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0679B -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0679B
CN112440679B CN201910820110.5A CN201910820110A CN112440679B CN 112440679 B CN112440679 B CN 112440679B CN 201910820110 A CN201910820110 A CN 201910820110A CN 112440679 B CN112440679 B CN 1124406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hicle
duct
blad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01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0679A (zh
Inventor
王达宁
钟益林
吴春芬
张经科
乔童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201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0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0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该空调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管和气流调节件,出风管具有第一导风支道和第二导风支道,第一导风支道和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端均与车辆空调连通,第一导风支道和第二导风支道的出风端均与车辆乘员舱连通,气流调节件包括活动设置于出风管内部的第一风门,第一风门用于调节第一导风支道和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量,第一导风支道的出风口处的上侧壁具有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斜面,第二导风支道的出风口的下侧壁具有向上倾斜的第二导风斜面。

Description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的风管属于汽车的内饰系统,一般是布置在汽车驾驶舱内。其中空调出风口一般布置在仪表台表面,出风口外置有叶片组。当用户觉得驾驶舱内的温度需要调节的时候可以打开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风就从空调出风口排出。另外,驾乘可以根据需要手动调节外置叶片组的中叶片的方向,以对出风口的气流流向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根据驾乘人员的需求,可对空调出风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进行方向及大小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管和设置于所述出风管内的气流调节件,所述出风管具有第一导风支道和第二导风支道,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端均与车辆空调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出风端均与车辆乘员舱连通,所述气流调节件包括活动设置于所述出风管内部的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量,所述第一导风支道的出风口处的上侧壁具有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斜面,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出风口的下侧壁具有向上倾斜的第二导风斜面。
可选地,所述出风管内部设置有沿气流流动方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出风管内部通道的对应部分分隔为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所述隔板位于气体流动方向下游的一端与所述出风管的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间隔有预设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斜面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斜面在水平面上的前后方向的投影长度与所述预设距离等长。
可选地,所述出风管具有主风道、以及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所述主风道的进风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空调连通,所述主风道的出分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支道的进风端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门活动设置于所述主风道与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交汇的位置,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一风门调节机构,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门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上形成有齿条结构,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用于与所述齿条结构配合的齿轮,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齿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风门在所述主风道内滑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可选地,所述出风管内还固定设置有支撑导轨,所述支撑导轨上还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风门的两端插入所述滑槽内并能够在该滑槽内滑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通过沿车辆左右方向布置的第一铰接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轴周向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风门绕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为两个且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为两个且分别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一风门运动以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的进风量、以及分别调节所述第二导风支道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的进风量。
可选地,所述气流调节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风道内的叶片组,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叶片调节机构,所述叶片调节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叶片组的每个叶片转动以实现对气流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流向调节。
可选地,所述叶片组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叶片组,所述叶片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以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叶片组中的所述叶片转动,每个所述叶片组包括叶片连杆、以及多个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叶片,所述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风道内,且每个所述叶片组的所述叶片连杆分别与多个所述叶片相连以使多个所述叶片联动,所述叶片调节机构通过驱动所述叶片连杆从而带动每个所述叶片转动。
