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6005A - 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 Google Patents

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6005A
CN112486005A CN202010952229.0A CN202010952229A CN112486005A CN 112486005 A CN112486005 A CN 112486005A CN 202010952229 A CN202010952229 A CN 202010952229A CN 112486005 A CN112486005 A CN 112486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stem
main body
wheel
suppor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22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86005B (zh
Inventor
野村宽志
铃木重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Chronome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Chronome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Chronome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ko Chronome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86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6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86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6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27/00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 G04B27/004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having several simultaneous functions,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the clockwork or the hand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02Back-ge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gear train and han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钟表用机芯的设计裕度的下降的轮系调校机构。具备:摆轮游丝系统(51)和二号轮(32);调校杆(71),其以能够相对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和分离的方式设置,与柄轴联动而工作;底板(10),其支撑摆轮游丝系统(51)和二号轮(32);以及二号夹板(12),其与底板(10)一起支撑二号轮(32),并且支撑调校杆(71)。

Description

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机械式钟表中,设有在进行时间校准时使秒针停止的轮系调校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设置的构成:在能够进行使柄轴成为第二级的针校准的状态下,用于调校摆轮游丝系统(てんぷ)的旋转的摆轮游丝系统调校杆基于拨针杆的旋转而旋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4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调校杆被固定于底板的销支撑等而配置于底板上的情况下,底板上的空间的一部分被调校杆占有。因此,为了避免零件彼此的干涉,有必要钻研除了调校杆以外的零件的形状,设计裕度下降。钟表用机芯越是小型,这就越明显。因此,对于现有的轮系调校机构,在抑制钟表用机芯的设计裕度的下降这一点,存在改善余地。
于是,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钟表用机芯的设计裕度的下降的轮系调校机构、以及具备该轮系调校机构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轮系调校机构,特征在于具备:由底板支撑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调校杆,其以能够相对于前述第一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方式设置,与柄轴联动而工作;以及夹板部件,其与前述底板一起支撑前述第二旋转体,并且支撑前述调校杆。
依据本发明,能够不将用于支撑调校杆的销等设于底板,就将调校杆装入至钟表用机芯。由此,除了调校杆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因此,能够提供能够抑制钟表用机芯的设计裕度的下降的轮系调校机构。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前述第二旋转体也可以是安装有分针的二号轮。
依据本发明,夹板部件比与底板一起支撑安装有秒针的旋转体的其它夹板部件更配置于底板侧。因此,在底板的厚度方向上,夹板部件配置于比其它夹板部件更接近柄轴的位置。因而,能够易于设计使调校杆与柄轴联动而工作的构成。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也可以具备相对于前述夹板部件偏压前述调校杆的偏压部件。
依据本发明,由于调校杆由偏压部件沿一个方向推压,因而能够抑制调校杆的晃动而使调校杆的动作稳定。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也可以在前述夹板部件形成有容纳前述调校杆和前述偏压部件的凹部。
依据本发明,与不在夹板部件形成有凹部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减小调校杆和偏压部件在凹部的周围占有的空间的体积。由此,能够使除了调校杆和偏压部件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更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前述偏压部件也可以一体地设于前述调校杆。
依据本发明,与偏压部件作为与调校杆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削减零件数。由此,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削减。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前述调校杆也可以具备:杆主体,其被前述夹板部件支撑;抵接部,其被前述杆主体支撑,通过前述偏压部件的偏压力而抵接于前述柄轴;以及接触部,其被前述杆主体支撑,能够与前述第一旋转体接触。
依据本发明,通过使柄轴沿轴向方向位移,从而能够与柄轴的形状相应地使抵接部与杆主体一起位移。由此,能够使被杆主体支撑的接触部与第一旋转体接触和分离。因此,能够使调校杆与柄轴联动而工作。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也可以是,具备与前述柄轴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地位移的联动部,前述调校杆具备:杆主体,其被前述夹板部件支撑;卡合部,其被前述杆主体支撑,形成为能够卡合于前述联动部;以及接触部,其被前述杆主体支撑,能够与前述第一旋转体接触。
依据本发明,通过使柄轴沿轴向方向位移,从而能够伴随着联动部的位移而使卡合部与杆主体一起位移。由此,能够使被杆主体支撑的接触部与第一旋转体接触和分离。因此,能够使调校杆与柄轴联动而工作。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前述调校杆也可以具备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的弹性变形部。
依据本发明,通过使弹性变形部挠曲变形,从而能够使调校杆与第一旋转体的接触压力降低。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与调校杆的接触的第一旋转体的损坏。
