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5114B -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5114B
CN112515114B CN202011431416.0A CN202011431416A CN112515114B CN 112515114 B CN112515114 B CN 112515114B CN 202011431416 A CN202011431416 A CN 202011431416A CN 112515114 B CN112515114 B CN 1125151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pork
stirrer
cooking machine
intelligent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314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5114A (zh
Inventor
陈雪梅
赵楠楠
乔国情
谢小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314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151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15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5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5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51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13/00Meat products; Meat meal;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13/00Meat products; Meat meal;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13/40Meat products; Meat meal;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containing additives
    • A23L13/42Additives other than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in meat products or meat me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13/00Meat products; Meat meal;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13/40Meat products; Meat meal;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containing additives
    • A23L13/42Additives other than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in meat products or meat meals
    • A23L13/428Addition of flavours, spices, colours, amino acids or their salts, peptides, vitamins, yeast extract or autolysate, nucleic acid or derivatives, organic acidifying agents or their salts or acidogens, sweeteners, e.g. sugars or sugar alcohols; Addition of alcohol-containing produ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13/00Meat products; Meat meal;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13/70Tenderised or flavoured meat pieces; Macerating or marinating solu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3L13/72Tenderised or flavoured meat pieces; Macerating or marinating solu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using additives, e.g. by injection of solu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yc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由如下组分组成:带皮五花肉500‑600份、生姜25‑35份、桂皮0.5‑5份、八角1‑5份、冰糖30‑50份、黄酒40‑50份、生抽30‑35份、老抽30‑35份和水100‑200份。所述红烧肉色泽红亮,肉质酥润而不柴,滋味醇厚。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使得肉中蛋白质更易消化吸收,有效提高红烧肉中的蛋白质的消化率。

Description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猪肉,又名豚肉,是猪科动物家猪的肉。其性味甘咸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营养成分。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肌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猪肉经长时间炖煮后,脂肪会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而胆固醇含量大大降低。同等重量下,猪肉的维生素B1含量是红烧肉的4倍多,是羊肉和鸡肉的5倍多。维生素B1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关系密切,能改善产后抑郁症状,还能消除人体疲劳。
而红烧肉作为传统菜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红烧肉口味较多,传统的红烧肉制作,多依赖于厨师的经验和技艺完成,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可能影响到红烧肉的口味和营养效果。且传统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腌制、油炸等工序,不仅损害猪肉的品质,而且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CN104905296A公开了一种毛氏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猪五花肉切成肉块;煮烫;猪五花肉用植物油油炸;炒制葱、姜、八角、桂皮和干辣椒,加入酱油、料酒、南乳汁、食盐、焦糖和80~90℃的水,得到料汁,加入猪五花肉炖煮;滤除锅中葱、姜、八角、桂皮和干辣椒,向锅中加入味精和红油,搅拌均匀,即得到毛氏红烧肉。
CN106071909A公开了一种低脂红烧肉,其制备方法为:第一步-取带皮五花肉1000g,切成1-2厘米的块;第二步-炒锅内放油,大料和肉块,翻炒;第三步-另起锅,加油,葱10-20g,姜10-15g,八角2个,香叶1g,花椒1-3g,小茴香1-3g,煸炒,加糖10-30g,小火炒至冒泡,加入肉块,继续煸炒,加大蒜5-10瓣,煸炒,加老抽10-20g,料酒10-20mL,煸炒;第四步-加水,以没过肉为原则,柠檬挤汁滴入锅内,加热,开锅后,小火炖40分钟左右,得低脂红烧肉。
上述两种红烧肉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煮制,可能会散失大量肉质中的脂肪、水分,还会产生大量碎肉、碎骨渣,而这些残渣营养丰富,直接弃去浪费了资源。且二者在制备过程中需加大量食用油进行炸制或翻炒,因此制得的红烧肉不仅口感油腻,而且胆固醇含量大大上升。
因此,开发一种肉质细腻且营养价值保留丰富,便于工业化生产的红烧肉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红烧肉色泽红亮,肉质酥润而不柴,滋味醇厚。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使得肉中蛋白质更易消化吸收,有效提高红烧肉中的蛋白质的消化率。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红烧肉,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由如下组分组成:带皮五花肉500-600份、生姜25-35份、桂皮0.5-5份、八角1-5份、冰糖30-50份、黄酒40-50份、生抽30-35份、老抽30-35份和水100-200份。