可选地,所述叶片调节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叶片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叶片连杆构造成曲柄摇杆机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空调系统,包括车辆空调、供风管、以及上述的空调出风结构,所述空调出风结构通过所述供风管与所述车辆空调相连。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空调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车辆空调输出的气流输送至出风管后,通过第一风门的作用,能够调节气流进入第一导风支道和第二导风支道的气流大小,并通过第一导风斜面和第二导风斜面的配合,对出风管的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向下、向上导向调节,实现在车辆上下方向扫风。因此,在本公开中,可以根据驾乘人员的需求,对空调出风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进行方向及大小控制。
而且,在本公开中,以风口开设在仪表台上为例,由于将空调出风结构设置于仪表台内部且仅需在仪表台上设置一个风口,通过将风口设置于仪表台上的合适位置,便于将气流调节件隐藏在驾乘人员的视野之外。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斜面和第二导风斜面对气流进行引导,从而能够使风口的尺寸(尤其是宽度尺寸)做到尽可能的小,使得风口的隐藏性更好,有利于提升仪表台的外观简洁性。而且,由于车辆出风结构内置与仪表台的内部,因此不会干涉影响到仪表台上其他模块的布置。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车辆空调和仪表台;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风门滑动设置于主风道内;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风门关闭第二导风支道时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7是图6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风门关闭第一导风支道时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9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风门转动设置于主风道内;
图10是图9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风门关闭第二导风支道时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3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风门关闭第一导风支道时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4为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向右吹风时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5为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向左吹风时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6为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向左右两侧发散吹风时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7为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向中间集中吹风时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8为本公开又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G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向乘员吹风的场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调出风结构;10-出风管;101-第一管段;102-第二管段;103-出风管的出风口;11-第一导风支道;111-第一导风斜面;12-第二导风支道;121-第二导风斜面;13-主风道;14-隔板;21-第一风门;211-齿条结构;22-第二风门;30-转轴支架;31-卡扣支撑柱;40-支撑导轨;41-滑槽;50-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1-第一电机;511-第一电机的输出轴;52-转轴;521-右转轴;522-左转轴;53-齿轮;54-联轴器;61-第一铰接轴;62-第二铰接轴;70-叶片组;71-叶片;72-叶片连杆;80-叶片调节机构;81-第一连杆;82-第二连杆;83-第二电机;90-第二风门调节机构;91-第三电机;200-仪表台;201-风口;300-车辆空调;400-供风管;L-预设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指以车辆的空调出风口201结构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左、右、前、后为基准定义的,可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一致。具体可参考如图1和图21所示的方向。“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的内、外。“下游”指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上游”指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如图1至图2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的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管10和设置于出风管10内的气流调节件,该出风管10设置于车辆内饰结构(如仪表台200)的内部,便于将气流调节件隐藏在驾乘人员的视线之外。出风管10的进风端用于与车辆空调连通,出风管10的出风端通过设置于内饰结构(如仪表台200)的风口201与车辆乘员舱连通。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出风管10可具有主风道13、以及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主风道13的进风端用于与车辆空调连通,主风道13的出风端分别与第一导风支道11的进风端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端相连,第一导风支道11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出风端均与风口201连通。气流调节件可包括活动设置于出风管10内部的第一风门21,第一风门21用于调节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量,第一导风支道11的出风口处的上侧壁具有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斜面111,用以将流经第一导风支道11的气流朝着倾斜向下的方向导向,第二导风支道12的出风口的下侧壁具有向上倾斜的第二导风斜面121,用于将流经第二导风支道12的气流朝着倾斜向上的方向导向。
在本公开提供的空调出风结构100中,从车辆空调输出的气流输送至出风管10后,通过第一风门21的作用,能够调节气流进入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气流大小,并通过第一导风斜面111和第二导风斜面121的配合,对出风管10的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向下、向上导向调节,实现在车辆上下方向扫风。因此,在本公开中,可以根据驾乘人员的需求,对空调出风结构10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进行方向及大小控制。
