 2019-02-08 2019-05-21 袁芳 一种汽车防撞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5801A (zh) * 2021-06-11 2021-09-03 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环卫垃圾车
CN113335801B (zh) * 2021-06-11 2023-12-26 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环卫垃圾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3728B (zh) 2022-06-14
WO2022082429A1 (zh) 2022-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745387B2 (ja) 剛性床構造体を持つ乗用自動車
JP296374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6347466B (zh) 车身组装结构
US9266567B1 (en) Vehicles having a dash panel reinforcement gusset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KR101458702B1 (ko)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CN106314540A (zh) 一种整体车架结构
CN112543728B (zh)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GB2568538A (en) Vehicle structural assemblies
US20230286587A1 (en) Front structure for a utility vehicle, preferably for a lorry
CN209757255U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
WO2023125664A1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7000591U (zh)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
CN108583689B (zh) 具有传力结构的纵梁和汽车
Frei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d compatibility of low mass vehicles in collisions
JP3443261B2 (ja) 車両のシート取付部構造
CN219154586U (zh) 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19565267U (zh) 轻量化车体结构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8536837U (zh) 断裂牺牲结构、车架及车辆
US11498621B2 (en) Structure of side sill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US20240092426A1 (en) Side reinforced vehicle bo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