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00092A -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00092A
CN112500092A CN202110092043.7A CN202110092043A CN112500092A CN 112500092 A CN112500092 A CN 112500092A CN 202110092043 A CN202110092043 A CN 202110092043A CN 112500092 A CN112500092 A CN 112500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sand
concrete
sand concrete
barium hydroxide
ammonium chlor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920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育强
张晓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Huihua Concre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Huihua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Huihua Concre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Huihua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9204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000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00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00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包括以下原料:水泥、矿渣粉、粉煤灰、人工砂、碎石、自来水以及外加剂;外加剂包括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本申请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将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各组分按配比称取,将水泥、矿渣粉、粉煤灰、人工砂以及碎石均匀混合为一级拌合物;步骤2,将自来水与外加剂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混合搅拌为混凝土拌合物。本申请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可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制作,其具有高效控温大体积混凝土、防止大型混凝土破裂的优点。

Description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大型基建项目日益增多,使得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大体积混凝土的制作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均采用河砂,但河砂的过度开采不利于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现在许多企业工厂均采用人工砂进行混凝土的制作,人工砂是经过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它具备颗粒级配稳定可调、配置的混凝土坍落度小以及能变废为宝等优点。
目前,在大体积人工砂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人工砂作为原料的一种在搅拌机中进行混料,之后再分批入模、多次浇注,最终养护成型。据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的成型过程分为水化与硬化两个时期,其中,水化过程伴随着水化热的产生,微观孔结构的发展,以及水泥石、砂浆、混凝土力学强度的变化。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其中存在的不足在于:由于混凝土水化作用产生水化热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偏低,水化热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积蓄效应,易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过高,而大型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主要受环境影响,故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变化较小,从而易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而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则混凝土结构易在养护阶段出现裂缝,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易出现温度裂缝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范围的原料:水泥180-340份;矿渣粉60-110份;粉煤灰50-60份;人工砂607-843份;碎石1010-1062份;自来水160-170份;外加剂9.69-15.3份;所述外加剂包括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所述八水合氢氧化钡的重量份为0.45-1.4份,所述氯化铵的重量份为0.94-1.5份,以及所述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重量份为4.7-7.6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的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反应吸热,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化作用产生的水化热,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的热量积蓄效应减弱,再加上使用的CAS号为9006-65-9的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能有效降低水泥颗粒之间的滑动阻力以及分散破坏混凝土内部的絮凝结构,使得混凝土的流动性得到提升,有助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的释放,从而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因内外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有效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阶段出现温度裂缝的概率,另外,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反应释放气体,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形成稳定均匀的封闭孔结构,不仅能有效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渗性以及与钢筋的粘结性,而且能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极限抗拉能力,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具备更好的抗裂能力。
优选的,所述外加剂还包括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所述氯化铵、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3.21-4.30):(3.39-4.0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的亚硝酸钠中的亚硝酸根离子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钢筋的阳极区氧化成膜,阻碍铁阳极溶解,使用的苯并三唑则在钢筋的阴极区表面形成致密的多层有机保护膜,从而能有效降低引进的氯化铵中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作用,并为大体积混凝土内的钢筋提供阳极与阴极保护,同时,苯并三唑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的作用,能进一步增加混凝土强度,从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优选的,所述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重量份数比例为0.64:1.22:6.2:4.2:4.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性能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加入该重量比例下的人工砂混凝土具有最优的控温抗裂效果。