而且,在本公开中,以风口201开设在仪表台200上为例,由于将空调出风结构100设置于仪表台200内部且仅需在仪表台200上设置一个风口201,通过将风口201设置于仪表台200上的合适位置,便于将气流调节件隐藏在驾乘人员的视野之外。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斜面111和第二导风斜面121对气流进行引导,从而能够使风口201的尺寸(尤其是宽度尺寸)做到尽可能的小,使得风口201的隐藏性更好,有利于提升仪表台200的外观简洁性。而且,由于车辆出风结构100内置与仪表台200的内部,因此不会干涉影响到仪表台200上其他模块的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饰结构可以是除仪表台200外的其他内饰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中,出风管10内部设置有沿气流流动方向延伸的隔板14,隔板14将出风管10内部通道的对应部分分隔为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隔板14位于气体流动方向下游的一端与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所在的平面之间间隔有预设距离L。即,如图6、图8和图11所示,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出风端交汇后共用一段风道才从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排出,第一导风斜面111和第二导风斜面121被设置为该段共用风道的内壁。通过预留出一定长度的预设距离L,能够防止隔板14影响第一导风斜面111和第二导风斜面121对气流的导向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对上述预设距离L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大小及其出风方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数值。
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斜面111和/或第二导风斜面121在水平面上的前后方向的投影长度与预设距离L等长,以使得两个导风斜面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能,具有较好的导风效果。
另外,在本公开中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也可以由其他方式构造而成,例如可以在出风管10内设置两根独立管道以此形成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
在本公开中,第一风门21既可以设置在主风道13内,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内,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可选地,如图1、图2及图11所示,第一风门21活动设置于主风道13与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交汇的位置,且空调出风结构100还包括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用于驱动第一风门21运动以改变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由于将第一风门21设置在主风道13、第一导风支道11及第二导风支道12的交汇处,设置一个第一风门21即可同时控制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量,相较于分别在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内设置第一风门21的方案,能够减少第一风门21的数量。同时,也能相应减少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的数量,有利于简化空调出风结构100的结构且有利于节约成本。另外,在公开中,可采用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自动调节或手动调节第一节风门21,例如,当第一风门21布置在靠近风口位置时,可采用手动调节。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在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内设置一个第一风门21,并设置对应的驱动机构以驱动其运动。
本公开对第一风门21的运动形式不作限制,可以做滑动运动,也可以做转动运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风门21可滑动地设置于主风道13内,且第一风门21上形成有齿条结构211,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包括第一电机51、转轴52、以及套设于转轴52上用于与齿条结构211配合的齿轮53,转轴52可转动地设置于主风道13内,第一电机51用于驱动转轴52周向转动以带动第一风门21移动,从而通过第一风门21调节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口201的进风量。齿条齿轮53配合结构传动可靠且结构简单。其中,可选地,转轴52的至少一端可伸出主风道13的管壁外以便于与第一电机51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增大出风管10吹向驾乘室下部的气流时,可启动第一电机51,通过齿轮齿条结构的作用,将第一风门21从图1所示的位置朝着图6所示的位置滑动,第一风门21在滑动过程中逐渐减小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量,从减小第二导风支道12的气流,增大第一导风支道11内的气流,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斜面111的导向,即可增大吹向驾乘室下部的气流。反之,当需要增大出风管10吹向驾乘室上部的气流时,可启动第一电机51,通过齿轮齿条结构的作用,将第一风门21从图1所示的位朝着图8所示的位置滑动,第一风门21在滑动过程中逐渐减小第一导风支道11的进风量,从而减小第一导风支道11的气流,增大第二导风支道12内的气流,气流经过第二导风斜面121的导向,即可增大吹向驾乘室上部的气流。
而且,当第一电机51驱动第一风门21在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之间来回滑动时,可实现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气流在车辆上下方向自动摆风。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还包括联轴器54,用以同轴连接第一电机51的输出轴511与转轴52。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齿轮53可直接设置在第一电机51的输出轴511上。
在本公开中,如图3所示,出风管10内沿车辆的左右方向上还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转轴52的转轴支架30,用以为转轴52提供支撑,防止转轴52出现断裂的风险,其中转轴支架30上设置有供转轴52穿设的过孔。
如图3和图4所示,出风管10内还固定设置有支撑导轨40,转轴52沿车辆左右方向穿设于支撑导轨40,支撑导轨40与转轴支架30一起为转轴52提供支撑。另外,如图4所示,支撑导轨40上还设置有的滑槽41,可选地,滑槽41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风门21的两端插入该滑槽41内并能够在滑槽41内滑动。支撑导轨40能够为第一风门21提供支撑及导向作用。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门21的两端可直接滑动设置于出风管10的内壁上,例如直接在出风管10内壁上开设出滑槽结构,以用于对第一风门21进行导向。
