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4161A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4161A
CN112484161A CN201910859827.0A CN201910859827A CN112484161A CN 112484161 A CN112484161 A CN 112484161A CN 201910859827 A CN201910859827 A CN 201910859827A CN 112484161 A CN112484161 A CN 1124841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98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宝
刘和成
周宏亮
大森宏
卢绍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598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4161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3166 priority patent/WO202104707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4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41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9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out or mutual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e.g. of compressor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7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375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with additional radiant heat-discharging elements, e.g. electric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外壳;蓄能装置;压缩机,容置于外壳内,且位于蓄能装置的上侧。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充分利用蓄能装置的上方空间,有利减小占地面积,且设置重量相对更大的蓄能装置位于压缩机的下侧,使得整机的重心靠下,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式空调,设有粗连接管进行排风,以避免冷热风相互干扰,保证制冷效率,但是,该结构由于粗连接管的设置,存在移动灵活性差的问题。
针对该灵活性差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内置蓄能装置的蓄能式空调,设置蓄能装置进行蓄能和放能,以替换粗连接管侧的换热器的气流换热形式,这样的结构在满足空调制热、制冷运行需求的同时,可以取消粗连接管结构,从而解决粗连接管带来的灵活性差的问题。但是,该蓄能式空调普遍存在整机体积大的问题,导致产品使用灵活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外壳;蓄能装置;压缩机,容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压缩机与蓄能装置共同设置在外壳内,并在纵向上形成上下分布,较压缩机位于蓄能装置侧方的方案而言,本方案充分利用蓄能装置的上方空间,有利减小占地面积,且设置重量相对更大的蓄能装置位于压缩机的下侧,使得整机的重心靠下,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所述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节流单元,其中,所述空调形成有压缩支路和工作支路,所述压缩支路上设有所述压缩机,所述工作支路上设有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节流单元及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工作支路与所述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一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二回路的一部分。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第二两个回路,利用第一回路可进行压缩制冷或压缩制热,使得第一回路做功产生的冷量或热量储存到蓄能装置的蓄能材料中,利用第二回路,可使得蓄能装置的蓄能材料中所蓄存的热量或冷量经由第二换热单元释放到环境中,这样,分别对两个回路的工作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产品蓄能过程和放能过程的调控和选择,使产品迭代出更丰富的使用功能和模式,从而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且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侧方。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单元位于蓄能装置的上侧且位于压缩机的侧方,这样,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位于同一层,更加充分利用蓄能装置上方的空间,且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相邻的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之间的距离更短,这有利于缩短第一换热单元与压缩机之间管路的长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且较压缩机位于蓄能装置侧方的方案而言,本方案充分利用蓄能装置的上方空间,空调内部结构之间更加合理地排布,并对外壳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减小空调占地面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压缩机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第二换热单元位于第一换热单元和压缩机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侧,使得空调自下而上,大致分为三层,具体地,包括位于最下层的蓄能装置,位于中间层的压缩机及第一换热单元及位于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单元,这样第二换热单元位置提升,提升产品制冷工况下的冷风输送效果,且第二换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单元分布于上下两层,可以减少两个换热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均安装于所述蓄能装置上,使得所述蓄能装置承担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至少部分重量。
在本方案中,设置压缩机及第一换热单元均安装于蓄能装置上,并利用蓄能装置对压缩机及第一换热单元承重,一方面具有强化压缩机及第一换热单元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方便产品的组装,且也更充分地利用了蓄能装置上方的空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还包括:支撑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安装在所述蓄能装置上,使得所述蓄能装置承担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支撑部的至少部分重量。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换热单元安装在支撑部上,这样,使得第二换热单元的重量避开压缩机或第一换热单元通过支撑部传递至蓄能装置上,防止第二换热单元直接压在压缩机或第一换热单元上,对压缩机或第一换热单元造成损伤,且支撑部安装在蓄能装置上,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平台和一个或多个支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一个或多个所述支腿与所述支撑平台连接并支撑所述支撑平台,一个或多个所述支腿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蓄能装置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撑部包括支撑平台和一个或多个支腿,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支撑平台上,通过支撑平台将第二换热单元的重力均匀传导至蓄能装置,强化第二换热单元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箱体、设置在所述蓄能箱体的上侧的上底座和设置在所述蓄能箱体的下部的下底座,所述支腿与所述蓄能箱体、所述上底座及所述下底座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在本方案中,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箱体、设置在蓄能箱体的上侧的上底座和设置在蓄能箱体的下部的下底座,通过上底座及下底座分担支撑部及第二换热单元的重量,减小蓄能箱体的压力,有效防止蓄能箱体被压损的风险,且蓄能箱体可以选用强度相对低的材质,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底座包括底台和设置在所述底台上的侧挡壁,所述侧挡壁与所述底台合围限定出安装槽,所述蓄能箱体的底部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侧挡壁与底台合围限定出安装槽,蓄能箱体的底部容置于安装槽内,这样,通过安装槽对蓄能箱体固定,防止蓄能箱体发生倾倒,进一步增加蓄能箱体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压缩机及第一换热单元的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腿的底端止挡抵靠在所述底台上,且所述支腿搭靠在所述侧挡壁上并与所述侧挡壁连接。