优选的,所述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还包括月桂醇硫酸钠,所述月桂醇硫酸钠的重量份为0.09-0.48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原因可能是,使用的月桂醇硫酸钠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起泡能力,能在混凝土拌合物内形成大量微小的封闭气泡,这些气泡能减小骨料颗粒之间的摩擦,另外,由于水分可分布于气泡表面,使得自由移动的水量减少,湿砂浆的泌水量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水性以及黏聚性相应提高,能有效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优选的,所述水泥的颗粒细度为50μ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的颗粒细度为50μm的水泥的活性适中,能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速率保持平稳,从而使得大型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释放速度平缓,有利于减弱水化热积蓄效应。
优选的,所述人工砂的细度模数为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人工砂的有效比表面积较大,能附着更多的胶凝材料,有效增加混凝土内部的黏结度,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强度的同时,亦可适当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从而降低在凝固过程中水泥水化多余的水分形成的连通孔隙,从而有效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各组分按配比称取,将水泥、矿渣粉、粉煤灰、人工砂以及碎石均匀混合为一级拌合物;
步骤2,将自来水与外加剂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混合搅拌为混凝土拌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得水泥、矿渣粉、粉煤灰、人工砂、碎石各组分分布均匀,并与自来水、外加剂一起形成均匀的水泥浆料,有助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形成。
优选的,步骤2中,外加剂中的八水合氢氧化钡在加入一级拌合物前需研磨成粉末状,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的粒径为0.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八水合氢氧化钡研磨成粒径为0.3mm的粉末状,有助于提高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吸热效率,使得反应的进行更加充分。
优选的,步骤2中,先将自来水、外加剂中的月桂醇硫酸钠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搅拌,再加入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进行搅拌,最后加入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晶体进行搅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自来水、外加剂中的月桂醇硫酸钠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充分混合,能使得一级拌合物与自来水之间的拌和更加顺畅,有助于提高一级拌合物与自来水之间的混合效率。
优选的,步骤1的搅拌时间为3-5min,步骤1完成后立刻进行步骤2,自来水、外加剂中的月桂醇硫酸钠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搅拌时间为3-4min,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3min,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晶体的搅拌时间为1-2min。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按顺序将人工砂混凝土进行充分搅拌,有助于外加剂各组分充分发挥其作用,以使得人工砂混凝土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中优选采用的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使用的外加剂,能有效缓解人工砂混凝土内部释放的水化热,有利于弱化大体积人工砂混凝土内部的热量积蓄作用,另外,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反应亦可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形成稳定封闭的孔结构,能有效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渗性以及与钢筋的粘结性,从而有效增强人工砂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的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能有效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氯离子的侵蚀作用,并为大体积混凝土内的钢筋提供阳极与阴极保护,同时,由于苯并三唑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的作用,能使得大体积人工砂混凝土获得增加强度的效果。
3、本申请的制备方法,通过将人工砂混凝土的各组分在规定时间内按顺序进行充分混合,使得外加剂的各组分能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因此使得大体积混凝土获得相应的结构变化,从而有助于大体积混凝土提高其抗裂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原料均为市售,其中:
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购于湖北新四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AS号为9006-65-9;
月桂醇硫酸钠购于康迪斯化工(湖北)公司,货号为kds4589145651;
苯并三唑购于济南祥泰化工有限公司;
粉煤灰购于灵寿县盛运矿产品加工厂;
碎石购于英德市铭富园林有限公司。
实施例
实施例1-8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原料用量如表1所示。
表1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原料用量(单位:kg)
原料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水泥 180 265 340 265 265 265 265 265
矿渣粉 60 85 110 85 85 85 85 85
粉煤灰 60 60 50 60 60 60 60 60
人工砂 843 710 607 710 710 710 710 710
碎石 1010 1040 1062 1040 1040 1040 1040 1040
自来水 160 166 170 166 166 163 163 163
八水合氢氧化钡 0.45 0.54 1.4 0.54 0.54 0.64 0.64 0.64
氯化铵 0.94 1.12 1.5 1.12 1.12 1.22 1.22 1.22
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4.7 5.3 7.6 5.3 5.3 6.2 6.2 6.2
苯并三唑 0 0 0 3.6 4.8 4.2 4.2 4.2
亚硝酸钠 0 0 0 4.5 3.8 4.2 4.2 4.2
月桂醇硫酸钠 0 0 0 0 0 0 0.09 0.48
实施例1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各原料用量如表1中的实施例1所示。其中,水泥采用颗粒细数为35μm的P·O42.5水泥,矿渣粉为S95级矿渣粉,粉煤灰为Ⅱ级粉煤灰,人工砂采用细度模数为2.7的人工砂,碎石粒径为1-5cm。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各组分按配比称取,将P·O42.5水泥、S95级矿渣粉、Ⅱ级粉煤灰、人工砂以及碎石混合搅拌为一级拌合物,搅拌时间为3min;
步骤2,先将自来水、外加剂中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3min,后加入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1min。
实施例2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原料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各原料的用量与实施例1的差别具体参照表1,本实施例的各原料用量如表1的实施例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的不同在于:P·O42.5水泥、S95级矿渣粉、Ⅱ级粉煤灰、人工砂以及碎石的搅拌时间为4min;先加入一级拌合物中的自来水、外加剂中的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搅拌时间为3.5min,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5min。