在本发明中,生姜含有丰富的生姜蛋白酶,可水解肉类中大分子为小分子氨基酸和蛋白质,使其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可明显改善肉的嫩度,提高肉品的品质,而且简化了肉品嫩化工艺。而桂皮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八角干燥成熟果实含有含芳香油、脂肪油、蛋白质、树脂等。三种组分协同配合,不仅有效减少烹饪过程中红烧肉营养成分的流失,且在与猪肉炖煮的过程中能够渗入到猪肉内部,中和猪肉的酸性,促进膳食平衡的保持,且与其它调味料共同作用,可以使得本发明的炖制的红烧肉的肉质酥润而不柴,滋味醇厚。
在本发明中,添加适量的冰糖、黄酒、生抽、老抽进行调味,各调味品协同配合,使制备得到的红烧肉色泽红亮,并消除红烧肉的肥腻感。其中,黄酒的添加一方面可去除红烧肉的特异性腥味、提高红烧肉芳香风味;另一方面,在烹饪过程中,发酵制备黄酒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促进红烧肉中蛋白质分解,使肉质变嫩。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带皮五花肉的含量为500-600份,例如可以是500份、510份、520份、530份、540份、550份、560份、570份、580份、590份、600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生姜的含量为25-35份,例如可以是25份、26份、27份、28份、29份、30份、31份、32份、33份、34份、35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桂皮的含量为0.5-5份,例如可以是0.5份、0.6份、0.8份、1份、1.5份、2份、2.5份、3份、3.5份、4份、4.5份、5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八角的含量为1-5份,例如可以是1份、1.5份、2份、2.5份、3份、3.5份、4份、4.5份、5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冰糖的含量为30-50份,例如可以是30份、32份、34份、36份、38份、40份、42份、44份、46份、48份、50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黄酒的含量为40-50份,例如可以是40份、41份、42份、43份、44份、45份、46份、47份、48份、49份、50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生抽的含量为30-35份,例如可以是30份、31份、32份、33份、34份、35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老抽的含量为30-35份,例如可以是30份、31份、32份、33份、34份、35份等。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中,水的含量为100-200份,例如可以是100份、110份、120份、130份、140份、150份、160份、170份、180份、190份、200份等。
优选地,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由如下组分组成:带皮五花肉520-580份、生姜28-32份、桂皮1-2份、八角2-3份、冰糖35-45份、黄酒42-46份、生抽33-35份、老抽30-32份和水150-180份。
优选地,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由如下组分组成:带皮五花肉550份、生姜30份、桂皮1份、八角3份、冰糖40份、黄酒45份、生抽33份、老抽32份和水150份。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红烧肉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带皮五花肉切块、将生姜切片后,与桂皮、八角、冰糖、黄酒、生抽、老抽和水混合,进行小火炖煮;
(2)将炖煮得到产品进行大火收汁;
(3)将收汁得到的红烧肉进行翻拌,得到成品。
本发明采用小火炖煮的方式进行烹煮,使肉蛋白不易发生剧烈变性,从而保留了消化酶的接触位点,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此外,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还解决了低温慢煮加工过程中上色难、入味不均匀的问题,在不破坏营养的基础上,不仅有效去除腥味,还使五花肉肌肉表层适当收缩,以保持产品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中步骤(1)-步骤(3)均在智能烹饪机中进行。
在本发明中,所述智能烹饪机设置有搅拌容器,所述搅拌容器具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借助耦连带动件能够与智能烹饪机的旋转驱动装置连接。该搅拌器与搅拌容器的锅底间距为2.5-5mm,例如可以是2.5mm、3mm、3.5mm、4mm、4.5mm、5mm等;该搅拌器与搅拌容器的侧壁间为2.5-5mm,例如可以是2.5mm、3mm、3.5mm、4mm、4.5mm、5mm等。
在本发明中,采用设置有搅拌器的智能烹饪机进行烹饪过程中,该搅拌器的搅拌可防止糊底,使得锅内食材受热均匀,还能够缩短食材的烹饪时间,使得食材更加易熟易烂。
在本发明中,所述智能烹饪机设置有烹饪机盖,该烹饪机的顶部开孔,孔内可插放孔盖。
优选地,所述顶部开孔的孔径为5-6cm,优选为5.5cm,例如可以是5cm、5.2cm、5.3cm、5.4cm、5.5cm、5.6cm、5.7cm、5.8cm、5.9cm、6cm等。
在本发明中,采用设置有烹饪机盖的智能烹饪机进行烹饪过程中,便于通过其观测锅内烹饪状态,或根据需要投放佐料等,进而防止扑锅,利于烹饪。同时,若顶部开孔的孔径过大,揭盖时热量损失大,会造成锅内食材受热不均匀。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切块得到带皮五花肉的长为4-6cm(例如可以是4cm、4.5cm、5cm、5.5cm、6cm等),宽为4-6cm(例如可以是4cm、4.5cm、5cm、5.5cm、6cm等),高为4-6cm(例如可以是4cm、4.5cm、5cm、5.5cm、6cm等)。
在本发明中,将带皮五花肉恰当大小的切块得到适当的大小,能在进一步缩短炖煮时间的基础上,仍保持红烧肉色泽红亮,肉质酥润而不柴,滋味醇厚。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切片后生姜的厚度为1-3mm,例如可以是1mm、1.2mm、1.4mm、1.6mm、1.8mm、2mm、2.2mm、2.4mm、2.6mm、2.8mm、3mm。
在本发明中,采取将生姜切为1-3mm厚的生姜片进行炖煮,有助于生姜中嫩化成分有效的被肉质所吸收。
优选地,步骤(2)中的所述小火炖煮中,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5-40r/min,例如可以是5r/min、10r/min、15r/min、20r/min、25r/min、30r/min、35r/min、40r/min等,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00-105℃,例如可以是100℃、101℃、102℃、103℃、104℃、105℃等,所述小火炖煮的时间为30-40min,例如可以是30min、32min、34min、36min、38min、40min等。
优选地,骤(3)中的所述大火收汁中,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5-40r/min,例如可以是5r/min、10r/min、15r/min、20r/min、25r/min、30r/min、35r/min、40r/min等,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20-140℃,例如可以是120℃、125℃、130℃、135℃、140℃等,所述大火收汁的时间为10-15min,例如可以是10min、11min、12min、13min、14min、15min等。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3)的烹煮中,所述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转速为5-40r/min,例如可以是5r/min、10r/min、15r/min、20r/min、25r/min、30r/min、35r/min、40r/min等,所述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00-140℃,例如可以是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等,所述烹煮的时间为15-20min,例如可以是15min、16min、17min、18min、19min、20min等。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翻拌的次数为4-8次,例如可以是4次、5次、6次、7次、8次等。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4-6cm,宽为4-6cm,高为4-6cm的小块,将生姜切成厚度为1-3mm的小片后,与桂皮、八角、冰糖、黄酒、生抽、老抽和水混合,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小火炖煮,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5-4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00-105℃,所述小火炖煮的时间为30-40min;