在本方案中,支腿的底端止挡抵靠在底台上,且支腿搭靠在侧挡壁上并与侧挡壁连接,这样,支腿与下底座之间的连接更牢固,防止支腿发生晃动、移位,进一步提升第二换热单元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整机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台具有相对于所述侧挡壁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缘,所述支腿的底端止挡抵靠在所述凸缘上,且所述支腿搭靠于所述侧挡壁的外侧面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腿的底端止挡抵靠在凸缘上,且支腿搭靠于侧挡壁的外侧面上,进一步提升支腿与下底座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防止支腿发生晃动、移位,提升第二换热单元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整机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蓄能箱体及所述上底座的侧方,并且与所述蓄能箱体和所述上底座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在本方案中,支腿的一部分位于蓄能箱体及上底座的侧方,并且与蓄能箱体和上底座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支腿的中部进行进一步的连接固定,有效防止支腿受压弯曲,进一步提高支腿支撑的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支腿嵌入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和/或所述蓄能箱体和所述上底座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支腿嵌入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下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支腿嵌入于第一定位槽内,通过第一定位槽内实现支腿的定位与安装,部件之间组装更简单,装配更方便。
设置蓄能箱体和上底座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支腿嵌入于第二定位槽内,通过第二定位槽内实现支腿的定位与安装,部件之间组装更简单,装配更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腿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腿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支撑平台的周围,且每个所述支腿与所述蓄能装置连接并支撑所述支撑平台。
在本方案中,支腿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支腿间隔地分布在支撑平台的周围,设置支撑部包括支撑平台和一个或多个支腿,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支撑平台上,通过支撑平台将第二换热单元的重力均匀传导至多个支腿,并通过支腿向下均匀地传递,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多个支腿上,可以减小多个支腿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支撑部整体对第二换热单元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箱体包括壳体和内胆,所述内胆为保温材质部件,所述内胆容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内胆合围限定出适于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的容纳空间。
在本方案中,利用保温材质的内胆合围限定出容纳空间以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可以提升蓄能装置的保温性,降低蓄能装置的热(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且该结构在满足对蓄能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产品层数少,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进一步结合壳体的防护作用,使得蓄能箱体整体的强度可靠性更稳定,从而使得蓄能装置可拥有更好的承载能力,这样,蓄能装置的顶部可放置物体(如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驱动装置等),并通过蓄能装置进行支撑承重,可减少额外的支撑结构,减轻整体重量,减少内部空间占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具有朝上设置的箱口,所述箱盖遮挡所述箱体的顶部的箱口,且所述箱体及所述内胆支撑所述箱盖。
在本方案中,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通过壳体的分体设置,以便于内胆的放置和取出,并在内胆放置于箱体内时,通过箱盖遮挡箱体顶部的箱口,可进一步提升内胆的保温性能;通过箱体及内胆支撑箱盖,以在箱盖承受上方放置物体(如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驱动装置等)的重力时,通过箱盖将物体的重力均匀传导至箱体及内胆,并通过箱体及内胆向下均匀地传递,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箱体及内胆上,可以减小箱体和内胆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箱体整体对上方物体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还可避免内胆直接与外界物体接触,以对内胆的顶部起到保护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和所述箱盖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
在本方案中,在箱体和箱盖上分别设置加强结构进行加强,可以提升箱体和箱盖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从而提升蓄能装置的质量和承载能力。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回路中并对所述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驱动装置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可以更加灵活地对蓄能材料的放能过程进行调控,并且提升放能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且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在本方案中,设置蓄电装置对驱动装置供电,这样,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接入即可实现驱动装置的运行,实现产品的免插电使用需求,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灵活性和方便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过冷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节流单元经由所述第一流道导通,所述第二流道接入所述第二回路中并设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出口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过冷器,可使得第二回路中的介质经由第二流体通道排出并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之前获得进一步降温(升温),进一步提升对环境供冷(供热)的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具有第二风机和电热装置,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上侧,所述第二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换热,其中,所述电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二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
值得说明的是,空气流,顾名思义,也即流动的空气,所述的电热装置位于第二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可相应理解为电热装置位于该流动的空气所流经的路途上,使该流动的空气经过电热装置的表面即可。
本方案设置电热装置位于第二风机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这样可使得第二风机驱动气流与高温的电热装置强制对流换热,以形成热风入环境中实现电热制热,制热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具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换热,所述蓄能装置构造有集水盘,所述集水盘位于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集水盘换热。
值得说明的是,空气流,顾名思义,也即流动的空气,所述的集水盘位于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可相应理解为集水盘位于该流动的空气所流经的路途上,使该流动的空气经过集水盘内的空间即可。
在本方案中,设置集水盘位于第一风机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一风机驱动气流吹向集水盘,这样可以促进集水盘内的冷凝水强制对流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所述集水盘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集水盘内,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可以促进集水盘内的冷凝水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且集水盘内的水蒸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气管内的介质降温,从而降低第一回路的冷凝负荷量,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下方形成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且所述接水盘向所述集水盘排水,其中,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且所述接水盘的位置高于所述集水盘。
在本方案中,设置接水盘对第二换热单元接水,并使接水盘的水排入集水盘内进行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且接水盘位于集水盘的上侧,换而言之,接水盘的位置高于集水盘,这样,接水盘内的水可依靠重力排入集水盘,无需额外的驱动力,产品更节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蓄能装置形成所述空调的底部,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所述蓄能装置上。