另外,在调校杆从第一旋转体分离时,由于弹性变形部的复原而导致调校杆拨动第一旋转体,能够对第一旋转体赋予旋转力。由此,能够使第一旋转体的动作迅速地再次开始。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也可以是,前述调校杆具备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的弹性变形部,在前述接触部与前述第一旋转体接触的状态下,前述抵接部抵接于前述柄轴。
依据本发明,由于通过使抵接部与柄轴接触而限制偏压部件所导致的杆主体的转动,因而能够仅使伴随着弹性变形部的挠曲变形的复原力从接触部作用于第一旋转体。由此,能够使调校杆与第一旋转体的接触压力降低。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与调校杆的接触的第一旋转体的损坏。
另外,在调校杆从第一旋转体分离时,由于弹性变形部的复原而导致调校杆拨动第一旋转体,能够对第一旋转体赋予旋转力。由此,能够使第一旋转体的动作迅速地再次开始。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前述调校杆也可以配置于夹着前述夹板部件与前述底板相反的一侧。
依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底板与夹板部件之间的空间被调校杆占有。因此,能够使配置于底板与夹板部件之间的除了调校杆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中,前述调校杆也可以配置于前述夹板部件与前述底板之间。
依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夹着夹板部件与底板相反的一侧的空间被调校杆占有。因此,能够使配置于夹着夹板部件与底板相反的一侧的除了调校杆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
本发明的钟表,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钟表用机芯。
依据本发明,抑制了设计裕度的下降。因此,能够成为组装容易且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另外,能够在调校杆的周围配置许多零件,能够提供具有许多零件的多功能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钟表用机芯的设计裕度的下降的轮系调校机构、以及具备该轮系调校机构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俯视图。
图2是从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从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号夹板、调校杆和偏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从表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从表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从表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二号夹板、调校杆和偏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表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截面图。
图14是从表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标记同一符号。而且,有时候省略那些构成的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具备:钟表壳体3,其具有玻璃2和未图示的壳体后盖;机芯4(钟表用机芯);文字板5,其具有刻度等;以及时针6、分针7和秒针8,其围绕中心轴线O旋转,指示文字板5的刻度。
机芯4在钟表壳体3内配置于文字板5与壳体后盖之间。以下,在沿着中心轴线O的方向上,相对于机芯4而将钟表壳体3的具有玻璃2的一侧(具有文字板5的一侧)称为机芯4的“背侧”。另外,在沿着中心轴线O的方向上,相对于机芯4而将钟表壳体3的具有壳体后盖的一侧(与文字板5相反的一侧)称为机芯4的“表侧”。另外,将沿着中心轴线O的方向称为正反方向。
图2是从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上的截面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机芯4主要具备:底板10;表侧轮系30,其配置于底板10的表侧;背侧轮系40,其配置于底板10的背侧;一号夹板11和二号夹板12,其与底板10一起支撑表侧轮系30;擒纵调速机构50,其控制表侧轮系30的旋转;以及轮系调校机构70,其调校擒纵调速机构50的后述的摆轮游丝系统51。
如图3所示,底板10构成机芯4的基板。底板10以沿正反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底板10配置于文字板5(参照图1)的表侧。在底板10的表侧,配置有一号夹板11和二号夹板12。一号夹板11和二号夹板12分别固定于底板10。二号夹板12比一号夹板11更配置于底板10侧。从表侧观察,二号夹板12以整体与底板10重叠的方式形成。从表侧观察,二号夹板12以至少一部分与一号夹板11重叠的方式形成。稍后对二号夹板12的详细构成进行阐述。
图4是从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在底板10,形成有柄轴导孔10a。柄轴13装入至柄轴导孔10a。柄轴13由底板10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柄轴13以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轴线为中心而延伸。柄轴13具备:圆柱部13a,其以一定的外径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延伸;和圆锥部13b,其包括机芯4的中心侧的端部,随着从圆柱部13a朝向机芯4的中心侧而逐渐缩小直径。圆柱部13a和圆锥部13b的横截面形状成为以柄轴13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形状。在图1所示的钟表壳体3的外侧,转柄9联接至柄轴13。柄轴13能够伴随着转柄9的拉出操作而沿轴向方向位移。柄轴13由后述的切换装置保持于既定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柄轴13被保持于最大程度地进入至机芯4的内侧的零级位置、将转柄9从零级位置拉出一级的一级位置的至少两个位置处。此外,在图4中,柄轴13位于零级位置。
切换装置具备未图示的拨针杆和离合杆。拨针杆和离合杆分别以能够相对于底板10转动的方式设置。拨针杆卡合于柄轴13,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而转动。离合杆卡合于拨针杆,伴随着拨针杆的转动而转动。拨针杆和离合杆伴随着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而互相滑动。在拨针杆和离合杆的滑动部中,设有使拨针杆和离合杆的一个可脱离地卡合于另一个的卡合部。在柄轴13位于零级位置和一级位置的各个的状态下,卡合部使拨针杆和离合杆互相卡合。由此,柄轴13被保持于零级位置和一级位置的各个处。
在柄轴13,组装有立轮21和离合轮22。立轮21和离合轮22配置于比圆柱部13a更靠近机芯4的外侧的位置。立轮21以能够相对于柄轴13沿轴向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立轮21以不能相对于底板10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立轮21以不能相对于位于零级位置的柄轴13旋转、且能够相对于位于一级位置的柄轴13旋转的方式设置。小钢轮23与立轮21啮合(参照图2)。离合轮22相对于立轮21配置于机芯4的中心侧。离合轮22具有在机芯4的中心侧突出设置的齿。离合轮22以能够相对于柄轴13沿轴向方向位移、且不能相对于柄轴13旋转的方式设置。离合轮22卡合于离合杆,伴随着离合杆的转动而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位移。具体而言,离合轮22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而相对于底板10沿与柄轴13的位移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在柄轴13位于零级位置的状态下,离合轮22位于轴向方向的既定位置。在柄轴13位于一级位置的状态下,离合轮22位于在轴向方向上比既定位置更靠近机芯4的中心侧的啮合位置。离合轮22在啮合位置处与跨轮43(参照图2)啮合。