(2)将炖煮得到产品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大火收汁,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5-4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20-140℃,所述大火收汁的时间为10-15min;
(3)将收汁得到的红烧肉进行翻拌4-8次,得到成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有效所述红烧肉色泽红亮,肉质酥润而不柴,滋味醇厚。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使得肉中蛋白质更易消化吸收,有效提高红烧肉中的蛋白质的消化率;
(2)本发明制备得到红烧肉的剪切力为1.90-2.30kg,咀嚼力为710-790g,。制备得到红烧肉中蛋白质的胃酶消化为74-84%。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机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主机上的锁锅机构示意图(移除了托盘盖);
图4b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主机上的锁锅机构示意图(带有托盘盖);
图5a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锁锅机构的细节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锁锅机构的锁锅感应件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杯座上的锁合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称重模块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杯体与部分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杯体中机盖与搅拌容器非正常盖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17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杯体未装配机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杯体未装配手柄时机盖与搅拌容器非正常盖合状态的前视图;
图19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杯体未装配手柄时机盖与搅拌容器正常盖合状态的前视图;
其中,1为主机,11为控制面板,12为电机座,2为杯体,21为机盖,22为搅拌容器;210为孔盖;211为开孔;2111为上刀片;2112为下刀片;221为搅拌器;230为加热膜;240为空腔;3为耦合器组件;30为耦合器;31为插针;32为热敏电阻;33为温控器;4为锁锅机构;400为托盘;401为安装空间;402为轴孔;403为环形凸缘;410为锁紧圈;411为锁合凸起;420为驱动机构;421为锁锅电机;422为转接件;430为托盘盖;501为容器本体;502为杯座;510为锁合槽;511为轴向延伸部;512为周向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图1为本发明所使用的智能烹饪机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使用的智能烹饪机包括主机1和杯体2。主机1包括控制面板11和电机座12,在电机座12内设置有搅拌电机。杯体2包括机盖21和用于盛放烹饪食材的搅拌容器22,在搅拌容器22内还设置有搅拌器221(如图3所示),搅拌器221由搅拌电机来驱动转动以在烹饪期间,对搅拌容器22内的烹饪食材进行搅拌等操作。
本发明所使用的智能烹饪机的杯体2可拆装地与主机1装配在一起。例如,在进行烹饪时,将杯体2装配在主机1上,并使搅拌电机与搅拌器221配合在一起。在需要对搅拌容器22进行清洗时,将杯体2从主机1拆下来。其中,主机1包括主体和设置在主体上的轴向凸出的托盘400(其中,轴向是垂直于托盘400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优选地,托盘400限定了环形的安装空间401,搅拌容器22则座接在该安装空间401内,以实现搅拌容器22在主机1上的装配。其中,在托盘400限定的安装空间401内还设置有耦合器组件3、搅拌电机的轴孔402等。在搅拌容器22装配到主机1上后,耦合器组件3与搅拌容器22的杯座内的加热器电连接,以在需要时给搅拌容器22内的食材加热;搅拌电机的轴可从轴孔402延伸出来,并与搅拌器221耦接在一起,以在需要时驱动搅拌器221转动。
为了能将搅拌容器22稳定地保持在主机1上,在主机1上设置有锁锅机构4(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在搅拌容器22上设置有与锁锅机构4配合的锁合机构5(如图6所示)。在将搅拌容器22竖直地装配到主机1上后,锁锅机构4与锁合机构5接合在一起,以将搅拌容器22稳定地保持在主机1上。这样,在使用智能烹饪机进行烹饪时,搅拌容器22不会因外部环境中较小的扰动(例如,操作者意外碰触搅拌容器22或主机1)而晃动,这提高了烹饪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在搅拌容器22不晃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食材仅由搅拌器221的搅拌而运动,由此下文所述的烹饪过程中,食品的烹饪状态更接近于智能烹饪机中预设的烹饪状态,这有助于通过智能烹饪机获得最佳的烹饪效果,所烹饪食物也因此更加美味。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每个烹饪步骤的时间以及温度的精确控制,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智能烹饪机的烹饪效果,这有助于改善所烹饪的食物的口感。
下面来描述锁锅机构4和锁合机构5。
如图4a、图4b和图5a所示,在托盘400限定的安装空间401内构造有轴向凸出的环形凸缘403。锁锅机构4包括锁紧圈410,锁紧圈410周向活动地套设在环形凸缘403径向外表面上,在锁紧圈410上构造有径向向外突出的锁合凸起411。此外,锁锅机构4还包括用于驱动锁紧圈410周向转动的驱动机构420。如图6所示,锁合机构5包括构造在搅拌容器22上的锁合槽510,锁合槽510与锁合凸起411相匹配。
在使用该智能烹饪机时,在将搅拌容器22装配到主机1的安装空间401内后,使驱动机构420驱动锁紧圈410周向转动,以使锁合凸起411接合到锁合槽510内,从而将搅拌容器22与主机1稳定地锁合在一起。优选地,所述锁合凸起411的数量为三个并且在周向上均匀分布,锁合槽510的数量和分布与锁合凸起411相适配。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径向相对的两个锁合凸起(以及适配的锁合槽),本发明中的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容器22能更稳定地保持在主机1上。其中,轴孔402与环形凸缘403同心。这样,在搅拌电机驱动搅拌器221转动时,可保持智能烹饪机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改善智能烹饪机的安全性能和烹饪效果。
在图5a、5b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锁锅机构4的驱动机构420包括锁锅电机421和转接件422。锁锅电机421通过转接件422与锁紧圈410相连,以驱动锁紧圈410转动。优选地,锁锅电机421设置在主体100内部。转接件422在锁紧圈410的径向内侧与锁紧圈410相连。这样,在环形凸缘403上盖上托盘盖430后,托盘盖会盖住转接件422和锁紧圈410(仅锁合凸起411径向延伸到托盘盖430之外),这样托盘盖430对转接件422和锁紧圈41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被意外损坏。