安装时,转轴52可位于第一风门21的下方也可位于第一风门21的上方,只要不对第一风门21的运动造成影响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风门21可通过沿车辆左右布置的第一铰接轴61可转动地设置于主风道13内,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包括第一电机51,第一电机51用于驱动第一铰接轴61周向转动以带动第一风门21绕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门21采用可转动的方式调节其位置,通过调节第一风门21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量。铰接轴转动连接的方式,调节方便快捷,结构简单,制造精度容易满足要求。其中,可选地,第一铰接轴61的至少一端可伸出主风道13的管壁外以便于与第一电机51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增大出风管10吹向驾乘室下部的气流时,可启动第一电机51,带动第一风门21从图11所示的位置朝着图12所示的位置转动,第一风门21在转动过程中逐渐减小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量,从而减小第二导风支道12的气流,增大第一导风支道11内的气流,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斜面111的导向,即可增大吹向驾乘室内下部的气流。反之,当需要增大出风管10吹向驾乘室上部的气流时,可启动第一电机51,将第一风门21从图11所示的位置朝着图13所示的位置转动,第一风门21在转动过程中逐渐减小第一导风支道11的进风量,从而减小第一导风支道11的气流,增大第二导风支道12内的气流,气流经过第二导风斜面121的导向,即可增大吹向驾乘室上部的气流。
而且,当第一电机51驱动第一风门21在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之间来回转动时,可实现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气流在车辆上下方向自动摆风。
同样地,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还包括联轴器54,用以同轴连接第一电机51的输出轴511与转轴52。
在本公开中,为了对气流实现沿车辆左右方向流向的调节,如图3所示,气流调节件还包括设置于主风道13内的叶片组70,并且空调出风结构100还包括叶片调节机构80,叶片调节机构80用于驱动叶片组70的每个叶片71转动以实现对气流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流向调节。
其中,叶片组70可以是一组,也可以为多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叶片组70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叶片组70,对应地,叶片调节机构80包括两个,以用于驱动对应的叶片组70中的叶片71转动。每个叶片组70包括叶片连杆72、以及多个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叶片71,叶片71可转动地设置于主风道13内,且每个叶片组70的叶片连杆72分别与多个叶片71相连以使多个叶片71联动,叶片调节机构80通过驱动叶片连杆72从而带动每个叶片71转动。
由于两个叶片组70通过单独的叶片调节机构80独立驱动,因此能够实现对每个叶片组70中的叶片71独立驱动,使其能够朝着不同的方向偏转。通过两个叶片组70的配合,能够具有多种吹风模式。
在本公开中,叶片调节机构80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叶片调节机构80包括第二电机83、第一连杆81和第二连杆82,第二电机83的输出轴与第一连杆81的一端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杆81转动,第一连杆8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8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82的另一端与叶片连杆72铰接,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和叶片连杆72构造成曲柄摇杆机构。
这样,当需要调节气流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流向时,可启动两个第二电机83,通过对应的曲柄摇杆机构,即可带动叶片连杆72左右移动,从而带动叶片组70的叶片71偏转,进而可根据需要单独调节车辆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气流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流向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以及下文出现的“左侧区域”是指以车辆的前后方向中轴线为基准且以车头的方向为前,车尾方向为后,位于该中轴线左侧的区域,“右侧区域”则指位于该中轴线右侧的区域。
具体地,当需要气流整体向右时,可启动两侧的第二电机83,并通过对应的曲柄摇杆机构,使得两个叶片组70的叶片71均朝向左偏转,例如偏转至如图14所示的位置,即可使得从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出来的气流能够朝右吹入驾乘舱内。
当需要气流整体向左时,可启动两侧的第二电机83,并通过对应的曲柄摇杆机构,使得两个叶片组70的叶片71均朝向右偏转,例如偏转至如图15所示的位置,即可使得从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出来的气流能够朝左吹入驾乘舱内。
当需要气流向两侧避开乘员时,可启动两侧的第二电机83,并通过对应的曲柄摇杆机构,使得位于右侧的叶片组70的叶片71朝左偏转,位于左侧的叶片组70的叶片71朝右偏转,例如偏转至如图16所示的位置。这样,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右侧区域出来的气流朝向右偏转,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左侧区域出来的气流朝向左偏转,也就说是,从出风口103出来的风朝着左右方向发散,中间乘员处于无气流区域,从而使气流能够避开驾乘人员。
当需要气流向中间区域凝聚时,可启动两侧的第二电机83,并通过对应的曲柄摇杆机构,使得位于右侧的叶片组70的叶片71朝右偏转,位于左侧的叶片组70的叶片71朝左偏转。这样,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右侧区域出来的气流朝向左偏转,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的左侧区域出来的气流朝向右偏转,也就说是,从出风口103出来的风朝着中间部位凝聚,中间乘员处于气流增强区域。
并且,当两个第二电机83同时驱动两个叶片组70中的叶片71在左右方向来回偏转时,则可实现气流在车辆左右上的自动摆风。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叶片调节机构80的动力件可采用气缸等替换电机,传动组件可采用齿轮组替换曲柄摇杆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布置叶片组70时,可将叶片组70布置在出风管10的驾乘人员视视野之外的地方。
另外,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8至图20所示,第一风门21可为两个且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可为两个且分别用于驱动对应的第一风门21运动以分别调节第一导风支道11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的进风量、以及分别调节第二导风支道12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进的进风量。这样,在一个出风口103内的左右两侧区域能够单独调节气流的流向,独立送风,从而使得气流流向调节更为灵活且可以覆盖更大的人体区域。
例如,如图21所示,当位于左侧区域的第一风门21关闭第一导风支道11,且位于左侧区域的叶片组70的叶片71向左偏转,位于右侧区域的第二风门22关闭第二导风支道12,且位于右侧区域的叶片组70的叶片71向右偏转时。这样,左侧区域的出风口103出来的气流将吹向乘员的头部,而右侧区域的出风口103出来的气流将吹向乘员的腰部,因此,增加了气流方向调节的选择。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两个第一风门21既可以采用例如图2所示的齿轮齿条结构配合的方式调节其位置,也可以采用例如图10所示的铰接轴转动的方式调节其位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18和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52可分为右转轴521和左转轴522,在主风道13的中部还设置有两个支撑导轨40,支撑导轨40上设置有供第一风门21滑动连接的滑槽41和供转轴52转动安装的安装孔,和/或,设置有供第一铰接轴61可转动安装的安装孔。