如图2所示,表侧轮系30具备条盒轮31、二号轮32、三号轮33、四号轮34以及秒针小齿轮轴35。从表侧观察,条盒轮31配置在相对于柄轴13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二号轮32和秒针小齿轮轴35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从表侧观察,三号轮33的大部分配置在相对于柄轴13的中心轴线与条盒轮31相反的一侧。从表侧观察,四号轮34的整体配置在相对于柄轴13的中心轴线与三号轮33的大部分相同的一侧。
如图3所示,条盒轮31由底板10和一号夹板11可旋转地支撑。条盒轮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正反方向上与二号夹板12相同的位置。条盒轮31具备:条盒轴31a;条盒31b,其被条盒轴31a可相对旋转地支撑;以及条盒齿部31c,其在条盒31b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条盒轴31a的表侧的端部经由一号夹板11所保持的轴承被一号夹板11轴支承。条盒轴31a的背侧的端部经由底板10所保持的轴承被底板10轴支承。条盒31b配置于底板10与一号夹板11之间。条盒31b容纳未图示的发条。发条的内周侧的端部卡合于条盒轴31a。发条的外周侧的端部卡合于条盒31b的内表面。条盒齿部31c在正反方向上比二号夹板12更设于底板10侧。
在条盒轴31a,组装有大钢轮36。大钢轮36配置于条盒31b的表侧。大钢轮3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条盒轴31a。上述的立轮21旋转,从而大钢轮36经由小钢轮23等传递齿轮(一部分未图示)旋转(参照图2)。大钢轮36旋转,从而条盒轴31a相对于条盒31b旋转,发条被卷紧。条盒31b将发条松开时的力作为动力源而旋转。
二号轮32由底板10和二号夹板12可旋转地支撑。二号轮32具备二号轴32a和组装于二号轴32a的二号齿轮32b。二号轴32a以圆筒状形成,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沿正反方向延伸。二号轴32a的表侧的端部经由二号夹板12所保持的轴承26被二号夹板12轴支承。二号轴32a的正反方向的中间部经由底板10所保持的轴承被二号夹板12轴支承。二号轴32a比底板10更向背侧突出。在二号轴32a中的位于底板10与二号夹板1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二号小齿轮32c。二号小齿轮32c与条盒轮31的条盒齿部31c啮合。由此,二号轮32通过条盒轮31的动力而旋转。二号齿轮32b配置于底板10与二号夹板12之间。二号齿轮32b与二号小齿轮32c的背侧邻接。从表侧观察,二号齿轮32b的一部分与条盒轮31重叠。
三号轮33由底板10和一号夹板11可旋转地支撑。三号轮33具备三号轴33a和组装于三号轴33a的三号齿轮33b。三号轴33a沿正反方向延伸。三号轴33a的表侧的端部被一号夹板11轴支承。三号轴33a的背侧的端部被底板10轴支承。三号轴33a具有与二号齿轮32b啮合的三号小齿轮(未图示)。由此,三号轮33通过条盒轮31的动力而旋转。三号齿轮33b配置于一号夹板11与二号夹板12之间。从表侧观察,三号齿轮33b与二号夹板12重叠。
四号轮34由底板10和一号夹板11可旋转地支撑。四号轮34具备四号轴34a和组装于四号轴34a的四号齿轮34b。四号轴34a沿正反方向延伸。四号轴34a的表侧的端部被一号夹板11轴支承。四号轴34a的背侧的端部被底板10轴支承。四号轴34a具有与三号齿轮33b啮合的四号小齿轮34c。由此,四号轮34通过条盒轮31的动力而旋转。四号齿轮34b比三号齿轮33b更配置于底板10侧。四号齿轮34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正反方向上与二号夹板12相同的位置。
秒针小齿轮轴35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沿正反方向延伸。秒针小齿轮轴35插入贯通至二号轴32a的内侧。秒针小齿轮轴35的表侧的端部经由一号夹板11所保持的轴承被一号夹板11轴支承。秒针小齿轮轴35的正反方向的中间部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撑于二号轴32a的内周面。在秒针小齿轮轴35的背侧的端部,安装有秒针8。秒针小齿轮轴35具有秒针小齿轮35a。秒针小齿轮35a配置于一号夹板11与二号夹板12之间。秒针小齿轮35a与三号齿轮33b啮合。由此,秒针小齿轮轴35通过条盒轮31的动力而旋转。
背侧轮系40具备分针小齿轮41、时轮42以及跨轮43。
分针小齿轮41作为整体而以筒状形成,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分针小齿轮41配置于底板10的背侧,以能够滑移的状态组装于二号轴32a的外侧。分针小齿轮41通过条盒轮31的动力而旋转。在分针小齿轮41的表侧的端部,设有与跨轮43啮合的齿。分针小齿轮41伴随着位于一级位置的柄轴13的旋转而相对于二号轮32一边滑移一边旋转。在分针小齿轮41的背侧的端部,安装有分针7。
时轮42作为整体而以筒状形成,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时轮42可相对旋转地组装于分针小齿轮41的外侧。在时轮42的表侧的端部,设有齿。在时轮42的背侧的端部,安装有时针6。
跨轮43可旋转地被支撑于底板10。跨轮43与分针小齿轮41的齿和时轮42的齿啮合,将分针小齿轮41的旋转减速地传递至时轮42。由此,时轮42通过条盒轮31的动力而旋转。
擒纵调速机构50具备擒纵轮和锚形件(均未图示)和摆轮游丝系统51。擒纵轮与四号齿轮34b啮合,并且通过从条盒轮31传递的动力而旋转。锚形件使擒纵轮进行擒纵并有规律地旋转。摆轮游丝系统51以一定周期往复旋转,使锚形件摆动。擒纵调速机构50利用摆轮游丝系统51的有规律的振动来控制表侧轮系30的旋转。
从表侧观察,摆轮游丝系统51配置于夹着中心轴线O与柄轴13相反的一侧。从表侧观察,摆轮游丝系统51配置于不与条盒轮31、三号轮33和四号轮34重叠的位置。摆轮游丝系统51具备摆轴52、摆轮53以及游丝54。摆轮游丝系统51利用游丝54的动力而围绕摆轴52的中心轴线以一定的振动周期往复旋转。摆轴52为沿正反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摆轴52被底板10和未图示的摆轮游丝系统夹板轴支承。摆轴52被压入至摆轮53的嵌合孔内而固定于摆轮53。摆轮53具备:圆环状的缘部53a,其从径向方向的外侧包围摆轴52;和臂部53b,其将缘部53a和摆轴52沿径向方向联接。缘部53a与摆轴52同轴地配置。缘部53a的外周面具有一定的外径。游丝54在摆轴52的中心轴线的垂直面内以漩涡状形成。游丝54的内端部固定于摆轴52。游丝54的外端部相对于底板10固定地配置。
轮系调校机构70利用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置的切换动作来调校摆轮游丝系统51。轮系调校机构70具备:上述的摆轮游丝系统51、二号轮32和二号夹板12;调校杆71,其以能够相对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和分离的方式设置,与柄轴13联动而工作;以及偏压部件90,其将调校杆71相对于二号夹板12偏压。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号夹板、调校杆和偏压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4和图5所示,二号夹板12以沿正反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形成。二号夹板12的表面和背面分别沿着正反方向的垂直面延伸。二号夹板12具备固定于底板10的第一固定部61和第二固定部62。从表侧观察,第一固定部61配置于柄轴13与四号轮34之间。从表侧观察,第二固定部62配置于比柄轴13的中心轴线更靠近第一固定部61侧,在围绕中心轴线O的周向方向上夹着四号轮34而与第一固定部61相反的一侧。从表侧观察,二号夹板12从第一固定部61通过比四号轮34更靠近机芯4的中心侧延伸至第二固定部62。在二号夹板12中的第一固定部61与第二固定部62之间,形成有保持轴承26的轴承保持部63。轴承保持部63配置于中心轴线O上。轴承保持部63相对于底板10和一号夹板11沿正反方向分离(参照图3)。在轴承保持部63,形成有保持轴承26的贯通孔。
在二号夹板12,形成有凹部64和销孔65(参照图3)。凹部64形成于二号夹板12的表面,向背侧凹陷。凹部64形成于二号夹板12中的除了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和轴承保持部63以外的部分。凹部64以大致一定的深度形成。凹部64的底表面比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更位于背侧(参照图3)。凹部64具备开口于二号夹板12的侧表面的第一开口部64a和第二开口部64b。第一开口部64a形成于第一固定部61与轴承保持部63之间,从表侧观察而与柄轴13中的机芯4的中心侧的端部对置。第二开口部64b形成于第二固定部62与轴承保持部63之间,从表侧观察而与摆轮游丝系统51对置。如图3所示,销孔65沿正反方向贯通二号夹板12,开口于凹部64的底表面。销孔65以横截面圆形状形成。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二号夹板12的凹部64内,配置有卡止部66,卡止部66卡止有后述的偏压部件90。卡止部66从凹部64的底表面向表侧突出。卡止部66以圆柱状形成。卡止部66是与二号夹板12分体的部件的销,被压入至形成于二号夹板12的孔。在卡止部66,形成有凸缘66a,凸缘66a在比凹部64的底表面更靠近表侧沿与正反方向正交的方向伸出。