其中,搅拌容器22包括容器本体501和安装在容器本体501下方的杯座502,锁合槽510构造在杯座502上。容器本体501可以由金属板(例如,不锈钢)冲压而成,杯座502可以由塑料注塑而成。锁合槽510为构造在杯座502的内侧壁上形成直角弯槽。该直角弯槽的轴向延伸部511开口于杯座502的底面上,周向延伸部512与轴向延伸部511连通。这样,在将杯体2安装到主机1(或安装空间401)时,锁合凸起411会配合到直角弯槽的轴向延伸部511内。通过锁锅电机421驱动锁紧圈410转动,会使锁合凸起411运动到直角弯槽的周向延伸部512内,由此锁紧圈410将杯体2与主机1锁定在一起。
其中,(如图5a和图5b),锁锅机构4还包括锁锅感应件440,用于检测锁紧圈410是否转动到位,进而判定杯体2和主机1是否锁合在一起。锁锅感应件44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441和第二微动开关442(如图5b所示),其分别对应于锁紧圈410的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在电机421的轴443上设置有与转接件422活动接合的触头444,触头444可选择性地触发第一微动开关441和第二微动开关442。优选地,第一微动开关441和第二微动开关442相对于电机421而固定,以确保第一微动开关441和第二微动开关442在被触发时发出正确的锁定和解锁信号。如图5b示意性地显示,当触头444在第一位置时,触头444触发第一微动开关441,并发出锁定信号,此时杯体2与主机1锁紧在一起;当电机轴443带动触头444运动到第二位置(如图5b中的虚线所示)时,触头444触发第二微动开关442,并发出解锁信号,此时可将杯体2从主机1上取下。通过设置锁锅感应件440和触头444,可方便地实现锁锅并且确保能够将杯体2与主机1锁紧在一起,由此智能烹饪机的操作更方便且使用更安全。
图2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机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机盖21的顶部开设有开孔211,孔内可拆装地插放孔盖210。顶部开孔211的孔径为5-6cm。若顶部开孔的孔径过大,取下孔盖210时搅拌容器22内的热量散失较大,会造成锅内食材受热不均匀。孔盖210可以由透明材料(例如,透明塑料)制成,以在进行烹饪过程中,便于观测搅拌容器22内的烹饪状态。在烹饪过程中,适时取下孔盖210,可防止扑锅。另外,在将孔盖210取下后,可通过开孔211向搅拌容器22内投放食材、佐料等;孔盖210为杯状体并且可带有刻度,以方便地量测待投放到搅拌容器22内物品。此外,在将孔盖210取下后,可以加快搅拌容器22内水分的蒸发,对于某些菜品或食品的制作,这便于实现大火收汁。
图3为本发明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容器22内设有搅拌器221,在电机座12内设置有例如电机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搅拌器221借助耦连传动件与驱动机构相连,以实现转动。
下面来描述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221。
其中,如图3和图7-图10所示,搅拌器221可由两组刀片2111、2112组成,一组刀片的端部朝向搅拌容器的顶端,另一端朝向搅拌容器的底端;而另一组刀片的两端朝向搅拌容器的侧壁。从整体上看,搅拌器221的两个刀片2111、2112(即,上刀片和下刀片)形成“十字形”,即由两组弯折的刀片组合而成。从俯视视角看,上刀片和下刀片呈中心对称设置成十字型四叶刀,上刀片和下刀片呈两两中心对称设置。在使用中,搅拌器221能将烹饪食材搅拌均匀,扰流效果也较好,入味快,有效改善混合物沉积在杯底的情况。
另外,搅拌器221中两组刀片的切削角度均不相同,以保证切削、搅拌更加均匀充分无死角,进一步提高食物搅拌、粉碎效率。
还如图7-图10所示,每个刀片均包括上刀身和下刀身。上刀身和下刀身贴合叠加且上刀片与下刀片之间呈上下错位设置且上刀片与下刀片的折弯角度不相同。错位及弯折角度的不同使得搅拌器221在正转时,刀刃可以对烹饪食物的进行切割,在烹饪食物上切割出裂痕,方便汤汁进入烹饪食物,使得烹饪食物入味更快,更易烂,同时也起到均匀混合的作用;在反向搅拌时,不进行食材的切割,使得烹饪食物不易糊底,加热更均匀。特别地,上刀片2111用于边带动烹饪食物旋转边带动烹饪食物上下翻动,模拟厨师颠勺手法对烹饪食物进行均匀的上下翻动翻炒,翻炒更彻底,翻炒效果更好,使烹饪食物受热更均匀且不易粘锅。
其中,上刀片2111的两侧沿上刀身分别以折弯角度α水平向下和折弯角度β水平向上折弯构成第一上刀片和第二上刀片,第一上刀片、第二上刀片与上刀身的连接处形成有一上刀片折弯线,上述折弯角度α和折弯角度β均不相同。其中,折弯角度α为35~45°,折弯角度β为25~35°。下刀片2112的两侧沿下刀身分别设置有基本水平的第一下刀片和第二下刀片;第二下刀片配置成低于所述第一下刀片,第二下刀片的缘部与加热容器的底部弧度相吻合,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烹饪食物水平翻动,不但有助于提高烹饪食物的搅拌性能,而且还可防止加热容器的底部发生糊粘现象,提高调料的入味效果,且便于后期清洗。
其中,搅拌器221与搅拌容器22的锅底之间的距离为2.5-5mm,搅拌器221与搅拌容器22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5-5mm。意外发现,搅拌器的这种设置方式进一步防止糊底,使得锅内食材受热均匀,还能够缩短食材的烹饪时间,使得食材更加易熟易烂。
本发明中,搅拌容器22为底部圆弧的IH加热容器,使得搅拌容器内的食材在加热过程中受热速度更快、更均匀,搅拌容器底部采用圆弧设计受热更加均匀、无食材滞留死角。
配合于制作烹饪食物圆弧底部的圆弧刀组件,可实现与圆弧底面的加热容器充分搅拌功能,上刀片2111、下刀片2112的协同搅拌将食材更加均匀翻转,使烹饪食物不会长时间在同一加热区域加热,烹饪食物翻炒效果、受热均匀度大大提升,节省了炖煮时间,烹饪食物更加美味。
下面来描述搅拌容器22的加热器。
如图11和12所示,搅拌容器22包括容器本体501和固定在上述容器本体501上的杯座502;其中,杯座502中形成有空腔240,用于容置加热器。
进一步地,加热器包括贴合固定在容器本体501底部的加热膜230和固定配置在所述加热膜230底部的耦合器组件3、温控器33;其中,耦合器组件3、温控器33和加热膜230间电性连接。
加热膜230是印刷形成纯电阻层线路并固定在容器本体501上(即,用于实现上文所述的IH加热),其通电后具有稳定、均匀的加热功率;由于加热膜230的热容量较小,其升温速度极快,且断电后余热极少,因此能够得到对本发明中的食材进行稳定、快速的烹饪效果。由此,可以精确控制对食材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这使得所烹饪食物更加美味,口感也更好。
加热膜230的无机氧化物绝缘层能够形成水电分离,更具有抗氧化的特点,功率衰减几乎为0,使用寿命可达15000h。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下,耦合器组件3包括耦合器30、多个固定在耦合器30上的插针31以及集成在耦合器30上的热敏电阻32。
耦合器30可以配置成圆弧形、框形、直线形或其他形状,本发明中优选耦合器30为圆弧形,以较适配地容装在空腔240中。
热敏电阻32用于实时检测加热膜230的加热温度,能够将对应电信号传递至控制单元,进而通过控制单元精确控制加热膜230的工作状态。通过精确控制加热膜230的工作状态,能够进一步精确控制对食材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这使得所烹饪食物更加美味,口感也更好。
本发明中,插针31的数量为5个,其能够穿过杯座502并匹配地插接在主机1中,用于和耦合器间传导电流。应理解的是,2个插针31电性连接在热敏电阻32上,其中的另2个插针31电性连接在加热膜230上,剩余的1个插针31用于接地。
上述温控器33设置在两个插针31与加热膜230的连接电路间,即其与加热膜230串联设置;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温控器33内部能够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避免了热敏电阻32在失效状态下,加热膜230持续加热而引发的意外事故。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各组分均为常规市售商品。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带皮五花肉550份、生姜30份、桂皮1份、八角3份、冰糖40份、黄酒45份、生抽33份、老抽32份和水150份。
本实施例所述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550份的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5cm,宽为5cm,高为5cm的小块,将生姜切成厚度为2mm的小片后,与30份的生姜、1份的桂皮、3份的八角、40份的冰糖、45份的黄酒、33份的生抽、32份的老抽和150份的水混合,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小火炖煮,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2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为102℃,所述小火炖煮的时间为35min。