在本方案中,行走装置设置在所述蓄能装置上,这样,借助行走装置实现空调的移动,移动操作更加方便、省力。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节流单元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外壳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空调具有外壳,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节流单元及第二换热单元容置于外壳内,这样,空调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一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二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三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在第四状态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蓄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外壳,101接水盘,102集水盘,103(a/b/c)第一风口,104(a/b)第二风口,105行走装置,2压缩机,3蓄能装置,31蓄能箱体,311壳体,3111箱体,3112箱盖,3113加强结构,3113a横梁筋,3113b交错筋,3113c加强凹腔,3113d第二加强筋,3113e把手,312内胆,3121凹腔部,3122盖体部,32换热装置,33上底座,331第二定位槽,34下底座,341底台,3411凸缘,342侧挡壁,343安装槽,344第一定位槽,4第二换热单元,5第一换热单元,6第二流体通道,7第一流体通道,8节流单元,9驱动装置,10第二风机,11电热装置,12过冷器,121第一流道,122第二流道,13第一风机,14支撑部,141支撑平台,142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外壳1、蓄能装置3及压缩机2,具体地,压缩机2容置于外壳1内,且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压缩机2与蓄能装置3共同设置在外壳1内,并在纵向上形成上下分布,较压缩机2位于蓄能装置3侧方的方案而言,本方案充分利用蓄能装置3的上方空间,有利减小占地面积,且设置重量相对更大的蓄能装置3位于压缩机2的下侧,使得整机的重心靠下,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外壳1、蓄能装置3、压缩机2、第一换热单元5和第二换热单元4。
具体地,压缩机2容置于外壳1内,且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第一换热单元5容置于外壳1内,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并位于压缩机2的侧方,第二换热单元4容置于外壳1内,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第一换热单元5和压缩机2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侧。
由此,压缩机2与蓄能装置3共同设置在外壳1内,并在纵向上形成上下分布,且设置重量相对更大的蓄能装置3位于压缩机2的下侧,使得整机的重心靠下,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并位于压缩机2的侧方,这样,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位于同一层,更加充分利用蓄能装置3上方的空间,且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在横向上前后(或左后)相邻的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之间的距离更短,这有利于缩短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之间管路的长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第一换热单元5和压缩机2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侧,使得空调自下而上,大致分为三层,具体地,包括位于最下层的蓄能装置3,位于中间层的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及位于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单元4,这样第二换热单元4位置提升,提升产品制冷工况下的冷风输送效果。
具体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压缩机2的上侧,且第二换热单元4的进风方向与第一换热单元5的进风方向垂直,可以减少第二换热单元4及第一换热单元5所在流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更便于产品部件之间的管路连接和走管分配,从而实现使空调内部结构之间更加合理地排布,并对外壳1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在减小产品体积提高其灵活性的同时,提升产品重心合理性,并减少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保证产品能效。
实施例3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蓄能装置3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与蓄能材料换热,空调具有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和节流单元8,其中,空调形成有压缩支路和工作支路,压缩支路上设有压缩机2,工作支路上设有串联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5、节流单元8及第一流体通道7,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工作支路与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第一回路的一部分,第二换热单元4与第二流体通道6串联设置并形成为第二回路的一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设有第一风机13和第二风机10,第一风机13用于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第二风机10用于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
进一步地,在第一回路中,压缩机2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单元5相连,回气口与第一流体通道7相连。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进一步包括换向装置,并使得换向装置连接压缩机2的排气口、回气口、第一换热单元5及第一流体通道7,以经由换向装置控制压缩机2的排气口向第一换热单元5导通,或控制压缩机2的排气口向第一流体通道7导通,以经由换向装置控制第一回路的工作以相应控制蓄能装置3的蓄能材料内进行蓄冷或蓄热。
进一步地,第一回路中流通有第一介质,第二回路中流通有第二介质,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为制冷剂,第二介质为水、乙二醇溶液或其他载冷剂。
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介质的循环方式为(以蓄冷为例进行说明):由压缩机2中送出的第一介质首先流经第一换热单元5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节流单元8被节流,节流后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流体通道7内,且第一介质在第一流体通道7内蒸发并吸收蓄能材料的热量,使得蓄能材料降温蓄冷,随后,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由第一流体通道7流出,并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循环。
当然,对于蓄热过程,压缩机2送出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流体通道7内,并在第一流体通道7内向蓄能材料放热,使得蓄能材料蓄热,并使得第一介质散热降温进行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经由节流单元8节流,随后进入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蒸发,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由第一换热单元5流出,并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循环。
如图4所示,第二介质的循环方式为(以供冷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介质在第二流体通道6内与蓄能材料换热,并向蓄能材料释放热量实现第二介质降温,降温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并经由第二换热单元4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冷,完成供冷后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体通道6内完成循环。
当然,对于供热过程,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介质在第二流体通道6内与蓄能材料换热,并从蓄能材料吸热实现第二介质升温,升温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并经由第二换热单元4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对环境供热,完成供热后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体通道6内完成循环。
进一步地,空调还包括驱动装置9,驱动装置9设于第二回路中并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举例地,驱动装置9可例如为水泵、隔膜泵等。利用驱动装置9可以调节第二回路中第二介质的流速,从而相应控制从蓄能材料到环境的热量或冷量的转移速度,实现供热、供冷效率调节。
经由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根据需求控制空调至少根据如下列举的模式运行:
如图5所示,第一模式:压缩机2开启,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循环运行,第一介质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冷凝后,经过节流单元8节流,节流之后的第一介质流经蓄能装置3的第一流体通道7,且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第一介质蒸发吸热,使得第一流体通道7周围的蓄能材料储蓄冷量,以水作为蓄能材料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第一介质蒸发吸热的过程中,使蓄能装置3中的水转变为冰,储蓄冷量,当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转化为冰后,第一介质循环停止;该第一模式也可称之为单蓄冷模式,实现蓄能装置3蓄冷,驱动装置9不工作,第二回路内的第二介质不流通,不给外界供冷。
如图4所示,第二模式:压缩机2不工作,第一回路停止运行;驱动装置9开启,第二介质沿第二回路循环工作,其中,温度较高的第二介质在第二流体通道6中与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二介质放出热量后温度降低,经由蓄能材料降温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中,通过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内的第二介质的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空调向外部供冷。其中,由于压缩机2不工作,空调在供冷过程中不对外放热。
如图6所示,第三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均开启,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循环运行,且第二介质沿第二回路循环运行;其中,第一介质在蓄能装置3中通过吸热制冰,使得蓄能材料降温并续存冷量,同时第二介质在蓄能装置3中向蓄能材料释放热量而使第二介质的温度降低,以使第二介质降温后向环境供冷,从而实现空调边蓄冷、并供冷,以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地,在第三模式中,可通过驱动装置9(具体例如为水泵)的流量控制来调节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之间的换热量,从而用来调节蓄冷和供冷的冷量分配。具体地,驱动装置9流量越大,环境通过第二换热单元4获取的冷量越大,则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慢,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慢;反之,驱动装置9的流量越小,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快,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快。当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蓄冷饱和,例如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结冰之后,压缩机2停机,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停止运行;当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冷量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如蓄能装置3中冰的体积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压缩机2开启,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运行开始循环制冰,从而实现空调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分别对两个回路的工作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产品蓄能过程和放能过程的调控和选择,使产品迭代出更丰富的使用功能和模式,从而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实施例4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换热单元5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且位于压缩机2的侧方。也即,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位于同一层,更加充分利用蓄能装置3上方的空间,且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相邻的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之间的距离更短,这有利于缩短第一换热单元5与压缩机2之间管路的长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且较压缩机2位于蓄能装置3侧方的方案而言,本方案充分利用蓄能装置3的上方空间,空调内部结构之间更加合理地排布,并对外壳1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减小空调占地面积。
更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第一换热单元5和压缩机2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侧。使得空调自下而上,大致分为三层,具体地,包括位于最下层的蓄能装置3,位于中间层的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及位于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单元4,这样第二换热单元4位置提升,提升产品制冷工况下的冷风输送效果,且将第二换热单元4与第一换热单元5分布于上下两层,可以减少两个换热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
本具体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压缩机2的上侧,且第二换热单元4的进风方向与第一换热单元5的进风方向垂直,可以减少第二换热单元4及第一换热单元5流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更便于产品部件之间的管路连接和走管分配,从而实现使空调内部结构之间更加合理地排布,并对外壳1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在减小产品体积提高其灵活性的同时,提升产品重心合理性,并减少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保证产品能效。
更进一步地,空调具有外壳1,压缩机2、第一换热单元5、节流单元8及第二换热单元4容置于外壳1内。这样,空调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更方便于产品随处移动,产品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提升。
实施例5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均安装于蓄能装置3上,使得蓄能装置3承担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至少部分重量。也即,将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并排的置于蓄能装置3上,使得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重力直接压在蓄能装置3上。使得蓄能装置3对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承重,一方面具有强化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方便产品的组装,且也更充分地利用了蓄能装置3上方的空间。
实施例6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支撑部14,第二换热单元4安装在支撑部14上,支撑部14安装在蓄能装置3上,使得蓄能装置3承担第二换热单元4及支撑部14的至少部分重量。这样,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量避开压缩机2或第一换热单元5通过支撑部14传递至蓄能装置3上,防止第二换热单元4直接压在压缩机2或第一换热单元5上,对压缩机2或第一换热单元5造成损伤,且支撑部14安装在蓄能装置3上,利于整机维持平稳,降低产品倾倒风险性。
当然,为进一步强化第二换热单元4的安装稳定性,第二换热单元4可通过螺钉、销钉、铆钉等锁定于支撑部14上,或者,在支撑部14上设置卡装结构,如卡扣或卡槽等,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适配卡装结构以卡接在支撑部14上。
进一步地,支撑部14包括支撑平台141和一个或多个支腿142,第二换热单元4设置在支撑平台141上,一个或多个支腿142与支撑平台141连接并支撑支撑平台141,一个或多个支腿142向下延伸并固定于蓄能装置3上。通过支撑平台141将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力均匀传导至蓄能装置3,强化第二换热单元4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
其中,支腿142与支撑平台141通过螺钉、卡扣、铆接等方式连接固定。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支撑平台141的上表面设有限位槽,第二换热单元4的下端伸入限位槽内,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限位槽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第二换热单元4与支撑平台14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7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蓄能装置3包括蓄能箱体31、设置在蓄能箱体31的上侧的上底座33和设置在蓄能箱体31的下部的下底座34,支腿142与蓄能箱体31、上底座33及下底座34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举例而言,下底座34为与蓄能箱体31下端相适配的安装槽343,蓄能箱体31容置于安装槽343内,上底座33为安装板,安装板放置在蓄能箱体31的顶部,通过螺钉、卡扣等锁紧件与蓄能箱体31的顶部固定,其中,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器并排放置在上底座33上,多个支腿142间隔的分布在蓄能箱体31的周向,且支腿142的底端与下底座34固定连接,支腿142的中部与蓄能箱体31抵靠,且与上底座33固定连接,支腿142的上端高于第一换热器及压缩机2的最高位置,通过上底座33及下底座34分担支撑部14及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量,减小蓄能箱体31的压力,有效防止蓄能箱体31被压损的风险,且蓄能箱体31可以选用强度相对低的材质,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可以理解的,多个支腿142间隔分布于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的周向,这样,气体可以通过多个支腿142之间的空间流通,有利于第一换热单元5与气体换热。