实施例3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原料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各原料的用量与实施例1的差别具体参照表1,本实施例的各原料用量如表1的实施例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的不同在于:P·O42.5水泥、S95级矿渣粉、Ⅱ级粉煤灰、人工砂以及碎石的搅拌时间为5min;先加入一级拌合物中的自来水、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搅拌时间为4min,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2min。
实施例4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苯并三唑与亚硝酸钠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在本实施例中,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用量与实施例2的差别具体参照表1,本实施例的各原料用量如表1的实施例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步骤2的不同在于:在加入自来水、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并搅拌3.5min后加入的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5min,最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5min。
实施例5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苯并三唑与亚硝酸钠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在本实施例中,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用量与实施例2的差别具体参照表1,本实施例的各原料用量如表1的实施例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步骤2的不同在于:在加入自来水、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并搅拌3.5min后加入的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5min,最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5min。
实施例6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外加剂各组分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1中的实施例6。其中,外加剂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重量份数比例为0.64:1.22:6.2:4.2:4.2。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步骤2的不同在于:在加入自来水、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并搅拌3.5min后加入的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5min,最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5min。
实施例7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月桂醇硫酸钠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月桂醇硫酸钠的用量与实施例6的差别具体参照表1,本实施例的各原料用量如表1的实施例7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步骤2的不同在于:先加入一级拌合物中的物质除了自来水与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还有月桂醇硫酸钠,它们的搅拌时间为3.5min,之后再加入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5min,最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5min。
实施例8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月桂醇硫酸钠的用量以及制备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月桂醇硫酸钠的用量与实施例2的差别具体参照表1,本实施例的各原料用量如表1的实施例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方法中步骤2的不同在于:先加入一级拌合物中的物质除了自来水与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还有月桂醇硫酸钠,它们的搅拌时间为3.5min,之后再加入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5min,最后加入的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5min。
对比例
对比例1-6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原料用量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例1-6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原料用量(单位:kg)
原料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对比例4 对比例5 对比例6
水泥 265 265 265 265 265 265
矿渣粉 85 85 85 85 85 85
粉煤灰 60 60 60 60 60 60
人工砂 710 710 710 710 710 710
碎石 1040 1040 1040 1040 1040 1040
自来水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八水合氢氧化钡 0.54 0 0.54 0 0.54 0
氯化铵 0 1.12 1.12 0 1.12 0
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0 0 0 5.3 0 0
苯并三唑 0 0 0 0 0 0
亚硝酸钠 0 0 0 0 0 0
月桂醇硫酸钠 0 0 0 0 0 0
木质素磺酸钠 0 0 0 0 5.3 0
对比例1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只添加八水合氢氧化钡,不添加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2中的对比例1。
对比例2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只添加氯化铵,不添加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2中的对比例2。
对比例3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只添加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不添加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2中的对比例3。
对比例4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只添加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不添加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2中的对比例4。
对比例5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只添加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木质素磺酸钠,不添加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2中的对比例5。
对比例6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不添加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木质素磺酸钠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本实施例中,各原料的用量具体参照表2中的对比例6。
性能检测试验及其试验方法
试验一水化热检测
采用ToniCAL7336型混凝土水化热温升仪测试不同实施例以及对比例的水泥浆热变化。将混凝土混合物加入直径为150mm、高300mm的特制实验桶中,再将实验桶安放在Toni温升仪中,设置好温度传感器后,开始实验;混凝土中心温升数据可实时显示在电脑终端。实验持续时间为24h。
试验二自然电位测定