(2)将炖煮得到产品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大火收汁,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2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为130℃,所述大火收汁的时间为12min。
(3)将收汁得到的红烧肉进行翻拌6次,得到成品。
上述步骤(1)、(2)中,通过精确控制搅拌容器22的加热器以及搅拌器的工作,可精确地控制在本步骤中的烹煮时间和温度,这可避免在本步骤中将五花肉烹煮地过老而不良地影响最终成品的口味和口感,且有助于五花肉吸收生抽、老抽、等配料中水分、促嫩成分、风味物质等。另外,搅拌器221反转可防止搅拌器对五花肉进行切割,进而减少出现碎肉。
下述实施例2-17的操作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原料的重量分数和/或制备方法的参数稍有不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带皮五花肉550份、生姜32份、桂皮2份、八角2份、冰糖35份、黄酒46份、生抽35份、老抽30份和水180份。
本实施例所述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550份的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5cm,宽为5cm,高为5cm的小块,将生姜切成厚度为2mm的小片后,与32份的生姜、2份的桂皮、2份的八角、35份的冰糖、46份的黄酒、35份的生抽、30份的老抽和180份的水混合,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小火炖煮,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1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05℃,所述小火炖煮的时间为30min。
(2)将炖煮得到产品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大火收汁,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1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20℃,所述大火收汁的时间为15min。
(3)将收汁得到的红烧肉进行翻拌7次,得到成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带皮五花肉550份、生姜28份、桂皮1份、八角3份、冰糖45份、黄酒42份、生抽33份、老抽32份和水150份。
本实施例所述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550份的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5cm,宽为5cm,高为5cm的小块,将生姜切成厚度为2mm的小片后,与28份的生姜、1份的桂皮、3份的八角、45份的冰糖、42份的黄酒、33份的生抽、32份的老抽和150份的水混合,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小火炖煮,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3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00℃,所述小火炖煮的时间为30min;
(2)将炖煮得到产品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大火收汁,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3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20℃,所述大火收汁的时间为15min;
(3)将收汁得到的红烧肉进行翻拌6次,得到成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带皮五花肉500份、生姜25份、桂皮3份、八角1份、冰糖30份、黄酒50份、生抽30份、老抽35份和水100份。
本实施例所述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带皮五花肉600份、生姜35份、桂皮0.5份、八角4份、冰糖50份、黄酒40份、生抽35份、老抽30份和水100份。
本实施例所述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将550份的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3cm,宽为3cm,高为3cm的小块,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将550份的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7cm,宽为7cm,高为7cm的小块,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将生姜切成厚度为0.5mm的小片,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将生姜切成厚度为4mm的小片,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搅拌器的转速为35r/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搅拌器的转速为40r/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95℃,炖煮的时间为50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10℃,炖煮的时间为20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搅拌器的转速为30r/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搅拌器的转速为45r/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15℃,大火收汁的时间为20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温度为150℃,大火收汁的时间为8min,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下面将结合对智能烹饪机的具体操作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步骤(1)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当接收到的烹饪红烧肉的指令时,提示用户需要准备的各原料名称、各原料的份数以及至少部分原料的大小要求。
步骤B:提醒用户按照预设原料投放顺序放入各原料并利用称重模块对放入搅拌容器22的各原料依次进行称重并提示。示例性的,提示用户放入相应份数的五花肉,称重(以实施例1为例,提示用户放入550份带皮五花肉),提示用户放入相应份数的份水,称重(以实施例1为例,提示用户放入150份水)。
步骤C:确认搅拌容器22安装到位,提示盖上孔盖210,启动智能烹饪机。
具体的,当确定搅拌容器22上的锁合机构5与锁锅机构4接合到位时,电机421正转,使得触头444触发第一微动开关441而发出锁定信号,确定搅拌容器22(或杯体2)安装到位,然后可启动智能烹饪机。
在步骤(1)之后,且在步骤(2)之前,还包括:
步骤D:提示去掉孔盖210。
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在小火炖煮之前,检测搅拌容器22是否安装到位,并在确认搅拌容器22安装到位的情况下,才能启动智能烹饪机进而执行小火炖煮的步骤,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在小火炖煮的过程中,盖上孔盖210,保证肉质软烂,并有效减少肉蛋白的剧烈变性,从而保留了消化酶的接触位点,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在大火收汁的过程中,去掉孔盖210,可实现将汤汁快速浓缩,缩短烹饪时间,避免汤汁内的风味物质因长时间烹煮而损失,影响成品的口感以及营养价值。
另外,在步骤(2)之后,且在步骤(3)之前,还包括:
步骤F:智能烹饪机停止烹饪,并解锁杯体2。如此,在智能烹饪机完成其烹饪动作后,解锁杯体,方便将杯体2从主机1上取下,乘出装盘。
具体的,将电机421反转,使得触头444触发第二微动开关442而发出解锁信号,确定搅拌容器22(或杯体2)可从主机1上取下。