进一步地,下底座34包括底台341和设置在底台341上的侧挡壁342,侧挡壁342与底台341合围限定出安装槽343,蓄能箱体31的底部容置于安装槽343内。这样,通过安装槽343对蓄能箱体31固定,防止蓄能箱体31发生倾倒,进一步增加蓄能箱体31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底台341与侧挡壁342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省去了底台341与侧挡壁342的拼装步骤,有利于缩短装配时间,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地需求设置底台341与侧挡壁342为分体结构,使得侧挡壁342具有可替换性。
更进一步地,支腿142的底端止挡抵靠在底台341上,且支腿142搭靠在侧挡壁342上并与侧挡壁342连接。这样,支腿142与下底座34之间的连接更牢固,防止支腿142发生晃动、移位,进一步提升第二换热单元4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整机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底台341具有相对于侧挡壁342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缘3411,支腿142的底端止挡抵靠在凸缘3411上,且支腿142搭靠于侧挡壁342的外侧面上。进一步提升支腿142与下底座34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防止支腿142发生晃动、移位,提升第二换热单元4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整机的稳定性。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置侧挡壁342环绕底台341的边缘,支腿142的底端止挡抵靠在外壳1上,支腿142搭靠于侧挡壁342的外侧面上。
实施例8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支腿142的一部分位于蓄能箱体31及上底座33的侧方,并且与蓄能箱体31和上底座3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这样对支腿142的中部进行进一步的连接固定,有效防止支腿142受压弯曲,进一步提高支腿142支撑的可靠性。
实施例9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下底座34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344,支腿142嵌入于第一定位槽344内,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定位槽344包括两个相对的定位筋,两个定位筋固定在凸缘3411,且两个定位筋的侧壁与侧挡壁342的外侧面抵靠,两个定位筋、凸缘3411及侧挡壁342合围出第一定位槽344,支腿伸入第一定位槽344中,并通过卡扣等方式与第一定位槽344固定。通过第一定位槽344内实现支腿142的定位与安装,部件之间组装更简单,装配更方便。
蓄能箱体31和上底座3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定位槽331,支腿142嵌入于第二定位槽331内。举例而言,上底座33侧壁的局部向内凹陷形成该第二定位槽331,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支腿142连接,其中,第一定位槽344与第二定位槽331相对分布,支腿142中与第一定位槽344及第二定位槽331之间相对应的部分与蓄能箱体31抵靠,通过第二定位槽331内实现支腿142的定位与安装,部件之间组装更简单,装配更方便。
进一步地,支腿14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支腿142间隔地分布在支撑平台141的周围,且每个支腿142与蓄能装置3连接并支撑支撑平台141。通过支撑平台141将第二换热单元4的重力均匀传导至多个支腿142,并通过支腿142向下均匀地传递,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多个支腿142上,可以减小多个支腿142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支撑部14整体对第二换热单元4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
实施例10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蓄能箱体31包括壳体311和内胆312,内胆312为保温材质部件(例如为泡沫件),内胆312容置于壳体311内,且内胆312合围限定出适于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的容纳空间。可以提升蓄能装置3的保温性,降低蓄能装置3的热(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且该结构在满足对蓄能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产品层数少,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进一步结合壳体311的防护作用,使得蓄能箱体31整体的强度可靠性更稳定,从而使得蓄能装置3可拥有更好的承载能力,这样,蓄能装置3的顶部可放置物体(如压缩机2、第一换热单元5、驱动装置9等),并通过蓄能装置3进行支撑承重,可减少额外的支撑结构,减轻整体重量,减少内部空间占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举例地,如图8、图10和图11所示,内胆312包括凹腔部3121和盖体部3122,凹腔部3121的顶部设有腔口,盖体部3122封盖腔口,且盖体部3122与凹腔部3121及箱盖抵靠。其中,容纳空间内容置有一个或多个换热装置32,如图10和图11所示,对于容纳空间内容置有一个换热装置32的情况,该换热装置32浸入在容纳空间中的蓄能材料中,该换热装置32至少具有第一流体通道7和第二流体通道6,对于容纳空间内容置有多个换热装置32的情况,多个换热装置32浸入中在容纳空间中的蓄能材料中,且其中的一个换热装置32具有第一流体通道7,另一个换热装置32具有第二流体通道6。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凹腔部3121为一体成型结构。
更进一步地,内胆312的内表面附设有传热层(图中未示出,可具体例如为涂布的铝层等)或防腐层(图中未示出,可具体例如为塑料薄膜层等),以在容纳空间内的第一流体通道7与蓄能材料发生换热后,通过传热层传导热量,使内胆312受热均匀,或者通过防腐层防止内胆312受到腐蚀发生渗漏,以提高箱体3111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8所示,壳体311包括箱体3111和箱盖3112,箱体3111具有朝上设置的箱口,箱盖3112遮挡箱体3111的顶部的箱口,且箱体3111及内胆312支撑箱盖3112。
其中,壳体311包括箱体3111和箱盖3112,通过壳体311的分体设置,以便于内胆312的放置和取出,并在内胆312放置于箱体3111内时,通过箱盖3112遮挡箱体3111顶部的箱口,可进一步提升内胆312的保温性能;通过箱体3111及内胆312支撑箱盖3112,以在箱盖3112承受上方放置物体(如压缩机2、第一换热单元5、驱动装置9等)的重力时,通过箱盖3112将物体的重力均匀传导至箱体3111及内胆312,并通过箱体3111及内胆312向下均匀地传递,这样,通过将重力分担到箱体3111及内胆312上,可以减小箱体3111和内胆312各自的受力峰值,从而通过箱体3111整体对上方物体形成支撑,可有效增强承重能力,还可避免内胆312直接与外界物体接触,以对内胆312的顶部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箱体3111和箱盖3112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3113。可以提升箱体3111和箱盖3112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从而提升蓄能装置3的质量和承载能力。
举例地,箱盖3112上设有一条或多条第一加强筋,加强结构3113包括该一条或多条第一加强筋。
具体示例一:
如图9所示,第一加强筋包括横梁筋3113a,至少一条横梁筋3113a从箱盖3112的一端延伸至箱盖3112的另一端。
具体示例二:
如图8所示,第一加强筋包括交错筋3113b,至少一条交错筋3113b构造形成多个筋格,且交错筋3113b的外缘结合于箱盖3112的边缘。
具体示例三:
第一加强筋包括横梁筋3113a和交错筋3113b,至少一条横梁筋3113a从箱盖3112的一端延伸至箱盖3112的另一端和/或至少一条交错筋3113b的外缘结合于箱盖3112的边缘。
进一步地,箱盖3112上构造有加强凹腔3113c,加强结构3113包括该加强凹腔3113c,其中,第一加强筋位于加强凹腔3113c内,并与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衔接。加强凹腔3113c形成于箱盖3112的上侧面,且具有朝上的开口,第一加强筋的顶端与加强凹腔3113c的开口的周边平齐。
更具体地,加强凹腔3113c的边缘形成有侧壁,第一加强筋设于加强凹腔3113c内,且第一加强筋的与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相衔接,以使第一加强筋所承受的重力可通过侧壁进行传导,有利于分散受力。其中,使第一加强筋的顶端与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的顶端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物体在蓄能箱体31上的放置可更加平稳,且可使得第一加强筋及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可与蓄能箱体31上方的设备(如第二换热单元4及第二风机10等)直接接触,有利于重力通过第一加强筋和加强凹腔3113c的侧壁进行传导,更进一步地,箱盖3112的底面为平面,以增大与内胆312相抵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均衡地分散受力。另外,箱盖3112的底面为平面使之与内胆312可更均匀地接触,降低内胆312顶部的压强,减小内胆312受压破损的可能性。
举例地,箱体3111上设有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和/或箱体3111上设有把手3113e。加强结构3113包括该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和/或把手3113e。