调校杆71配置于夹着二号夹板12与底板10相反的一侧。调校杆71配置于二号夹板12的凹部64。调校杆71可转动地被支撑于二号夹板12。从表侧观察,调校杆71的转动中心比柄轴13的中心轴线更位于第一固定部61和第二固定部62侧。调校杆71具备从转动中心延伸的第一臂72和第二臂73。第一臂72通过凹部64的第一开口部64a比二号夹板12更向外侧突出。第一臂72以能够抵接于柄轴13的方式形成。第一臂72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而转动。第二臂73通过凹部64的第二开口部64b比二号夹板12更向外侧突出。第二臂73形成为能够从围绕旋转中心的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接触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的外周面。第二臂73与第一臂72的转动联动而转动。从转动中心直至第二臂73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接触部的距离比从转动中心直至第一臂72与柄轴13的接触部的距离更长。
具体而言,调校杆71具有以下的构成。调校杆71具备:支撑销81,其被二号夹板12保持;杆主体82,其经由支撑销81被二号夹板12支撑;以及抵接部83和接触部84,其被杆主体82支撑。支撑销81以圆柱状形成。支撑销81从表侧压入至二号夹板12的销孔65。在支撑销81,形成有凸缘81a,凸缘81a在比凹部64的底表面更靠近表侧沿与正反方向正交的方向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销81与设于二号夹板12的卡止部66同样地形成。支撑销81在凹部64的底表面与凸缘81a之间保持杆主体82。
杆主体82由沿正反方向具有厚度的板材形成。杆主体82由支撑销81可转动地支撑。杆主体82沿着凹部64的底表面配置。杆主体82比凹部64的深度更薄地形成。杆主体82中的从表侧观察与二号夹板12重叠的部分以不比二号夹板12的表面更向表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杆主体82从凹部64的第一开口部64a和第二开口部64b的各个比二号夹板12更向外侧延伸出,形成第一臂72和第二臂73各自的一部分。
抵接部83在第一臂72中被杆主体82支撑。抵接部83是与杆主体82分体的部件,在第一臂72的顶端部中组装于杆主体82。抵接部83以圆柱状形成,以从杆主体82向背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抵接部83从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与柄轴13的外周面对置。抵接部83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而与杆主体82一起位移。
接触部84在第二臂73中被杆主体82支撑。接触部8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正反方向上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相同的位置。接触部84是与杆主体82分体的部件,在第二臂73的顶端部中组装于杆主体82。接触部84以圆柱状形成,以从杆主体82向表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接触部84从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的外周面对置。接触部84伴随着杆主体82的位移而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接触和分离。
偏压部件90将调校杆71相对于二号夹板12沿第一方向L1偏压。偏压部件90由与调校杆71的杆主体82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即,偏压部件90和杆主体82由单一板材形成。偏压部件90是从杆主体82延伸出的悬臂梁。从表侧观察,偏压部件90的基端在比二号夹板12更靠近外侧与调校杆71的第二臂73中的杆主体82结合。偏压部件90从与杆主体82的结合部通过第一开口部64a进入至凹部64的内侧。偏压部件90在凹部64内从与第一方向L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L2的上游侧与卡止部66的外周面接触。偏压部件90中的比与第一开口部64a的交叉部更靠近顶端侧的整体配置于凹部64内。
接着,参照图4和图6,对轮系调校机构7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从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示出柄轴13位于一级位置的状态。
当柄轴13位于零级位置时,调校杆71的抵接部83从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与柄轴13的圆柱部13a的外周面对置。此时,调校杆71由偏压部件90沿第一方向L1偏压。因此,抵接部83通过偏压部件90的偏压力抵接于柄轴13。此外,当抵接部83抵接于柄轴13的圆柱部13a时,调校杆71的接触部84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在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分离。
如果使柄轴13从零级位置位移至一级位置,则柄轴13的圆锥部13b配置在抵接部83的第一方向L1的下游侧。于是,由偏压部件90沿第一方向L1偏压的杆主体82沿第一方向L1转动,从而使抵接部83接近柄轴13的中心轴线。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抵接部83也可以不与位于一级位置的柄轴13接触,但与位于一级位置的柄轴13的圆锥部13b接触。如果杆主体82沿第一方向L1转动,则接触部84与摆轮53的外周面接近而接触。
如果使柄轴13从一级位置位移至零级位置,则杆主体82抵抗偏压部件90的偏压力,并同时沿第二方向L2转动,从而使抵接部83从柄轴13的中心轴线分离。如果杆主体82沿第二方向L2转动,则接触部84从摆轮53的外周面分离。
由此,轮系调校机构70利用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置的切换动作来调校摆轮游丝系统51。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轮系调校机构70具备:调校杆71,其与柄轴13联动而工作;和二号夹板12,其与底板10一起支撑二号轮32,并且支撑调校杆71。
依据该构成,能够不将用于支撑调校杆71的销等设于底板10,就将调校杆71装入至机芯4。由此,除了调校杆71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因此,能够提供能够抑制机芯4的设计裕度的下降的轮系调校机构70。
另外,在二号夹板12所支撑的二号轮32,安装有分针7。
依据该构成,二号夹板12比一号夹板11更配置于底板10侧,该一号夹板11与底板10一起支撑安装有秒针8的秒针小齿轮轴35。因此,在正反方向上,二号夹板12配置于比一号夹板11更接近柄轴13的位置。因而,能够易于设计使调校杆71与柄轴13联动而工作的构成。
另外,轮系调校机构70具备相对于二号夹板12偏压调校杆71的偏压部件90。
依据该构成,由于调校杆71由偏压部件90沿一个方向推压,因而能够抑制调校杆71的晃动而使调校杆71的动作稳定。
另外,在二号夹板12,形成有容纳调校杆71和偏压部件90的凹部64。
依据该构成,与不在二号夹板形成有凹部的构成比较,能够减小调校杆71和偏压部件90在凹部64的周围占有的空间的体积。由此,能够使除了调校杆71和偏压部件90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更进一步提高。
另外,偏压部件90一体地设于调校杆71。
依据该构成,与偏压部件作为与调校杆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削减零件数。由此,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削减。
另外,调校杆71具备:杆主体82,其被二号夹板12支撑;抵接部83,其被杆主体82支撑,通过偏压部件90的偏压力抵接于柄轴13;以及接触部84,其被杆主体82支撑,能够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
依据该构成,能够通过使柄轴13沿轴向方向位移,从而与柄轴13的形状相应地使抵接部83与杆主体82一起位移。由此,能够使被杆主体82支撑的接触部84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和分离。因此,能够使调校杆71与柄轴13联动而工作。