具体的,智能烹饪机停止烹饪,包括:控制加热器停止加热,控制搅拌器停止搅拌。
上述步骤A还包括:
步骤A:当接收到的烹饪红烧肉的指令以及用户选择的口感偏好时,提示用户需要准备的各原料名称、各原料的份数以及至少部分原料的大小要求。
上述口感偏好包括:正常、偏淡、偏重。
这样,可以根据用户对口感的要求,自动调整并提示用户需要准备的各原料、各原料的份数以及至少部分原料的大小要求,进一步满足用户对烹饪食品的口感的需求。
上述步骤B还包括:
步骤B1:提醒用户放入五花肉;
步骤B2:根据利用称重模块测量到的五花肉的重量,重新计算并提示用户配料的份数,之后,提醒用户按照预设配料投放顺序放入配料中的各原料并对放入搅拌容器22的各原料依次进行称重并提示。
上述配料即除五花肉之外的其他原料。
这样,因实际烹饪过程中,在不提前称重的情况下,用户只能预估五花肉的重量,而难以做到按照建议的原料重量预备五花肉,若出现五花肉不够或多了一点的情况,口感上较难保证,因此,根据实际测量的主原料五花肉的重量,调整配料的重量,可进一步保证红烧肉的口感、营养价值,并使制备得到的红烧肉色泽红亮,很好地消除红烧肉的肥腻感。
实际中,即使给出了各原料的建议份数,用户很难控制好放入的各原料的份数,量杯可测量的原料类型受限,直接往搅拌容器22中加入原料,若用户放入的份数不正确,很难完全取出,而单独再买一个称,会占用较多空间且成本增加,而在智能烹饪机上设置单独的称重台,会造成智能烹饪机占用较多体积,对美观性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且会增加较多成本。为了保证口感、营养价值,解决上色难、入味不均匀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精准控制投放入搅拌容器22中的原料的份数,并保证智能烹饪机的美感以及避免较多的成本的增加,所述智能烹饪机还包括:称重容器以及称重模块,在进行称重时,称重容器安装在搅拌容器22上;在称重结束,称重容器与搅拌容器22分离。即在上述步骤中,均是利用称重容器与称重模块进行称重,具体的,可利用检测机构检测是否安装了称重容器,并在检测机构检测到安装了称重容器时,利用称重容器与称重模块进行称重,即步骤B包括:在检测机构检测到安装了称重容器时,利用称重容器与称重模块进行称重。称重容器与检测机构详见下方描述。
图14示出了智能烹饪机的称重模块。称重模块设置在电机座12内,如图14所示,称重模块包括分别设置在电机座12的四个角的四个称重传感器121。本申请以图14举例说明称重模块的设置方式,在本申请的其他方式中,称重模块还可以是其他设置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15、图16所示,杯体2包括机盖21以及主杯体,主杯体包括:搅拌容器22、手柄23以及底座24。盖体21可以扣于容器22的顶部,手柄23设置于容器22的侧部,方便用户手持手柄23移动容器组件2。
智能烹饪机还可以包括: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搅拌容器22上是否盖合了机盖21或者安装了称重容器。如图15所示,杯体2设置有触发件26,检测机构包括第二感应件72。当杯体2正常放置于主机1上时,触发件26能够触发第二感应件72。为方便触发件26与第二感应件72的配合,检测机构还可以包括可复位的促动件71,促动件71可以滑动设置于托盘400的腔室内,促动件71的一端穿设托盘400并能够与触发件26抵接,另一端能够在触发件26的驱动下与第二感应件72配合。当触发件26不再抵接促动件71时,促动件71自动复位与第二感应件72脱离,第二感应件72未被触发,检测机构检测搅拌容器22上盖合了机盖21或者安装了称重容器。
第二感应件72和促动件71可以设置在托盘400内的腔室内,合理利用托盘400中的空间,使得智能烹饪机的结构更紧凑。
具体地,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架74,促动件71和第二感应件72均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架74上。促动件71与第二支架74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73,第一复位件73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二支架74和促动件71上,以驱动促动件71伸出杯座外,以便与触发件26配合。可选地,第一复位件73可以为弹簧。促动件71上还设置有接触端,促动件71在上下滑动过程中,可以带动接触端抵接于第二感应件72或与第二感应件72脱离。
具体地,当安装在主机1上的杯体2中的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正常盖合时,触发件26能够触发主机1内的第二感应件72,反之,触发件26无法触发第二感应件72,从而判断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是否正常盖合。
当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正常盖合时,触发件26伸出手柄23外的长度较长,触发件26可以触发主机1上的第二感应件72,从而获取机盖21已正常安装到搅拌容器22上的信息。如图18所示,当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非正常盖合时,触发件26伸出手柄23外的长度较短,触发件26无法触发主机1上的第二感应件72,从而判断机盖21非正常盖合在搅拌容器22上。
为使触发件26能随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的配合状态而移动,如图17所示,触发件26设置在手柄23内,手柄23上设置有缺口231。如图18和图19所示,机盖21上设置有第一斜面211,触发件26可复位的设置在搅拌容器22上,触发件26上设置有第二斜面261,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采用旋转的方式盖合。当机盖21相对搅拌容器22旋转闭合时,机盖21上的第一斜面211能够通过缺口231与触发件26上的第二斜面261滑动配合,以驱动触发件26移动。
如图18所示,机盖21与搅拌容器22非正常盖合时,触发件26在第二复位件27的作用下收回至手柄23内。如图19所示,当机盖21相对搅拌容器22转动以便盖合的过程中,机盖21上的第一斜面211能够与触发件26上的第二斜面261滑动配合,并推动触发件26向下滑动,使得触发件26的底端逐渐伸出手柄23外,从而与促动件71抵接。
称重容器上设置有与机盖21的第一斜面211相同的结构,以供检测机构检测是否安装了称重容器。称重容器上同时设置了用于称重的容置空间(例如,称重容器与机盖21相似,但顶部内凹,以形成用于称重的容置空间),在检测机构检测到搅拌容器22上盖合了机盖21或者安装了称重容器,确定称重模块获得的重量与称重容器的重量还是机盖21的重量相匹配,以进一步检测安装的是机盖21还是称重容器,在检测到安装的是称重容器时,可便于测量原料的份数,可以更准确的测量原料的份数。利用上述检测机构,配合称重机构,可以检测到机盖是否安装上,还可以检测到称重容器是否安装上,便于精准检测原料的份数,且便于检测到机盖21是否安装上。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30份的生姜替换为30份的葱,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桂皮,八角含量增至4份,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红烧肉,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八角,桂皮含量增至4份,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试验例1
嫩度检测
1、剪切力测试
将实施例1-17提供的红烧肉和对比例1-3提供的红烧肉进行剪切力比较,剪切力越小,嫩度越大,具体测试方法如下所示:
(1)分别先用刀找出各待测样品肌纤维的自然走向,然后切成1cm×1cm×3cm的肉柱,切肉期间用直尺测量;
(2)每组待测样品各切取10个肉柱分别进行检测,采用TA.XT.plus型物性检测仪检测各样品的剪切力,测定条件为:检测前速度为2.00mm/s,检测中速度为2.00mm/s,检测后速度为2.00mm/s,距离为35mm,记录10个肉柱分别的剪切力值,计算每组待测样品的剪切力平均值;
2、咀嚼力
检测方法:将猪肉样品切成2cm×2cm的小块用质构仪分析测定,每组测10个平行。测定条件为:探头类型为p50探头,检测前速度为2.0mm/s,检测中速度为2.0mm/s,检测后速度为2.0mm/s,压缩距离为65%。
具体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