举例地,箱体3111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该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且该一条或多条第二加强筋3113d竖向延伸,支撑、强化效果更佳。
实施例11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驱动装置9,设于第二回路中并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设置驱动装置9对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可以更加灵活地对蓄能材料的放能过程进行调控,并且提升放能效率。
举例而言,驱动装置9位于蓄能装置3的上侧,驱动装置9设置在蓄能装置3上,且蓄能装置3承担驱动装置9的至少部分重量。也即,将驱动装置9置于蓄能装置3上,使得驱动装置9的重力直接压在蓄能装置3上。使得蓄能装置3对驱动装置9承重,一方面具有强化驱动装置9装配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方便产品的组装,且也更充分地利用了蓄能装置3上方的空间。
当然,为进一步强化驱动装置9的安装稳定性,驱动装置9可通过螺钉、销钉、铆钉等锁定于蓄能装置3上,或者,在蓄能装置3上设置卡装结构,如卡扣或卡槽等,使得驱动装置9适配卡装结构以卡接在蓄能装置3上。
实施例12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蓄电装置,与驱动装置9电连接,且向驱动装置9供电。蓄电装置例如蓄电池等,蓄电装置与驱动装置9电连接并向驱动装置9供电。这样,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接入即可实现驱动装置9的运行,实现产品的免插电使用需求,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灵活性和方便性。
举例地,以第二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二模式中,由于不需要压缩机2运行,唯一的动力部件为驱动装置9,可进一步设置蓄电装置(如蓄电池)给驱动装置9供电,可以做到不插电制冷。该第二模式也可称之为单供冷模式,不需要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向外界散热,可以做到只供冷不排热。
实施例13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过冷器12,过冷器12具有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第一流体通道7与节流单元8经由第一流道121导通,第二流道122接入第二回路中并设于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侧。利用过冷器12,可使得第二回路中的介质经由第二流体通道6排出并在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之前获得进一步降温(升温),进一步提升对环境供冷(供热)的效果。
举例地,为了增强制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之间的冷量交换,在第一回路的第一流体通道7的入口之前和第二回路的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之后设置过冷器12,以降低第二介质的温度,给外界释放更多的冷量。这样,在第三模式中,可以使得第一介质的部分冷量(热量)经由过冷器12直接供给第二介质,并经由第二介质运载并释放到环境中,相当于增加了蓄能装置3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能效。
进一步地,过冷器12的外侧设有用于对过冷器12保温的隔热结构(如保温棉、保温泡沫等)。可以减少第一回路中的介质的冷损失,提升产品的能效以及对第一回路中的介质的过冷效率。
实施例14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具有第二风机10和电热装置11,例如电热丝、电热管等。
第二风机10位于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上侧,第二风机10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其中,电热装置11位于第二风机10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二风机10驱动的气流与电热装置11换热。例如,将电热装置11设置在第二风机10的出风侧或吸风侧,第二风机10及电热装置11均工作时,使得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高温的电热装置11强制对流换热,以形成热风入环境中实现电热制热,制热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更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经由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根据需求控制空调至少根据如下列举的模式运行:
如图7所示,第四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都停机,第一介质沿第一回路的循环和第二介质沿第二回路的循环均停止运行;电热装置11通电,第二风机10通电,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高温的电热装置11强制对流换热,以形成热风入环境中实现电热制热,实现切换至电供热模式。
当然,对于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模式中的蓄冷或供冷过程,本结构需控制电热装置11关闭,第二风机10打开,当然,对于上述的第二、第三模式中的供热过程,本结构可控制电热装置11打开,第二风机10打开。
实施例15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具有第一风机13,第一风机13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蓄能装置3构造有集水盘102,集水盘102位于压缩机2及第一换热单元5的上侧,并且位于第一风机13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第一风机13驱动的气流与集水盘102换热。
举例地,集水盘102位于压缩机2的下侧,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朝下设置,并与集水盘102的至少部分区域上下相对设置,使得第一风机13的排风口吹出的风经过压缩机2后,进一步到达集水盘102内,这样可以促进集水盘102内的冷凝水强制对流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进一步设计第一风机13驱动空气流动,压缩机2位于该流动的空气所流经的路途上,以通过第一风机13驱动气流实现对压缩机2强制对应散热降温。进一步地,压缩机2的排气口设有排气管,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集水盘102内。利用排气管的热量可以促进集水盘102内的冷凝水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且集水盘102内的水蒸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气管内的介质降温,从而降低第一回路的冷凝负荷量,提升产品的能效。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单元4的下方形成有接水盘101,接水盘101配置为接收第二换热单元4产生的冷凝水,接水盘101与集水盘102连通,且接水盘101向集水盘102排水,其中,接水盘101位于蓄能装置3与第二换热单元4之间,且接水盘101的位置高于集水盘102。设置接水盘101对第二换热单元4接水,并使接水盘101的水排入集水盘102内进行蒸发,从而无需用户频繁地倒水,也避免了水满溢出等不良使用情形,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举例而言,接水盘101的位置高于集水盘102,接水盘101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上连接有导管,且导管延伸至集水盘102处并与集水盘102连通。这样,更易于控制滴水距离,使得空调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滴答声,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
实施例16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还包括:行走装置105,例如滚轮,举例地,行走装置105为万向轮,蓄能装置3形成空调的底部,行走装置105设置在蓄能装置3上。这样,借助行走装置105实现空调的移动,移动操作更加方便、省力。
举例而言,空调设有驱动件(如电机),通过驱动件驱动滚轮,进一步提升空调移动的便利性,驱动件与蓄电装置电连接,蓄电装置对驱动件供电。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10,对本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及空调在单独蓄冷、单独制冷、在蓄冷过程中持续制冷、制热四种模式下的具体运行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蓄能装置3、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0、过冷器12、压缩机2、节流单元8、驱动装置9、蓄电装置和电热装置11等。
其中,空调具体为移动空调,其中,该空调具有外壳1,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蓄能装置3、第一风机13、第二风机10、过冷器12、压缩机2、节流单元8、驱动装置9、蓄电装置和电热装置11等均容置于外壳1内。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单元5及压缩机2并排分布且分别位于蓄能装置3上方,实现第一换热单元5、压缩机2、蓄能装置3三者紧凑分布。
第二换热单元4位于压缩机2上侧,且位于第一换热单元5的侧方,空调还包括支撑部14,支撑部14包括支撑平台141及支撑退,第二换热单元4设置在支撑平台141上,支腿142与支撑平台141连接并支撑支撑平台141,多个支腿142向下延伸并固定于蓄能装置3上,使得蓄能装置3对第二换热单元4承重,安装方便、稳定,且利于第二换热单元4位置升高,提升冷气输出高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1上设有第一风口103a、第一风口103b、第一风口103c、第二风口104a及第二风口104b,其中,第一风口103b及第一风口103c的位置高于第一风口103a,且第二风口104b的位置高于第二风口104a。