在本公开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气流调节件还可包括第二风门22,第二风门22活动设置于主风道13的进风端的位置,且空调出风结构100还包括第二风门调节机构90,第二风门调节机构90用于驱动第二风门22运动以改变主风道13的进风口的进风量。通过设置第二风门22,能够调节车辆空调进入到出风管10内的总气流,当不需要空调风是或者需要调小风量的时候,可通过第二风门22控制主风道13的进风量实现调节。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风门22可采用第二铰接轴62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管10的内壁上,第二风门调节机构90通过控制第二风门22的转动角度实现对主风道13进风量的调节。其中,第二风门调节机构90可以采用任意适当的结构,例如,第二风门调节机构90可包括第三电机91,第三电机91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二铰接轴62传动连接,通过第三电机91驱动第二铰接轴62周向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风门22转动。
本公开对出风管10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可选地,如图1所示,出风管10可包括相连的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第一管段101的进风端用于与车辆空调300连通,可选地,可与供风管400相连,第二管段102的出风端用于向驾乘舱送风。
其中,如图2所示,转轴支架30支撑在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之间,且转轴支架30上设置有多个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卡扣支撑柱31,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通过卡扣支撑柱31实现卡接。这里,卡扣支撑柱31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合适的卡扣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管段101和第二管段102的稳固连接即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另一种车辆空调系统,该车辆空调系统包括车辆空调300、供风管400、以及上述的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100,该空调出风结构100通过供风管400与车辆空调300相连。并且空调出风结构100的出风口103与例如开设于仪表台200上的风口201对应,以通过风口201将空调风送入驾乘舱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空调系统。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出风结构(100)设置于车辆内饰结构的内部,包括出风管(10)和设置于所述出风管(10)内的气流调节件,所述出风管(10)具有第一导风支道(11)和第二导风支道(12),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端均与车辆空调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出风端均通过内饰结构的风口(201)与车辆乘员舱连通,所述气流调节件包括活动设置于所述出风管(10)内部的第一风门(21),所述第一风门(21)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量,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的出风口处的上侧壁具有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斜面(111),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出风口的下侧壁具有向上倾斜的第二导风斜面(121);
所述出风管(10)内部设置有沿气流流动方向延伸的隔板(14),所述隔板(14)将所述出风管(10)内部通道的对应部分分隔为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所述隔板(14)位于气体流动方向下游的一端与所述出风管(10)的出风口(103)所在的平面之间间隔有预设距离(L);
所述第一导风斜面(111)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斜面(121)在水平面上的前后方向的投影长度与所述预设距离(L)等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10)具有主风道(13)、以及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所述主风道(13)的进风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空调连通,所述主风道(13)的出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的进风端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门(21)活动设置于所述主风道(13)与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交汇的位置,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门(21)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21)上形成有齿条结构(211),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包括第一电机(51)和用于与所述齿条结构(211)配合的齿轮(53),所述第一电机(51)与所述齿轮(5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齿轮(53)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风门(21)在所述主风道(13)内滑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10)内还固定设置有支撑导轨(40),所述支撑导轨(40)上还设置有滑槽(41),所述第一风门(21)的两端插入所述滑槽(41)内并能够在该滑槽(41)内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21)通过沿车辆左右方向布置的第一铰接轴(6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风道(13)内,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包括第一电机(51),所述第一电机(5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铰接轴(61)周向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风门(21)绕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和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进风口的进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21)为两个且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风门调节机构(50)为两个且分别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第一风门(21)运动以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支道(11)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的进风量、以及分别调节所述第二导风支道(12)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的进风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件还包括叶片组(70),所述出风管(10)还包括主风道(13),所述叶片组(70)设置于所述主风道(13)内,所述空调出风结构还包括叶片调节机构(80),所述叶片调节机构(80)用于驱动所述叶片组(70)的每个叶片(71)转动以实现对气流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流向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70)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叶片组(70),所述叶片调节机构(80)包括两个,以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叶片组(70)中的所述叶片(71)转动,