表1测试数据可知,本发明制备得到红烧肉的剪切力为1.90-2.30kg,咀嚼力为710-790g,说明本发明炖制得到的红烧肉的肉质软烂鲜嫩,可以显著提高红烧肉产品的嫩度,改善产品干硬,难以咀嚼的问题。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4、5的对比可知,本发明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在优选配比内,各成分对于红烧肉的增嫩作用更为明显,能进一步降低剪切力,降低咀嚼难度。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6、7的对比可知,五花肉切块过小,制备得到的剪切力和咀嚼力较低,过于软烂;而五花肉切块过大,很难显著提高红烧肉产品的嫩度。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8、9的对比可知,生姜切块过薄或过厚均不利于五花肉吸取姜汁,因此制备得到的红烧肉剪切力和咀嚼力较高。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11-17的对比可知,采用本发明优选的炖煮条件(包括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特定的温度时间)能进一步降低制备得到的红烧肉的剪切力,达到促嫩效果。
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对比可知,生姜、桂皮、八角相互配合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促嫩效果,能够明显提高红烧肉的保水性能,降低制备得到的红烧肉的剪切力。
试验例2
蛋白质体外消化率
测试原理:体外消化模型是一种通过体外模拟食物在体内胃肠道的消化情况来分析食物的生物利用率等营养价值的实验方法。通过体外消化模型测定出的蛋白质消化率,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消化率越高,则被机体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越大。
测试方法:将不同组别的红烧肉瘦肉层去除汤汁脂肪和杂质后绞碎,称取2.00g绞碎样品,加入8mL PBS在冰浴下匀浆,9600r/min匀浆30s重复两次,15000r/min匀浆30s重复两次,每次匀浆间隔30s。用2M的HCl调pH值至2.0±0.1。每份样品加入1mL胃蛋白酶溶液,匀浆液在37℃摇床上反应2h。反应结束,快速的用1M的NaOH溶液将酶解液的pH值调至7.0终止反应,形成胃蛋白酶酶解液。然后在37℃摇床匀速摇晃反应2h,反应结束,沸水浴5min终止反应,形成胃蛋白酶酶解液。在4℃的条件下静置12h后离心,离心后弃去上清,沉淀物在50℃下烘干至恒重,记录烘干样品数据,用BCA试剂盒测定未消化样品和烘干残留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胃蛋白酶购于:天津百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胃酶消化DT(%)=(W0-W1)/W0×100%,其中,DT是指蛋白质体外消化率,W1是指样品经胃消化后每g肉样中蛋白质的含量(g),W0是指未消化的每g肉样中蛋白质含量(g)
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由表2测试数据可知,本发明制备得到红烧肉的胃酶消化为74-84%,说明本发明在制备过程中使肉蛋白不易发生剧烈变性,从而保留了消化酶的接触位点,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4、5的对比可知,本发明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在优选配比内,各成分对于红烧肉的增嫩作用更为明显,即保证肉质酥润而不柴,还保证其中肉蛋白不易发生剧烈变性,进一步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6、7的对比可知,五花肉切块过小,制备得到的肉质过于软烂,因此很好消化;而五花肉切块过大,很难显著提高红烧肉产品的嫩度,外部肉蛋白容易发生变性。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8、9的对比可知,生姜切块过薄或过厚均不利于五花肉吸取姜汁,因此无法进一步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
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11-17的对比可知,采用本发明优选的炖煮条件(包括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特定的温度时间)能进一步保证其中肉蛋白不易发生剧烈变性,进一步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
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对比可知,生姜、桂皮、八角相互配合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保证在制备过程中使肉蛋白不易发生剧烈变性,从而保留了消化酶的接触位点,提升了肉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性。
试验例3
感官评价
取实施例1-17提供的红烧肉和对比例1-3提供的红烧肉,随机组织40名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员作为评价员(20名男、20名女),组成评价小组,按照表3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员进行培训并品尝,在评价期间保持安静,不能交流意见。每个样品品尝完休息5min,并用37℃的水漱口,保证口腔无异味,然后再品尝一次,每个样品品尝5次,按照表3中规则各自打分,取平均值。
具体测试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具体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待测样品 外观 气味 滋味 口感
实施例1 9.6 9.6 9.6 9.5
实施例2 9.5 9.3 9.0 9.5
实施例3 9.5 9.4 9.2 9.6
实施例4 9.1 9.0 9.1 9.1
实施例5 9.0 9.0 9.1 9.0
实施例6 8.5 9.1 8.6 8.5
实施例7 9.0 9.3 9.5 9.3
实施例8 9.2 9.1 9.3 9.2
实施例9 9.4 9.2 8.8 8.9
实施例10 9.5 9.2 8.7 8.8
实施例11 9.0 8.9 8.6 8.5
实施例12 9.0 9.0 9.2 8.7
实施例13 8.9 9.2 9.0 8.6
实施例14 9.1 9.2 8.8 8.8
实施例15 9.3 8.9 9.0 8.9
实施例16 9.4 8.8 8.9 8.9
实施例17 9.5 8.5 8.5 8.5
对比例1 8.0 4.5 7.8 7.6
对比例2 8.0 5.8 8.0 7.8
对比例3 8.5 6.2 8.0 8.5
由表4测试数据可知,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红烧肉的外观色泽红亮,无红烧肉的肥腻感,无特异性腥味,肉质软烂适度,肉皮软糯。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所述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实施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红烧肉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制备,
所述智能烹饪机包括主机(1)、杯体(2)、耦合器组件(3)、锁锅机构(4)及锁合机构(5);杯体(2)可拆装地与主机(1)装配在一起;
主机(1)包括控制面板(11)和电机座(12),在电机座(12)内设置有搅拌电机;
所述主机(1)包括主体和设置在主体上的轴向凸出的托盘(400),托盘(400)限定了环形的安装空间(401),安装空间(401)内构造有轴向凸出的环形凸缘(403),搅拌容器(22)则座接在该安装空间(401)内,以实现搅拌容器(22)在主机(1)上的装配;
所述杯体(2)包括机盖(21)和用于盛放烹饪食材的搅拌容器(22),在搅拌容器(22)内还设置有搅拌器(221),搅拌器(221)由搅拌电机驱动转动;
机盖(21)的顶部开设有开孔(211),孔内可拆装地插放孔盖(210),孔盖(210)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搅拌容器(22)包括容器本体(501)和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501)上的杯座(502);所述杯座(502)中形成有空腔(240),用于容置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贴合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501)底部的加热膜(230)和固定配置在所述加热膜(230)底部的耦合器组件(3)、温控器(33);所述耦合器组件(3)、所述温控器(33)和所述加热膜(230)间电性连接;所述加热膜(230)是印刷形成纯电阻层线路并固定在所述容器本体(501)上;所述加热膜(230)具有无机氧化物绝缘层;所述耦合器组件(3)包括耦合器(30)、多个固定在所述耦合器(30)上的插针(31)以及集成在所述耦合器(30)上的热敏电阻(32);