另外,调校杆71配置于夹着二号夹板12与底板10相反的一侧。
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底板10与二号夹板12之间的空间被调校杆71占有。因此,能够使配置于底板10与二号夹板12之间的除了调校杆71和偏压部件90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机芯4和钟表1具备上述的轮系调校机构70,因而抑制了设计裕度的下降。因此,能够成为组装容易且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的机芯4和钟表1。另外,能够在调校杆71的周围配置有许多零件,能够提供多功能机芯4和钟表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压部件90卡止于向二号夹板12的凹部64内突出的卡止部66,但是例如也可以按偏压部件卡止于凹部64的侧壁面的方式形成二号夹板。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校杆71的接触部84作为与杆主体82分体的部件而设置。与此相对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以下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调校杆171的接触部184作为与杆主体182相同的部件而设置。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以下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二臂173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此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7是从表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示出柄轴13位于零级位置的状态。
如图7所示,杆主体182在调校杆171的第二臂173中,从表侧观察,以与偏压部件90相同的程度的宽度伸展,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接触部184由与杆主体182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接触部184通过使形成杆主体182的板材在第二臂173的顶端中朝向表侧弯曲而形成。接触部184以相对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的外周面线接触的方式形成。
图8是从表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示出柄轴13位于一级位置的状态。
如图8所示,当柄轴13位于一级位置时,抵接部83从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与柄轴13的圆锥部13b接触。另外,接触部184与摆轮53的外周面接触。此时,杆主体182在调校杆171的第二臂173中挠曲变形。杆主体182所产生的第二方向L2的转矩比偏压部件90所产生的第一方向L1的转矩更小。抵接部83从第一方向L1的上游侧与柄轴13接触,从而限制偏压部件90所导致的偏压力经由接触部184传递至摆轮游丝系统51。
依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校杆171具备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的第二臂173。在接触部184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83抵接于柄轴13。
依据该构成,通过使抵接部83与柄轴13接触而限制偏压部件90所导致的杆主体182的转动,因而能够仅使伴随着第二臂173的挠曲变形的复原力从接触部184作用于摆轮游丝系统51。由此,能够使调校杆171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接触压力降低。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与调校杆171的接触的摆轮游丝系统51的损坏。
另外,在调校杆171从摆轮游丝系统51分离时,由于第二臂173的复原而导致调校杆171拨动摆轮游丝系统51,能够对摆轮游丝系统51赋予旋转力。由此,能够使摆轮游丝系统51的动作迅速地再次开始。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至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校杆71被二号夹板12可转动地支撑。与此相对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以下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调校杆271被二号夹板12以能够平行移动的方式支撑。此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9是从表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二号夹板12的凹部64具有第一凹部267和第二凹部268。第二凹部268比第一凹部267更深地形成(同时参照图11)。从表侧观察,第二凹部268的整体形成于第一凹部267的内侧。第一凹部267和第二凹部268分别以一定的深度形成。第二凹部268包括第一开口部64a和第二开口部64b。
在二号夹板12,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卡止部66,配置有杆导销266。杆导销266设有一对。杆导销266从第二凹部268的底表面向表侧突出。一对杆导销266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并排地配置。杆导销266以圆柱状形成。本实施方式中,杆导销266由与二号夹板12分体的部件形成,压入至形成于二号夹板12的孔。杆导销266形成为不比二号夹板12的表面更向表侧突出,且比第一凹部267的底表面更向表侧突出。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二号夹板、调校杆和偏压部件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1中为了方便起见,由虚线表示偏压部件290。
如图10和图11所示,轮系调校机构270具备调校杆271和偏压部件290。
调校杆271配置于二号夹板12的第二凹部268。调校杆271中的从表侧观察而与二号夹板12重叠的部分以不比二号夹板12的第一凹部267的底表面更向表侧突出的方式配置。调校杆271以能够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位移的方式被二号夹板12支撑。调校杆271从第二凹部26通过第一开口部64a和第二开口部64b比二号夹板12更向外侧突出。调校杆271形成为能够卡合于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地位移的部件,并且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的外周面接触。
具体而言,调校杆271具有以下的构成。调校杆271具备:杆主体282,其被二号夹板12支撑;以及卡合部283和接触部284,其被杆主体282支撑。
杆主体282由沿正反方向具有厚度的板材形成。杆主体282沿着第二凹部268的底表面配置。杆主体282比第二凹部268相对于第一凹部267的底表面的深度更薄地形成。在杆主体282,形成有一对杆导销266所插入的引导孔285。引导孔285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延伸。杆主体282通过引导孔285和杆导销266而容许柄轴13相对于二号夹板12的轴向方向的平行移动,并且规定柄轴13相对于二号夹板12的轴向方向的移动范围。
杆主体282具备:基部286,其形成有引导孔285;和臂287,其从基部286延伸。基部286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延伸。基部286的第一端部286a以能够通过第二开口部64b向二号夹板12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臂287从基部286的中间部延伸。臂287通过第一开口部64a向二号夹板12的外侧突出。此外,图示的示例中,引导孔285形成有一对,以便杆导销266一个一个地被插入,但也可以仅形成有一个引导孔285,以便一对杆导销266一同被插入。
卡合部283卡合于离合轮22。卡合部283以能够从机芯4的中心侧抵接于离合轮22的齿的方式形成。卡合部283由与杆主体282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卡合部283通过使形成杆主体282的板材在臂287的顶端中朝向表侧弯曲而形成。