每个所述叶片组(70)包括叶片连杆(72)、以及多个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叶片(71),所述叶片(7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风道(13)内,且每个所述叶片组(70)的所述叶片连杆(72)与多个所述叶片(71)相连以使多个所述叶片(71)联动,所述叶片调节机构(80)通过驱动所述叶片连杆(72)从而带动每个所述叶片(71)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调节机构(80)包括第二电机(83)、第一连杆(81)和第二连杆(82),所述第二电机(83)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杆(81)的一端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81)转动,所述第一连杆(8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8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82)的另一端与所述叶片连杆(72)铰接,所述第一连杆(81)、所述第二连杆(82)和所述叶片连杆(72)构造成曲柄摇杆机构。
10.一种车辆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空调(300)、供风管(400)、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所述空调出风结构通过所述供风管(400)与所述车辆空调(300)相连。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空调系统。
CN201910820110.5A 2019-08-31 2019-08-31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1124406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0110.5A CN112440679B (zh) 2019-08-31 2019-08-31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20110.5A CN112440679B (zh) 2019-08-31 2019-08-31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0679A CN112440679A (zh) 2021-03-05
CN112440679B true CN112440679B (zh) 2023-01-06

Family

ID=7473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0110.5A Active CN112440679B (zh) 2019-08-31 2019-08-31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406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7468A (zh) * 2022-07-21 2022-09-27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出风口结构、空调系统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7246A (ja) * 1997-04-28 1998-11-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BRPI0900514A2 (pt) * 2009-03-06 2010-12-14 Valeo Sist S Automotivos Ltda Divisao Climatizacao aparelho de ventilaÇço, aquecimento e/ou condicionamento do habitÁculo de um veÍculo automotivo
CN105835656B (zh) * 2016-03-24 2019-01-2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系统以及具有它的电动汽车
CN108705919A (zh) * 2018-06-20 2018-10-26 浙江智动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0679A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40677B (zh) 叶片组结构、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及车辆
CN107813674A (zh) 用于分离控制内部/外部空气的流动的车辆空调系统
KR102120773B1 (ko)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CN210390690U (zh) 一种隐藏叶片的空调出风口
CN112440681A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10678338B (zh) 车用空调
EP1518730B1 (en) Air conditioner, a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and a control method for an air conditioner
US6450876B2 (en) Diffusion of air into a motor-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N112440678B (zh) 叶片装置、车辆空调的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和车辆
US20130303069A1 (en) Duct architecture for regulating climate zone in a vehicle
CN112440679B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12895850A (zh) 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
KR20120104942A (ko) 차량 공조 장치
CN111703272B (zh) 车辆后排空调装置及车辆
CN112440676B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空调系统和车辆
CN112440682B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EP4129718A1 (en) Air outlet structure, column, and vehicle
CN216443443U (zh) 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调节装置
CN214874127U (zh) 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
CN212386276U (zh) 一种汽车送风机构
WO2014155805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7331851B2 (en) Mot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210792743U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和车辆
CN209938269U (zh) 车内送风装置和车辆
CN218021138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