第一风机13运行使得外壳1经由第一风口103a吸风,经由第二风口104a排风。且第二风机10运行使得外壳1经由第一风口103b及第一风口103c吸风,经由第二风口104b排风。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口104a与第二风口104b位于外壳1相背对的两个侧壁上。可利于冷热风避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03a与第二风口104a位于外壳1相邻且形成转弯过渡的两个侧壁上,可以避免第一风机13的排风倒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03c与第一风口103b位于外壳1相邻且形成转弯过渡的两个侧壁上,可以扩大吸风范围,提升第二风机10及第二换热单元4的工作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03c与第二风口104a位于外壳1同一侧的侧壁上,且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距,避免窜风影响。
外壳1底部设有滚轮及电控板等部件,通过滚轮更方便于外壳1搬运,通过电控板控制空调各部件的运行。
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第一回路中循环有第一介质,第一介质具体可为制冷剂,制冷剂可进一步为R290制冷剂,此外本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其他蒸发温度低于0℃的制冷剂。第二回路中循环有第二介质,第二介质具体可为载冷剂,载冷剂可进一步为乙二醇溶液,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其他冰点低于0℃的溶液作为载冷剂。第一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4可以是管翅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平行流换热器等其他换热器,可以带有翅片也可以没有翅片。节流单元8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也可以是毛细管。过冷器12可以是板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电热装置11可以是PTC加热器也可以是电热丝。
蓄能装置3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第一流体通道7及第二流体通道6与蓄能材料换热。第一换热单元5、节流单元8、第一流体通道7及压缩机2串联形成第一回路。第二换热单元4、第二流体通道6及驱动装置9串联形成第二回路,利用驱动装置9对第二回路中的第二介质进行驱动。蓄电装置与驱动装置9电连接,且向驱动装置9供电。过冷器12具有第一流道121和第二流道122,第一流体通道7与节流单元8经由第一流道121导通,第二流道122接入第二回路中并设于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单元4的进口之间。第一风机13与第一换热单元5相对设置并配置为驱动气流与第一换热单元5换热。
一、单独蓄冷模式
单独蓄冷模式:压缩机2开启,制冷剂循环运行,制冷剂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冷凝后,经过节流单元8节流,节流之后的制冷剂流经蓄能装置3的第一流体通道7,且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使得第一流体通道7周围的蓄能材料储蓄冷量,以液体或固态的水作为蓄能材料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流体通道7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的过程中,使蓄能装置3中的水转变为冰,储蓄冷量,当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转化为冰后,制冷剂循环停止;在此过程中,驱动装置9不工作,载冷剂回路不流通,不给外界供冷。
二、单供冷模式
单供冷模式:压缩机2不工作,制冷剂停止运行;驱动装置9开启,载冷剂循环工作,其中,温度较高的载冷剂在第二流体通道6中与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进行热交换,使得载冷剂放出热量降低温度,经由蓄能材料降温后的载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单元4中,通过第二风机10驱动气流与第二换热单元4换热,使得第二换热单元4内的载冷剂的冷量释放到环境中,实现空调向外部供冷。
单供冷模式不需要压缩机2运行,唯一的动力部件为驱动装置9,可采用蓄电池给驱动装置9供电,可以做到不插电制冷。单供冷模式不需要通过第一换热单元5向外界散热,可以做到只供冷不排热。
三、边蓄冰边供冷模式
边蓄冰边供冷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均开启,制冷剂循环运行,且载冷剂循环运行;其中,制冷剂在蓄能装置3中通过吸热制冰,使得蓄能材料降温,同时载冷剂在蓄能装置3中向蓄能材料释放热量而使载冷剂的温度降低,以使载冷剂降温后向环境供冷,从而实现空调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
为了增强载冷剂循环和制冷剂循环之间的冷量交换,可以在制冷剂循环的第一流体通道7入口之前和载冷剂循环的第二流体通道6的出口之后设置过冷器12,以降低载冷剂的温度,给环境释放更多的冷量。
其中,驱动装置9为水泵,且其串联在载冷剂循环中,通过驱动装置9(具体例如为水泵)的流量控制来调节载冷剂循环和制冷剂循环之间的换热量,从而用来调节蓄冷和供冷的冷量分配。驱动装置9流量越大,环境通过第二换热单元4获取的冷量越大,则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慢,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慢;反之,驱动装置9的流量越小,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蓄冷速率越快,例如蓄能装置3内的结冰速率越快。当蓄能装置3中的蓄能材料蓄冷饱和,例如蓄能装置3中的水全部结冰之后,压缩机2停机,制冷剂循环停止运行;当蓄能装置3中蓄能材料的冷量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如蓄能装置3中冰的体积不足以提供冷量时,压缩机2开启,制冷剂循环开始制冰,从而实现空调连续向外界供冷的使用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四、制热模式
制热模式:压缩机2和驱动装置9都停机,制冷剂循环和载冷剂循环均停止运行;电热装置11通电,第二风机10通电,并驱动气流与电热装置11换热后排入环境中,切换至供热模式。
通过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心稳定,部件之间干扰小,工作能效高,运行模式丰富等优点。
在本发明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蓄能装置;
压缩机,容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内设有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蓄能材料换热;
所述空调还具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和节流单元,其中,所述空调形成有压缩支路和工作支路,所述压缩支路上设有所述压缩机,所述工作支路上设有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节流单元及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空调形成有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工作支路与所述压缩支路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一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串联设置并形成为所述第二回路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蓄能装置的上侧且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侧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压缩机中的至少一者的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均安装于所述蓄能装置上,使得所述蓄能装置承担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至少部分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安装在所述蓄能装置上,使得所述蓄能装置承担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及所述支撑部的至少部分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平台和一个或多个支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一个或多个所述支腿与所述支撑平台连接并支撑所述支撑平台,一个或多个所述支腿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蓄能装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装置包括蓄能箱体、设置在所述蓄能箱体的上侧的上底座和设置在所述蓄能箱体的下部的下底座,所述支腿与所述蓄能箱体、所述上底座及所述下底座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底座包括底台和设置在所述底台上的侧挡壁,所述侧挡壁与所述底台合围限定出安装槽,所述蓄能箱体的底部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的底端止挡抵靠在所述底台上,且所述支腿搭靠在所述侧挡壁上并与所述侧挡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台具有相对于所述侧挡壁的外侧面向外凸出的凸缘,所述支腿的底端止挡抵靠在所述凸缘上,且所述支腿搭靠于所述侧挡壁的外侧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蓄能箱体及所述上底座的侧方,并且与所述蓄能箱体和所述上底座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支腿嵌入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和/或