如图9所示,卡合部283中的从表侧观察的中间部与柄轴13的中心轴线交叉,沿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从表侧观察,卡合部283中的从表侧观察的两端部在随着从柄轴13的中心轴线离开而从离合轮22的齿部分离的方向上延伸。由此,抑制了卡合部283的端缘与离合轮22的齿部接触。
如图10和图11所示,接触部28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正反方向上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相同的位置。接触部284以能够从柄轴13侧与摆轮53接触的方式形成。接触部284由与杆主体282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接触部284通过使形成杆主体282的板材在基部286的第一端部286a中朝向表侧弯曲而形成。接触部284将与基部286的连接部作为基端,从表侧观察而沿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接触部284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
如图9所示,偏压部件290相对于二号夹板12沿卡合部283抵接于离合轮22的方向偏压调校杆271。偏压部件290配置于二号夹板12的凹部64。偏压部件290中的从表侧观察而与二号夹板12重叠的部分以不比二号夹板12的表面更向表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偏压部件290具备:被支撑部291,其被二号夹板12支撑;和弹簧部292,其从被支撑部291延伸。被支撑部291由沿正反方向具有厚度的板材形成。被支撑部291以从表侧观察而与第一凹部267和第二凹部268重叠的方式配置。被支撑部291沿着第一凹部267的底表面和调校杆271的杆主体282的表面配置。被支撑部291比第一凹部267的深度更薄地形成。在被支撑部291,形成有杆导销266所压入的孔。由此,被支撑部291固定于二号夹板12。
弹簧部292是从被支撑部291延伸出的悬臂梁。从表侧观察,弹簧部292中的除了顶端部以外的大致整体与第一凹部267重叠。弹簧部292通过第一开口部64a向二号夹板12的外侧突出。弹簧部292的顶端位于二号夹板12的外侧,朝向背侧弯曲。弹簧部292的顶端抵接于杆主体282的基部286的第一端部286a。
接着,对轮系调校机构270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柄轴13位于零级位置时,调校杆271的卡合部283从机芯4的中心侧抵接于在柄轴13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既定位置的离合轮22的齿。此时,接触部284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在柄轴13侧分离。
如果使柄轴13从零级位置位移至一级位置,则离合轮22从既定位置朝向机芯4的中心侧位移。于是,卡合部283伴随着离合轮22的移动而朝向机芯4的中心侧位移。由此,由偏压部件290偏压的调校杆271抵抗偏压部件290的偏压力并同时沿柄轴13的轴向方向位移。接触部284伴随着卡合部283向机芯4的中心侧的移动而与摆轮53的外周面接近并接触。此时,接触部284也可以挠曲变形。
如果使柄轴13从一级位置位移至零级位置,则离合轮22朝向机芯4的外侧位移。由于偏压部件290沿卡合部283抵接于离合轮22的方向偏压调校杆271,因而调校杆271伴随着离合轮22的位移而朝向机芯4的外侧位移。于是,接触部284从摆轮53的外周面分离。
依据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调校杆271具备:杆主体282,其被二号夹板12支撑;卡合部283,其被杆主体282支撑,以能够卡合于离合轮22的方式形成;以及接触部284,其被杆主体282支撑,能够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
依据该构成,通过使柄轴13沿轴向方向位移,从而能够伴随着离合轮22的位移而使卡合部283与杆主体282一起位移。由此,能够使被杆主体282支撑的接触部284与摆轮游丝系统51接触和分离。因此,能够使调校杆271与柄轴13联动而工作。
另外,调校杆271具备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的接触部284。
依据该构成,通过使接触部284挠曲变形,从而能够使调校杆271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接触压力降低。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与调校杆271的接触的摆轮游丝系统51的损坏。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和图13,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校杆71的支撑销81被压入至二号夹板12。与此相对的是,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以下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调校杆71的支撑销381通过螺纹结合而安装于二号夹板12。此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12是从表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截面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支撑销381具备:阴螺纹插座385,其从背侧插入至二号夹板12的销孔65;和阳螺纹386,其螺纹固定于阴螺纹插座385。阴螺纹插座385以沿正反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形成,在内周面施行螺纹切削。阴螺纹插座385从二号夹板12的凹部64的底表面向表侧突出。在阴螺纹插座385的外周面,装配有调校杆71的杆主体82。在阴螺纹插座385的背侧的端部,设有收纳于销孔65的锪孔的凸边部。阳螺纹386从表侧螺纹旋入至阴螺纹插座385。阳螺纹386的头部比阴螺纹插座385的外周面更向径向方向的外侧伸出。支撑销381将杆主体82保持于凹部64的底表面与阳螺纹386的头部之间。
依据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销381将杆主体82保持于阳螺纹386的头部与二号夹板12之间。
依据该构成,与由压入至二号夹板12的支撑销将杆主体82保持于与二号夹板12之间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容易地从二号夹板12拆卸杆主体82。因此,能够成为具有优异的维护性的轮系调校机构370。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和图15,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调校杆171配置于夹着二号夹板12与底板10相反的一侧。与此相对的是,第五实施方式中,在以下这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调校杆471配置于二号夹板412与底板10之间。此外,除了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
图14是从表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5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机芯的截面图。
如图14和图15所示,二号夹板41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二号夹板12大致正反对称地形成。二号夹板412的凹部464形成于二号夹板412的背面,向表侧凹陷。
调校杆471具备:杆主体482,其经由支撑销81被二号夹板412支撑;以及抵接部483和接触部484,其被杆主体482支撑。杆主体482中的从背侧观察而与二号夹板412重叠的部分以不比二号夹板412的背面更向背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杆主体482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抵接部483以从杆主体482向背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接触部484配置于二号夹板412的外侧。接触部48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正反方向上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相同的位置。接触部484由与杆主体482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接触部484通过使形成杆主体482的板材在第二臂173的顶端中朝向表侧弯曲而形成。