所述搅拌器(221)由上刀片(2111)和下刀片(2112)组成,所述上刀片(2111)的一端朝向搅拌容器的顶端,另一端朝向搅拌容器的底端,所述下刀片(2112)的两端朝向搅拌容器的侧壁;其中,上刀片(2111)和下刀片(2112)呈两两中心对称设置成十字型四叶刀,上刀片(2111)和下刀片(2112)的切削角度均不相同,每个刀片均包括上刀身和下刀身,上刀身和下刀身贴合叠加且上刀片(2111)与下刀片(2112)之间呈上下错位设置且上刀片(2111)与下刀片(2112)的折弯角度不相同,上刀片(2111)的两侧沿上刀身分别以折弯角度α水平向下和折弯角度β水平向上折弯构成第一上刀片和第二上刀片,第一上刀片、第二上刀片与上刀身的连接处形成有一上刀片折弯线,折弯角度α为35~45°,折弯角度β为25~35°,下刀片(2112)的两侧沿下刀身分别设置有基本水平的第一下刀片和第二下刀片;第二下刀片配置成低于第一下刀片,第二下刀片的缘部与加热容器的底部弧度相吻合;搅拌器(221)与搅拌容器(22)的锅底之间的距离为2.5-5mm,搅拌器(221)与搅拌容器(22)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5-5mm;
锁锅机构(4)包括锁紧圈(410)、驱动机构(420),锁紧圈(410)周向活动地套设在所述环形凸缘(403)径向外表面上,锁紧圈(410)上构造有径向向外突出的锁合凸起(411);驱动机构(420)用于驱动锁紧圈(410)周向转动;
锁合机构(5)包括构造在搅拌容器(22)上的锁合槽(510),锁合槽(510)与锁合凸起(411)相匹配;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带皮五花肉550份、生姜30份、桂皮1份、八角3份、冰糖40份、黄酒45份、生抽33份、老抽32份和水150份;
所述红烧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带皮五花肉切成长为5cm,宽为5cm,高为5cm的小块,将生姜切成厚度为2mm的小片后,与桂皮、八角、冰糖、黄酒、生抽、老抽和150份的水混合,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小火炖煮,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2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为102℃,所述小火炖煮的时间为35min;
(2)将炖煮得到产品采用智能烹饪机的搅拌器反转进行搅拌,并采用智能烹饪机进行大火收汁,所述搅拌器的转速为20r/min,所述智能烹饪机的加热器的加热温度为130℃,所述大火收汁的时间为12min;
(3)将收汁得到的红烧肉进行翻拌6次,得到成品。
CN202011431416.0A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5151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31416.0A CN112515114B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31416.0A CN112515114B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5114A CN112515114A (zh) 2021-03-19
CN112515114B true CN112515114B (zh) 2023-11-17

Family

ID=74998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31416.0A Active CN112515114B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1511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7331A1 (fr) * 2006-06-15 2007-12-27 Xiaoyong Liu Procédé de mijotage ou de cuisson automatique ou semi-automatiqu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7331A1 (fr) * 2006-06-15 2007-12-27 Xiaoyong Liu Procédé de mijotage ou de cuisson automatique ou semi-automatique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卓远主编.家庭厨艺一点通 大厨手把手教你1001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11. *
熊鸿燕.健康生活手册.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33. *
盛峰.现代家庭全书 2 烹饪卷.京华出版社,2000,10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5114A (zh) 2021-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31909B1 (en) Fat-homogenizer, beverage-frother, kitchen appliance to prepare coffee, tea, milk, egg, soy, and rice foodstuff
US20060286255A1 (en) Automated Soup Making Apparatus
EP1520498B1 (en) Domestic porridge making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porridge by using the same
CN103300413B (zh) 一种双蛋白干及其制作方法
KR100821624B1 (ko) 초벌 유황오리고기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초벌 유황오리고기요리 방법
CN112515114B (zh) 一种红烧肉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1582A (zh) 卤牛肉的制作方法
CN112515115B (zh) 一种文火小牛肉及其制备方法
RU2300265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консервов "котлеты московские с капустой и соусом сметанным с луком"
CN112471425B (zh) 一种嫩滑多汁的红烧猪蹄及其制备方法
KR100363263B1 (ko) 오징어버거용 패티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된 오징어버거용 패티를 이용한 오징어버거
RU2362461C1 (ru) Способ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консервов "котлеты московские с соусом сметанным с томатом"
KR20190081360A (ko) 치킨 햄버거의 제조방법
JPH06197720A (ja) 調味料及び食品原材料の製造方法
KR20190081355A (ko) 램 햄버거의 제조방법
KR102599185B1 (ko) 두부를 이용한 누룽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Niethammer Tepary cuisine
CN112515103A (zh) 一种粥体稳定且营养丰富的海参小米粥及其制备方法
Cooper The New Cookery
RU2359534C1 (ru) Способ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консервов "ромштекс"
Nasrallah Part Two, Chapter Three: On Lamb (Luḥūm Khirfān)
Tanri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INAL REPORT" MIANA LEAVES & MEATBALL ANALOGUE VEGETARIAN PIE"
Husted Glossary of food terms
Fisher Twenty Lessons in Domestic Science: A Condensed Home Study Course... glossary of Usual Culinary Terms, Pronunciations and Definitions, Etc....
RU2349135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консервированного продукта "шницель натуральный рублены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