所述蓄能箱体和所述上底座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支腿嵌入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支腿间隔地分布在所述支撑平台的周围,且每个所述支腿与所述蓄能装置连接并支撑所述支撑平台。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箱体包括壳体和内胆,所述内胆为保温材质部件,所述内胆容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内胆合围限定出适于容纳蓄能材料、第一流体通道及第二流体通道的容纳空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具有朝上设置的箱口,所述箱盖遮挡所述箱体的顶部的箱口,且所述箱体及所述内胆支撑所述箱盖。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和所述箱盖上分别设有加强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回路中并对所述第二回路中的介质进行驱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蓄电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且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20.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冷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节流单元经由所述第一流道导通,所述第二流道接入所述第二回路中并设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出口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具有第二风机和电热装置,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上侧,所述第二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换热,其中,所述电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二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电热装置换热。
22.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具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配置为驱动气流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换热,所述蓄能装置构造有集水盘,所述集水盘位于压缩机及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驱动形成的空气流上,使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的气流与所述集水盘换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整体或其局部伸入所述集水盘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下方形成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盘连通,且所述接水盘向所述集水盘排水,其中,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且所述接水盘的位置高于所述集水盘。
2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行走装置,所述蓄能装置形成所述空调的底部,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所述蓄能装置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节流单元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外壳内。
CN201910859827.0A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 Pending CN1124841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9827.0A CN112484161A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
PCT/CN2019/123166 WO2021047073A1 (zh) 2019-09-11 2019-12-05 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9827.0A CN112484161A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4161A true CN112484161A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66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9827.0A Pending CN112484161A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84161A (zh)
WO (1) WO202104707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284A (zh) * 2013-10-18 2014-01-15 上海金翅鹏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过冷器及具有该水冷过冷器的空调系统
CN105864907A (zh) * 2016-04-14 2016-08-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辐射换热装置
US20180172290A1 (en) * 2016-12-16 2018-06-21 Ningbo Free Trade Zone Refine Mould Technology Co., LTD Dehumidifier
CN208536214U (zh) * 2018-05-30 2019-02-22 苏州恒兆空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循环储能移动空调
CN109425028A (zh) * 2017-07-13 2019-03-05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7300B1 (en) * 2001-03-27 2002-10-22 John O. Noble, III Refrigerated intercooler
CN201973849U (zh) * 2010-11-04 2011-09-14 马福平 不排水移动式空调
US20150354837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Anit Asthana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with water evaporator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05650783A (zh) * 2016-01-12 2016-06-08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US10458678B2 (en) * 2016-07-06 2019-10-29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eating water with refrigerant and phase change material
CN109780662A (zh) * 2019-02-26 2019-05-21 向东云 一种储热式移动空调及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284A (zh) * 2013-10-18 2014-01-15 上海金翅鹏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过冷器及具有该水冷过冷器的空调系统
CN105864907A (zh) * 2016-04-14 2016-08-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辐射换热装置
US20180172290A1 (en) * 2016-12-16 2018-06-21 Ningbo Free Trade Zone Refine Mould Technology Co., LTD Dehumidifier
CN109425028A (zh) * 2017-07-13 2019-03-05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
CN208536214U (zh) * 2018-05-30 2019-02-22 苏州恒兆空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循环储能移动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47073A1 (zh)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73354A1 (zh) 具有带蜗壳离心风机的冰箱
US20240116327A1 (en) Electrical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based on self-circulating gas-liquid phase change cold plate
KR102059671B1 (ko) 포터블 냉각장치
US20070101730A1 (en) Cold stocker
CN210601989U (zh) 移动空调
CN114554792A (zh) 机房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WO2013084472A1 (ja) 熱利用システム
US11262117B2 (en) Refrigerator
CN115704619A (zh) 制冷设备
CN112484161A (zh) 空调
CN210688498U (zh) 空调器
CN112484163A (zh) 空调
JP2020003173A (ja) 機器温調装置
CN112484162A (zh) 空调
CN113124605B (zh) 一种具有减霜模块的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CN212720022U (zh) 一种移动空调
CN213630702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20569763U (zh) 钣金电池箱体的散热组件
KR200400067Y1 (ko) 히트파이프가 내장된 냉,난방을 겸한 실외기 없는공기조화기
JP2008064426A (ja) 凝縮器及び冷凍機
CN217559993U (zh) 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WO2006041246A1 (en) Refrigerator
CN220582593U (zh) 一种风冷储能制冷设备
CN219714098U (zh) 换热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JP7399692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