偏压部件490的基端在从背侧观察而与二号夹板412重叠的位置处与杆主体482结合。偏压部件490的整体配置于凹部464内。
依据以上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校杆471配置于二号夹板412与底板10之间。
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夹着二号夹板412与底板10相反的一侧的空间被调校杆471占有。因此,能够使除了夹着二号夹板412配置于与底板10相反的一侧的调校杆471和偏压部件490以外的零件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考虑各种各样的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调校杆的夹板部件是二号夹板,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与底板10一起支撑条盒轮31、三号轮33、四号轮34、秒针小齿轮轴35等旋转体的一号夹板也可以支撑调校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二号轮32经由二号夹板12所保持的轴承26被二号夹板12支撑,但是二号夹板对二号轮的支撑构造不限定于此。例如,二号轮也可以组装于二号夹板所支撑的管的外周侧从而被二号夹板支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调校杆形成为从表侧观察而能够在二号夹板的外侧与摆轮游丝系统51的摆轮53接触。然而,调校杆也可以形成为从表侧观察而能够在与二号夹板重叠的位置与摆轮接触。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由设于二号夹板12的一对杆导销266和设于调校杆271的引导孔285来引导杆主体282相对于二号夹板12的平行移动。然而,引导杆主体相对于二号夹板的平行移动的机构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按从表侧观察而沿杆主体的移动方向伸展的形状形成杆导销。例如也可以是,杆主体滑动接触于二号夹板的凹部的侧壁面,从而引导杆主体相对于二号夹板的平行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由偏压部件290偏压调校杆271,从而使调校杆271卡合于离合轮22。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偏压部件,而是使调校杆以不能相对于离合轮脱离的方式卡合,从而调校杆与离合轮的位移联动地位移。另外,调校杆只要卡合于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地位移的部件即可,也可以卡合于例如拨针杆或离合杆等。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将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组合,使调校杆卡合于与柄轴13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地位移的部件。
符号说明
1……钟表
4……机芯(钟表用机芯)
7……分针
10……底板
12、412……二号夹板(夹板部件)
13……柄轴
22……离合轮(联动部)
32……二号轮(第二旋转体)
51……摆轮游丝系统(第一旋转体)
64、464……凹部
70、170、270、370、470……轮系调校机构
71、171、271、471……调校杆
82、182、282……杆主体
83、483……抵接部
84、184、284……接触部
90、290、490……偏压部件
173……第二臂(弹性变形部)
283……卡合部
284……接触部(弹性变形部)。

Claims (13)

1.一种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底板支撑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
调校杆,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方式设置,与柄轴联动而工作;以及
夹板部件,其与所述底板一起支撑所述第二旋转体,并且支撑所述调校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是安装有分针的二号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相对于所述夹板部件偏压所述调校杆的偏压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板部件,形成有容纳所述调校杆和所述偏压部件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压部件一体地设于所述调校杆。
6.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校杆具备:
杆主体,其被所述夹板部件支撑;
抵接部,其被所述杆主体支撑,通过所述偏压部件的偏压力而抵接于所述柄轴;以及
接触部,其被所述杆主体支撑,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柄轴的轴向方向的位移联动地位移的联动部,
所述调校杆具备:
杆主体,其被所述夹板部件支撑;
卡合部,其被所述杆主体支撑,形成为能够卡合于所述联动部;以及
接触部,其被所述杆主体支撑,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校杆具备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的弹性变形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校杆具备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的弹性变形部,
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柄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校杆配置于夹着所述夹板部件与所述底板相反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校杆配置于所述夹板部件与所述底板之间。
12.一种钟表用机芯,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系调校机构。
13.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钟表用机芯。
CN202010952229.0A 2019-09-12 2020-09-11 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Active CN112486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6504 2019-09-12
JP2019166504A JP7299115B2 (ja) 2019-09-12 2019-09-12 輪列規正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6005A true CN112486005A (zh) 2021-03-12
CN112486005B CN112486005B (zh) 2024-03-12

Family

ID=7247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2229.0A Active CN112486005B (zh) 2019-09-12 2020-09-11 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792701A1 (zh)
JP (1) JP7299115B2 (zh)
CN (1) CN1124860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63736A1 (fr) * 2021-10-05 2023-04-12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Mécanisme d'arret d'horlogeri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68453A1 (zh) * 1972-01-21 1973-08-31 Timex Corp
JPH01182787A (ja) * 1988-01-14 1989-07-20 Citizen Watch Co Ltd 時計の指針修正機構
JP2006234440A (ja) * 2005-02-22 2006-09-07 Seiko Instruments Inc 三番車外し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時計