根据《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YB/T9231-2008),在不同实施例的混凝土拌合物中插入相同的钢筋,钢筋一端露出10mm接电压表正端,饱和甘汞电极接负端,测量时间分别为3h、6h、12h、24h。
试验三抗裂试验
检测方法根据《GB/T 50082-2009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第九章的早期抗裂试验进行测试。
表3 实施例1-8以及对比例1-6水化热检测数据表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结合实施例2与对比例6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对比例6除未添加外加剂外其余原料用量与实施例2用量相同,对比例6水化热释放效果明显强于实施例2,则可推出外加剂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对人工砂混凝土有降低水化热效果。
结合对比例1-3与实施例2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外加剂八水合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单独使用时无明显控温效果,八水合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复合使用时,有一定的降低水化热的效果;结合对比例4与对比例6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外加剂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有一定的降低水化热效果。
结合对比例5与实施例2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对比例5使用与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等量的减水剂木质素磺酸钠取代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对比例5的水化热释放效果强于实施例2,说明减水剂木质素磺酸钠与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结合使用对水化热的降低效果不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结合使用的效果。
结合对比例3-4与实施例2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复合使用或者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单独使用对水化热的降低效果都不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结合使用的效果;结合实施例1-3和实施例6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6的水化热释放效果最弱,可推出实施例6的原料配比下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控温效果最为明显。
表4 不同实施例的钢筋自然电位数值表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结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4-6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6的自然电位基本在(-200)~0范围,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的自然电位基本在(-350)~(-250)范围,实施例2的自然电位基本在(-350)~(-450)范围,可推出,实施例2未加入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人工砂混凝土钢筋锈化概率较高,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加入了不同比例的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人工砂混凝土有一定的阻锈效果,实施例6对人工砂混凝土的阻锈效果最为明显,故而可知实施例6中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用量配比的阻锈效果最优。
结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7-8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7以及实施例8的自然电位变化范围以及变化趋势与实施例6无太大差距,可推出加入的月桂醇硫酸钠对人工砂混凝土的阻锈效果并无太大影响。
表5 实施例1-8以及对比例1-6的早期抗裂试验检测数据表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结合实施例1-3和对比例6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加入了外加剂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实施例1-3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均优于未加任何外加剂的对比例6,可推出加入的外加剂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能提升人工砂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结合对比例1-3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复合使用的早期抗裂性能均优于单独使用,可推出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人工砂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结合对比例3-6以及实施例2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使用的早期抗裂性能最优,而且,减水剂木质素磺酸钠与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结合使用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差于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八水合氢氧化钡以及氯化铵结合使用的人工砂混凝土,由此可推出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三者复合使用下得出的人工砂混凝土抗裂效果最好。
结合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4-5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加入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人工砂混凝土与未加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无太大差异,由此可推出加入的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对人工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无影响。
结合实施例2与实施例6并结合表5可以看出,实施例6的原料配比下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明显优于实施例2,可以推出实施例6的原料配比下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更强。
结合实施例6-8并接合表5可以看出,加入月桂醇硫酸钠的实施例7以及实施例8的人工砂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优于实施例6的人工砂混凝土,可以推出月桂醇硫酸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工砂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水泥180-340份;矿渣粉60-110份;粉煤灰50-60份;人工砂607-843份;碎石1010-1062份;自来水160-170份;外加剂9.69-15.3份;
所述外加剂包括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所述八水合氢氧化钡的重量份为0.45-1.4份,所述氯化铵的重量份为0.94-1.5份,以及所述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重量份为4.7-7.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剂还包括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所述氯化铵、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3.21-4.30):(3.39-4.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重量份数比例为0.64:1.22:6.2:4.2:4.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还包括月桂醇硫酸钠,所述月桂醇硫酸钠的重量份为0.09-0.48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的颗粒细度为5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砂的细度模数为2.7。