CN201364469Y (zh) * 2009-01-09 2009-12-16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带有既自转又公转的陀飞轮机械手表
EP2560055A1 (fr) * 2011-08-17 2013-02-20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Préréglage d'ébat de mobile horloger
CN102968043A (zh) * 2011-08-29 2013-03-13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自主控制机构
CH706108A2 (fr) * 2012-02-17 2013-08-30 Soprod Sa Dispositif stop-secondes simplifié pour mouvement horloger.
CN105549372A (zh) * 2016-02-04 2016-05-04 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钟表机芯无齿伤离合过轮机构
JP2017161511A (ja) * 2016-03-07 2017-09-14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輪列規正機構、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機械式時計
JP2018155620A (ja) * 2017-03-17 2018-10-04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ムーブメン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時計
US20180348706A1 (en) * 2017-06-05 2018-12-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imepiece Mov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0752B2 (ja) 2005-02-25 2011-12-2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小針表示機構付き機械式時計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68453A1 (zh) * 1972-01-21 1973-08-31 Timex Corp
JPH01182787A (ja) * 1988-01-14 1989-07-20 Citizen Watch Co Ltd 時計の指針修正機構
JP2006234440A (ja) * 2005-02-22 2006-09-07 Seiko Instruments Inc 三番車外し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時計
CN201364469Y (zh) * 2009-01-09 2009-12-16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带有既自转又公转的陀飞轮机械手表
EP2560055A1 (fr) * 2011-08-17 2013-02-20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Préréglage d'ébat de mobile horloger
CN102968043A (zh) * 2011-08-29 2013-03-13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自主控制机构
CN104281043A (zh) * 2011-08-29 2015-01-14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自主控制机构
CH706108A2 (fr) * 2012-02-17 2013-08-30 Soprod Sa Dispositif stop-secondes simplifié pour mouvement horloger.
CN105549372A (zh) * 2016-02-04 2016-05-04 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钟表机芯无齿伤离合过轮机构
JP2017161511A (ja) * 2016-03-07 2017-09-14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輪列規正機構、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機械式時計
JP2018155620A (ja) * 2017-03-17 2018-10-04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ムーブメン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時計
US20180348706A1 (en) * 2017-06-05 2018-12-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imepiece Mov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43111A (ja) 2021-03-18
EP3792701A1 (en) 2021-03-17
CN112486005B (zh) 2024-03-12
JP7299115B2 (ja)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29169B2 (en) Chronograph timepiece having zeroing structure
JP2018136339A (ja) 時計機構の連結レバーおよび連結装置
US8801268B2 (en) Detent escapement for timepiece and mechanical timepiece
JP5378822B2 (ja) デテント脱進機とそれを組み込んだ時計
US8491183B2 (en) Detent escapement for timepiece and mechanical timepiece
CN110083044B (zh) 机芯和钟表
CN112486005A (zh) 轮系调校机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JP6492928B2 (ja) 時計および時計の製造方法
JP6710041B2 (ja) ヒゲゼンマイ固定システム
CN113267985B (zh) 游丝调整机构、摆轮游丝机构夹板单元、机芯和钟表
CN110579953B (zh) 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US11899401B2 (en) Drive device for a display element
CN110308635B (zh) 复位弹簧、轮系机构、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
JP6614819B2 (ja) 時計用角度可変連結デバイス
US20220091561A1 (en) Time difference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clock with time difference correction mechanism
CN109581852B (zh) 用于钟表机芯的拨针机构
US20040208085A1 (en) Chronograph timepiece having calendar mechanism
CN108572536B (zh) 擒纵机、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JP2014020799A (ja) 日回し車、カレンダ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US20190094807A1 (en) Timepiece movement and timepiece
CN113341674B (zh) 引导机构、信息显示机构、机芯和钟表
JP7407028B2 (ja) ひげぜんまい調整機構、てんぷ受ユニット、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JP2006234440A (ja) 三番車外し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時計
CN112305893B (zh) 具有托架止动条的钟表托架止动部
JP6591883B2 (ja) 定力ばね調整機構、定力装置、および機械式時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