7.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各组分按配比称取,将水泥、矿渣粉、粉煤灰、人工砂以及碎石均匀混合为一级拌合物;
步骤2,将自来水与外加剂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混合搅拌为混凝土拌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外加剂中的八水合氢氧化钡在加入一级拌合物前需研磨成粉末状,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的粒径为0.3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先将自来水、外加剂中的月桂醇硫酸钠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加入一级拌合物中进行搅拌,再加入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进行搅拌,最后加入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进行搅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搅拌时间为3-5min,自来水、外加剂中的月桂醇硫酸钠以及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搅拌时间为3-4min,苯并三唑以及亚硝酸钠的搅拌时间为2-3min,八水合氢氧化钡粉末以及氯化铵的搅拌时间为1-2min。
CN202110092043.7A 2021-01-23 2021-01-23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25000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2043.7A CN112500092A (zh) 2021-01-23 2021-01-23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2043.7A CN112500092A (zh) 2021-01-23 2021-01-23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0092A true CN112500092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5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92043.7A Pending CN112500092A (zh) 2021-01-23 2021-01-23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000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2310A (zh) * 2019-07-27 2019-10-25 北京天地建设砼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8619A (zh) * 2016-04-28 2016-09-21 十九冶成都建设有限公司 利用粉煤灰和矿粉双掺技术配制的抗裂大体积混凝土
CN110372310A (zh) * 2019-07-27 2019-10-25 北京天地建设砼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70797A (zh) * 2020-04-10 2020-07-31 广西科达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混凝土阻锈剂
CN111533516A (zh) * 2020-04-02 2020-08-14 广东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流平砂浆和发泡陶瓷表面封孔装饰方法
CN111943553A (zh) * 2020-08-25 2020-11-17 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 一种机制砂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8619A (zh) * 2016-04-28 2016-09-21 十九冶成都建设有限公司 利用粉煤灰和矿粉双掺技术配制的抗裂大体积混凝土
CN110372310A (zh) * 2019-07-27 2019-10-25 北京天地建设砼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33516A (zh) * 2020-04-02 2020-08-14 广东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流平砂浆和发泡陶瓷表面封孔装饰方法
CN111470797A (zh) * 2020-04-10 2020-07-31 广西科达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混凝土阻锈剂
CN111943553A (zh) * 2020-08-25 2020-11-17 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 一种机制砂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2310A (zh) * 2019-07-27 2019-10-25 北京天地建设砼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抗裂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lsadey Effect of superplasticizer on fresh and hardened properties of concrete
CN106186965B (zh) 一种水工建筑用耐冲磨的无机高性能复合材料
CN104446045A (zh) 一种碱激发胶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0999404A (zh) 清水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
MX2009011890A (es) Composiciones de concreto durables.
CN102701635B (zh) 一种纳米复合型膨胀抗裂防水剂
CN104556866A (zh) 一种尾矿石粉湿拌抹灰砂浆
CN104844045B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的轻骨料的表面处理工艺
CN103951330B (zh) 一种桥梁高性能清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43236A (zh) 一种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3684A (zh) 隧道弃渣与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制备的混凝土以及制备方法
CN110218054A (zh) 一种纳米粘土改性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RU2447036C1 (ru) Композиция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строитель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JP2007015880A (ja) 重量骨材及び重量コンクリート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6630882A (zh) 改性磷石膏基胶凝材料配制中高强度混凝土及制作方法
CN112500092A (zh) 高效控温人工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73660A (zh) 一种高强度渗硫铁尾矿混凝土砌块及其制备和应用
JP2018087107A (ja) プレミックスセメント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7021698A (zh) 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70874B1 (ko) 항만구조물 형성용 고비중 콘크리트 조성물 및 고비중 콘크리트 제조 방법
CN111689737A (zh) 一种水下桩基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JP6478660B2 (ja) 石炭灰の活性化方法、活性化石炭灰、およびセメント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6565119A (zh) 海洋工程抗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CN110482925A (zh) 一种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05254200A (zh) 水泥助磨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